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發現地球巖石(月球巖石200億年)
xj
2023-04-30
?據外媒報道,最近,來自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專家們對地球的衛星——月球的表面進行了研究。據報道,研究者們將巖石中鈦的同位素進行了比較。根據研究顯示,在地球和月球上有同樣數量的鈦這種元素。
對此,學者們表示,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和月球一樣,地球應該是在太陽系誕生的過程中形成的,這對了解地球起源或有幫助。
有關于地球和月球的誕生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謎,有關于這兩個星球的假說也是不斷。不過目前科學家在月球上發現地球擁有的物質,似乎給一胎同胞論提供了新的證據。
目前學術界影響較大的“大爆炸宇宙論”是1927年由比利時數學家勒梅特提出的,他認為最初宇宙的物質集中在一個超原子的“宇宙蛋”里,在一次無與倫比的大爆炸中分裂成無數碎片,形成了今天的宇宙。 宏觀宇宙是相對無限延伸的。“大爆炸宇宙論”關于宇宙當初僅僅是一個點,而它周圍卻是一片空白,即將人類至今還不能確定范圍也無法計算質量的宇宙壓縮在一個極小空間內的假設只是一種臆測。
[img]發現本不屬于月球的東西,科學家確認:40億年前就被送上了月球,真的嗎?最近關于月球的新聞,早已被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了1731克月壤給霸屏了,據最新披露的消息,從帶回的樣品中發現了“玻璃”(輝長巖),似乎沒有一些爆炸性的發現,已經提不起大家的興趣了,畢竟大家的對于這些常規發現,已經審美疲勞了!
不過這里有一個40億年前的“舊聞”,大家一定非常有興趣,因為在月球上發現了一塊屬于地球的巖石,但接下來發生事情絕對讓人匪夷所思!
阿波羅14號:宇航員從月球帶回一塊地球巖石!
阿波羅14號任務非常引人關注,其中之一就是歷經最成功的的失敗阿波羅13號后第一次登陸月球,而另一個焦點則是NASA想頂著壓力將一位地質學家送上了月球,但最終卻在阿波羅17號上成行了!
爆炸后的阿波羅13號服務艙
但阿波羅14號任務看起來平淡無奇,畢竟已經有11和12號的成功登陸,連月巖也只帶回了42.8千克(阿波羅計劃6次成功登月總共帶回了382千克),連平均數量都沒到!這些默默無聞的月巖一直被存放在德克薩斯州休斯頓的約翰遜航天中心的“月球接收實驗室”(LRL)內。
在這里,月巖被分割、切片和破碎等工序后裝入包裝,編號、分文別類存放在實驗室內,默默地等待學者調用與研究,如果你在美國大學或者實驗室工作,那么就可以申請一份月巖供研究。
發現地球巖石,它到底是怎么上去的?
2019年1月10日,一篇發表在《科學指引》(ScienceDirect)上的論文又讓大家想起了這個阿波羅14號,因為科學家稱,在1971年2月9日帶回的月巖中發現了一塊地球上的巖石!
一塊編號為14321的阿波羅月球角礫巖樣品,科學家發現這是月球上小行星撞擊后的噴出物,似乎很常見,因為月球上到處都是撞擊坑,但在其中卻夾雜著一塊由石英、長石和鋯石構成的礦物,這種礦物在月球上非常罕見,但在地球上卻很常見!
而經過分析表明,這些礦物大約形成于41億~40億年前的地球,大約在地表以下20千米處!地下的礦物居然還跑到了月球上?而更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展開這項研究的倫敦帝國大學科學家認為,40多億年前時地球遭遇了一次巨大的撞擊,其飛濺物達到了第二宇宙速度,得以從地球飛向月球!
同樣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在太陽系的其他行星上,應該也有可能存在來自地球的隕石!而之后的故事更加離奇,因為科學家推測這塊地球巖石到達月球后被39億年前的一次隕石撞擊埋入了月球深處,但大約在2600萬年前的再一次撞擊中又被翻了出來,來到了月球表面!
月球上撞擊后的飛濺物
然后它又被阿波羅14號的兩名宇航員作為樣品帶回了地球,一次歷時達40億年的時空之旅,聽上去似乎就在開玩笑,但來自哥廷大學以及NASA,還有倫敦帝國大學和阿姆斯特丹大學以及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眾多科學家卻表示非常認同!
不過要提醒一下的是,40多億年前的月球,距離地球大約只有14萬千米,視角大約是1.4度,視面積要比現在大7.8倍,如此巨大一個月亮掛在天空,月光下看書都沒有問題!
當然這個理論要面臨的一個問題是,這個故事曲折離奇,要太多的巧合才能形成,為什么不解釋是月球內部形成的呢?畢竟月球就是從地球分離出去的,但如此一來,卻要對遠古月球形成過程理論大加修正,到底是哪個正確呢?
延伸閱讀:月球形成
月球的存在有幾個難以解釋的疑點,首先月球是太陽系中和母星比例最大的,直徑接近地球的1/4,火星、木星和土星的衛星,盡管有的也很大,但按比例算就是小不點!所以月球的形成一直都難以解釋。
木星和它的衛星們
一直到撞擊理論成熟后,月球的這種怪現象才勉強可以解釋,這個理論認為太陽系最早形成地球時,在地球軌道上還存在另一顆行星,但由于軌道速度差異,終于撞在一起,其巨大的撞擊分裂出了大量物質,又在地球的引力下回到地球,但更多的物質卻是在圍繞地球運轉形逐漸形成了月球。
所以地球和月球物質成分應該是非常相似的,但這種形成理論有一個特征是,月球缺少鐵鎳質內核,因為撞擊分離的都是地球外層物質,鐵鎳質內核不會跑出來變成月球的內核。另外據氧同位素分析也印證了月球和地球物質同源的說法!
因此月球撞擊形成理論才被科學界追捧,但要是這塊月巖不是來自地球,而是月球自身形成的,那么科學家又要頭痛了,畢竟將理論模型推翻也是科學家最喜歡干的事!
地球巖石的神奇故事:40億年前在月球上出現,NASA宇航員帶它回家阿波羅14號宇宙飛船于1971年1月31日發射,它是人類進行的的第三次成功登月。當阿波羅14號的宇航員從月球表面帶回巖石樣品的時候, 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他們正在做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而且這塊巖石背后藏著很多神奇的故事,讓人感嘆宇宙事件的奇妙。
《地球與行星科學快報》周四刊登的一項研究表明,這塊“月球巖石”很可能是在40億年前的一次撞擊之后,從地球上飛離,然后與月球發生了碰撞。研究人員表示,當時一顆大型彗星或小行星撞擊了地球,撞擊導致地球表面的巖石被送入大氣層然后進入了太空。
這塊巖石之所以能與月球發生這種意外的碰撞,是因為大約40億前,月球距離地球只有現在距離的三分之一。現在這塊代表著地球早期 歷史 的巖石,40億年后它又與失散的地球母親團聚了。
分析顯示從月球帶回的巖石中,含有石英,長石和鋯石,它們在地球上很常見,但在月球上并不多見。對這塊巖石的分析表明,它是在與地球相關的溫度下形成的,并且是在與地球類似的環境中與氧氣結合形成的。它在40億到41億年前結晶,那時地球還很年輕,大約形成于地表以下20公里的深處。
如果它是在月球上形成的,它應該會表現出不同的溫度條件。研究人員認為,這對月球樣本來說極不尋常。這種巖石可能在月球深處的地幔中形成,但是科學家認為如果是地幔中形成,應該可以發現不同的巖石成分。
那么如果巖石形成于地球表面20公里深的地方,它怎么會經歷漫長的太空跋涉出現在月球上呢?
研究人員認為,在巖石被彈射到太空之前,一個或多個撞擊地球表面的事件導致它從地球深處運動到了地球表面。在那個時候,地球可能正經歷著數次小行星的撞擊,這些撞擊導致數百公里寬的隕石坑的形成。
巖石飛濺到月球后,來自地球的巖石和其他物質發生了混合。新的分析顯示,它可能在39億年前受到了撞擊,甚至發生部分熔化,然后被埋在月球地表之下,進而形成了一塊“新”的巖石。從本質上講,它是太陽系早期的一個時間膠囊。大約在2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了月球,形成了直徑3200米的錐形隕石坑。于是它又被拋回了月球表面。
48年前,也就是1971年1月31日至2月6日之間,神奇的事情發生了。當阿波羅14號的宇航員在月球采集巖石時,他們發現了它,并且認為這是一個有機樣本,可以提供有關月球及其構成的信息。于是它被幸運地帶會了地球。月球科學與 探索 中心的首席研究員大衛·克林相信,未來還會在月球上發現更多的來自地球的巖石。該中心是美國宇航局太陽系 探索 研究虛擬研究所的一部分。
月球發現地球巖石是真的嗎20世紀60年代晚期 ~ 20世紀70年代早期,阿波羅號登月任務中帶回了多批次的月巖樣本。天文學家對這些月巖進行了研究,發現月球表面的巖石與地球上古老的巖石的元素成分含量非常接近(這個結論已經被很多研究成功確認);但是月球深處的巖石卻與地球巖石的差異明細。
這很有可能是月球成因“撞擊說”的有力證據。撞擊成因說也被稱為“大碰撞分裂說”,這一假說認為,地球早期受到一個火星大小的天體撞擊,撞擊碎片(即兩個天體的硅酸鹽幔的一部分)最終形成了月球。
撞擊成因說認為,在太陽系形成早期,行星際空間有大量星云,星云經過碰撞、吸積而逐漸增大。大約在相當地月系統存在的空間范圍內,形成了一個質量相當于現在地球質量9/10的“原地球”和另一個火星大小的天體“原月球”。這兩個天體在各自的演化過程中都形成了以鐵為主的金屬核和由硅酸鹽組成的幔和殼。由于這兩個天體相距不遠,因此有機會發生碰撞。劇烈的碰撞不僅使“原地球”的自轉產生了偏斜,而且使“原月球”碎裂,幔和殼變熱蒸發,膨脹的氣體“裹挾”著塵埃和少量的幔物質飛離原月球。被分離的金屬核因受膨脹氣體的阻礙而減速,被“原地球”吸積并變成了地球的一部分。飛離的氣體塵埃物質受地球引力的作用,呈盤狀分布在洛希限以外的空間,它們通過吸積,先形成一些小天體,然后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吸積增長,最終形成現在的月球。
地球上最古老巖石多少歲?竟是在月球找到的,是大碰撞產生的嗎?上文書我們講到了美國人在研究月球車。這輛月球車首先要輕,NASA 當時給出的要求是 180 公斤,這個指標實在是勉為其難,所以最后月球車造出來是 224 公斤。盡管如此,還是可以接受。電池選用了銀鋅電池,月球車是一次性的,電用光了就扔在月球上,不需要考慮充電。輪子為了減震,采用了鋼絲編織的輪胎,用了鈦合金做成了防滑條。
但是這個月球車攤開了仍然有甲殼蟲的底盤那么大。必須折疊才能安全地掛在登月艙的外面。首先是座位的靠背要放倒,車身分成 3 節來折疊。四個輪子也要內八字對折,收起來以后,體積還是相當的緊湊。可以豎著吊掛到登月艙的梯子旁邊。
這輛車的中控臺沒有用方向盤,這東西不好折疊。波音想把操縱系統設計成操縱桿,跟飛機是一樣的。而且打算把駕駛桿安排在側邊。不在中間。F16 戰斗機的駕駛桿就在側面,不在腿中間,空中客車 A320 的駕駛桿也在側邊。但是后來大家反對這種設計,波音還是老老實實的設計成了放在腿中間的操縱桿。為了肥大的宇航服手套便于操縱,操縱桿設計成了個粗大的“T”字形。這樣即便是手套很肥,也能握住操縱桿,而且便于兩只手用力。別忘了,在月球表面重力小,身體會很輕。可能會身體發飄使不上勁。
月球車的中控臺也非常現代化,因為月球上,磁羅盤是沒有用的,所以儀表盤上還有一個根據太陽方位來計算方向的裝置,這就是月球車最簡單的一個導航裝置了。
接下來還有一個難關。在沒有空氣的環境里,熱控變成了一個難題。有陽光照的這一面往往會急劇升溫,背光面往往會溫度非常低,熱脹冷縮不均勻會造成結構變形。現在都是用熱管來傳輸熱量,保持航天器的冷熱平衡。熱管可以說是一種不折不扣的航天 科技 。
1963 年,熱管誕生于大名鼎鼎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熱管的工作原理很簡單,當受熱端開始受熱的時候,內管壁周圍的液體就會瞬間汽化并產生蒸氣,此時這部分的壓力就會變大,蒸氣流在壓力的牽引下向冷凝端流動。蒸氣流到達冷凝端后冷凝成液體,同時也放出大量的熱量,最后借助毛細力回到蒸發受熱端完成一次循環。
這個東西結構很簡單,但是導熱效率遠超過任何金屬。現在,哪個臺式機或者筆記本是沒有熱管的呢?都靠這項技術為 CPU 散熱嘛。月球車也需要平衡熱量,當時熱管技術剛出現,還沒有完全成熟。波音設計的一種用氨水作為工作物質的熱管因為超重被否決了。所以,必須另外想辦法。
太空是沒有空氣對流的,熱量的散發全靠輻射。儀器內部的散熱就很成問題。特別是電池這種發熱比較嚴重的部分。最后采用了用蠟來散熱,溫度高了,蠟開始融化,開始蒸發冒煙,這不就帶走了熱量嘛。當電器不工作,熱量低了,蠟也就凝固了,等著下一次再用。登月車帶了十幾公斤蠟來當做冷卻劑。
登月車的研究算是比較順利的,沒有延期交付,反而提前了半個月。其他部門可沒有這么準時。格魯門公司研發登月艙用了 52 個月。等得布勞恩都快絕望了。這也是沒辦法,當時各個承包商的工程師和 NASA 的工程師基本上也都是“996”這么干過來的。
月球車在馬歇爾太空中心接受了嚴格的測試。專門建立了一個模擬月球表面的測試場,基本上到處都是坑,宇航員就是在這個場地上練習駕駛月球車的。在地上的這 2 輛練習車,用的是固特異的橡膠輪胎。還動用了一架模擬月球重力的飛機來進行測試。這架飛機是一架改裝過的 KC135,外號就“嘔吐彗星”。這架飛機起飛以后,飛到足夠的高度,開始做拋物線俯沖,可以制造 25 秒的失重環境。坐過這架飛機的人,有 2/3 都發生了暈機嘔吐,顧名思義叫“嘔吐彗星”。
月球車當然也在這架飛機上進行了測試。主要是為了看看在超重或者失重狀態下,會不會發生幾何變形。在低重力之下,輪胎和月球土壤之間有沒有足夠的抓地力。前前后后飛了 65 次,實驗結果很令人滿意。但是我不知道陪著這個月球車進行測試的工程師到底是怎么個狀況,是不是吐啊吐啊就習慣了。
最后,這輛月球車順利地被裝到了阿波羅 15 號登月艙的側面。隨著飛船一起被土星 5 號發射到了太空。這一次的指令長是大衛·斯科特,他也是個老司機了。曾經執行過雙子星 8 號和阿波羅 9 號任務。指令艙駕駛員是沃爾登,登月艙駕駛員是埃爾文,他倆是新手。
NASA 的局長宣布了一個不好的消息,那就是阿波羅 17 號以后的登月飛行被取消了,因為 NASA 的錢不夠了。所以,為了最大限度地進行科學研究,原來計劃的那些任務,都必須壓縮到 15、16、17 三艘飛船來干。阿波羅 15 號的任務被重新調整了一下。這 3 個宇航員進行了大量地質學的訓練,因為他們要到月球上去尋找古老的巖石標本,哪些石頭比較老,還是要靠宇航員們的肉眼去識別。
阿波羅 15 號的飛行過程和以前大同小異。他們順利地降落在了月球表面。他們降落在了一個彎彎曲曲的溝槽附近,這個地方叫“哈得利月溪”。聽這個名字就知道,這是把月球表面這道彎彎曲曲的溝當做是一條小溪了。等到他們降落下來,一看這條溝寬有1公里,深有 400 米,長度有 80 公里,這哪是一條小溪啊,這比一條河都寬。這條深深的峽谷展示出了月球的地表的一個斷面。
宇航員認為保持生物節律很重要,斯科特和埃爾文就在登月艙里先睡了,反正還有 3 天時間呢。等他們睡足了起來開始工作。穿好宇航服,打開艙門,沿著梯子晃晃悠悠地就下來了,兩個人下來以后,來到登月艙旁邊,月球車折疊起來掛在艙壁上。因為月球上重量只有地球的 6 分之一,這個月球車大概也就不到 40 公斤吧。兩個人先慢慢把折疊的底盤展開,把內八字折起來的輪子打開。車身翻了 90 度,落到了月球表面。把放到下的座椅掰直,就可以坐上去開著跑了。
他們開著車慢慢溜達。一路上在不斷地采集巖石標本,現在有月球車代步,他們的活動范圍大得多。他們這一次最大的一個收獲就是采集到了一塊非常重要的巖石標本,斯科特看到這塊石頭上有很多微小的晶體在閃閃發光,他判定這是一塊斜長石。就把這塊石頭采了回來。
這些巖石標本被拿回地球以后,科學家們如獲至寶,分析了這塊巖石的成份和年齡。這塊石頭的年齡起碼有 40 億歲,遠比地球上任何石頭都古老。地球上你找個 35 億歲以上的石頭都很難,月球上的巖石卻很容易長期保存,因為月球上沒有風化作用,也沒有板塊運動。地球上就不一樣啦,因為存在板塊運動,實際上地球的表面巖石圈是有新陳代謝的,石頭反而都不夠古老。所以,阿波羅15號帶回的這塊大石頭被稱為 “起源石”,這是人類尋找到的太陽系之中最古老的石頭之一。
通過對月球巖石的分析。科學家對月球的起源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那就是碰撞起源說。
早在 1898 年,喬治·達爾文就提出了一個概念,認為月球是因為地球的快速旋轉,從地球里面甩出去的。他是提出進化論的那位查爾斯達爾文的二兒子。他沒搞生物學,學的是天文學,后來做到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會長。他經過計算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月球過去離地球沒有這么遠,月球是在逐漸地遠離地球。正好美國阿波羅登月,在月球上面放置了反射鏡,用激光對地月距離進行了測量,發現的確是這樣。當然啦,現在我們都知道這是因為潮汐作用導致的。不過喬治·達爾文沒能解釋為什么月亮總是一個面兒朝著地球。
說實話,這就是第一個月球起源的假說,也就是說,當時的人們認為,在地球剛剛形成的時候是一大坨巖漿。地球快速旋轉,導致一大坨物質被甩出去了,就變成了月亮。到了 1946 年,哈佛大學地質系的退休系系主任戴利提出了一個修正,那就是形成月球的這一大坨物質,不是自己甩出去的,而是被人撞出去的。不過這個說法實在太過離奇,在很長時間內都沒有得到重視。
時間到了 1975 年,也就是阿波羅計劃結束沒幾年。哈德曼和達維斯寫了一篇論文。提出了一個假說,也就是說當地球形成的時候,在這一圈并不是只形成了地球一個大行星。而是形成了一大堆個頭不大的家伙。其中有一個跟地球撞了,撞擊拋射出的那些碎石頭和塵埃凝聚成了月球,這個學說可以很好地解釋月球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后來加拿大和美國的天文學家卡梅倫和沃德也提出了相似的理論。他們認為有一顆跟火星差不多大的原行星和地球撞了。撞擊以后被拋出去的都是比較輕的硅酸鹽類物質。而那些非常重的鐵呀鎳啊之類的東西飛不出去。最后和地球的核心融合到了一起。那些飛出去的硅酸鹽類物質最后就凝結成了月球,所以月球的鐵核心是非常小的。
所有的大行星,都會形成行星分化。密度大的成分會降到天體的核心部分,外面都是比較輕的巖石。內部都有一個非常沉重的鐵核,密度非常大。一般的巖石行星。內部的這個大鐵核起碼占了直徑的一半,但是月球的這個鐵核。根據測算,不到直徑的 1/4,月球其實很不一般。
實際上,那一次碰撞也不是唯一的碰撞。早期地球曾經被大大小小的“磚頭瓦塊”撞過幾十次。所以有人給撞出月亮的那一顆原行星起名字叫“忒伊亞”。根據天文學家的模型進行計算,大家發現,這一次碰撞發生在太陽系形成以后 3~5 千萬年。這次撞擊還算溫和,角度也剛剛合適,忒伊亞自己的那個鐵核最后和地球的鐵核融合了。被拋射出去的主要是兩顆行星地幔里的物質,也就是硅酸鹽類。形成這么大一個月球,只花了不到 100 年時間。
這個假說的主要的證據就來自阿波羅登月采集的巖石標本,月球上斜長石很多,這說明月球曾經處于熔融狀態。碰撞產生的高溫肯定會導致月球表面形成一個巖漿的海洋。月球巖石之中含有的鋅元素同位素分布也和地球有差異。造成這種結果靠火山噴發是搞不出來的,只有兩顆行星發生撞擊的時候產生的高溫才會產生這種效果。
但是碰撞說也有疑問,月球巖石標本之中的氧同位素的比例和地球巖石的比例幾乎是完全一樣。氧元素最常見的同位素有三種 16O、17O、18O,16O 最多,占了 99.762%。這三種同位素的比例可以當做身份證來使用。從這個角度來看,地球上的巖石和月球上的巖石是同源的。但是忒伊亞的氧同位素比例和地球的氧同位素比例不應該完全一致。因為天下沒有那么巧的事兒,剛好完全一樣。如果說是它們兩個相撞,飛濺出去的那些碎石和塵埃形成了月球,那么月球上的物質必定是兩顆行星的混合。那么氧同位素比例應該也跟地球有差異才對啊,怎么會一模一樣呢?
長久以來,這一直是個難題。直到最近才有人更精確地測量了這個比例。大家才發現,原來月球的巖石和地球上的巖石氧同位素含量雖然很接近,但是并不一致。這就涉及那場大碰撞之后,兩顆星球的物質到底是如何蒸發,如何凝結,如何拋射,如何混合。也有人提出,月球不是一次撞出來的,是多次撞擊的產物。到現在為止,這還都只是假說,只是有的假說表現較好,能夠解釋的東西更多,比如地月系角動量為什么是現在這個分配比例,用大碰撞理論就可以解釋的很好。
縱觀整個太陽系,我們應該清楚,月亮實在是一個太特殊的存在。水星金星根本就沒有衛星,火星從小行星帶里抓了兩個歪瓜裂棗來當自己的衛星,這兩個家伙黑的跟煤球一樣,真是沒臉見人。唯獨地球的衛星月亮是這么大,這么光彩照人。從地球上看,月亮跟太陽差不多大,這是一個巧合。所以我們地球才看到太陽系最壯觀的日全食。
現在我們對月球的了解主要依靠的是美國阿波羅登月行動從月球帶回來的巖石。當然,其他的月球探測器也做了不少的分析。但是總比不上把樣品拿回地球的實驗室分析得那么透徹。2020 年底,我國的嫦娥五號完成“繞、落、回”的第 3 步,也就是說要順利降落到月球表面,抓上一把巖石樣本,然后飛回地球,把樣品送回來。這是非常關鍵的技術突破,非常非常重要。
好,我們還是說回阿波羅 15 號的 3 位宇航員。這 3 位當然也獲得了非常高的榮譽。但是他們也捅出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婁子,甚至有點晚節不保的意思。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們下回再說。
人類最貴的座駕原來是這個?匠心獨具讓NASA總指揮都驚嘆不已
在太空中生活23天,創人類 歷史 記錄,卻在返航發生意外悲劇結尾
無人探測器成果巨大!蘇聯人未成功登月,卻有望追趕美國航天差距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月球發現地球巖石(月球巖石200億年)”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月球發現地球巖石(月球巖石200億年)
本文地址:
/qiwenyishi/23568.html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京城四少都有誰(京城四少有誰參加廚王爭霸)
- 熱門文章
- 隨機tag
-
霍金的一生介紹簡單(霍金的一生介紹簡單5 鴻爪(鴻爪雪泥) 一絲不茍的茍是什么意思(一絲不茍的茍是什 四川學校喪尸事件(四川喪尸事件視頻) 65寸電視長寬多少厘米 宿遷加油站鬧鬼事件(宿遷加油站油價) 中國最豪華牽引車(中國最豪華牽引車排名) 世界上最大的花大王花最高紀錄可達1.4米 頭頂長滿眼睛的詭異嬰兒(香港都市傳說) 女生專科最吃香的十大專業 紙醉金迷(紙醉金迷電視劇) 蘇丹牛多少錢 外星人已被證實了嗎 候補購票太坑了 4月3日黃道吉日查詢(黃歷2021年4月 把世界上77億人口堆在一起比迪拜塔還矮 中國最良心的房東(最牛房東有15000多 萬年歷網站(萬年歷網站大全) 不畏強敵的民族氣節 夢見別人拿刀殺我的簡單介紹 時尚昵稱(時尚昵稱二字) 太陽系行星(太陽系行星2破解版) 這三種口罩千萬不能買 中國最便宜的肌肉車(中國能買的肌肉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