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謠(箜篌謠翻譯)
xj
2023-04-07
漢樂府 箜篌謠結交在相知
結交在相知,骨肉何必親。
甘言無忠實,世薄多蘇秦。
從風暫靡草,富貴上升天。
不見山巔樹,摧杌下為薪。
豈甘井中泥?上出作埃塵。
【賞析】
此詩《太平御覽》引作古歌辭,屬《雜歌謠辭》。箜篌,古代的一種彈撥樂器,此以為題,與歌辭內容無關。此歌似為拼合之作,前四句講交友識人之道,后六句講處世保身之訣。合而言之,都是生活經驗的總結,這與漢樂府中一些警世喻理之作屬同一類型。
結交在相知,骨肉何必親。這二句是說知心朋友比骨肉之親還要親。第一句說交朋友要交到心上,彼此心相知,這才是真正的朋友,可親可信的朋友。第二句是說何必骨肉之親才算親。這是用骨肉之親來與知心朋友之親相比襯。骨肉之親,如不知心,亦可變成路人或仇人;相反知心朋友之親,卻可作到真正的親。古往今來,這兩方面的事例多矣。這兩句就是這一情況的總結和概括。甘言無忠實,世薄多蘇秦。這二句是說如何才能交到知心朋友。甘言,即甜美之言。蘇秦,戰國時人,善說辭,游說各國君主,皆投其所好,各有一套說辭,歷史上被視為耍嘴片子的能手。交朋友,不能只聽對方甜美的言辭。古云:華言虛也,至言實也,甘言疾也,苦言藥也。可見華麗之言,甘美之言,往往是虛假的,因而是無忠實的,對人有害的。無忠實,即心不誠,情不真。世薄,是說世情淡薄,即風氣不好。多蘇秦,即花言巧語的人太多。正因為世風如此,故交友特須留意,這兩句是交友經驗教訓的總結和概括。以上是此詩的第一層內容,即陳說交友識人之道。
從風暫靡草,富貴上升天。這兩句以草為喻,草遭風吹,有的隨風暫時倒下,可是風過后仍可挺起來,照樣生長;有的則隨風吹上天,成了暴發戶,但風一停便會掉下來,成為無可依靠的棄物。兩句意思是與其追求一時的富貴,飄浮虛華,不如安于貧賤,不離本根。二句互文見義,上句從風直貫下句,下句富貴以反義(貧賤)反綰上句,草則關合兩句。靡,披靡,倒下。不見山巔樹,摧杌下為薪。摧杌(w誤),摧折倒下。這兩句以樹為喻,君不見山頭之樹,所處勢位高則高矣,似可傲視它樹,可是一旦摧折倒下,照樣被砍伐當作柴燒。兩句意思是別看有權有勢者居高自傲,不可一世,一旦垮臺了,也不過同薪柴一樣不值幾文。豈甘井中泥?上出作埃塵。這兩句以井泥為喻,意思是:井中之泥豈能甘心永遠沉于井底,不思出井一見天日?可是一旦到了井上,日曬泥干,風一吹便成了埃塵四處飛揚矣。兩句意思是如果不甘心沉于下層,一心想出頭露面,結果也只能是如浮塵之一場空。綜合這三個比喻,意在說明:還是甘居下層,安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不追慕勢力地位,不求出頭露面的好。這是身處政治動亂時代的人們所總結出來的一番處世保身的經驗談。作者對攀龍附鳳爬上天的暴發戶,對爬上高位而不可一世的勢利眼,對一心想拋頭露面的功名迷,以及對他們的下場,是看得太多了,因而才得出了上述的結論,從而選定了自己要走的道路:君子固窮,全節保身。這也就是后來陶淵明所走的道路。以上是詩的第二層內容,即陳說處世保身之訣。
此詩第一層四句直言說理,講交友知心,以骨肉親相比襯;講聽言識人,以蘇秦作例證,于質直中見文采。第二層連用三個比喻,物象具體,對比分明,但出之以口語俚語,于文采中見質直。詩的語言較少錘煉,有的保存口語的自然狀態,雖通俗卻欠順暢,因而影響了內容的表達,也不利于讀者理解。
海人謠
王建 海人謠
海人無家海里住,采珠役象為歲賦。
惡波橫天山塞路,未央宮中常滿庫。
【譯文及注釋】
海人:常潛海底的勞動者。
役象:海南出象,采珠人使象作為納稅的交通工具。
山塞路:言陸運之苦。
【賞析】
王建門第衰微,在從軍走馬十三年(《別楊校書》)后,離開軍隊,寓居咸陽鄉間,過著終日憂衣食(《原上新居十三首》)的生活。他一生沉淪下僚,生活貧困,因而有機會接觸社會現實,了解人民疾苦,寫出大量優秀的樂府詩。
此篇即為古題樂府。以海人為描寫對象,運用寫實的筆法再現了中唐時期處于社會下層的勞動人民受殘酷剝削壓迫的痛苦生活,對當時不合理的賦役制度進行了強烈的控訴與批判。
海人無家海里住,詩一開始便交代了海人的生活狀況及其工作環境。海人即指潛入海底的勞動者。他們沒有屬于自己的家,常下水作業,大部分時間浸泡在又咸又澀的海水里。一個住字形象而準確地反映出海人的工作時間之長,勞動強度之大。用字可謂精準。海人做的究竟是什么工作呢?頜聯采珠役象為歲賦對首聯作了補敘。海人以采珠為業,以象為交通工具,以交納賦稅為目的。此句看似平常,卻有弦外之音。海人采珠所得全無自己之份,而且用笨重的大象作為交通工具全部繳納賦稅了。可見當時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負擔何其繁重,工作條件又是何其低劣。頸聯惡波橫天山塞路乃詩人渲染之筆,對前兩句作出具體的描繪。采珠之時常常是風大浪急、波濤蔽日,運珠之途常常是山陡路仄,坎坷難行。而海人卻要年復一年地辛苦勞作,毫無安閑之時。度日何其艱難!惡波橫天襯海里住之險惡,山塞路映役象之艱苦。以上三聯對海人采珠納稅的整個過程描繪得層層深入,用語簡潔生動,形象鮮明,通俗明晰。
尾聯未央宮中常滿庫是此詩最為精彩之處。與海人的無家與未央宮里的珠寶常常填滿庫房形成鮮明而強烈的對比。讀至此處,讓人不由不發嘆,未央宮中滿庫房的珠寶竟是海人終年辛苦所得,而海人卻窮困潦倒至無家的地步。詩人先以海人為描寫對象,再現了他們工作條件的艱苦及其工作環境的惡劣程度,結尾處用重筆突出主題,戛然而止,用筆簡潔峭拔,入木三分。由此想到他《織錦曲》中以精細的筆觸描寫織錦女勞作的艱辛,結尾寫到:莫言山積無盡日,百尺高樓一曲歌。勞動的果實自己不能享有,而全被統治者拿去,主人公內心的怨恨、哀傷可想而知。但詩人不予說破,語氣含蓄,意在言外,隱含了作者對統治階級肆意盤剝勞動人民的無恥行經的強烈諷刺和憤慨。王安石曾這樣評價王建的詩: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通篇看來,王建的《海人謠》篇幅短小,構思巧妙,語言通俗易懂且凝練精悍,極富表現力,有民歌諺謠的色彩,獨張籍、王建二家體制相似,稍復古意。或舊曲新聲,或新題古意,詞旨通暢,悲歡窮泰,慨然有古歌謠之風。(《唐音癸簽》卷七引)。通過前三句與尾聯的對比,清晰地反映了詩人的不平和憤怒,尾句一出,便于不動聲色中將題旨表露出來。
巴女謠
于鵠 巴女謠
巴女騎牛唱竹枝,藕絲菱葉傍江時。
不愁日暮還家錯,記得芭蕉出槿籬。
【賞析】
詩人以平易清新的筆觸,描繪了一幅恬靜閑雅的巴女放牛圖。巴女騎牛唱《竹枝》,藕絲菱葉傍江時,寫的是夏天的傍晚,夕陽西下,煙靄四起,江上菱葉鋪展,隨波輕漾,一個天真伶俐的巴江女孩,騎在牛背上面,亢聲唱著山歌,沿著江邊彎彎曲曲的小路慢慢悠悠地回轉家去。如此山鄉風味,何其清新動人!
下兩句:不愁日暮還家錯,記得芭蕉出槿籬,純然是小孩兒天真幼稚的說話口氣,象是騎在牛背上的小女孩對于旁人的一段答話。這時天色漸漸晚了,可是這個頑皮的小家伙還是一個勁地歪在牛背上面唱歌,聽任牛兒不緊不忙地踱步。路旁好心的人催促她快些回家,要不,待會兒天黑下來,要找不到家門了!
不料這個俏皮的女孩居然不以為然地說道:我才不害怕呢!只要看見伸出木槿籬笆外面的大大的芭蕉葉子,那就是我的家了!木槿入夏開華,花有紅、白、紫等色,本是川江一帶農家住房四周通常的景物,根本不能以之當作辨認的標志。小女孩這番自作聰明的回話,正象幼小的孩子一本正經地告訴人們:我家爺爺是長胡子的!一樣的引人發笑。詩中這一逗人啟顏的結句,對于描繪人物的言語神情,起了畫龍點睛的妙用。
這是于鵠采用民謠體裁寫的一篇詩作,詞句平易通俗,富有生活氣息,反映了川江農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恬靜生活的一個側面,讀來饒有雋永動人的天然情趣。
辛棄疾 山鬼謠
《山鬼謠》
作者:辛棄疾
雨巖有石,狀怪甚,
取《離騷》《九歌》,
名曰山鬼,
因賦《摸魚兒》改今名。
問何年、此山來此?
西風落日無語。
看君似是羲皇上,直作太初名汝。
溪上路,算只有、紅塵不到今猶古。
一杯誰舉?
舉我醉呼君,崔嵬未起,山鳥覆杯去。
須記取:昨夜龍湫風雨,門前石浪掀舞。
四更山鬼吹燈嘯,驚倒世間兒女。
依約處,還問我:清游杖履公良苦。
待萬里攜君,鞭笞鸞鳳,誦我《遠游》賦。
石浪,庵外巨石也,長三十馀丈。
賞析:
作者閑居帶湖時,常到博山游覽。雨巖在博山之隈,風景絕佳。據題注,雨巖有石,狀怪甚,詞人借用了屈原《九歌》中的山鬼名,而將這首詞的詞牌名由《摸魚兒》改為《山鬼謠》。
這首詞寫得詭異奇特,與石之怪甚十分相稱。
上闋頭二句問何年,此山來此?著一來字便把偌大一座博山擬人化了。從歷史長河中來看,這座山當有形成的日期,但在科學知識不發達的古代,誰能解答這個問題呢?提問的對象,并不確指,又巧妙地以西風落日無語作答,使渺茫的太古融入了瑟瑟西風、奄奄落日之中,竟不能夠究潔。既渲染了冷峻陰森的氣氛,又引起日落后神秘可怖的懸想。究詰既無所得,所以緊接著便以猜度之詞說:看君似是羲皇上,直作太初名汝。伏羲即太昊。《白虎通號》:三皇者,何謂也?謂伏羲、神農、燧人也。傳說伏羲始畫八卦,造書契,揭開了人類文明史的第一頁。《列子天瑞》:太初者,氣之始也;《易》易有太極疏云: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說這怪石早于伏羲,實際上便把近在眼前的怪石寫得超越千古,無與倫比。這是從縱的方面來寫的。溪上路,算只有,紅塵不到今猶古,則是從眼前的景物照應遠古寫的。空山無人,溪水清澈,緣溪而行,一塵不染。人間雖然經歷了滄桑,但這兒依然紅塵不到,只此才與太古相似。既突出了雨巖環境的無比幽靜,又透露了詞人對紛擾、齷齪現實的厭惡。詞人獨游雨巖的詞作,大多抒發了知音難遇的感慨。空山獨酌,孤寂可知,一杯誰舉,與之相對者唯有此一塊巨石。然而崔嵬未起,山鳥覆杯去,巨石不能與我共飲,酒杯卻又被山鳥打翻了。巨石不起,是無情之物體;而山鳥覆杯,是無心呢?還是有意呢?還或許是精靈所使吧?或真或幻把山鬼之靈從無寫到有。由此可見,山鳥的插曲,正是人、物交感的契機。妙在寫得空靈,猶如山鳥之去,無跡可尋。與之相對者唯有此一塊巨石。然而崔嵬未起,山鳥覆杯去,巨石不能與我共飲,酒杯卻又被山鳥打翻了。巨石不起,是無情之物體;而山鳥覆杯,是無心呢?還是有意呢?還或許是精靈所使吧?或真或幻把山鬼之靈從無寫到有。由此可見,山鳥的插曲,正是人、物交感的契機。妙在寫得空靈,猶如山鳥之去,無跡可尋。
如果說上闋寫極靜的意境,那么下闋就寫了極動的景象:龍潭風雨,足以驚人;長達三十馀丈的巨石,然被掀而舞,就更加駭人了。繼之四更山鬼吹燈嘯,能不驚倒世間兒女嗎?如此層層渲染,步步推進,直到山鬼出場,真令人驚心動魄。詞人對于雨巖之夜的描繪如此筆酣墨飽,顯然快意于這種景象的思想感情。龍潭的風雨,石浪的掀舞,山鬼的呼嘯,其勢足以沖破如磐夜氣,其力足以震撼渾渾噩噩的心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驚倒世間兒女有什么不好!在這里,詞人長期被壓抑被鉗制的心聲,突然爆發出最激越的聲響!可知以怪石為知已,不僅在于它遠古荒忽,閱盡滄桑,而且更在于它驚世絕俗,能使人在精神上受到震動。詞人與之相通者,大概就在這里吧!我以石為知已,石亦以我為知已,所以接著說依約處,還問我:清游杖履公良苦。神交心許。這個苦字語意雙關,既是說登山涉水之勞,也是說內心之苦,知已難得,人間難求,既神交心許,便深合默契,難分難解,所以最后說待萬里攜君,鞭苔鸞鳳,誦我《遠游》賦,從橫的空間展示了廣闊的天地。韓愈《酬盧給事曲江荷花引見寄》詩云:上界真人足官府,豈如散仙鞭笞鸞鳳終日相追陪。詞人要攜帶山鬼,駕馭鸞鳳,云游萬里了。《遠游》是《楚辭》中的篇名。詞人在這里說誦我《遠游》賦,主要是表明他追求屈原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屈原內心的苦悶是與追求理想的渴望交織在一起的,辛詞的用意亦在于此。
這首詞把寫景合詠物揉合在一起來抒情言態。由于寓意深刻,感情熾熱,形象生動,滲透著對國家興亡和作者本人身世的感慨,所以讀后感到有一種扣人心弦的藝術魅力。元人劉敏中曾寫過一首《泌園春號太初石為蒼然》,顯然摹仿本詞。這說明《山鬼謠》一詞,對后世也是有一定影響的。
[img]箜篌謠(拼音怎么讀)急急急急急急箜篌謠 kōng hóu yáo
箜篌謠
結交在相知,骨肉何必親。
甘言無忠實,世薄多蘇秦。
從風暫靡草,富貴上升天。
不見山巔樹,摧杌下為薪。
豈甘井中泥?上出作埃塵。
箜篌謠 (李白)
攀天莫登龍,走山莫騎虎。
貴賤結交心不移,唯有嚴陵及光武。
周公稱大圣,管蔡寧相容。
漢謠一斗粟,不與淮南舂。
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從。
他人方寸間,山海幾千重。
輕言托朋友,對面九疑峰。
開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
管鮑久已死,何人繼其蹤?
關于箜篌的詩在古代詩歌中不乏有描繪箜篌的詩句,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關于箜篌的詩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關于箜篌的詩
《箜篌引》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齡
盧溪郡南夜泊舟,夜聞兩岸羌戎謳。
其時月黑猿啾啾,微雨沾衣令人愁。
有一遷客登高樓,不言不寐彈箜篌。
彈作薊門桑葉秋,風沙颯颯青冢頭,
鐵嗯汗血流,深入匈奴戰未休。
黃旗一點兵馬收,亂殺胡人積如丘。
瘡病驅來配邊州,仍披漠北羔羊裘。
顏色饑枯掩面羞,眼眶淚滴深兩眸。
思還本鄉食牦牛,欲語不得指咽喉。
或有強壯能噫呦,意說被他邊將仇。
五世屬藩漢主留,碧毛氈帳河曲游。
橐駝五萬部落稠,敕賜飛鳳金兜鍪。
為君百戰如過籌,靜掃陰山無鳥投。
家藏鐵券特承優,黃金千斤不稱求。
九族分離作楚囚,深溪寂寞弦苦幽。
草木悲感聲颼飀,仆本東山為國憂。
明光殿前論九疇,簏讀兵書盡冥搜。
為君掌上施權謀,洞曉山川無與儔。
紫宸詔發遠懷柔,搖筆飛霜如奪鉤。
鬼神 不得知其由,憐愛蒼生比蚍蜉。
朔河屯兵須漸抽,盡遣降來拜御溝。
便令海內休戈矛,何用班超定遠侯。
使臣書之得已不?
《箜篌》
年代: 唐 作者: 張祜
星漢夜牢牢,深簾調更高。亂流公莫度,沉骨嫗空嗥。
向月輕輪甲,迎風重紉條。不堪聞別引,滄海恨波濤。
《箜篌引》
年代: 魏晉 作者: 曹植
置酒高殿上,親交從我游。
中廚辦豐膳,烹羊宰肥牛。
秦箏何慷慨,齊瑟和且柔。
陽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謳。
樂飲過三爵,緩帶傾庶羞。
主稱千金壽,賓奉萬年酬。
久要不可忘,薄終義所尤。
謙謙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驚風飄白日,光景馳西流。
盛時不再來,百年忽我遒。
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
先民誰不死,知命復何憂?
《箜篌謠》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攀天莫登龍,走山莫騎虎。貴賤結交心不移,
唯有嚴陵及光武。周公稱大圣,管蔡寧相容。
漢謠一斗粟,不與淮南舂。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從。
他人方寸間,山海幾千重。輕言托朋友,對面九疑峰。
開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管鮑久已死,何人繼其蹤。
《聽李憑彈箜篌二首》
年代: 唐 作者: 楊巨源
聽奏繁弦玉殿清,風傳曲度禁林明。
君王聽樂梨園暖,翻到云門第幾聲。
花咽嬌鶯玉漱泉,名高半在御筵前。
漢王欲助人間樂,從遣新聲墜九天。
箜篌的 歷史
古代箜篌可粗分為豎箜篌和臥箜篌。
其中早期臥箜篌出如今春秋時的楚國,與古琴同一起源,但其長形共鳴箱面板上卻有像 琵琶 一樣的品位,這是它與琴瑟在形制上的主要差異;使用竹片撥奏或擊奏。
豎箜篌卻是由遠古狩獵者的弓演變而來,是伴隨著人類最早文明的誕生而誕生的最古老的弦鳴 樂器 ,有著五千年以上的歷史。比這更古老的樂器?豎起指頭來恐怕都多過那數:石哨、骨哨、骨笛、塤、陶笛。至遲西元前1200年,豎箜篌已基本定型(此后兩千幾百年時間都沒有大變化),后來經波斯傳入中亞和印度,秦以前即已在我國新疆一帶流行。漢武帝開西域以后,豎箜篌慢慢傳入中原——實際上是東傳至中國叫做箜篌,西傳至歐洲叫做 Harp,只是近代我們中國人又設定出一個“豎琴”的翻譯名稱罷了。
鳳凰的 文化 也是一種世界性的文化,從中國一直到歐洲的廣大區域,鳳凰、金翅鳥、不死鳥,都是她。
當前的轉調箜篌并非古董,其實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我國樂器改革家結合豎琴和 古箏 (也有一些是琵琶和古琴的東西)并再創新的新生樂器。其演奏技法以多種民族彈撥樂器的演奏技巧為主,并借鑒了豎琴的彈奏手法:采取坐姿,將共鳴箱置于胸前,左右手分別彈奏兩側琴弦,由于左右同音雙排弦,等于是兩架豎琴,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相當方便;還可以左右手同時奏出旋律與伴奏而不相互妨礙,和聲擁有豐富色彩。因為通過琴底巧妙的天平軸和平衡杠桿的聯系,左右雙排弦張力永遠相等,因此還能在中心音域通過左手彈撥,右手運用大幅度(小三度音程)揉、滑、壓、顫技巧,也可演奏泛音、搖指、輪指及各種音色變化的多種手法,并可在泛音旋律中使用揉、壓技巧……這樣轉調箜篌既有古琴、古箏的韻味,能夠出色的表現我國民族音樂的風格特點,又有豎琴的音響效果,可以演奏一切豎琴曲。凝視遠方,我們民族新興樂器的潛力是巨大的。
現代箜篌在外形上區別于豎琴的幾個特點:豎琴單排弦,箜篌雙排弦;豎琴長匣形共鳴箱,箜篌琵琶形共鳴箱;豎琴共鳴箱側面光禿,箜篌共鳴箱的左右兩面各有一行雁柱;豎琴琴柱是圓柱,箜篌琴柱一般是方柱。另外作為一種裝飾,琴柱頂端有鳳凰首的一定是箜篌。
確切的說,豎琴的共鳴箱是窄梯形的,邊緣比較直,而且弦的下端直接連接在共鳴箱的斜面上,而現代箜篌的雙面琵琶形共鳴箱要更大一些,側面是垂直的,弦壓過雁柱連接共鳴箱下端——從遠處看去和豎琴確實容易混淆。
具體一點,豎琴共鳴箱在左右方向上寬,在上下方向上窄,也就是比較扁,名之為“臥式”;現代箜篌共鳴箱在左右方向上窄,在上下方向上寬,也就是屬于側扁,名之為“立式”。兩者區別來源于單排弦和雙排弦各自的要求。這樣,從正前方看,豎琴共鳴箱的左右兩邊在琴體下部明顯的突出,像船的兩舷;從正側面看,箜篌的琵琶形共鳴箱則寬大如蒲扇;從側前方看,兩者形狀較像,但豎琴共鳴箱的下端會被琴柱遮住,其左下角或右下角會在琴柱的另一邊露出來,而箜篌共鳴箱上沿和下沿的弧度卻有差異——上沿一般有著柔和的曲線,下沿一般是根筆直的保護條;有的箜篌共鳴箱向琴柱方向突出比較多,琴柱下端是“插”在共鳴箱上的。
關于箜篌聲音描述的詩句1.描寫箜篌的詩句
箜篌(kōng hóu)是中國漢族十分古老的彈弦樂器。在古代,除了用于宮廷雅樂之外,在民間也廣為流傳。古代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但是在十四世紀后期,箜篌逐漸不再流行,以至于慢慢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現在,我們只能在一些古老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箜篌了。
而“箜篌”在古詩中出現的次數有很多,例如:唐代詩人李賀的《李憑箜篌引》中的“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王昌齡《箜篌引》中的“微雨沾衣令人愁,有一遷客登高樓,不言不寐彈箜篌“。
引用”箜篌“二字的古詩詞有很多,例如:
“林花撩亂心之愁,卷卻羅袖彈箜篌。 ”唐·盧仝《樓上女兒曲》
”趙女彈箜篌,復能邯鄲舞。”唐·王維《偶然作六首·其五》
“欲起把箜篌,如凝彩弦澀。 ”唐·吳象之《陽春歌》
“雖同錦步障,獨映鈿箜篌。 ”唐·李商隱《代贈》
"細雨斜風寂寞秋,黃花壓鬢替人羞。歸舟云樹負箜篌。 "宋·洪咨夔《浣溪沙》
“花下鈿箜篌。尊前白雪謳。記懷中、朱李曾投。”元·張翥《唐多令》等等。
2.描寫“箜篌”的詩句有哪些
1、《李憑箜篌引》唐代:李賀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2、《箜篌謠》唐代:李白
攀天莫登龍,走山莫騎虎。
貴賤結交心不移,唯有嚴陵及光武。
周公稱大圣,管蔡寧相容。
漢謠一斗粟,不與淮南舂。
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從。
他人方寸間,山海幾千重。
輕言托朋友,對面九疑峰。
開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
管鮑久已死,何人繼其蹤。
3、《箜篌引 / 野田黃雀行》魏晉:曹植
置酒高殿上,親交從我游。
中廚辦豐膳,烹羊宰肥牛。
秦箏何慷慨,齊瑟和且柔。
陽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謳。
樂飲過三爵,緩帶傾庶羞。
主稱千金壽,賓奉萬年酬。
久要不可忘,薄終義所尤。
謙謙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驚風飄白日,光景馳西流。
盛時不再來,百年忽我遒。
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
先民誰不死,知命復何憂?
4、《箜篌謠》兩漢:佚名
結交在相知,骨肉何必親。
甘言無忠實,世薄多蘇秦。
從風暫靡草,富貴上升天。
不見山巔樹,摧杌下為薪。
豈甘井中泥?上出作埃塵。
5、《箜篌》唐代:張祜
星漢夜牢牢,深簾調更高。亂流公莫度,沉骨嫗空嗥。
向月輕輪甲,迎風重紉條。不堪聞別引,滄海恨波濤。
3.關于箜篌的詩句
唐·李賀 李憑箜篌引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唐·王昌齡 箜篌引“微雨沾衣令人愁,有一遷客登高樓,不言不寐彈箜篌。”
唐·盧仝 樓上女兒曲 “林花撩亂心之愁,卷卻羅袖彈箜篌。 ”
唐·顧況 李供奉彈箜篌歌 “國府樂手彈箜篌,赤黃絳索金鎝頭。”
唐·王維 偶然作六首·其五“趙女彈箜篌,復能邯鄲舞。”
唐·張說 贈崔二安平公樂世詞 “地濕莓苔生舞袖,江聲怨嘆入箜篌。”
唐·崔國輔 古意 “下簾彈箜篌,不忍見秋月。 ”
唐·吳象之 陽春歌“欲起把箜篌,如凝彩弦澀。 ”
唐·施肩吾 效古詞 “初學箜篌四五人,莫愁獨自聲前足。”
唐·施肩吾 贈女道士鄭玉華二首·其二 “朱絲誤落青囊里,猶是箜篌第幾弦。”
唐·岑參 冀州客舍酒酣貽王綺寄題南樓時王子欲應制舉西上“南鄰新酒熟,有女彈箜篌。”
唐·孟郊 送李翱習之“獨孤宅前曲,箜篌醉中謠。”
唐·李商隱 擬意 “真防舞如意,佯蓋臥箜篌。”
唐·李商隱 代贈 “雖同錦步障,獨映鈿箜篌。 ”
宋·洪咨夔 浣溪沙 "細雨斜風寂寞秋,黃花壓鬢替人羞。歸舟云樹負箜篌。 "
宋·汪元量 憶秦娥 "當年出塞擁貂裘。更聽馬上彈箜篌。彈箜篌。萬般哀怨,一種離愁。 "
宋·史達祖 過龍門·春愁 "醉月小紅樓。錦瑟箜篌。夜來風雨曉來收。"'
宋·陳允平 南歌子“傷春情緒寄箜篌。流水殘陽芳草、伴人愁。"
元·張翥 唐多令“花下鈿箜篌。尊前白雪謳。記懷中、朱李曾投。”
4.描寫“箜篌”的詩句有哪些
1、《李憑箜篌引》唐代:李賀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2、《箜篌謠》唐代:李白攀天莫登龍,走山莫騎虎。貴賤結交心不移,唯有嚴陵及光武。
周公稱大圣,管蔡寧相容。漢謠一斗粟,不與淮南舂。
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從。他人方寸間,山海幾千重。
輕言托朋友,對面九疑峰。開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
管鮑久已死,何人繼其蹤。3、《箜篌引 / 野田黃雀行》魏晉:曹植置酒高殿上,親交從我游。
中廚辦豐膳,烹羊宰肥牛。秦箏何慷慨,齊瑟和且柔。
陽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謳。樂飲過三爵,緩帶傾庶羞。
主稱千金壽,賓奉萬年酬。久要不可忘,薄終義所尤。
謙謙君子德,磬折欲何求。驚風飄白日,光景馳西流。
盛時不再來,百年忽我遒。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
先民誰不死,知命復何憂?4、《箜篌謠》兩漢:佚名結交在相知,骨肉何必親。甘言無忠實,世薄多蘇秦。
從風暫靡草,富貴上升天。不見山巔樹,摧杌下為薪。
豈甘井中泥?上出作埃塵。5、《箜篌》唐代:張祜星漢夜牢牢,深簾調更高。
亂流公莫度,沉骨嫗空嗥。 向月輕輪甲,迎風重紉條。
不堪聞別引,滄海恨波濤。
5.描寫琴聲音的詩句
白居易《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
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岳飛《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鳴。
驚回千里夢,已三更。
起來獨自繞階行。
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
舊山松竹老,阻歸程。
欲將心事付瑤琴。
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李端《聽箏》
鳴箏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蕭綱《彈箏》
彈箏北窗下,夜響清音愁。
張高弦易斷,心傷曲不道。
蘇軾《甘露寺彈箏》
多景樓上彈神曲,欲斷哀弦再三促。
江妃出聽霧雨愁,白浪翻空動浮玉。
喚取吾家雙鳳槽,遣作三峽孤猿號。
與君合奏芳春調,啄木飛來霜樹杪。
6.有關箜篌的詩詞有哪些
1. 《孔雀東南飛》2. 《采桑子·冷香縈遍紅橋夢》3. 《圓圓曲》4. 《浣溪沙》5. 《長歌行》6. 《湖州歌九十八首》7. 《宮詞》8. 《李憑箜篌引》《李憑箜篌引》年代: 唐 作者: 李賀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宮詞》年代: 唐 作者: 王建蓬萊正殿壓金鰲,紅日初生碧海濤。閑著五門遙北望,柘黃新帕御床高。
殿前傳點各依班,召對西來八詔蠻。上得青花龍尾道,側身偷覷正南山。
龍煙日暖紫曈曈,宣政門當玉殿風。五刻閣前卿相出,下簾聲在半天中。
白玉窗前起草臣,櫻桃初赤賜嘗新。殿頭傳語金階遠,只進詞來謝圣人。
內人對御疊花箋,繡坐移來玉案邊。紅蠟燭前呈草本,平明舁出閣門宣。
千牛仗下放朝初,玉案傍邊立起居。每日進來金鳳紙,殿頭無事不多書。
延英引對碧衣郎,江硯宣毫各別床。天子下簾親考試,宮人手里過茶湯。
未明開著九重關,金畫黃龍五色幡。直到銀臺排仗合,圣人三殿對西番。
少年天子重邊功,親到凌煙畫閣中。教覓勛臣寫圖本,長將殿里作屏風。
丹鳳樓門把火開,五云金輅下天來。階前走馬人宣尉,天子南郊一宿回。
樓前立仗看宣赦,萬歲聲長拜舞齊。日照彩盤高百尺,飛仙爭上取金雞。
集賢殿里圖書滿,點勘頭邊御印同。真跡進來依數字,別收鎖在玉函中。
秘殿清齋刻漏長,紫微宮女夜焚香。拜陵日近公卿發,鹵簿分頭入太常。
新調白馬怕鞭聲,供奉騎來繞殿行。為報諸王侵早入,隔門催進打球名。
對御難爭第一籌,殿前不打背身球。內人唱好龜茲急,天子鞘回過玉樓。
新衫一樣殿頭黃,銀帶排方獺尾長。總把玉鞭騎御馬,綠鬃紅額麝香香。
羅衫葉葉繡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每遍舞時分兩向,太平萬歲字當中。
魚藻宮中鎖翠娥,先皇行處不曾過。如今池底休鋪錦,菱角雞頭積漸多。
殿前明日中和節,連夜瓊林散舞衣。傳報所司分蠟燭,監開金鎖放人歸。
五更三點索金車,盡放宮人出看花。仗下一時催立馬,殿頭先報內園家。
城東北面望云樓,半下珠簾半上鉤。騎馬行人長遠過,恐防天子在樓頭。
射生宮女宿紅妝,把得新弓各自張。臨上馬時齊賜酒,男兒跪拜謝君王。
新秋白兔大于拳,紅耳霜毛趁草眠。天子不教人射殺,玉鞭遮到馬蹄前。
內鷹籠脫解紅絳,斗勝爭飛出手高。直上碧云還卻下,一雙金爪掬花毛。
競渡船頭掉采旗,兩邊濺水濕羅衣。池東爭向池西岸,先到先書上字歸。
燈前飛入玉階蟲,未臥常聞半夜鐘。看著中元齋日到,自盤金線繡真容。
紅燈睡里喚春云,云上三更直宿分。金砌雨來行步滑,兩人抬起隱花裙。
一時起立吹簫管,得寵人來滿殿迎。整頓衣裳皆著卻,舞頭當拍第三聲。
琵琶先抹六么頭,小管丁寧側調愁。半夜美人雙唱起,一聲聲出鳳凰樓。
春池日暖少風波,花里牽船水上歌。遙索劍南新樣錦,東宮先釣得魚多。
十三初學擘箜篌,弟子名中被點留。昨日教坊新進入,并房宮女與梳頭。
紅蠻桿撥貼胸前,移坐當頭近御筵。用力獨彈金殿響,鳳凰飛下四條弦。
春風吹雨灑旗竿,得出深宮不怕寒。夸道自家能走馬,團中橫過覓人看。
粟金腰帶象牙錐,散插紅翎玉突枝。旋獵一邊還引馬,歸來雞兔繞鞍垂。
云駁花驄各試行,一般毛色一般纓。殿前來往重騎過,欲得君王別賜名。
每夜停燈熨御衣,銀熏籠底火霏霏。遙聽帳里君王覺,上直鐘聲始得歸。
因吃櫻桃病放歸,三年著破舊羅衣。內中人識從來去,結得金花上貴妃。
欲迎天子看花去,下得金階卻悔行。恐見失恩人舊院,回來憶著五弦聲。
往來舊院不堪修,近敕宣徽別起樓。聞有美人新進入,六宮未見一時愁。
自夸歌舞勝諸人,恨未承恩出內頻。連夜宮中修別院,地衣簾額一時新。
悶來無處可思量,旋下金階旋憶床。收得山丹紅蕊粉,鏡前洗卻麝香黃。
蜂須蟬翅薄松松,浮動搔頭似有風。一度出時拋一遍,金條零落滿函中。
合暗報來門鎖了,夜深應別喚笙歌。房房下著珠簾睡,月過金階白露多。
御廚不食索時新,每見花開即苦春。白日臥多嬌似病,隔簾教喚女醫人。
叢叢洗手繞金盆,旋拭紅巾入殿門。眾里遙拋新摘子,在前收得便承恩。
御池水色春來好,處處分流白玉渠。密奏君王知入月,喚人相伴洗裙裾。
移來女樂部頭邊,新賜花檀木五弦。緶得紅羅手帕子,中心細畫一雙蟬。
新晴草色綠溫暾,山雪初消漸出渾。今日踏青歸校晚,傳聲留著望春門。
兩樓相換珠簾額,中尉明朝設內家。一樣金盤五千面,紅酥點出牡丹花。
盡送春來出內家,記巡傳把一枝花。散時各自燒紅燭,相逐行歸不上車。
家常愛著舊衣裳,空插紅梳不作妝。忽地下階裙帶解,非時應得見君王。
別敕教歌不出房,一聲一遍奏君王。再三博士留殘拍,索向宣徽作徹章。
行中第一爭先舞,博士傍邊亦被欺。忽覺管弦偷破拍,急翻羅袖不教知。
私縫黃帔舍釵梳,欲得金仙觀里居。近被君王知識字,收來案上檢文書。
月冷江清近獵時,玉階金瓦雪澌澌。浴堂門外抄名入,公主家人謝面脂。
未承恩澤一家愁,乍到宮中憶外頭。求守管弦聲款逐,側商調里唱伊州。
東。
7.尋覓關于箜篌的詩句,請注上作者朝代
關于箜篌的詩句如下:
《箜篌引》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齡
盧溪郡南夜泊舟,夜聞兩岸羌戎謳。
其時月黑猿啾啾,微雨沾衣令人愁。
有一遷客登高樓,不言不寐彈箜篌。
彈作薊門桑葉秋,風沙颯颯青冢頭,
將軍鐵嗯汗血流,深入匈奴戰未休。
黃旗一點兵馬收,亂殺胡人積如丘。
瘡病驅來配邊州,仍披漠北羔羊裘。
顏色饑枯掩面羞,眼眶淚滴深兩眸。
思還本鄉食牦牛,欲語不得指咽喉。
或有強壯能噫呦,意說被他邊將仇。
五世屬藩漢主留,碧毛氈帳河曲游。
橐駝五萬部落稠,敕賜飛鳳金兜鍪。
為君百戰如過籌,靜掃陰山無鳥投。
家藏鐵券特承優,黃金千斤不稱求。
九族分離作楚囚,深溪寂寞弦苦幽。
草木悲感聲颼飀,仆本東山為國憂。
明光殿前論九疇,簏讀兵書盡冥搜。
為君掌上施權謀,洞曉山川無與儔。
紫宸詔發遠懷柔,搖筆飛霜如奪鉤。
鬼神不得知其由,憐愛蒼生比蚍蜉。
朔河屯兵須漸抽,盡遣降來拜御溝。
便令海內休戈矛,何用班超定遠侯。
使臣書之得已不?
《箜篌》
年代: 唐 作者: 張祜
星漢夜牢牢,深簾調更高。亂流公莫度,沉骨嫗空嗥。
向月輕輪甲,迎風重紉條。不堪聞別引,滄海恨波濤。
《箜篌引》
年代: 魏晉 作者: 曹植
置酒高殿上,親交從我游。
中廚辦豐膳,烹羊宰肥牛。
秦箏何慷慨,齊瑟和且柔。
陽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謳。
樂飲過三爵,緩帶傾庶羞。
主稱千金壽,賓奉萬年酬。
久要不可忘,薄終義所尤。
謙謙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驚風飄白日,光景馳西流。
盛時不再來,百年忽我遒。
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
先民誰不死,知命復何憂?
《箜篌謠》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攀天莫登龍,走山莫騎虎。貴賤結交心不移,
唯有嚴陵及光武。周公稱大圣,管蔡寧相容。
漢謠一斗粟,不與淮南舂。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從。
他人方寸間,山海幾千重。輕言托朋友,對面九疑峰。
開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管鮑久已死,何人繼其蹤。
《聽李憑彈箜篌二首》
年代: 唐 作者: 楊巨源
聽奏繁弦玉殿清,風傳曲度禁林明。
君王聽樂梨園暖,翻到云門第幾聲。
花咽嬌鶯玉漱泉,名高半在御筵前。
漢王欲助人間樂,從遣新聲墜九天。
8.求“箜篌”所出現的詩詞
1,《古意》唐代:崔國輔
原文:凈掃黃金階,飛霜皎如雪。下簾彈箜篌,不忍見秋月。
白話文釋義:從空中流瀉而下的月光,皎潔如霜雪,將堆滿金黃落葉的臺階映照得異常光亮,好象經人清掃過一樣。閨人卻放下窗簾去彈箜篌,這是因為她不忍 再看到這美好秋月的緣故。
2,《采桑子·冷香縈遍紅橋夢》清代:納蘭性德
原文:冷香縈遍紅橋夢,夢覺城笳。月上桃花,雨歇春寒燕子家。箜篌別后誰能鼓,腸斷天涯。暗損韶華,一縷茶煙透碧紗。
白話文釋義:清冷的花香浸透紅橋上,多情人的舊夢,風停雨歇,一地殘落的桃花潤染著如水的月色,城樓上笳聲隱隱傳來,簾櫳問燕子靜靜地棲息。一別之后,箜篌空懸,等不到再能彈奏起的人,不禁黯然神傷。青春匆匆逝去。一縷苦澀的荼煙鉆透碧紗。那是你散不去的思念么?
3,《公無渡河》唐代:李白
原文: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波滔天,堯咨嗟。大禹理百川,兒啼不窺家。殺湍湮洪水,九州始蠶麻。其害乃去,茫然風沙。被發之叟狂而癡,清晨臨流欲奚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虎可搏,河難憑,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罥于其間。箜篌所悲竟不還。
白話文釋義:黃河之水從西而來,它決開昆侖,咆哮萬里,沖擊著龍門。堯帝曾經為這滔天的洪水,發出過慨嘆。大禹也為治理這泛濫百川的沮天洪水,不顧幼兒的啼哭,毅然別家出走。
在治水的日子里,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勤勞為公。這才治住了洪水,使天下人民恢復了男耕女織的太平生活。雖然消除了水害,但是留下了風沙的禍患。古時有一個狂夫,他披頭散發大清早便沖出門去,要徒步渡河。
別人只是在一旁看熱鬧,只有他的妻子前去阻止他,在后面喊著要他不要渡河,可是他偏要向河里跳。猛虎雖可縛,大河卻不可渡,這位狂夫果然被水所溺,其尸首隨波逐流,漂至大海。被那白齒如山的長鯨所吞食。其妻彈著箜篌唱著悲歌,可惜她的丈失再也回不來了。
4,《李憑箜篌引》唐代:李賀
原文: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白話文釋義:在深秋的夜晚,彈奏起吳絲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聽到美妙的樂聲,天空的白云凝聚起來不再飄游。湘娥把淚珠灑滿斑竹,九天素女也牽動滿腔憂愁。出現這種情況,是由于樂工李憑在京城彈奏箜篌。
樂聲清脆動聽得就像昆侖山美玉擊碎,鳳凰鳴叫;時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飲泣,時而使香蘭開懷歡笑。清脆的樂聲,融和了長安城十二門前的清冷光氣。二十三根弦絲高彈輕撥,打動了高高在上的天帝。高亢的樂聲直沖云霄,沖上女媧煉石補過的天際。
好似補天的五彩石被擊破,逗落了漫天綿綿秋雨。幻覺中仿佛樂工進入了神山,把技藝向女仙傳授;老魚興奮得在波中跳躍,瘦蛟也翩翩起舞樂悠悠。月宮中吳剛被樂聲吸引,徹夜不眠在桂樹下逗留。桂樹下的兔子也佇立聆聽,不顧露珠斜飛寒颼颼!
5,《陽春歌》唐代:吳象之
原文:簾低曉露濕,簾卷鶯聲急。欲起把箜篌,如凝彩弦澀。
白話文釋義:低卷窗簾看到它被早晨的露水沾濕了,卷起簾來驚動了黃鶯于是它急忙飛過。想要起來彈一把箜篌,卻如同凝固了一般只留下琴弦澀澀的聲音。
李白《箜篌謠》原文及翻譯賞析箜篌謠原文:
攀天莫登龍,走山莫騎虎。貴賤結交心不移,唯有嚴陵及光武。周公稱大圣,管蔡寧相容。漢謠一斗粟,不與淮南舂。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從。他人方寸間,山海幾千重。輕言托朋友,對面九疑峰。開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管鮑久已死,何人繼其蹤。
箜篌謠翻譯及注釋
翻譯 要想升天飛仙,千萬不要騎龍,要想游歷河川,千萬不能騎著老虎。朋友相交應不分貴賤,就像東漢的嚴陵和光武帝一樣。可惜周公執政時是如此的賢明,管叔和蔡叔為什么還苦苦相逼,不能相容呢?漢代歌謠中說「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漢文帝卻容不下淮南王,將他流放。骨肉兄弟尚且如同路人,我要結交的知己哪里會有呀?朋友雖然表面上親密無間,可是心卻如同隔著千重山、千重海。和他們相交時,就像面對著九疑山一樣,讓人分不 *** 假,茫然找不到邊際。許多花長在一個樹枝上,必然會早早凋謝,桃李開花雖然很美麗,但不如松柏能四季常青,朋友也是一樣。管仲和鮑叔牙這樣彼此信任的朋友早已死去,不知道后世還有沒有人像他們一樣,結交朋友能夠貴賤不相移。
注釋 1嚴陵:嚴光,字子陵,東漢余姚人。2周公: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陜西岐山北),故稱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3管蔡:管叔和蔡叔,是周武王的弟弟。4「漢謠」兩句:語出自《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民有作歌歌淮南厲王曰: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講的是漢文帝與淮南王之間的兄弟恩怨故事。5九疑峰:山名。在湖南寧遠縣南。其山九谷皆相似,故稱「九疑」。6管鮑: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鮑叔牙。
箜篌謠翻譯及注釋二
翻譯 上天切莫登著龍上天,爬山切莫騎著虎。古來貴賤結交而心不移者,唯有嚴子陵與漢光武帝。周公被稱為大圣人,也不容下管叔與蔡叔。漢謠唱道:「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說盡了漢文帝與淮南王之間的兄弟恩怨。兄弟尚且與路人一樣,我的心要服從誰呢?人心方寸之間,便有山海幾千重。輕信了朋友,對著面,心里也像隔著九疑峰。花開必有花謝,桃李樹不如松樹堅貞。管仲與鮑叔那樣的友誼早已消亡,何人可以繼承他們的風尚?
注釋 1箜篌謠:《樂府詩集》謂《箜篌謠》不詳所起;《太平御覽》引作「古歌辭」。大略言結交當有始終。2嚴陵與光武:據《漢書·逸民傳》:嚴光,字子陵,會稽姚余人。少有高名,與光武帝劉秀同學。光武即位,改變姓名,隱身不見。光武念其有賢德,令按其貌尋。后齊國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釣澤中。光武疑其是光,備車馬,帶禮物,遣使聘之。凡三返,而后至。帝車架即日幸其館。光臥不起。帝即其臥所,撫其腹曰,咄咄子陵,不肯相助耶?光眠不應。良久曰,古之帝堯有德,巢父洗耳。人故有志,何必相逼?終乘車而去。后帝與光共臥,光加腳于帝腹。翌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座甚急。帝笑曰:「朕故人嚴子陵共臥爾。」授予建議大夫之職,終不屈從,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釣處為延陵瀨。3「周公」二句:《詩集·周本紀》:武王崩,成王少,周公專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不利于成王,乃攜武庚以作亂。周公承成王命,伐誅武庚,殺管叔而放蔡叔。4漢謠一斗粟:即漢文帝對待淮南王劉武事。5方寸:指心。6九疑峰:也作九嶷山,一名蒼梧山。在湖南寧遠縣。相傳虞舜葬于此。《水經注·湘水注》:九嶷山蟠基蒼梧之野,峰秀數郡之間,羅巖九舉,各導一溪,岫壑負阻,異嶺同勢,游者疑焉,故曰「九嶷山」。7開花:一作「多花」。8「管鮑」句:《史記·管晏列傳》:管仲夷吾者,穎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貧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 *** ,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天下不多(看重)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箜篌謠簡析
此詩嘆結交摯友之難。全詩可分為三段。前四句為第一段。首二句比興,喻交友須慎重;三四句從正面列舉貴賤結交而心不移的典范。中四句為第二段,從反面列舉兄弟尚不容的事例。末十句為議論,直接表達詩人對結友不易的看法。「兄弟」四句言兄弟尚且如同路人,他人之間的感情隔閡應如山之高,如海之深。「輕言」二句謂不可輕信、輕托朋友。「開(多)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喻輕諾必寡信,美言必不信,多交必涉濫,是「輕言」二句的形象化。結尾二句呼喚交友古風的重現。議論部分層層推出,條理井然,虛實相間。
箜篌謠創作背景
此詩為至德二載(757),李白從璘敗后作。 詩詞作品: 箜篌謠 詩詞作者:【 唐代 】 李白 詩詞歸類: 【友情】、【哲理】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箜篌謠(箜篌謠翻譯)”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箜篌謠(箜篌謠翻譯)
本文地址:
/qiqubaike/10273.html
標簽: 箜篌謠(箜篌謠翻譯)
- 上一篇:
- 下一篇: 瞽(瞽叟怎么讀什么意思)
- 熱門文章
- 隨機tag
-
氣質女人味的微信名(氣質女人味的微信名兩 中國十大詭異事件故事(中國十大恐怖故事事 3種做法牛排嫩滑多汁 2023年美國超級碗決賽幾號開始 1500-5000之間(交通酒店是大頭) 中國的ESTJ最幸福(中國最幸福的人群) 什么叫股權 黑洞太遠沒人進去過(進去也是死) 正月剪頭發死舅舅是真的嗎 蘇爾坦(蘇爾坦親王回憶錄) 蒙塵(蒙塵是什么意思) 易經筋(易經筋是誰創立的) 世界上最搞笑滑板圖片(世界上最搞怪的圖片 昆池巖是什么(昆池巖是什么類型) 富士康一般都是干什么活 關于呂洞賓的故事的信息 張家界三天兩夜自由行(旅游攻略) 廣州第4 中國什么轎車最安全(國內安全性最好的轎車 世界最小的折扇蘇州制象牙折扇 中國最權威的植發機構(中國最好的植發中心 中國最漂亮的人視頻(中國最漂亮的人視頻在 中國最牛旅館(中國最牛酒店多少錢一晚) 人情練達(人情練達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