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皇帝(中國十大帝王)
xj
2023-04-02
中國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稱帝起,到1911年宣統帝退位止,在2131年的時間內,共產生了230位皇帝。第一個皇帝是秦始皇,最末一個皇帝是宣統帝。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是清朝的康熙帝,在位62年。中國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是明朝的明光宗,在位僅1個月,另說:一為漢劉協在位27天、二為金末帝完顏承麟在位1天。
一 秦始皇
]秦始皇,名嬴政。生于公元前259年,死于公元前210年,活了50歲。他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劃時代的人物。
這樣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童年卻是很不幸的。他的不幸與他父親的不幸遭遇,有著直接關系。他的父親是秦國的公子,叫異人,后來改名叫子楚。異人的祖父是秦國的國君秦昭襄王,異人的父親是秦國的太子安國君。異人雖然生在富貴的國王之家,但就在他十五六歲時,卻被派往和秦國敵對的趙國,當了一名“質子”。
中國那時是“戰國七雄”爭霸的時期,這七雄是秦、趙、魏、韓、楚、燕、齊七個大國。當時,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相互制約,往往把自己的兄弟、兒子或孫子送到別國作抵押。這些被抵押的人質,就叫做“質子”。
質子異人的日子很難熬。他雖然是秦國太子的兒子,可是他的兄弟太多,有20多人,他又居中,將來很難接班。同時,秦國在各國當中又不講信義。因此,在趙國,人家也不把他當回事兒。
呂不韋是個腰纏萬貫的富商大賈。他很有政治遠見。他從窮愁潦倒的異人身上,看到了自己未來的曙光。他潛意識里深深感到,這位落難他國的公子異人,是一個難得的奇貨,可以用他來囤積居奇。于是,他決定在異人身上預先投資,棄商從政,去干建國立君的大事。
呂不韋拿出500金送給異人,又攜帶500金到秦國去游說。他在秦國游說很成功,異人終于當上了太子。回國后,他又把他的能歌善舞的美妾趙姬,配給了異人。過了10個月,生下了一個嬰兒。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他的名字叫嬴政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終于滅掉了六國,統一了天下。從而結束了春秋戰國數百年諸侯割據、戰亂不已的混亂紛爭的局面,建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自此,秦王政稱號皇帝。皇帝是德兼三皇,功蓋五帝之意。此后,皇帝一詞就取代了王,而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專有名稱了。秦王政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即秦始皇。
秦始皇為了使其江山永固,便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重要舉措。
他廢除了封建制,實行了郡縣制。他認為,在各地分封侯王,形同設立小國,對中央集權不利。為此,他下令廢止分封,而在中國首次實行了郡縣制。全國分設36郡,郡下設縣,縣下設鄉或亭,鄉下設里。郡設郡守,縣設縣令,鄉有三老,亭有亭長,里有里宰。
中央國家機關,設立了三公九卿之制。
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個龐大完整的官僚體系,最高權力歸皇帝所有。這是秦始皇的首創。
他又下令統一全國的法律制度。主要的是三大統一,即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貨幣,是因為各諸侯國原來都各自擁有自己的貨幣,現在全國統一,貨幣必須一致。特規定,貨幣使用外圓內方的秦錢,逐步淘汰原各諸侯國的布、刀型的異型錢。統一度量衡,是把原來秦國使用的度量衡,硬性推行到全國。統一文字,原來各諸侯國使用的文字不統一,現在規定官方文字一律使用小篆。當然,民間流行的仍然是秦隸。這三大統一,有利于經濟的發展、文化的融合和社會的穩定,更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這是秦始皇對歷史的一大貢獻。
為使江山永固,他又把原六國富豪12萬戶,一律遷到首都咸陽附近,以便監督,控制。
同時,他又下令在全國收繳兵器。各地不敢怠慢,各色兵器紛紛運至咸陽。兵器都是由青銅制成的。堆積如山的兵器,重達數百萬斤。這么多的青銅兵器,如何處置呢?他忽發奇想,何不把它們鑄成幾個大銅人,置于宮前。此時,恰好傳來一則民間故事,說是在臨洮顯現了12個奇特的又高又大的夷狄怪人。而這一年,正是秦始皇統一天下的一年,夷狄怪人的出現,被視為吉兆。因此,他順勢下令銷毀兵器,鑄造了12個大銅人。因為青銅是銅和錫的合金,泛稱為金,所以大銅人,又被稱為大金人,叫做金狄。現在猜想,這個金狄,大概就是深眼窩、大鼻子的中亞一帶人的形象。這使它披上了神秘莫測的光環。據說,每個銅人重達24萬斤。12個,用銅288萬斤。這12個大金人,都置于咸陽宮前,以顯示秦始皇的威嚴。世事滄桑,它們早已不復存在了。收繳兵器,秦始皇的初衷是使天下長治久安,但是,天下卻沒有安定。這主要是因為他大興土木。
他大造驪山陵墓。13歲即位,就動工修建。全國統一后,又調發役夫徒隸70余萬人,大肆修建,耗時38年。直到秦始皇死,陵墓工程尚未完工。現在此墓叫秦始皇帝陵,地處陜西省西安市郊區。此陵的主墓尚未發掘,其周圍的附屬地帶進行了部分發掘。已出土5萬余件文物,其中多有罕見之精品,如銅馬車等。尤其令世人矚目的是兵馬俑坑的發現,法國總統希拉克驚羨地稱其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他大修萬里長城。為了防止北方匈奴的騷擾,他下令修筑長城。修筑長城的100余萬民工,都是人民服的徭役。他修筑的長城,西起臨洮,中經陰山,東跨鴨綠江,直達今朝鮮境內清川江的臨海處。長達萬里,故叫萬里長城。雄偉壯觀的萬里長城,是聞名世界的偉大工程,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創舉。
他大搞“焚書坑儒”。焚書,他為了統一思想、鉗制人口,下令把凡不是秦記的書,凡不是博士官所需要的書,全部燒掉。這是一場文化浩劫;坑儒,他認為儒生亂發議論,妖言惑眾,就親自圈點了460余人一律殺掉。這是壓制言論的殘酷手段。由此,“焚書坑儒”便成了毀滅文化、摧殘士子的代名詞。他不顧人民死活,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積怨很深。而他自己則貪生怕死,一直夢想長生不死,到處求長生不死藥。但他終至病死于出游的途中。
二 漢武帝
秦朝只延續了兩朝,秦二世而亡。繼起的是漢朝,第一個皇帝是劉邦。漢武帝,名劉徹。是西漢的第五位皇帝,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雄主。他生于公元前156年,死于公元前87年,活了70歲。他的父親是景帝劉啟,祖父是文帝劉恒,曾祖父是高祖劉邦。他4歲立為膠東王,7歲立為太子。公元前141年景帝病逝,16歲的劉徹登基,是為武帝。他是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在位,計54年。
景帝對太子劉徹的教育,有他特殊的想法。為了把太子劉徹培養成一個合格的皇帝,給他特意選配了一位儒學大師衛綰。本來漢初至今,在道家黃老思想的影響下,幾代君主都無一例外地提倡黃帝、老子之學,主張清靜無為,因循守成。但是,景帝面對紛亂的國內外現狀,隱隱感到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已不能適應國家發展的需要。他很有遠見地開始寄希望于儒家學說。為此,他決定把對儒家學說有著深湛修養的、為人行為端正的衛綰,選作太子劉徹的老師。以后的實踐證明,這一決定是非常正確的。
劉徹是個好學上進的皇太子。他的興趣十分廣泛。他學黃老,習儒術,調絲竹,作辭賦和舞刀劍。他胸襟開闊,廣結良友。他作為皇太子,平時學習父皇如何理政,也注意觀察大臣的舉止言行。為將來順利接班,他作著全面的準備。公元前141年,他16歲,景帝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冠禮。加冠典禮的舉行,說明皇太子可以有資格有能力獨立掌權了。不料,在冠禮之后,景帝突患重病死去。當日,皇太子劉徹即位,君臨天下,是為武帝。
16歲的少年天子,雄心勃勃,欲為國效力,一展才華。武帝胸中有數。他深知,要想治理好國家,就必須選賢任能。他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詔舉賢。消息傳遍全國,國內學子振奮。或舉薦,或自薦,各地賢良之士,紛紛匯聚京師。武帝十分重視,親自出題,親自閱卷,親自面試。他從中選拔了大批人才。而尤須特別提到的一件事是,他從中選拔了一位拔尖的儒學大師董仲舒。
董仲舒自幼熟讀儒家經典。據說,為了刻苦攻讀,他三年不出門,以致不知春夏秋冬。武帝早已微知其名,此次親閱其試卷,被其驚人的論點、嚴謹的邏輯和優美的語言所懾服。在其試卷上批了“賢良之首”四個大字,并命速傳董仲舒進宮當面策問,即天子面試。
策問的當天,武帝就天道、人世、治亂等三個方面的問題,進行了三次策問,董仲舒一一從容作答,史稱“天人三策”。“天人三策”主要是說,君主受命于天,就要奉行天道。天道,就是使國家走向大治的途徑。而儒家的仁義禮樂,是推行天道的具體方法。國家的治亂關鍵在于國君。國君首要的是用人。用人得當,方法正確,國家就會大治。反之,國家就會大亂。他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武帝被他的君權神授、天下一統的宏大理論所振奮。他要以儒家學說治國了。后來,經他的老師丞相衛綰的建議,武帝批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成為漢朝推行新政的指導思想。
人是推行新政的根本。為了選拔通曉儒經的學士,武帝想了很多辦法。有察舉選拔,天子征召,上書自薦和設立太學等。武帝選人用才,不拘門第,不論輩分。這就使許多有才之士,得到了重用。這對推行武帝的新政起到了關鍵作用。
武帝下令修增漢律,對各級官吏嚴加管理。有功則賞,有過則罰。
武帝推行了“推恩令”,以削弱各諸侯國的勢力。汗高祖劉邦,實行的是周代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縣制相結合的制度。除15郡外,又設立了9個諸侯國。封國的諸侯王,權勢很大。他們在本國有人事權、財政權,甚至有部分的軍事權。他們逐漸鬧起獨立來。景帝時,吳楚七國終于叛亂。叛亂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諸侯國強大的勢力終究是塊心病。武帝想解決這個難題。
大臣主父偃建議實行“推恩令”。其主要內容是,在諸侯國內,諸侯王雖有幾十個王子,原來只有嫡長子可以繼承王位。現下令,推恩各諸侯王,可以在其國內用自己的領土,分封王侯。這樣,大諸侯國就自然分解為幾十個小國了。表面上恩及他們,實則是削弱了他們的勢力。這個政策的實行,大大地加強了中央集權。
武帝采納大臣桑弘羊的建議,決定統一貨幣。下令取消郡國鑄幣權,郡國原有舊錢一律收回銷毀。鑄幣權歸中央所有,統一發行五銖錢。這一舉措,有力地推動了漢朝經濟的發展。
武帝重用大將軍衛青、霍去病,三次反擊匈奴的侵擾,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強盛近百年的塞北匈奴,從此逐漸衰落。漢朝北部邊境10余年沒有發生戰爭。
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由張騫開辟的東起長安,中經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翻過帕米爾高原,通向中亞和西亞,西達地中海東岸的貫通亞歐的大通道,綿延1000余公里,后人稱為“絲綢之路”。這條大通道的開辟,對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對中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意義重大。
武帝于公元前87年病逝。
三 唐太宗
唐太宗,名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個皇帝。生于599年,病死于649年,死時50歲。18歲,隨父李淵起兵反抗暴虐的隋煬帝。19歲,隨父攻進隋朝首都長安,滅隋,立唐。李淵即位,就是唐高祖。李世民封為秦王,其兄李建民立為皇太子,其弟李元吉封為齊王。27歲,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李建民,弒弟李元吉。李淵退位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為皇帝,就是唐太宗。年號貞觀。
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好皇帝,是一個很有作為的政治家。他是治世的明君。他之所以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主要是由于他善于聽取各種不同的意見。他深知,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明君兼聽,昏君偏信。這是大臣魏征跟他講的。有一次,太宗虛心地問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樣才能區分開?魏征鄭重地答道,國君之所以圣明,是因為他能廣泛地聽取不同的意見;國君之所以昏庸,是因為他偏聽偏信。說完這句話之后,他又舉了歷史上正反兩方面的例子加以論證。他說,古代堯、舜是圣君,就是因為他們能廣開言路,善于聽取不同意見,小人就不能蒙蔽他。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這些昏君,住在深宮之中,隔離朝臣,疏遠百姓,聽不到百姓的真正聲音。直到天下崩潰、百姓背叛了,他們還冥蒙不知。采納臣下的建議,百姓的呼聲就能夠上達了。魏征的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銘刻在唐太宗的心里。
從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虛心納諫。他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見的態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見是正確的,他都能虛心接受。這里有一個“回天之力”的真事。當時,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陽破敗了的乾元殿修飾一番,以備作為到外地巡視的行宮。對于皇帝來說,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宮,本來是小事一樁。
可是,有一個小官張玄素,卻上了一道奏折,痛陳此舉不妥。他說,修了阿房宮,秦朝倒了;修了章華臺,楚國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這都是歷史的教訓。現在,我們唐朝百廢待興,國力哪里比得上當年的隋朝?陛下在國家的破爛攤子上,繼續役使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耗費億萬錢財,大興土木。陛下沒有繼承前代帝王的長處,繼承的卻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從這一點看,陛下的過失遠遠超過了隋煬帝。這是一道筆鋒犀利、擊中要害的奏折。
但是,小小的張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聵的暴君隋煬帝,冒犯天威。這不是拿雞蛋往石頭上撞么?滿朝文武都為他捏一把汗。人們都在觀察唐太宗的反應。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別的皇帝,看到這一大不敬的奏折,當即會雷霆震怒,不僅張玄素人頭落地,而且會株連九族。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他不僅沒有怪罪張玄素,反而下令召見他。此時的唐太宗想進一步地試一試張玄素的膽量,就直問道,卿說我不如隋煬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紂相比,怎么樣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紂王,都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唐太宗這樣問,自有深意。不承想,這個張玄素卻直截了當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紂一樣昏亂。
聽到這句答語,唐太宗不僅沒有發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動了。他想,一個小官,敢于冒死直諫,為了什么,還不是為了他的江山社稷?因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諭旨,停止重修乾元殿。并且表揚了張玄素,同時賞給他500匹絹。對此事一直關注的魏征,聽到了這個完滿的結局,頗為感觸地嘆道,張公論事,有回天之力,這都是因為是有高尚道德的君子說的話呀!這個“回天之力”的真事,充分地說明了唐太宗的虛心納諫。
唐太宗還有一個優點,就是知錯必改。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精美絕倫的鷂鷹。他一時忘記了魏征平時說的國君不可玩物喪志的話,就興味十足地把鷂鷹放在臂上,逗著玩。不料,巧遇老臣魏征。唐太宗一時情急,趕忙把鷂鷹藏在懷里。其實,魏征早已把一切看在眼里,卻故作不知。走上前去,特意講起古代帝王追求逸樂之事,旁敲側擊帝王不可玩物喪志。唐太宗擔心時間長了,鷂鷹悶死。但是,魏征說得沒完沒了,唐太宗自知理虧,不敢打斷。結果,鷂鷹還是悶死在懷中。
唐太宗知錯必改,知人善任,且胸有大志。在民族政策上,他把少數民族和漢族看成一家,對少數民族采取了安撫、和親的正確政策。少數民族對唐太宗的政策措施,心悅誠服。唐太宗便具有了很大的向心力,他們紛紛來歸,并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了吐蕃王松贊干布。這是漢藏民族關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作為嫁妝,文成公主帶去了大批珍寶、經典、醫書、寶器、金銀、金鞍、佩飾、錦緞、藥品,還有食物、飲料、種子、樹木,還有獅子、鳳凰,等等。文成公主帶去的是中原地區的先進的文明。松贊干布對這樁婚事非常滿意。他對唐太宗自稱女婿,上表祝賀唐太宗遠征的成功。這次聯姻加強了漢藏民族之間的團結,也促進了藏族經濟的發展。
由于用人得當、政策對路、輕徭薄賦、寬刑輕法,使得唐太宗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唐太宗的貞觀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文化昌盛,史稱“貞觀之治”。
唐朝一共有24個皇帝。下面就是宋朝了。
四 宋太祖
宋太祖,名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927年出生,976年病死,在世49年。960年,34歲登基,當了皇帝。在位近16年。他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
宋太祖皇位的取得,有其特殊性。他的皇位,不是繼承得來的,也不是起義奪來的,而是異姓發動政變搶來的。這個政變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陳橋兵變”。趙匡胤原為五代時后周的一位重臣,握有朝廷的軍政大權。后周世宗死,7歲的小兒即位。第二年,國都開封傳言,北方契丹犯邊。大將軍趙匡胤得旨,親率大兵出城御敵。大軍走到開封東北40里的陳橋驛就停下了,當晚駐扎在這里。經過他的周密籌劃,第二天,官兵在他身上加披象征皇帝的黃袍,一律推舉他為皇帝。他就這樣當了皇帝。“陳橋兵變”是不流血的兵變。其本身無所謂對錯,主要是看宋太祖的所作所為,是否有利于歷史的發展。
宋太祖的最大的歷史貢獻,就是結束了自安史之亂以來,200多年的分裂割據的局面。從而,實現了全國的大一統。這是民心所向,眾望所歸。為了實現全國統一,他高瞻遠矚,采取了很多有力的措施。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他不動聲色地玩了一個“杯酒釋兵權”的把戲。
這要從唐朝的藩鎮割據說起。而藩鎮的出現,與節度使的設置有關。唐朝先在沿邊地區設立節度使。節度使的權限很大,總攬各州的軍政大權。安史之亂以后,唐朝對投降的叛亂分子,立即授以節度使名號,仍令其照舊統領舊部、就地。他們的屬地逐漸變成了一個個小獨立王國,被稱作藩鎮。
藩鎮權勢漸大,不聽中央指揮,各自獨立。這就是“藩鎮割據”。“藩鎮割據”是從唐代宗時[762年]開始的。自此以后,中國陷入了長達200多年的分裂局面。這種分裂局面,都是節度使專權,從而導致藩鎮割據造成的。趙匡胤即位之后,曾同政治家趙普談了一次話。他虛心地問道,我想平定天下長久不息的戰亂,你有什么好辦法嗎?趙普誠懇地回答,有一個好辦法,就是對方鎮的節度使,逐漸削奪他們的權力,限制他們的錢糧,收回他們的精兵。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宋太祖豁然開朗。
“杯酒釋兵權”,就是他實施的第一個步驟。有一天,他專門宴請幾位重臣。酒酣耳熱之際,他說道,人生在世,無非是享受榮華富貴,并使子孫過上好日子。你們何不交出兵權,購置田宅,飲酒作樂,安度晚年呢?大臣們一聽,全都明白了。第二天,他們就都老老實實地交出了兵權。宋太祖授給他們有職無權的高官,讓他們在酒池肉林中度日。就這樣,宋太祖不費一刀一槍,就收回了兵權。
為了使軍權高度集中,宋太祖又創造了行之有效的“更戍法”。所謂“更戍法”,就是中央的禁軍,要按期輪流到各地戍守。將領也要經常調換,使“兵無常帥,帥無常兵”。這就造成了“兵無常將,將無常兵”的局面。將兵之間生疏,有利于防止軍隊叛變。歷史證明,這一方法,是防止軍閥割據的成功舉措。
宋太祖又針對當時的周邊形勢,提出了“先南后北”的統一全國的戰略方針。南,指的是荊湖、后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趙匡胤對他們采取了剛柔相濟、軟硬兼施的政策,收到了顯著的效果。他實施各個擊破的策略,迅速地滅掉了幾個小朝廷,實現了南方一統。而對投降的國主,一律封以有名無實的高官,使他們享受榮華富貴。而換來的卻是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定。
宋太祖也是一個善于納諫的皇帝。有一次,有一個臣子立了大功,應予提拔,授給官職。但是,趙匡胤就是看不上他,不同意給他升官。直言敢諫的大臣趙普上奏,請皇帝批準給該人升官。宋太祖想,你啥事都管,這次我就是不答應你。看你怎么辦。他帶點挑釁意味地對趙普說,我就是不想給他升官,有法你想去!趙普不急不躁地答道,刑,是用來治罪的;賞,是用來獎功的。這是古今的道理。況且,刑罰是國家的刑罰,不是陛下你個人的刑罰。怎么能從個人的喜怒出發,想怎樣就怎樣呢!
這就是說,陛下你應該講原則,不要耍小孩子脾氣。一席話,說的宋太祖自知理虧,但奈于情面,他一言沒發,站起來就回宮了。可是,固執的趙普卻緊追不舍。宋太祖入宮,他就立在門外等候。出以公心的趙普,很有你不批準,今天就不善罷甘休之意。宋太祖一看,也沒有辦法,是自己不對,就批準了他的要求。
宋太祖終于實現了全國統一的愿望。他經過了16年艱苦的南征北戰,才結束了從安史之亂到十國紛爭的200余年的割據局面。這是他對中國多民族國家的一個重要貢獻。
宋朝之后是元朝。
【【字數太多,請點擊
[img]中國古代十大杰出皇帝?中國古代十大杰出皇帝:
1、嬴政
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即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出生于趙國首都邯鄲。秦莊襄王之子,十三歲即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秦始皇在中央創建皇帝制度,實施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又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筑萬里長城。把中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2、劉邦
布衣皇上---劉邦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沛郡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偉大的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和強大有突出貢獻。
劉邦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歷任沛縣泗水亭長、沛公、漢王。秦時因釋放刑徒而亡匿芒碭山中。陳勝起事后不久,集合縣中約3千子弟響應起義,攻占沛縣等地,稱沛公,不久投奔項梁。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軍進駐霸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鴻門宴后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楚漢戰爭前期,屢屢敗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納諫,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終于反敗為勝。擊敗西楚霸王項羽后,統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劉邦于滎陽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登基后一面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養生息之寬松政策治理天下,讓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重農抑商,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不僅安撫了人民,也促成了漢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開放漢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系。
高祖十二年,劉邦因討伐英布叛亂,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公元前195去世,廟號太祖,謚號高皇帝。毛澤東對劉邦的評價是“封建皇帝里邊最厲害的一個”。
3、劉秀
允冠百王——漢光武帝劉秀
漢世祖,劉秀(公元前6—公元57),字文叔,東漢開國皇帝,南陽郡蔡陽縣(今湖北棗陽)人。在統一全國之后,光武仍能兢兢業業,勤于政事,“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議論經理,夜分乃寐”。他所實行的各項政策措施,既維護了東漢封建統治,也維護了國家統一,與民休息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后漢書》作者范曄論曰:“雖身濟大業,競競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司馬光也說:“帝每旦視朝,日昃乃罷……雖以征伐濟大業,及天下既定,乃退功臣而進文吏,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故能恢復前烈,身致太平。”他們對于光武帝在統一全國后的政績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光武晚年,宣布圖讖于天下;用這種思想加儒家思想加深對國人的統治。始終保持謹慎,兢兢業業,勤于政事,在封建帝王中還是難能可貴的。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對光武帝評論,說他: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焉,夏、商、周,后,“唯光武允冠百王矣”,說他超過歷史上所有的皇帝!
毛澤東盛贊漢光武帝“最會用人、最有學問、最會打仗”的一代君王!
4、楊堅
圣人皇帝——隋文帝楊堅
隋文帝(公元541-604年)楊堅,漢族,鮮卑姓是普六茹。楊堅為華陰人,是西魏隨國公、北周柱國、大司空楊忠之子。隋朝開國皇帝,弘農華陰(今陜西省華陰縣)人。
公元581年二月甲子日,北周的靜帝以楊堅眾望有歸下詔宣布禪讓。楊堅三讓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宮,備禮即皇帝位于臨光殿,定國號為大隋,改元開皇,宣布大赦天下。
公元589年,隋文帝遣兵揮戈南下,滅亡了割據南方的陳朝,統一了全國,同年琉球群島歸降隋朝,突厥可汗尊楊堅為圣人天可汗,表示愿為藩屬永世歸順,千萬世為圣朝典牛馬。隋文帝結束了中國長期混亂的局面、征服各族蠻夷使中國又回到了和平年代。其創造的“開皇盛世”大家都知道的。
5、李世民
盛世明君---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649年),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唐朝第二代皇帝,唐王朝創建者唐高祖李淵的次子。
李世民生于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9年),16歲從軍,雁門關護駕,18歲隨父起兵進占關中,24歲平定天下。唐初統一戰爭的六大戰役,李世民親自指揮了其中的四個,對唐王朝的統一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太子李建成被殺,唐高祖李淵亦被迫退位,李世民登上了皇位。
李世民親歷了隋王朝被農民戰爭所埋葬的過程,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李世民統治時期,勤于理政、從諫如流,人民安居樂業,尤其是貞觀一朝“主明臣賢”的風范為后世歷代統治者所效法,史稱“貞觀之治”。公元649年,李世民駕崩,廟號“太宗”,葬于昭陵。
6、武曌
千古女帝---武曌
武則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親楊氏。十四歲入后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媚娘,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后為皇后,尊號為天后,與唐高宗李治并稱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后自立為皇帝,定洛陽為都,改稱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迫使武氏退位,史稱神龍革命。唐中宗復辟,恢復唐朝,上尊號“則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遺命改稱“則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改謚號為則天皇后,天寶八載(749年),加謚則天順圣皇后。
7、趙匡胤
士兵皇帝---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11月14日),中國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廟號太祖,漢族,涿州(今河北)人。出身軍人家庭,高祖趙朓,祖父趙敬,趙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后周,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周世宗柴榮死后,恭帝即位。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鎮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南侵,領兵出征,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
8、勃兒只斤·鐵木真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勃兒只斤·鐵木真(1162—1227),蒙古帝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Ghinggis Khan),意為“擁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長”。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1162年(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國,此后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時候去世,埋葬在蒙古肯特山起輦谷。1265年(至元二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為太祖。1266年(至元三年)十月,太廟建成,制尊謚廟號,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謚號為圣武皇帝。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將國號“大蒙古國”改為“大元”。1309年(至大二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謚法天啟運,廟號太祖。從此之后,成吉思汗的謚號變為法天啟運圣武皇帝。
9、朱元璋
大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原名重八,后取名興宗。濠州鐘離人, 明朝開國皇帝。幼時貧困,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覺寺, 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占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在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后,于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后結束了蒙元在中國的統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云南等地,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誅殺丞相胡惟庸,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應天,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10愛新覺羅·玄燁
開創盛世---愛新覺羅·玄燁
清圣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康,安寧;熙,興盛--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他8周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中國古代十大皇帝中國擁有四千多年的文明古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并且具有開創性發明的悠久 歷史 ,為世界提供了許多廣泛使用的材料,例如紙和絲綢。
根據 歷史 文獻記載,《大史記》或《史記》記載的中國古代文明始于夏朝(公元前2070年至1600年),并于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1年)達到頂峰。共和國的建立標志著王朝時代的結束。在這段時間里有許多君主統治,但只有最偉大的君主留下了自己的印記。以下是中國古代十大皇帝的名單。清單按其出生年份按時間順序排列。
秦始皇是中國 歷史 上一個著名的名字,也被稱為中國的第一位皇帝。他作為第一任皇帝的統治從公元前220年持續到公元前210年,在此期間,他統一了中國所有七個交戰國。
秦皇帝在十三歲的時候就擔任秦皇帝,并在38歲時成為中國的第一位皇帝。秦皇帝承擔了幾項鞏固他統治的任務。他建立了通用貨幣和標準計量單位,以幫助經濟平等高效地運轉。他修建了中國長城,以保衛國家邊界免受北方入侵者的襲擊。然而,秦始皇最著名的是他為自己建造的陵墓:一個陵墓,里面擺放著由8,000多個戰士和馬雕像組成的兵馬俑。
漢武帝是漢朝的第七位皇帝,從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87年成功統治了中國。他以擴大中國領土而聞名。武帝喜歡藝術和詩歌,并熱衷于推廣它們。他建立了東西方著名的貿易路線,稱為絲綢之路,還擊敗了游牧的匈奴部落。
武皇帝是儒家的信徒,并將其學說作為他管理帝國的道德守則。通過他的意識形態和有效的治理,他真正實現了民族統一。
楊堅被稱為文帝,是隋朝的第一位皇帝,始于581年至618年。人們認為,漢朝結束后,他是唯一一個使中國繁榮昌盛的國王。通過有效的治理和政治議程,他統一了一個在西晉滅亡后衰敗的國家。他的統治是如此有聲望,以至于他留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和繁榮的經濟,擁有足夠的糧食儲備,可以維持50年。
人們認為文皇帝是中華文明史上唯一只有兩個嬪妃的國王,與明朝的皇帝有9000多個嬪妃不同。
在他統治期間完成的最著名的項目是大運河的建設。大運河連接了黃河和長江,開辟了一條主要的貿易路線,導致了經濟的改善。
唐太宗,被認為是中國 歷史 上最睿智的皇帝,是唐朝的第二位統治者。他的統治從公元626年持續到649年。
唐太宗以理解前隋朝的錯誤并確保不重蹈覆轍而聞名。他承認農民的力量,并制定了幫助農民的措施。太宗皇帝憑借其許多智力政策,不僅統治著整個國家,而且也贏得了他的王國人民的贊賞。在他的統治期間,許多商品在國際上交易,標志著一個經濟和文化豐富的新興大國的開始。結果,唐太宗統治下的帝國被認為是中國 歷史 上的黃金時期。
武則天皇后是周朝的成員,是中國古代唯一的女性統治者。她的統治從公元690年持續到705年,期間進行了一些重大改革。她的政治和軍事行政照亮了 歷史 ,她進行了一系列戰爭以進一步擴大中國的疆界。則天皇后對藝術和文化的熱愛可以從她統治下建造的許多建筑物和青銅雕像中清楚地看到,并且至今仍然存在。她高效而公正地工作,只雇用才華橫溢并在法庭上享有一席之地的官員。
武則天女皇是一位稱職的偉大領袖,作為唯一的中國女皇,她可以被看作是古代世界賦予女性權力的形象。
趙匡胤或宋太祖是宋朝之父,也是中國第一位宋朝皇帝。他的統治持續了從公元960年到976年。他曾是后周王朝的前將軍,但在政變期間非法占領權力,迫使最后一個周朝統治者龔皇帝放棄王位。
在經歷了將近100年的無序時期(稱為“五朝”或“十大王國”)之后,他因統一中國而聞名。
在他的統治下,他沒有賦予軍事官員權力,而是更多地信任了他的政府中的民事官員。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他對軍事官員濫用職權的不安全感或他自己對叛亂的恐懼,這是他本人已經發動政變后非常熟悉的事情。
太祖皇帝鼓勵思想自由,并促進科學,藝術和文學領域的發展。在和平統治時期,他擴大了經濟和領土,使宋朝成為黃金時期。
成吉思汗通常被稱為“世界的征服者”,是蒙古帝國的創始人。他是帝國的第一位偉大可汗,從公元1206年至公元1227年在位,帝國在他去世后繁榮了數年。
成吉思汗因對平民的殘暴行徑而被稱為“種族滅絕統治者”。他擴大了自己的帝國,使蒙古帝國成為中國 歷史 上最大的帝國。在他的統治期間,他入侵了許多歐亞大陸和重要的亞洲地區,幾乎每一次入侵都導致成千上萬平民喪生,這就是他如何獲得如此可怕的聲譽的原因。
盡管成吉思汗以其殘酷而聞名,但他在位期間取得了許多積極的進展。他鼓勵宗教自由,建立了第一個國際郵政體系,并且由于征服了不同種族的各個州,他的統治看到了許多文化交流和交流。
成吉思汗可能享有盛譽,但他在使東西方文化接觸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蒙古人記得他是蒙古的開國元勛。
您可以從這里閱讀有關成吉思汗的更多信息。
蒙古帝國的第五個汗國,忽必烈·塞特森·汗(Kublai Setsen Khan),是成吉思汗的孫子。他是元朝的創始人和第一任皇帝。他的統治從公元1260年持續到公元1294年,在此期間,他統治了一個從中國延伸到今天韓國的遼闊省。他征服了宋朝,成為中國第一位非漢族領袖。
忽必烈鼓勵外交關系,并向不同文化的人開放。據信,他的統治比其殘酷無情的祖先更為平靜。戰勝宋朝后,他建立了一個統一的中國,升級了該國的基礎設施,并重建了大運河。
明成祖是永樂皇帝,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是明朝開國皇帝洪武的四子。他在 歷史 文獻中也被稱為朱棣。朱棣不是通過繼承獲得王位,而是從他自己的侄子那里強行挪用了王位。他的統治從公元1402年持續到公元1424年。
朱棣對教育,軍事,經濟和明朝發展的貢獻值得贊揚。他發起了各種有益于貿易的改革,例如重新開放大運河以進行貨物交換,這是中國的主要經濟紐帶。
明成祖統治時期留下了永樂百科全書,這是最大的紙本百科全書。它被視為中國 歷史 上的一個里程碑,因為它保留了中華民族的珍貴文化。
盡管他將自己的帝國命名為“永樂”,意思是“永恒的幸福”,但實際上,他是一個野蠻的統治者,很少進行 社會 改革。此前,皇帝曾贊成殺死其政治對手的家人的想法,但明成祖也將這一做法擴大到處決他們的朋友和老師。
康熙皇帝出生于宣業,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公元1661年至公元1722年的統治期間,康熙皇帝即位61年,使他成為世界上服役時間最長的統治者之一。盡管帝國是在其祖母大皇太后小莊和其他四名攝政王的指導下,但他七歲的時候即位。
多虧了康熙皇帝,清朝才進入了黃金時代,被稱為康熙和乾隆盛世,即使在他去世后也持續了很長時間。
康熙皇帝是一位著名的軍事領袖,他鎮壓了幾次叛亂襲擊。他制止了三藩聯軍和蒙古叛軍的叛亂,并在臺灣建立了通寧王國。
后來他編輯了一部漢字字典,并將其命名為《康熙字典》。
中國在其帝國統治期間成為了一個強大的大國。
中國 歷史 見證了許多統治者甚至沒有在這份名單中提到,這些統治者幫助該國成為了今天的統治力量。盡管沒有官方民意測驗來確定這些中國統治者的聲望,但 歷史 文獻中出現了許多名稱,這使我們了解到,其中誰在定義 歷史 中起著關鍵作用,可以被認為是古代中國最偉大的皇帝。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中國十大皇帝(中國十大帝王)”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中國十大皇帝(中國十大帝王)
本文地址:
/qiwenyishi/5592.html
標簽: 中國十大皇帝(中國十大帝王)
- 上一篇:
- 下一篇: 關于原駝的信息
- 熱門文章
- 隨機tag
-
敢將衰朽較前賢) 包含日航123空難現場血腥圖片的詞條 你肯定聽說過! 琳瑯滿目(琳瑯滿目的花燈使人眼花繚亂) 世界上最顯白唇膏(顯白的唇色) 橫店好玩嗎值得去嗎? 內地第一經紀人王京花 素媛兇手要來中國山東(素媛事件會來山東嗎 中國最垃圾游戲cf(國內垃圾手游) 彭祖因活太久而自殺 理發店名字 中國最兇猛洪水(中國最兇猛洪水事件) 安祿山是好人還是壞人 十大聰明犬排名(邊牧) 錦鯉價格(白色錦鯉多少錢一條) 磁石電話(磁石電話和供電電話的區別) 168紅包代表什么意思 夢見抓魚(夢見抓魚是什么意思周公解夢) 夢見別人孩子死了(夢見別人孩子死了女孩) 中國最完美古鎮(中國最美十大古鎮排名第一 西域三十六國(西域三十六國什么時候消失的 成為梵蒂岡教皇需要什么條件 佛前十不求 中國最奇異面相(中國最奇異面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