農歷陽歷換算(農歷與公歷換算對照表)
xj
2023-05-08
農歷和公歷是怎么轉換的?(怎么算的?) 你是要口算還是要用筆算?
告訴你,這樣子算不靠譜的,根本算不出來,涉及到的轉換不是簡單的幾個公式能得出,相反,它的轉換相當復雜。
如果有興趣編寫程序的,我可以提供轉換函數庫,調用一個函數就可以實現農歷與公歷的互轉了。
目前我已經完美地實現了轉換,如果需要,我可以提供。
農歷與陽歷如何計算 陰歷陽歷轉換計算公式
1、陽歷日期推算陰歷日期的方法:
前已述及陰歷日期是以月亮的圓缺為計月單位,其以逢朔為初一,以月望為十五(大月為十六日),以月晦為二十九日(大月為三十日)。
如要知道1984年6月8日是陰歷幾日?可以利用公式推算陰歷日期: 設:公元年數-1977(或1901)=4Q+R
則:陰歷日期=14Q+10.6(R+1)+年內日期序數-29.5n (注:式中Q、R、n均為自然數,R
農歷轉換成公歷的計算公式? 因為公歷(現在用的是格里歷,以前還曾用儒列歷)和中國農歷都不是嚴格按一個公式計算得到的,所以兩個歷法沒有直接的公式。
試圖用一個簡單的公式,而不利用許多像萬年歷一樣的數據(盡管可以簡化),就達到公農歷轉換的目的,這是不可能的。我們能見到的所有公農歷轉換的軟件,都存有多少不等的一些年份的歷法數據。
這些數據之中,最重要的是農歷的每月天數。因為農歷是陰陽歷,陰歷部分(按月相編的部分)決定月日,陽歷部分(按太陽高度編的部分)就是節氣。節氣基本上是與公歷直接對應的,可以較容易的推算;但月相周期與地球公轉的關系相對復雜,一般都需要天文觀測數據授時,所以農歷每月是大月還是小月沒有簡單的公式。
至于公歷和農歷的置閏,倒都有一定的方式推算,并不困難。
如果只是天文數據,其實都還是可以算的――因為天文周期十分穩定,我們只要嚴格地按天文周期推算就可以了。可是還有更為麻煩的一點,就是公歷和農歷這些歷法,并不是完全嚴格地按照天文上的實際周期進行的,還有許多人為的因素。最著名的就是羅馬皇帝幾次修改2、8等月份長短,以及儒列歷中因計算不準確而人為地去掉了十天等事。中國農歷也有因為古代天文觀測不準確造成的 *** 頒布的歷法與天象不吻合的(我們不能苛求古人觀測的精度)。所以這兩部歷法都是與一個時期社會有關的東西,也就沒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了。
日期的陽歷和陰歷怎么換算~? 每月初一叫做朔,最后一日叫做晦。農歷十五或十六或十七叫做望,望的后一天叫做既望 所以每年春節的大年三十并不在同一天。農歷的基礎是「回歸年」和「朔望月」。「回歸年」是太陽接連兩次通過春分點所需的時間,即365.2422日(365日5小時48分46秒)。「朔望月」是月球接連兩次朔(新月)或兩次望(滿月)相隔的時間,即29.5306日(29日12小時44分3秒)。
由于12個「朔望月」只有354.3672日,跟「回歸年」的365.2422日相差超過10日,把相差累積起來便成為閏月。早在公元前五、六百年的春秋時代,中國歷法便采用十九年七個閏月的安排
但中國的農歷和 *** 的農歷以及韓國的農歷計算方法不一樣,一般要相差一二天。
陰歷日期是以月亮的圓缺為計月單位,其以逢朔為初一,以月望為十五(大月為十六日),以月晦為二十 九日(大月為三十日)。然而目前記時通常用陽歷日期表達,如欲將陽歷日期換算成陰歷日期可以用以下兩種方法:其一是查《新編萬年歷》,如查1984年6月8日是陰歷幾日?翻開萬年歷6月10日是陰歷十一,則逆推6月8日是陰歷初九。其二可以利用公式推算陰歷日期:
設:公元年數-1977(或1901)=4Q+R
則:陰歷日期=14Q+10.6(R+1)+年內日期序數-29.5n
(注:式中Q、R、n均為自然數,R 日期里的農歷公歷陰歷陽歷怎么換算? 百度一下 太復雜了 自己研究
農歷和陽歷轉換有什么規律啊? 沒有。陽歷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即:365天5小時48分46秒,也就是365.2422天)為一年,為歷法方便定為365天(稱為平年),舍去0.2骸22天,舍去的0.2422天,每4年累加為0.9688天,將近一天。因此,每四年加一天,既加在能被4整除的年份上,這一年為366天(稱為閏年,即:2月份為29天),每四百年少3.12天,也就是少三個閏年,所以逢百年時,既要被4整除也要被400整除才為閏年。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 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再閏。
農歷則是以月亮圍繞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即:平均29天12小時44分)為一個月,12個月算一年,為354天。每三年有一個閏月年,閏月年是383天或384天。19年7個閏月年。一般情況19年陽歷和陰歷(19被數年)能碰到一起或只差一天。
農歷轉換公歷對照表 是公歷1945年4月29日 星期日
農歷新歷怎樣換算 國歷換算為公歷
1.換算公式的導出
公歷每年365.242 199074075 日 (簡化為365.2422日),而回歷每年為354.367074375日(簡化為354.36707日),所以回歷一年只相當354.36707/365.2422=0.970223或0.970224個公歷年。又回歷元年元旦定在公元622年7月16日,由于當時歷法在推算上的誤差,致當時的7月16日,按現代的公歷應改為7月19日,自公元某年元旦至該年7月19日已達200日.相200/365.2422=0.5476公歷年;又因到回歷二年元旦才達到0.970224個公歷年,故自回歷紀年元旦換算為公歷的算式即為:
(回歷紀年一1)× 0.970224+622.5476年
=所求公歷年月日……………………………………………………………………………(1)
或 回歷紀年 × 0.970224+621.5774年
=所求公歷年月日……………………………………………………………………………(2)
式中621.5774來自622.5476-0.970224。
如所求某一歷史事實不在回歷元旦時,可將事實經過本年的總日數化為回歷年,加人回歷紀年總數中即可。
然而上列公歷一年的總日數,實際上是一回歸年的實測數,因現用公歷每年的日數實為365.2425日,它與一回歸年的日數只能是基本相符,到公元四千多年后會再出現一日之差。
實際上在明萬歷十年九月十八日,回歷990年9月16日,公元1582年10月4日前(包括4日)的公歷稱儒略歷,儒略歷每年365.25日,它每年與一回歸年的差值遠大于格列高利歷即現代的公歷,大約歷128年就需多閏去一日,至萬歷十年已經多閏出十日了。因此,對于儒略歷時期的回、公兩歷換算,不能仍采用(l)、(2)兩式,而需依儒略歷的年實際日數將上列二式略加修正即可,結果如下:
(回歷紀年一l)× 0.9702+622.5393
= 所求公歷年月日……………………………………………………………………………(3)
回歷紀年 × 0.9702+621.5691
= 所求公歷年月日…………………………………………………………………………(4)
式中0.9702為354.36707/365.25所得結果,而0.5393則系公歷某年元旦至其7月16日的總日數197被365.25日除之所得,622.5393-0.9702= 621.5691。
現將兩種算式自回歷第52年起,每隔百年所算得的公歷年月日列人下表:
國歷換算為公歷
自表列計算結果得知,歷法不同不能用同一算式,否則誤差大大。萬歷十年前即已發現儒略歷的春分所在日期與實測結果相差較大,至萬歷十年已差十日,因此格列高利第十三就決心修改儒略歷,改革內容有兩點,其一,將公歷1582年10月4日之后一日原應為10月5日而改為10月15日,而星期序數不變,即該年10月4日為星期四,10月15日理應為星期一,實為星期五;其二,儒略歷每四年有一個閏年,四百年有百閏,格列高利歷仍保持儒歷四年一閏的傳統,但每四百年僅安排九十七個閏年,四百年中逢百年不閏,到第四百年加一個閏年[6]。儒歷與格歷的歲實分別為:
儒歷(365 ×300+366 ×00)÷ 400年=365.25日/年
格歷(365 × 303+366×97)÷ 400年=365.2425日/年而《明史?歷志》所載的 *** 宮分歷(太陽歷),一百二十八年閏三十一......
公歷農歷轉換 回歷、公歷、農歷的換算
(128 × 365+31)日÷ 128年= 365.2421875日/年
可見共置閏精度遠高于現代的公歷。
2.換算中一日誤差之訂正
《歷法叢談》以回歷1387年為例,求算合公歷之年月日。
解1:1387 × 0.970224+621.5774=1967.278088年
0.278088年 × 365.2422日=101.569日公歷累計日數為101.57日可視為4月11日或4月12日。究竟是哪一日,當依兩歷在公歷4月11日或12日間所具有同一的星期序數以訂正。
依回歷歲首星期序數計算公式:
[(138-1)×131+164] ÷30=6057,余20
6057÷7=865,余 2
故回歷1387年元旦為星期2。(表)
按公歷自1583年元旦(星期六)至1967年4月11日,共歷:
1967-1583=384年,在這384年中依格列高利歷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加一閏日的規則共歷93個閏日,又1967年元旦后一日起至4月11日又需加 100日,則
(384 × 365+93+100+6)÷ 7=140359+7=2001,余 2余2即星期2,故回歷1387年元旦在公歷1967年4月11日。
因公歷計算星期日數采用數據較多,計算時難免有所遺漏,現引人公歷日期與星期推算表阿),供參考。
應用此表查找公元1967年4月11日星期序數步驟如下:
先在本表年份表前二位數字欄目中,查到19二字所在的位置;
再在年份表后二位數字欄目中查到67二字所在位置,自19二字處平行右移,67二字處垂直下移,二者在英文大寫字母欄目中相交于字母G處;
再自月份表欄目中查到4月,自4月所在位置平行左移,查到G在4月欄目所在位置;
自日期欄目查到11日所在位置,自此位置平行右移,使與4月份欄目G在星期表相交處知為星期二,結果與回歷計算所得相同。故知回歷 1387年元旦確為公歷1967年4月11日,而不是12日。
在換算中所得公歷日數常多于31日,甚至常在200―300日或更多,需要將此數化為該年的月日時,可用下列兩表。
表3 公歷月份及其累計日數
三 公歷換算為回歷
將回歷換算為公歷的算式移項,整理,即可得到公歷換算為國歷的算式
(公歷紀年一621.5691)÷0.9702=回歷年月日(儒略歷)……………………………………………(5)
(公歷紀年一621.5774)÷0.970224=回歷年月日(格氏歷)…………………………………………(6)
無論回歷換算為公歷或相反,大體都有一日之差,以星期序數訂正時,回歷換算為公歷,以回歷的星期序數為準;相反,以公歷的星期序數為準。
四 國歷或公歷換算為中國農歷
1.回歷換算為農歷
僅管中國農歷各年在年內月數日數都不是一個相對的穩定值,給回歷與公歷換算為農歷上帶來較多的困難,但仍然可以換算。中國農歷為陰陽合歷,在月份上與回歷同屬太陰歷,惟回歷每月以見新月為一月之始,其日約遲于農歷合朔(初一日)1―2日乃至3日,因此只要查清二者在月份上關系,便可將回歷換算為中國農歷。馬以愚先生稱:“......
陰歷陽歷怎么換算公歷和農歷是如何換算的? 每月初一叫做朔,最后一日叫做晦。農歷十五或十六或十七叫做望,望的后一天叫做既望 所以每年春節的大年三十并不在同一天。農歷的基礎是「回歸年」和「朔望月」。「回歸年」是太陽接連兩次通過春分點所需的時間,即365.2422日(365日5小時48分46秒)。「朔望月」是月球接連兩次朔(新月)或兩次望(滿月)相隔的時間,即29.5306日(29日12小時44分3秒)。
由于12個「朔望月」只有354.3672日,跟「回歸年」的365.2422日相差超過10日,把相差累積起來便成為閏月。早在公元前五、六百年的春秋時代,中國歷法便采用十九年七個閏月的安排
但中國的農歷和 *** 的農歷以及韓國的農歷計算方法不一樣,一般要相差一二天。
陰歷日期是以月亮的圓缺為計月單位,其以逢朔為初一,以月望為十五(大月為十六日),以月晦為二十 九日(大月為三十日)。然而目前記時通常用陽歷日期表達,如欲將陽歷日期換算成陰歷日期可以用以下兩種方法:其一是查《新編萬年歷》,如查1984年6月8日是陰歷幾日?翻開萬年歷6月10日是陰歷十一,則逆推6月8日是陰歷初九。其二可以利用公式推算陰歷日期:
設:公元年數-1977(或1901)=4Q+R
則:陰歷日期=14Q+10.6(R+1)+年內日期序數-29.5n
(注:式中Q、R、n均為自然數,R 農歷與陽歷如何計算 陰歷陽歷轉換計算公式
1、陽歷日期推算陰歷日期的方法:
前已述及陰歷日期是以月亮的圓缺為計月單位,其以逢朔為初一,以月望為十五(大月為十六日),以月晦為二十九日(大月為三十日)。
如要知道1984年6月8日是陰歷幾日?可以利用公式推算陰歷日期: 設:公元年數-1977(或1901)=4Q+R
則:陰歷日期=14Q+10.6(R+1)+年內日期序數-29.5n (注:式中Q、R、n均為自然數,R
日期里的農歷公歷陰歷陽歷怎么換算? 百度一下 太復雜了 自己研究
怎么算農歷和陽歷啊 10分 陽歷日期推算陰歷日期的方法:前已述及陰歷日期是以月亮的圓缺為計月單位,其以逢朔為初一,以月望為十五(大月為十六日),以月晦為二十九日(大月為三十日)。然而目前記時通常用陽歷日期表達,如欲將陽歷日期換算成陰歷日期可以用以下兩種方法:其一是查《新編萬年歷》,如查1984年6月8日是陰歷幾日?翻開萬年歷6月10日是陰歷十一,則逆推6月8日是陰歷初九。其二可以利用公式推算陰歷日期:
設:公元年數-1977(或1901)=4Q+R
則:陰歷日期=14Q+10.6(R+1)+年內日期序數-29.5n
(注:式中Q、R、n均為自然數,R 請問知道陽歷怎么計算陰歷 1、沒有計算方法,只能一天一天排下來。因為農歷不象陽歷那樣固定一年大月就是1、3、5、7、8、10、12等12個月,它經常會出現潤月,而這個潤月又不是固定的,所以沒有計算方法
2、黃帝內經中的月份是農歷三海
3、現行陽歷即格里歷,又譯國瑞歷、額我略歷、格列高利歷、格里高利歷,稱公元。是由意大利醫生兼哲學家里利烏斯(Aloysius Lilius)改革儒略歷制定的歷法,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頒行。
農歷和陽歷轉換有什么規律啊? 沒有。陽歷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即:365天5小時48分46秒,也就是365.2422天)為一年,為歷法方便定為365天(稱為平年),舍去0.2骸22天,舍去的0.2422天,每4年累加為0.9688天,將近一天。因此,每四年加一天,既加在能被4整除的年份上,這一年為366天(稱為閏年,即:2月份為29天),每四百年少3.12天,也就是少三個閏年,所以逢百年時,既要被4整除也要被400整除才為閏年。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 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再閏。
農歷則是以月亮圍繞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即:平均29天12小時44分)為一個月,12個月算一年,為354天。每三年有一個閏月年,閏月年是383天或384天。19年7個閏月年。一般情況19年陽歷和陰歷(19被數年)能碰到一起或只差一天。
農歷轉換成公歷的計算公式? 因為公歷(現在用的是格里歷,以前還曾用儒列歷)和中國農歷都不是嚴格按一個公式計算得到的,所以兩個歷法沒有直接的公式。
試圖用一個簡單的公式,而不利用許多像萬年歷一樣的數據(盡管可以簡化),就達到公農歷轉換的目的,這是不可能的。我們能見到的所有公農歷轉換的軟件,都存有多少不等的一些年份的歷法數據。
這些數據之中,最重要的是農歷的每月天數。因為農歷是陰陽歷,陰歷部分(按月相編的部分)決定月日,陽歷部分(按太陽高度編的部分)就是節氣。節氣基本上是與公歷直接對應的,可以較容易的推算;但月相周期與地球公轉的關系相對復雜,一般都需要天文觀測數據授時,所以農歷每月是大月還是小月沒有簡單的公式。
至于公歷和農歷的置閏,倒都有一定的方式推算,并不困難。
如果只是天文數據,其實都還是可以算的――因為天文周期十分穩定,我們只要嚴格地按天文周期推算就可以了。可是還有更為麻煩的一點,就是公歷和農歷這些歷法,并不是完全嚴格地按照天文上的實際周期進行的,還有許多人為的因素。最著名的就是羅馬皇帝幾次修改2、8等月份長短,以及儒列歷中因計算不準確而人為地去掉了十天等事。中國農歷也有因為古代天文觀測不準確造成的 *** 頒布的歷法與天象不吻合的(我們不能苛求古人觀測的精度)。所以這兩部歷法都是與一個時期社會有關的東西,也就沒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了。
如何在Excel中轉換陰歷陽歷 可以啊,不過比較復雜。參看excelhome論壇:
club.excelhome/dispbbs.asp?BoardID=3ID=26011replyID=skin=0
下載里面的Excel附件。
可能需要注冊一下。
陽歷19740820轉換陰歷是多少 (公歷): 1974年 8月 20日
(農歷): 甲寅年 七月 初三
陰歷是怎么算的?一年多少天啊 因朔望月較之回歸年易于觀測,遠古的歷法幾乎都是陰歷。因為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三百六十五天,而十二個陰歷月只有約三百五十四天,所以古人以增置閏月來解決這一問題。我國的歷法自古就是一種陰陽歷。因為每月初一為新月,十五為圓月,易于辨識,使用方便,所以通常稱這種歷法為陰歷。 閏月是一種歷法置閏方式。在亞洲(尤其在中國),農歷閏月特指農歷每逢閏年增加的一個月(為了協調回歸年與農歷年的矛盾,防止農歷年月與回歸年及四季脫節,每2至3年置1閏,19年置7閏)。有時,閏月還指閏年中包含閏日的月份(特指公歷閏年的二月)。 農歷閏月是每逢閏年所加的一個月。陰陽歷以朔望月的長度(29.5306日)為一個月的平均值,全年12月,同回歸年(365.2422日)相差約10日21時,故順置閏,三年閏一個月,五年閏二個月,十九年閏七個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后叫“閏某月”,如剛剛過去的2009年農歷閏月為己丑年閏五月(2009年6月23日――2009年7月21日)、即將來臨的農歷閏月為2012年的壬辰年閏四月(2012年5月21日――2012年6月19日)等。
陰歷換算陽歷陰歷換算陽歷可以利用公式推算陰歷日期:設:公元年數-1977(或1901)=4Q+R則:陰歷日期=14Q10.6(R1)年內日期序數-29.5n(注:式中Q、R、n均為自然數,R
公歷和農歷是如何換算的?首先,進行公歷農歷換算必須將天干、地支編號記住:天干:甲(4)、乙(5)、丙(6)、丁(7)、戊(8)、己(9)、庚(10)、辛(1)、壬(2)、癸(3)。地支:子(4)、丑(5)、寅(6)、卯(7)、辰(8)、巳(9)、午(10)、未(1)、申(2)、酉(3)、戌(4)、亥(5)。
如要將公歷農歷換算即將公歷換成干支紀年,以公元年的尾數在天干中找出所對應的。然后,將公元紀年除以12,用余數在地支中找出所對應的地支。這樣,公元紀年就換算成了干支紀年。如:公元2004年是干支紀年的什么年?這里教你一個較簡單的換算方法。
進行公歷農歷換算首先要先記準十個天干和十二個地支,再記住一個歷史事件的公元紀年和干支紀年分別是哪年,如辛亥革命是1911年。之后就可以以此為借助點來計算。如:1911年是辛亥年,問你2009年公歷農歷換算后是干支紀年的什么年?換算步驟如下:(1)先2009-1911=98,再98÷10=9余8,用這個余數8定天干。(也就是假如沒有余數那2008年的天干就和1911年的天干是一樣的即是“辛”假如余數是1,那2009年的天干就是在1911年天干“辛”的后面一個字,即是“壬”。以此類推之。)也就是2009年的天干是“辛”后第8個字即“己”。0用98÷12=8余2,用這個余數2定地支。(方法同上)也就是2009年的地支是“亥”后第二個字即“丑”。把天干和地支合在一起即2009年的干支紀年是己丑年。
日期的陽歷和陰歷怎么換算~?陽歷和陰歷之間是不能換算的,二者采用的計算方法不同,沒有特殊關系可以查詢,只能分別計算。
公歷是陽歷的一種,陽歷就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
公歷別稱公元、西歷、西元等,是一種源自于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由意大利醫生兼哲學家Aloysius Lilius對儒略歷加以改革而制成的一種歷法。1582年,時任羅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準頒行,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
公歷是一種平均太陽歷,只有回歸年,不管朔望月。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為365.2422天,因此,平均每4年便會少大約1天的時間。
因此,公歷規定每4年里有1個閏年,將這一天加在天數最少的2月,故閏年的2月有29天。實際操作中為了方便,規定凡是能被4除盡的年份(末尾有兩個0的要被400除盡),皆為閏年。如1996,2000等皆為閏年。
農歷也是“陰陽歷”,又稱為夏歷、陰歷、舊歷,是東亞傳統歷法之一。農歷屬于一種陰陽歷,平均歷月等于一個朔望月,但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回歸年,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周年運動)的變化特征,所以又有陽歷的成分。
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由于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采用設置閏月的方法使這幾年的平均日數盡。
和陰歷一樣,在19年里中設置了7個閏月。不過和陰歷不同的是,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以利于農業種植等活動。紀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歷法相傳創始于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歷。也叫舊歷。
這就導致了農歷和陰歷的起始月份不一樣,陰歷是以正月初一為一年的起點,而農歷是按24節氣來劃分的,也就是說立春是農歷的起點。
擴展資料
陽歷
陽歷就是太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
陰歷
陰歷,又稱太陰歷,是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個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的一種歷法。
因朔望月較之回歸年易于觀測,遠古的歷法幾乎都是陰歷。但是朔望月的長度(29.5306日)為一個月的平均值,全年12個月,同回歸年(365.2422日)相差約10日21時,所以,需要設置閏月,三年閏一個月,五年閏二個月,十九年閏七個月。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陽歷
百度百科—陰歷
[img]農歷和陽歷怎么轉換陽歷和陰歷之間是不能換算的,二者采用的計算方法不同,沒有特殊關系可以查詢,只能分別計算。
公歷是陽歷的一種,陽歷就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
中國農歷中每月的天數是根據月亮運動周期確立的,平均每月29.5306日。一年12個月只有354.3672天。而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時間確定的公(陽)歷,一年有365.2422天。這樣,按農歷計算,一年的天數比公歷就少了10.875天,差不多是11天;19年就少了209天。按農歷每月30天計,209天除以30是6.9666。也就是說,在19年中,農歷時間比公歷差不多少了7個月。為了補上7個月,農歷采取了設置閏月的方法——19年七閏。即在農歷的19年中,有12個每年12個月的平年,和7個每年13個月的閏年。閏年分別為第3、5、8、11、14、17、19年。這樣一來,19個公歷年的日數和19個農歷年的日數就差不多相等了
這樣一算,公歷所對應的農歷日子,每19年輪回一次。因此,人們每逢19的倍數生辰的時候,生日當天有可能既是農歷生日又是公歷生日。但因為農歷與公歷的準確天數都不是整數,農歷和公歷在19年中的天數也有細微的差別。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積累,當小數變成了整數時,兩種歷法生日才會完全重合;更多的時候是相差一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月29日出生的人,在76歲那年,兩種歷法生日才有可能重合.我就是沒有重合的那一個。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農歷陽歷換算(農歷與公歷換算對照表)”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農歷陽歷換算(農歷與公歷換算對照表)
本文地址:
/lieqiba/24832.html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很酷的網名(很酷的網名女)
- 熱門文章
- 隨機tag
-
可以(要用保鮮膜封好) 崇禎皇帝最后自盡的地方 周公解夢夢見買魚(周公解夢夢見買魚買蝦) 最嚴重缺點介紹 qq妮稱(昵稱代碼) 反恐精英名字(反恐精英名字顏色) 中國最猛水怪(中國著名水怪) 大吉大利(大吉大利頭像) 有水有山陽光充足 唐太宗有多少個皇子 世界未解之謎大全閱讀(世界未解之謎全書) 閏月清明不上墳(其實注意3點就可以) 花序最大的木本植物巨掌棕櫚花序高達14米 做好日常皮膚清潔(毛孔收縮水) 范仲淹讀書(范仲淹讀書文言文啟示) 未解之謎網站(未解之謎網址) 立春時間2020幾點幾分(立春時間202 網名搜索(給我找個好網名) 中國最爭氣的suv(中國最爭氣的熊貓) 益的(益的反義詞) 萬籟俱寂是什么意思(萬籟俱寂是什么意思解 中國最普遍的女人(中國的女人誰最漂亮?) 森蚺(森蚺為什么不吃人) 但真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