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陳嘉庚的故事


2、優秀陳嘉庚簡介資料


3、關于陳嘉庚的事跡


4" />

亚洲高清视频一区二区,精品无人国产偷自产在线,日韩毛片免费观看,日韩精品社区

當前位置:首頁 > 奇聞異事 > 正文

關于陳嘉庚子女的信息

xj 2023-08-29

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關于陳嘉庚子女的信息”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本文目錄一覽:

1、陳嘉庚的故事 2、優秀陳嘉庚簡介資料 3、關于陳嘉庚的事跡 4、陳嘉庚的個人生平如何,誰可以簡單介紹一下? 陳嘉庚的故事

1、橡膠大王

當橡膠第一次從巴西移植到馬來西亞,陳嘉庚即用2000元購了種子,播種在菠蘿園中,進而大面積種植,到1925年,他已擁有橡膠園1.5萬英畝,成為華僑中最大橡膠墾殖者之一。

之后他開辦橡膠制品廠,生產橡膠鞋、輪胎和日用品。鼎盛時期(1925年)營業范圍遠及五大洲,雇傭職工達3萬余人,資產達1200萬元。陳嘉庚首創橡膠制品大規模生產。

促進了僑居地民族工業的發展;他開辟了橡膠制品和其他制品直接輸出的國際市場,在華僑中第一個打破英國壟斷資本的壟斷局面;他還培養了成千上萬的企業家和技術人才。

2、歸國服務

1949年,陳嘉庚應電邀,回國出席全國政協,參加開國大典。陳嘉庚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

陳嘉庚生前叮囑“把集美學校辦下去,把300萬元存款捐獻給國家”,并一再呼吁祖國統一,彌留之際還對臺灣的回歸深表關切,體現了一個愛國者的赤誠之心。國家還為此設立了陳嘉庚科學獎。

3、反對賣國

陳嘉庚堅持抗日到底,針對汪精衛等人的妥協方案,在國民參政會第二次大會上提出“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的著名提案。電文提案經5次刪改,原意被歪曲。

鋒芒被砍掉,盡管如此,仍產生日益廣泛的影響,振奮了全國人民和廣大海外僑胞的人心,對于當時重慶的主戰派亦起著很大的鼓舞作用。

4、海外辦學

在新加坡,陳嘉庚對于當地華僑子女的教育也非常熱心,1919年創辦了規模宏大的“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是當時南洋地區華僑的最高學府。

在抗日戰爭結束后,他又創辦水產航海學校,南僑師范和南僑女中等學校。當時有教會請陳嘉庚捐款10萬元創辦一所大學,陳嘉庚慨然答應,但提出要以兼設中文課程為條件。

在承擔集美、廈大兩校龐大開支的同時,陳嘉庚還于民國10年聯絡新加坡華僑,組織同安教育會,支持同安縣創辦40多所小學。民國13年,陳嘉庚把同安教育會改為集美學校教育推廣部。

至民國24年,先后補助本省20個縣市的73所中小學,補助總額達193227銀元,全部由陳嘉庚承擔。在僑居地,陳嘉庚竭力倡辦華文學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學校總理。

民國4年在新加坡捐資創辦崇福女校,民國8年又捐資3萬元創建南洋華僑中學,后來又捐40多萬元作為該校基金。民國36年3月,創辦南洋女子中學。

5、支援抗戰

1937年10月,陳嘉庚發起成立“馬來亞新加坡華僑籌賑祖國傷兵難民大會委員會”,任主席,得到了大力支持和廣泛響應。

1938年10月,在著名閩僑菲律賓的李清泉印尼的莊西言倡導和勸說下,又經國民政府行政院致電要求,陳嘉庚出面聯絡南洋各地華僑代表在新加坡開會。

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陳嘉庚被推舉為正主席(李清泉、莊西言為副主席)。他帶頭捐款購債獻物,精心籌劃組織。

使南僑總會在短短三年多的時間內便為祖國籌得約合4億余元國幣的款項。此外,他組織各地籌賑會為前方將士捐獻寒衣、藥品、卡車等物資。

以及在新加坡和重慶投資設立制藥廠、直接供應藥品等。1939年,陳嘉庚應國內之請代為招募3200余位華僑機工(汽車司機及修理工)回國服務。

在新開辟的滇緬公路上搶運中國抗戰急需的戰略物資。1940年,陳嘉庚組織南洋華僑回國慰勞團歷訪重慶、延安等地。

他據實發表關于延安觀感的演講,盛贊陜甘寧邊區的新氣象。通過對國共兩黨轄區的訪問,陳嘉庚認為“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優秀陳嘉庚簡介資料

陳嘉庚,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 教育 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陳嘉庚簡介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陳嘉庚簡介

陳嘉庚(1874年10月21日mdash;mdash;1961年08月12日),是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集美社人(今廈門市集美區)。

1913年回家鄉集美先后創辦了集美小學、集美中學、師范、水產、航海、商科、農林等校(統稱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廈門大學、集美學村各校師生都尊稱其為“校主”。

1949年應毛澤東主席的邀請回國參加政協籌備會。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等職。曾被毛澤東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1990年03月11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把一顆編號為2963的小行星命名為“陳嘉庚星”。

成長于鄭成功抗清復明故壘的陳嘉庚一生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晚年的陳嘉庚,請人在鰲園刻錄“臺灣省全圖”,念念不忘國家統一。

陳嘉庚投身政治

早期活動

陳嘉庚雖身處南洋,但一直心系中國,積極支持中國國內的革命活動。他結識了孫中山,在1910年加入同盟會并積極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辛亥革命后,陳嘉庚擔任福建“保安會”會長,籌款支援福建,穩定了當地局勢。

陳嘉庚對于 文化 事業,也是積極支持。他支援了范長江、夏衍等人主辦的“國際新聞社”和《華商報》等,還匯款支持鄒韜奮復辦《大眾生活》周刊。

1928年中國濟南慘案發生后,南洋華僑掀起了聲勢浩大的聲援運動,陳嘉庚擔任“山東慘禍籌賑會”主席,積極籌款救濟難民,還發起抵制日貨運動。

堅決抗日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在新加坡成立,陳嘉庚被推選為主席。他自己帶頭捐款,還組織各類活動。近1939年一年,南洋華僑就向祖國匯款3.6億多元,從盧溝橋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的4年半期間,共計捐款約15億元,極大地支援了中國國內的抗日力量。

1938年10月,廣州、武漢相繼失守后,我國對外交通瀕于癱瘓。新修建的滇緬公路成為最主要的軍運大動脈。不但需要大批軍運汽車,而且急需大批熟練的司機和汽車 修理 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西南進出口物資運輸總經理處商請陳嘉庚先生在南洋代招募司機和修理工(通稱“南僑機工”或“華僑機工”)。陳嘉庚領導的南僑總會遂于1939年2月迅速發出《征募汽車修機、駛機人員回國服務》的第六號通告。陳嘉庚一方面號召華僑捐款捐物,購買大量汽車和軍需物品,另一方面還親自到南洋各埠演說動員,廣大華僑青年熱烈響應、紛紛報名參加。白清泉等在新加坡首先報名,當即批準30名;廖國雄、賴玉光等在巴株、巴峇帶頭報名,當即批準50名。同年2月18日,首批南僑機工回國服務團成員80名在新加坡集中出發,南僑總會舉行盛大歡送會。陳嘉庚勉勵大家:“你們是代表千萬華僑回國服務的,一定要堅持到底”。新加坡報紙出版歡送專刊,把首批回國機工贊頌為“八十先鋒隊”。

反對賣國

陳嘉庚堅持抗日到底,針對汪精衛等人的妥協方案,在國民參政會第二次大會上提出“敵未 出國 土前,言和即漢奸”的著名提案。電文提案經5次刪改,原意被歪曲,鋒芒被砍掉,盡管如此,仍產生日益廣泛的影響,振奮了全國人民和廣大海外僑胞的人心,對于當時重慶的主戰派亦起著很大的鼓舞作用。

(按:上述“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是盛傳的十一字之提案,和事實有出入。提案原文不止11字,而是三條、100多字。汪精衛一伙刪去其第二、三條提案,對第一條則幾經修改,想模糊提案的針對性,刪改為“公務員不得談和平案”。后經大會成員激烈討論,認為9個字的修改案含糊不清,不倫不類,形同兒戲,表示反對。最終定下的則是19個字,即“在日寇未退出我國土之前,公務員不得言和案”,成為國民參政會正式文獻記錄在案,在1938年11月2日重慶《中央日報》上公諸于眾。由于這是陳嘉庚提出的震動中外的堅決反對漢奸國賊、妥協分子投降賣國的著名提案,因此特摘錄原文如下:

議長、秘書(長)公鑒:

東電悉。庚因事未能赴會,甚歉。

茲有提案二宗,乞代征求參政員足數同意并提請公決。

一、日寇未退出我國土之前,凡公務員對任何人談和平條件,概以漢奸國賊論。

二、大中學校、在抗戰期間,禁放暑假。

三、長衣馬褂限期廢除,以振我民族雄武精神。

陳嘉庚 叩首(1938年10月26日)

訪問延安

1940年3月,陳嘉庚率領南僑總會組織的“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考察團”,慰勞抗日前線的將士與后方的軍民,這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轉折。從1927年到1940年回重慶之前,他是堅決的“擁蔣派”,稱“蔣委員長乃中國國內外四萬萬七千萬同胞共同擁戴之唯一領袖”,“蔣委員長的意志,即中國全國國民的意志”。抗戰義捐款項悉數匯交國民政府行政院。訪問重慶與延安之后,他了解了中國抗戰的真相,分清了是非,思想認識產生了飛躍,斷定“共產黨必勝,國民黨必敗”。

陳嘉庚訪問延安是他政治生活的一個里程碑。他說,這次來延安慰問不容易,國民黨造謠言破壞共產黨的名聲,處處設障礙阻撓我們到延安。蔣介石捧他、拉攏他,并干擾他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接觸。陳嘉庚為了弄清國共摩擦的真相,勸說國共兩黨團結抗戰,于1940年5月31日抵達延安。他原定在延安停留三天,恰巧因隨行的李鐵民車禍住院,這樣陳嘉庚在延安多住了四天, 6月8日清晨,離開延安東行,前往山西戰區慰問考察。

“陳嘉庚當時訪問延安是需要一定的膽略的。當時延安臨近前方,經常受到空襲。延安城已被日機炸平,新建的窖洞也有被炸塌的,空襲警報的槍聲不時破空而起。就在陳嘉庚先生訪問延安之前的4、5月份,王震將軍剛率領三五九旅粉碎了日寇對晉西北河防的六路進攻,山西全境的八路軍配合晉西北戰場,大破日軍,殲敵5萬余名。在陜甘寧邊區,保衛延安的戰備大演習剛剛結束,留延安的200多名華僑青年,也在各自的學校、機關參加了演習,隨時準備行軍打仗。”

在訪問延安期間,陳嘉庚先生參加了四次群眾性集會,同毛澤東、朱德和其他黨政領導人多次會晤,深入交談;參觀了中國女子大學、抗日軍政大學、延安市容和安塞鋼鐵廠、印刷廠;與財政、公安、司法負責人談話;廣泛接觸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的校友;并同延安各界人士和歸國華僑青年進行了多次接觸和座談;出席延安各界的歡迎會和歡送會。

與毛澤東會面時,毛澤東曾對陳嘉庚描繪未來的國家:一沒貪官污吏;二沒土豪劣紳;三沒賭博;四沒娼妓;五沒小老婆;六沒叫化子;七沒結黨營私之徒;八沒萎靡不振之氣;九沒人吃摩擦飯;十沒人發國難財。

陳嘉庚這次訪問延安,經過實地考察,親眼看到邊區軍民一致,官兵一致,認為這是“克敵制勝之本”。反觀國民黨“大后方”官員腐敗,坐待外援,民眾疾苦無人過問,軍事節節失利。對比之下,感到中國共產黨深知民心僑心,國民黨無視民心僑心。陳嘉庚說,這次訪問延安最感滿意的是,真正看到中共堅持國共團結、堅持抗戰到底,立場堅定,態度誠懇;對邊區各界艱苦奮斗的精神尤為感動。通過這次訪問堅定了他對抗戰勝利的信心。他心中的“疑團”也解開了,破壞抗戰、投降賣國、禍國殃民的是國民黨,真正抗日救國、維護團結統一、廉潔奉公的是中國共產黨,斷定“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內戰時期

1946年國共內戰爆發后,陳嘉庚反對美國援助蔣介石,以南僑總會主席名義致電美國總統和國會表示抗議。并且抵制蔣介石召開的國民大會,指出蔣介石“一夫獨裁,遂不惜媚外賣國以鞏固地位,消滅異己,較之石敬瑭、秦檜、吳三桂、汪精衛諸賊,有過而無不及。”1947年,又組織“新加坡華僑各界促進祖國和平民主聯合會”(簡稱“民聯社”),積極聲援民主黨派關于制止內戰的斗爭。

晚年活動

1949年5月,陳嘉庚應毛澤東的邀請,回國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議,當年9月,以華僑首席代表身份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0月1日,在天安門城樓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此后,陳嘉庚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華東行政委員會副主席,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第一屆全國人大會委員,政協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

1961年08月12日,陳嘉庚病逝于北京,享年87歲。后安葬于福建集美鰲園。

陳嘉庚興辦教育

重視教育

陳嘉庚不僅是偉大的愛國者、著名的實業家,而且也是一位畢生熱誠為國興學育才的教育家。陳嘉庚事業達致頂峰時,不過擁資一、二千萬元左右,在當時的華人企業家中,比他富有的人為數不少,但為國家和民族興學育才始終如一地慷慨輸捐而自己一生過著非常儉樸的生活的,唯有陳嘉庚。正因為如此,黃炎培先生曾說:“發了財的人,而肯全拿出來的,只有陳先生。”陳嘉庚傾資興學重點,一是集美學校,二是廈門大學,三是新加坡華僑學校。即立志興辦集美學校,從小學到中學及各類專業院校,學校規模之大,師生人數之多為全國之冠。與此同時,陳嘉庚在新加坡又先后積極資助與創辦六所華僑華文學校,開創了華僑在海外辦學新風。1919年,陳嘉庚公司進一步發展,企業資產總值約達400萬元左右,便雄心勃勃地回國籌辦全國第一家僑辦大學--廈門大學。為做表率,他帶頭認捐400萬銀元。其認捐數額正好與其當時全部資產總值相當。陳嘉庚在愛國興學方面用錢氣魄之大,目光之遠,舉世罕見。

陳嘉庚說:“民智不開,民心不齊,啟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國,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萬代的事業,是提高國民文化水平的根本 措施 ,不管什么時候都需要。”本著上述辦學目的和動機,他不惜傾資辦學。

教育思想

陳嘉庚不僅是一個教育事業家,而且不愧為一個教育家。在長期辦學的實踐中,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第一、他提倡女子教育,反對重男輕女。大力倡辦女子學校,讓女子能上學,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開了風氣之先,是難能可貴的;第二、強調優待貧寒子弟,獎勵師范生。他反對辦學分貧富,盡力幫助貧寒子弟上學。同時,他非常注意師范生的培養,嚴格選擇和物色師資人才,對于好的加以獎勵;第三、講究教學質量,注意全面發展。陳嘉庚從辦學開始,就一直注意“德、智、體三育并重”,強調全面發展;第四、主張“沒有好教師,就沒有好學校”,強調要確立教師在學校的主導地位,他認為要辦好學校,關鍵在于領導和教師,“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要提高教學質量,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選教師”,因此,他十分重視選擇校長和教師;第五、為了振興實業,培養生產技術人才,倡辦職業技術教育;第六、要求普及教育,并訂下同安“十年普及教育計劃”,設立同安教育會和教育推廣部。他為教育事業奮斗了一生。

興學動機

陳嘉庚致富后首先想到的是興學報國。他說:“國家之富強,全在于國民,國民之發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國之本。”早在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他就捐獻2000銀元,在家鄉創辦惕齋學塾。民國3年3月創辦集美高初兩等小學校,此后又相繼創辦女子小學、師范、中學、幼稚園、水產、商科、農林、國學專科、幼稚師范等,并逐步發展,在校內建起電燈廠、醫院、科學館、圖書館、大型體育場。在昔日偏僻的漁村里建設起舉世聞名的集美學村。陳嘉庚興學的動機和愛國情懷,可以從如下他在1918年“致集美學校諸生書”中得到反映:

“教育不振則實業不興,國民之生計日絀,hellip;hellip;言念及此,良可悲已。吾國今處列強肘腋之下,成敗存亡千鈞一發,自非急起力追難逃天演之淘汰。鄙人所以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數十年,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舉不足攖吾念慮,獨于興學一事,不惜犧牲金錢竭殫心力而為之,唯日孜孜無敢逸豫者,正為此耳。諸生青年志學,大都愛國男兒,尚其慎體鄙人興學之意,志同道合,聲應氣求,上以謀國家之福利,下以造桑梓之庥禎,懿歟休哉,有厚望焉。”(按:“致集美學校諸生書”,錄自《陳嘉庚先生紀念冊》)

創辦學校

1913年,陳嘉庚在家鄉泉州府同安縣集美創辦小學,以后陸續辦起師范、中學、水產、航海、商業、農林等校共十所;另設幼稚園、醫院、圖書館、科學館、教育推廣部,統稱“集美學校”;此外,資助閩省各地中小學70余所,并提供辦學方面的指導。1923年孫中山大元帥大本營批準“承認集美為中國永久和平學村”,“集美學村”之名就是由此而來。規模這樣宏大,體系這樣完整的“學校”,全國還找不到第二個。

籌措校費

1921年陳嘉庚認捐開辦費100萬元,常年費分12年付款共300萬元,創辦了廈門大學,有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個系,這是唯一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也是全國唯一獨資創辦的大學。廈門大學于1921年4月6日開學,陳嘉庚獨力維持了16年。后來世界經濟不景氣嚴重打擊華僑企業,陳嘉庚面對艱難境遇,態度仍很堅定地說:“寧可變賣大廈,也要支持廈大”。他把自己三座大廈賣了,作為維持廈大的經費。

陳嘉庚傾資興學,他希望有志之士,聞風繼起,振我中華,故雖企業收盤,仍多方籌措校費,艱苦支撐,百折不撓,估計他一生用于辦學的款項,約達美金一億元以上。在他的倡導下,許多華僑紛紛捐資興學,蔚然成風,影響極為深遠。

回饋祖國

陳嘉庚為集美和廈門大學興建數十座雄偉的高樓大廈,自己的住宅卻是一所簡樸的二層樓,既小且暗,辦事不便,但他十分怡然。他的生活艱苦樸素,自奉菲薄。床、寫字臺、沙發、蚊帳等都是古老的。外衣、褲子、鞋子、襪子全都打補丁。他家有數百萬財產,晚年卻為自己規定低的伙食標準即每天五角錢,經常吃番薯粥、花生米、豆干、腐乳加上一條魚。他身體力行的座右銘是:“應該用的錢,千萬百萬也不要吝惜,不應該用的錢,一分也不要浪費。”

盡管陳嘉庚曾是南洋成功的華人大實業家之一,但他的個人生活卻始終十分簡樸。他的個人自傳中寫到,“我之個人家庭,年不過數千元,逐月薪水足以抵過。在集美建一住宅,不上一萬元,他無所有。”但是他極具公益心,尤其對于興辦教育,非常熱心。早在1913年,他就在家鄉創辦小學,1918年又創辦師范學校,并設立中學,附設男女小學和幼兒園。隨著他的企業的興旺發展,他又繼續在集美開辦水產航海學校,商業學校,農林學校,幼兒師范等,同時也設立了科學館(現集美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圖書館和醫院等,使集美成為了系統完整的學村。

海外辦學

在新加坡,陳嘉庚對于當地華僑子女的教育也非常熱心,1919年創辦了規模宏大的“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是當時南洋地區華僑的最高學府。在抗日戰爭結束后,他又創辦水產航海學校,南僑師范和南僑女中等學校。當時有教會請陳嘉庚捐款10萬元創辦一所大學,陳嘉庚慨然答應,但提出要以兼設中文課程為條件。

在承擔集美、廈大兩校龐大開支的同時,陳嘉庚還于民國10年聯絡新加坡華僑,組織同安教育會,支持同安縣創辦40多所小學。民國13年,陳嘉庚把同安教育會改為集美學校教育推廣部,至民國24年,先后補助本省20個縣市的73所中小學,補助總額達193227銀元,全部由陳嘉庚承擔。在僑居地,陳嘉庚竭力倡辦華文學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學校。民國4年在新加坡捐資創辦崇福女校,民國8年又捐資3萬元創建南洋華僑中學,后來又捐40多萬元作為該校基金。民國36年3月,創辦南洋女子中學。

[img]關于陳嘉庚的事跡

陳嘉庚是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 教育 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生前曾被毛澤東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陳嘉庚 事跡 ,歡迎大家來閱讀學習。

陳嘉庚人物簡介

1.華僑世家

陳嘉庚,原名陳甲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于福建省同安縣集美社(現屬廈門市集美區)的一個華僑世家。祖父陳簪聚(1795年-1856年)一生中并未出洋,僅在集美社“儉樸自守,勤謹克家,處于海瀉,耕漁自給”。陳簪聚育有三子,長名纓忠,次名纓斟(1836年-1876年),三名杞柏(即陳嘉庚父親,字纓如松)。此兄弟三人,都曾到南洋星洲經商。纓斟少壯時曾在叻(新加坡舊簡稱,下同)開設米鋪。陳嘉庚父親出生年月無記載,推斷應在鴉片戰爭之后,1909年逝世于集美。陳杞柏何時出洋尚不可知,其與孫厝孫夫人結婚應在19世紀70年代初期,1874年生陳嘉庚,1889年生陳敬賢。

至于陳杞柏南渡后如何在叻創立順安米店,如何累集資本而創業的問題,因資料缺乏,難以詳悉,據學者推斷,陳杞柏幼年來叻在其兄長的米店工作,從勤儉中累集資金,因而在19世紀70年代創立順安。除經營米業以外,長袖善舞的陳杞柏還兼營地產,辦理碩莪廠,開辟黃梨園數百頃,創辦黃梨廠以制成品外銷歐美各國。1900年是陳杞柏實業的頂峰,其各業各產等資產共40余萬元(叻幣)。陳杞柏實業上的成功為陳嘉庚后來自己獨自創業提供了重要的條件和基礎。

2.商業佳話

陳嘉庚17歲(1891年)時渡洋前往新加坡謀生,起初主要在他父親經營的順安米店服務,共做了13年。陳杞柏晚年實業失敗,順安于1904年停業,欠債權人20余萬元。陳嘉庚接手衰敗的家業后,于1904年創建菠蘿罐頭廠,號稱“新利川黃梨廠”;承接了一個也經營菠蘿罐頭廠的日新公司;自營謙益米店。是年,陳嘉庚之弟敬賢來新加坡習商,管理謙益米店財務,主理新利川菠蘿廠業務。1905年,陳嘉庚創辦“日春黃梨廠”(兼制冰)。1906年,陳嘉庚入股恒美熟米廠,在福山園套種樹膠。經過兄弟二人同心努力,自1905年起三年間各年分別獲利(實利)5萬多元、4萬多元、13萬元。

新加坡當時的法律規定“父債子免還”,但以信譽為重的陳嘉庚雖然經濟拮據,卻宣布“立志不計久暫,力能做到者,決代還清以免遺憾也”。面對家道中落,陳嘉庚艱苦奮斗了4年時間,終于有些盈利,他便不顧親友反對,花了許多時間和精力找到債主,到1907年為止,連本帶利還清了父親所欠的債務。此事成為新加坡華人商業史上一大佳話。當然,當時也曾有人說他“傻”,但他說:“中國人取信于世界,決不能把臉丟在外國人面前!”“我們中國人一向言必信,行必果。”陳嘉庚“一諾萬金”的信譽迅速傳遍了東南亞。此后,人們十分相信陳嘉庚的商業道德和信譽,都愿意與他做生意。可以說,陳嘉庚之所以能在家業衰敗后艱苦創業10年左右成為百萬富翁,與他“一諾萬金”的誠信商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3.入同盟會

1906年,孫中山由法國到日本,中途逗留新加坡,抵日后又重返新加坡。同年6月,孫中山在晚晴園主持成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在此期間,孫中山曾與陳嘉庚初次會面。同盟會新加坡分會成立后,新加坡成為革命黨人在南洋的活動中心。陳嘉庚是經朋友林義順介紹才結識孫中山的,受孫中山革命思想的熏陶,陳嘉庚熱情投身于民主革命,還參加了新加坡同盟會會員的秘密會議,與孫中山共商制訂了黨旗方案。這次聚會,激發他踏上了革命征途,給陳嘉庚一生難以磨滅的印象。

1910年春,陳嘉庚在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啟迪下,痛感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向往進步,與胞弟陳敬賢雙雙剪掉發辮,同一批有志之士脫離清廷關系,在中國同盟會盟書上發誓簽名:“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有權,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有渝此,任人處罰。”加入中國同盟會,成為陳嘉庚政治生涯的重要里程碑。從此,他遵照孫中山的革命宗旨,喚醒僑胞,支持民主革命和振興中華的一系列活動。

4.橡膠大王

當橡膠第一次從巴西移植到馬來西亞,他即用2000元購了種子,播種在菠蘿園中,進而大面積 種植 ,到1925年,他已擁有橡膠園1.5萬英畝,成為華僑中最大橡膠墾殖者之一,被稱為新加坡馬來西亞橡膠王的四大開拓者之一。之后他開辦橡膠制品廠,生產橡膠鞋、輪胎和日用品。先后在國內各城市、南洋和世界各國大埠設立分銷店100多處。他還經營米廠、木材廠、冰糖廠、餅干廠、皮鞋皮廠等,廠房達30多處。鼎盛時期(1925年)營業范圍遠及五大洲,雇傭職工達3萬余人,資產達1200萬元(叻幣,約值黃金百萬兩)。

他首創橡膠制品大規模生產,促進了僑居地民族工業的發展;他開辟了橡膠制品和其他制品直接輸出的國際市場,在華僑中第一個打破英國壟斷資本的壟斷局面;他還培養了成千上萬的企業家和技術人才。后來因日本膠制品在東南亞削價傾銷,加上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沖擊,他的企業如江河日落,終于在1934年全部結束。

5.支援抗戰

1937年10月,他發起成立“馬來亞新加坡華僑籌賑祖國傷兵難民大會委員會”,任主席。1938年10月,在著名閩僑菲律賓的李清泉(他致函陳嘉庚,稱南洋華僑應該在香港或新加坡,組一籌賑總機關,領導募)印尼的莊西言(他

亦致函陳嘉庚,囑托他在新加坡組南僑總會,所言目的與李清泉同)倡導和勸說下,又經國民政府行政院(莊西言致函陳嘉庚后,致電行政院建議陳嘉庚領導南僑組織籌賑總機關)致電要求,陳嘉庚出面聯絡南洋各地華僑代表在新加坡開會,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陳嘉庚被推舉為正主席(李清泉、莊西言為副主席)。他帶頭捐款購債獻物,精心籌劃組織,使南僑總會在短短三年多的時間內便為祖國籌得約合4億余元國幣的款項。此外,他組織各地籌賑會為前方將士捐獻寒衣、藥品、卡車等物資,以及在新加坡和重慶投資設立制藥廠、直接供應藥品等。

1939年,他應國內之請代為招募3200余位華僑機工(汽車司機及 修理 工)回國服務,在新開辟的滇緬公路上搶運中國抗戰急需的戰略物資。

1940年,他組織南洋華僑回國慰勞團歷訪重慶、延安等地。特別是訪問延安之后,陳嘉庚正統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據實發表關于延安觀感的演講,盛贊陜甘寧邊區的新氣象。通過對國共兩黨轄區的訪問,陳嘉庚認為“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6.歸國服務

1949年,他應毛主席電邀,回國出席全國政協,參加開國大典。他看到偉大祖國站立起來了,決心定居祖國,為祖國建設服務。他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他已耄耋高年,馳驅祖國南北大地,舟車勞頓,席不暇暖,致力于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并對推動華僑愛國大團結、鼓勵華僑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起到積極作用。他生前叮囑“把集美學校辦下去,把300萬元存款捐獻給國家”,并一再呼吁祖國統一,彌留之際還對臺灣的回歸深表關切,體現了一個愛國者的赤誠之心。國家還為此設立了陳嘉庚科學獎。

陳嘉庚的教育事業

1.重視教育

陳嘉庚不僅是偉大的愛國者、著名的實業家,而且也是一位畢生熱誠為國興學育才的教育家。陳嘉庚事業達致頂峰時,不過擁資一、二千萬元左右,在當時的華人企業家中,比他富有的人為數不少,但為國家和民族興學育才始終如一地慷慨輸捐而自己一生過著非常儉樸的生活的,唯有陳嘉庚。正因為如此,黃炎培先生曾說:“發了財的人,而肯全拿出來的,只有陳先生。”他辦學的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毅力之堅,為中國及世界所罕見。

陳嘉庚說:“民智不開,民心不齊,啟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國,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萬代的事業,是提高國民 文化 水平的根本 措施 ,不管什么時候都需要。”本著上述辦學目的和動機,他不惜傾資辦學。

2.興學動機

陳嘉庚致富后首先想到的是興學報國。他說:“國家之富強,全在于國民,國民之發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國之本。”早在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他就捐獻2000銀元,在家鄉創辦惕齋學塾。民國3年3月創辦集美高初兩等小學校,此后又相繼創辦女子小學、師范、中學、幼稚園、水產、商科、農林、國學專科、幼稚師范等,并逐步發展,在校內建起電燈廠、醫院、科學館、圖書館、大型體育場。在昔日偏僻的漁村里建設起舉世聞名的集美學村。陳嘉庚興學的動機和愛國情懷,可以從如下他在1918年“致集美學校諸生書”中得到反映:

“教育不振則實業不興,國民之生計日絀,……言念及此,良可悲已。吾國今處列強肘腋之下,成敗存亡千鈞一發,自非急起力追難逃天演之淘汰。鄙人所以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數十年,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舉不足攖吾念慮,獨于興學一事,不惜犧牲金錢竭殫心力而為之,唯日孜孜無敢逸豫者,正為此耳。諸生青年志學,大都愛國男兒,尚其慎體鄙人興學之意,志同道合,聲應氣求,上以謀國家之福利,下以造桑梓之庥禎,懿歟休哉,有厚望焉。”(按:“致集美學校諸生書”,錄自《陳嘉庚先生紀念冊》)

3.創辦學校

1913年,陳嘉庚在家鄉集美創辦小學,以后陸續辦起師范、中學、水產、航海、商業、農林等校共十所;另設幼稚園、醫院、圖書館、科學館、教育推廣部,統稱“集美學校”;此外,資助閩省各地中小學70余所,并提供辦學方面的指導。1923年孫中山大元帥大本營批準“承認集美為中國永久和平學村”,“集美學村”之名就是由此而來。規模這樣宏大,體系這樣完整的“學校”,全國還找不到第二個。

4.籌措校費

1921年陳嘉庚認捐開辦費100萬元,常年費分12年付款共300萬元,創辦了廈門大學,有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個系,這是一所華僑創辦的唯一大學,也是全國唯一獨資創辦的大學,于1921年4月6日開學,陳嘉庚獨力維持了16年。后來世界經濟不景氣嚴重打擊華僑企業,陳嘉庚面對艱難境遇,態度仍很堅定地說:“寧可變賣大廈,也要支持廈大”。他把自己三座大廈賣了,作為維持廈大的經費。

陳嘉庚傾資興學,他希望有志之士,聞風繼起,振我中華,故雖企業收盤,仍多方籌措校費,艱苦支撐,百折不撓,估計他一生用于辦學的款項,約達美金一億元以上。在他的倡導下,許多華僑紛紛捐資興學,蔚然成風,影響極為深遠。

5.海外辦學

在新加坡,陳嘉庚對于當地華僑子女的教育也非常熱心,1919年創辦了規模宏大的“新加坡南洋南洋華僑中學”,是當時南洋地區華僑的最高學府。在抗日戰爭結束后,他又創辦水產航海學校,南僑示范和南僑女中等學校。當時有教會請陳嘉庚捐款10萬元創辦一所大學,陳嘉庚慨然答應,但提出要以兼設中文課程為條件。

在承擔集美、廈大兩校龐大開支的同時,陳嘉庚還于民國10年聯絡新加坡華僑,組織同安教育會,支持同安縣創辦40多所小學。民國13年,陳嘉庚把同安教育會改為集美學校教育推廣部,至民國24年,先后補助本省20個縣市的73所中小學,補助總額達193227銀元,全部由陳嘉庚承擔。在僑居地,陳嘉庚竭力倡辦華文學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學校。民國4年在新加坡捐資創辦崇福女校,民國8年又捐資3萬元創建南洋華僑中學,后來又捐40多萬元作為該校基金。民國36年3月,創辦南洋女子中學。

6.教育思想

陳嘉庚不僅是一個教育事業家,而且不愧為一個教育家。在長期辦學的實踐中,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第一、他提倡女子教育,反對重男輕女。大力倡辦女子學校,讓女子能上學,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開了風氣之先,是難能可貴的;第二、強調優待貧寒子弟,獎勵師范生。他反對辦學分貧富,盡力幫助貧寒子弟上學。同時,他非常注意師范生的培養,嚴格選擇和物色師資人才,對于好的加以獎勵;第三、講究教學質量,注意全面發展。陳嘉庚從辦學開始,就一直注意“德、智、體三育并重”,強調全面發展;第四、主張“沒有好教師,就沒有好學校”,強調要確立教師在學校的主導地位,他認為要辦好學校,關鍵在于領導和教師,“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要提高教學質量,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選教師”,因此,他十分重視選擇校長和教師;第五、為了振興實業,培養生產技術人才,倡辦職業技術教育;第六、要求普及教育,并訂下同安“十年普及教育計劃”,設立同安教育會和教育推廣部。他為教育事業奮斗了一生。

7.生活簡樸

陳嘉庚為集美和廈門大學興建數十座雄偉的高樓大廈,自己的住宅卻是一所簡樸的二層樓,既小且暗,辦事不便,但他十分怡然。他的生活艱苦樸素,自奉菲薄。床、寫字臺、沙發、蚊帳等都是古老的。外衣、褲子、鞋子、襪子全都打補丁。他家有數百萬財產,晚年卻為自己規定低的伙食標準即每天五角錢,經常吃番薯粥、花生米、豆干、腐乳加上一條魚。他身體力行的座右銘是:“應該用的錢,千萬百萬也不要吝惜,不應該用的錢,一分也不要浪費。”

盡管陳嘉庚曾是南洋成功的華人大實業家之一,但他的個人生活卻始終十分簡樸。他的個人自傳中寫到,“我之個人家庭,年不過數千元,逐月薪水足以抵過。在集美建一住宅,不上一萬元,他無所有。”但是他極具公益心,尤其對于興辦教育,非常熱心。早在1913年,他就在家鄉創辦小學,1918年又創辦師范學校,并設立中學,附設男女小學和幼兒園。隨著他的企業的興旺發展,他又繼續在集美開辦水產航海學校,商業學校,農林學校,幼兒師范等,同時也設立了科學館(現集美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圖書館和醫院等,使集美成為了系統完整的學村。

陳嘉庚投身政治

1.早期活動

陳嘉庚雖身處南洋,但一直心系中國,積極支持中國國內的革命活動。他結識了孫中山,在1910年加入同盟會并積極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辛亥革命后,陳嘉庚擔任福建“保安會”會長,籌款支援福建,穩定了當地局勢。

陳嘉庚對于文化事業,也是積極支持。他支援了范長江、夏衍等人主辦的“國際新聞社”和《華商報》等,還匯款支持鄒韜奮復辦《大眾生活》周刊。

1928年中國濟南慘案發生后,南洋華僑掀起了聲勢浩大的聲援運動,陳嘉庚擔任“山東慘禍籌賑會”主席,積極籌款救濟難民,還發起抵制日貨運動。

2.堅決抗日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在新加坡成立,陳嘉庚被推選為主席。他自己帶頭捐款,還組織各類活動。近1939年一年,南洋華僑就向祖國匯款3.6億多元,從盧溝橋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的4年半期間,共計捐款約15億元,極大地支援了中國國內的抗日力量。

1938年10月,廣州、武漢相繼失守后,我國對外交通瀕于癱瘓。新修建的滇緬公路成為最主要的軍運大動腦。不但需要大批軍運汽車,而且急需大批熟練的司機和汽車修理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西南進出口物資運輸總經理處商請陳嘉庚先生在南洋代招募司機和修理工(通稱“南僑機工”或“華僑機工”)。陳嘉庚領導的南僑總會遂于1939年2月迅速發出《征募汽車修機、駛機人員回國服務》的第六號通告。陳嘉庚一方面號召華僑捐款捐物,購買大量汽車和軍需物品,另一方面還親自到南洋各埠演說動員,廣大華僑青年熱烈響應、紛紛報名參加。白清泉等在新加坡首先報名,當即批準30名;廖國雄、賴玉光等在巴株、巴峇帶頭報名,當即批準50名。同年2月18日,首批南僑機工回國服務團成員80名在新加坡集中出發,南僑總會舉行盛大歡送會。陳嘉庚勉勵大家:“你們是代表千萬華僑回國服務的,一定要堅持到底”。新加坡報紙出版歡送專刊,把首批回國機工贊頌為“八十先鋒隊”。

3.反對賣國

陳嘉庚堅持抗日到底,針對汪精衛等人的妥協方案,在國民參政會第二次大會上提出“敵未 出國 土前,言和即漢奸”的著名提案。電文提案經5次刪改,原意被歪曲,鋒芒被砍掉,盡管如此,仍產生日益廣泛的影響,振奮了全國人民和廣大海外僑胞的人心,對于當時重慶的主戰派亦起著很大的鼓舞作用。

(按:上述“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是盛傳的十一字之提案,和事實有出入。提案原文不止11字,而是三條、100多字。汪精衛一伙刪去其第二、三條提案,對第一條則幾經修改,想模糊提案的針對性,刪改為“公務員不得談和平案”。后經大會成員激烈討論,認為9個字的修改案含糊不清,不倫不類,形同兒戲,表示反對。最終定下的則是19個字,即“在日寇未退出我國土之前,公務員不得言和案”,成為國民參政會正式文獻記錄在案,在1938年11月2日重慶《中央日報》上公諸于眾。由于這是陳嘉庚提出的震動中外的堅決反對漢奸國賊、妥協分子投降賣國的著名提案,因此特摘錄原文如下:

陳嘉庚反對汪精衛投降賣國的著名提案

議長、秘書(長)公鑒:

東電悉。庚因事未能赴會,甚歉。

茲有提案二宗,乞代征求參政員足數同意并提請公決。

一、日寇未退出我國土之前,凡公務員對任何人談和平條件,概以漢奸國賊論。

二、大中學校、在抗戰期間,禁放暑假。

三、長衣馬褂限期廢除,以振我民族雄武精神。

陳嘉庚 叩首(10月26日)

4.訪問延安

1940年3月,陳嘉庚率領南僑總會組織的“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考察團”,慰勞抗日前線的將士與后方的軍民,這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轉折。從1927年到1940年回重慶之前,他是堅決的“擁蔣派”,稱“蔣委員長乃中國國內外四萬萬七千萬同胞共同擁戴之唯一領袖”,“蔣委員長的意志,即中國全國國民的意志”。抗戰義捐款項悉數匯交國民政府行政院。訪問重慶與延安之后,他了解了中國抗戰的真相,分清了是非,思想認識產生了飛躍,斷定“共產黨必勝,國民黨必敗”。

陳嘉庚訪問延安是他政治生活的一個里程碑。他說,這次來延安慰問不容易,國民黨造謠言破壞共產黨的名聲,處處設障礙阻撓我們到延安。蔣介石捧他、拉攏他,并干擾他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接觸。陳嘉庚為了弄清國共摩擦的真相,勸說國共兩黨團結抗戰,于1940年5月31日抵達延安。他原定在延安停留三天,恰巧因隨行的李鐵民車禍住院,這樣陳嘉庚在延安多住了四天, 6月8日清晨,離開延安東行,前往山西戰區慰問考察。

“陳嘉庚當時訪問延安是需要一定的膽略的。當時延安臨近前方,經常受到空襲。延安城已被日機炸平,新建的窖洞也有被炸塌的,空襲警報的槍聲不時破空而起。就在陳嘉庚先生訪問延安之前的4、5月份,王震將軍剛率領三五九旅粉碎了日寇對晉西北河防的六路進攻,山西全境的八路軍配合晉西北戰場,大破日軍,殲敵5萬余名。在陜甘寧邊區,保衛延安的戰備大演習剛剛結束,留延安的200多名華僑青年,也在各自的學校、機關參加了演習,隨時準備行軍打仗。”

在訪問延安期間,陳嘉庚先生參加了四次群眾性集會,同毛澤東、朱德和其他黨政領導人多次會晤,深入交談;參觀了中國女子大學、抗日軍政大學、延安市容和安塞鋼鐵廠、印刷廠;與財政、公安、司法負責人談話;廣泛接觸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的校友;并同延安各界人士和歸國華僑青年進行了多次接觸和座談;出席延安各界的歡迎會和歡送會。

陳嘉庚這次訪問延安,經過實地考察,親眼看到邊區軍民一致,官兵一致,認為這是“克敵制勝之本”。反觀國民黨“大后方”官員腐敗,坐待外援,民眾疾苦無人過問,軍事節節失利。對比之下,感到中國共產黨深知民心僑心,國民黨無視民心僑心。陳嘉庚說,這次訪問延安最感滿意的是,真正看到中共堅持國共團結、堅持抗戰到底,立場堅定,態度誠懇;對邊區各界艱苦奮斗的精神尤為感動。通過這次訪問堅定了他對抗戰勝利的信心。他心中的“疑團”也解開了,破壞抗戰、投降賣國、貪污、禍國殃民的是國民黨,真正抗日救國、維護團結統一、廉潔奉公的是中國共產黨,斷定“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內戰時期活動1946年國共內戰爆發后,陳嘉庚反對美國援助蔣介石,以南僑總會主席名義致電美國總統和國會表示抗議。并且抵制蔣介石召開的國民大會,指出蔣介石“一夫獨裁,遂不惜媚外賣國以鞏固地位,消滅異己,較之石敬瑭、秦檜、吳三桂、汪精衛諸賊,有過而無不及。”1947年,又組織“新加坡華僑各界促進祖國和平民主聯合會”(簡稱“民聯社”),積極聲援民主黨派關于制止內戰的斗爭。

1940年毛澤東對陳嘉庚描繪未來的國家:一沒貪官污吏;二沒土豪劣紳;三沒賭博;四沒娼妓;五沒小老婆;六沒叫化子;七沒結黨營私之徒;八沒萎靡不振之氣;九沒人吃摩擦飯;十沒人發國難財。

5.晚年活動

1949年5月,陳嘉庚應毛澤東的邀請,回國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議,當年9月,以華僑首席代表身份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0月1日,在天安門城樓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

此后,陳嘉庚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華東行政委員會副主席,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第一屆全國人大會委員,政協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

關于陳嘉庚子女的信息

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病逝于北京,享年87歲。后安葬于福建集美鰲園。

看了“ 陳嘉庚事跡”的人還看了:

1. 陳嘉庚的事跡材料

2. 陳嘉庚的故事讀后感3篇

3. 陳嘉庚的故事讀后感

4. 關于弘揚嘉庚精神征文作文大全7篇

5. 關于嘉庚精神的征文范文4篇

陳嘉庚的個人生平如何,誰可以簡單介紹一下?

陳嘉庚先生(1874—1961年),字科次,著名的華僑實業家、教育家。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僑聯主席等職。陳嘉庚先生17歲隨父親到新加坡學習經商,因其勤奮刻苦、經營有方,僅用20余年的時間,即發展成南洋各埠聲名顯赫的大實業家。1893年陳嘉庚先生第一次回故鄉,即出資2000元在集美開辦“惕齋學塾”,這是陳嘉庚先生捐資興學的開端。1910年陳嘉庚先生在新加坡參加同盟會,大力資助孫中山的革命活動。1911年滿清政府被推翻后,陳嘉庚先生懷抱“教育興國”、“興學報國”的信念,先后在故鄉創辦了集美小學、女子小學、師范、中學、幼稚園、水產航海、商業、農林、女子師范、幼稚師范、鄉村師范、國學專門等校和福建省最早的綜合性大學——廈門大學,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陳嘉庚先生一生傾資興學、赤誠報國的義舉,深為海內外人士所敬仰,曾被毛主席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1903 年,其父陳杞柏破產,陳嘉庚先生為還父債,獨立經營。1904 年春,陳嘉庚先生用 7000 元資本在新加坡郊外淡水港山地用茅草木料蓋起自己的第一幢簡陋的廠房,并辦起新利川菠蘿罐頭廠。他憑著“精、勤、慎” ,在新加坡的商場上脫穎而出,奠定了他在異國他鄉之穩固地位,從而在20 世紀 20年代,躋身于東南亞華僑事業巨子之列。 他在新加坡繼續置辦土地,開辦廠房。早期廠房樣式簡單,頗類似于馬來人的住房,1911 年,陳嘉庚先生參觀了曼谷北柳一個福建華僑創辦的“鳴成”米廠受到啟發,改良廠房。這些以功能為主的工業廠房經由他一手建造起來,給他今后進行建筑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10年,陳嘉庚先生加入同盟會支援辛亥革命,“久客南洋,心懷祖國,希圖報效,已非一日。” 1912 年,清朝封建帝制已被推翻,民國政府已建立,陳嘉庚先生倍受鼓舞: “政治有清明之望矣,而匹夫之責何如?”他熱誠內向, “思欲盡國民一分子之天職, ”決計回國作兩件事:興辦工廠和學校。早在 1894 年冬,陳嘉庚先生就出資 2000 元,在集美建立惕學書塾。1913 年,鄉立集美兩等小學校也在他的投資主持下成立,這是陳嘉庚先生興辦學校之肇始。1915-1918 年的四年中,陳嘉庚先生各項經營共得利四百五十余萬元,實存資產約四百萬元。 “乃思前年獲悉閩省師校之腐化,師資之缺乏,若能辦到決在集美辦師范學校及中學,茲正其時矣”。“蕢冀他日廣樹師資,以供閩南及南洋初等教育之需要,俾得發展教育,提高民智,改造社會也。”陳嘉庚先生于 1916 年 10 月派胞弟陳敬經賢回國籌辦集美師范和中學。 只用一年多就興建了大禮堂、居仁樓、立功樓、尚勇樓等建筑,以及電燈廠、自來水廠、膳廳、溫水房、浴室、大操場、貯藏室等公用設施。 這四年資金的大量積累為其后來在二十年代繼續投資獲利及進行大規模的學校建設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1919 年,五四運動席卷中國,雖然對五四運動的性質了解不深,但陳嘉庚先生的愛國思想與五四運動的愛國主義是相一致的。同年,一戰結束,陳嘉庚先生“便思回國久住,以辦教育為職志,聊盡國民一分子之義務。”六月陳先生從新加坡回到集美,就開始籌辦廈門大學。在居住的兩年九個月中,他除了創辦廈門大學,又親自主持集美校舍擴建工作。這些包括有:圖書館、科學館、醫院、立德樓、立言樓、博文樓、約禮樓、即溫樓、尚忠樓、誦詩樓、明良樓、雨操場、西膳廳、俱樂部以及消費公社。1923 年到 1925年,是陳嘉庚先生公司的鼎盛時期。經濟上的富足促使陳嘉庚先生在集美更大力度的投入。從 1923 年至 1926 年,陳嘉庚先生在集美學校又建了允恭樓、文學樓、敦書樓、葆真堂、音樂室、務本樓、崇儉樓、瀹智樓、肅雍樓、校董住宅、軍樂亭、植物園、網球場、浴沂室、大膳廳、農林建筑辦事處以及工人住所。 1926 年,新加坡限制橡膠產量和同行的擠壓,使陳嘉庚先生公司陷入困境,無力支付集美廈大兩校建設費用。所以,廈大已動工的校舍建完為止,不再續建;集美建筑工程到冬季也完全停止。陳嘉庚先生說: “此為我一生最報憾、最失意之事件”。1949 年十月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陳嘉庚先生建設祖國的愿望尤其強烈。在全國政協開會時,陳嘉庚先生提出七項提案,均獲接受。其中有關建筑方面的有:在全國各中學普及科學館;在沿海各重要地區設立水產航海學校以及今后人民新建住宅,應注重衛生之設計。從 1950 年九月起,陳嘉庚先生定居集美。他始終關心并致力于嘉庚校園的擴建。將在新加坡余產拍賣約八百萬元和女婿李光前捐助的六百萬元全部投資于兩校建設。他在集美和廈大各設建筑部專門負責兩校的建筑項目。他制定了“重修集美學村計劃” ,在集美進行的建設可分為:以“南僑”命名的華僑補習學校建筑群。沿海一帶的南薰樓,黎明樓,道南樓等建筑以及“七星墜地”與“孤星伴月”的池亭樓閣;鰲園集美解放紀念碑等。在對廈大進行擴建中完成了建南大會堂建筑樓群、成偉樓群、豐庭樓群、芙蓉樓群、國光樓群等建筑。1961年 8 月 21 日,陳嘉庚先生逝世于北京。靈柩安放于集美鰲園紀念碑北側的嘉庚墓內。集美鰲園甚至集美學村和廈門大學都成為他和他建筑活動的“精神性的”紀念碑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關于陳嘉庚子女的信息”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

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關于陳嘉庚子女的信息
本文地址: /qiwenyishi/42534.html

標簽: 關于陳嘉庚子女的信息

熱門文章
隨機tag
怎么判斷肥胖程度(推薦四種方式) 聯發科是哪個國家的品牌中國臺灣的聯發科是 三角龍VS霸王龍誰更厲害 顏柳歐趙楷書四大家 a3紙張大小(excel怎么設置a3紙張 年過花甲(年過花甲的近義詞) 韓國雪莉ins照片(韓國雪莉ins賬號) 鄧超孫儷孩子名字(孫儷的孩子名字) 哥老會(哥老會黑話大全) 中國最霸氣的人出場(中國最霸氣的演員) 中國郵政發行的第一套宣紙郵票是 如何跟矮子聊天漫畫組圖矮子被氣哭了(反擊 逢人只說三分話(逢人且說三分話怎么理解) 周深為什么是女聲 千山萬水(千山萬水千言萬語千方百計千辛萬 3000-12000左右(設施服務價格上 世界上最唯美打戲(最精彩打戲) 中國最憂傷歌曲(中國最傷感的一首歌) 取名字大全2013(取名字大全2021最 除螨皂是什么原理 十萬大山(十萬大山為什么叫十萬大山) 灰鯖鯊(灰鯖鯊怎么讀拼音) 揭秘中國富二代真實生活被外媒批為"惡心" 做夢夢到抓魚(做夢夢到抓魚抓蝦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大连池市| 淳安县| 巫溪县| 龙南县| 乌什县| 娄烦县| 西青区| 桐梓县| 沐川县| 富蕴县| 泰州市| 高碑店市| 阳谷县| 曲周县| 乌兰察布市| 大同县| 汉中市| 文安县| 孟连| 城固县| 海原县| 永德县| 舞阳县| 崇左市| 株洲市| 介休市| 远安县| 伊吾县| 西乌珠穆沁旗| 城固县| 陇南市| 安阳县| 微山县| 巨野县| 云安县| 泰和县| 永州市| 新巴尔虎右旗| 昂仁县| 长宁区| 榆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