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是指什么地方(唐朝關東是指什么地方)
xj
2023-09-01
在《老酒館》和《闖關東》等劇中,經常能夠聽到一個地名,那就是關東。關東是指什么地方呢?就是指函谷關、潼關 以東的地區,舊稱東北三省,因位于山海關之東而得名。自清代以來關東泛指遼寧、吉林、黑龍江等三省的大部分地區。
一、關東就是指東北三省
關東自古就是關中的東大門,也是古代時候的兵家必爭之地,這個地名在經過聽人說起,許多電視劇中的主角就來自關東。那關東是指什么地方呢?是指函谷關、潼關 以東的地區,舊稱東北三省,也指遼寧、吉林、黑龍江等三省的大部分地區。
二、《老酒館》關東山在哪里
要想知道關東山在哪里,我們首先就要從“關東”兩個字分析,關東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朝初年,明初時將山海關和其他長城相連起來,人們便有了關內和關外之分,最開始將山海關以東的地方統稱〃關外〃,而把山海關以西的地方統稱為“關內”
三、喬峰自盡的雁門關在哪里
喬峰是《天龍八部》中的男主角,他武功高強無敵,但是卻一生悲壯坎坷,最后在心灰意冷下自盡在雁門關。你知道喬峰自盡的雁門關在哪里嗎?它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向來以“險”,現在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
四、元朝大都是現在哪個城市
在元朝之前中原都是由漢族統治,孛兒只斤·忽必烈創建了元朝,讓少數民族首次統一中原。元朝的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國,在大蒙古國成立后,就不斷的發動戰爭對外擴展。蒙古在滅了西遼之后,一度逼近東歐腹地,蒙古軍隊在戰爭中將大量反抗地區的人口大量屠殺和奴隸
五、東方金字塔在哪個城市
一直以來埃及金字塔都是神秘的代名詞,那里充滿了許多的未解之謎,關于它的傳說也是向來不少。你知道東方金字塔在哪個城市嗎?西夏王陵被成為東方金字塔,它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夏區賀蘭山東麓,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
[img]關東是哪里?今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東部(蒙東源于東北)三省區,地處祖國東北方,自古以來,就泛稱〃東北〃,而明以后又俗稱〃關東〃,直到當代仍在民間盛行。歷代對東北行政區劃不一,名稱種種,而形成一個具有特色的區域文化,卻是經歷了千百年的滄海之變,最終躋身于中華民族文化之林,成為它的不可分的一部分。
歷史是最可靠的見證。不妨從歷史的源頭說起。
自有文字時起,東北作為一個地區就已載入典籍。最早把東北載入典籍,當推《尚書·禹貢》,把遠古中國劃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蓋今遼寧省西部地區;〃青州〃則把今遼寧南部主要是遼東半島置于州的轄境之內。相傳〃九州〃為禹治水后所設,而舜又析〃九州〃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東北〃為幽州,即遼寧北鎮以西地區簡稱遼西;分青州〃東北〃為營州,即今北鎮以東地區稱遼東。遼西東之分,大抵以今遼河為限隔。除《禹貢》,還有《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及《呂氏春秋·有始覽》等書,都做了相類似的記載。其實,所謂〃九州〃、〃十二州〃之設,不過是春秋戰國之際或稍晚時文化人把遠古時代的理想化,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地理概念。因為堯舜禹三代還不具備形成國家的條件,自然也就不會有〃州〃的行政區劃與設置。盡管如此,至少在春秋戰國之際,在人們的地理概念中,已把今遼寧省境分別概括在冀州、青州、幽州、營州的轄境之內。此四州之設,并不包括今吉林與黑龍江兩省之地,僅以方位〃東北〃指稱今遼寧省地。
考之史,春秋以前,尚未在東北地區設制,僅以邊疆民族朝貢來確認其土地與居民同中原王朝的政治隸屬關系。據《史記·五帝本記》載:早在舜時,北方朝貢的民族有〃山戎、北發、息慎〃。息慎即肅慎,在堯舜時代就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間。所以,周繼承了堯舜時的遺產,稱:〃隸慎、燕、毫,吾北土也。〃周時,肅慎繼續朝貢,孔子曾親眼見過其貢品――楛矢石砮,并為陳國惠公做了鑒定。《山海經·大荒北經》也有關于肅慎的記載〃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不咸即今長白山,肅慎族居于長白山地區又得到了確證。
以上所證,已超出冀州等四州的地理概念,把它擴展至白山黑水即相當今之吉林、黑龍江兩省之境。此時,因無明確的行政區劃,仍以方位〃東北〃代稱本地區,同時,又把民族作為地區的代名稱。
東北正式有了本區域名稱,是到了戰國時期,與燕國在此設郡聯系在一起。燕國處北方,經常遭到強敵東胡的內侵。昭王時,始筑長城,幾乎把現今遼寧省全境括在長城以內,設郡以轄其地。據《史記·匈奴傳》載記甚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遼西與遼東兩郡及右北平郡的部分均在今遼寧省境。襄平即今遼寧省遼陽市,就是當時遼東郡的首府。這是有史以來,首次在遼寧也是在東北地區建制設郡。自此,遼即成了今遼寧地區的代名稱,歷代相沿不變。有時也把遼泛指為東北地區,但它真正含義,還是限指遼寧地區。
秦結束了戰國長期紛爭的局面,第一次實現了大統一。為防御匈奴,集燕、趙長城之大成,將各段長城連為一體,如《史記·蒙恬傳》說:〃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遼東段長城,基本沿襲燕長城的走向,仍把遼寧大部劃入長城的藩籬之內,所置遼東、遼西與右北平三郡,是對燕制的承襲和進一步完善。
兩漢時期,繼承燕、秦之制,除仍設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郡,前漢時增設蒼海郡、玄菟郡、樂浪郡、臨屯郡、真番郡,。這些郡都設于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其中,蒼海郡僅設2年即廢,至漢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將真番、臨屯兩郡分別歸并到玄菟郡、樂浪郡。這些郡已把今松花江流域、圖們江流域,相當于今吉林省及接近黑龍江省地區,置于轄境之內,特別是把今朝鮮也分其地為四郡,歸為漢的統一管轄之下。這表明,兩漢時對東北的行政管轄進一步擴大了。以后,歷朝不斷擴大管轄范圍,郡縣州道設置也越來越多。隨著郡縣制的鞏固和完善,自然也促進了東北區域的最后形成。
就地區名稱而言,自秦漢以來,直至明中葉前,還沒有形成一個可以涵蓋今三省地區的總名稱,惟遼東、遼西兩郡之名沿用已久,以遼概指今遼寧而已。前述〃東北〃只具方位含義,而燕秦以后,逐步在今三省分設郡縣,但漢人與各少數民族不同處,行政區劃各異,就是說,尚未統一起來,也就難用一個名稱涵蓋全地區。作為一個地區,必然在政治、經濟、文化及生活習俗諸方面形成大致的同一性,這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進程,而名稱不過是對歷史發展的一個界定。我們看到,從遠古以〃東北〃方位泛指,再演變到具體的遼東、遼西,實際是一個地區的兩部分,故后人合遼東西統稱今遼寧省地為〃遼〃。這又與行政區劃建制不可分地聯系在一起,就是說,沒有行政區劃就無法形成一個具有同一性的區域。
燕國在今遼寧設郡,對東北區域的形成來說,無疑具有開創意義。秦漢在此基礎上有所拓展。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東北的行政區劃,基本沿襲秦漢的設置,推行郡縣制。這些郡縣(州),都設置在今遼寧省境及朝鮮部分地區,而不及吉林和黑龍江省。對生活在現今吉黑兩省與今內蒙古東部的東夷各族、鮮卑、烏桓等民族,另設東夷校尉、護鮮卑校尉、護烏桓尉等管轄。這些民族同中原王朝保持著朝貢關系,維持著安定的局面。
從隋唐,中經遼金至元,約700多年,是東北區域形成與發展時期,突出表現,就是中原王朝對東北的行政區劃,從原有的南部向北部即吉黑兩省發展,并使全地區的行政區劃完善起來,從而建立了中原王朝對全地區的統治,特別是少數民族建立的遼金元三代王朝,對全地區的發展尤有特殊的意義。
隋存在時間不過30多年,對東北的建樹不明顯,僅設北平郡與遼西郡,其轄境從今河北省東北部至今遼寧西部地區。因為高句麗處于戰爭狀態,隋對東北的行政管轄有限,高句麗沒滅,而它自身卻短命身亡。唐繼其后,國力迅速強大,最終滅亡了高句麗,而且把行政建置推進至黑龍江流域,開創了區域發展的新時代。
高句麗是在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被滅掉的。當年十二月,唐即設安東都護府,恢復中央對遼東故地的行政管轄。不僅如此,而且將府治設在平壤,漢江以北、東達日本海的今朝鮮北部疆土歸入中國的版圖,置于安東都護府的管轄之下。但這種局面未能持續多久,隨著府治的不斷內遷,轄境也漸漸縮小。上元三年(676年),將府治自平壤遷至今遼陽市舊城,再遷至新城(今遼寧撫順高爾山山城),以后,又遷至幽州、平州、燕郡,直至遷到遼西故城,亦即隋朝的遼西郡,約當今遼寧義縣大凌河東王民屯附近。安東都護府治的屢次內遷,最重大的一個后果,就是放棄了中國應領有的今朝鮮北部的疆土,退回到漢魏時遼東郡的轄境,沿襲了唐以前歷代對這一地區的管轄權。
在今遼寧西部地區,遼河上游西拉木倫河及老哈河流域,是契丹人聚居之地。唐朝在這里分設營州都督府與松漠都督府,其下各設所屬契丹州,共有17個。嚴格地說,在契丹聚居地設置行政管理機構,實始于唐,表明契丹族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已進入中華民族的行列,同時,也與東北區域的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
在奚族居住的老哈河流域,設饒樂都督府;在霫族居住的今西拉木倫河以北,至大興安嶺以南的廣大地區,分置真顏州、居延州,今屬內蒙烏珠穆沁旗一帶。而在室韋諸部落居住區所設行政機構已深入到今黑龍江省腹部。據考定,室韋部落的主要居住區是在嫩江流域。約至唐中后期,在這一地區設室韋都督。尤有重大意義的是,唐自建國初,至中期,先后在黑龍江流域靺鞨人的居住區設置管轄機構。舉其要者,如,著名的黑水都督府,即設在黑龍江下游黑水靺鞨所在地區;忽汗州都督府設在今俄國濱海地區東南的沿海一帶。當渤海國建立后,其國王受唐朝敕封為渤海郡王,成為唐管轄下的東北地方政權。隨著疆域的不斷擴大,共建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原黑水都督府所轄之地,直至遼東地區都并歸為它的屬下。
唐統治時期,特別是滅亡高句麗以后,在已有的建制基礎上,對今東北三省包括吉黑兩省西部的內蒙部分地區,全面進行政治建制,系統而完備,遠遠超過了唐以前歷代建制規模和水平。后雖歸并于渤海國治下,卻仍然是唐代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代對今東北地區大規模的政治建制,有力地促進了本區域經濟、政治與文化的共同發展。今明兩天此時尚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名稱,就是說,還沒有一個可以涵蓋今三省的區域名稱。
這種情況,到了遼統一北方的時期,人們的地理概念有了新的變化,就是將今三省看作是一個大區域。這從遼代的軍政建制得到了充分地反應。據《遼史·兵衛志》載,分〃東北路招討司、東北路統軍司、東北路女直兵馬司〃,各統所轄諸民族軍政。其《百官志》又有〃長春路諸司,控制東北諸國〃的說法。顯然,在遼代已把地理方位——東北,引用為建制名稱,并得到了廣泛地應用。金代繼承了遼代的習慣用法,仍以〃東北路〃設官職和機構。實際上,遼金兩代已把相當現今東北地區看成是一個獨立的行政區域,故其軍政機構皆以〃東北〃名之。比起建制雖屬完備而名稱各異的唐代,的確是一個進步。這它表明,遼金人已把同處一個地理方位的今遼、吉、黑三省視為一個整體,第一次把表示地理方位〃東北〃引為機構建制名稱。這不僅僅是個名稱的變化,還反映了人們的地理觀念的飛躍。
--------------------------------------------------------------------------------
元代承前啟后,不僅確認遼鎦金人的東北區域的觀念,并把這種觀念進一步鞏固下來。如《大元一統志》說:〃開元路,南鎮長白之山,北浸鯨川之海,三京故國,五國舊城,亦東北一都會也。〃這里提到的〃東北〃,恰恰是從如今之東北區域這個大范圍說的。于是,〃東北〃這個概念,既是方位又指為區域。
〃方位之稱,原有辨方正位之義菜肴都設,更為建官施政之準。〃地理之義,首在辨方位,很久以來,這已成為人們的生活常識。據傳,庖犧制八卦,把〃東北〃置于八方之一。前引《周禮》已把當時稱為幽州的今經省東部及今遼寧西部的北鎮與醫巫閭山,統稱為〃東北〃。后隨著疆土的擴大與開發,〃東北〃的涵蓋面愈廣,最后已將現今遼吉黑三省都概括在〃東北〃的范圍之內。而隨著元以前各王朝政權在這里相互承襲設官建制,并不斷完善,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本地區的認識,自遼始,以區域分劃,設官而治,才將原為地理方位之名,概指為區域之名。
自明代以后,東北地區又有了一個新名稱,這就是人人皆知的〃關東〃。此稱之義,是指聳立于河北與遼寧交界處的〃天下一第關〃――山海關以東的地方,包括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泛稱關東。又以山海關為限隔,則有關里(內)、關外之別稱。關東這一區域概念的形成,卻是經歷了千百年的歷史演變,與長城特別是與山海關的修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為了說清關東之名的由來,首先不能不回顧長城自身的歷史。
早在戰國時期,地處北方的燕國,為防御〃東胡〃內侵,始筑長城。當時,還有趙國也出于同樣的目的,興修維護自身安全的長城。但與東北有直接關系的是燕長城。據考古學家測定,燕所修的這段長城,約自起于今之張家口,向東北行,經內蒙古多倫、獨石等境,東經河北圍場縣,自赤峰,進入今遼寧省境,歷建平、北票、阜新、彰武、法庫、開原,跨越遼河,再折向東南,經新賓、寬甸,向東直達鴨綠江畔,長達24000余里,幾乎把現今遼寧省全境囊括在長城以內。秦始皇一統一天下,集燕、趙等國之大成,將各段長城連成萬余里,如《史記·蒙恬傳》說:〃因地形,用險制塞,起光,至遼東,延袤萬余里。〃其中遼東段長城,基本沿襲燕長城的走向。秦始皇大修長城的主觀意圖,同燕、趙一樣,就是防御北方強敵匈奴的不斷內侵。遼東處長城以內,自無里外之分。
自漢代以后,歷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至北宋、遼金、元各朝代,除唐、元兩代以其版圖擴大,長城內屬,無須修長城;還有北宋因北方主要是東北先后被遼金占據,也無條件修長城,其余各代皆以長城為保障,不間斷地續修,不過是在秦長城的基礎上,或補修,或有所延長,總的格局無變化。值得注意的是,南北朝時期北齊天保三年(552年),自西河總秦戍(大同西北)筑長城,東止于渤海之濱,即今山海關之地。這是一段新起的長城線路,為其后明在此筑山海關奠定了基礎。應當指出,北齊所修的這段長城,第一次把遼東故地與內地分割開來,使它變成了〃塞外〃之地,與今吉林更遠至黑龍江省境處于同等地位。
明朝大修長城并筑山海關,對東北區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尤其是賦于東北區域以新的名稱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明朝統一全國后,先后遇到兩大勁敵,對它構成了嚴重威脅:首先是北方的蒙古,即元朝余部及其后裔。元被逐出北京,出長城北遷,仍然散居長城以北沿線的廣大地區,與明朝保持對峙狀態,終明之世,雙方一直是戰與和交替進行,是明朝北疆不得長期安定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散居東北地區的女真人,明初,這里尚屬安定。明朝統治集團視蒙古為主要勁敵,實行以〃東夷制北虜〃之國策,即用女真人對付蒙古人。但到了明中葉,女真人自金亡沉寂了200余年后,重新崛起,不斷叛亂〃入邊〃襲擾,引發出一系列爭端,直至規模不同的戰爭。至明后期,女真人變得更強大,在諸部統一于努爾哈赤以后,公開以武裝叛亂,雙方開始了長期對峙。明朝的這兩個勁敵主要集中在遼東、西及它的西部和西北地區,而蒙古還有相當部分活動在長城北及西北諸省之地。明初主修長城,主要是為防蒙古而設的防線。當遼東地區受到女真人襲擾時,明加修加固遼東長城、筑堡建城,是以防女真人為目的的。
前敘北齊將長城候船至渤海之濱,明帝朱元璋決策,以此段長城為基礎,不僅重修,整飭一新,而且在此建關城,以加強長城的防御能力。這是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魏國公徐達主持,率部創建關城,即今之山海關,至關城建成,遂專設山海衛,派駐重兵守御。山海關與一般建城的不同之處,就是把一座城同尤里長城連為一體,反映了一種新的防御體系的構想。關城背依雄峻的燕山山脈,臨萬頃碧波的渤海,所謂〃襟連滄海枕青山〃,山海關之名,即源出此義。
山海關一經建成,很快就顯示了它在政治上特別是在軍事上的戰略地位。山海關所在位置,恰好處于河西廊的咽喉之地。從今遼寧錦州直抵山海關下,長約400里,背靠醫巫閭山,前臨渤海灣,于山海之間,僅一線之通。這一狹長地帶,位遼河以西,故稱為河西走廊。山海關像一把大鎖,牢牢地鎖住了從東北進入華北的陸路通道。在軍事技術與交通工具不發達的三代,它的確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雄關。后來事實完全證明了這座雄關的巨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后金在遼西徘徊了20多年,整整兩代人都無法打破這座雄關的防御,只能望關興嘆,駐足卻步,幾度臨關又幾度無功而返。難怪古人稱公布它:〃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明朝視山海關如命運攸關,正如明朝的一些戰略家所說:山海關〃內拱神京,外捍夷虜,最吃緊處〃神京,是指明都城北京。夷指東北的女真人,虜指北方的蒙古人。明朝用山海關來抵御〃夷虜〃的內襲,以保衛北京的安寧,維護它的統治。由此可見,山海關在明人心中是何等重要!
山海關的出現,第一次把華北與東北截然分開,自此便成為兩大區域的天然分界線。迄今,遼寧與河北兩省的分界,大致仍按關城及其連接的一段長城為界。確切些說,山海關被囊括于河北省內,其省界已外延山海關以東大約30多華里。一座關城,竟成為今日華北與東北、遼寧與河北兩區兩省的大致分界線,這大概是朱元境及其屬下徐達所始料不及吧!
實際上,在明初修成山海關及相連的長城,人們便有了內外之分的新的地理概念:把山海關以東的地方所稱遼東,即今遼寧省境,統稱〃關外〃,而把山海關以西亦即長城內側,統稱〃關內〃,后又漸稱〃關里〃,有山東人、河北人、山西人,乃至江南地區的人流寓關外,往往不直說省名,而泛稱為〃關里人〃。在明代官方文件及官書如《明實錄》中,又把關外稱為〃畿東〃、〃京東〃,與〃關外〃具有同等的含義。
明代在東北地區的行政建置,實際劃分南北兩個大行政區。南部行政區,北自開原(今遼寧開原市),南達旅順;西起山海關,東抵鴨綠江畔,相當于今之遼寧省境。這一地區,明稱為遼東,此為歷史沿革下來的傳統名稱,又獨稱之〃遼左〃,以其位居京師之左側,視同人之左臂,不可或缺。明為防御蒙古,特于沿長城一線設軍事重鎮9座,遼東列為〃九邊〃重鎮之首。在這里實行衛所制,大者為衛,小者設所苦干,分屬于衛。總轄于本地區最高軍政機構,稱為〃遼東都指揮使司〃,簡稱遼東都司,治所設于遼陽。全地區設25衛,各派軍隊駐守。遼東為軍事重鎮,故其行政設施具有軍事管制的性質。比之內地,如同軍事〃特區〃。
自開原以北,直至黑龍江兩岸,東至烏蘇里江以東達海,北抵外興安嶺,這一廣大地區總轄于設在黑龍江下游特林的奴爾干都司,所屬衛達400余個。與遼東不同的是,朝廷不派官,皆以當地少數民族的酋長為各衛的指揮使司等官,管理當地民族。他們定期向朝廷朝貢,與明朝保持著政治上的隸屬關系。所以明稱這一地區的衛所〃羈縻〃衛所,不過是籠絡之意。這就是說,明實行〃以夷制夷〃的政策,間接統治。這樣,在整個東北地區,以兩大都司分轄南北,構成了明統治東北的政治與軍事體系。從兩大都司及其轄境的劃分,明顯地反映了民族間的根本分野。遼東都司所轄為漢民族的聚居區,而開原以北為各少數民族散居區域。明朝如此劃分,最鮮明地體現了歷代所謂〃華夷之辨〃的傳統思想。因為開原以北今吉林、黑龍江兩省不在明朝直接派官的管轄之內,當時所〃關之東〃、〃關外〃,一般來說,是指遼東都司所轄的遼東地區。不言而喻,在明代中后期習稱的〃關東〃之名,是很有局限性的。
自秦漢迄至明,歷代在今東北的行政區劃不同,機構不同,名稱也各異,這是很自然的。明朝與歷代更有不同之處,集中反映在嚴內外之限。它出防蒙古人的高度戒備心理,也對女真人保持警惕,嚴加限定他們進入遼東地區,僅設開原三個關品,作為他們的入貢的貢道。這三個關是:一原東南的廣順關,又稱為南關;開原之北的鎮北關,稱為北關;開原西的新安關。前二關是海西女真入貢之路,后一關是蒙古兀良哈三衛的入貢之路。由明朝發給他們的敕書,各有限量,惟其持有敕書的人才允許進關入貢。其他女真人或蒙古人是不可以隨意進入遼東的。如進入遼東,也只有從上述三個關口可進。除了這種嚴格限制外,也在遼東與他們交界的地方如廣寧(遼寧北鎮)、開原、撫順、慶云(開原西)等開設馬市,或稱為農牧集市,允許少數民族來此與漢人貿易。開市與閉市均有時間限制,當集市結束,他們必須返回自己的,不得留于遼東。
--------------------------------------------------------------------------------
滿清在入主中原前的28年(1616-1644年)中,與明朝激烈爭奪東北,并于1644年趁李自成農民軍推翻明朝政權的機會,進軍中原,占領北京,南明政權經過若干年英勇的抵抗后最終失敗,明帝國滅亡。
清朝是滿族貴族創建的一代封建王朝。它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全國建立了具有滿族文化特色的政治制度。東北是它的故鄉,被清朝統治者尊為〃龍興之地〃,因而受到格外重視,很快設官建制,逐漸完善起來。自清朝定都北京后,以盛京(沈陽)為留都,設文武大臣駐守其地〃自山海關以東,留都之地,統以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將軍。〃這是清入關初,以留都總管三省一切軍政庶務。順治三年(1646年),改為奉天昂邦章京,乃全權掌管三省。以后,三省分治,各設獨立行政機構。今吉林省初設于順治十年(1653年),稱寧古塔昂邦章京,兼轄黑龍江,即兩省為一個機構所轄,治所設于寧古塔(黑龍江寧安)。至康熙十五年(1676年)將治所遷至吉林烏拉城(今吉林市)。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改稱〃鎮守吉林等處地方將軍〃,簡稱吉林將軍。今遼寧省是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稱為〃鎮守盛京等處將軍〃,簡稱盛京將軍。黑龍江省設治,是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反擊沙俄前正式設立的,名稱即為〃鎮守黑龍江等處將軍〃,簡稱黑龍江將軍。治所初設于璦琿城(即舊璦琿)。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再遷至墨爾根(今嫩江縣),三十八年時,又遷到齊齊哈爾,此為將軍衙門的長久治所。
這就是清代東北三將軍之由來。〃三將軍〃雖不是行省名,但實際上是三個行省,建置與內地所設總督、巡撫有別,具有軍事管轄的性質。清朝在東北、北部與西北的〃三北〃地區僅設將軍衙門制,突出了邊疆地區軍事的重要地位。還須指出,三將軍所轄地區及名稱,與今日之吉林、黑龍江、遼寧相合,但各自所轄范圍、疆域,大小,確有很大差別。如,清代吉林疆域,南北長,東西窄,其東至日本海,東北達庫頁島,南抵長白山,西至威遠堡,西南至英額門。全省疆域遠比今日吉林大得多。盡管如此,三省正式成立,體制完備,奠定了當代三省的版圖。
清朝為政,反對〃華夷之辨〃,自稱〃中外一家〃、〃滿漢一體〃,而實際上漢人處于被奴役狀態,在一個政權的統一治理下,無內外之分,所以,清入關后不再修長城。以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發出不修長城的諭旨為標志,自秦始皇始修,為歷代所依賴的這座長達萬余里的人工防御工程,已維持了2000年,至此正式廢除。
清朝廢長城,卻不廢山海關。這座雄關,對于清朝來說,仍有重大的意義。它保留山海關,一是稽察往來商旅,抽取稅收,對國家有利是為保護它的〃龍興之地〃,嚴禁內地人通過山海關進入東北,免致破壞了它的風水〃龍脈〃。自康熙時就實行封禁,為后世的遵循,厲行封禁長達200年左右。山海關就成了清朝封禁東北的一個不可逾越的關口。顯然,在長城人去任何作用的情況下,惟獨山海關及其相邊的一段長城,卻在新的時期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換言之,山海關依然是限隔內外的一座界標。盛京、吉林、黑龍江三省是作為清朝的政治與經濟的〃特區〃而受到嚴格保護。
前文說到,明代所形成的〃關東〃的地域概念,主要是指由它直轄的遼東地區。而到了清代,關東的區名已經擴大,就是說,已遠遠超出關東即盛京的范疇,把吉林、黑龍江也涵蓋其內。
早在努爾哈赤起兵叛亂的過程中,首先吞并了建州女真。次及海西女真、東海部女真。在建后金政權前后,散居在遼東地區以外的大部女真已被吞并。當進入遼東地區,又把世居于此的廣大漢人也變成后金貴族的包衣。其子皇太極繼位后,屢次襲擊黑龍江中上游的呼爾哈人、索倫人(實際也是女真人的不同部族。這些部族后發展成如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等族)。截止到1635年,皇太極宣布自此廢除諸申的族號,改稱〃滿洲〃,標志著新的民族共同體即今之滿族最后形成。
滿族登上歷史舞臺,進入中華民族的行列,徹底改變了明代東北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互不統屬的各自分散的狀態,形成了一個整體民族。由此引起的地域關系大變化,是徹底廢除明代所筑遼東邊墻及開原三關的藩籬,再無內外之分,整個東北地區從政治上及民族關系都連為一個整體。在滿人的心目中,無論是盛京、吉林、黑龍江,都視為她的發祥之地。因為他們的祖先確實源起于黑龍江流域,后離故土南遷,經吉林,進至朝鮮北部,最后輾轉回遷至遼寧省境,定居于新賓的赫圖阿拉(今稱永陵鄉)。在皇及極為其父纂修《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時,開宗明義,把東北的名山――長白山定為其祖先的誕育之地。因此,長白山同努爾哈赤創業的赫圖阿拉一樣重要。這就是說,在清代的地域觀念上,已把遼闊的東北看成是一個沒有區別的完整的地區。前敘清入關初,以盛京大臣總管全區,恰是這種地域觀念的具體體現。后以東北疆土遼闊不便管理,始將全區折為〃三將軍〃。但從整體上,清朝把三省列為〃封禁〃地區,受到特別保護。這就使東北地區在全國各水管站區中處于特殊地位。它是有清一代的政治與經濟〃特區〃。
日本的關東
[編輯本段]
通常指本州以東京、橫濱為中心的關東地方。
■地區劃分
東京都 神奈川縣 千葉縣 琦玉縣
茨城縣 櫪木縣 群馬縣
位于日本列島中央,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位置與歷史
關東地區大致位于日本之中央,以東京為中心發展起來。與關西、九州地區相比,其開發的歷史較短。直至12世紀末鐮倉幕府開設、成了政治中心以后,才開始進行真正開發,至江戶時代,作為大城市更趨發達。明治以后,江戶改名東京,成為日本首都。隨著近代產業的發展,整個關東地區急速發展起來。
●地形特征
關東平原占了大部分,產業、文化、交通等均極其發達。
●氣候特征
一般為太平洋岸式氣候,又可分為三種氣候地區。
●都市的特征
東京為日本的首都、作為世界性都市、與世界各國關系密切。
●產業的特征
有日本最大的工業區京浜工業區,工業區已擴大延伸至周圍沿海地區。
關東是指什么以東 古代的關東是指哪里1、關東古代通常指函谷關以東,現今指代東北地區。
2、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袁紹等18路諸侯伐董卓時,自稱關東聯軍,主要是指虎牢關以東,即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四盟市。
3、“關東”作為漢字文化圈的地理專有名詞源自中國先秦時期,泛指函谷關以東的地區,但隨著時代變遷,“關東”在中國的意涵有所變化,自明代至今,“關東”泛指山海關以東的地區。
關東是指什么地方關東指的是東北三省:遼寧、吉林、黑龍江。
遼寧位于東北地區南部,是東北地區唯一一個又是沿海又是沿邊的省份,也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
黑龍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省級行政區,省會是哈爾濱,在1671年的時候,清朝沿著黑龍江岸建造了一座城,叫作黑龍江城,后來被改為黑龍江省。
遼寧位于東北地區的中部,已經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在先秦的時候開始,吉林就已經被列入行政管轄,在漢朝是設立了郡縣。
關東是指什么地方 關東指哪里1、關東通常指本州以東京、橫濱為中心的關東地方。關東地區大致位于日本之中央。2、由茨城縣、栃木縣、群馬縣、埼玉縣、千葉縣、東京都、神奈川縣,共一都六縣所構成。其以首都東京為中心,為日本人口最密集的地區。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關東是指什么地方(唐朝關東是指什么地方)”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關東是指什么地方(唐朝關東是指什么地方)
本文地址:
/qiwenyishi/42799.html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最厲害的武器(世界上毀滅性最大的武器排名)
- 熱門文章
- 隨機tag
-
雙魚玉佩事件5張圖解(雙魚玉佩神秘事件) 哀莫過于心死(哀莫過于心死 乘數效應:經濟活動中某一變量增減引起總量 中國最神秘的景點(中國最神秘的部分是什么 打破世界紀錄 珠峰上存在上百種動物 世界上最大的蟒蛇王(100000米長的蟒 薛仁貴的老婆(薛仁貴的老婆有幾個) 典故取名(古詩詞中隱藏的好聽的名字) 尸位素餐的意思) 世界上最治愈游戲名字(治愈系游戲名) 個性游戲角色名字(個性游戲角色名字女) 中國最壯觀祠堂(中國最大的祠堂) 紅姨最恐怖的照片(紅姨笑臉恐怖照片圖片) 中國最帥銀幕英雄(中國最帥的影帝) 世界上最搞笑的打野(搞笑的打野名字) 高低眉(高低眉面相) 熹貴妃鈕祜祿氏母憑子貴最終成為皇太后 中國最吵鬧的地方(中國最吵鬧的地方是哪里 最難聽的名字(超好聽的名字) 中國最偏僻酒店(中國最孤獨的酒店) 中國反派誰最帥(中國反派誰最帥排行榜) 中國最奇葩建筑視頻(中國最奇葩建筑視頻大 附各位好漢的官職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