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譜(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
xj
2023-04-06
孔子家族譜,孔子家譜輩分排序
孔子家譜輩分排序 家譜一、孔子家譜孔孟后人現在取名,正式訂出行輩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賜孔氏八個輩字: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學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訥先后襲封衍圣公。這樣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為十個字,即: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后清代為避帝諱,將弘改為宏,胤改為衍)。明崇禎年間,這十個字已不夠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衍植)奏準。后續十字即:“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禮部調查整理,報皇帝欽定,再添十字:“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民國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貽又立二十個字咨請當時的北洋政府核準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到現在為止已知最小輩是“欽”字輩。因此,不少孔孟后人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輩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譜非常繁蕪[3],這個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簡化,又經皇帝提倡,使得中國其它大家族譜系的也開始效仿這種方法。由于孔氏譜系的完善,有時孔姓人也會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處。如若按孔氏家規規定,同姓同宗晚輩見到長輩一定要按輩份稱呼,往往出現年齡相仿者輩分相差數輩甚至十數輩的情形。另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為傭人,主要原因就是衍圣公很可能比多數同宗人輩份要低,導致主仆關系和輩分關系發生尷尬。一些孔姓貧窮人家可能會先改名姓再進府為仆。孟、曾、顏三族亦用孔姓行輩排序,唯開始時期和嚴格程度各有差異。-第74代衍圣公孔繁嘉、孔繁豪(南宗)-第75代衍圣公孔祥壯、孔祥娜(南宗)-第76代衍圣公孔令貽(字谷孫),1877年(光緒三年)5歲時承襲衍圣公-第77代衍圣公孔德成(1920年—2008年)-第78代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孔維益-第79代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孔垂長-第80代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孔佑仁80代之后的輩分字: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孔子家譜輩分的排序是什么?高祖 祁父
曾祖 防叔祖父 伯夏父 叔梁紇孔子子孔鯉孫孔伋曾孫孔白玄孫孔求六代孫孔箕七代孫孔穿八代孫孔謙九代孫孔鮒、孔樹、孔騰,漢高祖劉邦封孔騰為“奉祀君”十代孫孔忠十一代孫孔武十二代孫孔延年十三代孫孔霸,漢元帝封為“褒成侯”,賜食邑八百戶。十四代孫孔福,漢成帝綏和元年封為“殷紹嘉侯”十五代孫孔房,褒成侯十六代孫孔均,褒成侯十七代孫孔志,褒成侯十八代孫孔損,褒亭侯十九代孫孔曜,奉圣亭侯二十代孫孔完、孔贊,褒成侯二十一代孫孔羨,宗圣侯二十二代孫孔震,奉圣亭侯二十三代孫孔嶷,奉圣亭侯二十四代孫孔撫,奉圣亭侯二十五代孫孔懿,奉圣亭侯二十六代孫孔鮮,奉圣亭侯二十七代孫孔乘,崇圣大夫二十八代孫孔靈珍,崇圣侯二十九代孫孔文泰,崇圣侯三十代孫孔渠,崇圣侯三十一代孫孔長孫,恭圣侯三十二代孫孔嗣悊,紹圣侯三十三代孫孔德倫,褒圣侯三十四代孫孔崇基,褒圣侯三十五代孫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兗州長史三十六代孫孔萱,文宣公三十七代孫孔齊卿,文宣公三十八代孫孔惟晊,文宣公三十九代孫孔策,文宣公四十代孫孔振,文宣公四十一代孫孔昭儉,文宣公四十二代孫孔光嗣,泗水主簿四十三代孫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縣令四十四代孫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贊善大夫四十五代孫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縣令歷代衍圣公:第46代衍圣公孔圣佑,文宣公兼知縣事、孔宗愿,宋仁宗改稱孔子嫡長孫為衍圣公,第47代衍圣公孔若虛、孔若愚、孔若蒙第48代衍圣公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宗)第49代衍圣公孔琥、孔璠、孔玠(南宗)第50代衍圣公孔拂、孔摠、孔晉、孔拯第51代衍圣公孔元用、孔元孝、孔文遠(南宗)、孔元措、孔元纮第52代衍圣公孔之厚、孔之全、孔萬春、孔之周第53代衍圣公孔浣、孔治、孔貞、孔洙(南宗)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孔思誠、孔思許(南宗)第55代衍圣公孔克堅、孔克忠(南宗)第56代衍圣公孔希學、孔希路(南宗)第57代衍圣公孔訥、孔議(南宗)第58代衍圣公孔公鑒、孔公誠(南宗)第59代衍圣公孔彥縉、孔彥繩(南宗)第60代衍圣公孔承慶、孔承美(南宗)第61代衍圣公孔宏緒、孔宏泰(字永實)、孔弘章(南宗)第62代衍圣公孔聞韶)、孔聞音(南宗)第63代衍圣公孔貞干、孔貞寧)、孔貞運(南宗)第64代衍圣公孔尚賢、孔尚干(南宗)第65代衍圣公孔衍植、孔衍楨(南宗)第66代衍圣公孔興燮、孔興燫(南宗)第67代衍圣公孔毓圻、孔毓垣(南宗)第68代衍圣公孔傳鐸、孔傳錦(南宗)第69代衍圣公孔繼濩、孔繼濤(南宗)第70代衍圣公孔廣棨)、孔廣杓(南宗)第71代衍圣公孔昭煥)、孔昭烜(南宗)第72代衍圣公孔憲培、孔憲坤(南宗)第73代衍圣公孔慶镕、孔慶儀(南宗)第74代衍圣公孔繁灝、孔繁豪(南宗)第75代衍圣公孔祥珂、孔祥楷(南宗)第76代衍圣公孔令貽(字谷孫),1877年(光緒三年)5歲時承襲衍圣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于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第77代衍圣公孔德成(1920年生),母王氏夫人。出生百日,奉徐世昌大總統明令,承襲衍圣公爵位。1935年,國民政府改封號為「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1936年,娶前清名宦孫家鼐孫女孫琪芳女士。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退守臺灣,孔德成隨中華民國遷往臺灣,復建臺北家廟,歷任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考試院院長、總統府資政,兼任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開設商周青銅彝器、三禮綜合研究、金文等課程。長女維鄂,子維益(卒)、維寧,長孫垂長。孔子家族的家譜歷史孔孟后人自明朝初起開始使用由中央政府頒布的字取名,并區分家族內部輩份。
明建文二年,惠帝賜孔氏八字行輩:“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以供取名。由于56代及57代衍圣公孔希學及孔訥先后于明洪武時襲封,所以“希”“言”亦用他行輩,排在“公”前。明崇禎元年,原行輩已經不夠用,經65代衍圣公孔胤植奏準續十字,取名行輩:“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而據《闕里志》載,此十字行輩亦連同十個表字輩:“起鐘振體京,顯法澤羽瑞”。而“弘”字避清高宗諱改為“宏”;“胤”字避清世宗諱改為“衍”,又有改為“蔭”、“允”、“壇”,但較少見。清同治二年,75代衍圣公孔祥珂襲封時因原有行輩經已用盡,故奏準新立行輩為:“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民國八年,76代衍圣公孔令貽又曾擬二十行輩,但未及上呈而逝世。民國九年十月由其遺孀陶夫人召集合族,議定先公所擬二十行輩,咨請北洋政府內政部核準公布。新擬行輩為:“建道敦安定,懋修肈懿長,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有文獻將“懿”字改成“彝”,“長”字改成“常”,“緒”字改成“續”。另外,民國四年,袁世凱稱帝,賜孔、孟、顏、曾四裔十字行輩:“鼎新開國運,克復振家聲”,但此不為四裔后代所承認。孔子后裔自56代起至于105代行輩如下:“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肈懿長,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自此,用于孔子家族的輩份排定的字數共計50個。不少孔孟后人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輩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譜非常繁蕪,這個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簡化,又經皇帝提倡,使得其他大家族譜系的也開始效仿這種方法。《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會長、孔子第77代孫孔德墉曾對外介紹說,受國際儒學聯合會的委托,1998年孔子的后人在香港注冊了《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開始收集族人資料,進行《孔子世家譜》的第五次修訂,協會已在世界各地建立了450多個續修機構,至今已收到世界各地120多萬份孔子后裔的資料,證實孔子后裔繁衍到83代,輩分最小的是“念”字輩的一名十多歲的小女孩,在中國遼寧省。由于孔氏譜系的完善,有時孔姓人也會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處。如若按孔氏家規規定,同姓同宗晚輩見到長輩一定要按輩份稱呼,往往出現年齡相仿者輩分相差數輩甚至十數輩的情形。另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為傭人,主要原因就是衍圣公很可能比多數同宗人輩份要低,導致主仆關系和輩分關系發生尷尬。一些孔姓貧窮人家可能會先改名姓再進府為仆。孟、曾、閔、冉(伯牛)、冉(仲弓)、端木、仲、言、卜、顓孫、有、東野等孔子弟子或其他先賢之后亦用孔姓行輩排序,唯開始時期和嚴格程度各有差異。唯有顏氏,因與孔子有親緣(孔子母親顏征在),另用字派。孔子后代家譜怎么排孔子子孔鯉孫孔伋曾孫孔白玄孫孔求六代孫孔箕七代孫孔穿八代孫孔謙九代孫孔鮒、孔樹、孔騰,漢高祖劉邦封孔騰為“奉祀君”十代孫孔忠十一代孫孔武十二代孫孔延年十三代孫孔霸,漢元帝封為“褒成侯”,賜食邑八百戶。十四代孫孔福,漢成帝綏和元年封為“殷紹嘉侯”十五代孫孔房,褒成侯十六代孫孔均,褒成侯十七代孫孔志,褒成侯十八代孫孔損,褒亭侯十九代孫孔曜,奉圣亭侯二十代孫孔完、孔贊,褒成侯二十一代孫孔羨,宗圣侯二十二代孫孔震,奉圣亭侯二十三代孫孔嶷,奉圣亭侯二十四代孫孔撫,奉圣亭侯二十五代孫孔懿,奉圣亭侯二十六代孫孔鮮,奉圣亭侯二十七代孫孔乘,崇圣大夫二十八代孫孔靈珍,崇圣侯二十九代孫孔文泰,崇圣侯三十代孫孔渠,崇圣侯三十一代孫孔長孫,恭圣侯三十二代孫孔嗣悊,紹圣侯三十三代孫孔德倫,褒圣侯三十四代孫孔崇基,褒圣侯三十五代孫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兗州長史三十六代孫孔萱,文宣公三十七代孫孔齊卿,文宣公三十八代孫孔惟晊,文宣公三十九代孫孔策,文宣公四十代孫孔振,文宣公四十一代孫孔昭儉,文宣公四十二代孫孔光嗣,泗水主簿四十三代孫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縣令四十四代孫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贊善大夫四十五代孫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縣令歷代衍圣公:第46代衍圣公孔圣佑,文宣公兼知縣事、孔宗愿,宋仁宗改稱孔子嫡長孫為衍圣公,第47代衍圣公孔若虛、孔若愚、孔若蒙第48代衍圣公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宗)第49代衍圣公孔琥、孔璠、孔玠(南宗)第50代衍圣公孔拂、孔摠、孔晉、孔拯第51代衍圣公孔元用、孔元孝、孔文遠(南宗)、孔元措、孔元纮第52代衍圣公孔之厚、孔之全、孔萬春、孔之周第53代衍圣公孔浣、孔治、孔貞、孔洙(南宗)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孔思誠、孔思許(南宗)第55代衍圣公孔克堅、孔克忠(南宗)第56代衍圣公孔希學、孔希路(南宗)第57代衍圣公孔訥、孔議(南宗)第58代衍圣公孔公鑒、孔公誠(南宗)第59代衍圣公孔彥縉、孔彥繩(南宗)第60代衍圣公孔承慶、孔承美(南宗)第61代衍圣公孔宏緒、孔宏泰(字永實)、孔弘章(南宗)第62代衍圣公孔聞韶)、孔聞音(南宗)第63代衍圣公孔貞干、孔貞寧)、孔貞運(南宗)第64代衍圣公孔尚賢、孔尚干(南宗)第65代衍圣公孔衍植、孔衍楨(南宗)第66代衍圣公孔興燮、孔興燫(南宗)第67代衍圣公孔毓圻、孔毓垣(南宗)第68代衍圣公孔傳鐸、孔傳錦(南宗)第69代衍圣公孔繼濩、孔繼濤(南宗)第70代衍圣公孔廣棨)、孔廣杓(南宗)第71代衍圣公孔昭煥)、孔昭烜(南宗)第72代衍圣公孔憲培、孔憲坤(南宗)第73代衍圣公孔慶镕、孔慶儀(南宗)第74代衍圣公孔繁灝、孔繁豪(南宗)第75代衍圣公孔祥珂、孔祥楷(南宗)第76代衍圣公孔令貽(字谷孫),1877年(光緒三年)5歲時承襲衍圣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于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第77代衍圣公孔德成(1920年生),母王氏夫人。出生百日,奉徐世昌大總統明令,承襲衍圣公爵位。
孔子的家譜孔子家譜
-卌七世祖黃帝軒轅氏-卌六世祖少昊金天氏(玄囂)-卌五世祖蟜極-卌四世祖帝嚳高辛氏-卌三世祖契-卌二世祖昭明-卌一世祖相土-四十世祖昌若-卅九世祖曹圉-卅八世祖冥-卅七世祖振(王亥)王恒-卅六世祖上甲微-卅五世祖報乙-卅四世祖報丙-卅三世祖報丁-卅二世祖主壬-卅一世祖主癸-三十世祖商王成湯(太乙)-廿九世祖太丁商王外丙商王仲壬-廿八世祖商王太甲(太宗)-廿七世祖商王沃丁商王太庚-廿六世祖商王小甲商王雍己商王太戊(中宗)-廿五世祖商王仲丁商王外壬商王河亶甲-廿四世祖商王祖乙-廿三世祖商王祖辛商王沃甲-廿二世祖商王祖丁商王南庚-廿一世祖商王陽甲商王盤庚商王小辛商王小乙-廿一世祖商王武丁(高宗)-二十世祖商王祖庚商王祖甲-十九世祖商王廩辛-十八世祖商王康丁-十七世祖商王武乙-十六世祖商王文丁-十五世祖商王帝乙-十四世祖商王帝辛(紂)微子微仲衍-十三世祖宋公稽-十二世祖宋丁公申-十一世祖宋閔公共-十世祖弗父何-九世祖宋父周-八世祖世子勝-七世祖正考父-六世祖孔父嘉-五世祖木金父-高祖祁父-曾祖防叔-祖父伯夏-父叔梁紇-孔子-子孔鯉孔子雕塑-孫孔伋-曾孫孔白-玄孫孔求-六代孫孔箕-七代孫孔穿-八代孫孔謙-九代孫孔鮒、孔樹、孔騰,漢高祖劉邦封孔騰為“奉祀君”-十代孫孔忠-十一代孫孔武-十二代孫孔延年-十三代孫孔霸,漢元帝封為“褒成侯”,賜食邑八百戶。-十四代孫孔福,被漢成帝綏和元年封為“殷紹嘉侯”-十五代孫孔房,褒成侯-十六代孫孔均,褒成侯-十七代孫孔志,褒成侯-十八代孫孔損,褒亭侯-十九代孫孔曜,奉圣亭侯-二十代孫孔完、孔贊,褒成侯,孔融,北海太守、漢太中大夫-二十一代孫孔羨,宗圣侯-二十二代孫孔震,奉圣亭侯-二十三代孫孔嶷,奉圣亭侯-二十四代孫孔撫,奉圣亭侯-二十五代孫孔懿,奉圣亭侯-二十六代孫孔鮮,奉圣亭侯-二十七代孫孔乘,崇圣大夫-二十八代孫孔靈珍,崇圣侯-二十九代孫孔文泰,崇圣侯-三十代孫孔渠,崇圣侯-三十一代孫孔長孫,恭圣侯-三十二代孫孔嗣悊,紹圣侯-三十三代孫孔德倫,褒圣侯-三十四代孫孔崇基,褒圣侯-三十五代孫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兗州長史-三十六代孫孔萱,文宣公-三十七代孫孔齊卿,文宣公-三十八代孫孔惟晊,文宣公-三十九代孫孔策,文宣公-四十代孫孔振,文宣公-四十一代孫孔昭儉,文宣公-四十二代孫孔光嗣,泗水主簿-四十三代孫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縣令-四十四代孫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贊善大夫-四十五代孫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縣令歷代衍圣公:-第46代衍圣公孔圣佑,文宣公兼知縣事、孔宗愿,-第47代衍圣公孔若虛、孔若愚、孔若蒙-第48代衍圣公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宗)-第49代衍圣公孔琥、孔璠、孔玠(南宗)-第50代衍圣公孔拂、孔摠、孔搢、孔拯-第51代衍圣公孔元用、孔元孝、孔文遠(南宗)、孔元措、孔元紘-第52代衍圣公孔之厚、孔之全、孔萬春、孔之周-第53代衍圣公孔浣、孔治、孔湞、孔洙(南宗)-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孔思誠、孔思許(南宗)-第55代衍圣公孔克堅、孔克忠(南宗)-第56代衍圣公孔希學、孔希路(南宗)-第57代衍圣公孔訥、孔議(南宗)-第58代衍圣公孔公鑒、孔公誠(南宗)-第59代衍圣公孔彥縉、孔彥繩(南宗)-第60代衍圣公孔承慶、孔承美(南宗)-第61代衍圣公孔宏緒、孔宏泰(字永實)、孔弘章(南宗)-第62代衍圣公孔聞韶、孔聞音(南宗)-第63代衍圣公孔貞干、孔貞寧、孔貞運(南宗)-第64代衍圣公孔尚賢、孔尚任、孔尚乾(南宗)-第65代衍圣公孔衍植、孔衍楨(南宗)-第66代衍圣公孔興燮、孔興燫(南宗)-第67代衍圣公孔毓圻、孔毓垣(南宗)-第68代衍圣公孔傳鐸、孔傳錦(南宗)-第69代衍圣公孔繼濩、孔繼濤(南宗)-第70代衍圣公孔廣棨、孔廣杓(南宗)-第71代衍圣公孔昭煥、孔昭烜(南宗)-第72代衍圣公孔憲培、孔憲坤(南宗)-第73代衍圣公孔慶鎔、孔慶儀(南宗)-第74代衍圣公孔繁灝、孔繁豪(南宗)-第75代衍圣公孔祥珂、孔祥楷(南宗)-第76代衍圣公孔令貽(字谷孫),1877年(光緒三年)5歲時承襲衍圣公,1919年(民國八年)卒于北京,遺腹子孔德成-第77代衍圣公孔德成(1920-2008)1949年應國民政府之請,遷往臺北-第78代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孔維益(1939-1989)-第79代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孔垂長(1975-)-第80代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孔佑仁2006年元旦出生-第80代之后的輩分字: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孔子家譜,現在已傳到多少代?謝謝了,大神幫忙啊孔子新家譜將收錄180萬人2007-02-0110:15《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有關負責人日前透露,目前正在修訂的《孔子世家譜》將最終至少收錄180萬孔氏族人。對于孔子后人修訂《孔子世家譜》的行為,一些人表示不理解,認為修譜是封建糟粕,是落后的東西。對此,《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會長孔德墉說,續修孔子家譜更多是為保護文化遺存。新譜將在2009年完稿付印從古至今,《孔子世家譜》已有2500年的悠久歷史。最近一次《孔子世家譜》修訂數據截止到1937年,收錄56萬人。據《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會長、孔子第77代孫孔德墉介紹,受國際儒學聯合會的委托,1998年孔子的后人在香港注冊了《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開始收集族人資料,進行第五次修訂,目前協會已在世界各地建立了450多個續修機構,至今已收到世界各地120多萬份孔子后裔的資料,證實孔子后裔繁衍到83代,輩分最小的是“念”字輩的一名十多歲的小
網上哪里可以查詢孔子世家族譜孔子的
家族字輩,一般都是有的具體情況可以去當地的孔氏宗祠去看一下,有詳細的族譜一般傳到多少都是很詳細的輩分(12)孔子(76)
[img]孔子家族多少代,孔子現在的后代有多少孔子現在的后代有多少
現在的掌門人是:孔德成(1920—)是 孔子的第77代嫡傳孫。
孔子第80代嫡長孫2006年元旦在臺灣出生,“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前“考試院長”孔德成經過一個半月的考慮,為曾孫命名為孔佑仁。
10代人跨越266年
據媒體19日報道,由于“奉祀官”為世襲,孔家將于最近向“內政部”報告孔子第80代孫孔佑仁已誕生。
他在臺大醫院出生時重3400克,十分健康,孔家已于幾天前向戶籍地臺北縣新店戶政事務所報了戶口。
帝制時期,孔子家族嫡長孫(第46代)自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起世襲爵位“衍圣公”。
第50代孔拯于金熙宗時(1142年)襲封“衍圣公”、60代是明成祖左右的孔承慶(早死未襲爵,追封)、70代是清雍正帝時的孔廣(1731年),每十代相隔約300年。
孔佑仁的出生,距70代孔廣襲爵有266年。
孔子家族現在第幾代了?
孔垂長,1974年出生在臺灣, 孔子第79代嫡孫 ,末代衍圣公、臺灣前“考試院長”孔德成之長孫。2009年9月28日在臺灣舉行的“中樞祭孔大典”儀式上,接替孔德成擔任“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
記得采納啊 孔子家族現還有多少人?
據新華社電經過10年續修,新版《孔子世家譜》昨天在孔子的出生地山東曲阜孔廟舉行頒譜儀式,標志著這部傳承2500多年家譜第五次大修最終完成。這部耗資千萬元續修而成的新版《孔子世家譜》再次打破由其自己保持的世界最長家譜紀錄,將續修前家譜記錄在案的孔子后裔代數向后延續1代至83代,并將在冊后裔人數從56萬增加到約200萬人。
孔子家譜輩分排序
家譜一、孔子家譜 孔孟后人現在取名,正式訂出行輩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賜孔氏八個輩字: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學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訥先后襲封衍圣公。這樣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為十個字,即: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后清代為避帝諱,將弘改為宏,胤改為衍)。明崇禎年間,這十個字已不夠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衍植)奏準。后續十字即:“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禮部調查整理,報皇帝欽定,再添十字:“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民國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貽又立二十個字咨請當時的北洋 *** 核準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到現在為止已知最小輩是“欽”字輩。因此,不少孔孟后人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輩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譜非常繁蕪[3],這個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簡化,又經皇帝提倡,使得中國其它大家族譜系的也開始效仿這種方法。 由于孔氏譜系的完善,有時孔姓人也會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處。如若按孔氏家規規定,同姓同宗晚輩見到長輩一定要按輩份稱呼,往往出現年齡相仿者輩分相差數輩甚至十數輩的情形。另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為傭人,主要原因就是衍圣公很可能比多數同宗人輩份要低,導致主仆關系和輩分關系發生尷尬。一些孔姓貧窮人家可能會先改名姓再進府為仆。 孟、曾、顏三族亦用孔姓行輩排序,唯開始時期和嚴格程度各有差異。 - 第74代衍圣公 孔繁嘉、孔繁豪(南宗) - 第75代衍圣公 孔祥壯、孔祥娜(南宗) - 第76代衍圣公 孔令貽(字谷孫),1877年(光緒三年)5歲時承襲衍圣公 - 第77代衍圣公 孔德成(1920年—2008年) - 第78代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 孔維益 - 第79代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 孔垂長 - 第80代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 孔佑仁 80代之后的輩分字: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孔子后人的輩份是怎么排的?
孔子后人的輩份依次是:
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后清代為避帝諱,將弘改為宏,胤改為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擴展資料
孔孟后人現在取名,正式訂出行輩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賜孔氏八個輩字: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學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訥先后襲封衍圣公。這樣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為十個字,即: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后清代為避帝諱,將弘改為宏,胤改為衍)。
明崇禎年間,這十個字已不夠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衍植)奏準。后續十字即:“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
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禮部調查整理,報皇帝欽定,再添十字:“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民國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貽又立二十個字咨請當時的北洋 *** 核準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
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到現在為止已知最小輩是“欽”字輩。因此,不少孔孟后人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輩分大小。
80代之后的輩分字: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孔家的家譜 祥字輩后面 還有什么字 的輩啊孔家家譜祥字輩后還有: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三十行?
輩。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定十字(自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孔子七十六代孫、衍圣公孔令貽,報當時的北洋政府批準,又續了二十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這二十個字,定下了孔子第八十六代孫至一百零五代孫的行輩。
擴展資料:
孔姓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歷史傳說時期,遠古時代已有孔姓。當時有個史官,叫孔甲,曾作《盤盂》一書。但因為孔甲之后的世系沒有資料,所以一般認為孔姓源于子姓。
子姓孔姓又分兩支:一支來自商族的始祖契。契的第14代子孫成湯是一個很有名的君王,滅掉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建都于亳。成湯還有一個名字叫大乙,他的子孫里有一支就用子姓配上乙字,組成一個新的姓。這個姓,寫著寫著就寫成了孔。
子姓孔姓的第二支,孔姓全國性家譜《孔子世家譜》就是以孔子為上溯的源頭。商紂王的哥哥、殷末“三仁”(箕子、微子、比干)之一微子啟,即孔姓遠祖。
《孔子世家譜》是世界上傳承時間最長、最廣泛的家譜。2005年《孔子世家譜》以其延時之長、族系之明、纂輯之廣、核查之實、保存之全,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列為“世界最長家譜”。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孔姓家譜
孔子世家譜的內容孔子后人取名,正式訂出行輩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賜孔氏八個輩字: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孔子的第55代孫孔希學及洪武十七年孔子的第56代孫孔訥先后襲封衍圣公。這樣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為十個字,即: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后清代為避帝諱,將弘改為宏,胤改為衍)。明天啟年間,這十個字已不夠用,由第64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衍植)奏準。后續二十個字即:“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民國八年由七十五代衍圣公孔令貽又立二十個字咨請當時的北洋政府核準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到現在為止已知最小輩是“欽”字輩。因此,不少孔孟后人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輩分大小。這并非是孔孟傳人一直必須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禮部調查整理,報皇帝欽定其作為孔孟后裔行輩的順序的。在此之前,孔子家譜非常繁蕪,而這個政府下達的規定使得起名比先前更加規范,又由于是經皇帝提倡,使得中國其他大家族譜系的也開始效仿這種規范的方法。
全譜共分四集,108卷,總計154冊,其主要內容如下: 為上代失敘各支,分布范圍更廣,多達77處,共2卷。
除總譜外,還有各戶支譜,不再評敘。
雖然凡屬孔裔均可入譜,但也有不準入譜的限制,主要是必須按照規定行輩因字取名,如有亂用不遵者,必須改正,否則不準入譜。
此外,還有以下若干不準入譜的條件,如:養異姓為子者、贅婿冒姓者、子隨母嫁者、流入僧道者、下賤者、不孝不悌干犯名義者等。 50世祖華胥氏
49世祖伏羲(配女媧)
48世祖少典
47世祖黃帝(姬軒轅)
46世祖少昊(又名玄囂)
45世祖蟜極
44世祖帝嚳(姬夋/姬夒/姬夔)
43世祖契(一作卨,商部族首領)
42世祖昭明(商部族首領)
41世祖相土(商部族首領)
40世祖昌若(商部族首領)
39世祖曹圉(商部族首領)
38世祖冥(商部族首領)
37世祖王亥(又名振,王恒之兄,商部族首領)
36世祖上甲微(簡稱微,商部族首領)
35世祖報乙(商部族首領)
34世祖報丙(商部族首領)
33世祖報丁(商部族首領)
32世祖主壬(一作示壬,商部族首領)
31世祖主癸(一作示癸,商部族首領)
30世祖商王成湯(子天乙,又名子履,商朝開國君主,原為商部族首領)
29世祖太子太丁(子丁,又名子以跌)
28世祖商王太甲(子至)
27世祖商王太庚(子辯)
26世祖商王太戊(子伷)
25世祖商王仲丁(子莊)
24世祖商王祖乙(子滕)
23世祖商王祖辛(子旦)
22世祖商王祖丁(子新)
21世祖商王小乙(子斂)
20世祖商王武丁(子昭)
19世祖商王祖甲(子載)
18世祖商王康丁(子囂)
17世祖商王武乙(子瞿)
16世祖商王文丁(子托)
15世祖商王帝乙(子羨)
14世祖微仲(又稱宋微仲,本名子衍,微子啟之弟,宋國第二任君主)
13世祖宋公稽(子稽)
12世祖宋丁公(子申)
11世祖宋前湣公(子共)
10世祖弗父何(子何)
9世祖宋父周(子周)
8世祖世子勝(子勝)
7世祖正考父(子正)
6世祖孔父嘉(子嘉)
5世祖木金父(子木)
4世祖(高祖) 祁父(子祁)
3世祖(曾祖) 防叔(子防,孔姓族人稱他為“孔防叔”)
2世祖(祖父) 伯夏(子夏)
1世祖(父親)叔梁紇(子紇,孔姓族人稱之為“孔紇”)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漢族,名孔丘,字仲尼,排行老二,春秋末期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南辛鎮)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尊稱“至圣”“文圣”;編撰了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卒年73歲,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于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史記·孔子世家》;他首改“子姓”為“孔姓”,是真正的孔姓始祖
1世孫(兒子)孔鯉
2世孫(孫子)孔伋
3世孫(曾孫)孔白
4世孫(玄孫)孔求
5世孫孔箕
6世孫孔穿
7世孫孔謙(又名孔慎、孔順)
8世孫孔鮒、孔樹、孔騰(漢高祖劉邦封孔騰為奉祀君)
9世孫孔忠(孔騰子)
10世孫孔武(孔忠長子)、孔安國(孔忠次子)
11世孫孔延年(孔武子)
12世孫孔霸(孔延年子),被漢元帝封為褒成侯
13世孫孔福(孔霸長子,被漢成帝封為殷紹嘉侯)、孔捷(孔霸子)、孔喜(孔霸子)、孔光(孔霸子)
14世孫孔房(孔福子,褒成侯)、孔永(孔捷子)、孔放(孔光子)
15世孫孔均(原名孔莽,孔房子),褒成侯
16世孫孔志,褒成侯
17世孫孔損,褒亭侯
18世孫孔曜,奉圣亭侯
19世孫孔完(孔曜長子,褒成侯,無子)、孔贊(孔曜次子)
20世孫孔羨(孔贊子),宗圣侯
21世孫孔震,奉圣亭侯
22世孫孔嶷,奉圣亭侯
23世孫孔撫,奉圣亭侯
24世孫孔懿,奉圣亭侯
25世孫孔鮮,奉圣亭侯
26世孫孔乘,崇圣大夫
27世孫孔靈珍,崇圣侯
28世孫孔文泰,崇圣侯
29世孫孔渠,崇圣侯
30世孫孔長孫,恭圣侯
31世孫孔嗣悊(孔長孫次子、孔英悊之弟),紹圣侯
32世孫孔德倫,褒圣侯
33世孫孔崇基,褒圣侯
34世孫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兗州長史
35世孫孔萱,文宣公
36世孫孔齊卿,文宣公
37世孫孔惟晊,文宣公
38世孫孔策,文宣公
39世孫孔振,文宣公
40世孫孔昭儉,文宣公
41世孫孔光嗣,泗水主簿
42世孫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縣令
43世孫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贊善大夫
44世孫孔延世(孔延澤之兄),文宣公兼曲阜縣令
45世孫孔圣祐:文宣公兼知縣事,無子
45世孫衍圣公孔宗愿(孔延澤子、孔圣祐從弟)
46世孫衍圣公孔若虛(孔宗愿次子)、孔若愚(孔宗愿第三子)、孔若蒙(孔宗愿長子)
47世孫衍圣公孔端立(孔若愚子)、孔端操(孔若蒙次子)、孔端友(孔若蒙長子,南宗)
48世孫衍圣公孔琥(孔端立子)、孔璠(孔端操次子)、孔玠(孔端操第四子,南宗)
49世孫衍圣公孔拂(孔琥子)、孔摠(又名孔詌,孔璠次子)、孔搢(孔玠子)、孔拯(孔璠長子)
50世孫衍圣公孔元用(孔拂長子)、孔元孝(孔拂次子)、孔文遠(孔搢子,南宗)、孔元措(孔摠長子)、孔元紘(一作孔元綋,孔摠次子)
51世孫衍圣公孔之厚(孔元孝子)、孔之全(孔元用子)、孔萬春(孔文遠子)、孔之固(孔元紘子)
52世孫衍圣公孔浣(孔之厚子)、孔治(孔之全子)、孔湞(孔之固子)、孔洙(孔萬春子,南宗)
53世孫衍圣公孔思晦(孔浣子)、孔思誠(孔治子)、孔思許(孔津子,孔之言孫,孔仁玉的第11世孫,南宗)
54世孫衍圣公孔克堅(孔思晦子)、孔克忠(孔思俊子,孔洙孫,南宗)
55世孫衍圣公孔希學(孔克堅子)、孔希路(孔克忠子,南宗)
56世孫衍圣公孔訥(孔希學子)、孔議(孔希路子,南宗)
57世孫衍圣公孔公鑒(孔訥子)、孔公誠(孔議子,南宗)
58世孫衍圣公孔彥縉(孔公鑒子)、孔彥繩(孔公誠子,南宗)
59世孫衍圣公孔承慶(孔彥縉子)、孔承美(孔彥繩子,南宗)
60世孫衍圣公孔宏緒(孔承慶長子)、孔宏泰(孔承慶次子)、孔弘章(孔承美子,南宗)
61世孫衍圣公孔聞韶(孔宏緒子)、孔聞音(孔弘章子,南宗)
62世孫衍圣公孔貞干(孔聞韶長子)、孔貞寧(孔聞韶次子、孔尚坦之父)、孔貞運(孔聞音子,南宗)
63世孫衍圣公孔尚賢(孔貞干子,生有二子:孔胤椿、孔胤桂,皆無子而早夭)、孔尚乾(孔貞運子,南宗)
64世孫衍圣公孔衍植(原名孔胤植,孔尚坦子)、孔衍楨(孔尚乾子,南宗)
65世孫衍圣公孔興燮(孔衍植子)、孔興燫(孔衍楨子,南宗)
66世孫衍圣公孔毓圻(孔興燮子)、孔毓垣(孔興燫子,南宗)
67世孫衍圣公孔傳鐸(孔毓圻長子)、孔傳錦(孔毓垣子,南宗)
68世孫衍圣公孔繼濩(孔傳鐸子)、孔繼濤(孔傳錦子,南宗)
69世孫衍圣公孔廣棨(孔繼濩子)、孔廣杓(孔繼濤子,南宗)
70世孫衍圣公孔昭煥(孔廣棨子)、孔昭烜(孔廣杓子,南宗)
71世孫衍圣公孔憲培(孔昭煥長子,孔憲增之兄,無子)、孔憲坤(孔昭烜子,南宗)
72世孫衍圣公孔慶镕(孔憲增子,過繼給孔憲培,1794年襲爵)、孔慶儀(孔憲型子,孔傳錦的第5世孫,南宗)
73世孫衍圣公孔繁灝(孔慶镕子)、孔繁嘉、孔繁豪(孔繁英之兄,無子,南宗)
74世孫衍圣公孔祥珂(孔繁灝子)、孔祥壯、孔祥楷(孔繁英長子,過繼給孔繁豪,南宗、大成至圣先師南宗奉祀官)
75世孫衍圣公孔令貽(孔祥珂子,字谷孫):1877年(光緒三年,5歲)承襲衍圣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于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
76世孫衍圣公孔德成(1920-2008):孔令貽子;母王氏夫人;出生百日,奉徐世昌大總統令,承襲衍圣公爵位;1935年,國民政府改其封號為“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1936年,娶前清名宦孫家鼐的孫女孫琪芳為妻;1949年國民黨政府退守臺灣,孔德成隨遷往臺灣,復建臺北家廟,歷任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考試院院長”、“總統府資政”,兼任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開設商周青銅彝器、三禮綜合研究、金文等課程;2008年10月28日上午10點50分在臺北慈濟醫院臺北分院因心肺功能衰竭,安詳辭世,享年89歲;長女:孔維鄂;子:孔維益、孔維寧;長孫:孔垂長
77世孫孔維益:孔德成子,早卒,未襲封
78世孫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孔垂長:孔維益子,2009年9月25日正式襲封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享特任官待遇
79世孫孔佑仁:孔垂長子,2006年元旦,生于臺灣
79世之后的輩分字: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孔子家譜排序是什么?據《清稗類鈔》記載,孔子嫡傳子孫,不論世居曲阜,還是遷居外地,命名都按照同一字派,這種排行的辦法,開始于元仁宗的時候,世襲衍圣公,孔子第五十四代孫孔思晦。他規定:凡是五十四代孫,都以“思”字為派,“思”下面為“克”字。
正式訂出行輩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賜孔氏八個輩字: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學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訥先后襲封衍圣公。這樣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為十個字,即: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后清代為避帝諱,將弘改為宏,胤改為衍)。明崇禎年間,這十個字已不夠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衍植)奏準。
后續十字即:“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禮部調查整理,報皇帝欽定,再添十字:“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民國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貽又立二十個字咨請當時的北洋政府核準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到現在為止已知最小輩是“欽”字輩。因此,不少孔孟后人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輩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譜非常繁蕪,這個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簡化,又經皇帝提倡,使得中國其它大家族譜系的也開始效仿這種方法。
擴展資料
孔姓本身就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姓氏,他們的祖先,可以遠遠地追溯到4400多年以前的帝嚳高辛氏。帝嚳是黃帝的孫子,曾經繼黃帝及其父少昊之后,領導中華民族70年,因此孔姓的人,當然也是黃帝的后裔。
關于孔姓的來源,《廣韻》上面有這樣的記載:“殷湯之后,本自帝嚳次妃蘭狄吞乙卵生契,賜姓子氏;至成湯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太乙,后代以子加乙,始為孔氏。至宋孔父嘉,遭華父督之難,其子奔魯,故孔子生于魯。”
由此看來,孔性是出自殷商的子姓,而殷商的開國之君殷湯,則是帝嚳的次妃所生的兒子契的后代,殷湯為了紀念自己的祖先是吞乙卵而生,就取字為乙,傳了若干代,到了春秋時代,在宋國的孔父嘉,為華督所殺,他的兒子就跑到魯國避難,并且在魯國定居,所以孔子才會是魯國人。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孔子世家譜(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孔子世家譜(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
本文地址:
/qiwenyishi/9376.html
- 上一篇:
- 下一篇: 碘伏與碘酒的區別(碘伏與碘酒的區別使用)
- 熱門文章
- 隨機tag
-
中國最神秘拍攝地(中國最神秘拍攝地是哪里 世界上最恐怖的十大禁區 世界十大考古騙局瑪雅人的水晶頭骨之謎純屬 民心向背(人心向背下一句是什么) 三個字網名(三個字網名女生簡單氣質) 不老癥真的存在嗎 農村常見的蛇(蝎子) 世界上最復雜的電(世界上最復雜的電路圖圖 中國巨人最棒(中國10大巨人第一高人) 中國最古風廣場舞(中國風格廣場舞) 世界上最聰明貓貓排名(世界上最聰明的貓是 免費生辰八字起名網(生辰八字免費免費起名 祭祀女和寡婦最喜歡(對鬼有神秘吸引力) 飲料和果汁有什么區別 一張嚇死1億人的鬼照片 世界上最善良的人視頻(世界上最善良的人視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閉月指的是誰 中國最牛的刊物(中國十大刊物) 毫無尊嚴和底線的去迎合不喜歡自己的人 馬航被擊落(馬航被擊落哪國乘客最多) 好聽的游戲網名(好聽的游戲網名符號) 一次性洗臉巾危害 被天界大神所封印(玄武下場最慘) 同學群名字(老同學建個群叫什么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