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號(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資料)
xj
2023-04-03
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發射后不久燃料箱外脫落的一個泡沫碎塊,一直是事故調查中的一大疑點。美國宇航局公布的一份分析報告顯示,該航天飛機可能曾被多達三塊泡沫材料擊中,而不是早先所認為的一塊[4]。\x0d\x0a\x0d\x0a“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1月16日發射升空,1月24日航天飛機項目承包商美國波音公司技術人員撰寫了這份報告,并于1月27日提交給宇航局飛行控制部門。報告稱,在“哥倫比亞”號發射82秒后,有三個泡沫材料碎塊從連接外部燃料箱和航天飛機的支架區域脫落,每個碎塊長約20英寸(相當于50厘米),它們擊中航天飛機后“似乎出現了瓦解”,化為大量更小碎片。\x0d\x0a\x0d\x0a美宇航局在公布這份報告時強調說,根據報告得出的結論,泡沫碎塊撞擊不會影響航天飛機飛行安全性,宇航局飛行控制部門也“同意這一結論”。\x0d\x0a\x0d\x0a盡管如此,新報告公布之后,泡沫材料撞擊在“哥倫比亞”號失事中所起的作用,再次引起人們關注?!案鐐惐葋啞碧?月1日解體墜毀后不久,泡沫碎塊問題就浮出水面。雖然美宇航局一直堅持認為,泡沫碎塊撞擊不會有嚴重后果,但負責對“哥倫比亞”號事故進行調查的獨立委員會,目前仍在對泡沫碎塊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 這一獨立調查委員會目前得出的最主要結論是“哥倫比亞”號機殼上可能出現孔洞,導致超高溫氣體進入航天飛機,最終釀成事故。而根據美宇航局21日公布的文件,宇航局一位工程師1月29日就曾在電子郵件中警告說,航天飛機外部隔熱瓦受損,有可能導致輪艙或起落架艙門出現裂孔。\x0d\x0a后續調查美國宇航局2004年8月13日進一步確認,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外部燃料箱表面泡沫材料安裝過程中存在的缺陷,是造成整起事故的禍首?!案鐐惐葋啞碧柡教祜w機事故調查委員會去年公布的調查報告稱,外部燃料箱表面脫落的一塊泡沫材料擊中航天飛機左翼前緣的名為“增強碳碳”(即增強碳-碳隔熱板)的材料。當航天飛機返回時,經過大氣層,產生劇烈摩擦使溫度高達攝氏1400度的空氣在沖入左機翼后融化了內部結構,致使機翼和機體融化,導致了悲劇的發生。\x0d\x0a\x0d\x0a駕駛艙內攝影[5]\x0d\x0a事故發生后,由于無法迅速找回事發時的泡沫材料和燃料箱進行檢驗,宇航局和事故調查委員會一直沒對事故原因作出最終定論。目前,“哥倫比亞”號外部燃料箱約50萬塊碎片已被找到并重新拼在一起。宇航局負責“哥倫比亞”號外部燃料箱工程的首席工程師尼爾·奧特說,宇航局經多次試驗確定,泡沫材料安裝過程有缺陷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x0d\x0a\x0d\x0a奧特說,泡沫材料本身的化學成分沒有問題,問題在于用噴槍在燃料箱外敷設泡沫材料的過程。試驗表明,目前的敷設工藝會在各塊泡沫材料之間留下縫隙,液態氫能夠滲入其間。航天飛機起飛后,氫氣受熱膨脹,最終導致大塊泡沫材料脫落。撞擊“哥倫比亞”號的泡沫材料有公文包大小,重約0.75公斤。它幾乎是被整塊“撕下”后,高速撞擊到航天飛機左翼前緣的名為“增強碳碳”(即增強碳-碳隔熱板)的材料,并形成裂隙。航天飛機重返大氣層時,超高溫氣體得以從裂隙處進入“哥倫比亞”號機體,造成航天飛機解體。\x0d\x0a\x0d\x0a殘骸[6]\x0d\x0a奧特說,根據新標準對燃料箱進行檢測是目前擺在美國宇航局面前的最大障礙。新標準要求,不允許有0.5盎司(14.17克)以上的燃料箱外泡沫材料脫落。美國宇航局目前準備對所有航天飛機的11個燃料箱進行檢測,檢查每個燃料箱需要4千萬美元。 哥倫比亞號失事原因解析 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事故委員會專家提出,起飛時遭遇強風、發射前臨時更換火箭助推器、以及“年齡太大”,都可能是造成這艘“功勛宇航器”解體的根本原因。在“哥倫比亞”號起飛62秒鐘后,突然遭遇到異常猛烈的大風吹襲,這有可能導致其左側機身發生“內傷”,為日后墜毀埋下了禍,此后僅僅20秒鐘,從機身下部主燃料箱上脫落的泡沫絕緣材料就擊中了左側機翼前端,造成直接“外傷”。專家認為,這些損傷對一個使用10年的航天飛機來說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對“哥倫比亞”號這樣21歲高齡的“老機”則是致命的。\x0d\x0a\x0d\x0a調查委員會指出,有關方面正在研究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是否在“機體老化”問題上重視不夠,以致最終釀成本次悲劇。目前,有關“哥倫比亞”號失事的直接原因基本確定:超高溫空氣從機體表面縫隙入侵隔熱瓦下部四處亂竄,最終造成航天飛機在返航途中解體墜毀,七名宇航員喪生。據介紹,飛機起飛一分鐘后,遭遇的風力強度已經接近NASA允許的極限。專家因此認為,原本已開始出現老化的機翼因遭受如此強風吹襲,才在外界異物的撞擊下顯得弱不禁風”,從而出現破損,為返航途中的超高溫空氣入侵形成了“方便的后”。\x0d\x0a\x0d\x0a此外,去年8月,原本和“哥倫比亞”號主燃料箱正常配套的火箭助推火箭被拆卸下來,并安裝到另外一艘即將起飛的航天飛機上使用。直到當年11月,NASA才重新為“哥倫比亞”號安裝了新的助推火箭,可能就在這“不必要”的一拆一裝過程中,有關人員的操作對燃料箱的表面材料形成傷害,結果造成絕緣材料脫落擊中航天飛機左翼。此外,由于“年事已高”,哥倫比亞號的左翼前端的超強碳纖維隔熱板下面可能發生“缺損現象”。過去10年中,其他航天飛機的類似部位也能遭受不同損傷,其中包括外力(小隕石)撞擊、刮傷、密封不嚴等險情。\x0d\x0a\x0d\x0a調查委員會指出,目前必須搞清楚的是:NASA是否對包括“哥倫比亞”號在內得美國航天飛機上述容易受損的部位及時進行了檢查和更換。據介紹,“哥倫比亞”號首次升空是在1981年,為美國使用時間最長的航天飛機。在事故發生后進行的地面風洞試驗發現,“哥倫比亞”號在最后時刻發生的翻滾飛行現象,就是左翼前端保護層丟失造成的。專家估計,當時至少有5塊U形隔熱板脫落才會產生如此強大拉力。目前,搜索人員已經發現了超過2。8萬塊“哥倫比亞”號殘骸,并將其送到肯尼迪航天中心接受分析調查。據悉,這些東西不過是“哥倫比亞”號龐大機身的19%罷了。\x0d\x0a最終報告\x0d\x0a結構\x0d\x0a2009年12月30日,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公布“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的最終調查報告,細述了“哥倫比亞”號解體前艙內的最后情況。 報告還重點關注宇航員安全問題,提出多項改進意見?!案鐐惐葋啞碧柡教祜w機2003年返航時失事,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美國宇航局隨后展開深入調查[7]。\x0d\x0a\x0d\x0a和5年前的調查相比,這份長400頁的最終報告還原了更多“哥倫比亞”號解體前艙內宇航員的活動細節。報告說,從“哥倫比亞”號艙內警報響起,到宇航員生命結束只有約1分鐘時間。航天飛機翻滾著失去控制,宇航員威廉·麥庫爾按下數個按鍵,試圖控制航天飛機。其他大多數宇航員也按NASA既定程序操作。此時,他們并不知道,噩運就要降臨,沒有花時間給自己做準備。3名宇航員沒有戴防護手套,1人沒在自己坐椅上,1人沒戴頭盔。數秒鐘后,“哥倫比亞”號乘員艙失壓。報告認為,壓力下降造成的缺氧讓宇航員死亡或昏迷,昏迷者隨后在飛機劇烈翻滾搖晃中受到致命撞擊致死。報告認為,宇航員即便有時間穿上防護衣物,在飛機失壓后給自己增壓,也只能多活一段時間,依舊不可能生還。\x0d\x0a失事大事記北京時間20時00:“哥倫比亞”號在距地面280公里的軌道上\x0d\x0a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18張)\x0d\x0a繞地球飛行,乘務人員得到休斯頓地面任務控制中心的綠燈信號,開始做重新返回地球大氣層的最后準備[8]。\x0d\x0a\x0d\x0a北京時間20時49分,NASA向“哥倫比亞”號發出開始降落重新定位指令。當時,佛羅里達的卡納維拉爾角降落帶的上空有霧。\x0d\x0a\x0d\x0a21時09分,天空上的霧散去。返回飛行指揮官勒魯瓦·卡恩向“哥倫比亞”號發出離開地球軌道指令。\x0d\x0a\x0d\x0a21時15分,“哥倫比亞”號飛臨印度洋上空。這時,“哥倫比亞”號上的小型方向控制用火箭發動機打開,時間為3分鐘。航天飛機的尾部向著地球,開始降落。\x0d\x0a\x0d\x0a21時23分,慣性制導電腦的自動導航系統指揮航天飛機調整為前端在前、尾翼向下的姿勢。\x0d\x0a\x0d\x0a21時32分,輔助動力裝置被打開,以便向控制航天飛機副翼和起落架的水壓系統增加壓力。\x0d\x0a\x0d\x0a21時42分,“哥倫比亞”號到達位于太平洋上空144公里的位置,這時的火箭發動機以每小時27,000公里(聲速的25倍)的速度工作著。\x0d\x0a\x0d\x0a21時44分,“哥倫比亞”號開始“進入大氣層”,其前端向上抬升,保持一個40度的仰角,這樣,航天飛機外的陶瓷阻熱瓦能夠承受飛機進入濃厚大氣層時與大氣層摩擦產生的所有熱量。陶瓷阻熱瓦開始升溫。\x0d\x0a\x0d\x0a21時46分,“哥倫比亞”號距地面只有102公里了,并準備在30分鐘內著陸,逐漸地,它穿越加利福尼亞、內華達、新墨西哥、亞利桑那、得克薩斯、路易斯安那州的墨西哥灣沿岸,最后到達佛羅里達州上空。\x0d\x0a\x0d\x0a21時49分,“哥倫比亞”號開始按原計劃逐漸減緩飛行速度,它的前端朝著右側飛行。\x0d\x0a\x0d\x0a21時52分,“哥倫比亞”號越過加利福尼亞海岸。休斯頓地面任務控制中心的控制記錄顯示,航天飛機的左側起落架溫度發生輕微異常變化。三個水壓熱傳感器顯示的左側起落架溫度在華氏40到60度(攝氏8至15度)之間。\x0d\x0a\x0d\x0a21時53分,航天飛機左翼第4個傳感器顯示溫度仍在上升。\x0d\x0a\x0d\x0a21時54分,整個機身的溫度因左翼溫度上升而上升了攝氏15度。\x0d\x0a\x0d\x0a21時55分,“哥倫比亞”號飛臨內華達沙漠上空。\x0d\x0a\x0d\x0a21時56分,“哥倫比亞”號飛臨亞利桑那州南部上空。\x0d\x0a\x0d\x0a21時57分,在飛臨新墨西哥州上空時,仍受自動導航系統控制的航天飛機開始向左偏轉,速度再次下降。休斯頓地面任務控制中心失去與航天飛機左翼溫度傳感器數據傳輸之間的聯系。\x0d\x0a\x0d\x0a21時58分,航天飛機左側一種無法解釋清楚的力量推動“哥倫比亞”號向左滾動,配平滾動穩定器自動打開,試圖修正航天飛機的降落位置。\x0d\x0a\x0d\x0a21時59分,航天飛機上的機載電腦試圖通過啟動2部偏航噴氣推進器進一步修正自己的位置。在距離地面61公里的高度、“哥倫比亞”號以時速21,000公里的速度進入得克薩斯上空。休斯頓地面任務控制中心記錄下了最后的無線電聯絡信號:“哥倫比亞,這里是休斯頓。我們看到你們的輪胎壓力信息,但沒有抄下你們最后的數據?!盶x0d\x0a\x0d\x0a過了片刻,“哥倫比亞”號機長里克·赫斯本德回答:“收到,但……”\x0d\x0a\x0d\x0a聽到一陣噪音短波之后,地面與“哥倫比亞”號便失去了聯系。\x0d\x0a\x0d\x0a22時0分,在失去所有無線電聯系的情況下,休斯頓地面任務控制中心繼續在雷達上跟蹤著“哥倫比亞”號。地面目擊人員報告稱,他們看到“哥倫比亞”號碎裂成無數小塊,在天空拖過一條長長的白煙。\x0d\x0a\x0d\x0a22時16分,在“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的預定著陸時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正式啟動事故應急計劃。
[img]哥倫比亞號發生意外的原因是什么?哥倫比亞號是美國最老的航天飛機,已進行飛行任務二十八次,原預訂美國東岸時間上午九時十六分(德州為八時十六分),降落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在降落前約十五分鐘與太空總署最后一次通訊后,即失去聯絡。機上有七名乘員,其中四人為第一次飛行,包括一名首次參與航天飛機飛行任務的以色列航天員。
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去聯絡時的飛行高度是二十萬七千英尺,飛行速度十八倍音速,因此若在高處解體,航天飛機碎片勢必分散非常廣闊。
有關人士稱哥倫比亞號失事原因是:外掛燃料箱隔熱泡沫脫落,盡管這塊泡沫僅僅0.77千克,還是在哥倫比亞左翼防熱瓦上砸了個小洞,哥倫比亞號帶著這個洞在太空飛行了16天后,在降落時與大氣層摩擦的巨大熱量透過這個洞進入機體,引起爆炸。
哥倫比亞號是承載科研項目最多的航天飛機,其中還包括中國學生設計的一個項目:蠶在太空中吐絲結繭。
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航天飛機失事的原因是什么?事故報告描述原因:
外部燃料箱表面脫落的一塊泡沫材料擊中航天飛機左翼前緣的名為“增強碳碳”(即增強碳-碳隔熱板)的材料。當航天飛機返回時,經過大氣層,產生劇烈摩擦使溫度高達攝氏1400度的空氣在沖入左機翼后融化了內部結構,致使機翼和機體融化,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宇航員飛船內活動還原:
從“哥倫比亞”號艙內警報響起,到宇航員生命結束只有約1分鐘時間。航天飛機翻滾著失去控制,宇航員威廉·麥庫爾按下數個按鍵,試圖控制航天飛機。其他大多數宇航員也按NASA既定程序操作。
此時,他們并不知道,噩運就要降臨,沒有花時間給自己做準備。3名宇航員沒有戴防護手套,1人沒在自己坐椅上,1人沒戴頭盔。數秒鐘后,“哥倫比亞”號乘員艙失壓。
壓力下降造成的缺氧讓宇航員死亡或昏迷,昏迷者隨后在飛機劇烈翻滾搖晃中受到致命撞擊致死。報告認為,宇航員即便有時間穿上防護衣物,在飛機失壓后給自己增壓,也只能多活一段時間,依舊不可能生還。
擴展資料:
哥倫比亞號上七名宇航員:
1、里克·哈茲班德(Rick Husband),男,45歲,昔日空軍中校,徳克薩斯人。1994成為宇航員,機長。
2、威廉姆·麥庫(William McCool),男,41歲,昔日海軍司令員,三個孩子的父親。1996年成為宇航員,機組成員。
3、麥克爾·安德森(Michael P. Anderson),男,43歲,出生于軍事家庭,1994年成為少數黑人宇航員之一,有效載荷指令長。
4、卡爾帕納·楚拉(Kalpana Chawla),女,41歲,上世紀80年代從印度移民到美國,于1994年成為宇航員,任務專家。
5、大衛·布朗(David Brown),男,46歲,1996年成為宇航員,任務專家。
6、勞瑞爾·克拉克(Laurel Clark),女,41歲,昔日海軍軍醫,1996成為宇航員,任務專家。
7、伊蘭·拉蒙(Ilan Ramon),男,48歲,以色列空軍中校。1997年成為以色列首位宇航員,有效載荷專家 。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
美國的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有哪些歷史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實用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首次升空,兩天的飛行主要驗證其安全發射和降落的能力,這開創了人類航天的一個新時代。
1983年8月30日,“挑戰者”號航天飛機首次實現黑夜發射,6天后又在黑夜降落,宇航員隊伍中的布拉福德是第一位“登天”的黑人。
1984年2月3日,“挑戰者”號再次發射,在7天的飛行任務中宇航員首次進行了不系帶的太空行走,此后宇航員“太空漫步”成為航天飛機任務中經常出現的畫面。
1984年10月5日,又是“挑戰者”號,首次搭載了7名宇航員升空,其中女宇航員凱瑟琳·蘇利文成為第一位太空行走的美國女性,從此航天飛機經常運送7名宇航員。
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在升空73秒后爆炸,7名宇航員全部罹難,此后美宇航局暫停了航天飛機發射任務。
1988年9月28日,“發現”號在航天飛機任務中止32個月后升空,5名宇航員釋放了一顆衛星,并完成了幾項科學實驗,這標志著航天飛機項目再次走上正軌。
1990年4月24日,“發現”號航天飛機將“哈勃”太空望遠鏡送上軌道,人類有了觀察遙遠宇宙的“火眼金睛”。
1992年9月12日,“奮進”號升空,這架航天飛機成為宇航員馬克·李和簡·戴維斯的“婚禮特快”,這兩位宇航員是第一對在太空締結良緣的夫婦。
1995年6月27日,“亞特蘭蒂斯”號發射,它實現了航天飛機和俄羅斯的“和平”號軌道空間站首次對接,美國和俄羅斯宇航員在外太空互相“串門”,新聞評論說“冷戰”已在地球之外結束。
1996年11月19日,“哥倫比亞”號發射,共飛423小時53分鐘,創造了航天飛機停留外太空時間最長的記錄。
1998年10月29日,“發現”號搭載著77歲的參議員約翰·格倫起飛。
格倫是曾搭乘“水星”飛船升空的美國首名宇航員,這次他又成為最高齡的“太空人”。
1999年7月23日,“哥倫比亞”號發射,這次指揮它的是艾琳·柯林斯,標志著女性首次成為航天飛機的機長。
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在返回地面過程中于空中解體,7名宇航員全部罹難。
2005年8月9日,美國“發現”號航天飛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愛德華茲空軍基地安全降落,結束了長達14天的太空之旅。
這是自“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后,美國航天飛機首次順利地重返太空,并且平安回家。
2006年17日,發現號航天飛機在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著陸。
此次發現號順利完成國際空間站維修和建設任務,并為國際空間站送去一名宇航員。
2009年,美國東部時間5月11日下午2時左右,美國“阿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機上7名宇航員將對哈勃太空望遠鏡進行最后一次維護。
美國西部時間24日8時39分,“阿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載著7名宇航員安全降落在加利福尼亞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圓滿完成了對哈勃太空望遠鏡最后一次維護的飛行任務。
2009年7月15日(北京時間16日6時3分),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升空,啟程前往國際空間站日本艙安裝最后一個組件。
2009年8月,美國東部時間28日23時59分(北京時間29日11時59分),美國“發現”號航天飛機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
“發現”號搭載7名宇航員,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前往國際空間站,運送數噸的補給和設備。
此前,“發現”號的發射已三次被延遲。
25日因為天氣狀況推遲,隨后于26和28日兩度推遲,主要原因是裝有液體氫的燃料箱閥門出現問題。
2009年9月美國東部時間11日晚間7時47分(北京時間12日上午7時47分)發現號開始點火進行變軌,于當天晚間8時53分(北京時間12日上午8時53分)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安全著陸。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哥倫比亞號(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資料)”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哥倫比亞號(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資料)
本文地址:
/qiwenyishi/6070.html
- 上一篇:
- 下一篇: 地龍是什么(地龍是什么植物)
- 熱門文章
- 隨機tag
-
世界上最殘忍的小學(世界上最殘忍的小學生 迪拜塔圖片(迪拜哈利法塔圖片) 已完結言情小說排行榜前十(口碑炸裂) 最終時間很難預測 藏獒價格(高加索犬幼犬多少錢一只) 李白最有仙氣的十首詩(詩仙) 2-4擋最合適(最低7擋) 餐廳名(餐廳名字) 光頭強最后娶了誰 世界上最老舊的農村(最古老的農村) 世界上最秀的生物(世界上最優秀的動物) 古裝電視劇排行榜看看這些電視劇中有你的愛 藍可兒的死亡事件真相 神話名字(上古神獸名字) 蕭炎最后擁有所有異火 老虎和獅子誰厲害 蘇小小簡介愛情故事 皮克特奧特曼無任何戰斗力(未成年奧特曼) 不堪卒讀(不堪卒讀和不忍卒讀的區別) 有創意的店名(女裝簡單又有創意的店名) 一勞永逸什么意思(一勞永逸什么意思解釋一 怎么判斷肥胖程度(推薦四種方式) 最全的世界十大未解之謎真相(最全的世界十 任家萱因拍戲意外燒傷(燒傷面積達到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