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架目擊紫色麒麟(神農架神秘)
xj
2023-06-10
炎帝神農與神農架傳說
鄂西神農架,不僅以其古老的歷史、浩瀚的林海、珍奇的物種、洪荒的景觀、古樸的民俗風情、詭譎的自然奧秘而蜚聲中外,被譽為“綠色寶庫”、“動植物王國”、“科學迷宮”、“中國國寶”;而且,還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氏長期活動、為民造福的圣地,成為海內外十多億炎黃子孫非常向往的“洞天福地”。
改革開放的大潮,啟開了神農架神秘封閉的大門,前來訪問、旅游、考察、探謎的中外客人越來越多。人們常常懷著濃厚的興趣問道:神農氏真的到過神農架嗎?他與神農架有什么聯系?神農架的名稱到底是怎樣來的?
神農架最顯著的一個特色,是神話色彩極為濃厚,神秘多彩,令人興趣盎然!
傳說炎帝神農氏是上古時代三皇五帝中的一位賢圣的帝王,是中華民族的化身。我國許多史籍,如《左傳》、《禮記》、《漢書》、《荊州記》、《帝王世紀》、《水經注》、《括地志》、《漢唐地理書鈔》、《路史》、《大清一統志》等,都認為炎帝神農氏的出生地是厲山、列山或烈山,即今湖北省隨州市厲山鎮。據清同治《隨州志》記載:“列山上建有神農廟、神農井、炎帝廟”。相傳神農氏誕生于厲山鎮南九烈山第五座山頭半山腰中的神農洞。神農洞的附近有古廟一座,內供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的塑像。隨州市厲山鎮距神農架林區只有兩百公里,前者是神農氏故鄉,后者是神農氏長期生活的地方。至今,兩地的民俗風情、方言、有關神農氏的傳說故事,都大抵相似。兩地皆系炎黃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神農架的稱謂較多,僅筆者收集的名稱就有神龍山、神農山、神農架山、老君山、南山、景山、熊山、太陽山、野人山、木城、神龍、神龍架、神農架、森林架、巴山老林、南山老林、中央山地、華中屋脊、華中第一峰、大巴山東段、大巴山主峰、一萬英尺之巔等等,多達二十余個,其中有的是借代名。然而,查閱《史記》等《二十五史》,都沒有神農架的芳名;1931年5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上,也沒有提到神農架。1970年5月,國務院以國發(79)47號文件正式批準將鄂西北的房縣、興山縣、巴東縣的二十四個公社、兩個藥材場和一個農場劃為神農架林區的行政區域,屬湖北省人民政府直轄單位。房縣、興山縣、巴東縣所在地,自三皇五帝至西周分別為彭部落方國、后夔國、廩君國地,春秋時屬麇、庸二國和夔子國,公元前634年楚滅夔后至戰國時期屬于楚國。由此可見,春秋之前,神農架所在地屬于多國之間的邊緣地區,是“蠻荒之地”中的孤島;加上這一帶千里高山、人跡罕至,長期處于原始封閉狀態,成為被遺忘的角落,或被視為可望不可及的洪荒之地,“藏在深山人未識”。
神農架最早的名稱,被稱為“熊山”。《山海經?中次九經》云:“又東一百五十里,曰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恒出人神人,夏啟而冬閉……熊山,帝也” (從王念孫校)。一些學者認為,《山海經》講的“熊山",從名稱、地望、方位來看,即今神農架(參見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年版《山海經新探》一書)。有趣的是,當代科學家們通過考察后認為:神農架發現的熊不僅數量特多,而且種類最多,不愧是中國“熊的王國”。其中的“神人”,是屈原《山鬼》詩中的“山鬼”,即今轟動全球的神農架高大的“野人”。“熊山,帝也”,是說神農架是古代帝王的圣地,這位帝王,當指炎帝神農氏。
《史記?楚世家》記載:約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成王將熊繹封于楚(大約相當于今神農架林區南坡、興山縣、秭歸縣及長江北岸—帶),“熊繹辟在荊山,蓽露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左傳?宣公十二年》也很贊賞楚先王熊繹“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艱苦創業精神。當時的古荊山,包括今神農架林區全境及房縣、興山、巴東、秭歸、保康等地。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國成語大辭典》認為:“篳路藍縷”這句成語,謂架柴車穿破衣去開辟土地,后形容創業艱苦。而比熊繹早約兩千年的神農氏,來到神農架創業、采藥的處境,肯定更為艱險。神農架作為神農氏駕臨、創業的領地,其地位是崇高的,“熊山,帝也”,指的就是這一史實。同時,“神農架”名字本身就寓意著神農氏當年架柴車、穿破衣在神農架、鄂西北一帶萬山叢中披荊斬棘、搭架采藥的艱苦創業歷程。
“神農架”的名稱直到清代才正式見諸方志,清同治年間編纂的《興山縣志》云:“老君山其最高處曰神農架,懸崖峭立,林木蒙茸,人跡罕至”,“神農架終年有積雪。”隨后出版的《湖北通志?輿地志?山川四》記述:“老君山,在(興山)縣西八十里,高三千丈(《清一統志》),山最高處曰神農架,懸崖峭立,人蹤不至,每除夕聞爆竹鼓吹聲,土人以聲多卜來歲豐稔。”民國初年重修的《興山縣志》上也說:“老君山高寒,屋瓦被凍、多坼,居民多以木為之。產赤蛇,長五寸;有獨角獸,如羚羊,重千斤,明崇禎初獸見……山上有老君觀,觀旁有大人(即高大的“野人”)足跡,長一尺,廣六寸”;“縣西北之神農架,縣境第一高山也,神農山脈出自四川……入縣境為神農山,一名神農架山。”
“山最高處曰神農架”,就是指今神農架林區老君山(其主峰海拔2936米)、西面的神農頂(海拔3105.4米)、大神農架3052.7米)、小神農架(3005米)等高峰。
民間傳說,遠古時代太上老君曾從天宮來到神農架煉過長生不老仙丹,并與炎帝神農氏一起建起冶金爐,冶煉鋼鐵打制農具,為民造福。后來,人們就在這里修建了老君廟(老君觀),供奉太上老君神像和神農像,此山便稱為老君山;比老君山更高的山就稱為神農山。這件事足以說明,在人民心目中,神農氏的貢獻是最大的,聲望是最高的,遠遠超過天上的神仙。可惜,這些廟宇寺觀均毀于近代。尤其令人感興趣的是,通過近些年的考察,神農架的老君山到宋洛河一帶幾十里的山林中,蘊藏著豐富的銅礦、金礦、鐵礦等,并且發現了一些古人在此開采冶煉礦物的遺跡。八年抗戰時期,日本侵略軍未能打進神農架;然而在此之前,日本地質師米山良輝慕名不遠萬里來到神農架老君山旁的宋洛雙箭孔修建采礦井,采用水選法煉出銅和金。1936年,當地山民將米山良輝驅逐出境,保護了神農架的資源。總之,傳說與現實,基本證實了遠古時代神農氏前來神農架冶煉鋼鐵打制農具一事,并非完全空穴來風。
神農架民間關于神農氏的傳說故事極為豐富多彩,中老年人大多能講出幾個炎帝神農氏的故事來。炎帝神農氏在這一帶搭架采藥、懲惡揚善、為民謀利的事跡,在這里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僅1990年出版的《神農架民間故事集》一書,就收錄了與神農氏有關的傳說故事幾十篇。這些傳說故事表明,神農氏曾踏遍神農架的千山萬水:他架木為巢,供老百姓居住;他搭架采藥,編寫藥書,為民治病;他斗兇獸、懲惡人,弘揚了人間正氣;他教民稼穡、養蠶、紡織、種樹、采茶、制陶、制末耜、飼養禽畜、創集市貿易、作琴瑟、創歌舞,與民同樂,出現了太平盛世。
在神農架,有一個流傳極廣的故事:一次,神農氏采藥嘗百草時中毒,生命垂危,他順手從身旁的灌木叢中扯下幾片樹葉嚼爛吞下去,用以解饑療渴。奇跡出現了,這幾片樹葉救了神農氏的命。于是,神農氏將這種樹葉命名為“茶”,并倡導植茶、喝茶。現代科學證明,茶葉的茶單寧等物質的確能抗菌殺菌、消炎解毒,而且具有防癌功能。然而,一些學者認為,神農架不可能有野生茶樹,只有云南省才有,所謂神農氏在神農架遇茶解毒的傳說是無稽之談。
神農架到底是否有野生茶樹?國家“七五”期間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的首項——神農架作物種質資源考察的結果表明:神農架林區紅花鄉(今屬木魚鎮)、下谷鄉和興山縣萬朝山等地原始森林中確有大量野生茶樹,最大的茶樹高達三米多,屬野生灌木型大葉茶,是我國野生茶樹的又一新類型,并使我國野生茶樹起源地由北緯22度的云南省紅河流域大大延伸到北緯31度的神農架,向北推移了數千公里!這一重大的發現為遠古時代神農氏采藥中毒時用茶葉解毒的記載與傳說提供了可靠的佐證。
民間傳說還認為神農架有“帝女桑”,有特大野生桑樹,神農氏之妻借這種大桑樹養蠶織布。這種傳說同樣以極大的魅力吸引了人們前來神農架探謎:“神農架,真的有野生大桑樹嗎?”
《山海經?中次十一經》載:“又東五十五里曰宣山,淪水出焉,東南流注于視水。其中多蛟。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葉大尺余,赤理、黃華、青拊、名曰帝女之桑。”《太平御覽》卷九二一引《廣異記》云:“南方赤帝(神農氏)女,學道得仙,居南陽愕山桑樹上……因名帝女桑。今人至十五日焚鵲巢作灰汁,浴蠶子招絲,像此也。”鄂西北包括神農架的部分地區在古代曾隸屬于南陽郡、襄陽府,“愕山”即“鄂山”。房縣及神農架有“蚊”、“水怪”,由來已久。清同治年間《房縣志》記載:“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春燕死成堆,六月淫雨七日,二十八日有蛟出小河,沖壞田廬無算”;“咸豐時,麻灣(今屬神農架林區麻灣村)山崩,遏其流半日,水溢汪洋,覆田廬無算。水涸,鄉人于烏龜峽,見一物,頭骨大如巨釜,雙角節次直理,身首異處,疑為蛟,巖所擊斃者。”
最奇特的是,神農架作物種質資源考察隊于1987年以來在神農架林區多次找到了我國尚未發現過的特大古老原生桑樹,樹齡分別達到八百年和五百年;發現了桑椹長度是普通桑椹2.5倍的果、桑兼用的桑樹;甚至發現了無籽桑樹,該樹高達9米,桑椹果呈圓柱形,椹無籽,汁甜蜜。這三種桑樹可列為中國之最或世界之最,為傳說中的“帝女桑”及神農氏之妻在神農架借大桑樹養蠶織布提供了科學依據。神農架民間還傳說,神農氏在神農架采藥時,登上了具有仙境之稱的燕子埡、天門埡,繼而攀登回生寨,以便將回生寨的七十二種還陽藥記入他的紫竹簡——《神農本草經》。據傳說,這回生寨的還陽藥起死回生,所以稱之為“回生寨”。當神農氏在跨越回生寨中一座獨木小橋時,他不慎將《神農本草》竹簡失落橋下,此橋因而得名“失書橋”。神農氏正處在惋惜為難之際,忽然從碧空飛來一群白鶴,把他接上了天庭,成了“藥仙”。回生寨從此一年四季香氣彌漫,遂改名“留香寨”。1985年秋,筆者陪同文物工作者來到天門埡、留香寨考察,在留香寨下兩公里處的紅河村發現了一座神農氏騎仙鶴上天庭的清代石刻雕像。這座石刻雕像,竟然與當地民間傳說完全吻合,實在令人嘖嘖稱奇。一些史籍方志描寫炎帝神農氏的形狀是:身長八尺七寸,聲音宏亮,額角很寬,眉棱圓而突出,胡須很多,鼻子很大,嘴唇很厚。這些特征正好與這幅騎仙鶴的神農氏的石刻像相同。
《史記?補三皇本紀》記載:“炎帝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媧氏之女,為少典妃,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云:“炎帝神農氏人身牛首。”《天中記》卷二十二引《帝系譜》:“神龍牛首。”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滲水》記述:“(謬)水西徑厲鄉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傳云,是神農所生處也,故《禮》謂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書所謂‘神農既誕,九井自穿’,謂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則眾水動’。《路史?后紀三》羅蘋注: “《荊(州)記》云:‘(神農)井在(烈)山北,重塹周之,廣一頃二十畝,內有地云神農宅。神農既育,九井自穿,舊言汲一井則八井震動’。”
以上史書記載,也與神農架林區的考古發現不謀而合。1985年,文物考古工作者來到燕子埡、留香寨北麓的官封鄉塔坪村,對當地一座古塔遺址進行了清理。當地老人說,此塔系六棱九級寶塔,名曰“神農塔”。一說是遠古時神農氏所建,一說是唐中宗李顯被貶房縣時所建。據說寶塔原有九座,到了明清時代只剩一座。寶塔附近有九口古井,九井之水相通,汲一井則眾井水動。
這座寶塔系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所補修,補修時所立的碑石至今猶存,碑文說:“此塔建于斯地,總莫考其所從來而獨存至今,又堪比之松柏砥柱,與四圍崇山相為掩映,有足觀者,亦可謂深山之古跡也。第歷年久遠,北隅殘缺。彥等觀物,不忍先民之經營漸次消滅,于是糾首捐資,如式補修,以垂千古焉。”可見,早在兩百多年前補修此塔時,該塔就是獨存深山之古跡,它的始建年代無從查考,足見古塔歷史之悠久。神農架官封鄉(今屬紅坪鎮)塔坪村從無兵燹之禍,基本處于與世隔絕狀態,一座寶塔保存數千年是完全可能的。可惜,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這座古塔被當作“四舊”而拆毀,只剩下塔基。考古人員在此塔基旁,還找到了一塊“人身牛首”的神農氏磚雕像,系古塔上的裝飾部件,引起了許多專家的重視。這是一塊高浮雕的人身牛首的神農氏磚雕像,長28厘米、寬16厘米、厚11厘米(現保存于神農架林區文物管理所)。
神農架的磚雕及有關古籍,為何要將神農氏刻畫為人身牛首的形象?
南宋羅泌《路史?后紀三》記載:“(神農氏)乃命邢天作《扶犁》之樂,制《豐年》之詠、以薦厘來,是曰《下謀》。”
神農時代的《扶犁》、《豐年》皆與牛相關,而牛是農民的寶貝,也是勤勞、豐收、富裕、安居樂業、為民造福的象征。神農塔磚雕及史籍中將神農氏喻為牛的頭、人的身子,筆者認為起碼有三種含義:其一,神農氏發明了末耜、牛耕、稼穡,是農業之神;其二,神農氏與耕牛一樣,任勞任怨,勤苦勞作,一心只為百姓造福,為民多作奉獻,舍身忘己;其三,是原始社會里牛的圖騰信仰。在上古時代生產力很低的情況下,人們依靠牛、熱愛牛、崇拜牛,是天經地義的。所以,古籍和民間傳說中以及神農塔磚雕中認為神農氏是“牛首人身”,也就理所當然,不足為怪了。
學術界認為:“神龍”即“神農”,“神龍架”即“神農架”。“龍”與“農”諧音,有時通假。中國是龍的故鄉、龍的國度,同時又是悠久的農業之國;而神農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是農業之神;傳說中還認為神農氏的祖先是神龍。所以,“神龍”即‘神農”,“神龍氏”即“神農氏”。《繹史》卷四注引《帝王世紀》、《宋書?符瑞志》、《史記?補三皇本紀》、《路史?炎帝神農氏紀》、《春秋緯元命苞》等史籍中都有女登(或作安登)為神龍感而生神農的記載。《漢書?晁錯傳》云:“五帝神圣……河出圖,洛出書,神龍至,風鳥翔,德澤滿天下,靈光施四海。”這正是對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千古豐功偉績的頌揚。
地方志書,是所在地政治、經濟、文化的真實記錄。明清時代的《房縣志》記載:“張公院在南山舉場,離城百四十里,山峰獨立,翠聳云霄。登眺則眾山俱俯,頂有方丈地,尚存基址,其磉石圍丈余,相傳張子房修行處,去院二十余里許有白云庵,亦云子房修行處。”
張公院、南山、舉場、白云庵,皆屬今神農架林區首府松柏鎮的地名。南山是房縣之南群山的通稱,一般指今神農架,特指神農架松柏鎮北面的群山。元代和明初,房縣、神農架隸屬襄陽路或襄陽府,所以明清時編修的《襄陽府志》稱神農架為“巴山老林”和“南山老林”。地理學家至今仍稱神農架為大巴山東段和大巴山主峰。《史記?楚世家》等史書記述楚先王熊繹“辟在荊山”,古荊山當時以神農架以及神農架南坡的秭歸、興山為主。
我國當代著名地質學家章鴻釗考證:荊山之首的景山,“即房縣雁塞山”(見章鴻釗《古礦錄》,1954年版);《大清一統志》上,清代郝懿行也指出荊山(首為景山)位于“今湖北房縣西南二百余里,俗名馬塞山”;清代《房縣志》“866年刊印)上有“房縣古縣圖”,縣城正南方標有景山,正好在今神農架林區版圖內。《房縣志》上所載“張公院在南山舉場”,其中“張公院”即今神農架林區松柏鎮北面的最高峰張公院(海拔2134米),舉場即今神農架林區松柏鎮舉場村。
張公院直線距松柏鎮中心街約三公里,系送郎山(又名宋洛山)主峰,因傳說漢初張良晚年曾在此山辟谷修行建有庭院而得名“張公院”。張良在密林中建一亭閣,常與一些游客談古論今,吟詩作賦。良常下山到農戶中敘談,以清泉為酒,以野果、藥材為食,每至夜闌才歸,而百姓總是送張郎(人稱張良為張郎)回閣院內,送郎山、張郎閣、張公院因而得名,至今遺址尚存。
作為漢代開國元勛、劉邦“智囊”的留侯張良(張子房),為何要到神農架來辟谷修行呢?此事可從史籍中尋覓端倪。
《史記?留侯世家》記述,張良晚年對劉邦說:“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經劉邦特許,張良“乃學辟谷,道引輕身”(意思是不吃五谷,只食中草藥等藥物,靜居行氣修仙)。在《漢書?張陳王周傳》上,也講到張良“‘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乃學道,欲輕舉。”
留候張良晚年目睹劉邦、呂后濫殺功臣,為了明哲保身,張良只好棄官修行,妄想追隨赤松子學道登仙。赤松子是神農氏的司雨神仙,神農氏在神農架采藥后升天成了藥仙,而神農架又盛產赤松子辟谷所食的水玉、火芝、柏實等藥物。張良“欲從赤松子游”、“乃學辟谷,道引輕身”,其愿望唯有到神農架才能實現。因此,張良依據史籍記載和民間傳說前來神農架尋找赤松子,并服食水玉、火芝、柏實,以利修行得道,也就合情合理,十分自然的了。
炎帝神農氏是我國遠古傳說中的“神龍皇帝”,而唐中宗李顯是中國正史中唯一的“神龍皇帝”。他們又都在神農架一帶長期生活過,兩個“神龍皇帝”,豈非巧合!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資治通鑒?唐紀》記載:“唐中宗李顯,高宗三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高宗病歿,李顯嗣位。嗣圣元年,武后(武則天僭位,廢帝為廬陵王,四月遷均州。二年(公元685年)九月遷房州。”《舊唐書》、《新唐書》上也有類似的記述。李顯從公元685年被武則天廢于房州,直到圣歷元年(公元698年)被武則天召還于京都洛陽(于公元705年復位),在房州整整居住了十三年。房州地域包括今鄂西北房縣及今神農架大部分地區。公元685年,武則天還親自為李顯劃定了管轄的地域。現神農架林區老君山西側的皇界山,就是武則天親手劃定的房州和歸州(歸州轄境相當于今湖北省秭歸、興山、巴東三縣)兩州之間的界山。因是女皇武則天劃定,故得名“皇界”。唐中宗李顯在房州生活期間,常率領人馬到神農架打獵,到三寶洞、神農塔、神農廟、老君觀、白云庵、張公院、玉皇閣等處游玩,進香問卦。李顯于公元705年復位后,曾將三寶洞外的神農塔、神農廟等列為“御封”,降旨地方派人進行維修保護,并減免房縣及神農架的三年租稅。三寶洞所在之地從古以來稱作“官封”,這一名稱似乎與李顯“御封”有關。
公元705年,李顯復位,改年號為“神龍”。公元707年,李顯又改元為“景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龍者,景仰神龍(神農)也。同年,李顯自命為神龍皇帝。《新唐書?卷四》載:“(景龍元年)八月丙戌,上尊號曰應天神龍皇帝。”李顯還下詔南宮說等人治新歷,于景龍年間編成了《神龍歷》,并降旨建成神龍殿,連他死時也死在神龍殿。《舊唐書?卷七》記載:“(景龍四年)六月壬午,帝(指李顯)遇毒,崩于神龍殿。”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李顯改年號為“神龍”、“景龍”,自封為“神龍皇帝”,治《神龍歷》,修神龍殿,無不與他景仰神龍氏、長期生活于神農架有關。李顯借助民間尊崇神龍(神農)皇帝的風尚,自封為應天“神龍皇帝”,意在表明他順應上天安排稱帝,以致上古時代的“神龍皇帝”再現。李顯有可能認為:歷史上復辟的皇帝極為罕見,像他這樣失位二十一年后再復位的皇帝,古今中外獨一無二。不是他到神農架長期居住、生活過并得到神農氏的在天之靈的庇佑,能夠復位嗎?
由此可以看出,李顯自命為“神龍皇帝”,包含有他崇敬和紀念神農氏、不忘神農架及房州的因素,同時也突出地表現了他借神龍氏之名以炫耀皇威、有感于復辟的封建意識。
“神農架”,由此可解釋為神龍皇帝——炎帝神農氏和唐中宗李顯駕到的地方。古代帝王的車乘總稱為“大駕”、“法駕”等。帝王親臨某地就叫做“駕臨”、“駕到”、“尊駕”等。況且,古時‘駕”、“架”二字可以假借、通用(見《辭海》“架”字注解)。既然武則天劃定的房州和歸州交界的地方叫做“皇界”,李顯效法其母,將自己長期活動過的地方叫“神龍駕(神龍架)”,也未嘗不可。即使李顯沒有御封“神龍駕”地名,后人將此地叫做“神龍架”,也在情理之中。古人對天子奉若神明,尊為“真龍天子”。凡帝王親幸的地方,當地人們莫不感到榮耀。因此,后人將兩位神龍皇帝長期活動的地方叫做“神龍駕”或“神龍架”,既含有紀念神農氏及李顯的因素,也含有兩位神龍皇帝駕臨此地而倍感榮幸之意。
神農架之“架”字,除了上述“架”字的詮釋外,還有“搭架采藥”、“架木為巢”、“架木為屋”、“架木為城”(城:木城)、“架木為壇”(祭祀之用)、“架木為梯”、“架木為橋”、“架柴車穿破衣以啟山林”、“稼穡”之“稼”等多種含意。至今,神農架林區以“架”字組名的古老地名還有黃連架、架上、雪架光、龍架埡等;以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故事而命名的古老地名則有百草沖、百草埡、百草園、百草坪等二十多處。
明代杰出醫藥家李時珍十分崇敬神農氏為民采藥除病的精神,曾多次深入神農架和武當山遍尋有效藥方。后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贊譽:“神農氏出,始嘗草別谷,以教民耕藝;又嘗草別藥,以救民疾夭。”
1942年,經蔣介石同意,國民黨農林部、湖北省政府及鄂北行政署、房縣政府聯合組織了以國民黨房縣縣長賈文治(新中國成立后擔任過北京市政協委員,1996年逝世)為團長、著名植物學家王戰為副團長的“神農架探察團”,共一百五十多人,對神農架進行了首次大規模的科學考察,歷時一個多月。同年,賈文治撰寫了三萬字的《神農架探察報告》。該《報告》指出:“房縣、興山、巴東三縣交界處,有一極廣袤之神秘地區,名神農架,系尚未開發之處女地,相傳已久。又謂此地區古木參天,翼蔽如城,故又名木城”;“神農架起于何時殆無可考,據當地土人言,昔時神農皇帝于其處采木建屋,工未竟而神農升天成神,空留屋架于人間,后人遂以神農架名其地。”賈文治考察神農架時還賦詩一首:“苦竹成林杉蔽空,龍盤虎踞勢豪雄。登臨方知群山小,此是華中第一峰。”
在神農氏的故鄉——隨州市厲山,以及神農架等地民間,一直流傳著獨角獸麒麟或藥獸白熊協助神農氏嘗草辨毒、采藥治病的故事。《湖北文化》雜志1991年第11期在《炎帝神農——華夏農業文明的開山祖》一文中寫道:“厲山民間傳說還有麒麟幫炎帝神農嘗草識毒的故事,‘赭鞭’和‘麒麟’助人嘗百草是神話、是傳說,也是對炎帝神農嘗百草的推崇與景仰。”
令人驚異的是,獨角獸麒麟和藥獸白熊這兩種傳說中的神奇動物,至今仍生活在神農架,《興山縣志》、《歸州(秭歸)志》記載當地清末還發現了獨角獸或麒麟。新中國成立五十年來,神農架多次捕獲過白熊(至今在武漢動物園和深圳市野生動物園展出有神農架白熊),多次發現甚至打死過獨角獸麒麟(見1987年7月1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所載筆者與生物學家劉民壯教授合作的文章:《神農架發現的兩種獨角獸(麒麟)》)。這兩種奇異動物的發現均引起了海內外關注,而且與民間傳說、史志記載互為印證,啟迪人們去思考、推斷炎帝神農氏的史事。
1984年以來,在神農架發現了漢民族首部創世史詩《黑暗傳》和清代木刻珍本《太陽經》、《太陰經》、《太陽太陰經》、《灶王本愿經》、《灶王新經》,此外還發現了《神農傳》、《三神傳》、《女媧尊經》等民間神話唱本。這些流傳至今的大量手抄唱本及木刻珍本,絕大多數與炎帝神農氏有關。
數千年來,炎帝神農氏被尊為太陽神、農業神、藥神、灶神,世世代代為人民所懷念。
總之,炎帝神農氏的英名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萬古長存。神農架山高水長,林海蒼茫,魅力無窮。炎帝神農氏的高大形象,將同神農架巍巍群峰一起,像豐碑一樣偉岸在華夏大地上,永遠矗立在億萬炎黃子孫心中。
[img]紫色麒麟是火麒麟和水麒麟雜交嗎不是。
上古神獸麒麟為萬獸之王,長相奇特,有獅子般的頭,鹿角,虎眼,龍鱗,麒麟長壽,據說一只麒麟就算沒有修煉,也能活上兩千年。
據說火麒麟周身紅色,擅長駕馭神火,它所用的火叫驚世烈焰,無論是誰,被驚世烈焰一燒,就灰飛煙滅。火麒麟周身紅色,擅長駕馭神火,它所用的火叫驚世烈焰,無論是誰,被驚世烈焰一燒,就灰飛煙滅。
神農架有什么神秘之處?巍巍神農,雄偉奇麗。在這里,不知隱藏著多少神奇誘人的自然奧秘,令人神往,令人驚嘆。“鬼市”便是其中一道瑰麗的風景。
“鬼市”又叫“山市”、“山中蜃景”。清代的《興山縣志》對神農架的“鬼市”有生動的記載:“神農山……為三邑(房縣、興山縣、巴東縣)界山,一名神農架。高塞,為三邑最幽深險阻,多猛獸,產白藥。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三月,邑(興山縣)凜生陳宏慶經彩旗(今神農架林區本名鎮彩旗村),遠望神農積雪,詢之,土人云:山上常八月雨雪,至明年六月始清;又常六月飛霜。久雨初霽,峰巒隱現,有如城郭村落,相傳為山市;每歲元宵,中秋夜、除夕,時聞爆竹鼓角聲;又常見大人跡。”
在這段話里,“神農山”即神農架的最高峰——海拔3105.4米的神農頂峰;“大人跡”即傳說中的“野人”的巨大足跡。《興山縣志》中描述的詭譎奇異的“山市”,甚至在神農頂“時聞爆竹鼓角聲”,則給后世人留下了不解之謎。
那么,何謂“山市”呢?《辭海》、《辭源》中都未收錄其名。在《漢語大詞典》中,“山市”被詮釋為“山中蜃景”,未予以詳細說明;在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山市》中,有這樣的記載“奐山(位于今山東淄博市)山市,邑人景之地也。數年恒不一見。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上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無何,見宮殿數十所,碧瓦飛甍,始悟為山市……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
可見,古人早已目睹過神農架“鬼市”的神采。自七八十年代以來,神農架以它撲朔迷離的野人、奇幻神秘的“怪光”蜚聲海內外。成群結隊的游客帶著美麗的幻想踏進這片奇異的土地,更多的人們有幸目睹神農架“鬼市”的奇觀。人們在驚嘆大自然美妙絕倫的同時,不禁從心靈深處發出這樣的疑問:“鬼市”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
科學家告訴我們:正如“怪光”、“海市”等自然蜃景一樣,“鬼市”既不是所謂蛟龍、大蛤蜊之類的怪物噴云吐氣而形成的,更不是什么妖魔鬼怪故意制造的,而是一種奇特罕見的光學現象,它是大自然的杰作。當自然界的光線通過不同密度的空氣層發生折射(或伴有全反射)時,在空中或地面上便會顯示出周圍的景物。這樣,人站在遠處,便能看到各種奇異的幻景。
此外,科學家們還按照不同影像的形態,將“蜃景”分為上現蜃景(正像)、下現蜃景(倒像)、側像蜃景(斜像)等多種;又根據海拔高低或地域的不同,將蜃景分為“山市”(即“鬼市”)、“海市”(即海市蜃樓)等。
值得一提的是,“海市”多發生在海洋、海濱或沙漠之上;而“山市”則見于高山,尤其是名山之上,它比“海市”更復雜奇譎、變化多端。在高聳云天的峭壁或峰巒綿延的山頂,人影憧憧、喧聲鼎騰,來去無蹤的“山市”讓人疑神疑鬼,所以在民間,人們稱“山市”為“鬼市”。
根據對現有資料的分析,科學家指出:神農架是我國自古至今發現“鬼市”的海拔最高區,也是“鬼市”的多發區。為什么大自然獨獨偏愛神農架,將那么多罕見的自然景觀都賦予了她?當我們自然而然地將“鬼市”與神農架的“野人”、“麒麟”、“怪光”以及奇洞異穴聯系起來,我們便會越發被她無窮的魅力所吸引。
只是,按照物理學原理,“蜃景”應當有形無聲。然而,神農架的“鬼市”奇就奇在讓人有“時間爆竹鼓角聲”的聽聞。宋代歐陽修也親耳聽到“蜃景”中傳來“車馬人畜之聲”,這又是怎么回事呢?對這種有聲的蜃景,什么時候才能解釋清楚?我們期待早日能夠解開這一自然之謎。
滿天飛在神農架觀察到了什么他們都是什么樣子的宋師兄問我們各自想去哪兒見證,我突然不知所措,不知去哪兒見證好,想來想去,突然想起北緯三十度。話說北緯三十度上,我們見證了金字塔、百慕大三角洲、鄱陽湖等等,個個都具有神秘色彩,而神農架也在北緯三十度附近,對了,我們去神農架看看。說實話,我跟兒子從沒去過神農架,連照片都沒看過,只是聽說神農架和野人的說法,對于神農架其它的事情一無所知。借著今天這個特別的機會,讓天眼兒子帶我們參觀一番!
護法菩薩帶著兒子瞬間到達神農架,我急忙問:“到了嗎?快說說神農架是什么樣子的?”特別羨慕天眼的兒子,不用坐飛機,不用坐車,不需要旅途勞累,瞬間就可以游山玩水的感覺!兒子輕輕地告訴我:“到了。這里太美了,高山聳立、綠樹成蔭、湖泊河流清澈透明,瓦藍瓦藍的天空與山水共同勾勒出一幅美麗的風景畫……”
我問:“你看到野人了嗎?”
兒子告訴我:“看到了!他們很高大,有兩三米高。身上有棕色的毛,嘴里兩顆尖尖的虎牙露在嘴角兩邊。他們有的住在山洞里,有的住在茅草屋里,還有的住在土屋里。他們快樂的生活著,有的在做飯,有的在游玩,有的在逛街,有的......野人們用的錢幣是圓形的硬幣,一面畫有代表數字的圖案,另一面則是神農氏像。那里的市場上很熱鬧,賣什么的都有。野人也吃肉,但不多。那里還有各種小吃,有烤玉米、辣薯片、三角包等等,太多了。我還吃了烤玉米呢,非常甜,那個辣薯片更好吃。他們是用木杯喝水的……”兒子一邊給我講訴著美食,一邊美滋滋的回味著,小嘴兒還嘖嘖的,整個人沉浸在美味之中……
我問:“這些野人住在哪里?”
答:“跟我們人類不在一個維次上,所以人類很難看到。他們有的住在山洞里,有的住在茅草屋里,還有的住在泥土堆起的房子里。房子里面的東西,我們乍一看,都很簡陋古老,但實際上,每件東西都有著不可思議的用途,是有法術的......不光山底下有野人,山頂上也住著野人,山頂的野人主要住在茅草屋里,他們對整座山都部下了結界,防止有外人進入。”
問:“有人去過野人住的山洞嗎?”
答:“有,但是不是普通人能去的。普通人進入山洞的話,要么被野人殺掉,要么會失蹤,還有的人進入山洞門后就好像穿越時空一樣進入到其他地方,因為野人會在自己家的附近結界。”
問:“野人是像人類一樣的人嗎?”
答:“他們是人,但他們是我們這批人類出現之前的那批人。”
問:“野人屬于哪一道?”
答:“人道!但是他們能飛起來的。”
問:“野人的壽命長嗎?”
答:“比現在人的壽命長很多很多很多!”
問:“野人會生病嗎?”
答:“當然會,但是他們不會病死,就算得了重病,一兩天后就好了!”
問:“傳說中,神農架里有麒麟、獨角獸、藥獸白熊,等等,是真的嗎?”
答:“是真的,真有!它們是野人的寵物。有時,遇到想闖入結界的人,麒麟獸就會去咬這個人。”
問:“神農架里有個森林,有人說里面有白猴、白熊、白蛇、白喜鵲、白烏鴉等等,這是真的嗎?”
答:“是真的!白猴是可以看出來妖魔的,不管這些妖怪法力多強多會偽裝,當它們附在人身上的時候,白猴都能看出來!而且白猴還會打這些妖怪!”
問:“野人世界里的動物都有這樣的能力,那么野人們不是更厲害?”
答:“是的,比現在的人類厲害很多很多倍!”
問:“那里有九頭鳥嗎?”
答:“有,九頭鳥、九頭蛇等等都有!”
問:“有人說在神農架見過這些,是真的嗎?”
答:“不是真的!”
問:“九頭鳥長得什么樣子?”
答:“有九個頭,長得很像鳳凰。雌九頭鳥身上是紫色略帶粉色,翅膀是彩色的。雄九頭鳥身上只有單一一種顏色。”
問:“為什么人類見不到它們?”
答:“跟我們不在同一維次上。”
問:“為什么在古代,有人見過野人、白猴、九頭鳥等等。”
答:“古人比起現代人來說,吃肉少呀。人類吃肉吃海鮮越多,就越無法看到那些,就越低等。”
問:“北緯三十度上,只有神農架是山清水秀、綠樹成蔭。為什么?”
答:“神農架特殊!雖然美,也不能在這個地方常住,除非是在神農架里出生的人。如果有人一定要去那里住,最多只能住兩年。”
問:“聽說神農架有很多稀有的草藥,真的嗎?”
答:“真的,但同時也有毒草!”
問:“神農架里還有什么奇怪的東西?”
答:“有一本會飛的書!在半空中旋轉呢,里面記載著野人祖先的事!野人就是學習這本書上的知識!”
問:“神農氏是人身牛頭的形象嗎?”
答:“是的!”
問:“神農架就是以神農氏的名字命名的嗎?”
答:“神農氏住在這里,于是給這個地方起名為神農架!”
問:“神農氏現在還在神農架嗎?”
答:“是的!”
問:“他還活著?”
答:“是的,他的肉身死去了,神識還在神農架!”
問:“那么黃帝也在嗎?”
答:“在!”
問:“神農祭壇的神農氏像真的是神農氏的樣子嗎?”
答:“是的,那里面藏有最神奇的書!神農氏像頭頂和兩只角上都有水晶,這三顆水晶中有氣和能量,這是保持神農架山清水秀的秘密!人類肉眼看不到!”
問:“人類能進去嗎?”
答:“藏書的地方,人進不去。其實即使進去了,也看不到書,只能看到存放書的平臺!”
問:“野人能進去嗎?”
答:“一般的野人是不可以隨意進去的,除非他們有令牌!”
問:“神農架在北緯三十度上,它還有什么珍奇之處?”
答:“有好多呢,比如寶藏、古書等等!神農架里的一條河里有個洞,洞里沒有水,這個洞里有一本神奇的書。人可以潛水去那個洞,但是洞的附近,水是有毒的。業障重的人碰到這個水會得重病,只有業障非常非常輕的人才可以進入洞里,他們可以看到那本神奇的書。書只能在洞里讀,不可以拿出洞去。”
問:“河水里有龍王嗎?”
答:“有。但是龍王不經常在那里。”
問:“神農架里有個燕子洞,你看到了嗎?”
答:“看到了,洞里有很多燕子。還有很多雙頭燕,九頭燕。只是人類看不到這些燕子,只能看到普通的燕子。那些雙頭燕是可以吐火的。”
問:“神農架那里有個冰洞,你看到了嗎?里面有什么?”
答:“看到了!里面有寒冰蝦!普通人還是看不到。修行人如果吃了這寒冰蝦,可以增加千年的功力!還有冰蠶、冰蠶蜘蛛、鹿、冰熊等等很多。冰蠶蜘蛛身上是藍色的,蜘蛛絲是像冰一樣的絲,還帶有霜,用手一縷,滿手都是霜,在陽光的照射下,五彩斑斕。小鹿也很漂亮,全身都是藍色的,腳底下是深藍色的,而頭上兩個角是淡藍色的,頭上有兩個小雪花,胸口處也有個小雪花。小鹿可以發出藍色極光,這是他的攻擊武器,也是他的法術,他可以用這個光掃一下,就變出一座房子來。這里的北冰熊也是全身白色的,但是頭上飄著一片大雪花,這是他的小飛鏢。如果前面有人,小飛鏢就會打在人身上。如果打在空地上,就會變成一座雪房子。”
問:“神農架里雷響出魚的錢魚洞,你去看看,那里有什么新鮮事兒?”
答:“那里有雷魚!最初,天上同時打下來四道閃電,這四道閃電剛好打到一條魚身上,隨后這條魚便沉底了,緊接著又有好多閃電打入水里,就這樣,第一條雷魚產生了......雷魚可以在閃電中自如游動,速度極快。如果兩條雷魚相撞,就會產生電!雷魚可以用閃電攻擊敵人。錢魚洞里還有一只金色的刺猬,它是洞里一個野人的寵物,而這位野人就是此洞的主人!小刺猬身后的刺是有毒的,也是一種攻擊武器!”
看完錢魚洞,兒子又神秘兮兮的告訴我:“在神農架,經常會出現飛碟,飛的特別快,肉眼看,可能只能看到一個一晃而過的影子。這些外星人和野人們在神農架建有通往黑洞的通道。”
問:“神農架那里也有能量存在嗎?”
答:“有!”
問:“神農架大嗎?”
答:“天眼看到的神農架,是別有洞天的,比肉眼看到的,要大很多很多!”
問:你還看到什么了?”
答:“我還看到一個洞,里面有好多蓮花,如果有人把蓮花煮水喝,不久就會懷孕了!人類還沒發現這里呢!神農架里還有一種樹,樹里有一種吸收日夜精華的水狀物質,如果有人喝下此水,修行會更好,增強法力!神農架里還有一座鐵塔,大概有兩層樓那么高,最頂上有一顆水晶,是發光的。這座塔和神農祭壇上的那座神農氏像都是保護神農架的!”
時間關系,神農架之旅到此結束!當然,神農架的神奇之處遠不止這些!兒子在描述時,也是意猶未盡。感恩菩薩!感恩宋師兄!
關于妖怪的資料◇ 化 蛇 ◇
水獸。人面豺身,有翼,蛇行,聲音如叱呼。招大水。(存在象《3×3只眼》中的mm也有可能)《山海經(中次二經)》有載。
◇ 英 招 ◇
人面馬身(人頭馬?),有虎紋,生鳥翼(人頭飛馬?),聲音如榴。號稱是替天帝看花園的神,但看起來充其量不過是只神獸而已。《山海經(西次三經)》有載。
◇ 玄 蜂 ◇
其實就是巨蜂,腹大如壺,蟄人,有毒,能殺人。《楚辭(招魂)》有載。
◇ 青 牛 ◇
出名主要是作為老子的坐騎。但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土精成形是玉羊)。《嵩高記》、《錄異傳》有載。
◇ 呲 鐵 ◇
形狀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鐵為食。排泄物利如剛(精煉?提純?),可作兵器。《神異經(中荒經)》有載。
◇ 山 臊 ◇
山神,人臉猴身,(一手)一足,能說人話,而且會變化,特別喜歡吃蝦蟹。《神異經(西荒經)》、《國語(魯語下)》、《訴異記》有載。
◇ 火 鼠 ◇
又名火光獸。生活在火山中(非現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燒的森林),重百斤(體形應甚大),毛長接近一米,細如絲,見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制成“火烷布”(如果臟了用火一燒就可變干凈)。《神異經(南荒經)》、《十洲記》有載。
◇ 商 羊 ◇
一足鳥,招大雨。(估計只是能預見天氣)《說苑(辨物)》有載。
◇ 訛 獸 ◇
別名誕。人面兔身,能說人言。喜歡騙人,言多不真。其肉鮮美,但吃了后也無法說真話了。(利用價值很高,呵呵)《神異經(西南荒經)》有載。
◇ 民 鳥(此為一字)◇
嘴為赤色,身為翠色。可御火。《山海經(西山經)》有載。
◇ 欽 原 ◇
鳥,形狀象蜂,和鴛鴦差不多大(可能就是一種巨蜂)。蟄獸獸死,蟄樹樹枯。(玄蜂升級版?)《山海經(西次三經)》有載。
◇ 鉤 蛇 ◇
蛇,身長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捕食時于水中用尾巴鉤岸上動物食之。《水經注(若水)》有載。
◇ 遠 飛 雞 ◇
又名翻明雞、目羽雞。紫色,翅膀下亦有眼睛。日出夕還。(鴿子的異種?)《洞冥記》有載。
◇ 腓 腓 ◇
有點象貍,白色的尾巴。養之可以解憂愁。(高級寵物?)《山海經(中山經)》有載。
◇ 諸 犍 ◇
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長尾,能發巨聲。行走時銜著尾巴,休息時盤著尾巴。《山海經(北山經)》有載。
◇ 混 沌 ◇
長毛四足,如犬,有腹無五臟。抵觸善人,憑依惡人。(絕對惡靈是也)(另有混沌神之說,另行說明,不歸此處)《神異經(西荒經)》有載。
◇ 應聲蟲 ◇
居于人腹。宿主每發聲,腹中便有小聲效之,且會越來越大。以雷丸可治。(腹語?)《續墨客揮犀》、《隋唐嘉話》有載。
◇ 慶 忌 ◇
又名要離。澤精,人形,大概十幾公分高。黃衣黃帽,乘黃色小車,日馳千里。叫它的名字可使之報信(亦有捉魚之說)。歷史上也有人名(吳王僚子,猛將)、塔名為此。《管子(水地)》、《太平預覽》有載。
◇ 并 封 ◇
類豬,黑色,前后皆有頭。ps:述蕩則是左右有頭。《山海經(海外西經)(大荒西經)》、《周書(王會)》有載。:
◇ 夫 諸 ◇
象白鹿,但有四角。招大水。《山海經(中次三經)》有載。
◇ 當 康 ◇
有牙的小豬狀,因叫聲而得名。可以預見豐年。《山海經(東次四經)》有載。
◇ 山 蜘 蛛 ◇
巨蛛,大如車輪,其絲可止血。《南部新書》有載。
◇ 鳴 蛇 ◇
大體如蛇,但有四翼,發磐磐之音。見則大旱。《山海經(中次二經)》有載。
◇ 南 海 蝴 蝶 ◇
巨型蝴蝶。有人曾捕之,去掉其翅膀和須足,仍有八十斤,極其鮮美。(可惜無人飼養)《嶺南異物志》有載。
◇ 幽(安 鳥)◇
類似有條紋的小猴子,經常發笑,看見人則躺倒(藐視?挑釁?),因叫聲得名。《山海經(北山經)》有載。
◇ 貍 力 ◇
豬狀獸,腳后有突起,聲音就像狗叫。應該是有操土之能。《山海經(南次二經)》有載。
◇ 馬 交 ◇
類馬,白身黑尾,頭有一角,利齒,四足為爪,發音如鼓聲。以虎豹為食。一說可御兵。《山海經(海外北經)(西次四經)》、《管子(小問)》、《周書(王會)》有載。
◇ 孰 湖 ◇
馬身鳥翼,人面蛇尾(與英招類似)。喜歡載人(應該很適合作坐騎)。《山海經(西次四經)》有載。
◇ 媼 ◇
似羊非羊,似豬非豬。在地下食死人腦,能人言。用柏枝插其頭方可殺之。《搜神記》、《晉太康地志》有載。
◇ 患 ◇
身長數丈,類牛,青眼光耀明亮,四腳于土中,雖在動卻不移開。唯灌酒能消。因為其為憂傷之氣所聚,酒能忘憂,所以可消。《搜神記》有載。
◇ 鬼 車 ◇
別名九頭鳥。色赤,似鴨,大者翼廣丈許,晝盲夜了,稍遇陰晦,則飛鳴而過。愛入人家爍人魂氣。亦有說法稱九首曾為犬呲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則有兇咎。(此疑個例)《三國典略》、《嶺表錄異》、《正字通》有載。
◇ 九 嬰 ◇
水火之怪,為羿所殺。(應可噴火吐水,為九頭蛇之類,可和西方的九頭蛇比比?很類似吧。或和小日本的八歧大蛇比比?)《淮南子(本經訓)》有載。
◇ 飛 廉 ◇
鹿身,頭如雀,有角,蛇尾豹文。有說其為風伯。但我覺得應該是操縱風力大氣的神獸更合理。《楚辭(離騷)》有載。
◇ 飛 誕 鳥 ◇
鳥,似鼠,赤足。口可分泌粘膠,用其灑在樹上粘取飛禽食用,亦有時用其噴射,百發百中。(澳洲土著亦有用其法捕獵)《廣博物志》有載。
◇ 九 尾 蛇 ◇
巨蛇,體有鱗甲,腰以下有九尾,拖行,有鐵碰撞之聲。尾端有小孔,會噴射,如槍彈,中者非死即殘。(神話氣息不濃,但可算是比較標準的怪獸,而且還是滿強的)《續子不語》有載。
◇ 奚 鼠 ◇
巨鼠,居于冰下,重千斤,肉可食。皮毛可以制衣被,為御寒上品。用其皮蒙鼓,其聲可以傳千里,它的毛發可以召集鼠類。(鼠王的說)《神異經》有載。
◇ 傲 因 ◇
(字打不出來啊,痛苦中):類人,穿著破爛衣服,手為利爪。襲擊單身旅人,喜食人腦。舌頭暴長,有時伸出盤在地上休息,用燒燙的大石擲之,可殺。(有相當智能,懂偽裝。可能感覺敏銳,尤其是舌頭(痛死的?)。可推見其反應甚快,為搏斗型。)《神異經(西荒經)》有載。
◇ 吼 ◇
形如兔,兩耳尖長,僅長尺余。獅虎畏之,蓋吼溺著體即腐(強酸?)。《偃曝馀談》有載。
◇ 橫 公 魚 ◇
生于石湖,此湖恒冰。長七八尺,形如鯉而赤,晝在水中,夜化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烏梅二枚煮之則死,食之可卻邪病。《神異經(北方荒經)》有載。
◇ 傒囊 ◇
象小孩子,見到人就伸手牽引,但人一到它住的地方就立刻死去。(應該不是動物,而是一種鬼怪吧。吸人魂氣?)《搜神記》有載。
◇ 風 貍 ◇
別名風生獸。似貂,青色。火燒不死,刀砍不入,打之如打皮囊。用錘擊其頭數千下方死,但只要其口入風立即復活。用菖莆塞其鼻方可殺之。其溺可入藥,其腦和菊花服滿十斤可壽五百。(此獸滅絕多半就是因為那個‘壽五百’上了,人類真是恐怖啊^_^)《抱樸子(仙藥)》有載。
◇ 角 圭 / 角 虎 ◇
又名任法獸。如羊,一角,青色,性忠直。看見有人相斗就觸理虧的一方。皋陶(人名)曾用其斷案。(疑可識人心,故能斷對錯。生物測謊儀?)《訴異記》、《神異經》有載。
◇ 委 蛇 ◇
又名延維。人首蛇身,有兩頭,紫衣朱冠,和車轅長度相當。厭惡雷聲,聞之則捧首而立。見則能霸天下。《山海經(海內經)》有載,《莊子(達生)》則說齊桓公曾見之。注:聞一多《伏羲考》中則說此為人首蛇身之伏羲女媧交尾神象。(搞笑吧?)
◇ 契 俞(不好意思,用了別字)◇
獸中最大者,龍頭馬尾虎爪,長四百尺,善走,以人為食。遇有道之人則隱藏,遇無道之人則食之。(懲惡揚善?不過依此之言,無法理解其捕食方式?如此大的體形,速度要多快才能……)《爾雅(釋獸)》有載。
◇ 魍 魎 ◇
木石之怪,亦有說為山川之精。狀如三歲小孩,紅眼長耳,赤黑色,喜歡模仿人聲用以迷惑人。《國語(魯語下)》、《說文》有載。(鼠勺)犬:類狗,能飛,食虎豹。《周書(王會)》有載。
◇ 率 然 ◇
五彩蛇,亦有說為兩頭。人物觸之,中頭則尾至,中尾則頭至,中腰則頭尾并至。(登它主要是因為《孫子兵法》中‘三軍勢如率然’即為此蛇)《神異經(西荒經)》、《博物志(異聞)》有載。
◇ 鯤 鵬 ◇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莊子》
◇ 鬼 母 ◇
南海小虞山,有鬼母,能產天地鬼,一產十鬼,朝產之,暮食之。《述異記》
◇ 神 鳥 帝 江 ◇
天山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也。《山海經》
◇ 恒 山 神 鳥 ◇
恒山之鳥,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將分四海,悲鳴而送之。《藝文類聚》
◇ 海 中 大 蟹 ◇
昔有海商海中行,遇洲港,林要茂甚,乃維舟登岸,息于水旁,半炊而林沒,鈀斷纜乃得去,詳視之大蟹也。《山海經補注》
◇ 龍 魚 ◇
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貍(鯉),一日蝦,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山海經》
◇ 犼(超強) ◇
形類馬,長一二丈,有鱗片,渾身有火光纏繞;會飛,食龍腦,極其兇猛。與龍相斗時,口中噴火,龍即不敵。有人嘗見一犼獨斗三蛟二龍,斗三日夜,殺一龍二蛟方斃。《訴異記》有載。
◇ 車 馬 芝 ◇
名山生神芝。上品車馬形,中品人形,下品六畜形。食之有說可不死;有說可乘云而行,且有云氣覆之。《太平御覽》、《博物志(物產)》有載。
◇ 影 木 ◇
一種植物。白天看它,一葉百影;花會發光,夜晚就如星星一般。萬年才結果,果如瓜大,青皮黑子,食之則身輕。《拾遺記》有載。
◇ 訛 獸 ◇
古仙人名。常在槐山上采藥。喜歡吃松子,身上有毛,有七寸長。能在空中飛,能追上奔馬。據說曾經把松子給堯吃,但堯沒空。當時服用松子的人,都活了三百歲。(那是什么松子啊!開過光的不成?不過用這個佚事作零食廣告不錯^^《搜神記》有載。
◇ 乖 龍 ◇
這個家伙厭煩了行雨,到行雨之時便四處逃逸,藏在人身上,或古木大柱,或樓臺廳閣;逃避雷神的追捕。如果在曠野,無處逃避,往往鉆入牛角,牧童往往因為受此牽累,被雷震死。《蘭亭夜話》有載。這是標準的用神話傳說來解釋自然現象的范例。
◇ 牛 魚 ◇
形如小牛,毛色青黃,喜歡睡臥,受驚動聲如大牛,可傳一里。把它的皮懸起,潮漲則毛起,潮退則毛伏。《博物志》、《太平御覽》有載。
◇ 云 陽 ◇
山中有會說話的大樹,并非樹的緣故,而是因為樹精云陽。正確叫出它的名字就無事了。《抱樸子(登涉)》有載。
◇ 洞 冥 草 ◇
一種植物。會發光,折下枝條可以用來當火把。可以照見鬼物。可服食,常食之身體亦會發光。《洞冥記》有載。
◇ 帝 江 ◇
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沌無面目,識歌舞。(就是一帶了點零碎的肉團。有說是古神,竊覺不似。)《山海經(西次三經》有載。(此物算有些名氣,在不少游戲中露過面。)
◇ 酸 與 ◇
鳥類。形狀象蛇,四翼六眼三足。自呼其名。現之則該地有恐慌。《山海經(北次三經)》有載。
◇ 辟 瘧 鏡 ◇
嘗有陳姓人家,有祖傳古鏡一面,直徑大約八九寸。凡是患瘧疾的人,用它照自己,必然看到自己背上有一模模糊糊,面目不清的東西附著。此物一被照到,立刻象受驚一般,突然消失,病就好了。猜測此物為瘧鬼,羞于見己,故遁。世間稱此為寶。后來有兄弟分家,將此鏡一分為二,再照瘧疾,不復見鬼。(可惜了這面寶鏡)《庚己編》有載。
◇ 玉 紅 草 ◇
應該是玉紅色的一種植物。據說食它的果實會醉三百年,然后再醒來。(建議埃及法老使用,比制作木乃伊好的多了。冷凍睡眠也比不上它啊。)《尸子》有載。
◇ 龍 的 分 類 ◇
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璃龍。《廣雅》有載。
◇ 蜮 ◇
(這東西解釋很多,我選其一列之)甲類,生于山溪中。長一二寸,口中有弩形,以氣射人影,所中之出發瘡,不及時醫治則死。《博物志(異蟲)》有載。
◇ 如 何 ◇
大樹。三百年一開花,三百年一結果。花色朱,果實正黃色。高五十丈,葉長一丈,寬二尺多。果實有核,形狀象棗子,長五尺,寬也差不多。用金刀切則味酸,用蘆刀切則味苦。食之則有地仙之能,不畏水火,不畏白刃。(前段感覺有點象王母娘娘的蟠桃)《神異經(南荒經)》有載。
◇ 畢 方 ◇
木精(?) 如鳥,青色,赤腳,一足(有說兩足一翼),不食五谷。見則邑有訛火(有說常銜火在人家作怪災)。為黃帝衛車之神鳥(有說為致火之妖物,俗稱火鴉)。《山海經》、《神異經》、《淮南子》……俱有載。
◇ 彭 侯 ◇
吳朝建安太守派人砍大樟樹,沒砍幾斧,突然有血出。樹斷,有一人面狗身(有說無尾)的東西跳出。太守說此為彭侯,殺了烹食,味道象狗。(和同是木精的青牛比運氣差多了^^)《搜神記》有載。
◇ 多 即 ◇
形狀象西方的狼狗。紅嘴紅眼白尾,一出現該地就有火災。《山海經(中山經)》有載。
◇ 白 鹿 ◇
瑞獸,常與仙人為伍。鹿壽千歲,滿五百歲則色白。《太平御覽》有載。
◇ 龍 芻 ◇
草名。馬食之,一日千里。古語云’一株龍芻,化為龍駒。’穆天子嘗以此養八駿。有說為龍的口水所化。《訴異記》有載。
◇ 重 明 鳥 ◇
堯在位七十年,有秖支之國。獻重明之鳥……能捕逐猛獸虎狼,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拾遺記》
◇ 獨 角 羊 ◇
觟至①都,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獄,其罪疑都(有嫌疑的人),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故皋陶敬羊,起坐事之。《論衡》
①因為那個字打不出,所以有同音字代替
◇ 蟲 為 ◇
川水之精。一頭兩身,類蛇,長八尺,呼其名,可取魚鱉。《管子(水地)》有載。
◇ 藥 獸 ◇
神農時,白民進藥獸。人有患病就用白民所傳的不明語言告之。獸就到野外銜草回,以此草服之,病就痊愈。有說黃帝叫風后整理其資料,傳后世。(神農呢?)《蕓窗私志》有載。
◇ 計 蒙 ◇
人身而龍首,經常出現在有水之處,伴隨其必有狂風暴雨。(與后世傳說中的龍王很像,應為其原型)《山海經(中次八經)》有載。
◇ 神 農 ◇
有說即炎帝。人身牛首。其貢獻之一就是開發農耕。嘗有丹雀銜九穗禾,其拾落地者植,食者老而不死。另其為醫藥之祖。《搜神記》言其用赤色神鞭鞭百草,了解百草習性,從而利用它們。《淮南子》則說他天生玲瓏玉體,可看見自己的五臟六腑,見毒解毒。傳說是用茶,但一次嘗斷腸草,還沒來得及喝茶解毒已毒發致死。一般以后者流傳較廣。
◇ 馬 交 ◇
類馬,白身黑尾,頭有一角,利齒,四足為爪,發音如鼓聲。以虎豹為食。一說可御兵。《山海經(海外北經)(西次四經)》、《管子(小問)》、《周書(王會)》有載。
************************
白虎
在中國,白虎是戰神、殺伐之神。虎具有避邪、禳災、祈豐及懲惡的揚善、發財致富、喜結良緣等多種神力。而它是四靈之一,當然也|是由星宿變成的。是由二十八星宿中,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是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屬金,色是白的。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從五行中說的了。
玄武
玄武是一種由龜和蛇組合成的一種靈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武,是黑色的意思;冥,就是陰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對龜卜的形容:龜背是黑色的,龜卜就是請龜到冥間去詣問袓先,將答案帶回來,以卜兆的形式顯給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烏龜。以后,玄冥的含義不斷地擴大。龜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龜),因而玄冥成了水神;烏龜長壽,玄冥成了長生不老的象征;最初的冥間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卜即「其卜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朱雀
鳳凰在中國來說,是一種代表幸福的靈物。它的原形有很多種。如錦雞、孔雀、鷹鷲、鵠、玄鳥(燕子)等等...又有說是佛教大鵬金翅鳥變成的。鳳凰神話中說的鳳凰是有雞的腦袋、燕子的下巴、蛇的頸、魚的尾、有五色紋。又請鳳是有五種品種,以顏色來分的:紅是鳳、青是鸞鳥、白是天鵝、另有黃和紫的鳳凰又可說是朱雀或玄鳥。朱雀是四靈之一,也和其它三種一樣,它是出自星宿的,是南方七宿的總稱:井、鬼、柳、星、張、翼、軫。聯想起來就是朱雀了。朱為赤色,像火,南方屬火,故名鳳凰。它也有從火里重身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鳥一樣,故又叫火鳳凰。
青龍
在中國,龍的地位就遠高于印度。因在中國,龍是神物、是至高無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征。也是東方的代表、五行中是屬木的,也因青色是屬木的,故此有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
星宿的是用廿八星宿中,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古人把它們想象成為龍的形象,因位于東方,按陰陽五行給五方配色之說,東方色青,故名「青龍」。又有龍性淫旳說法,和牛交時生麒麟、和豬交時生象。又有龍生九子,都不像龍的說法,是這樣的:大兒是叫囚牛:它平身喜愛音樂,故常立在琴頭上。如漢族的胡琴,白族的三弦琴等。而蒙古的馬頭琴也可能是囚牛的變種。二兒子是睚毗:它平身愛殺所以多被安在兵器上,用以威攝敵軍。同時又用在儀仗上,以顯得更加威嚴。三兒是嘲風:是只獸形龍,樣子有點像狗,它善于了望,故多安在殿角上。據說可以威攝妖魔、消滅災禍。第四兒是蒲牢:喜歡吼叫,人們就把它安在鐘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據說它是住在海濱的,但卻十分怕鯨魚,一但鯨魚發起攻擊,它就會嚇得亂叫。故人們把木杵造成鯨的形狀,以令銅鐘格外響亮。第五兒是狻猊:形似獅子。是外來品,隨佛教傳入中國的,所以性格有點像佛。它好安靜、又愛煙火。所以往往把它安在佛位上或香爐上,讓它為佛門護法。第六兒是霸下:又名赑屃,樣子似龜。相傳上古時它常背起三山五岳來興風作浪。后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攻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第七兒是狴犴:又名憲章,樣子像虎。相傳它主持正義,而且能明是非,因此它被安在獄門上下、衙門大堂兩則、以及官員出巡時肅靜回避的牌上端,以維護公堂的肅然之氣。第八兒是負屃:因它喜愛文學,故多安在石碑的兩則。么子是螭吻:又名鴟尾,魚形的龍。相傳是大約在南北朝時,由印度「摩竭魚」隨佛教傳入的。它是佛經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故此,螭吻由此變化出來,所以它多安在屋脊兩頭,作消災滅火的功效。
饕餮
《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狠惡,積財而不用,善奪人谷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據《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改)。強者奪老弱者,畏強而擊單,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縉云氏之不才子也。”
《左傳·文公十八年》云:“縉云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神異經》所謂“《春秋》言”,即此。
《呂氏春秋·先識》云:“周期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宋羅泌《路史·蚩尤傳》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戒。其像率為獸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說,殆亦饕餮。
《左傳》謂饕餮是“縉云氏不才子”,而《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賈玄曰:“縉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當黃帝時在縉云之官也。”蚩尤姜姓,亦為炎帝之苗裔(《路史·蚩尤傳》),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縉云氏之“不才子”饕餮。又《山海經·北次二經》所記“狍(號鳥)”,郭璞注以為即《左傳》之饕餮。
附:狍(號鳥):《山海經·北次三經》:“鉤吾之山……有獸焉,其狀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號鳥),是食人。”郭璞注:“為物貪(忄林),食人未盡,還害其身,像在夏鼎,《左傳所謂》饕餮是也。”
神農架曾出現“驢頭狼”,已絕跡50萬年的物種,為何再一次現身?自然界總在不斷地淘汰物種,到人類進入工業化社會后,自然界物種的生存空間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壓縮,物種消失的速度空前加快,已經遠遠超出了自然淘汰的節奏。但若是有人說一些被認為已經滅絕的物種再次出現了,這就可能引起人們對一些不明物種的猜測。
神農架有我國為數不多的大面積原始森林,這里充滿著神秘,在上世紀曾經有發現野人和“水怪”的傳聞。雖然這些傳聞沒有被最后證實,但也讓人們產生了對神農架的無限遐想。
除了野人和“水怪”,據說神農架曾出現“驢頭狼”。根據報稱見到過驢頭狼的人描述,這種動物長著驢一樣的頭顱,卻有狼一樣的身子,看起來就像驢和狼的拼圖,有人說這是已絕跡50萬年的物種。
這種動物體型要比狼大得多,四條腿細長,尾巴又粗又長。毛色除了腹部有少許白色,其他部位都呈灰色。這樣的動物從來沒有過出現的記載,當神農架傳出有人見到過這種動物后,立即引起了眾多動物學家的關注。
一些想知道真相的動物學家,專程來到神農架對這種怪獸進行考察。來到神農架后,動物專家聽到了更多有關這種動物的傳言。在當地,稱自己見到過這種怪獸的人有好幾十個。那些自稱是目擊者的人,進一步向動物專家介紹了這種動物的情況。這種驢頭狼身的怪獸叫起來聲音像驢,但并不像驢一樣是食草動物,而是跟狼一樣食肉。
這種動物的性情也如同狼一樣兇殘,會捕食家畜、攻擊人類。它的速度又超過狼,每一步的步幅可以達到一米,奔跑起來速度非常快。專家們經過一段時間的搜索,并沒有在神農架發現這種怪獸。但神農架幾十個目擊者又不像是在說謊。根據目擊者對怪獸的種種描述,一些動物專家認為,有可能當地人看到的是生活在神農架一種叫蘇門羚的動物。
這種動物腦袋就和驢相似,體型也比狼大將近兩倍。蘇門羚很害羞,一有動靜就會快速跑走,人類很難接近它。所以當地人遠遠看到一閃而過的蘇門羚就把它傳成了驢頭狼的情節。
但有些動物專家有不同的猜想。他們認為在馬科動物的進化過程中,有一類爪蹄獸類動物在300萬年前滅絕了,這種動物叫沙獷,與當地人說的驢頭狼有很多相似之處。可已經滅絕的沙獷為何再一次現身?這些專家認為當地人發現的“驢頭狼”有可能是殘留在神農架類似于沙獷的動物,只是這種動物極其稀少,以前未被發現。
神農架獨特的地理環境,使這里好像成了動物的避難所。像在其他地方早已滅絕的金絲猴、蘇門羚,在神農架卻依然存在,那少量類似沙獷的動物隱居在神農架也不是沒有可能。
從發現的沙獷化石來看,沙獷是一種典型的拼圖動物。可能是受這些史前遺留下來的化石啟發,人類古代的傳說中,就有不少拼圖神獸,其中著名的有中國的麒麟。麒麟獅頭一樣的腦袋上長著鹿角,眼睛由像老虎、麋的身體形狀、還生有龍鱗、可屁股上卻掛著更根牛尾巴。這是古人把理想中的動物特性都集中在麒麟身上,以此來表達追求吉祥的愿望。
麒麟是傳說中的祥瑞之獸。傳說中還有種長得像驢叫花班的猛獸。有個寓言說有人做了個老虎模型,放到野外自己躲到模型里捕獵。接連幾天都有動物被模型嚇蒙,成了這人的獵物。有天附近出現了一頭像驢一樣的大型動物,這人又要用老虎模型去獵捕這頭怪獸。
有見多識廣的人告訴他,這動物叫花班,比老虎厲害得多,不僅不會被老虎嚇住,可能還會主動攻擊老虎,勸他不要去招惹。這人不信邪,仍然執意用老虎模型去捕獵這頭怪獸。結果花班果然一見老虎就撲過來,瞬間撕碎了模型,吃掉了里面的人。從傳說中花班的長相和兇猛的肉食性來看,倒和神農架鬧得沸沸揚揚的“驢頭狼”有點接近。
結語史前有很多現在看起來像拼接在一起的動物,是因為進化不完全。這些物種很多都被進化淘汰了。但有些動物學家認為,在一些隱秘特殊的環境里,這些動物有少量的留存,也不是沒有可能。現實中還有四不像這樣的拼圖動物,那神農架也可能有驢頭狼這種未被發現的拼圖動物,要是最終能確認驢頭狼的存在,那會讓人覺得是一件奇妙的事。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神農架目擊紫色麒麟(神農架神秘)”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神農架目擊紫色麒麟(神農架神秘)
本文地址:
/qiwenyishi/30420.html
標簽: 神農架目擊紫色麒麟(神農架神秘)
- 上一篇:
- 下一篇: 霸王龍(霸王龍汽車)
- 熱門文章
- 隨機tag
-
中國最畫的貝貝(最簡單畫貝貝) qq名英文(名英文字體) 公司起名大全(公司起名大全二字免費)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簡稱還是阿富汗) 中國最菜前鋒(中國最厲害的小前鋒) 中國最歷害的犬的簡單介紹 父親節是6月的第幾個星期日 烏龜壽命(烏龜壽命最長可達多少年了) 天上人間四大花魁都是誰(是誰讓查的天上人 2023最掙錢沒人干的生意 人要猝死前幾天的信號 司馬懿最愛的女人 阿富汗也是一個美女之國 裴南葦真實身份 婚慶公司取名(婚慶公司起名好聽的店名大全 2023年屬兔取名宜用字(文雅有內涵) ALEVEL國際學校好不好 中國最紅組合排行榜(中國當紅組合) 又一項世界紀錄在鄭州刷新 出生日期與星座(出生日期與星座查詢) 中國最寬的音箱(中國最寬的音箱有多長) 女生網絡游戲名字(女生網絡游戲名字兩個字 是一種月全食現象 中國最恐怖火車線路(中國主要火車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