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精美的石刻(中國最精美的石刻在哪里)
xj
2023-04-15
古代漢族人民把長方形的刻石叫碑。把圓首形的或形在方圓之間,上小下大的刻石,叫碣。
摩崖石刻是指人們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內容,包括上面提及的各類文字石刻、石刻造像,還有一種特殊的石刻———巖畫也可歸入摩崖石刻。
著名碑碣:秦石鼓文石刻,漢《蒼頡廟碑》、《仙人唐公房碑》及《曹全碑》,晉《司馬芳碑》,前秦《鄧太尉碑》及《廣武將軍碑》,唐《孔子廟堂碑》、《大唐三藏圣教序》、《溫彥博碑》、《多寶塔碑》、《玄秘塔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及《開成石經》等。關中大地碑刻眾多,西安碑林更是中外聞名。
著名的摩崖、碑碣有:泰山摩崖碑碣群、丹霞山摩崖碑碣群、天柱山摩崖碑碣群、 西岳華山摩崖碑碣群、榆林紅石峽摩崖碑碣群、陜西漢中褒斜道石刻、山東泰山白馬石石刻、山東青島嶗山石刻、河南南陽佛溝石刻、福建莆田鷺峰寨石刻、廣東肇慶七星巖石刻、浙江鎮海招寶山、陜西華陰華山石刻、江蘇徐州子房山石刻、河北永年朱山石刻、浙江青田摩崖石刻、云南省云龍縣摩崖石刻等。
[img]中國著名十大石刻云崗石窟 在山西省大同市西北的云崗,建于公元5世紀,有大小佛十萬尊
以上,最大的高達17米。
敦煌石窟 在甘肅省敦煌縣,建于公元4--14世紀。現存洞窟492個,
窟內塑像2000多尊,壁畫45000多平方米,唐宋檐木構建筑5座,是世界
上現存的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
龍門石窟 在河南省洛陽市 ,建于公元5-9世紀, 現存石窟1300多
個,雕像97000多尊。
麥積山石窟 在甘肅省天水縣麥積山,建于公元6世紀。
炳靈寺石窟 在甘肅省永靖境內,建于公元6-14世紀。
鞏縣石窟 在河南省鞏縣,建于公元6世紀。
響堂山石窟 在河北省邯鄲市郊,建于公元6世紀。
天龍山石窟 在山西省太原市天龍山,建于公元6-9世紀。
石鐘山石窟 在云南省劍川縣,是我國古代白族人民的藝術遺產。
大足石窟 在四川省大足境內寶頂山等9處,有大小佛像共48000多尊,建于公元7世紀。
大足石刻的文化價值一、石窟藝術
重慶市的大足石刻以其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和保存完整而著稱于世。它集中國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藝術的精華,以鮮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為中國石窟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它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史料,從不同側面展示了九世紀末至十三世紀中葉中國石刻藝術的風格和民間宗教信仰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刻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許多歐洲人、尤其是法國人,對大足石刻寵愛倍加。
大足石刻是大足區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大足是石刻之鄉,全縣有40多處石刻,造像達5萬多個。
其中最著名、規模最大的有兩處,一處叫寶頂山,一處叫北山。這兩處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晚唐以后石窟藝術的代表作。大足縣是重慶市所轄郊縣,星羅棋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余身,銘文10萬余字。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
大足石刻開鑿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盛于宋代?,F存摩崖石刻造像5萬余尊,銘文10萬余寧,遍布100多處。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北山(包括北塔)、寶頂山、南山、石門、石篆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石刻造像代表。
石刻以佛教造像為主,兼有儒、道造像。具有石窟造像的特征,屬于石窟藝術的范疇。早期的“廟宇殿堂”式結構,完全是摩崖造像,如大佛灣造像全都裸露在外,與山崖連成一片,給人一種非常直觀的感覺。突破了一些宗教的約束,使造像更具人性化。
雕刻形式有圓雕、高浮雕、淺浮雕、凸浮雕、陰雕五種,但主要以高浮雕為主,輔以其他形式。不僅有不計其數的各階層人物形象,以及眾多的社會生活場面,而且還配有大量的文字記載,是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
二、藝術價值
中國石窟藝術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各個時期的石窟藝術都積淀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模式及內涵。以云岡石窟為代表的早期石窟藝術魏晉時期,公元四至五世紀受印度犍陀羅和笈多式藝術的影響較為明顯,造像多呈現出"胡貌梵相"的特點。
以龍門石窟為代表的中期石窟藝術隋唐時期,公元六至九世紀表現出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相融合的特點。
作為晚期石窟藝術(晚唐至南宋時期,公元九世紀末至十三世紀中葉)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藝術精華的基礎上,于題材選擇、藝術形式、造型技巧、審美情趣諸方面都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為具有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的典范;
與敦煌、云岡、龍門等石窟一起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石窟藝術史。大足石刻“三教”造像俱全,有別于前期石窟。以南山摩崖造像為代表的公元十一至十三世紀中葉的道教造像,是中國這一時期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備的道教造像群。
石篆山摩崖造像中以中國儒家創始人孔子為主尊的“儒家”造像,在石窟藝術中可謂鳳毛麟角。以石篆山摩崖造像為代表的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造像,以及以石門山摩崖造像為代表的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在中國石窟藝術中亦極為罕見。就保存狀況而言,大足石刻是中國石窟藝術群中保存最完好之一。
“五山”摩崖造像保存完好。全部龕窟與造像,除歷史上對少數雕像肢體殘損部分有過補塑外,未遭受大的人為和自然災害的破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日常維修保護中,嚴格遵守“不改變原狀”的原則,以確鑿文獻、碑刻題記為依據,采用傳統技術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的手段進行。
其設計、材料、工藝、布局等方面均保持了歷史的真實性。在對“五山”造像主體進行保護的同時,注重其周圍環境的保護,基本上沒有改變其環境關系。因此,從總體上看,“五山”摩崖造像基本上保持了歷史的規模、原狀和風貌。
大足石刻的千手觀音是國內唯一真正的千手觀音,約1006個。北山造像依巖而建,龕窟密如蜂房,被譽為公元九世紀末至十三世紀中葉間的“石窟藝術陳列館”。寶頂山大佛灣造像長達500米,氣勢磅礴,雄偉壯觀。
變相與變文并舉,圖文并茂;布局構圖謹嚴,教義體系完備,是世界上罕見的有總體構思、歷經七十余年建造的一座大型石窟密宗道場。造像既追求形式美,又注重內容的準確表達。其所顯示的故事內容和宗教、生活哲理對世人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誘之以福樂,威之以禍苦。
涵蓋社會思想博大,令人省度人生,百看不厭。南山、石篆山、石門山摩崖造像精雕細琢,是中國石窟藝術群中不可多得的釋、道、儒“三教”造像的珍品。
分布
大足石刻群共包括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余尊,其中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最為著名和集中。另外縣級16處重點保護的石刻,普圣廟、玉皇廟、峰山寺、麻楊村、光明殿、眠牛寺、斗碗寨、陳家巖、玄頂村、楊施廟等10處安排人員夜間守護。
1、寶頂山摩崖造像
寶頂山石刻位于大足城區東北15公里。造像開鑿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歷時70余年。創始人為宋蜀中名僧趙智鳳。
寶頂山是佛教圣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寶頂山石刻造像以大佛灣為中心共13處景觀。其中以大佛灣石刻造像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保存最完好。
2、北山摩崖造像
北山石刻位于大足城區以北1.5公里的北山。造像最初開鑿于晚唐景福元年(892年),歷經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代至南宋1146年完成,歷時250多年。
北山摩崖分南北兩個區域,南區多是晚唐、五代作品,北區則多為兩宋時期作品。現存雕刻四千六百多尊,其中造像264龕窟,陰刻圖1幅,經幢8座,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中的優秀代表。
3、南山摩巖造像
位于重慶市大足區城區南面約2公里的南山之巔的玉皇觀內,古稱廣華山,是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
南山石刻主要開鑿于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明清有增補,屬道教石刻,展現了宋代完美的道教神系,是中國南宋時期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備的道教造像群,是道教演變史的重要資料。
南山石刻共編有15號,有造像5龕窟(分別為真武大帝像、后土三圣母像、三清像、佛道合龕、龍洞)、宋碑5通(分別為大足縣令何光震餞行碑、知劍州張宗彥詩碑、知昌州何格非詩碑、鄧早跋碑、呂元錫詩碑)、題記7則、清碑15通、民國楹聯1則、碑刻題記共28通(則)。
4、石門山摩崖造像
位于重慶市大足區石馬鎮石門村(原新勝村,位于城區東20公里),主要開鑿于北宋紹圣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之間(1094~1151年),是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釋、道合一造像區,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
石門山因有大石夾峙如門故名,造像崖面全長71.8米,高3.4-5米,共有300余造像,通編為16號,其中有造像12龕,宋碑2通,民國年間碑刻1通。
5、石篆山摩巖造像
位于重慶市大足區三驅鎮佛會村(原屬石桌鄉,位于城區西南約20公里),是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典型的釋、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區,十分罕見,對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和宗教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
石篆山因岡巒回環如篆故名,山有佛惠寺(佛會寺),廟西一里許為佛灣(子母殿),有造像10龕,200余尊,均為北宋元豐五年至紹圣三年間(公元1082~1096年)銅鼓石篆莊莊主嚴遜主持開鑿。因系嚴遜一手主持開鑿,內容無一相同。
佛惠寺現已殘破,存宋碑1通,明清碑5通,少許圓雕石像。造像崖面長約130米,高約3-8米,通編為10號。
6、大足多寶塔
位于重慶市大足區北山北塔坡,俗稱北塔或白塔,興建于南宋紹興十七年至二十五年(1147年~1155年),為樓閣與密檐相結合的磚塔,外13級,高33米,8面,腰鼓形,底邊寬4米,8角,每角立1石柱,蟠龍纏繞,頂托蓮臺。塔門向南,內有8層,可由中心梯道盤旋而上。
內外共有127龕造像,鐫記70余則。塔底層外壁有北、東、西3龕造像,塔門西側有“大宋丁卯趙瓦造”題記,北龕刻釋迦佛坐像,東龕刻有文殊騎獅,西龕刻有普賢乘象。每層均有石刻、浮雕,頂層已有損壞。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大足石刻
中國四大雕刻名石是什么?福建壽山石雕被譽為“榕城三寶”之一,為中國玉石雕刻百花園中的奇葩,在海內外享有盛譽。青田石質地精純,色彩豐富,便于雕琢。為歷代金石書畫家們所青睞。昌代石色麗質嫩,適合用于制印做成精美的雕琢擺件。巴林石的分類命名,基本上采用傳統印章石的品名,但也不乏自己的名份。巴林石大體上可分為雞血石、福黃石、凍石、彩石。 雕刻 壽山石 青田石 昌化石 巴林石 壽山石 福建壽山石雕被譽為“榕城三寶”之一,為中國玉石雕刻百花園中的奇葩,在海內外享有盛譽。
壽山石,有“石帝”“石后”之稱,彩石具有“細、結、潤、膩、溫、凝”之六德,其石質、石色、石形,石紋豐富多彩,晶瑩滋潤,儲藏品種豐富,硬度為摩爾 2.5 — 2.7 之間,是上等雕刻彩石,有“貴石而賤玉”之說。福州先民早在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就已將它打磨成石珠、石鏃了。目前已出土發現壽山石雕刻品距今已 1500 年了。南宋時,壽山石礦已規模開采。經元、明、清發展,形成了獨立的壽山石雕產業。
壽山石雕刻藝術品精巧絕倫、巧奪天工。明、清時期,壽山石雕的印鈕技法已達到極高的境界,明、清后期,對壽山石印章情有獨鐘,康熙等皇帝用壽山制寶璽,壽山石印章成為帝王權力的象征,壽山石特別是田黃石身價也隨之倍增,有“一兩田黃三兩金”之說。壽山石雕技法豐富多彩,技藝精湛,有圓雕、印鈕雕、薄意雕、鏤空雕、淺浮雕、高浮雕、鑲嵌雕、鏈雕、篆刻和微雕等。作品題材廣泛,有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壽山石雕刻藝術廣納博采融合了中國畫和各種民間工藝的雕刻技藝與藝術精華,它的社會影響面極廣,具有“上伴帝王將相,中及文人雅士,下親庶民百姓”之藝術魅力,深受國內外鑒賞收藏家們好評,壽山石在中國玉石傳統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其工藝品常被作為禮品贈送給外國國家元首和世界知名人士。壽山石雕刻工藝品,特別是壽山石印章更是受到世人們親睞。壽山石工藝品已經成為中國玉石雕刻品中“高雅”、“精美”、“凝重”和“睿智”的象征,“以石會友”、“以石增緣”、“以石增情”成為壽山石文化藝術的一大特色。青田石 浙江省東南部的甌江中下游,有座縣城叫“青田”。因出產青田印石而十分著名。青田石質地精純,色彩豐富,便于雕琢。為歷代金石書畫家們所青睞。在青田石的眾多品類中,燈光凍,封門青等都是其中的名貴品種。青田石產于浙江省,距青田縣城20里的白羊山上。這里地處甌江中游,括蒼山南麓,青田石因產地而得名。青田石是一種著名的雕刻材料。
青田石是一種變質的中酸性火山巖,叫流紋巖質凝灰巖,主要礦物成分為葉蠟石,還有石英、絹云母、硅線石、綠簾石和一水硬鋁石等。顏色很雜,紅、黃、藍、白、黑都有,巖石的色彩與巖石的化學萬分有關,當三氧化鐵含量高時,呈紅色,會計師低時呈黃色,更低時為青白色。巖石硬度中等,玉石含葉蠟石、絹云母、硬鋁石等礦物,所以巖石有滑膩感。
青田石刻始于宋代,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宋朝時的青田石,主要用來刻制圖章、石碗、筆筒、筆架和香爐等。到了清朝,青田石刻有文玩、實用品發展到雕人物、山水。從淺刻、浮雕、立體圖雕到多層鏤雕,并充分利用石料上的“巧色”,使青田石刻的工藝達到很高的水平。郭沫若有詩贊頌說:“青田有奇石,壽山足比肩,匪獨青如玉,五彩竟相宜”。
在工藝美術界,把青田石分為“凍石”和“圖書石”兩大類,而以凍石尤為著名。凍石半透明,潔白如玉,象冰凍一樣,所以稱之為“凍石”。古人往往以“凝脂”、“凍密”來形容它。按石質、顏色、紋理,凍石還可以分為20多種,如魚腦凍、青田凍、紫檀凍等。其中最名貴的要數燈光凍。它與福建壽山的田黃石、昌化的雞血石,并稱三大佳石。凍石一般都做圖章材料。圖書石比凍石差一些,質地滑膩、細致、顏色有紅、黃、藍、黑、白、紫、褐等,是刻圖章的原料。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和工藝美術的發展,青田石的用途日益廣泛,不僅作為雕刻石料、建筑材料和陶瓷原料的填充料,還用作分子篩、人造金剛石的模具和耐火材料等。昌化石 產自浙江省西北部的玉巖山。由于古時的該地區錄屬于昌化縣。因此,當地的這種石頭就取名昌化石。昌代石色麗質嫩,適合用于制印做成精美的雕琢擺件。昌化石其中的部分礦石經過朱砂的滲染,形成了世上罕有的“雞血石”,昌化雞血石是印石中的珍貴品種。昌化石因產于浙江臨安昌化而得名。亦是我國最著名的四大系印章石之一。
昌化石產浙江省臨安昌化鎮。昌化石具油脂光澤,微透明至半透明,極少數透明。品種很多,大部色澤沉著,性韌澀,明顯帶有團片狀細白粉點。按色分有白凍(透明,或稱魚腦凍)、田黃凍、桃花凍、牛角凍、砂凍、藕粉凍(為主)等,均為優良品種。色純無雜者稀貴,質地纖密,韌而澀刀,少含砂丁及雜質(澀,非貶義)。
昌化石的礦物成分以粘土礦物地開石為主,常含有高齡石等粘土礦物。還常含有未完全蝕變成地開石的硬質石英斑晶,硬度遠遠大于地開石,工藝上稱其為“砂丁”,為雕刻家所大忌。因而,“砂丁”的多少直接影響昌化石的質量。
昌化石石質相對多砂,一般都較壽山石和青田石稍堅,且硬度變化較大。質地也不如二者細膩。但也有質地細嫩者及各種顏色凍石。昌化石的顏色有白、黑、紅、黃、灰等各種顏色,品種也細分成很多種,多以顏色劃分。如白色者稱“白昌化”,黑色或灰色雜黑色者稱“黑昌化”,多色相間者則稱“花昌化”。而昌化石中,自古至今,自國內海外,最負盛名的便是“印石三寶”之一的“昌化雞血石”了。巴林石 在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以北的200公里的巴林右旗,有一座名叫“雅馬圖”的山峰,以出產巴林印石而著稱。該山分為東西兩峰,東峰高聳,印石的礦脈縱橫山腰,產量頗豐。西峰略矮,所產印石質地通靈。色澤瑰麗,巴林石的佳品也多出于此處。
巴林石的分類命名,基本上采用傳統印章石的品名,但也不乏自己的名份。巴林石大體上可分為雞血石、福黃石、凍石、彩石。
巴林雞血石,是巴林石中的極品,歷來就有"世界雞血石在中國,中國雞血石在巴林"的說法。其石質地溫潤堅實,石上斑斑血跡聚散有致,紅光照人,猶如紅霞映月,錦上添花。新近開采大塊雞血石,其色彩對比強烈,光彩可人,分外奪目。其大小為國內最大,被稱為"中國雞血石王"。
巴林福黃石,與壽山田黃石不分伯仲,被稱為"姊妹石",其石質地透明而柔和,堅而不脆,色澤純黃無暇,集細、潔、潤、膩、溫、凝六大要素于一身,鳳毛麟角,珍貴至極,金石界素有"一寸福黃三寸金"之說。
巴林彩石,其彩色圖案以天然見長,色彩艷麗多姿,紋理惟妙惟肖,美麗奇妙。巴林彩石上絢麗的色彩,流暢的線條,形式栩栩如生的水草松枝等天然畫面,鬼斧神工地表現了大自然的奧妙。國內唯巴林盛產彩石,實屬獨一無二。
巴林凍石,石質細潤,同靈清亮,質地細潔,光彩燦爛,顏色嫵媚溫柔,似嬰兒之肌膚,嬌嫩無比,其彩霞凍石更為珍貴,潔白透明,肌體中所滲之云霞狀紅色紋理變化無窮,猶如一幅旭日噴薄,紅霞漫天的水彩畫,絕非他石之匹敵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中國最精美的石刻(中國最精美的石刻在哪里)”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中國最精美的石刻(中國最精美的石刻在哪里)
本文地址:
/shijiezhizui/17558.html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世界上最帥劍法視頻(世界上最帥劍法視頻)
- 熱門文章
- 隨機tag
-
胡惟庸死的有多慘 中國最恐怖的著作(中國最恐怖的十大故事) 玩命猜成語答案(玩命猜成語攻略) 真實靈異事件(真實靈異事件視頻大全) 夢見車禍現場(夢見車禍現場是什么預兆解夢 正月二十三(正月二十三吃什么) 但是沒咬到) 寶掌和尚印度人(民間故事) 世界軍事家(世界軍事家排名) 世界上最親近的人圖片(世界上最親的你們) chuntian(春天的文案) 民間鬼故事-包公夜審鬼 周瑜死了小喬跟誰了 超個性的網名(超個性的網名男) 香譜一共分為幾卷 日本原住民(日本原住民來自哪里) 帶符號的網名(帶符號的網名兩個字) 大寫的壹貳叁到十 中國最霸道農村(中國最牛村霸) 光芒的近義詞(光芒的近義詞怎么寫) 橄欖蟒(橄欖蟒百度漢語讀) 中國最頂級干果(中國的干果) 中國最靚的手機號碼(中國最漂亮的手機號碼 三月三出生的人叫天胎(查自己三世因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