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枇杷滿枝頭的詩句


2、《文心雕龍·明選》中的詩歌史


3、幫" />

亚洲高清视频一区二区,精品无人国产偷自产在线,日韩毛片免费观看,日韩精品社区

當前位置:首頁 > 奇趣百科 > 正文

柏梁詩(柏梁詩什么意思)

xj 2023-04-05

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柏梁詩(柏梁詩什么意思)”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本文目錄一覽:

1、關于枇杷滿枝頭的詩句 2、《文心雕龍·明選》中的詩歌史 3、幫我寫200字以上柏梁詩的賞析 4、能告訴我漢朝愛國的詩詞有什么? 5、30分鐘了解古詩 關于枇杷滿枝頭的詩句

1.與枇杷有關的詩句

1、天平山中

明代:楊基

細雨茸茸濕楝花,南風樹樹熟枇杷;

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

譯文:細雨蒙蒙打濕了楝花,在南風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樹的果實都慢慢變熟了。順著山路慢慢地走著,竟不知路途遠近。沿路的黃鶯鳴叫著把我送到了家。

2、初夏游張園

宋代:戴復古

乳鴨池塘水淺深,熟梅天氣半陰晴。

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

譯文:小鴨在池塘中或淺或深的水里嬉戲,梅子已經成熟了,天氣半晴半陰。在這宜人的天氣里,邀約一些朋友,載酒宴游了東園又游西園。風景如畫,心情格外舒暢,盡情豪飲,有人已經醉醺醺了。園子里的枇杷果實累累,像金子一樣垂掛在樹上,正好都摘下來供酒后品嘗。

3、寄蜀中薛濤校書

唐代:王建

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花里閉門居。

掃眉才子于今少,管領春風總不如。

譯文:在萬里橋畔住著一位很有才華的歌妓,枇杷花環繞著她的住宅,在那枇杷花叢中,她閉門深居。像她那樣有才華的女子,在今天已經很少了,即使那些能完全領略文學高妙意境的人,總也有點不如她。

4、滿江紅·山居即事

宋代:辛棄疾

幾個輕鷗,來點破、一泓澄綠。更何處、一雙鸂鶒,故來爭浴。細讀離騷還痛飲,飽看修竹何妨肉。有飛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

春雨滿,秧新谷。閑日永,眠黃犢??丛七B麥壟,雪堆蠶簇,若要足時今足矣,以為未足何時足。被野老、相扶入東園,枇杷熟。

譯文:幾只輕盈的鷗鳥飛來,把滿湖碧綠澄澈的湖水都擾動了。還有不知哪里來的一雙紫鴛鴦,也故意加進來逐水嬉戲,爭鬧不休。我一面細讀《離騷》,一面舉杯痛飲;在飽看翠竹之余,也不推辭各種肉食關味。附近還有一道瀑布,猶如明珠飛濺,供我觀賞,它不停地傾瀉著,日日足有三千斛。

春天,雨水豐足,新播下的谷種長出了碧綠的秧苗;進入農閑的時節,小黃牛懶散地打著瞌睡。地里的麥子熟了,有如連綿不斷的黃云;蠶房里白花花的新繭簇擁著,恰似堆堆白雪。

哎,若是要追求人生的富足,眼前已經可以滿足了;如粟壞帶不滿足 那什么時候井滿足夠。幾位老農見我閑著沒事,就邀我到東園去走走,說是枇杷已經熟了。

5、怨郎詩

兩漢:卓文君

一朝別后,二地相懸。

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

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

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萬般無奈把郎怨。

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依欄桿。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圓人不圓。

七月半,秉燭燒香問蒼天,

六月三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紅似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

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

忽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

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

柏梁詩(柏梁詩什么意思)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做男。

譯文:自從我們分別,兩個人的心思差別可真大啊。當時只說三四個月后就相見,誰能想到如今已五六年。沒有心情彈七弦古琴,也不想去寄書信。精致的連環玉斷裂了,我在長亭里等你等得望眼欲穿。即使我有一百個心思在想你,有一千個掛念系在你身上,也只是無可奈何地責怪你。

內心有萬語千言說都說不完,可你不在身邊我百無聊賴,徒勞地倚遍欄桿。在重陽節登高時看到孤零的大雁,在中秋時月亮圓滿我們卻沒有團圓。七月半的時候我持燭燒香問蒼天,六月的三伏天那么熱,人們都在搖扇子,可我的心卻是寒冷的。

五月石榴花開紅似火,偏偏遇上一陣陣的冷雨澆打花朵。四月的枇杷還沒有成熟,我就在對著鏡子心煩意亂了。春光奔走忙,三月的桃花凋落隨水流婉轉。二月的風箏斷了線,飄零無依真可憐。唉,我的郎君啊,多想下一世你做妾來我為郎。

2.誰知道有關于”枇杷”的詩句

山枇杷

【唐】白居易

深山老去惜年華,況對東溪野枇杷。

火樹風來翻絳艷,瓊枝日出曬紅紗。

回看桃李都無色,映得芙蓉不是花。

爭奈結根深石底,無因移得到人家。

山枇杷花二首

【唐】白居易

萬重青嶂蜀門口,一樹紅花山頂頭。

春盡憶家歸未得,低紅如解替君愁。

葉如裙色碧綃淺,花似芙蓉紅粉輕。

若使此花兼解語,推囚御史定違程。

衛明府寄枇杷葉以詩答

【唐】司空曙

傾筐呈綠葉,重疊色何鮮。

詎是秋風里,猶如曉露前。

仙方當見重,消疾本應便。

全勝甘蕉贈,空投謝氏篇。

題枇杷樹

【唐】羊士諤

珍樹寒始花,氛氳九秋月。

佳期若有待,芳意常無絕。

裊裊碧海風,蒙蒙綠枝雪。

急景自馀妍,春禽幸流悅。

山枇杷

【唐】元稹

山枇杷,花似牡丹殷潑血。

往年乘傳過青山,正值山花好時節。

壓枝凝艷已全開,映葉香苞才半裂。

緊搏紅袖欲支頤,慢解絳囊初破結。

金線叢飄繁蕊亂,珊瑚朵重纖莖折。

因風旋落裙片飛,帶日斜看目精熱。

亞水依巖半傾側,籠云隱霧多愁絕。

綠珠語盡身欲投,漢武眼穿神漸滅。

秾姿秀色人皆愛,怨媚羞容我偏別。

說向閑人人不聽,曾向樂天時一說。

昨來谷口先相問,及到山前已消歇。

左降通州十日遲,又與幽花一年別。

山枇杷,爾托深山何太拙。

天高萬里看不精,帝在九重聲不徹。

園中杏樹良人醉,陌上柳枝年少折。

因爾幽芳喻昔賢,磻溪冷坐權門咽。

赴嘉州過城固縣,尋永安超禪師房

【唐】岑參

滿寺枇杷冬著花,老僧相見具袈裟。

漢王城北雪初霽,韓信臺西日欲斜。

門外不須催五馬,林中且聽演三車。

豈料巴川多勝事,為君書此報京華。

田舍

【唐】杜甫

田舍清江曲,柴門古道旁。

草深迷市井,地僻懶衣裳。

櫸柳枝枝弱,枇杷樹樹香。

鸕鶿西日照,曬翅滿魚梁。

送故人赴江陵尋庾牧

【唐】韓翃

主人持節拜荊州,走馬應從一路游。

斑竹岡連山雨暗,枇杷門向楚天秋。

佳期笑把齋中酒,遠意閑登城上樓。

文體此時看又別,吾知小庾甚風流。

寄蜀中薛濤校書

【唐】王建

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花里閉門居。

掃眉才子于今少,管領春風總不如。

初夏游張園

【宋】戴敏

乳鴨池塘水淺深,熟梅天氣半晴陰。

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

3.關于枇杷的古詩

1、摘盡枇杷一樹金 宋 戴敏 《初夏游張園》2、南風樹樹熟枇杷 明 楊基 《天平山中》3、況對東溪野枇杷 唐 白居易 《山枇杷》4、滿寺枇杷冬著花 唐 岑參 《赴嘉州過城固縣,尋永安超禪師房》5、枇杷門向楚天秋 唐 韓翃 《送故人赴江陵尋庾牧》6、笑楊梅、不數枇杷 宋 王以寧 《滿庭芳·山聳方壺》7、枇杷熟 宋 辛棄疾 《滿江紅 山居即事》8、夢破枇杷香滿袂 宋 魏了翁 《江城子·夢隨瘦馬渡晨煙》9、夏首薦枇杷 唐 柳宗元 《同劉二十八院長述舊言懷感時書事,奉寄澧州》10、山枇杷 唐 元稹 《山枇杷》11、山枇杷 唐 元稹 《山枇杷》12、枇杷洲上紫檀開 唐 毛文錫 《攤破浣溪沙·春水輕波浸綠苔》13、枇杷映黃 元 韓奕 《四字令·茶蘼送香》14、枇杷已熟粲金珠 宋 蘇軾 《二月十九日攜白酒鱸魚過詹使君食槐葉冷淘》15、橙橘枇杷 魏晉 曹植 《樂府》16、卻是枇杷解滿盤 宋 陸游 《山園屢種楊梅皆不成枇杷一株獨結實可愛戲作》17、無核枇杷接亦生 宋 陸游 《雜詠園中果子》18、枇杷橘栗桃李梅 漢 劉徹 《柏梁詩》19、飛傍枇杷索荔枝 元 楊維楨 《冶春口號七首》20、枇杷子熟煙冥冥 宋 艾性夫 《留客》21、剩枇杷一樹 清 朱彝尊 《夢芙蓉·日長深院里》22、鄉果足枇杷 宋 陳襄 《舟次巴峽》23、摘盡枇杷一樹金 宋 戴復古 《初夏游張園》24、枇杷壓枝杏子肥半青半黃朝出賣 宋 范成大 《夔州竹枝歌九首》25、枇杷昔所嗜 宋 范成大 《兩木》26、枇杷兩高樹 宋 韓維 《同曼叔游高陽山》27、隔垅枇杷得擅香 宋 洪咨夔 《尋梅》28、應是枇杷并檜柏 宋 華岳 《三友亭》29、五月枇杷黃似橘 宋 梅堯臣 《依韻和行之枇杷》30、五月枇杷實 宋 梅堯臣 《隱靜遺枇杷》31、枇杷甘橘薦清◇ 宋 歐陽修 《樂哉襄陽送劉太尉從廣赴襄陽》32、細雨枇杷熟 宋 舒岳祥 《四月二十四日雨中分酒餉山友》33、暗窗秀枇杷 宋 蘇籀 《大塢山寺》34、枇杷作客兒 宋 田從易 《寄荔枝與盛參政》35、枇杷盛滿箱 宋 項安世 《二十八日行香即事》36、枇杷著子紅榴綻 宋 張耒 《四月二十日書二首》37、枇杷隔歲花 宋 趙蕃 《冬日雜興》38、枇杷雪洗青 元 成廷珪 《夜過吳江圣壽寺宿復中行方丈》39、枇杷黃盡客窗枝 明 施敬 《寄伯瞻》40、枇杷明日進留都 明 吳鼎芳 《竹枝詞四首》。

4.形容果實掛滿枝頭用什么詩句最貼切

【標題】:兩頭纖纖

【年代】:唐

【作者】:雍裕之

【體裁】:七絕

【內容】:--------------------

兩頭纖纖八字眉,半白半黑燈影帷.

腷腷膊膊曉禽飛,磊磊落落秋果垂.

【標題】:送徐道人東游

【年代】:唐

【作者】:尚顏

【體裁】:五律

【內容】:--------------------

長安人擾擾,獨自有閑心.海上山中去,風前月下吟.

引猿秋果熟,藏鶴曉云深.易姓更名數,難教弟子尋.

5.形容“果實掛滿枝頭”用什么詩句最貼切

形容“果實掛滿枝頭”用以下詩句最貼切:1. 《兩頭纖纖》唐 雍裕之 兩頭纖纖八字眉,半白半黑燈影帷.腷腷膊膊曉禽飛,磊磊落落秋果垂.2. 《送徐道人東游》唐 尚顏 長安人擾擾,獨自有閑心.海上山中去,風前月下吟.引猿秋果熟,藏鶴曉云深.易姓更名數,難教弟子尋.3. 《和吳處士題村叟壁》唐 李咸用 因閱鄉居景,歸心寸火然。

吾家依碧嶂,小檻枕清川。遠雨籠孤戍,斜陽隔斷煙。

沙虛遺虎跡,水洑聚蛟涎。糲曲芟汀蓼,甘茶挈石泉。

霜朝巡栗樹,風夜探漁船。戲日魚呈腹,翹灘鷺并肩。

棋尋盤石凈,酒傍野花妍。器以鋤為利,家惟竹直錢。

飯香同豆熟,湯暖摘松煎。睡島鳧藏足,攀藤狖凍拳。

淺茅鳴斗雉,曲枿嘯寒鳶。秋果楂梨澀,晨羞筍蕨鮮。

衣蓑留冷閣,席草種閑田。椎髻擔鋪餉,龐眉識稔年。

嚇鷹芻戴笠,驅犢筱充鞭。不重官于社,常尊食作天。

谷深青靄蔽,峰迥白云纏。每憶關魂夢,長夸表愛憐。

覽君書壁句,誘我率成篇。4. 《閑坐看書,貽諸少年》唐 白居易 雨砌長寒蕪,風庭落秋果。

窗間有閑叟,盡日看書坐。書中見往事,歷歷知福禍。

多取終厚亡,疾驅必先墮。勸君少干名,名為錮身鎖。

勸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我心知已久,吾道無不可。

所以雀羅門,不能寂寞我。5. 《放猿》唐 王仁裕 放爾丁寧復故林,舊來行處好追尋。

月明巫峽堪憐靜,路隔巴山莫厭深。棲宿免勞青嶂夢,躋攀應愜白云心。

三秋果熟松梢健,任抱高枝徹曉吟。作者:1. 雍裕之:唐朝人(約公元八一三年前后在世)字不詳,蜀人。

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憲宗元和中前后在世。有詩名。

工樂府,極有情致。貞元后,數舉進士不第,飄零四方。

裕之著有詩集一卷, 《新唐書藝文志》傳于世。2. 尚顏:[唐](約公元八八一年前后在世)[約公元八八一年前后在世]俗姓薛,字茂圣,汾州人。

生卒年均不詳,約唐僖宗中和初前后在世。出家荊門。

工五言詩。尚顏著有詩集五卷,(《文獻通考》作供奉集一卷。

此從《全唐詩》)傳于世。3. 李咸用:唐,生卒年不詳。

族望隴西(今甘肅臨洮)。習儒業,久不第,曾應辟為推官。

因唐末亂離,仕途不達,遂寓居廬山等地。生平事跡散見宋楊萬里《唐李推官披沙集序》、《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唐才子傳》卷一〇《殷文圭》附。

咸用工詩,尤擅樂府、律詩。所作多憂亂失意之詞。

為善寫"征人凄苦之情",有"國風之遺音,江左之異曲"(《唐李推官披沙集序》)。辛文房則詆為"氣格卑下"(《唐才子傳》)。

與修睦、來鵬等有交誼,時有唱酬。作詩頗多,《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著錄《披沙集》6卷。

《全唐詩》存詩3卷。4.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

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5. 王仁裕:生于唐僖宗廣明元年(公元880年)、秦州上邽(甘肅天水)人的王仁裕(字德葷),正處于唐末這樣一個大分裂的時代。公元905年的秦州,處于攻殺鳳翔節度使李昌符、自己做了節度使并且自封為"隴西郡王"、"歧王"的李茂貞的天地,這時王仁裕二十六歲,為李茂貞屬下秦州節度使李繼祟幕僚--秦州 節度判官。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走上了在前蜀、后唐、后晉、后漢為官,官及翰林學士、戶部尚書、兵部尚書、太子少保的仕宦生涯,同時也開始了他勤勉治學、賦詩作文的創作歷程, "有詩萬余首,勒成百卷"(《舊五代史·王仁裕傳》)。參考資料360知道:。

6.形容果實累累壓枝頭的詩句有哪些

形容形容果實累累壓枝頭的詩句有很多,下面就舉一首詩作為例子:《觀 刈 麥》作者: 白居易 朝代:唐朝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觀刈麥》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此詩描寫了麥收時節的農忙景象,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繁重租稅提出指責,對于詩人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了一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義精神。

在寫作手法上,詩人將全景式刻畫與特定人物描寫相結合,夾敘夾議,使全詩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文心雕龍·明選》中的詩歌史

《明詩》是《文心雕龍》的第六篇。本篇主要講四言詩和五言詩的發展歷史及其寫作特點。楚辭、樂府、歌謠等其他形式的詩歌,《文心雕龍》中另以專篇論述。 全篇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講詩的含義及其教育作用(第一段)。第二部分講先秦到晉宋的詩歌發展情況,分四個階段:一、追溯詩的起源和先秦詩歌概況(第二段),二、講漢代詩歌的發展及五言詩的起源(第三段),三、講建安和三國時期的詩歌創作情況(第四段),四、講晉宋以來詩歌創作的新變化(第五段)。第三部分總結上述詩歌發展情況,提出四言詩和五言詩的基本特色和歷代詩人的不同成就,附論詩歌的其他樣式(第六段)。

作品概述編輯

《明詩》是《文心雕龍》的第六篇。本篇主要講四言詩和五言詩的發展歷史及其寫作特點。楚辭、樂府、歌謠等其他形式的詩歌,《文心雕龍》中另以專篇論述。

全篇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講詩的含義及其教育作用(第一段)。第二部分講先秦到晉宋的詩歌發展情況,分四個階段:一、追溯詩的起源和先秦詩歌概況(第二段),二、講漢代詩歌的發展及五言詩的起源(第三段),三、講建安和三國時期的詩歌創作情況(第四段),四、講晉宋以來詩歌創作的新變化(第五段)。第三部分總結上述詩歌發展情況,提出四言詩和五言詩的基本特色和歷代詩人的不同成就,附論詩歌的其他樣式(第六段)。

《明詩》是劉勰文體論方面的重要篇章之一。劉勰對四言詩和五言詩所總結的“雅潤”、“清麗”四字,比曹丕講詩的特點是“麗”(《典論?論文》),陸機講詩的特點是“綺靡”(《文賦》)有所發展。除了表現形式的特點,劉勰還強調詩歌“持人情性”和“順美匡惡”的教育作用,而不滿于晉宋以后詩歌創作中形式主義的發展傾向;認識到詩的產生是詩人受到外物的感染而抒發情志;對作家作品的評價,能結合當時的歷史條件等。這是較為可取的。劉勰對《詩經》是很尊重的,本篇對《詩經》的內容和形式雖然都談到了,但局限于前人舊說,沒有提出什么新的見解。這說明劉勰對《詩經》在文學史上的重要意義,是認識不夠的。

第一部分

(一)大舜云:“詩言志,歌永言。”1圣謨所析2,義已明矣。是以“在心為志,發言為詩”3;舒文載實4,其在茲乎?詩者,持也5,持人情性。三百之蔽,義歸“無邪”6;持之為訓7,有符焉爾8。

〔譯文〕虞舜曾說過:“詩是思想情感的表達,歌則是引申發揮這種思想情感?!庇辛耸ト嗽诮浀渖纤治龅?,詩歌的含義已經明確了。所以,“在作者內心時是情志,用語言表達出來就是詩”。詩歌創作要通過文辭來表達情志,道理就在這里。“詩”的含義是扶持,詩就是用來扶持人的情性的??鬃诱f過:《詩經》三百篇的內容,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沒有不正當的思想”。在用扶持情性來解釋詩歌,和孔子說的道理是符合的。

第二部分

(二)人稟七情1,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昔葛天氏樂辭云2,《玄鳥》在曲3;黃帝《云門》4,理不空綺5。至堯有《大唐》之歌6,舜造《南風》之詩7;觀其二文,辭達而已。及大禹成功,九序惟歌8;太康敗德9,五子咸怨10:順美匡惡11,其來久矣。自商暨周12,《雅》、《頌》圓備13;四始彪炳14,六義環深15。子夏監“絢素”之章16,子貢悟“琢磨”之句17;故商、賜二子18,可與言詩。自王澤殄竭19,風人輟采20。春秋觀志21,諷誦舊章22;酬酢以為賓榮23,吐納而成身文24。逮楚國諷怨25,則《離騷》為刺26。秦皇滅典27,亦造《仙詩》28。

譯文〕人具有各種各樣的情感,受了外物的刺激,便產生一定的感應。心有所感,而發為吟詠,這是很自然的。從前葛天氏的時候,將《玄鳥歌》譜入歌曲;黃帝時的《云門舞》,按理是不會只配上管弦而無歌詞的。到唐堯有《大唐歌》,虞舜有《南風詩》。這兩首歌辭,僅僅能做到達意的程度。后來夏禹治水成功,各項工作都上了軌道,受到了歌頌。夏帝太康道德敗壞,他的兄弟五人便作《五子之歌》來表示自己的怨恨。由此可見,用詩歌來歌頌功德和諷刺過失,是很早以來就有的做法了。從商朝到周朝,風、雅、頌各體都已齊全完備;《詩經》的“四始”既極光輝燦爛,而“六義”也周密精深。孔子的學生子夏能理解到“素以為絢兮”等詩句的深意,子貢領會到《詩經》中“如琢如磨”等詩句的道理,所以孔子認為他們有了談論《詩經》的資格。后來周王朝的德澤衰竭,采詩官停止采詩;但春秋時許多士大夫,卻常常在外交場所中,朗誦某些詩章來表達自己的觀感愿望。這種相互應酬的禮節,可以對賓客表示敬意,也可以顯出自己能說會道的才華。到了楚國,就有諷刺楚王的《離騷》產生。秦始皇大量焚書,但也叫他的博士們作了《仙真人詩》。

第三部分

(三)漢初四言,韋孟首唱1;匡諫之義2,繼軌周人3。孝武愛文,《柏梁》列韻4。嚴、馬之徒5,屬辭無方6。至成帝品錄7,三百余篇8;朝章國采9,亦云周備。而辭人遺翰10,莫見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11,見疑于后代也。按《召南?行露》12,始肇半章13;孺子《滄浪》14,亦有全曲15;《暇豫》優歌16,遠見春秋;《邪徑》童謠17,近在成世18。閱時取證19,則五言久矣。又《古詩》佳麗20,或稱枚叔21;其《孤竹》一篇22,則傅毅之詞23。比采而推,兩漢之作乎?觀其結體散文24,直而不野;婉轉附物25,怊悵切情26:實五言之冠冕也27。至于張衡《怨篇》28,清典可味;《仙詩緩歌》29,雅有新聲30。

〔譯文〕漢朝初年的四言詩,首先有韋孟的作品;它的規諷意義,是繼承了周代的作家。漢武帝愛好文學,便出現《柏梁詩》。當時有嚴忌、司馬相如等人,他們寫詩沒有一定的程式。成帝時對當時所有的詩歌進行了一番評論整理,共得三百多首;那時朝野的作品,該算是相當齊全豐富的了。但在這些作家所遺留下來的作品中,卻沒有見到五言詩;因此,李陵的《與蘇武詩》和班婕妤的《怨詩》,就不免為后人所懷疑。不過在《詩經》中,《召南?行露》就開始有半章的五言;到《孟子?離婁》所載的《滄浪歌》,就全是五言的了。此外,較遠的如春秋時晉國優施所唱的《暇豫歌》,較近的如漢成帝時的《邪徑謠》,都是五言的。根據上述歷史發展的情況,足證五言詩很早就有了。還有《古詩十九首》,寫的很漂亮:但作者不易確定,有人說一部分是枚乘作的,而《冉冉孤生竹》一首,又說是傅毅所作。就這些詩的辭采的特色來推測,可能是兩漢的作品吧?從行文風格上看,樸質而不粗野,能婉轉如意地真實描寫客觀景物,也能哀感動人地深切表達作者的內心,實在可算是兩漢五言詩的代表作品。至于張衡的《怨詩》,也還清新典雅,耐人尋味?!断稍娋徃琛罚瑒t頗有新的特點。

第四部分

(四)暨建安之初1,五言騰踴。文帝、陳思2,縱轡以騁節3;王、徐、應、劉4,望路而爭驅。并憐風月5,狎池苑6,述恩榮7,敘酣宴8;慷慨以任氣9,磊落以使才10。造懷指事,不求纖密之巧;驅辭逐貌11,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乃正始明道12,詩雜仙心13;何晏之徒14,率多浮淺15。唯嵇志清峻16,阮旨遙深17,故能標焉18。若乃應璩《百一》19,獨立不懼;辭譎義貞20,亦魏之遺直也21。

〔譯文〕到了建安初年,五言詩的創作空前活躍。曹丕、曹植在文壇上大顯身手;王粲、徐干、應玚、劉楨等人,也爭先恐后地驅馳于文壇。他們都愛好風月美景,邀游于清池幽苑,在詩歌中敘述恩寵榮耀的遭遇,描繪著宴集暢飲的盛況;激昂慷慨地抒發他們的志氣,光明磊落地施展他們的才情。他們在述懷敘事上,絕不追求細密的技巧;在遣辭寫景上,只以清楚明白為貴。這些都是建安詩人所共有的特色。到正始年間,道家思想流行,于是詩歌里邊也夾雜這種思想進來。像何晏等人,作品大都比較淺薄。只有嵇康的詩尚能表現出清高嚴肅的情志,阮籍的詩還有一些深遠的意旨;因此,他們的成就就比同時詩人為高。至如應璩的《百一詩》,也能毅然獨立,文辭曲折而含義正直,這是建安時的正直的遺風。

第五部分

(五)晉世群才,稍入輕綺1。張、潘、左、陸2,比肩詩衢3。采縟于正始4,力柔于建安5;或木片文以為妙6,或流靡以自妍7:此其大略也。江左篇制8,溺乎玄風9;嗤笑徇務之志10,崇盛亡機之談11。袁、孫已下12,雖各有雕采,而辭趣一揆13,莫與爭雄14。所以景純《仙篇》15,挺拔而為俊矣16。宋初文詠,體有因革17;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18。儷采百字之偶19,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20,辭必窮力而追新21。此近世之所,競也。

〔譯文〕晉代的詩人們,創作開始走上了浮淺綺麗的道路。張載、張協、張亢、潘岳、潘尼、左思、陸機、陸云等,在詩壇上并駕齊驅。他們詩歌的文采,比正始時期更加繁多,但內容的感染力卻比建安時期軟弱。他們或者以講究字句為能事,或者偏重靡麗的筆調來自逞其美:這就是西晉詩壇的大概情況。到了東晉的時候,詩歌創作便淹沒在玄學的風氣之中;這些玄言詩人譏笑人家過于關心時務,而推崇那種忘卻世情的空談。所以自袁宏、孫綽以后的詩人,雖然作品各有不同的文采雕飾,但內容上卻一致傾向于玄談,再沒有別的詩可以和玄言詩爭雄。因此,郭璞的《游仙詩》,在當時就算是杰出的佳作了。南朝宋初的詩歌,對于前代的詩風有所繼承,也有所改革;莊周和老子的思想在詩歌中漸漸減少,描繪山水的作品卻日益興盛。于是詩人們努力在全篇的對偶中顯示文采,在每一句的新奇上競逞才華;內容方面要求逼真地描繪出景物的形貌,文辭方面要求盡可能地做到新異。這就是詩人們所追求的。

第六部分

(六)故鋪觀列代1,而情變之數可監2;撮舉同異3,而綱領之要可明矣4。若夫四言正體,則雅潤為本;五言流調5,則清麗居宗6。華實異用7,惟才所安8。故平子得其雅9,叔夜含其潤10,茂先凝其清11,景陽振其麗12。兼善則子建、仲宣13,偏美則太沖、公干14。然詩有恒裁15,思無定位;隨性適分16,鮮能通圓17。若妙識所難,其易也將至;忽之為易,其難也方來。至于三六雜言18,則出自篇什19;離合之發20,則明于圖讖21;回文所興22,則道原為始23;聯句共韻24,則柏梁余制。巨細或殊,情理同致;總歸詩囿25,故不繁云。

〔譯文〕因此,總觀歷代的詩歌,其發展變化的情況是可以明白的。歸納一下它們相同和相異的特色,就可以看出詩歌創作的要點了。譬如四言詩的正規體制,主要是雅正而潤澤;五言詩的常見格調,則以清新華麗為主。對于這些不同特點的掌握,那就隨作者的才華而定。如張衡得到四言詩的雅正的一面,嵇康具有潤澤的一面;張華學到五言詩的清新的一面,張協發揮了華麗的一面。各種特點都兼備的是曹植和王粲,只偏長于某一方面的是左思和劉楨。但是作品的體裁是有一定的,而人的思想卻各不相同;作者只能隨著個性的偏好來進行創作,所以很少能兼長各體。如果作者深知創作中的難處,那么實際寫作起來還可能比較容易;如果輕率地認為寫詩很簡單,那么他反而會碰到不少的困難。除了上述四言、五言詩外,還有三言、六言、雜言詩,它們都起源于《詩經》。至于“離合詩”的產生,是從漢代的圖讖文字開始的;“回文詩”的興起,則是宋代賀道慶開的頭;而幾人合寫的“聯句詩”,那是繼承《柏梁詩》來的。這種種作品,雖然大小各異,主次有別,但寫作的情況和道理是一樣的;它們都屬于詩的范圍,因此不必逐一詳論。

第七部分

(七)贊曰:民生而志,詠歌所含1。興發皇世2,風流二《南》3。神理共契4,政序相參5。英華彌縟6,萬代永耽7。

〔譯文〕總之,人生來都有情志,詩歌就是表達這種情志的。詩歌產生在上古時期,一直發展到《詩經》就更加成熟。它應該和自然之道一致,并和政治秩序相結合。這樣,優秀的詩歌便會越來越繁榮,為后世萬代永遠喜愛。

幫我寫200字以上柏梁詩的賞析

柏梁體起于漢武帝。相傳漢武帝筑柏梁臺,大宴群臣,席間宣布凡是二千石以上的官員每人作一句詩,合成一首詩。于是包括漢武帝在內的共二十六人寫成一首《柏梁詩》。這首詩的形式是每句七言,句末都用韻,韻字有重復,是聯句詩的首創。后人便把每句用韻的七言詩稱為“柏梁體”?!段男牡颀垺っ髟姟菲姓f:“漢初四言,韋孟首唱,匡諫之義,繼軌周人。孝武愛文,《柏梁》列韻。嚴馬之徒,屬辭無方。至成帝品錄,三百余篇,朝章國采,亦云周備;而辭人遺翰,莫見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見疑于后代也。……又古詩佳麗,或稱枚叔,其《孤竹》一篇,則傅毅之詞。比采而推,兩漢之作乎?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至于張衡怨篇,清典可味;仙詩緩歌,雅有新聲?!?/p>[img]能告訴我漢朝愛國的詩詞有什么?

《柏梁詩》年代: 漢 作者: 劉徹日月星辰和四時。

驂駕駟馬從梁來。

郡國士馬羽林材。

總領天下誠難治。

和撫四夷不易哉。

刀筆之吏臣執之。

撞鐘伐鼓聲中詩。

宗室廣大日益滋。

周衛交戟禁不時。

總領從官柏梁臺。

平理請讞決嫌疑。

修飾與馬待駕來。

郡國吏功差次之。

乘輿御物主治之。

陳粟萬石揚以箕。

徼道宮下隨討治。

三輔盜賊天下危。

盜阻南山為民災。

外家公主不可治。

椒房率更領其材。

蠻夷朝賀常會期。

柱枅欂櫨相枝持。

枇杷橘栗桃李梅。

走狗逐兔張罘罳。

嚙妃女唇甘如飴。

迫窘詰屈幾窮哉。《十五從軍征》年代: 漢 作者: 兩漢樂府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稇鸪悄稀纺甏? 漢 作者: 兩漢樂府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

為我謂烏:且為客豪!

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葦冥冥;

梟騎戰斗死,駑馬徘徊鳴。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獲君何食?愿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誠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歸!

怨曠思惟歌》年代: 漢 作者: 王嬙 即王昭君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于苞桑。

養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沒沉,不得頡頏。

雖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獨伊何,來往變常。

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30分鐘了解古詩

對我們來說,詩歌有兩種:古詩和現代詩。但是古詩其實又分古體詩和近體詩。對唐朝人來說,近體詩就是他們的現代詩,古體詩是他們的古詩。兩者的區別在于,近體詩講究格律,平仄分明;古體詩在形式上則只要押韻即可。

近體詩始于南朝沈約等人,《詩品》稱“王元長(王融)創其首,謝朓沈約揚其波”。到了唐初,宋之問、沈佺期、杜審言對格律的完善貢獻不少。

所謂五言、七言,指的是一句詩中有五個字、七個字的意思。中國文學始于詩歌,每句詩歌的字數則沒有定準。最早的詩歌有以下一些: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

這首詩講的是一個孝子的故事。上古時候沒有棺槨,直接埋葬入土,尸體會被一些動物刨出來當作食物。有一個孝子不忍看親人受此遭遇,拿竹子做了個彈弓,日夜守護在埋葬親人的地方。斷竹續竹,指的是做彈弓的過程。飛土逐肉,指的是用彈弓驅趕野獸的過程。

《擊壤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卿云歌》。卿云爛兮,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三首詩,每句從二字、四字到七字都有。但斷竹續竹可以連讀,即是四言。后兩首則以四言為主。到了《詩經》,形勢越發清楚,四言詩已占據主導。后來地位雖然被五言詩取代,直到南朝還有余音遺韻。“昔我云別,倉庚載鳴。今也遇之,霰雪飄零”,陶潛之《答龐參軍》也;“霜露荏苒,日月如捐。相望式遄,言歸言旋”,謝靈運之《答中書詩》也。

古稱五言始于《蘇武李陵贈答詩》,然而后來很多學者考證它們是后人偽托所作。連同漢成帝時期班婕妤的《怨歌行》,一并被考證為東漢作品。所以我們可以認為,五言詩始于東漢。《古詩十九首》便是其中的佳作之一。而到了建安時期,才高八斗的曹子建橫空出世,五言詩漸入盛況?!案吲_多悲風,朝日照北林”、“轉蓬離本根,飄飖隨長風”,僅《雜詩七首》就足饜目觀。其間其后,人物繁盛,鐘嶸在《詩品》如此評說:“陳思(曹植)為建安之杰,公干(劉禎)仲宣(王粲)為輔;陸機為太康之英,安仁(潘岳)景陽(張協)為輔;謝客(謝靈運)為元嘉之雄,顏延年(顏延之)為輔。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詞之命世也。”可見當時善寫五言詩的詩人至少有這些。當然,阮籍的詠懷詩,左思的詠史詩,郭璞的詠仙詩,都各具特色。還有被李白譽為“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的謝朓,被杜甫盛贊“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的庾信、鮑照,被姜夔自擬的“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的何遜等等。大小謝尤其不假虛譽,“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春草秋更綠,公子未西歸”等等,都堪稱不朽名句。當然,還有大家熟知的陶淵明,《飲酒其五》一篇足以名世。我個人還喜歡范云,一看至今不忘??催@個時期的詩歌,推薦《古詩源》這本書。

進入唐朝,詩歌的鼎盛年代,詩人眾多,不復贅述。五言詩尤其被推崇的則有王維、韋應物(被《歲寒堂詩話》推為“五言之宗匠”),還有劉長卿(《新唐書》有“五言長城”的說法)。王維“興闌啼鳥換,坐久落花多”、韋應物“欲持一瓢酒,遠寄風雨夕”、劉長卿“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李白“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孟浩然“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白居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李嘉祐“野渡花爭發,春塘水亂流”、賈島“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常建“戰余落日黃,軍敗鼓聲死”、姚合“曉來山鳥鬧,雨過杏花稀”、杜荀鶴“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張祜“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陳堯佐“雨網蛛絲斷,風枝鳥夢搖”、嚴維“柳塘春水漫,花塢夕陽遲”、溫庭筠“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齊己“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等等,都是五言代表句。杜甫五七言俱佳,五言名篇有《旅夜書懷》、《春夜喜雨》、《江漢》、《春望》、《登岳陽樓》等,不可勝記。

有說法稱,七言詩始于漢武帝時《柏梁詩》。然而《柏梁詩》的真實性學者們也是多所爭論,偽的可能性更大。撇開這個且不說,確鑿無疑的觀點是,七言詩要到唐初才成熟起來。至于代表詩人與詩作,唐代已是全盛。崔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王維“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王之渙“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建“夜半聽雞梳白發,天明走馬入紅塵”、岑參“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劉禹錫“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韓愈“欲為圣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皇甫冉“江客不堪頻北望,塞鴻何事又南飛”、賈島“無端卻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王昌齡“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張南史“已被秋風教憶鲙,更聞寒雨勸飛觴”、杜牧“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曹松“為客正當無雁處,故園誰道有書來”、劉威“遙知楊柳是門處,似隔芙蓉無處通”、李涉“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薛能“青春背我堂堂去,白發催人故故生”、溫庭筠“詞客有靈應識我,霸才無主始憐君”、趙嘏“殘星幾點雁橫塞,橫笛一聲人倚樓”、來鵠“難歸故國干戈后,欲告何人雨雪天”、羅隱“高陽酒徒半凋落,終南山色空崔嵬”、譚用之“數莖白發生浮世,一盞寒燈共故人”等,皆可誦。李商隱于七言造詣尤深,佳句有“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臨風不滿旗”、“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等,至于“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之語已為井水處皆知。咱們的詩圣杜甫,《曲江二首》、《閣夜》、《登樓》、《蜀相》、《南鄰》、《登高》、《江村》等等,都值得讀到熟透為止。

許多古詩人勸人學詩,多自兩點著眼:1、要以杜甫為范本;2、要以盛唐及以前詩為基礎,因為中晚唐詩風格逐漸卑弱。到了宋詩又以理為勝,此后詩歌頹廢,清詩才稍微挽回一些余波。但我們現在讀詩,似不需要如此拘謹,以能感染興趣便好。林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梅堯臣“霜降熊升樹,林空鹿飲溪”、蘇軾“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黃庭堅“天于萬物定貧我,智效一官全為親”、葉紹翁“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魏野“妻喜栽花活,童夸斗草贏”、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等,雖然感動興發的地方不同,嚼來各有回甘處,似不減唐詩太多。

宋詩已非我之所逮,至于清詩全然是我空白處,非復所知矣。容我擱下不講吧。

絕句四句,律詩八句。不講究格律的絕句稱古絕,講究格律的自然是律絕。律詩八句共四聯,第一聯稱首聯,第二聯稱頷聯,第三聯稱頸聯,第四聯稱尾聯。中間兩聯要對仗。律詩也有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句數理論上無限制。

這個其實很是涉及到初學者寫詩的實際問題了。

韻分古韻、今韻,兩者區別較大。比如鹽、咸對我們來說是可以押韻的,在古代就不算。冬、東也在不同的韻部。如果要知古韻,也簡單,有韻書可查。寫近體詩查《平水韻》,填詞則有《詞韻簡編》。寫古體詩的話,用韻很寬,可以把幾個相鄰的韻部合起來用,直接參閱《詞韻簡編》也未嘗不可。但對初學者來說,不需要在押韻方面先立這么多規矩,古今韻都可以,怎么方便怎么來。入門了再給自己加要求。

平仄也一樣。我們的現代漢語,發音分一二三四聲對吧?大體來講,一二聲算平聲字,三四聲算仄聲字,剛開始按這個要求來即可。

如果自我嚴格點,或入門后想更深了解,那么古代四聲其實是分為平、上、去、入。平、上屬平聲字,去、入屬仄聲字。平、上基本歸入到現代漢語中的一二聲去了,去基本是三四聲。但現代漢語是以北方話為基礎的,沒有入聲,所以古代的入聲字分布在一二三四聲都有。比如一、笛、雪、悅,都是古代的入聲字。也就是說,一、笛都屬于仄聲字,這個需要注意。

怎么區別哪些是入聲字呢?1、如果你的母語是吳語、閩南語、粵語這些,拿來放到方言里一讀,就知道了。因為這些方言是古音的遺留,比如吳語是唐音的遺留,它們仍然存在入聲。2、查韻書。入聲韻一共17個韻部,沒多少字。3、或者也可以多看些押入聲韻的詞 ,比看韻書要不死板無聊些。比如暗香、滿江紅、菩薩蠻等詞牌,一般都是押入聲韻的。

容我再講一遍,律詩八句共四聯。

每聯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句和句之間、聯和聯之間,都是講平仄關系的。上一句和下一句之間的平仄關系叫對,前一聯和后一聯之間的平仄關系叫做黏。以一首五律為例,杜甫的《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隨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按之前所講,我們知道“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是首聯,“星隨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是頷聯,“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是頸聯,“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是尾聯。比如首聯中,“細草微風岸”是出句,“危檣獨夜舟”是對句。

回到我們要講的平仄關系。五律的平仄關系主要看第二個字和第四個字(七言則看第二、第四、第六)。所以首聯當中,草、風是仄、平對吧?所謂“對”就是下一句要反過來。所以檣、夜就是平、仄。所謂“黏”就是下一聯的出句要和上一聯的對句平仄一樣,所以隨、野仍然是平、仄。照此來推,涌、江就得是仄、平。豈、章也是仄、平,應、病反過來是平、仄。飄、所相應的又是平、仄,地、沙則是仄、平。

暫時頓筆在這里。拗救、賦比興、對仗之類知識請待下章《30分鐘了解古詩(續)》( 已發布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請在評論留言或私信我。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柏梁詩(柏梁詩什么意思)”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

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柏梁詩(柏梁詩什么意思)
本文地址: /qiqubaike/9205.html

標簽: 柏梁詩(柏梁詩什么意思)

熱門文章
隨機tag
勝之不武(勝之不武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 十二屬相婚配(生肖配對查詢男女婚姻) 鄱陽湖恢復擴大太空衛星可見究竟是怎么一回 謝娜被誤認第三者遭段曦掌摑 普信男10十大特征 什么是軍令狀(軍令狀啥意思) 夢見放鞭炮(夢見放鞭炮不響) 五月十三日是什么節日(五月十三是幾月幾日 一光年飛機要飛多久 雪鄉在哪個城市 北極熊的皮膚是什么顏色的黑色的(6月14 世界上最密集企鵝群(全世界的企鵝分布在什 河南封門村圖片(河南封門村靈異事件到底是 魔獸情侶名字(魔獸情侶名字污) 屬牛男孩最吉利的名字(屬牛男寶寶取名大全 中國最漂亮鄉村相片(中國最漂亮鄉村相片高 中國最偉大的律師(中國最厲害律師) 3種方法教你輕松解決 qq潮流網名(潮流名字) 三種方法教學步驟(簡單實用) 美洲野牛(美洲野牛數量) 中國最發達家族(中國最歷害的家族) 澳門賭王何鴻燊兒子(澳門賭王何鴻燊兒子叫 世界上最呀小度(世界上最棒的小度是誰)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肥西县| 宁乡县| 平安县| 秦安县| 汤阴县| 镇远县| 南京市| 玉门市| 河源市| 高青县| 龙陵县| 古交市| 鹤壁市| 平舆县| 会宁县| 阳曲县| 右玉县| 广西| 巍山| 永修县| 竹溪县| 宁远县| 宜章县| 乡城县| 丰城市| 石城县| 延川县| 安庆市| 施秉县| 萨嘎县| 阳山县| 迁安市| 通山县| 高碑店市| 龙岩市| 佛冈县| 郑州市| 红安县| 东乡| 祁东县| 台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