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魏救趙(圍魏救趙的故事)
xj
2023-04-10
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衛國,迫使衛國屈服于它。衛國原來是入朝魏國的,后改向親附趙國,魏惠王不由十分惱火,于是 決定派龐涓討伐趙國。不到一年時間,龐涓便攻到了趙國的國都邯鄲。
邯鄲危在旦夕。趙國國君趙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齊國求救(此時,趙國與齊國結盟)。齊威王任命田忌為主將,以孫臏為軍師,率軍救趙。孫臏出計,要軍中最不會打仗的齊城、高唐佯攻魏國的軍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軍。而大軍卻繞道直插大梁。孫臏得到齊威王的贊賞。
圍魏救趙:指戰國時期的趙、魏兩國;原指戰國時期齊國用圍攻魏國國都大梁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邯的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后指襲擊敵人后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現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圍魏救趙的原文文言文1. 圍魏救趙的古文
古文
其后魏伐趙,趙急,請救于齊.齊威王欲將孫臏,臏辭謝曰:“刑余之人不可①.”于是乃以田忌為將軍,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②,坐為計謀.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卷③,救斗者不搏撠④,批亢搗虛⑤,形格勢禁⑥,則自為解耳.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于外⑦,老弱罷于內⑧.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⑨,據其街路,沖其方虛⑩,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于魏也(11).”田忌從之.魏果去邯鄲,與齊戰于桂陵,大破梁軍.
譯文:
之后魏國攻打趙國,趙國情勢危急,求救于齊國.齊威王想要以孫臏為大將,孫臏推辭謝絕說:“受過刑(臏刑:挖掉膝蓋骨)的人不能勝任.”于是就用田忌做將軍,而以孫臏為軍師,坐在輜車(古代一種有帷蓋的大車)之中,坐著出謀劃策.田忌想要引兵去趙國,孫臏說:“(那些)解開雜亂糾纏絲線的人不是整個去拉,勸救斗毆的人不必參與械斗,避開激烈之處而直搗空虛的地方,使(緊張的)形勢受到遏止,事情就自然解決.現在梁國(魏國,都城大梁,因此也稱梁)攻打趙國,精兵銳卒一定都用在國外作戰,而老弱殘兵留在國內.您不如引兵快速趨向大梁,控制魏國的交通道路,沖擊魏國虛弱的地方,它一定會放棄攻打趙國來自救.這樣我們就一舉解開趙國之圍并且坐收魏國失誤(之利).”田忌聽從了建議.魏軍果然離開邯鄲,與齊軍在桂陵交戰,(齊軍)大破梁軍.
2. 圍魏救趙 文言文翻譯
圍魏救趙:relieve the besieged by besieging the base of the besiegers
這計是三十六計中相當精彩的一種智謀,它的精彩之處在于,以逆向思維的方式,以表面看來舍近求遠的方法,繞開問題的表面現象,從事物的本源上去解決問題,從而取得一招致勝的神奇效果。
原文-注釋共敵不如分敵①,敵陽不如敵陰②。
①共敵不如分敵: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攻打集中的敵人,不如設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②敵陽不如敵陰:敵,動詞,攻打。句意為先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不如后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
賞析
古人按語說:治兵如治水:銳者避其鋒,如導疏;弱者塞其虛,如筑堰。故當
齊救趙時,孫子謂田忌曰:“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擊,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史記》 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 )。
對敵作戰,好比治水:敵人勢頭強大,就要躲過沖擊,如用疏導之法分流。對弱小的敵人,就抓住時機消滅它,就象筑堤圍堰,不讓水流走。孫子的比喻十分生動形象,想理順亂絲和結繩,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開,不能握緊拳頭去捶打;排解搏斗糾紛,只能動口勸說,不能動手參加。對敵人,應避實就虛,攻其要害,使敵方受到挫折,受到牽制,圍困可以自解。
3. 圍魏救趙小古文全文
后十三歲,魏與趙攻韓,韓告急于齊。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矣。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并行逐之。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于此樹之下。”于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鉆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過了十三年,魏國和趙國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告急。齊國派田忌率兵前往,直奔大梁。魏將龐涓聽到消息,放下韓國趕回,但齊軍已經越過齊境而西進。孫子對田忌說:“他們三晉的軍隊素來慓悍勇武而看不起齊國,齊國有怯懦的名聲,善于作戰的人只能因勢利導。兵法上說,行軍百里與敵爭利會損失上將軍,行軍五十里而與敵爭利只有一半人能趕到。(為了讓魏軍以為齊軍大量掉隊,)應使齊軍進入魏國境內后先設十萬個灶,過一天設五萬個灶,再過一天設三萬個灶。”龐涓行軍三天,見到齊軍所留灶跡,非常高興,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怯懦,入我境內三天,士兵已經逃跑了一大半。”所以丟下步兵,只率輕兵銳卒,用加倍的速度追趕齊軍。
孫子估計魏軍的行軍速度,天黑應當趕到馬陵。馬陵道路狹窄,旁多險阻,可以埋伏兵馬,于是把一棵大樹削去樹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寫上“龐涓死于此樹之下”。然后命齊軍善射者持上萬張弩,埋伏在道路兩旁,約定好“天黑見到點著的火就一起放箭”。龐涓果然于夜晚來到削去樹皮的大樹下,看見樹上寫著字,便鉆木取火來照明。字還沒有讀完,齊軍萬弩齊發,魏軍大亂失去隊形。龐涓自知無計可施,軍隊已徹底失敗,只好自刎,臨死說:“總算叫這小于成了名!”齊國乃乘勝全殲魏軍,俘虜了魏太子申回國,孫臏因此而名揚天下,世人皆傳習他的兵法。
4. 圍魏救趙原文翻譯
后來,魏國攻打趙國。
趙國危急,向齊國請求救援。齊威王想任命孫臏為將,孫臏婉言推辭說:“一個受過刑的人不能為將。”
于是任命田忌為大將,任命孫臏做軍師,讓他在有帷幕的車上坐著出謀策劃。田忌想要帶領軍隊到趙國去解圍,孫臏說:“解亂絲不能整團地抓住了去硬拉,勸解打架的人不能在雙方相持很緊的地力去搏擊,只要擊中要害,沖擊對方空虛之處,形勢就會禁止相斗,危急的局面也就因此自行解除了。
現在魏國和趙國打仗,魏國輕裝精銳的士兵必定全部集中在國外,老弱疲敝的士兵留在國內。您不如率領部隊迅速奔赴魏國都城大梁,占領它的要道,攻擊它正當空虛之處,他們一定會放棄圍趙而回兵解救自己。
這樣我們一舉既可解除趙國被圍的局面,又可收到使魏國疲憊的效果。”田忌聽從了孫臏這一建議。
魏國的軍隊果然丟下趙國的都城邯鄲,撤兵回國,和齊軍在桂陵文戰,魏軍被打得大敗。
5. 孫子圍魏救趙文言文全文翻譯
之后魏國攻打趙國,趙國情勢危急,求救于齊國。
齊威王想要以孫臏為大將,孫臏推辭謝絕說:“受過刑(臏刑:挖掉膝蓋骨)的人不能勝任。”于是就用田忌做將軍,而以孫臏為軍師,坐在輜車(古代一種有帷蓋的大車)之中,坐著出謀劃策。
田忌想要引兵去趙國,孫臏說:“(那些)解開雜亂糾纏絲線的人不是整個去拉,勸救斗毆的人不必參與械斗,避開激烈之處而直搗空虛的地方,使(緊張的)形勢受到遏止,事情就自然解決。現在梁國(魏國,都城大梁,因此也稱梁)攻打趙國,精兵銳卒一定都用在國外作戰,而老弱殘兵留在國內。
您不如引兵快速趨向大梁,控制魏國的交通道路,沖擊魏國虛弱的地方,它一定會放棄攻打趙國來自救。這樣我們就一舉解開趙國之圍并且坐收魏國失誤(之利)。”
田忌聽從了建議。魏軍果然離開邯鄲,與齊軍在桂陵交戰,(齊軍)大破梁軍。
6. 孫子圍魏救趙的原文與翻譯
“圍魏救趙”原文: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
“圍魏救趙”釋義:打集中的敵人,不如設法分散它而后再打。面對氣勢旺盛的敵人,不如進行側面打擊。
孫子兵法也說:治兵如治水,銳者避其鋒,弱者塞其虛。意思是對敵作戰,好比治水,敵人勢頭強大,就要躲過沖擊,如用疏導之法分流。
對弱小的敵人,就抓住時機消滅它,就象筑堤圍堰,不讓水流走。孫子的比喻十分生動形象,想理順亂絲和結繩,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開,不能握緊拳頭去捶打;排解搏斗糾紛,只能動口勸說,不能動手參加。
對敵人,應避實就虛,攻其要害,使敵方受到挫折,受到牽制,圍困可以自解。 共敵不如分敵①,敵陽不如敵陰②。
①共敵不如分敵: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
句意:攻打集中的敵人,不如設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②敵陽不如敵陰:敵,動詞,攻打。
句意為 先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不如先打擊氣勢不旺盛的敵人。 圍魏救趙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
后指襲擊敵人后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治兵如治水:銳者避其鋒,如導疏;弱者塞其虛,如筑堰。
故當齊救趙 時,孫子謂田忌曰:“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擊,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對敵作戰,好比治水:敵人勢頭強大, 就要躲過沖擊,如用疏導之法分流。
對弱小的敵人,就抓住時機 圍魏救趙消滅它,就象筑堤圍堰,不讓水流走。所以當齊救趙時,孫子對田忌說:“想理順亂絲 和結繩,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開,不能握緊拳頭去捶打;排解搏斗糾紛,只能動口勸說,不能動手參加。
對敵人,應避實就虛,攻其要害,使敵方受到挫折,受到牽制,圍困可以自解。” 上演圍魏救趙的李秀成事件《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是講戰國時期齊國與魏國的桂陵之戰。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這中山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服,后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強占了,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若直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一舉雙得。
魏王從之,欣欣然似霸業從此開始,即撥五百戰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于齊國,并許諾解圍后以中山相贈。
齊威王應允,令田忌為將,并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這孫臏曾與龐涓同學,對用兵之法諳熟精通。
魏王用重金將他聘得,當時龐涓也正事奉魏國。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恐其賢于己,遂以毒刑將孫臏致殘,斷孫兩足并在他臉上刺字,企圖使孫不能行走,又羞于見人。
后來孫臏裝瘋,幸得齊使者救助,逃到齊國。這是一段關于龐涓與孫臏的舊事。
且說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想直逼趙國邯鄲,孫臏制止說:“解亂絲結繩,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爭斗,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直攻魏國。
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我們再于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
田忌依計而行。”果然,魏軍離開邯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于桂陵,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師大勝,趙國之圍遂解。
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又后十三年,齊魏之軍再度相交于戰場,龐涓復又陷于孫臏的伏擊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刎。
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這個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簡化版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
攻擊方向選在哪里?起初,田忌準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
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現在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 *** 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于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
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的戰例,被后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戰爭案例圍魏救趙——孔明一紙救江東 這個智謀故事見于《三國志演義》第五十八回“馬孟起興兵雪恨 曹阿瞞割須棄袍”。
當曹操得知周瑜病逝的消息后,就準備再次興兵進犯江東。但是,他又擔心西涼州的鎮東將軍馬騰,會乘機襲取空虛的許都。
為此,曹操特派使者西去涼州,以朝廷的名義給馬騰加以征南將軍的頭銜,命令他隨軍討伐孫權。于是,馬騰帶領次子馬休、馬鐵及5000西涼兵卒 *** 來到許昌城下。
不久,西涼兵被曹操消滅,馬騰父子三人也慘遭殺害。此后,曹操自認為解除了后顧之憂,即時起兵30萬,直撲江東。
江東聞報之后,立即讓魯肅派使者西上荊州,向劉備求援。諸葛亮看罷江東的求救信,胸有成竹地對劉備說:“既不用動江。
7. 關于圍魏救趙故事的文言文是那一篇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五十步笑百步
事件《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是講戰國時期齊國與魏國的桂陵之戰。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這中山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服,后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強占了,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若直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一舉雙得。魏王從之,欣欣然似霸業從此開始,即撥五百戰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于齊國,并許諾解圍后以中山相贈。齊威王應允,令田忌為將,并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這孫臏曾與龐涓同學,對用兵之法諳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將他聘得,當時龐涓也正事奉魏國。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恐其賢于己,遂以毒刑將孫臏致殘,斷孫兩足并在他臉上刺字,企圖使孫不能行走,又羞于見人。后來孫臏裝瘋,幸得齊使者救助,逃到齊國。這是一段關于龐涓與孫臏的舊事。
且說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想直逼趙國邯鄲,孫臏制止說:“解亂絲結繩,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爭斗,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直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我們再于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田忌依計而行。”果然,魏軍離開邯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于桂陵,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師大勝,趙國之圍遂解。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又后十三年,齊魏之軍再度相交于戰場,龐涓復又陷于孫臏的伏擊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刎。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8. 孫子圍魏救趙的原文與翻譯
“圍魏救趙”原文: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
“圍魏救趙”釋義:打集中的敵人,不如設法分散它而后再打。面對氣勢旺盛的敵人,不如進行側面打擊。
孫子兵法也說:治兵如治水,銳者避其鋒,弱者塞其虛。意思是對敵作戰,好比治水,敵人勢頭強大,就要躲過沖擊,如用疏導之法分流。
對弱小的敵人,就抓住時機消滅它,就象筑堤圍堰,不讓水流走。孫子的比喻十分生動形象,想理順亂絲和結繩,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開,不能握緊拳頭去捶打;排解搏斗糾紛,只能動口勸說,不能動手參加。
對敵人,應避實就虛,攻其要害,使敵方受到挫折,受到牽制,圍困可以自解。
[img]圍魏救趙的故事是什么魏國被秦國打敗后,魏惠王看到魏國內外交困,國勢一天天衰落,很是焦急,就用重金招募有才能的人,來幫他治理國家。魏國人龐涓和齊國人孫臏是同學,一起跟鬼谷子學習軍事,兩人情投意合,結拜為兄弟。龐涓聽說魏王招賢就去應召,擔任了大將,兼任軍師,幫助魏惠王打了好幾個勝仗,他得到魏惠王的信任。后來龐涓也來到了魏國,魏惠王讓他擔任客卿。
龐涓其實是一個心胸狹窄的人,他知道孫臏的本事比自己大,怕他超過自己,于是設計陷害孫臏。讓魏惠王認為孫臏私通齊國。魏惠王果然中計,挖去孫臏的膝蓋骨,還在他臉上刻字,從此孫臏就成了一個殘廢人。
時間長了,孫臏終于知道自己原來是被龐涓給害的。為了逃離魏國,將來報仇,他就裝起瘋來。齊威王知道孫臏是個很有本事的人,于是就偷偷派人把孫臏接到齊國去了,并且拜他為齊國的軍師。
周顯王十六年(前353年),當時魏國為了擴張去攻打弱小的趙國,于是作為齊國的衛星國趙國就去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就拜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發兵去救趙國。田忌的計劃是直奔邯鄲,同魏軍的主力交戰,以解趙國之圍。孫臏不贊同這種硬碰硬的戰法,孫臏說:“現在魏國出兵攻打趙國,魏國的精兵銳卒,一定會傾巢開赴邯鄲,聽候只剩下一些老弱殘后留守國內。咱們為何不利用這個機會,帶兵直搗魏國的都城大梁?
龐涓知曉,一定會放棄邯鄲,回師相救。這時我們可以在半路上攔截魏碑軍,這既可以解邯鄲之圍,又可以痛擊魏碑軍,一舉兩得。”田忌采納了孫臏的計策。齊兵要攻打大梁的軍情,很快龐涓就知道了,于是他命令人趙國退兵救大梁。由于魏碑軍長期攻趙,兵力消耗很大,加以長途跋涉急行軍,士卒疲憊不堪,很快在齊軍的埋伏的桂陵地帶,將魏軍打敗,死傷兩萬多人。這就是桂陵之戰。
這次戰役的結果是孫臏殺死了龐涓,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齊國為什么能夠戰勝當時強大的魏國呢?關鍵是當時齊國得到了一個曠世人才---孫臏。孫臏用他的聰明和智慧幫助齊國打勝了魏國。不管過程是如何,起碼我們看到了人才在這兩個國家所起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可以這么說,正是因為孫臏這個人才,才使得齊國在兩國的對抗中取得勝利,所以我們看到了人才對一個國家是何等的重要。贏得人才就贏得未來,所以人才戰略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
圍魏救趙顯王十六年(戊辰,公元前三五三年)
齊威王使田忌救趙。
圍魏救趙的典故來自于這場戰爭,而這個智慧來自于一個大難不死的人。
初,孫臏與龐涓俱學兵法。龐涓仕魏為將軍,自以能不及孫臏,乃召之。至,則以法斷其兩足而黥之,欲使終身廢棄。齊使者至魏,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者。齊使者竊載與之齊。
這個大難不死的人就是孫臏,而施以毒手的則是他的同窗好友龐涓,同在一個屋檐下,做人的差距怎么就這么大呢?真是難以想象這突降的人禍,幸好孫臏留了一條命在,并且找到機會脫離了虎口。
田忌善而客待之,進于威王。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于是威王謀救趙,以孫臏為將,辭以刑馀之人不可。乃以田忌為將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
從田忌和龐涓的行為來看,在某種程度上或許也能看出魏惠王和齊威王之間的差距,魏惠王剛耍完寶,就給齊威王免費贈送了一個真正的寶貝。
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內。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據其街路,沖其方虛,彼必釋趙以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于魏也。”田忌從之。
這里寫的是 今梁、趙相功 ,這個梁指的就是魏國,在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從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遷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從此魏亦稱梁。孫臏果然是一個高人,一出手就能勝過千軍萬馬。
十月,邯鄲降魏。魏師還,與齊戰于桂陵,魏師大敗。
趙國定都邯鄲的時間最長,從公元前386年到公元前158年。其實圍魏救趙并沒有阻止趙國的都城邯鄲被破,幸運的是趙成侯逃脫了,而齊國最終還是和魏國直面戰斗了,齊國獲勝。所以從效果上來說,圍魏救趙或許沒有做到完美,但孫臏的智慧由此可見一斑。
圍魏救趙的意思簡短?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圍魏救趙"的讀音釋義
[解釋]: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后指襲擊敵人后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發音]:wéi wèi jiù zhào
[出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例句]: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出來搶糧,我們便用圍魏救趙的辦法,打他的縣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圍魏救趙文言文翻譯圍魏救趙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后指襲擊敵人后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現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他撤兵的戰術。
圍魏救趙原文
其后魏伐趙,趙急,請救于齊。齊威王欲將孫臏,臏辭謝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為將軍,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于外,老弱罷于內。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沖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于魏也。”田忌從之。魏果去邯鄲,與齊戰于桂陵,大破梁軍。
圍魏救趙翻譯
之后魏國攻打趙國,趙國情勢危急,求救于齊國。齊威王想要以孫臏為大將,孫臏推辭謝絕說:“受過刑(臏刑:挖掉膝蓋骨)的人不能勝任。”于是就用田忌做將軍,而以孫臏為軍師,坐在輜車(古代一種有帷蓋的大車)之中,坐著出謀劃策。
田忌想要引兵去趙國,孫臏說:“(那些)解開雜亂糾纏絲線的人不是整個去拉,勸救斗毆的人不必參與械斗,避開激烈之處而直搗空虛的地方,使(緊張的)形勢受到遏止,事情就自然解決。現在梁國(魏國,都城大梁,因此也稱梁)攻打趙國,精兵銳卒一定都用在國外作戰,而老弱殘兵留在國內。您不如引兵快速趨向大梁,控制魏國的交通道路,沖擊魏國虛弱的地方,它一定會放棄攻打趙國來自救。這樣我們就一舉解開趙國之圍并且坐收魏國失誤。”田忌聽從了建議。魏軍果然離開邯鄲,與齊軍在桂陵交戰,(齊軍)大破梁軍。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圍魏救趙(圍魏救趙的故事)”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圍魏救趙(圍魏救趙的故事)
本文地址:
/qiqubaike/13439.html
標簽: 圍魏救趙(圍魏救趙的故事)
- 上一篇:
- 下一篇: 恍恍惚惚(恍恍惚惚的詞語解釋)
- 熱門文章
- 隨機tag
-
不傷脾胃是什么生肖(不傷脾胃是什么生肖? 赤練蛇圖片(中國最嚇人的一條巨蛇) 如何分辨衣物是否含鉛 貿易公司取名大全(貿易公司取名大全最新版 蚺和蟒哪個厲害(蛇 人模狗樣(人模狗樣的近義詞) 吃完柿子千萬別碰5種食物 帥名字(天蓬元帥名字) 麻油是什么油 悲歌擊筑(悲歌擊筑造句) 有錢有勢有前程) 中國爬山最陡的(中國爬山最高的山) 一丘之貉的含義(一丘之貉意思)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的下一 是什么(影響身體健康) 世界上最恐怖的鯨魚(已滅絕的十大鯊魚) 怎么判斷是螨蟲咬的包 積于跬步) 爍怎么讀(爍怎么讀寫) 網名(網名女生昵稱好聽) 龍鼠兔雞(附化解方法) 巨型章魚(巨型章魚圖片) 貂蟬(貂蟬真的存在嗎) 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承認同性婚姻國家的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