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臺詩案(烏臺詩案為什么叫烏臺)
xj
2023-03-28
烏臺詩案,即御史臺詩案。它興訟于宋神宗趙頊元豐二年(1079)。蘇軾是被告。原告是:權監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亶,國子博士李宜,權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他們指控蘇軾寫詩文訕謗朝政、反對新法、指斥皇帝,要求處置蘇軾。
原來,蘇軾步入仕途之日,正值王安石變法之時。朝廷上革新派和守舊派兩軍對峙,斗爭激烈。蘇軾站在守舊派的立場上,多次上書神宗,表明自己的反對態度,并請求盡快制止變法。請求未果,于是希望離開政治斗爭的旋渦,故上書請求外任。
獲準后,先任杭州通判,三年后,又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在此期間,蘇軾針對新法推行中出現的問題,寫了一些譏諷新法的詩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知湖州后不久,烏臺詩案便發生了。
擴展資料:
詩案之前,蘇軾詩詞作品在整體風格上是大漠長天揮灑自如,內容上則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詩案之后,雖然有一段時間官至翰林學士,但其作品中卻少有“致君堯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卻越來越轉向大自然、轉向人生體悟。
至于晚年謫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曠達的心境就更加顯露出來,一承黃州時期作品的風格,收斂平生心,我運物自閑,以達豁然恬淡之境。
以烏臺詩案為界,蘇軾的詩詞作品在創作上有繼承也有明顯的差異。在貫穿始終的“歸去”情結背后,我們看到詩人的筆觸由少年般的無端喟嘆,漸漸轉向中年的無奈和老年的曠達——漸老漸熟,乃造平淡。
蘇軾烏臺詩案是怎么回事?烏臺詩案,是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發生的一場文字獄,結果蘇軾被抓進烏臺,被關4個月。御史中丞李定、舒_、何正臣等人摘取蘇軾《湖州謝上表》中語句和此前所作詩句,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蘇軾的詩歌確實有些譏刺時政,包括變法過程中的問題。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告發,后在御史臺獄受審。所謂“烏臺”,即御史臺,因官署內遍植柏樹,又稱“柏臺”。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筑巢,乃稱烏臺。所以此案稱為“烏臺詩案”。\x0d\x0a烏臺指的是御史臺,漢代時御史臺外柏樹上有很多烏鴉,所以人稱御史臺為烏臺,也戲指御史們都是烏鴉嘴。\x0d\x0a北宋神宗年間蘇軾因為反對新法,并在自己的詩文中表露了對新政的不滿。又由于他當時是文壇的領袖,任由蘇軾的詩詞在社會上傳播對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許下,蘇軾被抓進烏臺,一關就是4個月。由于宋朝有不殺士大夫的慣例,所以蘇軾免于一死,但被貶為黃州團練。\x0d\x0a元豐二年(1079)三月,蘇東坡由徐州調任太湖濱的湖州。他作《湖州謝上表》,其實只是例行公事,略敘為臣過去無政績可言,再敘皇恩浩蕩,但他在后又夾上幾句牢騷話:\x0d\x0a“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朝廷的公報是固定按期出版的,相當于現在的官方報紙,蘇軾的文字照例惹人注意,這次謝恩表,使那些“新進”成了讀者心目中的笑柄。而他們惱羞成怒,必然對蘇軾進行報復,同時也是借新法謀私利、打擊異己的一個步驟。但單憑《湖州謝上表》里一兩句話是不行的。偏偏湊巧,當時出版了《元豐續添蘇子瞻學士錢塘集》,給御史臺的新人提供了收集材料的機會。監察御史臺里行舒_(念dǎn)經過四月潛心鉆研,找了幾首蘇軾的詩,就上奏彈劾說:\x0d\x0a“至于包藏禍心,怨望其上,訕瀆謾罵,而無復人臣之節者,未有如軾也。蓋陛下發錢(指青苗錢)以本業貧民,則曰‘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課試郡吏,則曰‘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陛下興水利,則曰‘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鹽堿地)變桑田’;陛下謹鹽禁,則曰‘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其他觸物即事,應口所言,無一不以譏謗為主。”\x0d\x0a他舉的例子,“贏得”兩句及“豈是”兩句出自《山村五絕》;“東海”兩句出自《八月十五日看潮》;“讀書”兩句出自《戲子由》。但經斷章取義后,句句上綱上線。\x0d\x0a馬上,國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前腳后腳殺到,他們歷數蘇軾的罪行,聲稱必須因其無禮于朝廷而斬首。李定舉了四項理由說明為什么應當處蘇軾極刑,他說:“蘇軾初無學術,濫得時名,偶中異科,遂叨儒館。”接著說蘇軾急于獲得高位,在心中不滿之下,乃譏訕權要。再次,皇帝對他寬容已久,冀其改過自新,但是蘇軾拒不從命。最后,雖然蘇軾所寫詩之荒謬淺薄,但對全國影響甚大,“臣叨預執法,職在糾察,罪有不容,豈敢茍止?伏望陛下斷自天衷,特行典憲,非特沮乖慝之氣,抑亦奮忠良之心,好惡既明,風俗自革。”這位李定正是當年因隱瞞母喪而被司馬光稱為“禽獸不如”的家伙,蘇軾也譏他“不孝”。雖然群小都要蘇軾死,但神宗皇帝不愿殺害他,只同意拘捕他,而且不同意蘇軾在進京途中關入監獄過夜。\x0d\x0a此時,蘇軾的一個好友王詵,是他印了蘇軾的詩集,聽到這個消息,趕緊派人去給南部的蘇轍送信,蘇轍立刻派人去告訴蘇軾,朝廷派出的皇差皇甫遵也同時出發,但蘇轍的人先到,蘇軾知道消息,立即請假,由祖通判代行太守之職。\x0d\x0a皇甫遵到時,太守官衙的人慌做一團,不知會有什么事發生。蘇軾不敢出來,與通判商量,通判說躲避朝廷使者也無濟于事,最好還是依禮迎接他,應當以正式官階出現。于是蘇軾穿上官衣官靴,面見官差皇甫遵。\x0d\x0a蘇軾首先說話:“臣知多方開罪朝廷,必屬死罪無疑。死不足惜,但請容臣歸與家人一別。”\x0d\x0a皇甫遵淡然道:“并不如此嚴重。”命士兵打開公文一看,原來只是份普通公文,免去蘇軾的太守官位傳喚進京而已,要蘇軾立即啟程。蘇軾歸看家人時,全家大哭。蘇軾笑著說了一個故事安慰他們:\x0d\x0a“在宋真宗時代,皇帝要在林泉之間訪求真正大儒。有人推薦楊樸出來。楊樸實在不愿意,但是仍然在護衛之下啟程前往京師,晉見皇帝。皇帝問道:‘我聽說你會作詩?’楊樸答道:‘臣不會。’他想掩飾自己的才學,抵死不愿作官。皇帝又問:‘朋友們送你時,贈給你幾首詩沒有?’楊樸回答道:‘沒有,只有拙荊作了一首。’皇帝又問:‘是什么詩,可以告訴我嗎?’于是楊樸把臨行時太太做的詩念出來:更休落魄貪酒杯,且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里去,這回斷送老頭皮。”\x0d\x0a家人聽了故事,心里稍安。\x0d\x0a太守官衙的人全都嚇得手足無措,個個躲躲藏藏,只有王氏兄弟和陳師錫設酒筵餞別。但老百姓都出來看太守啟程,縣志記載,老百姓都淚如雨下。蘇軾途經揚州江面和太湖時,都想跳水自殺。他不知道要判什么罪,并且怕他的案子會牽連好多朋友。等再一想,真跳了水,又會給弟弟招致麻煩。不然,后人就見不到赤壁懷古和赤壁賦了。家里燒了他大部分與友人的通信和手稿,家人到了安徽宿縣,御史臺又派人搜查他們的行李,找蘇軾的詩,書信和別的文件。后來蘇軾發現自己的手稿殘存者不過三分之一。\x0d\x0a蘇軾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八月十八日送進御史臺的監獄。二十日,被正式提訊。\x0d\x0a蘇軾先報上年齡,世系,籍貫,科舉考中的年月,再敘歷任的官職和有他推薦為官的人。他說,自為官始,他曾有兩次記過記錄。一次是任鳳祥通判時,因與上官不和而未出席秋季官方儀典,被罰紅銅八斤。另一次是在杭州任內,因小吏挪用公款,他未報呈,也被罰紅銅八斤。“此外,別無不良記錄”。\x0d\x0a最初,蘇軾承認,他游杭州附近村莊所作的《山村五絕》里“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是諷刺青苗法的,“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是諷刺鹽法的。除此之外,其余文字均與時事無關。\x0d\x0a到二十二日,御史臺審問他《八月十五日看潮》里“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兩句的用意,他拖到二十四日,才被逼按舒_定的調子,說是“諷刺朝廷水利之難成”。至于《戲子由》詩違抗“朝廷新興律”的主旨,直到二十八日才作了交代。\x0d\x0a到九月份,御史臺已從四面八方抄獲蘇軾寄贈他人的大量詩詞。有一百多首在審問時呈閱,有三十九人受到牽連,其中官位最高的是司馬光。王安石罷相的次年(1077年),蘇軾寄贈司馬光一首《獨樂園》:“先生獨何事,四方望陶冶,兒童誦君實,走卒知司馬。撫掌笑先生,年來效喑啞。”實為司馬光重登相位大造輿論。御史臺說這詩諷刺新法,蘇軾供認不諱:“此詩云四海蒼生望司馬光執政,陶冶天下,以譏諷見任執政不得其人。又言兒童走卒,皆知其姓字,終當進用......又言光卻喑啞不言,意望依前上言攻擊新法也。”\x0d\x0a雖然“罪名成立”,但當時新法已廢,憑此罪名不能判重刑,于是御史臺又找。找了痛斥“新進”的《和韻答黃庭堅二首》,抨擊“生事”的《湯村開運河,雨中督役》詩。前者是與黃庭堅唱和的,后者寄贈好友王詵。\x0d\x0a《和韻》詩云:“嘉谷臥風雨,莨莠等我場。陣前漫方丈,玉食慘無光。”蘇軾自己解釋說,前四句以譏今之小人輕君子,如莨莠之奪嘉谷也,后面意言君子小人各自有時,如夏月蚊虻縱橫,至秋自息,言黃庭堅如“蟠桃”,進用必遲;自比“苦李”,以無用全生。又取《詩》(詩經)云:“憂心悄悄,慍于群小。”皆以譏諷當今進用之人為小人也。蘇詩巧用“悄悄”、“慍”等詞,暗藏“群小”之意。要不是作者解釋,還沒多少人知其中奧妙。\x0d\x0a《湯村》詩云:“居官不任事,蕭散羨長卿。胡不歸去來,留滯愧淵明。鹽事星火急,誰能恤農耕?薨薨曉鼓動,萬指羅溝坑。天雨助官政,泫然淋衣纓。人如鴨與豬,投泥相濺驚。下馬荒堤上,四顧但湖泓。線路不容足,又與牛羊爭。歸田雖*辱,豈失泥中行?寄語故山友,慎毋厭藜羹。”蘇軾也供認自己確有對鹽官在湯村一帶開運鹽河的不滿,“農田未了,有妨農事”,“又其河中間有涌沙數里”不宜開河,“非農事而役農民”,“役人在泥中,辛苦無異鴨和豬”等等。*人指控之下,仗義執言也是罪行。\x0d\x0a這些贈黃庭堅、王詵等人的詩文,一時成為轟動朝野的新聞,舒_等人趁機落井下石,慫恿副相王檢舉蘇軾的《王復秀才所居雙檜》詩。詩云:“凜然相對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王(土圭)誣告說:“陛下飛龍在天,軾以為不知己,而求之地下之蟄龍,非不臣而何?”神宗冷靜地回答:“詩人之詞,安可如此論?彼自詠檜,何預朕事?”不久,獄吏問蘇軾詠檜一事,蘇軾巧妙答道:“王安石詩‘天下蒼生望霖雨,不知龍向此中蟠’,此龍是也。”獄吏會心而笑,那些自稱擁護王安石變法的人,連王安石說過“蟠龍”也忘記了。\x0d\x0a對蘇軾的指控,有的十分牽強,剛才的詠檜詩就是一例。還有蘇軾任密州太守期間作的《后杞菊賦》的序言里曾提到吃杞菊的苦種籽,御史認為作者是在直接諷刺全境百姓的貧窮,尤其指朝廷對官吏薪俸的微薄。“生而盲者不識日”是諷刺科舉考生的淺陋無知,諷刺考生不通儒學,只知道王安石在《三經新義》里對經書的注釋。\x0d\x0a蘇軾對大部分指控,都坦白承認在詩中批評新政。\x0d\x0a在給王詵的詩里,有一行是坐聽“鞭笞環呻吟”,又說,“救荒無術歸亡逋”,他也提到“虎難摩”是為政貪婪的象征,給李常的詩里,他確是說在密州“灑涕循城拾棄孩”,見到男尸、女尸、嬰尸餓死在路邊,當時確是“為郡鮮歡”。在給孫覺的詩里,有一行說二人相約不談政治,是真在一次宴席上約定,誰談政治就罰酒一杯。給曾鞏的詩里說他厭惡那些“聒耳如蜩蟬”的小政客。給張方平的詩里把朝廷比作“荒林蜩_(zhá)亂”和“廢沼蛙幗淫”,又說自己“遂欲掩兩耳”。給范鎮的詩里,他直言“小人”,給周_\x0d\x0a(bīn)的詩里把當權者暗比作“夜梟”。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蘇軾寫了兩首詩給他:\x0d\x0a“敢向清時怨不容,直嗟吾道與君東,坐談足使淮南懼,歸向方知冀北空,獨鶴不須驚夜旦,群鳥未可辨雌雄。”\x0d\x0a“仁義大捷徑,詩書一旅亭。相夸綬若若,猶誦麥青青。腐鼠何老嚇,高鴻本自冥。顛狂不用喚,酒盡漸須醒。”\x0d\x0a前一首最后一句取自詩經“俱曰予圣,誰識鳥之雌雄”,等于說朝廷上只有一群烏鴉,好壞難辨。后一首表達自己對小人的爭權爭位不屑一顧。這些無疑會激怒御史臺群小,加上他們本就是來迫害蘇軾的,所以后者的獄中日子不會好過。\x0d\x0a蘇軾寫《獄中寄子由》說“夢繞云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無比凄慘。審訊者常對他通宵辱罵。巨大精神壓力下,蘇軾寫下了“與君世世為兄弟,再結來生未了因”的悲慘詩句。蘇軾下獄后未卜生死,一日數驚。在等待最后判決的時候,其子蘇邁每天去監獄給他送飯。由于父子不能見面,所以早在暗中約好:平時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決的壞消息,就改送魚,以便心里早做準備。一日,蘇邁因銀錢用盡,需出京去借,便將為蘇軾送飯一事委托朋友代勞,卻忘記告訴朋友暗中約定之事。偏巧那個朋友那天送飯時,給蘇軾送去了一條熏魚。蘇軾一見大驚,以為自己兇多吉少,便以極度悲傷之心,為弟蘇轍寫下訣別詩兩首,其一:“圣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其二:“柏臺霜氣夜凄凄,風動瑯_月向低。夢繞云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額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歲神游定何處?桐鄉應在浙江西。”詩作完成后,獄吏按照規矩,將詩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本就欣賞蘇軾的才華,并沒有將其處死的意思,只是想借此挫挫蘇軾的銳氣。讀到蘇軾的這兩首絕命詩,感動之余,也不禁為如此才華所折服。加上當朝多人為蘇軾求情,王安石也勸神宗說:圣朝不宜誅名士,神宗遂下令對蘇軾從輕發落,貶其為黃州團練副使。轟動一時的“烏臺詩案”就此銷結,而蘇軾的這兩首“絕命詩”也廣為流傳開來。\x0d\x0a結果\x0d\x0a十月十五日,御史臺申報蘇軾詩案的審理情況,其中輯集蘇軾數萬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蘇軾譏諷文字的人物名單,計有司馬光、范鎮、張方平、王詵、蘇轍、黃庭堅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李定、舒_、王(土圭)等欲置蘇軾于死地而后快,但神宗一時舉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約,除叛逆謀反罪外,一概不殺大臣。\x0d\x0a同時,正直人士也仗義相救。宰相吳充直言:“陛下以堯舜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猶能容禰衡,陛下不能容一蘇軾何也?”已罷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上書說:“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連身患重病的曹太后也出面干預:“昔仁宗策賢良歸,喜甚,曰:‘吾今又為吾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蓋軾、轍也,而殺之可乎?”蘇軾未判重罪,這些幕前幕后相救的人功不可沒,否則,中國會失去一位光照千古,集詞人、詩人、畫家、書法家于一身的藝術天才。\x0d\x0a但是,御史臺的人也在瘋狂行動,他們準備把新法反對派一網打盡。李定奏上一本,要求太后國喪時不赦免涉案人員,舒_更狠,他奏請將司馬光、范鎮、張方平、李常和蘇軾另外五個朋友一律處死。\x0d\x0a十二月二十九日,圣諭下發,蘇軾貶往黃州,充團練副使,但不準擅離該地區,并無權簽署公文。這樣的結果,李定等人自是大失所望。\x0d\x0a元豐三年(1080年)二月,蘇軾因“烏臺詩案”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職位相當于今之縣武裝部副部長,無“簽單權”,精神寂寞,窮愁潦倒。第三年四月,蘇軾撰詩并書《寒食帖》,發人生之嘆,寫蒼涼之情,表惆悵孤獨之懷,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異彩,勢奔放,無荒率筆,被稱“天下第三行書”,墨跡素箋本,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x0d\x0a受害人\x0d\x0a受到牽連的人中,三個人的處罰較重。駙馬王詵因泄露機密給蘇軾,而且時常與他交往,調查時不及時交出蘇軾的詩文,被削除一切官爵。其次是王鞏,被御史附帶處置,發配西北。第三個是子由,他曾奏請朝廷赦免兄長,自己愿意納還一切官位為兄長贖罪,他并沒有收到什么嚴重的毀謗詩,但由于家庭連帶關系,仍遭受降職處分,調到高安,任筠州酒監。\x0d\x0a其他人,張方平與其他大官都是罰紅銅三十斤,司馬光和范鎮及蘇軾的十八個別的朋友,都各罰紅銅二十斤。\x0d\x0a詩案總算了結了。蘇軾出獄當天又寫了兩首詩,其中一首是:“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斗少年雞。”要是由御史臺的人檢查起來,他又犯了對帝王大不敬之罪,“少年雞”指的是賈昌,賈昌年老時告訴人他在少年時曾因斗雞而獲得唐天子的寵愛,而任宮廷的弄臣和伶人,這一點可引申而指朝廷當政的小人是宮廷中的弄臣和優伶,又是誹謗!
[img]烏臺詩案的原因、過程、結果。烏臺詩案的原因、過程、結果分別是:
原因:熙寧六年, 沈括以檢正中書刑房公事的身份到浙江巡查新法實行的情況,看到蘇軾的詩稿,認為涉嫌誹謗朝政,上呈神宗,但是當時他的意見并未受到重視。
秋七月,負責監察百官的御史臺官員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接連上章彈劾蘇軾。彈劾的導火索正是上表中的這兩句話。認為蘇軾是攻擊朝政,反對新法。神宗及新派人物都大為惱火。后來由神宗批示后,七月二十八日,臺吏皇甫僎攜吏卒急馳湖州勾攝蘇軾。
過程:當時駙馬都都尉王詵與蘇軾交情深厚,秘密遣人告訴當時任南京幕官的蘇轍,蘇轍立馬派人往湖州告知蘇軾。當時皇甫僎快馬如飛,但是由于兒子生病在潤州停留半日。故蘇轍人馬先到,蘇軾提前知道消息后立即告假,由通判祖無頗權攝州事。皇甫僎到達湖州后,態度十分強硬的將蘇軾押解赴京。
結果:章惇等人亦出面力挽,十二月二十九日,圣諭下發,蘇軾終免一死,貶謫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轟動一時的“烏臺詩案”就此銷結。
擴展資料:
烏臺詩案這一巨大打擊成為蘇軾一生的轉折點。新黨們非要置蘇軾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動也在朝野同時展開。
不但與蘇軾政見相同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連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王安石當時退休金陵,也上書說:“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
在大家努力下,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地官員監視。蘇軾下獄一百零三日,險遭殺身之禍。幸虧宋太祖趙匡胤時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他才算躲過一劫。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烏臺詩案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蘇軾
烏臺詩案是怎么回事呢?“烏臺詩案”是發生在宋神宗朝的一樁文字案。
這里解釋一下,所謂“烏臺”,就是御史臺,蓋因御史臺官署內栽滿了柏樹,所以又稱“柏臺”。而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筑巢,也稱“烏臺”。
“詩案”,就是與詩有關的案件。
“烏臺詩案”的最終爆發有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早在蘇軾通杭州時,沈括到浙江考察農田水利法的執行情況,竊將蘇軾此期的詩歌抄錄,還朝后奏說蘇軾的詩歌存在反對“新法”的隱語,然而此時并沒有引起朝廷的震怒。
元豐二年四月,蘇軾被任命到湖州為官。蘇軾在《湖州謝上表》中寫道:“此蓋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萬族。用人不求其備,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養小民。”
由此幾句可以看出蘇軾生不逢時的困苦之感,也正是這種消極的態度,使得“新法”人士對蘇軾表示強烈的不滿,紛紛上章彈劾蘇軾,指責其詩文中的“譏諷文字”是“愚弄朝廷”,要求皇帝將其下獄。正是這種政治形勢,迫使神宗在全面考慮后降旨將蘇軾逮捕到御史臺。
七月二十八日,皇甫遵到湖州逮捕蘇軾前來御史臺。據《宋史》卷三百四十六《陳師錫傳》:“軾得罪,捕旨臺獄,親朋多畏避不相見,師錫獨出餞之,又安輯其家。”透過這段話,我們看到了蘇軾此時對世情冷暖的體會之深。而通過《蘇東坡評傳》中 “有人說途中蘇東坡曾想自殺。
根據他自己給皇帝上的奏章上說,在揚州渡江時,他想跳入江中。但按孔平仲的記載,開船之后不久,船停在太湖上修理船槳時,他想跳水自殺。”這樣一些文字,我們也可以看出蘇軾對人生的擔憂。
八月十八日,蘇軾終于到京并直接下獄,為期130天的文字獄爆發。八月二十日開始對蘇軾進行審問。直至十月十五日,“烏臺詩案”終于偵破完畢,在其數十篇作品中找出“謗訕”詩句60余處。另外, 還牽連出包括司馬光、范鎮、張方平等二十九人。十一月二十八日,烏臺詩案以“蒙恩責授黃州團練副使”結案。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烏臺詩案(烏臺詩案為什么叫烏臺)”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烏臺詩案(烏臺詩案為什么叫烏臺)
本文地址:
/qiwenyishi/3288.html
標簽: 烏臺詩案(烏臺詩案為什么叫烏臺)
- 上一篇:
- 下一篇: shuixing(水形物語)
- 熱門文章
- 隨機tag
-
古代女子婦刑大盤點 中國最繁瑣的畫廊(中國最有名的畫廊) 世界上最賴皮的海盜(世界上最賴皮的海盜是 中國的最奇葩旅行(中國十大奇葩) 幽默游戲名字(幽默游戲名字男經典) 中國最珍貴鳥種(中國最珍貴鳥種是什么) 世界上最危險的餐廳 世界上最紅恐龍化石(十大最強恐龍化石) 婚姻關系沒有特別規定(男方心理壓力較大) 全宇宙最富有的星球鉆石星球地心里全是鉆石 北京375路破案了嗎(北京375路公交車 中國最安全的商品(最安全的產品) 絕色佳人(絕色佳人猜一生肖) 3大方法讓你進入學霸狀態(愛上寫作業) 喬布斯英文名(喬布斯英文名言窮盡僅有的天 梅姨到底有多恐怖 天蝎座女和什么座最配(天蝎座女和什么座最 中國男人陰莖最粗(中國男人的粗細一般是多 受欺負半年 情侶浪漫網名(個性情侶網名) 抽荷花的一般都是什么人(抽荷花煙是有錢人 萬事順遂這個詞好嗎(萬事順遂這個詞好嗎怎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時光飛逝歲月如梭的英文 能拯救所有陸地生物的船(和泰坦尼克號差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