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資料(杜甫的資料簡介20字)
xj
2023-03-26
原文
甫,字子美,少貧不自振,客吳越、齊趙間。李邕奇其材,先往見之。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三載,玄宗朝獻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數上賦頌,因高自稱道,且言:“先臣恕、預以來,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審言,以文章顯中宗時。臣賴緒業,自七歲屬辭,且四十年,然衣不蓋體,常寄食于人,竊恐轉死溝壑,伏惟天子哀憐之。若令執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則臣之述作雖不足鼓吹《六經》,至沈郁頓挫,隨時敏給,揚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棄之?”
會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肅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為賊所得。至德二年,亡走鳳翔上謁,拜右拾遺。
與房琯為布衣交,琯時敗陳濤斜,又以客董廷蘭,罷宰相。甫上疏言:“罪細,不宜免大臣。”帝怒,詔三司親問。宰相張鎬曰:“甫若抵罪,絕言者路。”帝乃解。甫謝,且稱:“琯宰相子,少自樹立為醇儒,有大臣體,時論許琯才堪公輔,陛下果委而相之。觀其深念主憂,義形于色,然性失于簡。酷嗜鼓琴,廷蘭托琯門下,貧疾昏老,依倚為非,琯愛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嘆其功名未就,志氣挫衄,覬陛下棄細錄大,所以冒死稱述,涉近訐激,違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賜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獨蒙。”然帝自是不甚省錄。
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鄜,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視。從還京師,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饑,輒棄官去,客秦州,負薪采橡栗自給。
流落劍南,結廬成都西郭。召補京兆功曹參軍,不至。會嚴武節度劍南東、西川,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至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常醉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中銜之。一日,欲殺甫,集吏于門。武將出,冠鉤于簾者三,左右走報其母,力救得止。
崔旰等亂,甫往來梓、夔間。大歷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陽。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嘗從白及高適過汴州,酒酣登吹臺,慷慨懷古,人莫測也。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污,為歌詩,傷時橈弱,情不忘君,人皆憐之。墳在岳陽。有集六十卷,今傳。
贊曰: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沈佺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沿襲。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反,好麗者壯偉,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長。至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厭余。殘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謂:“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昌黎韓愈于文章慎許可,至于歌詩,獨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城可信云。
譯文:
杜甫字子美,少時家貧不能夠養活自己,旅居于吳、越、齊、趙之地。李邕對他的才學感到驚奇,先前去見他。參加科舉考試落第,困居長安。天寶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獻祭于太清宮,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進獻了三篇賦。皇上對這幾篇賦感到驚奇,讓他在集賢院等待詔命。命令宰相考試文辭,提拔為河西尉,杜甫沒有接受任職,后來改為右衛率府胄曹參軍。(杜甫)多次獻上賦和頌(兩種文體),于是就自己大力贊揚自己,并且說:“臣的先祖恕、預以來,繼承儒學保有官位十一代,等到(祖父)審言時,憑文章顯揚于中宗時。臣依賴繼承的祖業,從七歲開始寫文章,將近四十年,然而衣不蔽體,常常靠人接濟生活,私下里擔心會死在荒郊外,還希望皇上同情、憐愛我。如果讓臣繼承先祖的舊業,改變地位低下的長時間的屈辱,那么臣的著述,即使不足以宣揚六經,極為含蘊深刻、感情抑揚,切合時宜、文思敏捷,可以企望趕得上揚雄、枚皋。有這樣的臣子,陛下怎能忍心舍棄呢?”
適逢安祿山叛亂,杜甫避亂奔走于涇、渭等三江流域。唐肅宗即位,杜甫疲困衰弱想要從鄜州投奔皇帝臨時的臨時駐地。(中途)被寇賊捉住。后來杜甫逃了出來,逃往鳳翔拜謁唐肅宗,被授右拾遺的官職。杜甫和房琬是平民之交,房琬因為受他的門客董延蘭(牽累),被罷黜了宰相職務。杜甫上疏說:“罪行小,不應該罷免大臣。”唐肅宗大怒,召見三司來質問。宰相張鎬說:“如果讓杜甫抵罪,這是在斷絕言路。”唐肅宗(怒氣)才緩解。杜甫謝罪說“琬,是宰相的兒子,年輕時就建立有遠大理想要成為純儒,有大臣的體器。時人認為房琬有三公之才。陛下果然委以宰相一職。我看他深切地為陛下擔憂,形色中顯出大義,可是他的性情有些傲慢。我感嘆他功名沒成,志氣被挫敗,非分地希望陛下您棄小錯取大德,所以冒著死罪稱述,我直言激怒、違背了圣意。陛下赦免了最當白死的我,又賜我還鄉,這是天下的大幸,不僅我獨自蒙受圣恩。”可是皇帝從此很少罷免和錄用了。
當時,杜甫所在的地方到處是盜寇搶掠,而杜甫家眷寓居于鄜州,生活終年艱難貧窮,小兒子甚至被餓死。于是杜甫親自前往鄜州探視。嚴武因為與杜甫是世交老友,對待杜甫非常友好,親自到杜甫家探望。杜甫見嚴武,有時竟不穿衣服,而性格褊狹放誕,曾經酒醉登上嚴武床,瞪著眼說:“嚴挺之竟然有這樣的兒子”,嚴武也是暴躁勇猛的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內心恨杜甫。有一天想要殺杜甫,將出去的時候,帽子被簾子的鉤鉤住好幾次,左右的人(把這件事)告訴嚴武的母親,嚴武的母親跑去相救嚴武才作罷。嚴武死后,崔旰等作亂,杜甫往來于梓州、夔州之間。后來向南去,客居耒陽,一天大醉后死去,時年五十九。
杜甫為人曠達放蕩不能自我約束,喜好談論天下的大事,高談而不貼合實際。多次飽嘗寇賊作亂的痛苦,堅持自己的氣節不被玷污。做詩歌,感傷世事同情弱者,忠誠不忘君主,人們愛他的忠義。
杜甫簡介資料 杜甫介紹1、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于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2、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后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后,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后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3、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4、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img]杜甫的資料有哪些?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一生寫詩1400多首,詩藝精湛,被后世尊稱為“詩圣”。
杜甫杜甫被后世尊稱為“詩圣”,世稱老杜,與李白并稱為“李杜”[有時候也稱為“大李杜”,以區別于“小李杜”],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死于耒陽市,今耒陽有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杜甫墓、杜工部祠、杜陵橋、杜陵書院等遺址,在杜甫遺址的基礎上辟有杜甫公園。杜甫遺愿要歸葬首陽山,但其次子宗武因窮困無力做到,只好暫時掩埋于耒陽,死后四十三年方由其孫杜嗣業扶柩歸葬于河南洛陽偃師首陽山下,在首陽山下也有杜甫墓。歷代僅杜甫墓、杜公祠題詠多達六十余首,還有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并稱“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后世稱其杜工部。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郁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并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篇流傳數量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詩人之一,對后世影響深遠。
杜甫的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曾祖父杜依藝曾任鞏令一職。祖父是初唐詩人杜審言官至膳部員外郎且有自己的自傳,青年時期,他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父親杜閑有奉天令一職。
杜甫與杜牧是遠房宗親,同為晉朝滅孫吳的大將杜預之后裔(杜甫為杜預二十世孫)。
[編輯本段]杜甫生平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一生不得志,只做過一些左拾遺等小官,雖然后世被稱為“詩圣”,詩歌被稱為“詩史”,可在唐朝當時并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有一首《戲為六絕句(其二)》就是寫“初唐四杰”的:“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詩人的自比,而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作主要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十九年(時二十歲)始漫游吳越,5年之后歸洛陽應舉,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齊趙。之后在洛陽遇李白,兩人相見恨晚,結下了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后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后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這便是“詩仙”與“詩圣”的最后一次相見。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當朝宰相李林甫為了達到權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說無人中舉。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的職位。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等詩。后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于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采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疏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后,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四、西南漂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嚴,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名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而《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
[編輯本段]個人影響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漢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他出生在襄陽(河南鞏縣)的一個“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祖父杜審言是武則天時著名詩人,父閑曾為兗州司馬和奉天縣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納租稅,不服兵役等特權。但他一生經歷坎坷。
他七歲開始吟詩,“讀書破萬卷”、“群書萬卷常暗誦”為他的創作準備了充分的條件。
他二十歲起,開始了先南游吳越,后游齊趙。十年壯游期間,他飽覽了祖國的名山大川,不僅充實了他的生活,也開闊了他的視野和心胸,使他早期詩歌也帶有相當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三十五歲的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屈辱生活。這也使他看到了下層人民的痛苦和統治階級的罪惡,從而寫出了《兵車行》、《麗人行》、《赴奉先詠懷》等現實主義杰作。
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陜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富縣羌村(陜西境內),只身投奔在靈武(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后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陜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上疏救房玉宮,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從此他屢遭貶斥,更深入地了解了百姓的疾苦。耳聞目睹的社會現實,為他創作《春望》、《哀江頭》、《北征》和“三吏”、“ 三別” 等提供了素材,并使他的詩達到了現實主義高峰。
“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759年,他拋官棄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 后被嚴武薦為節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縣。兩年后,離開奉節縣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代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間,他雖過著“生涯似眾人” 的生活,但卻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歲晏行》等一千多首詩。
關于杜甫的資料1、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原籍湖北襄陽,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2、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3、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擴展資料:
1、杜甫在書法的創作觀上是非常成熟而有深度的。從記載來看,他的書體以楷隸行草兼工,整體以意行之,贊賞古而雄壯,注意書寫中的速度、節奏、筆勢、墨法等等內容,在唐代也是很有深度的書家了。
2、同時,他對于唐代隸書家的贊揚、對于曹霸、張旭的評價都足以使他在書法史上留下聲名,而他的“書貴瘦硬”說更是奠定了杜甫在書法理論史上的重要地位。
3、杜甫的詩歌在格律上,具有煉字精到,對仗工整的特點,符合中國詩歌的“建筑美”。另外,在體裁上杜甫有許多創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創造性也是他文學創作的獨到之處。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杜甫
杜甫的生平簡介杜甫是我國唐代著名的詩人,素有“詩圣”之稱,一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在我國現實主義詩篇創作過程中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筆。下面是我整理的杜甫的生平簡介相關內容,歡迎大家參考。
杜甫的生平簡介1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 ,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陜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陜西富縣境),只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后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陜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
嚴武死后,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后,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
唐太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郁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圣”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杜甫的生平簡介2
杜甫資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家世背景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遠祖為漢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審言。杜甫與唐代另一大詩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為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之后。不過兩支派甚遠,杜甫出自杜預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預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年少優游
開元十九年十九歲時,杜甫出游郇瑕(今山東臨沂)。二十歲時,漫游吳越,歷時數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鄉參加“鄉貢”。二十四年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杜甫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一職,杜甫于是赴兗州省親,開始齊趙之游。
天寶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遇,兩人相約同游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之后,杜甫又到齊州(今山東濟南)。天寶七年(748年)秋,杜甫轉赴兗州與李白相會,二人一同尋仙訪道,談詩論文,結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友誼。秋末,二人握手相別,杜甫結束了“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長安。
仕途不順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揭露統治者的丑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著唐玄宗后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六年(747年),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于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年(751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
天寶十四年(755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余,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戰亂流離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第二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是為肅宗。這時的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陜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同被俘的王維被嚴加看管,杜甫因為官小,沒有被囚禁。盡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
時值安史之亂,他時刻注視著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愛國的熱情。
為官時期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成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陜西寶雞)投奔肅宗,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不料杜甫很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被貶到華州(今華縣),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到華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他常游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老官臺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疏救房琯這件事,杜甫經宰相張鎬力救而得釋放。但“帝自是不甚省錄”,從此之后,肅宗對杜甫不再重用。這一年九月,長安收復。十一月杜甫回到長安,仍任左拾遺,雖忠于職守,但終因受房琯案牽連,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今河南安陽)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并在回華州后,將其修訂脫稿。“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
西南漂泊
乾元二年(759年)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嘆》和《夏夜嘆》,憂時傷亂,詠嘆國難民苦。這年立秋后,杜甫因對污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今甘肅省天水一帶)。杜甫在華州司功任內,共作詩30多首。杜甫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縣。
廣德二年(764年)春,嚴武再鎮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將近兩年。嚴武表薦杜甫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做了嚴武的參謀,后人又稱杜甫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辭了職。這五、六年間,杜甫寄人籬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說:“厚祿故人書斷絕,恒饑稚子色凄涼”(《狂夫》)“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東門。”他用一些生活細節來表現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說他的孩子那種還沒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對父親很尊重,不知夫子禮,餓了的時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禮,餓了就吵著要飯吃,在東門外號哭,到了秋風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敗,饑兒老妻,徹夜難眠,他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廣德三年(765年)四月,嚴武去世,杜甫離開了成都。經嘉州、戎州(宜賓)、渝州(重慶)、忠州(忠縣)、云安(云陽),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到達夔州(奉節)。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顧,杜甫得以在此暫住,為公家代管東屯公田一百頃,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買了四十畝果園,雇了幾個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參加了一些勞動。這一時期,詩人創作達到了高潮,不到兩年,作詩四百三十多首,占現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名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而《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
江舟長逝
大歷三年(768年),杜甫思鄉心切,乘舟出峽,先到江陵,又轉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陽,這一段時間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難,不但不能北歸,還被迫更往南行。大歷四年正月,由岳陽到潭州(長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陽),復折回潭州。
大歷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亂,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陽,遇江水暴漲,只得停泊方田驛,五天沒吃到東西,幸虧縣令聶某派人送來酒肉而得救。后來杜甫由耒陽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這時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歸,這時便改變計劃,順流而下,折回潭州。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時年五十九歲。
杜甫的資料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詩人。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期。
一,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這一時期曾先后游歷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以后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后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后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后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于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后,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返成都。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綜觀杜甫一生思想是“窮年憂黎元”,“致君堯舜上”,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傅,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對后來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產生了積極影響。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望岳
【題解】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詩即寫于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兵車行
【題解】
見《杜工部集》,約作于唐玄宗天寶十載(751)。是年,唐征伐作戰,大肆征兵,致使民無寧日。杜甫有感于此,作《兵車行》以抒其憤忿之意。
【原文】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戌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春望
【題解】
唐蕭宗至德元年(756年)七月,杜甫得知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即皇帝位,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今陜西富縣)的羌村,只身投奔,途中為安史叛軍所俘,押往長安,次年春天才得脫身。在被迫留居長安的日子里,他寫了許多反映淪陷區生活的詩篇,或感時憂國,或思家念親,《春望》就是作于此時的一篇代表作。
【原文】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石壕吏
【題解】
見《杜工部集》。為《三吏》之一,作于公元759年。安史之亂后,唐由盛變衰,國不成國,民無寧日。是年,作者經新安、石壕等地流離遷徒,目睹官吏征丁后有感而作。《三吏》,分別為《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石壕,今河南省三門峽市東南。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戌。”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新婚別
【題解】
杜甫“三列”中的《新婚別》,精心塑造了一個深明大義的少婦形象。此詩采用獨白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個“君”字,都是新娘對新郎傾吐的肺腑之言,讀來深切感人。
【原文】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
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發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忽忙!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
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白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
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蜀相
【題解】
見《杜工部集》。約作于上元元年(760年)。是年暮春,杜甫搬到浣花溪草堂,得暇赴成都武侯祠游覽、憑吊,作了這首《蜀相》,以抒述婉惜之情。
【原文】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春夜喜雨
【題解】
見《杜工部集》,作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是杜甫晚年“飄泊西南”時在成都所作。詩人在對春雨的描述之中,流露出其對春雨的喜悅之情。
【原文】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燭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題解】
見《杜工部集》,作于公元761年,時值安史之亂尚未平定之際。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得親友資肋,于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蓋一草堂,以安頓其家。翌年八月,草堂為秋風所破,杜甫百感交集,作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以記之。
【原文】
八月秋高風怒號,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
高者掛罥長林梢,
下者飄轉沉塘拗。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歸來倚仗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
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
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
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
【題解】
見《杜工部集》。代宗廣德元年(763)正月,史朝義(史思明之子)兵敗,自縊于林中,其將田承嗣,李懷仙皆舉地降。至此,河南、河北地區相繼收復。時杜甫寓居梓州(今四川三臺),乃作此詩。河南河北,指今洛陽一帶及河北北部。
【原文】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絕句四首(其一)
【題解】
杜甫的七言絕句不多,然而這一首卻是中國最流行的小詩之一。它通俗易懂,平白如話,卻又深含了詩人的審美理想,極受文人學者所推許,可說是以俗為雅,雅俗共賞。
【原文】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旅夜書懷
【題解】
《旅夜書懷》,是杜甫離開成都,攜家乘舟東下,經過渝州(四川重慶)、忠州(四川忠縣)時(765年)寫的。
他早歲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到頭來什么事都沒有做成,只落得年老多病,親朋零落,只身飄泊,置身于這樣浩渺的江上,自己仿佛是天地間的一只沙鷗,飛往哪里去呢?寂寞啊,寂寞!作者的感慨是很深沉的。
【原文】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登高
【題解】
見《杜工部集》,寫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秋,時其流落夔州(今四川奉節)。古九月九有登高習俗,此詩即杜甫登高有感而作,抒寫其長年飄泊、老病孤愁之感。
【原文】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江南逢李龜年
【題解】
李龜年,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的名樂師。杜甫年青時在洛陽曾聽過他的演唱。晚年飄泊江南后,杜甫竟與樂師異地重逢。這時候距“安史之亂”以前的“盛唐時期”已經十多年了,詩人和李龜年都是晚年了,在這樣的境地相逢,有回憶,有傷感。于是,詩人用非常含蓄的語言,說出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原文】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杜甫的資料(杜甫的資料簡介20字)”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杜甫的資料(杜甫的資料簡介20字)
本文地址:
/qiwenyishi/2164.html
- 上一篇:
- 下一篇: 韓世忠怎么死的(韓世忠下場)
- 熱門文章
- 隨機tag
-
伽馬射線暴(伽馬射線暴能摧毀黑洞嗎) 中國最堅固城墻(中國最堅固的城堡) 羅士信和李元霸(羅士信和李元霸打過幾次) 什么字辟邪最好 世界上最性感的女人:21世紀的瑪麗蓮·夢 免費名字測分網站(免費測名字生辰八字) 天花板效應:要求完成的任務過于容易(又稱 中國最東和最西的變化(中國最東和最西的地 薛之謙網店涉嫌抄襲起底具體詳情抄襲了誰回 中國最出名的裝修公司(全國最出名的裝修公 關于世界上最細的炮筒的信息 治老公出軌最好的辦法老公出軌后最佳處理方 世界疫苗之父是誰 免費按生辰八字起名(按生辰八字免費取名) 什么的微風填詞語補充 黃鶴樓1000一條純藍色的煙多少錢(黃鶴 畫虎(畫虎名家孫儷個人簡歷) 秉燭達旦(秉燭達旦的歷史故事) 人類起源】世界歷史與人類起源:現在和過去 中國檸檬哪里最便宜最出名(中國哪里檸檬最 判斷紫砂壺是不是全手工的方法 中國最霸氣紋身視頻(2021年最霸氣紋身 世界最恐怖電影第一名(世界最恐怖電影第一 形容春天的詞語(形容春天的詞語四個字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