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格物致知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xj
2023-07-07
字面意思是:精益求精,達到最完美的地步
〖出處〗《禮記·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整句話的意思是:
大學教人的道理,在于彰顯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親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變
[img]“止于至善”到底是什么意思?止于至善,應該意思是,直到達到至善才可以停止追求,而善怎么可能會達到至善呢?所以,追求善的過程是永無止境的。
明明德。第一個明是理解到了,悟到了的意思。第二個明,也就是明德。明明德就是理解到了明德。那什么是明德呢?既然有明德,那就應該是有暗德,缺德。所以,什么是明德才是關鍵。
人人都是井底之蛙,坐井觀天。人人都有自己以為是的自己悟到的至善與明德,所以這個世界才會如此的紛紛擾擾熙熙攘攘,糾纏不清,吵鬧不休。因為人人都是對的,因此,人人都是別人眼里不對的騙子
(拙拙一答,恭聞指正)
個人認為,“止于至善”的意思正是“始于至善”。換言之,即讓“至善”由終點轉化為起點,由結尾轉化為開端。
《大學》先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顯然,明明德是大學的起點,親民是大學的過程,至善是大學的終點。從起點到終點,我們也只是掌握了大學之道,并沒有開始運用大學之道。
因此,“止”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對已掌握的大學之道作出總結,檢驗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做到了明明德和親民。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能夠以“至善”為起點,正式開始運用大學之道了。
故而,《大學》后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顯然,一種事物的結束,就是另一種事物的開始。同樣地,“止于至善”其實就是“始于至善”,其目的非常明確——在取得長足進步之后,為下一步的努力制定計劃,旨在圓滿完成任務并爭取最大的收獲。
止于至善,從字面上解讀,其余三個字都很好理解,也不容易產生歧義。唯“至”字,會產生多種解讀,我們先就“至”字做一下分析。
其一:從字面上解讀,至是到達的意思,到達了善,什么樣的善,到什么樣的峰值才算是至善呢?從邏輯上分析推理,那么這個“至”字,不僅僅是到達,一字兩意,是指到達了峰值的善。
我們再繼續往下延伸推理,能夠到達峰值的善,是不是應該隸屬于純粹的善,不貪求回報的善?
那么,第一種解讀就出來了,止于至善,是止步于不貪求回報的善意。那種夾帶私欲的善意,已經不夠純粹,不可取了。
其二:聯系當下的諸多案例,斗米恩 ,升米仇。某演員資助某貧困大學生,因病不能繼續資助,兌現承諾,遭到學生家長的追討,“止于至善”是否是告誡人們善心的使用需要有度,注意使用方法,切忌泛濫呢?
語出《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重點在自我的修煉,提升自身品德才能等方面的建設,這也就是所謂的修己;親民即新民,重點在安人。兩者合起來就是所謂的修己安人!這與佛教所說的自利利他同出一轍一個意思。
不斷地在修己與安人的路上精進提升,自然就是走在了善的大道上,至于所謂至善,其實說的是要這條精進完善的路永遠沒有盡頭,永遠都有可進步提升的空間,是給追求完善者們設定的一個非常遠大的目標。
當然了,完美也好至高無上的善也好,永遠也不見得誰做得到,它只是一個非常理想主義狀態下的一個美好愿景設定,讓人不斷前進。直到也許真正有那一天時,才在所謂至善面前打止,才算完成自己人生最大程度的修己安人目標。
止于至善,是一種以卓越為核心要義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層面來說就是大真、大愛、大誠、大智的體現。是自我到無我境界的一種升華
好事別做到頭,所謂否極泰來,物極必反,至善就是至惡,不過這話就是說說,沒有人能做到,到了那個臨界點,誰都會邁出那一步的。
個人認為
一、是說人的本性,原本就是至善至純至凈的。
二、是說人格修養的目標,應是至善。
三、是說既然人性本至善,其實也不必刻意追求至善。
止,停止。至善,是善的最高境界。
止于至善就是說不要追求至善,在至善前停止。
善很好理解,與惡相對。如果善惡有邊界,至善其實與至惡重合,現實中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不禁質問為什么好人無好報。其實我們只需要做好對的事,物極必反,須當止于至善。
重點在止,知止而后能定。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止于至善的意思是:指處于最完美的境界。止:達到;至:最,極。
1、拼音:zhǐ yú zhì shàn
2、譯文:aim at absolute perfection、arrive at supreme goodness
3、近義詞:登峰造極、完美無缺、十全十美
4、反義詞:毫無是處、漆黑一團
5、詞類:漢語成語
6、出處:西漢·戴圣編《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教人的道理,在于彰顯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變。)
擴展資料
對“止于至善”要從三個方面來理解,第一是“止于至善”本身的意義,第二要結合三綱來理解,第三要結合八目來理解。也就是說,要結合整個《大學》來理解,這才能完整反映此訓的原初意義,才能在此意義上開出時代性的新釋。
首先要明了“止于至善”本身的含義。歷史的解釋雖然表達有異,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是要通過道德修養而達到并保持人類最高的善。
其次《大學》提出了三綱八目。首先是“三綱”: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明明德、親民兩綱是達到止于至善境界的方法,也是兩個不同的階段。明明德,指個人達到道德的覺悟,個人達到道德的覺悟之后,還要推己及人,幫助、教育他人,使其也成為有道德的人,這就叫“親民”。
最后應該結合八目來理解“止于至善”。八目為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八目的核心在于修身,而基礎在于格物。由格物而達到對于知識、智慧認識和掌握。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謂處于最完美的境界。
1、《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鄭玄 注:"止,猶自處也。" 孔穎達 疏:"在止於至善者,言大學之道,在止處於至善之行。" 陳_ 集說:"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
2、《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朱熹 集注:"言明明德,親民,皆當至於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
《禮記·大學》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相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4)所作。唐代韓愈、李翱等把《大學》、《 》看作與《孟子》、《 》同等重要的"經書";宋代"二程"、朱熹祖述這種觀點,竭力推崇其在經書中的地位,旨在弘揚理學。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并稱"四書",于南宋紹熙元年(1190)刊刻成《四書章句集注》,因《論語》記載孔子言行,《大學》為曾子所作,《中庸》為子思所作,《孟子》記載孟子言行,故又稱"四子書"。元延佑年間,以《四書章句集注》試士子,懸為令甲,從此,"四書"成為蕓蕓士子干祿之必讀經典。
止于至善。什么意思字面意思是:精益求精,達到最完美的地步
〖出處〗《禮記·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整句話的意思是:
大學教人的道理,在于彰顯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親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變
止于至善什么意思止于至善的意思是謂處于最完美的境界。
止于至善,漢語成語,拼音是zhǐ yú zhì shàn,意思是處于最完美的境界。出自《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造句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2、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3、公司責任:社會公司家庭個人共贏工作風格:止于至善追根究底。
4、故正心之功不在他求,只在誠意之中,體當本體明澈,止于至善而已矣。
5、運動精神的最高原則為不斷跨越極限,追求止于至善。
6、精益求精,止于至善是益而益電器事業永續經營的方向。
7、物格知至,則良知之被推往極致,則為止于至善之效驗。
8、革命無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這人世間便同時變成凝固的東西了。
9、民,在止于至善。宋儒朱熹將親民改為新民,并作解說。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格物致知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格物致知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本文地址:
/qiqubaike/35252.html
- 上一篇:
- 下一篇: 求爺爺告奶奶(求爺爺告奶奶的本意是什么)
- 熱門文章
- 隨機tag
-
中國最年少黑客(中國最年輕的網絡黑客) 朱元璋為什么成不了千古一帝 心情不好也可能是(小腹墜脹最準確) 中國最漂亮的兒童裙子(最火的兒童裙子衣服 什么樣的微風 數以億計(只有一兩百顆有名字) 南航錄音我不想死(南方航空空難錄音) 2008年的日歷(2008年的日歷表) 香皂是堿性的嗎(中性香皂哪個牌子好) 世界上最傷情的人歌詞(世界上最傷情的話) 可愛的游戲名字(好聽可愛的游戲名字) 世界上最虧的杯子(世界上最貴的杯子有多貴 傳說中關于石頭的故事 劇中沒有做出說明(葉方舟嫌疑最大) 我國最大的咸水湖 嘴唇為什么會起泡裂口(病理和生理因素并存 如何看風水(如何改風水) 樂高十大禁用零件 個性游戲名字大全(個性游戲名字大全男) 中國最北部村子(中國最北部村子有哪些) 世界上最搞笑的片段(世界上最搞笑的片段在 中國人取名(中國人取名字的講究) 不會(信息都是保密的) 食肉龍類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