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三顧茅廬后來指什么意思)
xj
2023-04-18
三顧茅廬意思如下:
基本解釋
也說三顧草廬。漢末劉備三次到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打天下,最后諸葛亮才答應出來。后喻指一再誠心地邀請。
詳細解釋
【解釋】: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示例】:我住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 ◎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一折?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臺之初,為劉備奉獻草廬對策,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三分天下"的《隆中對》受到劉備推崇,正是在這一戰略決策指導下,劉備建立蜀漢政權,與孫吳和曹魏兩大政權成三國鼎立之勢。后《草廬對》成為千古名篇佳作,成為中國政治和軍事謀略的代表作品,在中國古代的戰略思想中,《隆中》具有典范價值。
《隆中對》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戰略構想之一,在政治謀略和戰略學上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img]三顧茅廬全文翻譯三顧茅廬是一則來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相關典故最早見于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三顧茅廬”原為漢末劉備拜訪諸葛亮的故事。劉備曾三次訪聘諸葛亮,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打天下(顧:拜訪。茅廬:草房)。后人用“三顧茅廬”來比喻誠心實意地一再邀請。
出師表原文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翻譯
先帝開創的大業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分為三國,我們蜀漢國力薄弱,處境艱難,這實在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刻啊。然而侍衛臣僚在內勤勞不懈,戰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們奮不顧身,這是他們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別的知遇之恩,想要報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實在應該廣泛的聽取別人的意見,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遠大志向的人的志氣,不應過分的看輕自己,援引不恰當的譬喻,以堵塞忠言進諫的道路。
皇宮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個整體,賞罰褒貶,不應該有所不同。如果有為非作歹犯科條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應該交給主管官吏評定對他們的懲獎,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使宮內和丞相府內獎罰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所以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輔佐陛下。我認為宮中之事,無論大小,都拿來問問他們,然后施行,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可以獲得很多的好處。
將軍向寵,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曉軍事,從前任用的時候,先帝稱贊說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評議舉薦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隊中的事情,都拿來跟他商討,就一定能使軍隊團結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之所以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逢跟我談論這些事情,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遺憾的。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誠實、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么漢朝的復興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來是平民百姓,在南陽務農親耕,只想在亂世中茍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揚名顯身。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見識短淺,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由此使我感動奮發,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后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在危機患難之間奉行使命,那時以來已經有二十一年了。
我本來是平民百姓,在南陽務農親耕,只想在亂世中茍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揚名顯身。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見識短淺,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由此使我感動奮發,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后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在危機患難之間奉行使命,那時以來已經有二十一年了。
希望陛下能夠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任務托付給我,如果沒有成功,就懲治我的罪過,從而用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如果沒有振興圣德的建議,就責罰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自行謀劃,征求、詢問治國的好道理,采納正確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臨終留下的教誨。我感激不盡。
今天我將要告別陛下遠行了,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熱淚縱橫,不知道該說些什么話。
成語故事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一次,劉備在中原吃了敗仗,只得逃往荊州,依附劉表。為了能夠復興漢室,奪取天下,劉備到處招納人才。徐庶和司馬徽見他一心愛才,就向他舉薦一個人,此人就是人稱“臥龍”的諸葛亮。諸葛亮不僅很有學識,又有才能,于是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
諸葛亮隱居在隆中,整天住在茅草屋里,雖然過的是與世無爭的日子,卻十分關心國家大事。他學問很深,喜歡研究兵法。劉備為了了解諸葛亮的才能,便專程到隆中拜訪。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此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不是一個空談之人,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于是為劉備分析天下形勢,共同商討如何才能占據土地,奪取天下。他主張聯合東方的孫權,安撫少數民族,奪取荊州、益州;等到曹操集團出現變故,就從荊州、益州兩路出兵,平定中原。
劉備非常同意諸葛亮的軍事計劃,愿拜諸葛亮為軍師,請他出山,幫助自己奪取天下。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的一片誠心所感動,便離開隆中,到新野為劉備出謀策劃。
此后,諸葛亮成為劉備親密無間的助手,幫助劉備聯合孫權,并真的奪取了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勢力強大的曹操、孫權,覺得劉備有了用武之地,都不敢小瞧他。漢中一戰,劉備將曹操殺得大敗,將曹氏兵將趕出漢中。而諸葛亮在后方籌措糧食,對前線的劉備進行了有力的支持。
成語用法
“三顧茅廬”比喻誠心誠意一再邀請。該成語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也作賓語;含褒義。
運用示例
元·馬致遠《薦福碑》一折:“我住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現代·姚雪垠《李自成》一卷二八章:“咱們今正是慘敗之余,人家牛先生肯屈駕前來,不用咱們三顧茅廬,難道我還不中途相迎,以表誠意!”
現代·王安憶《舞臺小世界》四:“想來想去,新團長只好親自去請福奎,動員他再站一班崗。他作好了三顧茅廬的思想準備。”
三顧茅廬是什么意思?三顧茅廬的顧是拜訪的意思。
解釋: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
出處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成語故事,草廬三顧又名三顧茅廬、三顧草廬,典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東漢末年,漢朝宗親左將軍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他們的談話內容即《草廬對》(三分天下的戰略決策)。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當時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劉備,帶著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南陽郡鄧縣隆中(今襄陽隆中)諸葛草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后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三顧茅廬是什么意思一個詞語可能有好幾種意思,可能有些意思你不知道,那么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三顧茅廬是什么意思
三顧茅廬又名三顧草廬,典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東漢末年,漢朝宗親左將軍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他們的談話內容即《隆中對》(三分天下的戰略決策)。
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去隆中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當時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劉備,帶著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南陽郡鄧縣隆中(今襄陽隆中)諸葛草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后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成語解釋
【成語】: 三顧茅廬
【拼音】: sān gù máo lú
【解釋】: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去隆中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成語典故
【出處】: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詞語辨析
【舉例造句】: 我住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一折
【拼音代碼】: sgml
【近義詞】:禮賢下士
【反義詞】:拒人千里、妄自尊大
【歇后語】: 劉備訪賢
【燈謎】: 劉備請孔明
【用法】: 作謂語、賓語;指真心誠意邀請
【英文】: repeatedly request somebody to take up a responsible post
【故事】:官渡大戰后,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臥龍崗[1]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去隆中臥龍崗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游去了,書童也說不知什么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又一次來到臥龍崗。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臺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
《隆中對策》
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臺之初,為劉備奉獻草廬對策,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三分天下"的《隆中對》受到劉備推崇,正是在這一戰略決策指導下,劉備建立蜀漢政權,與孫吳和曹魏兩大政權成三國鼎立之勢。后《草廬對》成為千古名篇佳作,成為中國政治和軍事謀略的代表作品,在中國古代的戰略思想中,《隆中》具有典范價值。
《隆中對》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戰略構想之一,在政治謀略和戰略學上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樂不思蜀是什么意思
樂不思蜀(lè bù sī shǔ),蜀:三國時期的蜀漢,始于昭烈帝劉備,終于漢懷帝(劉淵追謚)劉禪。意思是很快樂,不思念蜀國。原義指蜀后主劉禪甘心為虜不思復國。后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出自 《三國志·蜀書·后主傳》。
成語辨析
正音:樂:不能讀作"yuè"。
辨形:蜀:不能寫作"屬"。
辨義:"樂不思蜀"與"樂而忘返"有別:"樂而忘返"無"忘本"的意思;"樂不思蜀"則有"忘本"之意。
近義詞:流連忘返、樂而忘返、樂不可支
反義詞:狐死首丘、歸心似箭、落葉歸根、戀戀不舍
成語出處
原文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三國志·蜀書·后主傳》
譯文
司馬昭宴請劉禪,故意安排蜀國的節目,在旁的人都為劉禪的亡國感到悲傷,而劉禪卻歡樂嬉笑,無動于衷。司馬昭看見這種情形就對賈充說:"想不到劉禪竟糊涂到了這種地步,即使諸葛亮活到這時,也不能輔佐,何況是姜維呢!"賈充說:"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馬昭問他說:"是否會思念蜀地?"劉禪回答說:"這里很快樂,不思念蜀國。"知道了這事,隨侍劉禪的郤正就指點他說:"如果司馬昭再問起時,你應哭泣著回說:'先人的墳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后來司馬昭再次問他時,劉禪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話回答。司馬昭于是說:"為何像是郤正的語氣呢?"劉禪聽了大驚,睜眼望著司馬昭說:"您的話確實沒有錯。"左右的人都笑了。
解讀
三國時期,劉備占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后,兒子劉禪(小名阿斗)繼位。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后,魏帝曹奐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并將他遷居魏國都城洛陽居住。魏帝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
后人多認為劉禪樂而忘本,無故土之思,但也有人持異議,如《三國蜀后主劉禪新論》的作者羅開玉和謝輝認為,劉禪裝憨賣傻,不僅是養晦自保,更關系著一大批降臣的命運。這一表演與劉備"煮酒論英雄"的表現如出一轍而更精彩。
示例
劉備的這種壞脾氣,好像也傳給了阿斗 ,'樂不思 蜀 '的那一幕,就是乃父東吳招親的翻板。(黃裳《榆下說書·諸葛的錦囊》)
那麥思敦更覺氣色傲然,或飲或食,忽踴忽歌,大有"此間樂不思蜀"之意。(魯迅《月界旅行》第七回)
三顧茅廬的故事三顧茅廬是《三國演義》中劉備為請諸葛亮出山,三次到諸葛亮的茅屋拜訪,最終以誠心打動諸葛亮出山的故事。
三顧茅廬故事簡介
劉備的軍師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于是劉備與兩個兄弟關羽、張飛前去請諸葛亮出山,第一次去沒見到人,第二次也沒見到人,第三次才見到了諸葛亮。
劉備見到諸葛亮后,向他請教安邦定國之道,諸葛亮給出三分天下的策略,史稱隆中對,隨后諸葛亮跟著劉備出山,擔任軍師,讓劉備集團漸漸強大起來。
劉備三次去邀請諸葛亮,最早記載于陳壽的《三國志·諸葛亮傳》,后來在南北朝時期,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已無法考證了,一直到唐朝中國再次出現大統一,三國的故事才流傳開來,很多詩人寫諸葛亮的詩歌,比如杜甫《蜀相》中“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等,這時三顧茅廬的故事在唐朝已深入人心。
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后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諸葛亮在后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寶雞、漢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
劉備
劉備,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
劉備少年與公孫瓚拜盧植為師求學,而后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與關羽、張飛先后救援過北海孔融、徐州陶謙等。陶謙病亡后將徐州讓與劉備。
劉備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后于赤壁之戰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后進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陳壽評劉備機權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自己也曾說過,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或蜀漢,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貴州全部,陜西漢中和甘肅白龍江一部分。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于白帝城,終年63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一說太宗) ,葬惠陵。后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三顧茅廬的意思及故事三顧茅廬(拼音:sān gù máolú)是一則來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相關典故最早見于諸葛亮《出師表》。“三顧茅廬”原為漢末劉備拜訪諸葛亮的故事,接下來就由我帶來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三顧茅廬的意思及故事1
【成語】:
三顧茅廬
【拼音】:
[sān gù máo lú]
【解釋】:
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他們的談話內容即《草廬對》(三分天下的`戰略決策)
【出處】: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舉例造句】:
三顧茅廬是永遠不可能被否定的,不管歷史之有無,故事本身是會永放光芒--永垂不朽。
【成語典故】:
官渡大戰后,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南陽臥龍崗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去南陽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游去了,書童也說不準什么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又一次來到南陽臥龍崗。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臺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
三顧茅廬的意思及故事2
意思: 比喻多次專誠拜訪。又作“三請諸葛”。
東漢末年,天下分裂,曹操據中原黃河、濟、淮流域,劉備據益州、漢中地區,孫權據長江下游一帶,互相攻伐,連年爭持,逐漸形成魏、蜀、吳三國局面。
劉備聽說諸葛亮極有才能,便恭恭敬敬地親自去尋訪。這諸葛亮姓諸葛,名亮,字孔明,原籍山東瑯邪,當時隱居在隆中(今湖北襄陽附近),人稱“臥龍先生”,并稱住處一帶的高岡為臥龍岡,他就住在岡前的茅廬(草屋)里。劉備經由徐庶介紹,曾前后三次專誠拜訪他。頭兩次,他故意避而不見,最后一次才見了面。劉備請求了半天,諸葛亮答應出山相助。從此,諸葛亮當了劉備的軍師,運籌帷幄,打了很多勝仗,奠立了蜀漢的國基。后來,劉備稱帝,諸葛亮做了丞相。(參看“如魚得水”)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三顧茅廬(三顧茅廬后來指什么意思)”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三顧茅廬(三顧茅廬后來指什么意思)
本文地址:
/qiqubaike/19191.html
- 上一篇:
- 下一篇: 水漫金山的故事發生在浙江的什么地方(實為江蘇省鎮江市金山寺)
- 熱門文章
- 隨機tag
-
中國哪個河流最豐富(中國哪個地區河流) 世界上最袖珍國家文字(世界上最袖珍的國家 鷺組詞語(鷺組詞語和拼音) 樂山大佛資料(樂山大佛的來歷簡介) 縱貫中國最來電結果(縱貫中國最來電第四季 寶掌和尚印度人(民間故事) 古文明(古文明遺跡怎么通關) 華航空難錄音是真的嗎(華航空難錄音從哪里 中國哪的酸奶最正宗最純(中國最好的酸奶) 中國最兇的船員(中國船員遇害) cpuktvpptpua的區別 可以喝水(不會拉稀也不會死) 逆流而上是什么生肖(逆流而上的意思是啥) 葫蘆島必去五大景點 中國最霸氣商鋪(中國最牛門面房) 死后撥皮! 中國最名牌香煙(中國最名牌香煙排行榜) 撥弄(撥弄的拼音和意思) 施恩的綽號(武松的綽號是什么) 中國最年輕最頂級黑客是(中國最年輕最頂級 e站509什么意思 農村流傳的真實鬼故事(鄉下老人講真實鬼故 唐朝是怎么滅亡的 詞語解釋大全(成語解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