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生九子的故事(中國神話故事大全100個)
xj
2023-05-18
龍的九子傳說在明代以前并沒有記載,直到明弘治年間,才開始出現。
傳說明孝宗因弄不清九子的名字,就令中管去問內閣。當時的內閣大學士李東陽,接到皇帝的“御書小帖”,下問“龍生九子名目”,仿佛記得少年時曾在“雜書中”見過,但倉促之間又答不上來,就問編修羅玘,羅玘說曾聽老師說過,只記得其中五六個名目;于是又問吏部劉績。
劉績說家中有一本舊冊子,“冊面上備錄此語”,取來一看上面果然記有“九子”之名,但卻未記出自何書,無從查考。皇帝的垂詢不能拖延太久,李東陽無奈,只得湊合“據以復命”回答說: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
囚牛,龍種,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紐是其遺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足是其遺像。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負屃,平生好文,今碑兩旁龍是其遺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擴展資料:
1、其他版本
好重者:赑屃(音畢戲),形似龜,好負重。一沖在各地的宮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見到其背負石碑的樣子。在龍子的各類說法中赑屃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
好望者:鴟吻(音吃吻),最喜歡四處眺望,常飾于屋檐上。參見中國古建筑的岔脊上的裝飾小獸。
飸餮(音滔帖),最貪吃,能吃能喝,常飾于鼎的蓋子上。因它能喝水,也有裝飾在橋欄板的,防止大水將橋淹沒。
生性好殺者:睚眥(音牙自),嗜殺喜斗,常飾于兵器刀環,劍柄。
狴犴(音畢岸):最憎惡犯罪的人,所以常飾于監獄的門楣上。
好煙火者:狻猊(音酸泥),性好煙火,常飾于香爐蓋子的蓋鈕上。
好水者:趴蝮(音八夏)位于橋邊的最喜歡水,常飾于石橋欄桿頂端。在后門橋的四個角上趴蝮,造型非常優美。
性情溫順者:椒圖,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常飾于大門口。
好鳴者:蒲牢,最喜歡音樂和吼叫,常飾于大鐘的鐘紐上。
2、“龍之九子”各有事業 老大“囚牛”好音樂
人人都“望子成龍”,可美好的愿望往往會與現實產生很大的差距。誰能想到,對于“望子成龍”之事,中國龍也很糾結。因為傳說中龍雖然有九子,可九子都不成龍,最終都沒有成為龍的接班人,而是選擇了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也許,盡管龍爸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不稱心如意,但總歸九子都有自己的一番事業。橋梁、廟宇、碑石、佛座、香爐、鼎蓋等等的裝飾上,都有龍子的形象,幾乎遍布各地的旅游名勝,成為傳統藝術的特色。
面對這樣結局,那些一心“望子成龍”的人們,是不是也會受些啟發?
很多人也知道民間有“龍生九子,各不相同”的說法。那么讓我們來看看這九個龍子是怎么來的,又都干了什么?
在民間,“龍生九子”的傳說流傳很久遠。可是龍的九子到底是什么,卻沒有很確切的記載。于是,此事讓皇帝也產生了好奇心。據說,明孝宗朱佑樘有一次上早朝,突然心血來潮,向飽學著稱的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發問:“朕聞龍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雖然李東陽學識淵博,但倉促間也沒回答上來,令他好失臉面。
退朝之后,他左思右想,又向幾個同僚詢問,最后將民間傳說七拼八湊地列出了一張九位龍子的清單,向皇帝交了差。明代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蕓》等,對九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但九子的名字并不統一。歷史上還有一種說法:“龍生九子”中的“九”并不是只有九種,而是很多的泛指,所以在九子之外還能看到其他龍子。
我們在此綜合一下那些傳說,看看龍之九子都是干什么事的?
老大“囚牛”好音樂,被用在琴頭上。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今天也可以在始建于元代的北京孔廟大成殿里祭孔樂舞所用的樂器裝飾上看到,大成殿內的礴鐘就有這種造型。
老二“睚眥”(音Yázì)擅斗,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它不僅裝飾名將的兵器上,也大量地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者武器上。孔廟大成門內側戟門的兵器上,可看到龍身豺首、好勇擅斗的睚眥。
老三“嘲風”平生好險又好望,成為殿臺角上的“走獸”。傳說,它不僅象征著吉祥、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
老四“蒲牢”好鳴,用在鐘上的“獸鈕”;傳說,蒲牢受到擊打就大聲吼叫,因此被安于鐘鈕,助其鳴聲遠揚。
老五“狻猊”(音Suān ní)好坐,是佛像座下獅子的造型,香爐上往往也有。相傳這種佛座裝飾的狻猊,是隨著佛教在漢代傳入中國的,至南北朝時,這種造型又經過民間藝人的“創造”。
老六“霸下”好負重,用于碑座上的龜;傳說霸下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后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并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后,大禹擔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績,叫霸下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
老七“狴犴”(音Bìàn)好訟,用在獄門上的銜環鋪首。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
老八“赑屃”(音bìxì)好文,用在碑兩旁的“文龍”,北京國子監乾隆御碑碑身兩側就能看到。它看去似在慢慢蠕動,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
老九“螭吻”(音chī wěn,也做“鴟吻”)好吞,是用在殿堂脊梁的“龍吻”。傳說,螭吻口潤嗓粗而好吞,可以用來厭辟火災,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脊之上。相傳,它在南北朝時由印度傳入,是佛經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故此,螭吻由此變化出來,所以它多安在屋脊兩頭,起到消災、滅火的功效。
龍的九個兒子,雖說相貌不同,性格不一,愛好各異,雖然都沒有成為龍,但基本上也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龍的九子傳說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新聞網-“龍之九子”各有事業 老大“囚牛”好音樂
請介紹一下龍生九子的故事龍生九子的故事: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饑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并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
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當它們功得圓滿準備返回天廷復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
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赑屃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們走。”
赑屃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圣德碑乃記載“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
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不現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溫得知此事后,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后悔莫及,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擴展資料
九子簡介:
1、長子囚牛,喜音樂,蹲立于琴頭;
2、次子睚眥(yá zì),嗜殺喜斗,刻鏤于刀環、劍柄吞口,心胸狹隘;
3、三子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臺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也有人一直認為它是有著龍脈的鳳。
4、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5、五子狻猊(Suān ní),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
6、六子霸下(也有另一種名字,方框內的看成一個字,[蟲八][蟲夏]),又名赑屃(bì xì),似龜有齒,喜歡負重,是碑下龜;
7、七子狴犴(bì à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
8、八子負屃(fùxì),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9、九子螭吻(chī wěn),又名鴟尾或鴟(chī)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龍生九子
[img]龍九子的故事有哪些?版本一: 好重者:赑屃(音畢喜),最喜歡背負重物,所以背上馱一塊石碑. 好望者:鴟吻(音吃吻),最喜歡四處眺望,常飾于屋檐上.參見中國古建筑的岔脊上的裝飾小獸 飸餮(音滔帖),最貪吃,能吃能喝,常飾于鼎的蓋子上。因它能喝水,也有裝飾在橋欄板的,防止大水將橋淹沒。 生性好殺者:睚眥(音牙自),嗜殺喜斗,常飾于兵器刀環,劍柄. 狴犴(音畢岸),最憎惡犯罪的人,所以常飾于監獄的門楣上. 好煙火者:狻猊(音酸泥),性好煙火,常飾于香爐蓋子的蓋鈕上. 好水者:趴蝮(音八夏)位于橋邊的最喜歡水,常飾于石橋欄桿頂端。在后門橋的四個角上趴蝮,造型非常優美。 性情溫順者:椒圖,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常飾于大門口。 好鳴者:蒲牢,最喜歡音樂和吼叫,常飾于大鐘的鐘紐上。 版本二: 1、赑屃(bi,xi):形似龜,好負重。一沖在各地的宮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見到其背負石碑的樣子。在龍子的各類說法中赑屃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 2、螭吻(chi,wen):喜歡東張西望,經常被安排在建筑物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并有一劍以固定之。 3、蒲牢(pu,lao):有搖滾氣質,愛好音樂,也愛吼叫。古代樂器編鐘頂上就用它來裝飾,寺廟大鐘上的鐘鈕上也可見到他的身影。 4、狴犴(bi,an):掌管刑獄。常被裝飾在死囚牢的門楣上,因其形狀似虎,所以民間又有虎頭牢的說法。 5、狻猊(suan,ni):身有佛性,喜好香火,于香爐蓋上可見。而且狻猊還是文殊菩薩的座騎,在供奉文殊菩薩的寺廟中均可見到。在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上還建有供奉狻猊的廟宇。因狻猊為龍的五子,所以廟名為五爺廟,在當地影響頗大。一沖曾游過此廟,香火極為旺盛。 6、饕餮(hao,tie):美食主義者,性貪吃。夏商時期出土的青銅器上經常可見饕餮紋,為有首無身的猙獰怪獸。 7、睚眥(ya,zi):性情兇殘易怒,喜歡爭殺。民間成語"睚眥必報"所講即為此物。通常在一些武器的柄上,或是尾端的環上上面可以見其雕像,以加強殺氣。 8、淑圖(shu,tu):形似螺蚌,性情溫順,有點自閉癥。所以將他安排在門上銜著門環,免得宵小光顧。 9、貔貅(pi,xiu):在南方及東南亞一帶都稱其為龍的第九子,大嘴無肛,只進不出,深為賭徒所喜。澳門賭場便擺了一只玉貔貅,予意嘴大吃四方,只掙不賠。 版本三: 龍生九子古時民間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傳說。但九子是什么,說法也不同。《中國吉祥圖說》謂: 九子之老大叫囚牛,喜音樂,蹲立于琴頭; 老二叫睚眥(ya zi),嗜殺喜斗,刻鏤于刀環、劍柄吞口; 老三叫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五子狻猊(suan ni),形如獅,喜煙好坐,倚立于香爐足上,隨之吞煙吐霧; 六子霸下,又名XX(bi xi),似龜有齒,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 七子狴犴(bi ga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 八子負質,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老九螭(chi)吻,又名鴟尾或鴟(chi)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諸神由來》一書說《升庵外集》記載龍之九子是:品質,形似龜好負重,即碑下龜;螭吻,形似獸,性好望,站屋脊;饕餮,好食,立鼎蓋;蚣蝮,好立,站橋柱;椒圖,似螺蚌,性好閉,立于門首;金猊,形似獅,好煙火,立于香爐;再加上蒲牢、狴犴、睚眥三個,恰為龍之九子。 龍生九子考略 中國人稱自己是龍的傳人,以龍為祖先。龍的歷史在中華大地源遠流長,遍及南北。在北方內蒙古的三星他拉于1971年發現了玉雕的豬龍,據專家考證大約距今6000-7000年前;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有陶壺龍紋;遠隔千里之外的江蘇吳縣良渚文化出土的器物上,刻有一種似蛇非蛇的勾連花紋,即是古越人的龍圖騰崇拜的象征。這說明,至少在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就有了關于龍的圖騰崇拜。龍的形成起點大約在新石器時代,經過商、周的發展,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脫離自然界中的具體動物形象,成為集諸種動物靈性與特長于一身的特殊動物。到唐代,龍成了天子的專利。龍紋只能用于皇帝的衣服器物,龍成為皇權的象征。宋之后,關于龍的歷史與家族有了更多的傳說。龍在其形象形成過程中,曾海納百川的匯集了多種怪異的獸形象。到后來,這些怪異獸像在龍形象發展的同時糅合了龍的某一種特征,形成了龍生九子各不相同的說法。但龍之九子為何物,究竟誰排老大誰排老二,并沒有確切的記載。民間也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不一而同。據說一次明孝宗朱佑樘曾經心血來潮,問以飽學著稱的禮部尚書李東陽:"朕聞龍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東陽竟也不能回答,退朝后七拼八湊,拉出了一張清單。按李東陽的清單,龍的九子是:趴蝮、嘲風、睚眥、赑屃、淑圖、螭吻、蒲牢、狻猊、囚牛。不過在民間傳說中的龍子卻遠遠不止這幾個,狴犴、貔貅、饕餮等等都被傳說是龍的兒子。只要知道龍生九子的形成過程,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龍生九子有這么多的說法。所謂龍生九子,并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往往以九來表示極多,而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九是個虛數,又是個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如果非要選出九子來的話,也應該選出其中在民間影響最大的九個。李東陽也是一時急于交差,所提之名單并不具代表性。一沖查閱了一些資料,并結合在各地旅行中所見的民間習俗,按民間影響、出現頻率等因素重新列出了龍生九子的名單。赑屃:形似龜,好負重。一沖在各地的宮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見到其背負石碑的樣子。在龍子的各類說法中赑屃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螭吻:喜歡東張西望,經常被安排在建筑物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并有一劍以固定之。蒲牢:有搖滾氣質,愛好音樂,也愛吼叫。古代樂器編鐘頂上就用它來裝飾,寺廟大鐘上的鐘鈕上也可見到他的身影。狴犴:掌管刑獄。常被裝飾在死囚牢的門楣上,因其形狀似虎,所以民間又有虎頭牢的說法。狻猊:身有佛性,喜好香火,于香爐蓋上可見。而且狻猊還是文殊菩薩的座騎,在供奉文殊菩薩的寺廟中均可見到。在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上還建有供奉狻猊的廟宇。因狻猊為龍的五子,所以廟名為五爺廟,在當地影響頗大。一沖曾游過此廟,香火極為旺盛。饕餮:美食主義者,性貪吃。夏商時期出土的青銅器上經常可見饕餮紋,為有首無身的猙獰怪獸。睚眥:性情兇殘易怒,喜歡爭殺。民間成語"睚眥必報"所講即為此物。通常在一些武器的柄上,或是尾端的環上上面可以見其雕像,以加強殺氣。淑圖:形似螺蚌,性情溫順,有點自閉癥。所以將他安排在門上銜著門環,免得宵小光顧。貔貅:在南方及東南亞一帶都稱其為龍的第九子,大嘴無肛,只進不出,深為賭徒所喜。澳門賭場便擺了一只玉貔貅,予意嘴大吃四方,只掙不賠。
滿意請采納
龍生九子的九子的故事1、囚牛
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雕像。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
2、睚眥
龍身豺首,性格剛烈,好勇擅斗,嗜殺好斗,總是嘴銜寶劍,怒目而視,刻鏤于刀環、劍柄吞口,以增加自身的強大威力。
3、嘲風
象征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但是嘲風本身是災難的集合體。地震,海嘯,天炎都是嘲風的力量。傳說嘲風為盤古的心。常用其形狀在殿角上作為房頂角上的嘲風裝飾。
4、蒲牢
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于是人們就將其形象置于鐘上,并將撞鐘的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鐘,求其聲大而亮。
5、狻猊
形似獅子,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睜崍威武。
6、霸下
和龜十分相似,但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龜類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故霸下又稱龍龜。好做善事、樂于助人,不怕困難,奮發向上,是財富、長壽、吉祥的象征。傳說他是祛邪、避災、祈福、護宅的守護神。
7、狴犴
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遺像。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8、負屃
平生好文,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遺像。中國碑碣的歷史久遠,負屃十分愛好這種帶有藝術光彩的碑文,它化做圖案文龍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它們互相盤繞著,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覺壯觀。
9、螭吻
口潤嗓粗而好吞,喜歡東張西望,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即吻獸,取其滅火消災。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龍生九子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龍生九子的故事(中國神話故事大全100個)”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龍生九子的故事(中國神話故事大全100個)
本文地址:
/qiqubaike/26802.html
- 上一篇:
- 下一篇: 喝西北風是成語嗎(喝西北風是成語嗎百度百科)
- 熱門文章
- 隨機tag
-
消耗殆盡(消耗殆盡的近義詞) 2020年立春時間是幾點幾分(2020年 中國最資深演員排行(中國最頂尖的演員) 一升水等于多少斤 嘉寶果的正確吃法 掩耳盜鈴的反義詞(掩耳盜鈴的近義詞) 十大詭異笑容 鴻鵠是什么意思(鴻鵠之志是什么意思) 最丑十大建筑(2022最丑十大建筑) 睡蓮可以養在花瓶里養嗎 中國最牛縣城車牌(中國哪個縣豪車最多) 千萬別做五件事(鬼節禁忌) 巨蟹座女生最配星座(巨蟹座女生最配星座男 鄒奇奇(鄒奇奇14歲演講) 曹操是什么原因死的 飆升的意思(腎上腺素飆升的意思) 夢見被雨淋濕(女人夢見被雨淋濕) 白眉大俠實力排行榜(于和公認第一) 做夢讓狗咬(做夢讓狗咬疼了是什么意思) 胸部寄生蟲(胸部寄生蟲會讓胸部變小嗎) 中元節禁忌幾點不能出門 中國最幽默最搞笑的網名(中國最搞笑名字排 緣分測試(緣分測試配對) 注冊不了的原因有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