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事件(郯城大事件2020)
xj
2023-04-10
公元1668年7月25日晚 (清康熙7年農歷6月17日戌時),山東省南部的郯城縣發生了8.5級地震,震中位于北緯35.3度、東經118.6度,震中烈度達12度。地震波及魯、蘇、皖、浙、閩、贛、鄂、豫、冀、晉、陜、遼等十余省(410多個縣)和朝鮮半島。山東郯城、臨沂和莒縣(臨沭縣和莒南縣當時亦屬此三縣轄區)受災最為嚴重,造成約5萬余人死亡,破壞面積涉及方圓近千公里。此次地震,歷史上稱為“郯城大地震”,“郯城-臨沂大地震”或“郯城-莒縣大地震”。
現今存有史志、詩文和碑刻等數百種資料,記載了這次大地震。史志中有這樣的描述,“有聲如奔雷,又如兵車鐵馬之音”,“降雨、傾刻震”,剎時間“城樓垛口、監倉衙庫、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觀一時俱倒如平地、城內四鄉邊地裂縫,或寬不可越、或深不可視”,“裂處皆翻土揚砂,涌流黃水、泉涌上噴高二、三丈,周圍百里無一存屋”。 沂水縣志記載該縣“倒房數千間”,章丘縣志稱當時“龍山山崩”。清代著名的小說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的《地震》一文,也詳細記錄了地震發生情形,“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地大震。余適客稷下(今臨淄),方與表兄李篤之對燭飲。忽聞有聲如雷,自東南來,向西北去。眾駭異,不解其故。俄而幾案擺簸,酒杯傾覆,屋梁椽柱,錯折有聲。相顧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趨出。見樓閣房舍,仆而復起,墻傾屋塌之聲,與兒啼女號,喧如鼎沸。人眩暈不能立,坐地上隨地轉側。河水傾潑丈余,雞鳴犬吠滿城中。逾一時許始稍定。視街上,則男女裸體相聚,競相告語,并忘其未衣也。后聞某處井傾側不可汲,某家樓臺南北易向,棲霞山裂,沂水陷穴,廣數畝。此真非常之奇變也”。 震后死尸遍地,無人收殮者甚多;四鄰村落,腥臭之氣彌漫;又逢暴雨炎日,瘟痢大作,災民四處流散。
地震驚動了大清朝野上下。康熙皇帝命戶部具體負責賑濟,并免去山東沂州等40州、縣的年租,發賑災款銀二十二萬七千三百余兩。
郯城地震是我國歷史上罕見的大地震,也是迄今為止我國歷史上發生的震級最大的破壞性地震(釋放能量約為1976年7 月28日唐山7.8級地震的11倍)。地震震中正處于我國著名的“郯廬斷裂帶”主體范圍內,是由陸地斷裂帶活動造成的地震。
至今,在山東郯城和棗莊等地仍有保存完好的此次地震遺址。郯城地震斷裂帶是我國東部最大的一條地震斷裂帶,呈南北走向,長2600米,寬160米。棗莊的熊耳山大裂谷是一條由地震形成的天然大裂谷,是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有史料佐證的特大地震山體崩裂遺跡。
郯廬斷裂帶
郯廬斷裂帶是東亞大陸上的一系列北東向巨型斷裂系中的一條主干斷裂帶,在我國境內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國東部不同大地構造單元,規模宏偉,結構復雜。是地殼斷塊差異運動的接合帶,是地球物理場平常帶和深源巖漿活動帶。它形成于中元古代。經歷了多期構造。它不僅是一條“長壽”的以剪切運動為主的深斷裂帶,而且是一條近期仍繼承著新構造運動方式,以左旋逆推為主的活斷裂帶,同時也是一條具有明顯分段、活動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動帶。至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許多研究者帶著不同任務和目的,局限于對斷裂帶的某些地段進行考察和勘探。結果在不同地段斷裂帶命名了一些地方性的名稱,諸如在黑龍江吉林省境內稱為依蘭——伊通深斷裂,在遼寧省稱為開源——營口——濰坊深斷裂(又稱遼東濱海斷裂),在蘇皖境內名為安江山斷裂(或稱皖蘇魯斷裂),以及1959年命名的郯城——廬江深斷裂(狹義)等名稱繁多。實際上,目前普遍引用的郯斷裂(廣義),就是上述各地段斷裂帶串聯起來的總稱。
自古至今,郯廬斷裂帶及其附近兩側,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動從未間斷過,說明它是處于活動狀態的斷裂,是一條地震活動帶。三百多年前,即1668年7月28日,山東郯城發生8.5級大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是我國東部千年罕遇的一次特大地震事件。三百多年后的1969年7月15日,渤海中部再次發生7.4級地震,緊接著,1975年2月24日,又在遼寧海城發生7.3級地震。引人注目的是,這三次大地震以及公元前70年6月1日,山東諸城一帶的7.3級地震和1957年10月6日渤海中部的7.5級地震,它們的震中位置都無一例外地落在郯廬斷裂帶上或其附近。就小地震而言,該帶及其附近,亦時有發生。這就提示了郯廬斷裂帶是一條現今仍在繼續活動的活動斷裂,這些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動,是郯廬斷裂帶一次次間歇性活動的結果。
據統計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來,以郯廬斷裂為中心200公里范圍內共發生M8.5級地震1次,M7.0-7.9級地震5次,M6-6.9級地震11次。其中中段(沈陽-宿遷段)就發生8.5級地震1次,M7.0-7.9級地震7次。
北段(肇興—沈陽):它發育于吉黑斷拗,由兩條走向30-40。東的主斷襲組成,寬5-20公里,為一中、新生代地塹型斷裂帶,帶內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巖、火山碎屑巖夾煤系地層。基底剛度較軟,結構也較簡單,有史記載只發生過5.8級地震。
南段(宿遷—廣濟):依次發育在揚子斷塊與華北淮陽斷褶的交界處,其介質相對較軟,結構比較簡單,構造應力量級不高,地震活動強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動水平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陽—宿遷):呈北北東向穿切由太古代結晶基底組成的華北斷塊區,主要由四條大致平行的主斷裂組成,這四條主斷裂在魯中沂、沐河谷地構成了20-40公里的“兩塹夾一壘”的構造,稱為沂沐深斷裂帶。這一段是結構復雜、新活動強、基底介質剛度較高的地區。6級以上強震主要集中在郯廬斷裂帶中段。其主要地震有1668年7月25日8.5級徼莒縣—郯城地震,1888年6月13日日渤海灣7.5級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7.3級地震,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級地震。研究表明,郯廬斷裂帶處在強烈擠壓并兼有右旋扭動的斷裂段。由于它遭受的正應力大,剪切應力也大,易于積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難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來釋放,故該段地震強度大,頻度低。
郯廬斷裂與蘇、魯交界交匯部位,自1990年以來一直被國家地震局列為地震危險重點監視區,1995年9月20日山東蒼山發生M35.2級地震,2003年6月山東青島又發生MC4.3級小震群活動,該地區的地震活動值得我們注視和研究。
郯廬斷裂帶內,礦產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有內生礦和外生礦,有金屬礦和非金屬礦,有沉積、變質熱液礦產約幾十種之多。這些礦產都受控于構造地層,巖性和巖漿活動等條件。如遼寧鞍山鐵礦、岫巖縣岫巖玉石、山東招遠大型富金礦、蒙陰金剛石原生礦、昌樂藍晶石,江蘇東海水晶、云母、紅寶石、金紅石、蛇紋石礦等。我國大別山——膠南地區,是全世界發現4個含柯石英的高壓變質帶中規模最大、最完善、出露最好的變質帶。柯石英是來自地球深處的信使,是地殼運動留下的記錄,用它可研究超高壓變質作用和板塊碰撞作用,分析推測地球深部物質的運動,描述滄海桑田變化規律。這些深變質和熱液型的高壓礦物巖石和礦產,都是郯廬斷裂帶超高壓變質帶的典型標志和亞洲科鉆第一井定位在東海縣的科學依據 。
[img]郯城邳州事件怎么處理的刑事拘留。郯城邳州事件刑事拘留處理的。郯城縣位于山東省東南部、臨沂市南部,地處魯蘇交界,為山東南大門、齊魯之通衢,是齊魯大地與江淮地區交往的重要交通要道,為魯南“咽喉”之地。
郯城 歷史郯城縣歷史悠久,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于此,稱“炎”地。周封炎族首領于此,稱炎國,后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于此。戰國時期(約公元前414年)為越國所滅。秦置郯郡,后改稱東海郡,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所。唐貞觀六年撤縣入下邳,元和中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末復置郯城縣,明清之后縣域有變,縣名未易。建國后隸屬臨沂地區。〔歷史事件〕郯城大地震:1668年7月25日晚8時左右發生8.5級郯城大地震,波及8省161縣,破壞區面積50萬平方公里以上,史稱“曠古奇災” 。郯城大捷:1943年初,為粉碎日軍“蠶食”,八路軍115師奔襲郯城,于1月19日晚10時發動強攻,次日曉全殲日偽軍530人, 首創八路軍山東敵后攻城范例。〔歷史人物〕于定國(前111—前40年)西漢時東海郡郯人。漢宣帝時丞相,封平西侯。何承天(370—447)南朝宋無神論思想家、天文學家、政治家,歷官衡陽內史、御史中丞等。劉之言(1906—1933)馬頭鎮人,魯南地區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史人。1933年在“蒼山暴動”中犧牲。
郯國興亡考略
楊玉金
郯為古地,歷史悠久。據境內黑龍潭、安子橋、朱莊、山南頭等處文化遺址近年考古發掘,舊石器晚期,已有人類在此活動;氏族社會末期,境內便有人群定居。以上遺址相繼出土的舊時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早期之鼎、 、鬲、陶片、石鏟、石鑿等文物可以佐證,萬年以前,此處當為龍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之區域。當時,這一代為“東夷”之地,太皞氏為東夷一著名氏族首領,少皞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于此,稱炎地。周封炎族首領于境,稱炎國,炎,古音亦讀(Tan),春秋前后,國名多加“邑”字,從而炎國演化為郯國,時當不晚于西周。據此知郯國屬以姓氏得名,至今郯姓猶存。其發展如前“建置沿革”所敘,無庸贅言。
郯國之滅,其說不一,概括有四:一說,桓公二年(前684)齊滅郯。其據為《史記·齊太公世家》之“二年,伐滅郯,郯子奔莒。初,桓公亡時,過郯,郯無禮,故伐之”。此說欠妥。(一)公元前684年(即齊桓公二年,魯莊公十年),“魯敗齊師于長勺”(歷史名篇《曹劌論戰》即記此),勝魯豈容敗師之齊滅其附庸!(二)郯國見之于史籍最早為宣公四年(前605),而齊怎能于其八十年前將其滅掉?(“孔子師郯子”等《春秋》、《左傳》中一系列記載皆于此百年之后)。(三)齊伐郯,其因是桓公出走過郯,郯無禮,即位后遂伐之。此實為“念舊惡”之舉,“伯(霸)者莫高齊桓”,堂堂五霸之首的齊桓,大概也不會出此拙見吧?!(四)就記載此事而論,《春秋》乃當代史籍,較之《史記》更有可據。故《春秋》所載莊公十年“齊師伐譚”較為可靠。所以《集解》有“徐廣曰,一作譚”;《索隱》則認為“春秋魯莊十年齊師滅潭是也。杜預云,譚國在濟南平陵縣西南,然此郯乃東海郯縣,蓋亦不當作郯字也。”可見,此說古已駁之,《史記》之言今不必為信。況同書《越王勾踐世家》復提“以聚常、郯之境”,又當此百年之后,可見其說己已難圓。二說,郯國在距秦并六國之前不久為楚所滅。舊《郯城縣志》云:“其(郯國)滅于楚,當去秦并六國之年不遠”。該書引《史記·楚世家》語:“頃襄時,楚人有好以弱弓微繳加歸雁之上者,王召問之,彼對,及鄒、費、郯、邳比于羅 ”為據,作出頃襄時“郯猶未滅也”的結論。熟不知,在七雄爭霸之時,魯國尚于頃公二十四年(前256)為楚所滅,弱小之郯,魯之附庸,安能幸存?對此,《續山東考古錄》亦云此文不足郯國尚存之證,況所引之文亦為不確:“王召而問之,對曰:‘小臣之好射鳥其雁羅 ,小矢之發也,何足為大王道也……昔者……鄒、費、郯、邳者羅 也’。”原文顯見,說者是在“講古”而非“指今”,此“昔者”是很難判明其確指的。三說出自《水經注》,該書引《竹書紀年》載,晉烈公六年(前414),于越子朱句伐郯,以郯子鴣歸。四說,周威烈王八年(前418)越滅郯。《歷代通鑒輯覽》載:“周威烈王八年,越滅郯。少昊之祀,莒及郯司之,楚先滅莒,越復滅郯,少昊遂不祀”。
以上四說較之,后兩說為可信。同時,還有其它史書可以佐證。《史記·楚世家》載:“簡王元年(前431)”,北伐滅莒”,此可與“楚先滅莒,越復滅郯”相映。《春秋會要》云:“(郯)終春秋世猶存”。實際上,“勾踐平吳后,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于徐州,致貢于周。周元王賜勾踐胙,命為伯”。(引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是時,越軍橫行江淮,號為霸王,此時滅郯,全有可能。故今人錢林書等亦認為郯當在此時為越所滅。《越國遷都瑯琊析》、復旦大學1986年版《歷史地理研究》、1987年版《中國歷史大事編年》將郯之滅定在公元前414年,該書引《史記·越世家》之索隱判定“越滅郯”,是為可信。
秦郡東海考辨
杜元華
《水經注》云:“郯國故魯地,東海郡治,秦始皇以為郯郡。”《漢書·地理志》載:“(東海郡)高帝置,屬徐州,應劭曰,秦郯郡。”《魏書·地形志》有:“郯郡,秦置。”《元和郡縣圖志》則具體為“秦置三十六郡,以魯為薛郡,后分薛郡為郯郡”。諸如此說,似可判定秦置郯郡,故蘇魯舊志也都持“郯郡”說。
《讀史方輿紀要》也持郯郡說,但所言是“楚漢間稱郯郡”而非“秦為郯郡”。事實上,秦郯郡說,大有可榷之處。
《史記·陳涉世家》載:“陳王初即位,陵人秦嘉皆特起,將兵圍東海守慶于郯”。《絳侯世家》也說:“項籍已死,因東定楚地泗川、東海郡,凡得二十二縣”。《史記》成書,距秦不過百年,以司馬氏之成書諸要素,是不會把郯郡作東海的。稍微比《史記》晚一些的《漢書》亦云:“漢六年,立交為楚王,王薛郡、東海、彭城三十六縣”(《楚元王傳》)。同書之《高帝紀》中說:“東海治郯,楚漢間亦稱郯郡也”。《漢志》、《續志》、裴解均無郯郡之說,獨一應劭之注人們信之不疑,竟致郯郡之說行于后世。甚至連《資治通鑒》、《綱鑒易知錄》之類的書也記作“秦末,秦嘉、朱雞石起兵圍太守于郯”,硬是去掉“東海”二字,令人不解。
王國維不信應注,他在《秦郡考》中斷定為東海郡,并明其為既并天下后所析置。他說:“秦以水德王,故數以六為紀,二十六年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六六自乘數也;次當增燕齊六郡,六之七倍也;至三十三年南置南海、桂林、象郡,北置九原,其于之數不足者二,則又于內地分置陳、東海二郡,共為四十八郡,六之八倍也。秦制然也。”譚其驤在《長水集》中對王氏以東海為后置之郡表示“ 可信”,唯對郡置于三十三年之說則“殊嫌無據”,并疑《始皇本紀》中所稱“三十五年,立石東海上朐界中,以為秦東門”或為東海郡立之年,但憾于“史無明征”。周振鶴在《西漢政區地理》一書中考證出“高帝五年,以秦郡東海、會稽、泗水、薛郡、陳郡置楚國”,與姚鼐、全祖望諸考據相吻合,又回復《史記》、《漢書》,“秦郡東海”得以正名。
山東臨沂歷史上地震1.臨沂地震的歷史
1447年5月22日北緯35度東經117度8分臨沂西有地震,同年7月22日(六月初四)臨沂地震有聲
〔歷史事件〕郯城大地震:
1668年7月25日晚8時左右發生8.5級郯城大地震,波及8省161縣,破壞區面積50萬平方公里以上,史稱“曠古奇災” 。
1859年3月12日北緯35度2分,東經118度2分臨沂西有地震.
1995年9月20日,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發生地震,造成56人重傷
2003年3月20日21時19分(北緯35.15度,東經118.36度)臨沂發生2.0級地震
2004年3月9日臨沂(34°54ˊN,118°31ˊE)發生2.2級地震
2005年06月12日 22:28:38.4在北緯35度04分,東經118度31分,山東臨沂市境內發生Ml1.7級地震。
2006年2月9日14時22分,在臨沂市河東區湯頭鎮附近(北緯35度13分,東經118度31分)發生了ML3.5級地震,此次地震造成河東、蘭山、羅莊等地有感,未造成大的影響
2009年10月14日16時39分,在臨沂市(北緯35.05度,東經118.53度)發生ML2.9級地震。臨沂市河東、臨沭、蘭山部分地區有震感。據初步分析,短期內原震中區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2.臨沂市發生過多大的地震
臨沂歷史上的大地震 1668年7月25日晚8點左右(清康熙七年六月十六日戌時),臨沂地區發生了我國歷史上大陸東部最大的一次地震。
震中位置為東經118°30′、北緯34°48′,即現今的郯城、臨沂、臨沭3縣交界處。此次地震震級為8.5級,極震區3處:郯城、沂州、莒州,極震區烈度達十二度,面積約1700平方公里。
重破壞區近30處。這次地震有感范圍很廣,波及到河北、遼寧、山西、陜西、河南、江蘇、安徽、湖北、江西、浙江、福建等10余省及中國東部海域,并遠及朝鮮西部一帶。
有文字記載的受震地區達400余州、縣,總面積近100萬平方公里。郯城地震造成的破壞極為慘重,史稱“曠古奇災”。
現據歷史資料,僅將沂州七屬的災情分記如下: 郯城“康熙七年六月十六日戌時地震,有聲自西北來,一時樓房樹木皆前俯后仰,以頂至地者連二、三次,遂一顫即傾。城樓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觀一時俱倒塌如平地。
死男婦子女八千七百有奇。查上冊人丁死一千五百有奇。
其時地裂泉涌,上噴二、三丈高,遍地水流,溝澮皆盈,移時即為烏有。人立地上如履圓石,輾轉搖晃,不能站立,勢似即陷,移時方定。
合邑震塌房屋約數十萬間,其地裂處或縫寬不可越,或縫深不敢視,其所陷深淺闊狹狀難以備述,真為曠古奇災。”“馬頭集為通商辦課所賴,商賈雜處,房屋盡塌,壓死男婦千余。
四郊地裂,穴涌沙泉,河水橫溢,人民流散”。“郯城李家莊一鎮并陷,凡數千家”。
沂州(今臨沂) “城郭、宮室、廟宇公廨一時盡毀,人無完宇。壓死在籍人丁六千九百余,老幼家口無算。
平地水深丈余,井內涌水高數尺,山崩地裂,所漂有朽木亂沙。州治北門外里許坍龍潭一區,周圍五六丈,深二丈七尺,水清黑”。
莒州“城郭廬舍俱壞,壓死人丁在冊三千五百九十余丁,男女老幼死者共二萬余人。”“馬亓山崩四散;五廬崮山劈裂一半,十三層塔一座亦劈一半,閻家崮、旋風垛、科羅垛、馬亓山、大山各裂一半。
城內四鄉遍地裂縫,或寬一尺、二三尺,或長數丈、百步、數百步,亦有十字形裂者。城東南沭河東崖裂縫寬三尺,自官莊至葛湖長十五里,裂處皆翻土揚沙,涌流黃水。
城東北井二口,噴水高三尺,北門大街井噴沙水高四尺,水止井干。官民房屋、寺廟監庫、城垣俱倒,六房文案沉壓泥水無存,周圍百里并無存屋”。
日照“洪寧鎮地陷如池,山間涌海上車螫。城郭官廨民房傾圯,壓死民人。
二十七日大風雨,自戌至寅,房屋再傾”。 沂水“城盡傾,壞官民舍一萬三千三百七十余間,壓死男女一千七百二十五口”。
蒙陰“官廨、城墻、民房一時傾塌,死傷頗多,次日巳時未止。城東八里山脊開,水高四尺,城北二里南竺院亦如之”,“壓死民人有丁者三十余丁,老稚男女千余人”。
費縣“山搖水沸,聲如雷,震塌鄉城房屋,壓死老 *** 婦不可勝數,文廟、城樓、縣堂、土司、公署、城隍廟、魯公祠俱已震毀”。 此次大地震,不僅給沂州七屬帶來了滅頂之災,即連遠離震中區的地方亦遭到了巨大破壞。
如地處膠東的即墨也罹災難:“地勢如酒醉人形……民房倒塌無數,地震壓死653人”。地震發生時和發生后,震中及鄰區還受到淫雨洪澇的侵襲,如史料載:莒州“自遭地震,又遭水沖……平地水深三尺,田禾淹沒”。
此次地震所造成的慘烈景象足見一斑。1668年郯城地震發生后,大、小余震不斷,據史料分析和計算,在這次8.5級的大地震發生后的當夜,又相繼發生了兩次7級左右的強余震,次日又發生了一次7級左右的強余震。
主震后的兩個月內,中強地震屢屢發生,有感地震活動持續了6年之久。 1671年12月20日,費縣地震,城垣復塌。
1829年11月19日,費縣地震,自西南東北,聲如巨雷。 1852年4月25日夜,莒州地大震。
1865年8月,費縣晝晦,星斗皆見,逾時方霽,地震。 1910年1月8日,臨沂無云而雨,夜中地震。
1990年8月1日北京夏令時5時44分, 在蒼山縣城西北8公里的賈莊-尚莊一帶 (北緯34°50′、東經117°55′)發生4.4級地震,震中烈度為5度。震中區僅有兩間舊房出現裂縫,部分房屋掉磚溜瓦,窗戶掉玻璃,地震未造成人員傷亡,蒼山、臨沂、郯城、費縣、莒縣、沂水等縣市均有震感。
1995年9月20日,山東省臨沂市費縣、蒼山交界處發生5.2級地震,這是該地區自1672年以來最大的一次地震。記得采納啊。
3.山東發生過地震嗎
1668年7月25日晚8點左右(清康熙七年六月十六日戌時),臨沂地區發生了我國歷史上大陸東部最大的一次地震。震中位置為東經118°30′、北緯34°48′,即現今的郯城、臨沂、臨沭3縣交界處。此次地震震級為8.5級,極震區3處:郯城、沂州、莒州,極震區烈度達十二度,面積約1700平方公里。重破壞區近30處。這次地震有感范圍很廣,波及到河北、遼寧、山西、陜西、河南、江蘇、安徽、湖北、江西、浙江、福建等10余省及中國東部海域,并遠及朝鮮西部一帶。有文字記載的受震地區達400余州、縣,總面積近100萬平方公里。郯城地震造成的破壞極為慘重,史稱“曠古奇災”。現據歷史資料,僅將沂州七屬的災情分記如下:
郯城 “康熙七年六月十六日戌時地震,有聲自西北來,一時樓房樹木皆前俯后仰,以頂至地者連二、三次,遂一顫即傾。城樓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觀一時俱倒塌如平地。死男婦子女八千七百有奇。查上冊人丁死一千五百有奇。其時地裂泉涌,上噴二、三丈高,遍地水流,溝澮皆盈,移時即為烏有。人立地上如履圓石,輾轉搖晃,不能站立,勢似即陷,移時方定。合邑震塌房屋約數十萬間,其地裂處或縫寬不可越,或縫深不敢視,其所陷深淺闊狹狀難以備述,真為曠古奇災。”“馬頭集為通商辦課所賴,商賈雜處,房屋盡塌,壓死男婦千余。四郊地裂,穴涌沙泉,河水橫溢,人民流散”。“郯城李家莊一鎮并陷,凡數千家”。
沂州(今臨沂) “城郭、宮室、廟宇公廨一時盡毀,人無完宇。壓死在籍人丁六千九百余,老幼家口無算。平地水深丈余,井內涌水高數尺,山崩地裂,所漂有朽木亂沙。州治北門外里許坍龍潭一區,周圍五六丈,深二丈七尺,水清黑”。
莒州 “城郭廬舍俱壞,壓死人丁在冊三千五百九十余丁,男女老幼死者共二萬余人。”“馬亓山崩四散;五廬崮山劈裂一半,十三層塔一座亦劈一半,閻家崮、旋風垛、科羅垛、馬亓山、大山各裂一半。城內四鄉遍地裂縫,或寬一尺、二三尺,或長數丈、百步、數百步,亦有十字形裂者。城東南沭河東崖裂縫寬三尺,自官莊至葛湖長十五里,裂處皆翻土揚沙,涌流黃水。城東北井二口,噴水高三尺,北門大街井噴沙水高四尺,水止井干。官民房屋、寺廟監庫、城垣俱倒,六房文案沉壓泥水無存,周圍百里并無存屋”。
日照 “洪寧鎮地陷如池,山間涌海上車螫。城郭官廨民房傾圯,壓死民人。二十七日大風雨,自戌至寅,房屋再傾”。
沂水 “城盡傾,壞官民舍一萬三千三百七十余間,壓死男女一千七百二十五口”。
蒙陰 “官廨、城墻、民房一時傾塌,死傷頗多,次日巳時未止。城東八里山脊開,水高四尺,城北二里南竺院亦如之”,“壓死民人有丁者三十余丁,老稚男女千余人”。
費縣 “山搖水沸,聲如雷,震塌鄉城房屋,壓死老 *** 婦不可勝數,文廟、城樓、縣堂、土司、公署、城隍廟、魯公祠俱已震毀”。
此次大地震,不僅給沂州七屬帶來了滅頂之災,即連遠離震中區的地方亦遭到了巨大破壞。如地處膠東的即墨也罹災難:“地勢如酒醉人形……民房倒塌無數,地震壓死653人”。地震發生時和發生后,震中及鄰區還受到淫雨洪澇的侵襲,如史料載:莒州“自遭地震,又遭水沖……平地水深三尺,田禾淹沒”。此次地震所造成的慘烈景象足見一斑。1668年郯城地震發生后,大、小余震不斷,據史料分析和計算,在這次8.5級的大地震發生后的當夜,又相繼發生了兩次7級左右的強余震,次日又發生了一次7級左右的強余震。主震后的兩個月內,中強地震屢屢發生,有感地震活動持續了6年之久。
1671年12月20日,費縣地震,城垣復塌。
1829年11月19日,費縣地震,自西南東北,聲如巨雷。
1852年4月25日夜,莒州地大震。
1865年8月,費縣晝晦,星斗皆見,逾時方霽,地震。
1910年1月8日,臨沂無云而雨,夜中地震。
1990年8月1日北京夏令時5時44分, 在蒼山縣城西北8公里的賈莊-尚莊一帶 (北緯34°50′、東經117°55′)發生4.4級地震,震中烈度為5度。震中區僅有兩間舊房出現裂縫,部分房屋掉磚溜瓦,窗戶掉玻璃,地震未造成人員傷亡,蒼山、臨沂、郯城、費縣、莒縣、沂水等縣市均有震感。
1995年9月20日,山東省臨沂市費縣、蒼山交界處發生5.2級地震,這是該地區自1672年以來最大的一次地震。
4.最近會來地震嗎
近期不會發生大地震,但歷史上臨沂多次地震,下面為具體的時間 1447年5月22日北緯35度東經117度8分臨沂西有地震,同年7月22日(六月初四)臨沂地震有聲 〔歷史事件〕郯城大地震:1668年7月25日晚8時左右發生8.5級郯城大地震,波及8省161縣,破壞區面積50萬平方公里以上,史稱“曠古奇災” 。
1859年3月12日北緯35度2分,東經118度2分臨沂西有地震. 1995年9月20日,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發生地震,造成56人重傷 2003年3月20日21時19分(北緯35.15度,東經118.36度)臨沂發生2.0級地震 2004年3月9日臨沂(34°54ˊN,118°31ˊE)發生2.2級地震 2005年06月12日 22:28:38.4在北緯35度04分,東經118度31分,山東臨沂市境內發生Ml1.7級地震。 2006年2月9日14時22分,在臨沂市河東區湯頭鎮附近(北緯35度13分,東經118度31分)發生了ML3.5級地震,此次地震造成河東、蘭山、羅莊等地有感,未造成大的影響。
5.臨沂地震預言在哪一年
臨沂是多震區,但臨沂近期地震是謠傳.歷史上臨沂多次地震,下面為具體的時間1447年5月22日北緯35度東經117度8分臨沂西有地震,同年7月22日(六月初四)臨沂地震有聲〔歷史事件〕郯城大地震:1668年7月25日晚8時左右發生8.5級郯城大地震,波及8省161縣,破壞區面積50萬平方公里以上,史稱“曠古奇災” 。
1859年3月12日北緯35度2分,東經118度2分臨沂西有地震.1995年9月20日,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發生地震,造成56人重傷2003年3月20日21時19分(北緯35.15度,東經118.36度)臨沂發生2.0級地震2004年3月9日臨沂(34°54ˊN,118°31ˊE)發生2.2級地震2005年06月12日 22:28:38.4在北緯35度04分,東經118度31分,山東臨沂市境內發生Ml1.7級地震。2006年2月9日14時22分,在臨沂市河東區湯頭鎮附近(北緯35度13分,東經118度31分)發生了ML3.5級地震,此次地震造成河東、蘭山、羅莊等地有感,未造成大的影響。
6.臨沂會地震嗎
因為臨沂已經過了地震周期了。
臨沂在清朝清康熙七年農歷六月十七日戌時也就是1668 年7月25日發生過8.5級的特大地震震中位置中國山東省郯城、臨沂(蘭山區)、臨沭三縣交界處〈34.8 °N,118.5°E,威力比汶川更強,波及大半個中國。因為臨沂地處郯城棗廬江帶,即從安徽廬江經山東郯城至東北一帶,也就是郯蘆地震帶上,往大了說就是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是地殼比較活躍的地方之一這是世界上地震最活躍的地帶,全球80%的地震和釋放的地震能量75%。地震周期一般分為300年左右。
而臨沂上次大地震到現在已有342年了,也就是說過了地震周期的42年。
7.山東省境內有歷史記載以來發生的最大地震是
公元1668年7月25日(清康熙七年農歷六月二十七日),山東南部發生大地震,震中在郯城、臨沂、莒縣一帶。
史稱“郯城大地震”或“郯城-臨沂大地震”、“郯城-莒縣大地震”。 這次地震的里氏震級估測為8.5級,震中烈度XII度,達到“山川易景”的水平。
據記載,當時地震影響所及達410多個縣,魯、蘇、浙、皖、贛、鄂、豫、冀、晉、遼、陜、閩諸省及朝鮮同時感覺地震。山東郯城、沂州(今臨沂)、莒州(今莒縣)破壞最重。
50多萬平方公里范圍內的150多個州縣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有感半徑800多公里。極震區內城廓、官民廬舍、廟宇等一時盡毀,郯城倒塌如平地,莒州百里無存屋,并伴有大規模的山崩地裂、地陷、涌水噴沙等現象。
震時如舟覆,如桔槔上下,崩為塹,漩為淵,沙涌井湮,地側樹偃,百谷隕籜。共壓斃5萬余人,死尸遍野,不能殮葬者甚多多,凡值村落之處,腥臭之氣達于四處。
暴雨烈日,瘟痢隨作,人民流散。 山東數十個縣的縣志對此都有記載:如沂水縣志記載“倒房數千間”,章丘縣志記載龍山山崩。
著名的小說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卷二《地震》一文中作了生動形象的描述。以下引述《地震》中的相關內容: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地大震。
余適客稷下(編寫者注:今臨淄),方與表兄李篤之對燭飲。忽聞有聲如雷,自東南來,向西北去。
眾駭異,不解其故。俄而幾案擺簸,酒杯傾覆,屋梁椽柱,錯折有聲。
相顧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趨出。
見樓閣房舍,仆而復起,墻傾屋塌之聲,與兒啼女號,喧如鼎沸。人眩暈不能立,坐地上隨地轉側。
河水傾潑丈余,雞鳴犬吠滿城中。逾一時許始稍定。
視街上,則男女裸體相聚,競相告語,并忘其未衣也。后聞某處井傾側不可汲,某家樓臺南北易向,棲霞山裂,沂水陷穴,廣數畝。
此真非常之奇變也。 這次地震的震中郯城-臨沂一帶,正處于我國著名的“郯廬斷裂帶”主體范圍,由陸地斷裂帶活動造成了地震。
8.臨沂什么時候發生過地震
1668年7月25日晚8點左右(清康熙七年六月十六日戌時),臨沂地區發生了我國歷史上大陸東部最大的一次地震。
震中位置為東經118°30′、北緯34°48′,即現今的郯城、臨沂、臨沭3縣交界處。此次地震震級為8.5級,極震區3處:郯城、沂州、莒州,極震區烈度達十二度,面積約1700平方公里。
重破壞區近30處。這次地震有感范圍很廣,波及到河北、遼寧、山西、陜西、河南、江蘇、安徽、湖北、江西、浙江、福建等10余省及中國東部海域,并遠及朝鮮西部一帶。
有文字記載的受震地區達400余州、縣,總面積近100萬平方公里。郯城地震造成的破壞極為慘重,史稱“曠古奇災”。
臨沂地震預言在哪一年臨沂是多震區,但臨沂近期地震是謠傳.
歷史上臨沂多次地震,下面為具體的時間
1447年5月22日北緯35度東經117度8分臨沂西有地震,同年7月22日(六月初四)臨沂地震有聲
〔歷史事件〕郯城大地震:1668年7月25日晚8時左右發生8.5級郯城大地震,波及8省161縣,破壞區面積50萬平方公里以上,史稱“曠古奇災” 。
1859年3月12日北緯35度2分,東經118度2分臨沂西有地震.
1995年9月20日,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發生地震,造成56人重傷
2003年3月20日21時19分(北緯35.15度,東經118.36度)臨沂發生2.0級地震
2004年3月9日臨沂(34°54ˊN,118°31ˊE)發生2.2級地震
2005年06月12日 22:28:38.4在北緯35度04分,東經118度31分,山東臨沂市境內發生Ml1.7級地震。
2006年2月9日14時22分,在臨沂市河東區湯頭鎮附近(北緯35度13分,東經118度31分)發生了ML3.5級地震,此次地震造成河東、蘭山、羅莊等地有感,未造成大的影響
臨沂郯城跟邳州發生什么事?邳州湯某生意被郯城人騙了。
在朋友圈辱罵郯城人。
郯城一些組織利用進行大肆傳播,網羅十幾車人圍堵邳州當地鄉政府派出所,要當地把湯某交出來,最后演變成群體鬧事事件。
事情貌似是這樣的,有一邳州鐵富的二貨跟郯城的合作,買賣黃了,就在朋友圈里狂罵郯城人。
郯城的老鐵們妥妥的不管他們毛病啊,就先組了個小團去鐵富刷副本去了,當地的派出所貌似挺會來事,安撫下去了。本來這副本刷完就要回去的,鐵富的特警又出來客串大boss。
又砸車又打人的,視頻里還有啥看到魯Q車就砸,再然后…就是現在這樣了,徹底鬧大了…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郯城事件(郯城大事件2020)”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郯城事件(郯城大事件2020)
本文地址:
/qiwenyishi/14118.html
標簽: 郯城事件(郯城大事件202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汗血馬圖片(什么叫汗血馬)
- 熱門文章
- 隨機tag
-
項羽后代(項羽后代在哪里) 水瓶座和什么座最配(水瓶座和什么座最配) 象人族怎么那么長(象人族在哪) 廣發最大銀行卡拼圖亮相羊城廣州 想要你和交朋友(“處友”的簡寫拼音) 恐龍是第幾次生物大滅絕?第五次(人類認知 鯨魚的祖先資料 鳳是公是母:是公的(雌性則被叫作凰) 世上最小的b多少(嗯世界上最小) 龍或者猴(沒有特指) 是的(不是智商稅) 世界上最荒廢的山羊(世界上最荒廢的山羊圖 改名字需要多少錢(去派出所改名字需要多少 世界上最高的樹 世界上最精彩的配音(世界著名配音大師) 溥儀講述故宮靈異事件(溥儀談故宮靈異事件 霸氣一點的名字(男孩陽剛霸氣名字) 珍珠為什么長在貝殼里 巳時是幾點到幾點怎么讀 中國最北邊兒村莊(中國最北邊的村莊) 中國最中意的木材(中國最中意的木材是什么 正常情況下的豆渣能吃嗎? 月相變化規律 51區電影(51區電影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