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韋后之亂發生于哪個朝代?


2、韋后母女亂政的故事是怎樣的?


3、韋" />

亚洲高清视频一区二区,精品无人国产偷自产在线,日韩毛片免费观看,日韩精品社区

當前位置:首頁 > 奇聞異事 > 正文

韋后之亂(武則天的兒子)

xj 2023-09-03

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韋后之亂(武則天的兒子)”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本文目錄一覽:

1、韋后之亂發生于哪個朝代? 2、韋后母女亂政的故事是怎樣的? 3、韋后之亂是怎么回事? 4、什么是韋后之亂? 5、韋后也曾權傾一時,為何沒能成為第二個武則天? 6、韋后之亂是什么? 韋后之亂發生于哪個朝代?

她是大唐帝國中最受寵愛的女人——太平公主。夢回唐朝,大明宮風云際會,江山美人,千古英雄盡折腰。

太平公主是我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她不僅僅因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武則天的女兒,而且幾乎真的成了“武則天第二”。

韋后之亂(武則天的兒子)

其實,太平公主一生很不太平,她的血管里流動著的是她那極不安分的母親的血液。從小,她驕橫放縱,長大后變得兇狠毒辣,野心勃勃地覬覦著那高高在上的皇位,夢想像她母親那樣登上御座,君臨天下。然而,正如一位哲人所言,歷史往往會發生驚人的重復,但如果第一次是以喜劇面目出現,第二次則以悲劇結局告終。太平公主雖不乏心機和才干,也曾縱橫捭闔得意于一時,但終未能承傳母志,位列九五,只是在史書上留下許多五顏六色的斑痕而已

真實的太平公主

一、太平公主的家族

介紹太平公主之前,應該先談談她的家族。因為唐代正處于貴族社會向官僚社會的過渡階段,貴族的勢力在唐代特別是在唐前期的政治中還發揮著重要作用。各地域各層次貴族之間的分化重組是唐前期政治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這種大的社會環境下,出身和家族對一個人生活經歷的影響非常大,特別是對于處在政治漩渦中心的人物比如太平公主來說,更是如此。太平公主的父親是唐高宗李治。李氏家族雖是皇族,但在當時并不是第一等的高門大族。從唐高祖建立唐朝以后,幾代皇帝都對傳統的一等大族特別是山東士族采取了又拉又打的政策,而以抑制為主。就在唐高宗顯慶四年(659)還下詔禁止太原王氏、滎陽鄭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等“自為婚姻”(《資治通鑒》卷200), 以削弱山東士族的勢力。當時皇族也多與當世名臣或關中、代北貴族聯姻,而基本不與山東士族通好。這一政策直接影響了太平公主的婚姻。

太平公主的母親是武則天。武氏家族是一個地道的小族。武則天的父親可能是一個木材商人,她的母親楊氏則來歷不明。武則天當皇后前后,曾編造她母親是隋宗室遂寧郡公楊達的女兒,但她的心中其實是沒有底的。因此當有人瞧不起她的家族時,她還會十分生氣。當時的人也清楚這一點,一直拿武氏當小族看。駱賓王在那篇著名的討伐武則天的《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中就直斥武則天“地實寒微”。

這個小小的武氏家族與山東士族相比,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是“不守禮法”。比如我們看到: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可以和外孫子賀蘭敏之私通;武則天的姐姐韓國夫人在丈夫死后和妹夫(即唐高宗)私通,并把她的女兒也送進宮,侍奉舅舅(即唐高宗);武則天養有許多男寵為眾所周知;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與表嫂(或表弟妹)韋皇后私通;武則天的外甥賀蘭敏之奸污了表嫂(或表弟妹)楊氏(即太子妃)等。太平公主從小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家族里,她不可能不受到這種風氣的很大影響。

二、太平公主的生活

太平公主姓李,沒有名字留下來。這不獨是太平公主,唐代的公主包括皇后都沒有名字留下。比如唐太宗的皇后長孫氏,歷來是“皇后”的典范,但她也沒有名字。武則天如果不當皇帝,也沒有名字,當了皇帝之后,才給自己起了個名字叫“武?”。順便說一句,現在稱“武?”為“武則天”其實是不倫不類的。因為“則天”只是武氏的尊號,可以叫“則天皇帝”“則天皇后”,但不能叫“武則天”。這就好像一般不稱唐太宗皇后為“長孫文德”一樣。不過約定俗成,現在叫“武則天”關系也不大就是了。

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的小女兒,上面有四個哥哥,其中三哥李顯即后來的唐中宗、四哥李旦即后來的唐睿宗。太平公主的出生年月我們不知道。由于她最小的哥哥李旦(睿宗)生于龍朔二年(662年),所以她最早出生于龍朔三年(663年)。又由于她很可能死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因此她最多活了50歲。

關于太平公主的長相,史書說是“豐碩,方額廣頤”(《舊唐書·太平公主傳》,以下出自舊、新唐書《太平公主傳》者,不再出注),也就是方額頭寬下巴,體態豐滿。武則天曾說太平公主“類己”。這可能有兩種意義,一是說女兒長的像自己,另外就是說女兒的性格愛好與自己類似。太平公主“多權略”,喜參政,這與武則天相似;她在武則天晚年將張昌宗推薦給母親作男寵,這種情趣與武則天也是一致的。

太平公主幼時常到姥姥楊氏家去。當時表哥賀蘭敏之因和楊氏私通,也常在姥姥家。在太平公主來往于姥姥家的日子里,她可能遭到過表哥的強奸。《舊唐書·賀蘭敏之傳》說:“時太平公主尚幼,往來榮國(指武則天母親楊氏)之家,宮人侍行,又嘗為(賀蘭)敏之所逼。俄而奸污事發,配流雷州,行至韶州,以馬韁自縊而死”。武則天可以容忍外甥與自己的母親私通,但不能容忍他奸污自己鐘愛的小女兒,因此這件事一出,就堅決把賀蘭敏之除掉了。這件事發生時太平公主最大不超過8歲,它對太平公主的影響可想而知。在以后的歲月中,太平公主私生活上的混亂既與家族和社會風氣的影響有關,也與她幼時的經歷不無關系。從史書記載看,與太平公主私通的起碼有三人。一個是“胡僧惠范,家富于財寶,善事權貴,公主與之私,奏為圣善寺主,加三品,封公,殖貨流于江、劍”。這個惠范和尚倚仗太平公主,做了許多壞事。另一個是宰相崔氵是。崔長得很漂亮,但品性不好。他曾把他的妻子和兩個女兒都送去侍候太子,自己也“私侍太平公主”(《資治通鑒》卷210)。還有一個是司禮丞高戩。關于高戩,我們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太平公主之所愛也”(《資治通鑒》卷207)。

作者: 殘月血痕 2005-7-3 20:00 回復此發言

--------------------------------------------------------------------------------

2 真實的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有過兩次婚姻。第一次是與薛紹。大約在太平公主14、5歲時,有一次她穿上武官的服飾在父母(唐高宗和武則天)面前跳舞。父母笑著問她:“你又做不了武官,為何要這樣?”她回答說:“將它賜給駙馬可以嗎?”這件事或可看作太平公主“青春期”的騷動。唐高宗看出了她的這種要求,用史書的話說就是“帝識其意,擇薛紹尚之”。為什么要選擇薛紹呢?前面講過,作為皇族的李氏家族在唐前期基本只和非山東士族的家族聯姻,薛氏正是這樣的大族。因此薛氏是李唐家族的傳統姻親。薛紹的父親就是駙馬,母親也是公主(城陽公主)。武則天后來的男寵薛懷義本不姓薛,只是武則天想讓他冒充大族,才令他改姓薛,并“令與太平公主婿薛紹合族,令(薛)紹以季父事之”(《舊唐書·薛懷義傳》),可見薛氏家族在唐皇室中的地位。至于為什么選擇薛紹,恐怕是唐高宗的意思。武則天似乎對薛紹并不十分滿意,不滿意的原因仍然是因為薛紹兄弟的妻子不是貴族。武則天說:“我女豈可使與田舍女為妯娌邪!”(《資治通鑒》卷202)武則天既然對薛紹不大滿意,為什么同意了這樁婚事呢?這其中可能有個外在的原因。原來在這一時期吐蕃開始強大,唐蕃幾次戰爭都以唐軍的失敗而告終。到調露元年(679)吐蕃前來求和親,并點名要太平公主。武則天只有這一個女兒,自然不愿讓她嫁走,但又不愿得罪吐蕃,以至想出了將太平公主變為道士“以拒和親”的主意。太平公主不愿為道士,吐蕃的要求又沒有收回,唯一的辦法就只有盡快為太平公主找一個駙馬了。永隆二年(681)公主與薛紹結婚。婚禮非常隆重。太平公主與薛紹的婚姻持續了7年,育有兩男兩女。到武則天執政的垂拱四年(688),薛紹被誣告與唐宗室瑯琊王李沖通謀反對武則天,“杖一百,餓死于獄”(《資治通鑒》卷204)。薛紹之死或許與武則天當年就對他兄弟不滿有關。另一個原因是武則天就要改“唐”為“周”,她需要為女兒找一個武家的女婿了。

武則天一開始為太平公主挑選的女婿是侄子武承嗣。后來由于武承嗣有病,就沒有成婚。武承嗣看來身體是不太好,在這次議婚的三、四年后就病故了。于是武則天又選擇了她的一個堂侄武攸暨做她的女婿。武攸暨此時已有妻室,武則天暗地使人殺掉他的妻子,強行將他配給太平公主做丈夫。武則天為什么一定要選擇武攸暨我們已經不得而知,推測可能是因為武攸暨“沉謹和厚,于時無忤”(《新唐書·武攸暨傳》),是個比較可靠、可以和太平公主長久生活的人。至于為什么那么著急讓武攸暨配太平公主甚至不惜采用殺妻的手段,可能是因為武則天想在她稱帝前將女兒的婚事即與武氏聯姻的事情安排好。

載初元年(690)七月,太平公主嫁給了武攸暨。兩個月后的九月,武則天稱帝,改“唐”為“周”,封武氏子十四人為王,武攸暨被封為千乘郡王。太平公主與武氏聯姻,使她被武則天很好地保護起來,避免了李氏子弟可能遭到的不測。武攸暨與太平公主育有兩男一女,延和元年(712)即太平公主死的前一年病故,與太平公主一起生活了22年。

太平公主的兩次婚姻都是父母安排的政治聯姻,只是由于形勢的變化,才先后選擇了薛氏家族和武氏家族。太平公主的生活非常奢侈。她在沒有勢力時就已經“崇飾邸第”,有了勢力后更是“田園遍于近甸膏腴”,家中的男女仆人有千人之多,“外州供狗馬玩好滋味,不可紀極”。她“食”的實封,曾達到過1萬戶。唐前期制度,食實封就是享受戶丁交納的租稅。太平公主“食”的戶都按大戶計算,一戶七丁。若一丁交絹二匹,太平公主一年僅得絹就有十四萬匹,而當時國家年收入絹多則百萬,少只有七、八十萬匹,則太平公主的收入敵上了國家收入的百分之十幾到百分之二十!太平公主的這種聚財在這里就不僅僅是貪欲和奢侈,更是國家經濟的一大禍害了。這無疑會引來正直之士的反對。太平公主后來在政治斗爭中的失敗,與她這種在經濟上的橫征暴斂實在有著很大的關系

作者: 殘月血痕 2005-7-3 20:00 回復此發言

--------------------------------------------------------------------------------

3 真實的太平公主

三、太平公主與政治

太平公主是作為一個政治人物活躍在歷史舞臺上的。她一生參與了三次大的政治斗爭,并且卷入的程度一次比一次深,起的作用也一次比一次大。

早在武則天執政時期,太平公主就常常“預謀議”,但武則天沒有允許她公開從政。武則天晚期,為了除掉給她制造了很多麻煩的男寵薛懷義,曾讓太平公主幫過忙。《舊唐書·薛懷義傳》說武則天“令太平公主擇膂力婦人數十,密防慮之。人有發其陰謀者,太平公主乳母張夫人令壯士縛而縊殺之,以輦車載尸送白馬寺”。但是《資治通鑒》卷205則說武則天“使建昌王武攸寧帥壯士毆殺之,送尸白馬寺”,似乎太平公主沒有參預此事。再查《新唐書·則天武后傳》,說是武則天“密詔太平公主擇健婦縛之殿中,命建昌王武攸寧、將作大匠宗晉卿率壯士擊殺之,以畚車載尸還白馬寺”。事情的真實情況

究竟如何我們已經不能詳知,合理的推論應該是:太平公主參與了這件事,但出現在公開場合的是其他人,所以公開的記錄(比如《實錄》)記的也是其他人。《資治通鑒》依據的就是《實錄》。這件事可以看作太平公主在武則天執政期與政治關系的縮影,即她只是在幕后參與謀議,而基本沒有公開出面參政。從此事還可看出,太平公主的處事態度與武則天是高度一致的。

太平公主參與的第一次政治斗爭是張柬之等起兵誅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武則天晚年,張易之兄弟倚仗武則天的寵愛,權勢沖天。他們利令智昏,大有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勢頭。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張氏兄弟將私自議論他們的邵王李重潤、其妹永泰郡主、妹夫魏王武延基下獄逼死。這就不僅得罪了李氏,也得罪了武氏,迫使他們聯合起來反對二張。神龍元年(705),張柬之等聯合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起兵誅二張,迫武則天傳位于中宗,并改“周”為“唐”。

太平公主參與了這次斗爭,但似乎只是“預誅張易之謀”,并沒有什么實際行動。斗爭勝利后,她因功被封為“鎮國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參與此事的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是她作為李氏女、武氏媳,不能容忍張氏兄弟掌權。再一個可能是私人原因,即張昌宗誣陷她所愛的情人高戩,把高戩投入了監獄。李重潤兄妹都是唐中宗的子女,后來李重潤被追封為懿德太子、永泰郡主被追封為永泰公主。他們的墓規模宏大,現在經文物部門發掘整理后已成為陜西著名的旅游勝地了。

太平公主參與的第二次政治斗爭是李隆基起兵誅殺韋后。太平公主的三哥唐中宗即位后,皇后韋氏想效仿武則天,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同時太平公主也從后臺走到前臺,神龍二年(706)開始開府置官屬,并建立自己的勢力集團,以至發展到與唐中宗的女兒安樂公主“各樹朋黨,更相譖毀”(《資治通鑒》卷209)的地步。由此,太平公主及其四哥相王(即后來的唐睿宗)、相王之子李隆基(即后來的唐玄宗)都成了韋后和安樂公主圖謀掌權的最大障礙。景龍四年(710),皇后韋氏與女兒安樂公主合謀毒死了唐中宗。韋氏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帝,自己臨朝攝政,并密謀害死小皇帝,革唐命,除掉相王和太平公主。在這種情況下,李隆基聯合萬騎果毅陳玄禮等起兵,殺死了韋后和安樂公主,迎唐睿宗(即相王)即位。太平公主對這次斗爭態度積極,不僅參與了事先的謀議,而且派兒子薛崇簡直接參加了行動。這其中的道理也很簡單,即太平公主可以讓李氏掌權,也可以讓武氏掌權,就是不能允許韋氏占有天下。太平公主在這次斗爭中還起了一個重要作用,即在處理小皇帝的問題上,是她出面將小皇帝從“御座”上提下來,讓四哥李旦坐上了帝位

太平公主參加的第三次政治斗爭是與太子李隆基之間的斗爭。唐睿宗朝政治的焦點,是唐睿宗聯合太平公主要保皇位,而太子李隆基要爭皇位。唐睿宗、太平公主要保皇位,必須抑制太子李隆基的勢力。為此,太平公主極想選一個弱小者為太子。這就需要制造種種事端廢掉李隆基。在幾年的時間里,她不僅造輿論說李隆基不是長子,不當立為太子,甚至召集宰相要求將太子換掉。在這些行動中,唐睿宗是站在太平公主一邊的。例如一次唐睿宗召宰相韋安石,說他擔心大臣都心向太子,韋安石說“此必太平之計”。當時“太平于簾中竊聽之”,大怒,立即想將韋安石下獄(《舊唐書·韋安石傳》)。這件事說明太平公主經常在唐睿宗處密謀關于太子的事情。到睿宗朝末期,“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門”,“在外只聞有太平公主,不聞有太子”(《舊唐書·王琚傳》),左、右羽林將軍也都投靠了公主。先天二年(713),太平公主準備以羽林兵從北面、以南衙兵從南面起兵廢掉李隆基。在這種情況下,李隆基先發制人,首先誘殺左、右羽林將軍,然后迅速除掉了參與陰謀的宰相。太平公主本人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賜死于第”。

作者: 殘月血痕 2005-7-3 20:00 回復此發言

--------------------------------------------------------------------------------

4 真實的太平公主

唐睿宗在位的三年中,太平公主參與政治最深。這時的她大規模培植個人勢力,試圖效仿母親武則天,干預政治。她的企圖失敗了。失敗的原因很多,但起碼有這么幾點:一,太平公主在經濟上暴斂財物,在生活上驕奢淫佚,并縱容手下奪民財產、與民爭利,不能得到民心。二,太平公主擴充她的勢力,主要靠金錢收買,“謂儒者多窶狹,厚持金帛謝之”,以至在他手下的士人大多品性不正。這些人不是以如何將國家治理好為宗旨,而只熱衷于權力,熱衷于維護太平公主的私利。就品德和能力而言,他們遠不如李隆基手下的宋王景、姚崇、張說等臣僚。三,太平公主在政治上也是毫無建樹。她的政策只是想掌握權力,實現干預政治的愿望。可舉一例。唐中宗時,安樂公主、長寧公主、上官婕妤、尚宮柴氏等一批女人干預政治,制定了“斜封”授官的政策。就是說,如果按正常程序授官,是由皇帝下詔封好交中書省辦理,而這些女人則納賄授官,只要交錢三十萬,哪怕你是商賈屠夫,也可以授你官。這時的授官為了區別正常方式,就另寫詔書“斜封”后交中書省辦理。這種官叫“斜封官”。當時以這種方式得官的“凡數千員。內外盈濫,無廳事以居”(《新唐書·選舉志》)。“斜封官”是女人干預政治的一個標志。睿宗初即位,姚崇、宋王景將這數千“斜封官”全部停罷,但四個月后,在太平公主干預下,“斜封官”又全部恢復了。在太平公主看來,“斜封官”存在與否,是女人能不能干政的一個象征,但對民眾來說,它卻是一種腐敗政治的體現,所以當時人說“姚、宋為相,邪不如正;太平用事,正不如邪”(《舊唐書·柳澤傳》)。四,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即自從武則天稱帝,將唐朝改姓“武”以后,朝野上下對女人干預政治有一種本能的警惕。在這種大的社會背景下,任何“女人干政”的企圖都是注定要失敗的。韋后、安樂公主如此,太平公主也不例外。

唐朝自武則天以后,陸續出現了韋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等一批干政的女人。這樣一種現象的出現,自有它社會的、種族文化的,以及個人的因素,值得很好研究。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唐朝到太平公主以后,這種“女人干政”的現象再也沒有出現過。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太平公主的死,結束了唐朝的“女人干政”時代。

當然,所謂“女人干政”只是封建政治家、史學家的觀念和語言。對今天的人們來說,男女都可以執政,關鍵要看你的政策是否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你的政治是否為人民帶來了好處。雖然我們不能預知如果太平公主勝利后唐朝社會將如何發展,但我們肯定知道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勝利,以及此后的政策結束了自武則天晚年以來十余年的政局混亂和社會不穩定,為唐朝的鼎盛奠定了一個比較堅實的基礎。從這一點上,我們肯定唐玄宗的勝利并對太平公主的作為給出了否定的評價。

韋后母女亂政的故事是怎樣的?

唐中宗死后,立李重茂為帝 ,史稱唐少帝。韋后又任用韋氏子弟統領南北衙軍隊,并欲效法武則天,自居帝位。縱容女兒安樂公主賣官鬻爵,又大肆修建寺廟道觀,奢侈無度。而后,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發動政變,韋后等人被殺,逼迫少帝讓位,立相王李旦(李隆基父)為帝,是為唐睿宗。韋后之亂,終告結束。

韋后之亂是怎么回事?

唐中宗景龍四年(710年),中宗李顯去世(傳聞為皇后韋氏進毒餅加害),此時一直懷有野心的皇后韋氏立中宗子李重茂為傀儡皇帝(唐殤帝),自己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令自己從兄韋溫參知政事,掌控朝權。韋后想在時機成熟后效仿婆婆武則天,做第二個女皇!

然而好景不長,韋氏的野心早已被太平公主(武則天女兒、李顯胞妹)和其侄兒李隆基(時為臨淄王,李顯胞弟李顯之子)看穿,姑侄二人聯手以誅滅韋氏、為先帝報仇為口號率羽林軍萬余人攻入皇宮,守宮衛士皆放棄抵抗,韋后逃入飛騎營想尋求保護,不料反被飛騎營所殺,韋后之亂遂平,韋后女兒安樂公主、“巾幗宰相”上官婉兒等一并被殺,史稱“唐隆政變”。事后,唐殤帝李重茂皇位被推翻,相王李旦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支持下再次登基。

求樓主采納為謝!

[img]什么是韋后之亂?

唐中宗皇后韋氏的專權亂政。韋氏(?~710),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中宗(李顯)為太子時,立為妃。弘道元年(683)中宗即位,次年,立為皇后。同年,中宗被武則天廢黜,遷于房州(今湖北房縣),韋氏隨行。在流放生活中,韋氏患難與共,排解了中宗的悲愁惶懼情緒。中宗發誓如能復位,定任她所為,不加禁制。神龍元年(705),中宗復位。每臨朝,韋后即置幔坐殿上,預聞政事。中宗任用曾為武則天掌文書的昭容(宮中女官)上官婉兒主持撰述詔令,以武三思為相。傳說三思與韋后、婉兒私通,韋后的愛女安樂公主嫁武三思子武崇訓,恃寵專橫,權重一時。當時朝中形成一個以韋氏為首的武、韋專政集團。

武三思通過韋后和安樂公主,誣陷并迫害擁戴中宗復位的張柬之、敬暉等功臣。中宗對揭發武、韋丑行的人處以極刑,武三思因而權傾入主,作威作福。一批趨炎附勢的官僚聚集在他門下,其中有五人特別賣命,被稱為“五狗”。

中宗的太子李重俊,非韋氏所生,遭到韋后厭惡;安樂公主與其夫武崇訓經常侮辱重俊;武三思猜忌重俊,武崇訓唆使安樂公主請中宗廢太子,立她為皇太女。重俊甚為不平,于神龍三年七月發動部分羽林軍殺死武三思與武崇訓,謀誅韋后、安樂公主,因相從的羽林軍倒戈,政變失敗,重俊被殺。武、韋集團權勢依舊不減。

安樂公主恃寵,驕恣專橫,勢傾朝野,她曾將自己草擬的詔敕,掩住正文,請中宗在文后簽署,中宗竟不看詔文,笑而署敕。她和長寧公主(亦韋后所生)及韋后妹郕國夫人、昭容上官婉兒等都仗勢弄權,賣官鬻爵。受錢三十萬即自己寫好封官墨敕(不蓋官印),不經宰相審議簽署,斜封交中書省執行,稱為“斜封官”。當時,以員外同正、試、攝、檢校等名義授官的,就有幾千人。她們又大肆營建第舍,窮奢極欲。安樂公主強奪民田作定昆池,方圓數里;一幅織成裙,值錢十萬。中宗、韋后和公主們又多建佛寺,勞民傷財。其時后突厥攻掠隴右;西突厥別部突騎施部攻陷安西都護府,斷安西四鎮路。內地則水旱為災,戶口逃散,民不聊生。中宗卻與韋后恣為淫樂,不理朝政,還處死上書告發韋氏亂政的人。據說,景龍四年(710)韋氏恐其丑行暴露,安樂公主欲韋氏臨朝,自為皇太女,遂合謀毒死中宗。韋后臨朝攝政,立李重茂為帝,史稱少帝。韋后又任用韋氏子弟統領南北衙軍隊,并欲效法武則天,自居帝位。臨淄王李隆基(后來的唐玄宗)與太平公主(武則天女)發動禁軍攻入宮城,殺韋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及諸韋子弟,迫少帝讓位,立相王李旦(李隆基父)為帝,是為睿宗。韋后之亂,終告結束。

韋后也曾權傾一時,為何沒能成為第二個武則天?

韋后也曾權傾一時,為何沒能成為第二個武則天?

韋皇后,是唐中宗李顯第二個皇后。眾所周知韋皇后古代歷史可謂利欲熏心,權力欲很強,和武則天很像,而且以殘酷惡毒著稱。韋后之亂古代歷史十分知名,韋皇后乃至毒殺中宗,詭計篡權。遺憾韋后有野心,可是智力卻比不上武則天,缺乏政冶謀略,最后已經注定不成功。

可是為什么在歷史上會接連產生武則天和韋皇后這兩位權欲很強的女士呢,原先這二位處于同一階段,韋皇后受武則天的深切危害,因此成就了大家所熟知的韋皇后。自然,韋后之亂,其實就是多種多樣緣故造就的。

工作經歷不足,武則天在坐擁朝綱之前做了28年皇后輔助唐高宗,重臣早已認同她當權,而韋后只做了5年皇后,不服從的人大有人在;牽制能量多,在長孫致柔被誅滅后,武則天就利用唐高宗來擴大權利,而韋后階段,牽制能量就會有太平小公主、相王等,重重困難;

方式不一樣,武則天十分老成,在唐高宗健在情況下回絕當政攝,高宗去世后就毀掉中宗臨朝稱制,最終成為皇上,而韋后最終毒殺中宗,將自己放置弒君影響力,被別人一舉打倒。

最先,唐中宗李顯的軟弱導致了韋后的猖狂

唐中宗李顯此人,大家放前原文中早已提到過了,武則天成為女皇上以后,為了能牢固自已的政黨,對自己的兒子閨女殺的殺,趕得趕,總而言之李顯好多個兄妹都過得非常難受,武則天年邁以后,為了自己的后事,才把李顯弄回來。

李顯這一生,可謂起起落落,李治臨死前確認了繼承者便是李顯,那樣李顯理所應當變成大唐盛世的當家的,但是,媽媽武則天并不期待那樣,因此,剛稱帝的李顯被武則天攆落了臺,后又被趕到了異地當上廬陵王,十幾年以后,總算又登上了帝位,但是,李顯再也不是那個年青人了,日常生活磨平了它的邊角,他變成了一個懦弱的人,也變成韋后可以猖狂的一大原因。

韋后

次之,武則天的例子就放在自已眼前,韋后對于自己親身經歷的女權主義時期十分憧憬,因此,一心要向武則天學習培訓,爭得當武則天二號。通過歷史時間的鏡頭看韋后,我們都知道,韋后始終是不可能變成下一個武則天的,如同美人效顰,韋后她并沒有武則天的那些歷經,也就沒有武則天的心機,終會獲得不成功的下場。她不明白的是,中國幾千年的男尊女卑執政,并不是說用一些合計倆就可改變的。

安樂公主

史書記載,韋后的女兒安樂公主極致繼承媽媽的基因,陰險毒辣,曾向中宗規定皇太女頭銜未果,便協同其媽媽危害其爸爸唐中宗,期待使其媽媽稱帝,然后她可以當皇太女,因此,中國歷史上的一出妻子毒夫不幸便出現,《唐書》和《資治通鑒》對此事都有記述。毒殺中宗后,韋后立太子李重茂為帝,提前準備使其當自己的傀偶。遺憾,太平小公主和臨淄王李隆基早就看不順眼韋后獨斷專行,因此發動政變殺掉了韋后和安樂公主。韋后之亂從此平定縣。韋后可以這么說留下千古罵名,不但謀殺親夫,還誣陷許多毓文中學賢臣。遺憾,歷史時間終會證實一切,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為后世留下無限的思索。

韋后之亂是什么?

唐中宗皇后韋氏(?—710),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

高宗永隆元年(680),武則天廢太子賢為庶人,送京師幽禁。立李顯為皇太子。繼而納韋氏為太子妃。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死,裴炎受遺詔輔政,太子顯柩前即位是為中宗。尊武后為皇太后,武后臨朝稱制。次年正月初一改元嗣圣,立太子妃韋氏為皇后,晉升皇后父普州參軍韋玄貞為豫州刺史。中宗義欲以韋玄貞為侍中,(門下省長官,時裴炎為中書令)授乳母之子為五品官。裴炎力爭,以為不可,中宗怒曰:“我以天下與韋玄貞何不可,而惜侍中也!”裴炎瞑,奏明武后,密謀廢立。二月初六,武后在乾元殿召集百官,裴炎與羽林將軍程務挺率禁兵人宮,宣武后令,廢中宗為廬陵王,扶下殿堂,中宗問:“我何罪?”武后曰:“汝欲以天下與韋玄貞,何得無罪!”乃幽禁于宮中別所。韋后同遭貶黜,中宗即位至此尚不足兩個月,即遭如此驟變。同年四月廬陵王被遷于房州(今湖北房縣),韋氏隨行。在房州流放期間,武則天多次遣使探視。中宗懼不自安,每聞制使至,常惶恐欲自殺。韋后常勸解說:禍福無常,豈可失之于一死。何至如此。中宗之悲愁惶懼得以排解。二人一同幽禁,備嘗艱危,情愛甚篤。中宗常與韋后私誓:“異時幸復見天日,當惟卿所欲,不相禁制。”

十四年后周圣歷元年(698),在狄仁杰等朝廷重臣的勸諫下,武則天終于下決心在皇位承繼問題上傳子而不傳侄,乃召廬陵王還東都。托言廬陵王有疾,遣徐彥伯召廬陵王及其妃與諸子至東都療疾。三月初九,廬陵王至東都。皇嗣(睿宗)請遜位于廬陵王。當年九月武則天立廬陵王為皇太子,復立韋氏為太子妃。封皇嗣為相王。繼命太子為河北道行軍元帥,狄仁杰為行軍副元帥,出兵擊突厥。先是募兵月余,應募者不滿千人,及聞太子為元帥,應募者云集,未幾數滿五萬。加之徐敬業揚州起兵,博州刺史瑯邪王李沖、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皆曾以“匡復廬陵王”、“迎還中宗”為政治口號,足見恢復李唐為時望所歸。武則天雖確定傳子,但并不想因此傷害武氏集團的利益,惟恐身后太子與諸武不相容,乃“命太子、相王(睿宗)、太平公主與武攸暨(武則天侄,太平公主初嫁薛紹后嫁武攸暨)為誓文,告天地于明堂,銘之鐵券,藏于史館”。

神龍元年(705)正月,武則天被迫傳位于太子,中宗即位,恢復唐國號。二月立太子妃韋氏為皇后,追贈皇后父韋玄貞為上洛王。大臣上疏以為異姓不封王是自古以來之通制。先朝贈皇后父為太原王(指高宗封武后父武士蘸為王)應引為鑒戒,中宗不聽。

韋氏再立為皇后,即倚仗中宗“惟卿所欲,不相禁制”之私誓開始干預朝政,如武后在高宗之世。桓彥范上表云:“陛下每臨朝,皇后必施帷幔坐殿上,預聞政事。臣竊觀自古帝王,未有與婦人共政而不破國亡身者也。”中宗不聽。

古代風景張柬之等五大臣在擁中宗復位的政變中,誅殺了二張及其黨羽,時已有人指出,不除武三思終必成為大患,張柬之等以為大事已定,不欲廣事誅殺,故未采納此議。故武則天退位,武氏集團權勢并無衰減。五大臣立功后執掌國政,武三思恐其不利于己,密謀自安之計。韋后幼女安樂公主,備受中宗寵愛。安樂公主適武三思子武崇訓,使武三思地位更加鞏固。上官婉兒曾為武則天掌文書,中宗復位后,益加信任,使主持撰述詔令,拜為昭容,居中用事,私通武三思故黨于武氏,又薦三思于韋后,引入宮中,三思復與韋后私通,中宗遂與三思謀議政事,并數微服幸武三思第,武氏集團聲勢復振。強柬之等數勸中宗誅諸武,中宗不聽。柬之等長嘆曰:“吾所以不誅諸武者,欲使上自誅之以張天子之威耳。今反如此,事勢已去,知復奈何!”未久,中宗命武三思為司空、同中書門下三品,武三思得以身居相位,掌握朝政大權。

是年五月中宗以張柬之等及武三思、武攸暨等十六人皆為立功之人,賜以鐵券,自非反逆,各恕十死。敬暉等率百官上表請降諸武王爵,以安內外。中宗不許。武三思與韋后在中宗前日夜進讒言,渭張柬之、敬暉等“恃功專權,將不利于社稷“不若封暉等為王,罷其政事,外不失尊寵功臣。內實奪之權”。中宗信以為然,乃封張柬之、敬暉等五人為王,皆罷政事,賜金帛鞍馬。武三思令百官重修則天之政,斥逐不附武氏者,起復為五王所逐者,大權盡歸武三思。

上官婉兒勸韋后襲則天故事,上表請改百姓年二十一成丁,六十免役為二十三成丁,五十九免役,又請天下士庶為被父所離棄的生母服喪三年。改易制度以收人心。韋后效法武則天,謀求自居帝位,為此培植私人勢力,重用自己親屬,形成韋氏集團。

神龍二年(706)閏正月,太平、長寧、安樂、宜城、新都、定安、金城等七公主皆成立府署,設置官屬。(太平公主為武則天女,長寧以下皆中宗女)安樂公主恃寵驕橫,勢傾朝野,又自草詔敕,掩住正文,令中宗簽署,中宗競不看詔文笑而署之。又請中宗廢皇太子,立她為皇太女,中宗雖不從亦不加譴責。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等倚勢弄權,賣官鬻爵,用錢三十萬,就別降墨敕除官(不按程序,而由皇帝直接頒敕書,不經宰相審議,不由中書蓋印,即拜官授職),斜封交中書省執行。時人稱之為“斜封官”。當時以員外(員數外別置)、向正(同正員資格)、試(試某官)、攝(攝某官)、檢校(檢校某官)、判(判某官事)、知(知某官事)等名義授官的達幾千人。安樂公主窮極豪奢,府第擬于宮掖而精巧過之。請中宗賜昆明池,不許,乃奪民田作定昆池,方圓數里,累石像華山,引水像天河,欲以勝昆明,故名曰:定昆。安樂公主有一織成裙,值錢百萬,花卉鳥獸,皆如粟粒,正視旁視,日中影中,各為一色。中宗、韋后及公主等又多營佛寺,“竭人之力,費人之財,奪人之家,愛數子而取三怨”。

是時朝中形成以韋后為首的武韋專政集團,武三思忌五王在京師,先出之為外冊刺史,繼誣之與反武三思、韋后者通謀,皆貶為遠州司馬。武三思秘密使人書韋后穢行,張貼于天津橋(今河南洛陽西),請加廢黜。中宗大怒,武三思誣五王使人所為,名為廢后,實謀篡逆,請夷其三族。又使安樂公主及其黨羽,內外進讒言,中宗以曾賜五王鐵券,許以不死,于是流五王于惡地,子弟十六以上皆流嶺南。武三思遣使矯制殺之。比至,張柬之、崔玄睇已死,余三人遭慘殺。武三思既殺五王,勢傾朝野,常言:“我不知代(世)問何者為善人,何者為惡人。但于我善者則為善人,于我惡者則為惡人耳。”御史中丞周利用、侍御史冉祖雍、太仆丞李俊、光祿卿宋之遜、監察御史姚紹之皆為三思耳目,時人謂之五狗。

古代風景中宗對揭發武韋丑行者處以極刑,益增其聲勢。

韋后、安樂公主、武三思等專權弄政,驕橫胡為,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景龍元年(707)太子李重俊起兵。李重俊非韋后所生,為韋后所惡;武三思尤強憚太子;安樂公主與駙馬武崇訓經常侮辱太子,呼之為奴,武崇訓唆使安樂公主請中宗廢太子,立她為皇太女;上官婉兒因武三思之故,每起草制敕推尊武氏。重俊積久難平,于七月初六日與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將軍李思沖、李承況、獨孤諱韋、沙吒忠義等,矯制發羽林兵三百余人,突人武家宅邸,殺武三思、武崇訓及其親黨十余人。使成王千里及天水王禧分兵把守宮城諸門,太子與李多祚引兵人宮城,求索上官婉兒,上官婉兒曰:“觀其意欲先索婉兒,次索皇后,次及大家(宮中稱皇帝為大家)。”中宗與韋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登玄武門樓以避兵鋒,使右羽林大將軍與兵部尚書宗楚客等擁兵二千余人屯于玄武門樓下及太極殿前,李多祚與太子至玄武門樓下,按兵不戰,中宗憑檻謂多祚所率禁兵曰:“茍能斬反者,勿患不富貴。”于是禁兵斬多祚、李承況等,余眾潰散。成王千里、天水王禧攻右延明門不克而死。太子以百騎走終南山為左右所殺,政變失敗。

韋后和安樂公主擬利用政變打擊相王和太平公主,以鏟除韋后實現稱帝野心的主要障礙。安樂公主及兵部尚書宗楚客日夜謀進讒言,使御史冉祖雍誣奏相王及太平公主與太子重俊同謀,中宗使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肖至忠查辦此案。肖至忠痛切陳詞:“陛下富有四海,不能容一弟一妹,而使人羅織害之乎?相王昔為皇嗣,固請于則天,以天下讓陛下……奈何以祖雍一言而疑之!”在吳兢等大臣一致勸阻下,其事乃止。

景龍三年(709)祭天地于南郊,在韋后為亞獻,重演高宗禪社首以武則天為亞獻的故事。李唐王室再度面臨來自后族的威脅。

韋黨倒行逆施引起朝野不滿,不斷有人予以檢舉揭發。監察御史崔琬檢舉宗楚客等潛通戎狄,受其賄賂,致生邊患。中宗命崔琬與宗楚客結為兄弟以和解之。時人謂之“和事天子”。定州人郎岌上書,言韋后、宗楚客將為逆亂,韋后先于中宗杖殺之。

景龍四年(710)五月,許州司兵參軍燕欽融上書,言韋后淫亂,干預國政,安樂公主、宗楚客等圖危害宗社。中宗召見詰問,欽融頓首直言,神色不變,中宗默然無語。宗楚客矯制令禁兵撲殺之,投于殿庭石上,折頸而死。中宗郁郁不樂,韋后及其黨羽始感憂懼。

韋后早欲效法婆母武則天,夢寐以求女皇帝;安樂公主希望韋后臨朝自為皇太女;散騎常侍馬秦客以懂醫術,光祿少卿楊均以善烹調皆出入后宮,得幸于韋后,恐事泄被誅,乃合謀于餅中放毒。六月初二中宗卒于神龍殿,時年55歲。

太平公主與上官婉兒起草中宗遺制,立溫王重茂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旦參謀政事。太平公主與上官婉兒想以“相王旦參謀政事”來限制韋后的大權獨攬。韋后秘不發喪,調諸府兵五萬屯駐京城,由韋捷、韋灌、韋璐、韋鏑,韋播等分別統率,用以控制京師。以中書舍人韋元巡察六街。召諸宰相人禁中議修改中宗遺制,宗楚客率諸宰相表請皇后臨朝,罷相王政事,遂刪改遺制,削相王輔政而后宣行。

六月初四日始集百官發喪,韋后臨朝攝政,初七日皇太子即位,史稱少帝,由韋溫總知內外守捉兵馬事,南北衛軍及臺閣要司皆由韋氏子弟及親信控制。宗楚客、武延秀(武崇訓被殺,安樂公主再嫁武延秀)等及諸韋共勸韋后效法武則天,革唐命而稱帝。宗楚客與韋溫、安樂公主密謀除相王及太平公主,消滅反韋勢力,為韋后稱帝掃清道路,斗爭日益激烈。

相王子臨淄王李隆基(后來的唐玄宗)陰聚才勇之士,厚結禁軍豪杰,積蓄力量,進行捍衛李唐社稷、反對韋后篡權的斗爭,并獲太平公主支持。素附韋后集團的兵部侍郎崔日用,知宗楚客等密謀,觀察宮廷斗爭形勢,恐禍及自己,乃遣僧人普善密告隆基,勸其速發,“出其不意,若少遲延,或恐生變”。隆基乃與太平公主、公主子薛崇睞、禁宛總監鐘紹京等密謀先發制人。六月二十日晚,隆基微服人禁宛以總監鐘紹京官署為政變指揮部。入夜,禁軍豪杰葛福順、李仙鳧奉隆基之命直人宿衛玄武門的羽林營,斬統領羽林軍的韋璐、韋播、高嵩,向將士宣布:“韋后酰殺先帝,謀危社稷,今夕當其誅諸韋,馬鞭以上皆斬之;立相王以安天下。敢有懷兩端助逆黨者罪及三族。”羽林軍早憤韋播等的橫行,至是欣然聽命。玄武門及羽林軍入于掌握之中。葛福順、李仙鳧分兵二路攻玄德門、白獸門,殺守門將,三鼓,兩軍會師凌煙閣前。隆基帥總監及羽林兵亦入,在太極殿宿衛梓宮的諸衛兵,皆披甲響應。韋后倉惶逃入飛騎營,有飛騎斬其首獻給隆基。安樂公主方照鏡畫眉,被斬。武延秀被斬于肅章門外。上官婉兒持燭率宮人迎接隆基,出示中宗遺制草稿,上有“相王旦參謀政事”,證明她是早已支持相王的。隆基不為所動,下令斬之于旗下。但令收婉兒詩詞撰成文集二十卷傳世。繼捕諸韋及韋后親信皆斬之。拂曉內外皆定。隆基出見相王謝不先報告之罪。相王抱隆基而泣曰:“社稷宗廟不墜于地,汝之力也。”遂迎相王入宮,輔佐少帝。繼而緊閉城門分遣禁軍,搜捕諸韋親黨。韋溫、宗楚客等皆被捕殺。

六月二十三日,太平公主傳少帝命,讓位于相王。二十四日,相王即位,是為睿宗。復以少帝為溫王。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韋后之亂(武則天的兒子)”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

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韋后之亂(武則天的兒子)
本文地址: /qiwenyishi/43003.html

標簽: 韋后之亂(武則天的兒子)

熱門文章
隨機tag
2024年春節是幾月幾號 世界上最清純的女聲(世界上最清純的女聲歌 最炫的網名(最炫網名大全女生) 前車之鑒打一生肖(前車之鑒打一生肖是牛嗎 96年中日斗法靈異事件(1996年中日斗 三公里是多少米 留學生林俊(留學生林俊遇害案原視頻) 中國最艱苦(中國最艱苦的小學) 虎門銷煙是哪一天(虎門銷煙是哪一天開始的 上帝的寵兒(獅子天秤雙子射手) 【靈異事件】溫州六中群鬼上課事件 世界上最辣的雞翅(世界上最辣的雞翅視頻) 7-10月風景最好看(有淡旺季之分) 世界上最貴的鋼筆前五名 陰氣重忌諱養在客廳 藍可兒案件破了么(藍可兒案最后官方的解釋 裸車價12.19萬(政企優惠9萬元) 推測是青梅竹馬小紅(劇中并未說明) 世界上最漂亮的禮(世界上最漂亮的弓) 心死(心死了徹底失望的句子) 演義和評書上是怎么樣的? 洞螈被誤傳為是真龍幼崽 中國最貴的煙十大排名(世界上最貴的酒) 中國人為什么要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历史| 丰镇市| 祁阳县| 鸡泽县| 冷水江市| 龙山县| 都昌县| 大宁县| 阿坝| 中牟县| 霍城县| 盘山县| 白玉县| 天柱县| 射洪县| 遂昌县| 商洛市| 涿鹿县| 桂林市| 溧水县| 梁平县| 张北县| 丘北县| 龙南县| 宜黄县| 轮台县| 华阴市| 台北县| 灵璧县| 镇安县| 南充市| 新化县| 惠州市| 巴南区| 临汾市| 佛学| 三门峡市| 永修县| 白城市| 新巴尔虎左旗| 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