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的生平事跡和評價(對歷史人物張騫評價)
xj
2023-04-29
張騫也作為民族英雄,絲綢之路開拓者,杰出的外交家,那在史書上也是留下濃墨一筆的人物。
而歷史上真正的張騫又是什么樣的人呢?下面我們可以一起來看看這個張騫的生平事跡和評價了,一起來看看這么厲害的人到底是一位什么樣的吧!
張騫(?-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人,中國漢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故里在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城南2千米處漢江之濱的博望村。
張騫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西漢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漢武帝之命,由大漢帝都長安出發,甘父做向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其為博望侯。
司馬遷稱贊張騫出使西域為“鑿空”,意思是“開通大道”。張騫先后兩次出使西域,打開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以至通往歐洲的陸路交通,從此中國人通過這條通道向西域和中亞等國出售絲綢、茶葉、漆器和其他產品,同時從歐洲、西亞和中亞引進寶石、玻璃器等產品。張騫被譽為“絲綢之路的開拓者”、“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
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張騫病逝于長安,歸葬漢中故里。
早年經歷
張騫生年及早期經歷不詳,漢武帝劉徹即位時,在朝廷擔任名為“郎”的侍從官。據史書記載,他“為人強力,寬大信人”。即具有堅韌不拔、心胸開闊的氣度,又具有以信義待人的優良品質。這正是張騫之所以能戰勝各種難以想象的危難,獲取事業成功的重要因素。
楚漢戰爭時期,匈奴冒頓單于乘機擴張勢力,控制了中國東北部、北部和西部廣大地區,建立起統一的奴隸主政權和強大的軍事機器。西漢初年,匈奴冒頓單于征服西域,設僮仆都尉,向各國征收繁重的賦稅。匈奴還以西域作為軍事上的據點和經濟上的后盾,經常侵占漢朝的領土,騷擾和掠奪中原居民。西漢王朝的統治者在同匈奴斗爭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西域的重要性,特別是漢武帝即位后,從匈奴降人的口中得知西遷的大月氏有報匈奴世仇之意,但苦于無人相助,便決定溝通與西域的聯系,欲聯合大月氏,以夾攻匈奴,“斷匈右臂”。
首使西域
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率領100多名隨行人員,由匈奴人堂邑父為向導從長安出發前往西域。西行進入河西走廊。這一地區自月氏人西遷后,已完全為匈奴人所控制。正當張騫一行匆匆穿過河西走廊時,不幸碰上匈奴的騎兵,他們全部被抓獲。匈奴的右部諸王立即把張騫等人押送到匈奴王庭(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附近),見當時的軍臣單于(老上單于之子)。
軍臣單于得知張騫欲出使月氏后,對張騫說:“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這就是說,站在匈奴人的立場,無論如何也不容許漢使通過匈奴人地區,去出使月氏。就像漢朝不會讓匈奴使者穿過漢區,到南方的越國去一樣。張騫一行被扣留和軟禁起來。
匈奴單于為軟化、拉攏張騫,打消其出使月氏的念頭,進行了種種威逼利誘,但均未達到目的。張騫“不辱君命”、“持漢節不失”。始終沒有忘記漢武帝所交給自己的神圣使命,沒有動搖為漢朝通使月氏的意志和決心,在匈奴一直留居了十年之久。
元光六年(前129年),匈奴監視漸有松弛,張騫趁匈奴人不備帶領其隨從,逃出了匈奴人的控制區。但在留居匈奴期間,西域的形勢已發生了變化。月氏的敵國烏孫,在匈奴支持和唆使下西攻月氏,月氏人被迫從伊犁河流域繼續西遷,進入咸海附近的媯水地區,征服了大夏,在新的土地上另建家園。張騫大概了解到這一情況,經車師后沒有向西北伊犁河流域進發,而是折向西南,進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過庫車、疏勒等地,翻越蔥嶺,直達大宛(今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盆地)。
這是一次極為艱苦的行軍。大戈壁灘上,飛沙走石,熱浪滾滾;蔥嶺高如屋脊,冰雪皚皚,寒風刺骨。沿途人煙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逃,物資準備又不足。張騫一行,風餐露宿,備嘗艱辛。干糧吃盡了,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殺禽獸聊以充饑。不少隨從或因饑渴倒斃途中,或葬身黃沙、冰窟,獻出了生命。
張騫到大宛后,向大宛國王說明了自己出使月氏的使命和沿途種種遭遇,希望大宛能派人相送,并表示今后如能返回漢朝,一定奏明漢皇,送他很多財物,重重酬謝。大宛王本來早就風聞東方漢朝的富庶,很想與漢朝通使往來,但苦于匈奴的中梗阻礙,未能實現。漢使的意外到來,使他非常高興。張騫的一席話,更使他動心。于是滿口答應了張騫的要求,熱情款待后,派了向導和譯員,將張騫等人送到康居(今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內),康居王又遣人將他們送至大月氏。
不料,這時大月氏人,由于新的國土十分肥沃,物產豐富,并且距匈奴和烏孫很遠,外敵寇擾的危險已大大減少,改變了態度。當張騫向他們提出建議時,他們已無意向匈奴復仇了。加之,他們又以為漢朝離月氏太遠,如果聯合攻擊匈奴,遇到危險恐難以相助。張騫等人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但始終未能說服月氏人與漢朝聯盟夾擊匈奴。在此期間,張騫曾越過媯水南下,抵達大夏的藍氏城(今阿富汗的汗瓦齊拉巴德)。元朔元年(前128年)動身返國。
歸途中,張騫為避開匈奴勢力,改變了行軍路線。計劃走塔里木盆地南部,昆侖山北麓的“南道”,從莎車,經于闐(今和田)、鄯善(今若羌),通過青海羌人地區后歸漢。但出乎意料,羌人也已淪為匈奴的附庸,張騫等人再次被匈奴騎兵所俘,又扣留了一年多。
元朔三年(前126年)初,匈奴為爭奪王位發生內亂,張騫趁機和堂邑父逃回長安。從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出發,至元朔三年(前126年)歸漢,共歷十三年。出發時是一百多人,回來時僅剩下張騫和堂邑父二人。
張騫這次遠征,未能達到同大月氏建立聯盟,以夾攻匈奴的目的,但產生的實際影響和所起的歷史作用是巨大的成功。秦始皇北卻戎狄,筑長城,以護中原,但其西界不過臨洮,玉門之外的廣闊的西域,尚為中國政治文化勢力所不及。張騫第一次通使西域,使中國的影響直達蔥嶺以西。自此,不僅西域同內地的聯系日益加強,而且中國同中亞、西亞,以至南歐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來,此誠之謂“鑿空”。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不僅是一次極為艱險的外交旅行,同時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學考察。張騫對廣闊的西域進行了實地的調查研究工作,不僅親自訪問了西域各國和中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諸國,而且從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烏孫(巴爾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里海、咸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條支(又稱大食,今伊拉克一帶)、身毒(又名天竺,即印度)等國的許多情況。回長安后,張騫將其見聞,向漢武帝作了詳細報告,對蔥嶺東西、中亞、西亞,以至安息、印度諸國的位置、特產、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說明。這個報告的基本內容為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列傳》中保存下來。這是中國和世界上對于這些地區第一次最詳實可靠的記載,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區和國家的古地理和歷史的最珍貴的資料。
漢武帝對張騫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滿意,特封張騫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為“奉使君”,以表彰他們的功績。
二使西域
元狩四年(前119年),在失去河西走廊后,匈奴向西北退卻,依靠西域諸國的人力、物力,與西漢對抗。漢武帝再任張騫為中郎將,率300多名隨員,攜帶金幣絲帛等財物數千巨萬,牛羊萬頭,第二次出使西域。此行的目的,一是招與匈奴有矛盾的烏孫東歸故地,以斷匈奴右臂;二是宣揚國威,勸說西域諸國與漢聯合,使之成為漢王朝之外臣。張騫到達烏孫時,恰逢烏孫內亂,沒有達到勸說烏孫東歸的目的。不過,張騫的副使則分別訪問了中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擴大了西漢王朝的政治影響,增強了相互間的了解。張騫一行偕烏孫使者數十人于元鼎二年(前115年)返抵長安。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交流。此后,漢朝和西域各國經常互派使者,大者數百,少者百余人。促進了雙方貿易的發展,形成了“商胡販客,日款于塞下”的景象。但是,處于西域東端的樓蘭、姑師(后稱車師)仍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他們在匈奴的挑唆下,經常出兵攻殺漢朝使者,劫掠商旅財物,成為漢通往西域的嚴重障礙。為確保西域通道,漢將趙破奴、王恢于元封三年(前108年)率700輕騎突襲樓蘭,后趙破奴又率軍數萬擊破姑師,并在酒泉至玉門關一線設立亭障,作為供應糧草的驛站和防守的哨所。
元鼎二年(前115年)隨張騫至長安的烏孫使者回國,報告漢王朝的強盛后,增強了烏孫王昆莫對漢王朝的信任。他再次派使者到長安,表示愿得尚漢公主,為昆弟,請求與漢和親。元封六年(前105年),漢武帝把江都王劉建之女細君作為公主嫁給昆莫,并賜乘輿服御物,為備官屬宦官侍御數百人。細君死后,漢王朝又將楚王劉戊之女解憂公主嫁給烏孫王岑陬。這兩次和親,對于鞏固漢與烏孫的友好關系,使烏孫成為漢在西方牽制匈奴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及發展雙方經濟、文化交流等,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為了打破匈奴對大宛的控制并獲得大宛的汗血馬,漢武帝還于太初元年(前104年)和太初三年(前102年)兩次派貳師將軍李廣利西征大宛,迫使大宛進貢良馬幾十匹,中馬以下牡牝三千余匹。沿途中亞各國聽說漢軍征服了大宛國,無不大受震動。各國王公貴族紛紛派遣子侄跟隨漢軍回到中原,他們為漢武帝呈上貢品,并留在漢朝作為人質,表示對漢武帝的效忠。至此,張騫定下的用外交手段和貿易來擴張漢王朝在中亞影響力的策略取得了成功。此后,漢政府在樓蘭、渠犁(今新疆塔里木河北)和輪臺(今新疆庫車縣東)駐兵屯墾,置校尉。這是漢在西域最早設立的軍事和行政機構,為后來設西域都護創造了條件。
漢武帝和張騫的成功謀略為中國贏得了貿易、建設和統一的保障,對東西方歷史都具有深遠的意義。漢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漢使沿著張騫的足跡,來到了今伊朗境內,并拜見了安息國國王。漢朝使臣在獻上了了華麗光潔的絲綢,安息國王非常高興,以鴕鳥蛋和一個魔術表演團回贈漢武帝,這標志著連接東方的中國和西方的羅馬帝國的絲綢之路正式建立。在之后的歲月中,不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張騫的名字都被人們所牢記。使漢朝與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關系,西域第一次與內地聯系成一體,促進了西域社會的進步,也豐富了中原的物質生活。
由于張騫等人的溝通,此后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天馬、汗血馬等良種馬傳入,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蘿卜和地毯等傳入內地,豐富了漢族的經濟生活。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織品、金屬工具等,傳到了西域,促進了西域的經濟發展。
連通西南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回漢后,向漢武帝報告了自己出使過程中所了解到的情況。在此以前,漢代的君臣還根本不知道,在中國的西南方有一個身毒國的存在。正是由于張騫的報告和記述,漢庭才了解到華夏的外部世界。
張騫在大夏時,看到了四川的土產邛竹杖和蜀布,追問它們的來源。大夏人告訴他,是大夏的商人從身毒買來的,而身毒國位于大夏的東南方。回國后,張騫向漢武帝報告了這一情況,并推斷大夏位居中國的西南,距長安一萬二千里,身毒在大夏東南數千里,從身毒到長安的距離不會比大夏到長安的距離遠。而四川在長安西南,身毒有蜀的產物,這證明身毒離蜀不會太遠。據此,張騫向漢武帝建議,遣使南下,從蜀往西南行,另辟一條直通身毒和中亞諸國的路線,以避開通過羌人和匈奴地區的危險。
張騫的推斷,從大的方位來看是正確的,但距離遠近的估計則與實際情況不合。當然,在近二千年前張騫達到這樣的認識水平,是難能可貴的。漢武帝基于溝通同大宛、康居、月氏、印度和安息的直接交往,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徹底孤立匈奴的目的,欣然采納了張騫的建議,并命張騫去犍為郡(今四川宜賓)親自主持其事,這就是《史記·大宛列傳》里記載的“乃復事西南夷”。
自遠古以來,中國西南部,包括四川西南,青海南部、西藏東部,云南和貴州等地,為眾多的少數民族所聚居,統稱為“西南夷”。戰國末年楚將軍莊喬入滇立國,但不久即重新阻隔。漢武帝初年,曾先后遣唐蒙、司馬相如“開發”“西南夷”,置犍為郡,并使邛都。(今西昌一帶)、榨(今漢源一帶)、冉琥(今茂縣)諸部內附。后因全力對付匈奴,停止了對西南的經營,中國西南各少數民族同中原王朝基本上仍處于隔絕狀態,通道西南當時是十分艱難的。
元狩元年(前122年),張騫派出四支探索隊伍,分別從四川的成都和宜賓出發,向青海南部、西藏東部和云南境內前進。最后的目的地都是身毒。四路使者各行約一、二千里,分別受阻于氐、榨(四川西南)和禹、昆明(云南大理一帶)少數民族地區,未能繼續前進,先后返回。
張騫所領導的由西南探辟新路線的活動,雖沒有取得預期的結果,但對西南的開發是有很大貢獻的。張騫派出的使者,已深入到當年莊喬所建的滇國。滇國又名滇越,因遇有戰事將士們坐在大象上作戰,故又叫“乘象國”。使臣們了解到,在此以前,蜀的商人已經常帶著貨物去滇越貿易。同時還知道住在昆明一帶的少數民族“無君長”,“善寇盜”。正是由于其阻撓,使得漢朝的使臣不得不停止前進。在此以前,西南各地的少數民族,對漢朝的情況幾乎都不了解。難怪漢使者會見滇王時,滇王竟然好奇地問:“漢朝同我們滇國比較,是哪一國大呢?”使者到夜郎時,夜郎侯同樣也提出了這個問題。這就成為后世“夜郎自大”典故的由來。通過漢使者的解釋和介紹,他們才了解到漢朝的強大。漢王朝從此也更注意加強同滇國、夜郎及其它部落的聯系。至元鼎元年(前111年),漢王朝正式設置牂牁、越僥、沈黎、汶山、武都等五郡,以后又置益州、交趾等郡,基本上完成了對西南地區的開拓。
歷史上王國之間的交往,大部分都不是出于什么友誼,而是勢力的重組。張騫兩次出使的外交成果,與他所帶的禮品和原本的期待相比,相差甚遠,但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漢武帝對“天馬”的渴望。
在偏于封閉自保的傳統社會,張騫的出使,在民族交流史上開辟了新紀元,被譽為“鑿空”的行動。西域諸國從此呈現在中原人的視野中,東西方的商人們紛紛沿著張騫探出的道路往來貿易,成就了著名的“絲綢之路”。張騫在危難中不失氣節,更是讓后人稱道。
1〉、對功德的意義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打開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及歐洲等國交往的大門,構建了漢與西方國家友好交往的橋梁,同時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經濟的交流和發展,對整個世界的文明與進步注入了新的活力,這在文獻記載中可以得到證明。
第一、 漢武帝在張騫出使西域后,才開始"復事西南夷"
張騫一次出使西域回漢后,向漢武帝報告了自己出使過程中所了解到的情況,"天子既聞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業,而兵弱而貴漢財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屬,兵強,可以賂遺設利朝也。且誠得而以義屬之,則廣地萬里,重九澤,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天子欣然,以騫言為然,乃令騫因蜀犍為發間使此載說明漢武帝是在張騫介紹了道可通大夏后才開始命張騫四道并出,向西南方向發展的。
第二、張騫二次出使西域后,漢開始與西域諸國友好往來
張騫二次出使西域回漢,帶來了烏孫國的使者,"因令窺漢,知其廣大"后,烏孫國使者歸國后"其國乃益重漢",兩國才開始在平等的基礎上友好交往。
在以后的一年時間內,張騫在烏孫國所遣持節副使也與西域諸國使者相繼歸漢,此時,漢才與西域諸才有了正式的國與國之間的平等友好的交往。
張騫死后,匈奴聞烏孫國通漢,欲擊烏孫,烏孫國君恐懼,才希望與漢聯合,于是才"使使獻馬,愿得尚漢翁主,為昆弟"漢要求烏孫國納聘后再與烏孫國聯姻,從此,兩國關系才開始日益密切。
為加強與西域諸國的聯系,漢開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國,"而"益發使抵安息、奄蔡、黎軒(今羅馬共和國)、條枝(今伊拉克)、身毒國。"其后,"諸使外國一輩大者數百,少者百余人,人所赍操大放博望侯時",漢代與西域諸國的外交活動的第一個高潮才開始到來。
張騫帶著一種軍人特有的敏銳,在進入匈奴人的控制范圍之后,他就開始留心每一處水源、每一塊草地,并詳細記錄下來。他還告訴漢武帝,在大宛國(今費爾干納盆地),他曾經見過一種良馬,這種馬的耐力和速度都十分驚人,它們有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名字——“汗血寶馬”。據說它們快速奔跑之后,流汗似血色,這后來被證實是寄生蟲感染引起的一種癥狀。張騫稱賞它們為漢王朝騎兵最好的坐騎,漢武帝本人非常喜歡馬,聽說有這樣的寶馬,自然想得到。漢武帝此時態度也發生了轉變,他認為雖然結盟不成,但通商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盡管此前武帝派出的許多使節商旅都被游牧部落洗劫一空。
不久,張騫加入大將軍衛青的軍隊,官職為校尉。因為收集情報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所以張騫主要負責刺探情報和沿途的給養。在北方,衛青率領軍隊與匈奴人展開激烈的廝殺,正是張騫先前收集的水源和牧草分布資料幫助了漢朝軍隊,他們贏得了一系列勝利,張騫也因此被封為博望侯。
漢武帝并不急于求成,他決定分別實施兩步策略,以此來贏得這些國家的歸附。首先,他又發動了一次對匈奴的戰爭,并取得了大勝,殺傷匈奴士兵9萬人。然后,在公元前101年,他又攻占了中亞的大宛國,就是汗血寶馬的故鄉。但其實,奪取這些名馬只是漢武帝的一個借口。漢武帝曾經數次派使者沿當年張騫的足跡來到大宛,不惜用重金交換汗血馬,但大宛國王一次次地拒絕了他的請求。最后一次,漢武帝派遣使者韓不害帶著一匹用黃
金鑄造的金馬和許多貴重禮物交換漢血馬,大宛國王雖然仍不想交出寶馬,但又非常想要漢武帝送來的寶物,他殺死了使者,奪取了寶物。
漢武帝終于找到了出兵的借口,他派出的先遣部隊全由國內的刑犯和惡少組成,他們沒有攜帶充足的給養,沿途向別國索要,如果不交出糧食,就被視為大宛的同謀。毫不出人意料,這支部隊失敗了,但也麻痹了大宛國。漢武帝怎能接受這樣的失敗,他隨后調集近20萬大軍在敦煌集結。聽說大宛國的飲水全取自城外,漢武帝特意派遣幾位水利專家隨軍同行。漢軍切斷了大宛都城隱蔽的引水系統,很快征服了整個部落。
取得大勝的漢朝軍隊凱旋而歸,沿途中亞各國聽說漢軍征服了大宛國,無不大受震動。各國王公貴族紛紛派遣子侄跟隨漢軍回到中原,他們為漢武帝呈上貢品,并留在漢朝作為人質,表示對漢武帝的效忠。至此,張騫定下的用外交手段和貿易來擴張漢王朝在中亞影響力的策略取得了成功。
這個外交策略最偉大的實施者無疑是漢武帝,但張騫作為提出者和實踐者,更值得人們尊重。可惜的是,張騫沒有等到他的宏愿實現的一天,從烏孫國返回第二年,他就去世了。
2〉、對作者的意義
張騫不僅開拓了漢與西方諸國貿易的"絲綢之路",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走出國門的使者;同時,也通過它的外交實踐,第一次張揚起國與國之間平等、誠信交往的外交理念,為我國漢代昌盛和后世的對外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張騫在回國后的第二年去世。他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加強了西漢與西域地區的聯系。當時的史學家司馬遷稱贊張騫出使西域為“鑿空”,意思是“開通大道”。
后來,這條出玉門關,經天山南北路,越過蔥嶺,到達中亞或者更遠地方的通道,成了千古傳頌的絲綢之路。作為經濟迅速發展的唐朝,作者為了懷念張騫等人來闡述這經濟繁榮的時刻。
3〉、對當地文化的意義
由于張騫等人的溝通,此后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頻繁。西域的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蘿卜和良馬、地毯等傳入內地,豐富了漢族的經濟生活。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織品、金屬工具等,傳到了西域,促進了西域的經濟發展。
張騫出使西域,接觸到西域各國的風土人情,是漢朝開始對西域各國有所了解;使漢朝與西域建立了友好關系,為后來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府,使西域正式歸西漢政府管轄打下了基礎.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了西域都護府,總管西域事物,保護往來的商旅。從此,新疆地區正式歸在中央政權的統治下。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中國同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系,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往西,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再從安息轉運到西亞和歐洲的大秦(漢朝時我國史書對羅馬帝國的稱呼),開拓了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漢武帝和張騫的成功謀略為中國贏得了貿易、建設和統一的保障。同時,張騫出使西域對中國和西方歷史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公元前105年,使者沿著張騫的足跡,來到了今天的伊朗境內,并拜見了安息國國王。漢朝使臣在君主的腳下展開了華麗光潔的絲綢,國王非常高興,以鴕鳥蛋和一個魔術表演團回贈漢武帝。這標志著連接東方的中國和西方的羅馬帝國的絲綢之路正式建立。在之后的歲月中,不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張騫的名字都被人們所牢記。使漢朝與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關系,天山南北第一次與內地聯系成一體;促進了西域社會的進步;豐富了中原的物質生活。
4〉、對美術史的意義
唐代后期的壁畫,與唐代政治形勢相似,吐蕃占領之后,就從開元盛世走向衰落,雖然吐蕃占領時期出現了許多優秀作品,在藝術水平上直迫盛唐,但總的趨勢是江河日下。在人物造型上,充分掌握了“骨法用筆”的奧秘,注意了骨與肉的有機結合。人物面象多為統一的條豐型,菩薩巳屏除了扭妮的體態,出現了雙腿直立,腰部微扭,自然和諧的姿態。經變畫構圖已經定型,線描造型的表現力大大提高,蘭葉描勾勒的形態,粗壯者挺拔有力,精細者娓婉柔麗,在表現物體的質感上各極其妙。土紅線作為人物的定型線已經成為吐蕃時期線描的特點。色彩不如前期豐富,但有兩種不同情趣的包調:一種以白壁為地,青、綠為主,色調情新淡雅;另一種以土色為地,朱、婉稍重,色調汗厚溫潤。人物造型之最精美者,可以說是“窮情寫物”、“動必依真”。所以,人物形象的風采頗有“襟懷曠達”、“神思飛揚”之感。這就是吐蕃占領時期的風格。
由于塑造人物的藝術語言——色與線的運用越來越純熟和精練,在人物造型上極盡“窮神盡變”之能事,突破了類型性格的程式,逐漸注意到在人物的行、住、坐、臥,舉止言談中展示入的心靈境界,從面部、從服神、從姿態、從人物之間相互關系、從人物與環境的關系、從局部情節與主體人物的關系等種種方面,表現人物發自心靈的神采風情,塑造了大量富有藝術生命的人物形象和引入入勝的藝術境界,創造了中國式的寫實風格。
5〉、對自己的意義
張騫在出使西域的艱難歷程中,繼承中國前人的優秀品德,用自己的親身實踐創立了外交活動的基本準則,同時也為后人樹立了光輝的楷模。其內容主要有:
1)持節不失,維護國家利益。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前后歷經十三年,受到匈奴人的威逼利誘和長期關押,甚至用與妻生子的方法來動搖張騫的出使西域的意志,這對張騫來說,無疑是極其艱難的考驗。但是,張騫在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之間正確的作出了選擇,他那種不惜犧牲個人利益甚至生命的大無畏精神,是一個外交使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同時也是一個外交使節在從事國與國之間外交活動時必須堅持的最重要的原則。
2)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維護國家尊嚴。張騫在第二次出使西域時,因烏孫國近匈奴而遠漢,"昆莫見騫以單于禮",這說明張騫在烏孫國開始并沒有得到平等的態度來接待他,張騫在感到非常慚愧的同時,并沒有消極處之,而是利用烏孫國貪財的特點,巧妙地用"天子致賜,王不拜,則還賜"語來迫使烏孫國王重新參拜。這一方面顯示出張騫的機智靈活、能言善辯,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智慧挽回了國家的應有的尊嚴,也正是張騫這種不亢不卑、敢于冒險抗爭才能換來國與國之間的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和友好相處,圓滿地完成二次出使西域各國的崇高使命,而張騫這種精神正是一個國家使節不可缺少的基本素養。
3) 信美愛人,以誠質信,營造誠實守信的國家友好交往環境
張騫二次出使西域,其信美愛人、以誠取信在《史記·大宛列傳》中有多處記載,如一次出使時"騫為人強力,寬大信任,蠻夷愛之,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窮急射禽獸給食"。
綜上所述,張騫奉詔出使西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走出國門,開展外交活動的外交活動家。他不僅第一次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開辟了國與國進行平等互利、友好往來的"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華民族與中亞、西亞、南亞及歐洲等國家的經濟、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為推動世界文明進步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同時,其外交實踐構建了國與國之間平等往來、友好相處的基本原則,為后世國家之間開展外交活動奠定了思想基礎,對當今世界外交活動的基本準則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依據,產生了深遠影響,并將繼續發揮更大作用;也為后世的外交使節開展外交活動建立了一座豐碑,成為后世外交工作者的行為楷模。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張騫的生平事跡和評價(對歷史人物張騫評價)”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張騫的生平事跡和評價(對歷史人物張騫評價)
本文地址:
/lishiquwen/23295.html
標簽: 張騫的生平事跡和評價 對歷史人物張騫評價
- 上一篇:
- 下一篇: 烏克蘭和俄羅斯的關系(俄羅斯為什么要打烏克蘭)
- 熱門文章
- 隨機tag
-
世界上最隱形的貓咪(世界上最隱形的富豪) JK為什么不能隨便穿 普通人辨別翡翠真假的六個方法 驚濤駭浪的駭是什么意思的簡單介紹 輕舟已過萬重山暗示什么 粵西包括哪幾個地方 世界上最漂亮的蝰蛇(世界上最漂亮的蝰蛇圖 世界上最詭異的兔子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誰說的 2022虎年本命年要注意什么 笑刑讓犯人在笑聲中死去 中國最壯烈軍團(中國最悲壯的戰斗) 美人魚真身嚇人圖片(美人魚真身嚇人圖片曝 李建歌手(李健歌手唱過的歌) 中國什么浴場最牛(中國浴都是哪) 夢見逝去親人的五種解讀 閻錫山的后人今何在 關于北京公交車爆炸的信息 誰最希望文天祥死掉? 中國最權威的婦科專家(國內頂尖婦科專家) 剪發蟲(剪發蟲是怎么引起的 相稱的近義詞是什么(希望的近義詞) 古蜀國的古文化遺址(商周時期遺址) 夢見下雪是什么征兆(夢見下雪是什么征兆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