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學洢(魏學洢拼音)
xj
2023-06-22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mǐn) 、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wǎng)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yí)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箬 ruò)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sǎn)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guān)而多髯(rán) 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絕類彌(mí)勒,袒胸露(lòu)乳(rǔ),矯(jiǎo)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zhǔ)。臥右膝,詘(qū) 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zhuī)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pān)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fǔ)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yí),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rén)戌(xū) 秋日,虞(yú)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ruò)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zhuàn)文,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計其長,曾(zēng)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譯文:
明朝有個有特殊技藝的人名字叫王叔遠,他能夠用直徑一寸的細小圓形木塊,雕刻出宮殿、杯、盤、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甚至于飛鳥走獸、樹木、石頭,沒有一件不是依據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神情姿態。他曾經送給我一只用桃核制成的小船,(刻的)應當是蘇軾乘船游赤壁。
船從頭到尾大約八分多長,高約兩分上下。中間高起而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箬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旁邊開小窗,左邊右邊各有四扇,共計八扇。打開窗戶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就看見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涂在刻著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胡須濃密的是蘇東坡,佛印位于右邊,黃庭堅位于左邊。蘇東坡、黃庭堅共同看著一幅書畫長卷。東坡右手拿著畫幅的右端,左手輕按在魯直的背上。魯直左手拿著畫幅的末端左端,右手指著畫幅,好像在說什么似的。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身子都略微側斜著,他們互相靠近的兩膝,(即東坡的左膝、魯直的右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邊的衣褶里(也就是說,從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兩膝的輪廓)佛印和尚極像佛教的彌勒菩薩,袒著胸脯,露出乳頭,抬頭仰望,神情跟蘇、黃兩個人不相關聯。佛印臥倒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豎著他的左膝,左臂上掛著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簡直可以粒粒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旁各有一名撐船的人。位于右邊的撐船的人梳著椎形發髻,仰著臉,左手倚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腳趾頭,好像在大聲呼叫的樣子。位于左邊的撐船的人右手拿著一把蒲葵扇,左手撫摩著火爐,爐上有一把水壺,那個人眼睛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聲音似的。
那只船的船底稍平,就在上面刻上名字,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細得像蚊子腳,筆畫清清楚楚,顏色是黑的。還刻著一方篆刻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一只核舟上,刻了五個人、刻了八扇窗戶;刻了竹篷、船槳、火爐、水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圖章的篆字,刻的字共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還不滿一寸。是挑選長而窄的桃核刻造的。嘻,這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
注釋:
1 奇巧人
技藝奇妙精巧的人。奇巧,奇特的技巧。奇,奇特。
2 以
用。
3 徑寸
直徑一寸。用來形容物體的細小。徑寸之木,直徑一寸的木頭。
4 為
做。動詞。這里指雕刻。
5 器皿
杯、盤碗、碟等生活用具。
6 余
我。
7 木
木頭。
8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刻的東西沒有一件不是就這木頭的樣子去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神情姿態。罔,沒有。因:依據。象,模仿,擬照。
9 嘗
曾經。
10 貽
贈送。
11 蓋大蘇泛赤壁云
刻的是蘇軾乘船游赤壁的情形。大蘇,蘇軾(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宋代眉山(現在四川省眉山縣)人,著名文學家。人們稱他和他的弟弟蘇轍為“大蘇”“小蘇”。泛:泛舟,蘇軾曾游赤壁,寫過《赤壁賦》《后赤壁賦》。赤壁:蘇軾游的赤壁在黃州(現在湖北黃岡)城外的赤壁磯,而東漢赤壁之戰的赤壁,一般認為在現在湖北嘉魚東北,云,句尾語助詞。
12 八分有奇(ji)
八分多一點兒。有,同“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奇,零數。
13 高可二黍許
大約有二個黃米粒那樣高。可,大約。許,表約數。
14 中軒敞者為艙
中間高起而敞開的地方是船艙。
15 箬篷
用箬竹葉做成的船篷。
15 雕欄相望
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相望,左右相對。
16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蘇軾《后赤壁賦》里的文句。
17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蘇軾《赤壁賦》里的文句。徐:緩緩。興:起
18 石青糝之
用石青涂在刻著字的凹處。
19 峨冠而多髯者
戴著高高的帽子而且有很多胡須的人。峨冠,高高的帽子,這里指戴著高高的帽子。髯,胡須,這里泛指兩腮的胡須。
20 佛印
人名,是個和尚,蘇軾的朋友。宋代云門宗僧。為蘇東坡之方外知交。法號了元,字覺老。俗姓林,饒州(江西省)浮梁人。
21 魯直
宋代詩人,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字魯直。他也是蘇軾的朋友。
22 手卷
只能舒卷而不能懸掛的書畫長卷。
23 卷端
指畫幅的右端。
24 卷末
指畫幅的左端。
25 如有所語
好像在說什么似的。語,說話。
26 微側
(身子)略微側轉。
27 兩膝相比
蘇東坡的左膝和黃庭堅的右膝互相靠近。比,靠近。
28 各隱卷底衣褶中
各自隱藏在卷子下邊的衣褶里。意思是從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兩膝。
29 絕類彌勒
極像佛教里的彌勒菩薩。絕,極; 類,像。彌勒,佛教菩薩之一,像寺中常有他的塑像,袒胸露腹笑容滿面。
30 袒
裸露。
31 矯首昂視
抬頭仰望。矯,舉。
32 不屬
不相類似。屬,類似。
33 臥右膝
臥倒右膝。
34 詘
同“屈”,彎曲。
35 念珠
又叫“佛珠”或“數珠”,佛教徒念佛號或經咒時用以計數的工具。
36 倚之
(左臂)靠在左膝上。
37 歷歷數也
清清楚楚地數出來。歷歷,分明可數的樣子。
38 楫
船槳。
39 舟子
撐船的人。
40 椎髻
椎形發髻。
41 衡
同“橫”。
42 攀
扳著。
43 若
好像。
44 執
拿。
45 若......然
好像....的樣子。
46 其人視端容寂
那人眼光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其,那。端,正。
47 若聽茶聲然
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48 船背稍夷
船的背面稍平。背,這里指船底。夷,平。
49 天啟壬戌
天啟壬戌年,就是一六二二年。天啟,明熹宗朱由校年號。
50 虞山王毅叔遠甫
常熟人姓王名毅字叔遠的。虞山,山名,現在江蘇省常熟縣西北,這里用來代替常熟。過去文人常常用自己家鄉的名勝的籍貫。叔遠甫就是“字叔遠”的意思。甫,通“父”,是中國古代對男子的美稱,多附于表字之后。
51 了了
清清楚楚。
52 墨
黑色。
53 篆章
篆字圖章。
54 丹
朱紅色。
55 通
全。
56 為人五
即為五人,雕刻了五個人。
57 并
連詞,和。
58 有
通假字,通“又”。
59 曾不盈寸
還不滿一寸。曾,尚、還。盈,滿。
60 簡
通“揀”挑選。
61 曾
還
62 修狹
長而窄。
63 技亦靈怪矣哉
技藝也真神奇啊。“矣”和“哉”連用,有加重驚嘆語氣的作用。
64 以至
一直到。
65 因
就著。
66 啟
打開。
67 望
對著。
68 徐
緩緩地。
69 興
起。
70 糝
用粉末狀物體填充。
71 居
處在。
72 執
拿。
73 可
可以。
74 計
計算。
75 為
刻有。 字解
字音:
器皿(mǐn)
罔(wǎng)
貽(yí)
高可二黍(shǔ)許
箬(ruò)篷
石青糝(sǎn)之
髯(rán)
不屬(zhǔ)
詘(qū)
椎(c huī)髻(jì)
天啟壬(rén)戌(xū)
舟尾橫臥一楫(jí)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yòu)奇(jī)
通假字:
詘右臂支船(詘——通“屈”,彎曲。)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橫”,橫著的。)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 通“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甫——通“父”,古代對男子的美稱,多附與字之后。)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通“揀”,挑揀。) 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還有)
一字多義: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奇異、罕見、)(技藝)奇妙,奇特。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零數,余數)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表存在的動詞,與“無”相對)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 通“又”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
為:為宮室、器皿、人物 ( 做,這里是雕刻的意思。)
中軒敞者為艙 (是)
為人五:(刻有)
可:高可二黍許 (大約)
珠可歷歷數也 (可以)
端:東坡右手執卷端 【名詞,“畫卷的一端(右端)”】
其人視端容寂 (形容詞,“端正、正”)
木:能以徑寸之木 (木塊)
以至鳥獸、木石 (樹木 )
者:中軒敞者為艙 (......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 (......的人)
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叫作)
文曰:天啟壬戌秋日 (是)
扇: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扇,量詞)
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 (扇子)
啟: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打開)
天啟壬戌秋日 (古代稱立春、立夏為“啟”)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連詞,并且)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轉折,但是)
以:能以徑寸之木 (用)
以至鳥獸、木石 (甚至)
語:如有所語(說話)
此中人語云(告訴)
蓋:蓋大蘇泛赤壁云(大概)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原來是)
古今異義:
1、臥右膝:臥,古意: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平放。今意:躺下,躺著的樣子
2、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峨冠,古意:(戴著)高高的帽子。今意:峨眉山之頂 。髯:胡子。
3、其兩膝相比者:比,古意:靠近。今意:兩個事物進行比較。
4、高可二黍許:可,古意:大約。今意:可以。
5、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古意:通“揀”,挑揀。今意:簡單,容易。
狀語后置:
原句:核舟一。 正確語序:一核舟。
原句:篆章一。 正確語序:一篆章。
詞類活用:
(1)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箬篷:名詞作狀語,用箬篷)
(2)石青糝之(石青:名詞作狀語,用石青。糝:名詞用做動詞,涂染)
(3)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峨冠:名詞用作動詞,戴著高高的帽子)
(4)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臥: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平放。詘:通“屈”,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彎曲)
詞解:
核舟記:選自清代張潮編選得《虞初新志》,略有刪節。魏學洢(約1596——約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現在浙江嘉興)人。“記”是古代散文的一種文體。以敘事為主,也可以抒情和議論。本文是一篇說明性的文章。通過了介紹核舟的形象、結構、主題等,表現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藝和巧妙構思,反映了我國古代工藝高超的成就。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奇巧,特殊精湛的技藝。奇巧人,這里指具有奇妙精巧手藝的人。
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徑寸,直徑一寸,用來形容圓形物的細小。以;拿,用。徑寸之木:直徑一寸長的木頭。為,做。這里指雕刻。器皿:碗碟杯盤一類的用具。
罔不因勢象形:罔,無、沒有。因,根據、依據。這里指順著、就著。象,模仿 ,這里指雕刻。
嘗貽余核舟一:嘗,曾經。貽,贈送。余,我。
《核舟記》作者及簡介,魏學洢的簡介魏學洢(約1596-約1625),字子敬,明朝末嘉善(今屬浙江省嘉興縣)人,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是當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長子,一生未做過官,好學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張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記》,是一篇出色的狀物雜記,觀察細致,描寫具體,行文簡明,層次清楚,生動地記述了核舟巧奪天工的狀貌,贊美了雕刻藝人的高超技藝,很為后人推崇。
[img]魏學洢為什么只活了29歲魏學洢只活了29歲是因為為父親深淵哭死了。
魏學洢[yī](約1596年—約1625年),字子敬,號茅檐,嘉善(今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人,明末散文家。
明末天啟年間著名的江南才子,他出生在浙江嘉興的一戶仕宦人家,父親是一位名臣。他一生寫過很多篇膾炙人口的文章,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被清代人張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記》,這篇文章被收入到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的語文課本中,還有一篇比較著名的就是《茅檐集》八卷。
核舟記簡介核舟記簡介
《核舟記》是由明代作家魏學洢撰寫的一篇文章,由同時代學者張潮編選到《虞初新志》,《核舟記》生動地描述了一件精巧絕倫的微雕工藝品。文章描述了用桃核刻成的小舟,表明古代工藝的高超境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本文使用從兩頭到中間,從正面到背面的空間順序,介紹了“核舟”的形象,熱情贊揚了我國明代的民間工藝匠人的雕刻藝術和才能。表現了作者對王叔遠精湛工藝的贊美。
核舟記簡介,筆記
譯文
明朝有個有特殊技藝的人叫王叔遠,他能夠用直徑一寸的細小圓形木頭,雕刻宮殿、杯、盤、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以及石頭。沒有一件不是依據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神情姿態。他曾經贈送我一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原來是蘇軾泛游赤壁。
船從頭到尾大約有八分多長,大約有兩個黃米粒那么高。中間高起而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篛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船艙的兩旁開有小窗戶,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扇。開啟窗子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子,就(看到)右邊(窗門)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門)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用石青涂在刻著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并且胡須濃密的人是蘇東坡,佛印位于他的右邊,黃魯直位于他的左邊。蘇東坡和黃魯直共同看著一幅書畫長卷。蘇東坡右手拿著畫卷的右端,左手輕按魯直的背上。魯直左手拿著畫卷的左端,右手指著畫卷,好像在說什么話似的。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身子略微側斜,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膝(東坡的左膝,魯直的右膝),都被隱蔽在手卷子下邊的衣褶里。佛印極像佛教的彌勒菩薩,袒露胸脯,露出 *** ,抬頭仰望,神態表情和蘇、黃二人不相類似。他臥倒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豎著他的左膝,左臂掛著一串念珠靠在左膝──念珠子可以一粒粒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撐船的人。位于右邊的撐船的人,梳著椎形發髻,仰著面,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腳趾頭,好像大聲呼叫的樣子。位于左邊的人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扶著火爐,火爐上有把茶壺,那個人眼光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的聲音似的。
那只船的船底稍平,就在船背上面刻上名字,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細得像蚊子腳,筆畫清清楚楚,字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一枚篆字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一條船上,刻有五個人;八扇窗;篛篷、船槳、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圖章上的篆字,刻的字共有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還不滿一寸。是挑選長而狹的桃核雕刻制的。咦!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
核舟記作者簡介
魏學洢(約1596——約1625),字子敬,中國明朝末嘉善(今屬浙江省嘉興市)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是當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長子,其一生短暫,未做過官,好學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張潮收入《虞初新志》 的《核舟記》,是其代表作。
《核舟記》作者及簡介,魏學洢的簡介
魏學洢(約1596-約1625),字子敬,明朝末嘉善(今屬浙江省嘉興縣)人,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是當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長子,一生未做過官,好學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張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記》,是一篇出色的狀物雜記,觀察細致,描寫具體,行文簡明,層次清楚,生動地記述了核舟巧奪天工的狀貌,贊美了雕刻藝人的高超技藝,很為后人推崇。
核舟記的簡介 少一點
《核舟記》是明朝魏學洢所寫的說明文言文。出自清代張潮編輯的《虞初新志》。本文使用從中間到兩頭,先整體后區域性,從正面到背面的空間順序和總-分-總的敘述順序介紹了“核舟”的形象,表現了作者對王叔遠精湛藝術的贊美和對民間藝術的贊揚。作者用生動簡潔的語言描繪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點,贊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藝,同時也高度贊揚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核舟記翻譯簡介點有沒有
核舟記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身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者五,為窗者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者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魏子詳矚既畢,詫曰:嘻!技亦靈怪矣哉!莊、列所載,稱驚猶鬼神者良多,然誰有游削于不寸之質,而須麋了然者?假有人焉,舉我言以復于我,我必疑其誑。乃今親睹之。繇斯以觀,棘刺之端,未必不可為母猴也。嘻!技亦靈怪矣哉!
核舟記譯文
明朝有個特別手巧的人名叫王叔遠,能夠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鳥獸、樹木、石頭,沒有不順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情態。王叔遠曾經贈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來刻的是蘇東坡坐船游覽赤壁。
船從頭到尾長大約八分多一點,高大約兩粒黍子左右。中間高起并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篛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旁邊開著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開啟窗戶來看,雕刻有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就看到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涂在刻著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須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在他的右邊,魯直在他的左邊。蘇東坡、黃魯直一起看一幅書畫橫幅。蘇東坡用右手拿著書畫橫幅的右端,用左手輕按魯直的脊背。魯直左手拿著橫幅的末端,右手指著書畫橫幅,好像在說什么話。蘇東坡露出右腳,黃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著身子,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個膝蓋,各自隱蔽在書畫橫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極像彌勒菩薩,敞開胸襟露出兩乳,抬頭仰望,神態表情和蘇東坡、黃魯直不相關聯。佛印平放著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并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念珠靠著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船工。在右邊的人梳著椎形的發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肢趾頭,好像大聲呼叫的樣子。在左邊的船工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摸著爐子,爐子上面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看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細小得像蚊子腳,一勾一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篆文圖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一條船上,刻有五個人;刻有窗戶八扇;刻有箬竹葉做的船篷,刻有船槳,刻有爐子;刻有茶壺,刻有書畫橫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然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桃核中又長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
核舟記介紹核舟400字
在一個核桃上雕刻出五個人、八扇窗、三十四個字以及各種船上用品,其精妙就不用我多說了。
上面刻的是蘇軾游赤壁的情景,雕刻者雕刻的惟妙惟肖,作者描繪的生動形象。用“贊雕刻者高超技藝、摹泛舟入休閑神情”來描繪再合適不過了。
在老師的講解下,眼前仿佛浮現了這巧奪天工的珍寶。
其實除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藝值得我們驚嘆外,雕刻者的細心與耐心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如果雕刻者有一絲的馬虎,也許今天我們就不能領略“只應天上有,不該凡間現”的奇寶。我想在生活中雕刻家對待每一件事情一定都是極其認真的,認真已經成了他們的習慣。對于我們學生來說,認真是非常重要的,但又是非常難做到的。養成認真的好習慣應該從日常小事做起,而不是只在考試中認真。老師經常告訴我們要認真寫作業,就是為了讓我們養成認真的習慣,在考試中不用太克制自己,自然而然就會認真了。反之,如果我們平時不能認真做作業,考試時也就很難認真了。
對于這個雕刻家來說,除了細心,耐心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串念珠都雕刻的歷歷可數,除了可以看出雕工細致外,更能表現雕刻者的耐心。雕刻品絕不是一下兩下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無數次的雕刻。面對這些一成不變的重復動作,如果沒有足夠的耐心,是絕對不能完成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用雕刻,但耐心應該是我們必備的。重復的讀一篇課文直到背下來是枯燥無味的,可是為什么有的同學可以背下來,而有的同學不可以呢?這就體現了一個耐心。面對一道不會的數學題,如果能耐下心來仔細的計算,大多數題都一定能解出來,這就是耐心的威力。
核舟記的作者的生平簡介
核舟記
作者:魏學洢
魏學洢(約1569-約1625),字子敬,明朝嘉善縣,是當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長子。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記》,是一篇出色的狀物雜記,觀察細致,描寫具體,行文簡明,層次清楚,生動地記述了核舟巧奪天工的狀貌,贊美了雕刻藝人的高超技藝,很為后人推崇。
魏學洢在七歲時就能做詩,生性孝順。曾經有一次不小心摔下橋,斷了腳,也不敢大聲喊痛,唯恐父母擔心受怕。年少時,曾和父親魏大中一起到帷蕭寺苦讀,生活清苦,效法范仲淹日夜吟誦。成年之后,以擅長寫文章聞名于鄉里之間,而他所做的賦更是精妙,頗受大家的欣賞。甚至云間有一個叫陳繼儒的人,和他訂下了忘年之交。他在三十歲那年又造《百官圖》,污蔑清廉的官員,甚至再唆使同黨刑科給事中傅櫆劾汪文言、左光斗及魏大中,給這三人冠上莫需有的罪名,說他們“招權納賄”,更說左、魏兩人“丑心險,色取行違,自命為血性男子,實為匪類”。魏忠賢更矯旨責怪:“魏大中互訐未悛,不得赴新任”玩弄言官于股掌之中。
楊漣等人彈劾魏忠賢,不僅使其原形畢露,也使依附其下的干兒義孫們大為恐慌,魏了希恩邀寵,于是天啟五年三、四月間,眾人籌謀獻策,倡興大獄。誣陷楊漣等六君子,接受熊廷弼的賄賂,判定楊漣左光斗各坐贓二萬,魏大中三千。魏大中被捕之時,鄉人號送者近萬人。
魏大中被捕之時,魏學洢泣血號呼,想隨牢車北上。他不聽從父親勸阻,改換姓名、容貌,秘密地在后跟隨緹騎,沿途打聽父親的起居。抵達北京后,白天藏匿在客店之中,晝伏夜出,四出求救,但父執輩之人有的拒不相見,有的則對他仰天長嘆,相對而泣,無可奈何而已。魏學洢雖然也想上書以己代父,但未能如愿。
魏忠賢又矯旨下令,對六人“嚴刑追贓比較,五日一回奏”,于是獄卒鞭笞拷掠,棍棒交加,臀血流離,骨肉俱腐。魏大中被誣接受熊廷弼等人賄賂,亦為欲加之罪。最后竟被誣陷坐贓而死。死之時溽暑殷雷,相驗領埋之旨,遲遲不下,過了六、七天才差官發尸,和楊漣、左光斗等三人尸體由牢穴中拖出,骸脹而黑,肌生蛆蚋,潰爛零落,幾難以辨認,那年魏大中五十一歲。魏學洢領了父親的尸體,匍匐扶襯歸鄉,日夜伏草啼號。魏大中雖死,但追贓的行動并未停止,因此魏學洢被下浙江監獄。魏學洢在家庭遭此大變,對當時政治的黑暗痛心疾首,因此也視死如歸。果真在這同一年,魏學洢也因病而死,死時才三十歲。崇禎初,魏忠賢失勢。魏學洢之弟魏學濂瀝血上書,陳述父受冤獄,兄死孝之慘狀。又上書彈劾阮大鉞等人交通逆閹,罪大惡極。不久,魏大中被追諡為忠節,魏學洢也被下詔旌表為孝子。
《核舟記》
糝 san
部首: 米 部首筆畫: 06 總筆畫: 14
糝1
(1)
糝、糂
sǎn
(2)
米粒;飯粒 [rice grain]
廚乏聚蠅之糝。――《續傳燈錄》
(3)
又如:糝粒(米粒)
(4)
散粒,碎粒 [grain]。如:糝糝(粒粒,顆顆)
糝
(1)
糝
sǎn
(2)
以米和羹 [cook soup with rice]
七日不食,藜羹不糝。――劉向《說苑·雜言》
(3)
灑,散落 [disperse]
六街驚糝,阿香車里行雷。――《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
(4)
又如:糝盤(宋代風俗,除夕祭祀祖先及百神,在庭院架松柴齊屋,舉火焚之)
(5)
涂抹;粘 [paint]
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明·魏學洢《核舟記》
另見shēn
糝2
(1)
糝、籸
shēn
(2)
谷類磨成的碎粒 [ground grains of cereal crops]
一人一碗玉茭、高粱糝糊糊,里邊煮著幾塊山藥。――《結婚現場會》
(3)
又如:玉米糝;糝盆(以麻籸為燃料的照明火盆;舊俗歲時送神或祠祭、燕設,燃火于門外以祀神,兼取旺盛之相,亦謂之籸盆,燃料不限于麻籸)
另見sǎn
糝1
(糝)
sǎn ㄙㄢˇ
方言,米粒(指煮熟的)。
鄭碼:UFGP,U:7CC1,GBK:F4D6
筆畫數:14,部首:米,筆順編號:43123454134333
糝2
(糝)
shēn ㄕㄣˉ
谷類制成的小渣:玉米~兒。
鄭碼:UFGP,U:7CC1,GBK:F4D6
筆畫數:14,部首:米,筆順編號:43123454134333
“嘻,技藝靈怪亦哉!”
魏學洢為什么要寫核舟記魏學洢寫核舟記原因是為了中國建設。根據查詢相關資料信息,魏學洢為了向中國建設第一艘核潛艇而寫《核舟記》。這部作品是收集和整理核舟艇建造過程中的各種資料,反映出技術嘗試、思考論證、新思想形成和思想變革的歷史過程。
魏學洢是哪個朝代的明末清初。魏學洢,字子敬,號茅檐,嘉善(今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人,明末散文家。魏學洢是明末天啟年間著名的江南才子,他出生在浙江嘉興的一戶仕宦人家,父親是一位名臣。
魏學洢生性孝順。曾經有一次不小心摔下橋,斷了腳,也不敢大聲喊痛,唯恐父母擔心受怕。年少時,曾和父親魏大中一起到帷蕭寺苦讀,生活清苦,效法范仲淹日夜吟誦。成年之后,以擅長寫文章聞名于鄉里之間,而他所做的賦更是精妙,頗受大家的欣賞。
魏學洢生活在晚明閹黨橫行的時期,天啟年間,魏忠賢在三十歲那年又造《百官圖》,污蔑清廉的官員,甚至再唆使同黨刑科給事中傅櫆劾汪文言、左光斗及魏大中,給這三人冠上莫須有的罪名。
魏學洢經歷了人生巨變,世態炎涼,一下子成熟了很多,他明白自己做官的希望破滅了,只好與周邊的普通勞動人們交往,以此來排解心中的苦悶,這期間他寫出了傳世名篇《核舟記》,記載了一名微雕工藝師的高超技藝和敬業精神。
《核舟記》這篇傳誦幾百年的散文名篇,就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文學家、江南才子魏學洢的傳世名作,被收入中小學的語文課本中,成為中國中學生必讀的經典著作之一,受到人們的喜愛。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魏學洢(魏學洢拼音)”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魏學洢(魏學洢拼音)
本文地址:
/qiqubaike/32830.html
標簽: 魏學洢(魏學洢拼音)
- 上一篇:
- 下一篇: 小惠未遍(小惠未遍的遍怎么讀)
- 熱門文章
- 隨機tag
-
微信號改成什么比較有意義 刻舟求劍故事(刻舟求劍故事的道理是什么) 在線起名網(網上起名) 朝鮮戰爭中美傷亡多少人 鱷魚吃人(夢里鱷魚吃人) 甚至栩栩如生簡直不可思議! 小學生猜字謎簡單 盤點世界上最奇葩的住處(世界上最差的酒店 真人與狗裸交(真人與狗裸交視頻) 尺度大的美劇(每集都在開車的電視劇國內) 中國最嚴肅的廟宇(中國最寺廟) 珪(珪怎么讀) 立春之后多久才不冷了 吳京真的有軍銜嗎? 吃人的現象僅限于傳說中(無實例加以證明) 2022年1.5匹空調多少錢一臺 現場視頻也曝光出來 遺腹女(遺腹女是禍嗎) 我國“最深的地鐵站” 海蠣子怎么吃(海蠣子和生蠔的區別) 狗狗品種大全及圖片 中國哪條高速最破舊(中國哪條高速公路廢棄 中國的最東最西(中國最東最西經度) 中國最流行元素(中國元素的流行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