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稀奇的模型(世界上最難的模型)
xj
2023-04-17
航模愛好者Tony Nijhuis按照美國的B50轟炸機完美的復刻了縮小版,創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遙控模型飛機,據說雖然機翼長達6米,看起來好像非常龐大,但是它實際上非常輕盈,依靠著電動馬達能直接飛上百米的高空。
世界上最大的遙控模型飛機
美國的Tony Nijhuis是航模的狂熱愛好者,所以他非常想要一架自己的轟炸機模型,于是他就按照美國最經典的B50轟炸機創造了世界上最大的遙控模型飛機,據說最多可以飛上至少100米的高空,并且在4臺馬達驅動的幫助下,這架遙控飛機的最高時速可達64公里。
他創造的這架世界最大遙控飛機幾乎完全復刻了美國B50的外形,但是在體積上則是按照1:7的大小進行了縮放,所以這架飛機就像是B50的縮小版,不過它的體積也不算小,機翼可以達到6米長,但是實際上這架飛機并不重,使用的都是輕質材料,所以即便是帶上電池,重量也只能達到45公斤,和世界上最大的飛機形成鮮明對比。
這架世界上最大的遙控飛機當然也需要足夠的電池才能飛行,和普通的遙控飛機不同的是,這架飛機因為體積龐大,所以一共使用了足足96塊電池,光是驅動就有四個,不過它的續航時間只有短短的8分鐘左右,但是這架飛機幾乎全部都是由Tony一個人完成的,雖然耗費了兩年的時間和8千英鎊,但是最終還是順利完成了。
世界上最大的遙控直升機
當然除了世界上最大的遙控飛機外,國外的航模愛好者也制作了世界上最大的遙控直升機,這架飛機就比較大了,足足有60公斤重,需要兩個人才能搬動,不過它在飛上天的時候幾乎和普通直升機沒有區別,就是主要依靠遙控驅動。
[img]世界上飛得最遠的紙飛機截至2021年,世界上飛得最遠的紙飛機是由美國紙飛機大師約翰柯林斯設計的紙飛機- "蘇珊”。"蘇珊” 紙飛機在2012年2月26日打破由斯蒂芬克里奇保持了9年的紀錄一226 英尺10英寸,其飛行距離為232英尺6英寸。
紙飛機(學名:自主動力空氣動力學物理模型)
是一種用紙做成的玩具飛機。只要是紙做的飛機,都可以叫紙飛機。折紙飛機它是航空類折紙手工中的最常見形式,屬于折紙手工的一個分支,也屬于紙飛機的一種。由于它是最容易掌握的一種折紙類型,所以深受初學者乃至高手的喜愛。
“獵鷹”紙飛機
這種紙飛機僅需6個步驟來制作。可以使用一張長方形的紙,如A4紙:21cm×29.7cm ,四開紙:正度389mm×546mm 大度 444mm×597mm等,來制作這種紙飛機。
首先把紙張放在垂直方向,并把左右對折來制造一個在紙張中間的摺痕。
將對折打開,并把左上及右上角折向中間的折痕。
再依先前的中間摺痕,左右對折。接下來則進行最重要的步驟,也就是折機翼的部分。
紙張依然放在垂直的方向,把鈍端(下方)的兩側紙張向外側翻折而不是向內側。一架傳統簡單的紙飛機就完成了。
“DC-03”紙飛機
已經有很多人宣稱自己做出了“世界上最好的紙飛機”。模型DC-03就是其中之一(DC-03 紙飛機模型)。DC-03擁有巨大的滑翔翼,和一個可能在所有紙飛機里獨一無二的尾翼。可惜的是沒有一個國際性的紙飛機聯盟或者協會對這是否是世界最好的飛機進行官方的認定。滯空時間可達128秒。
世界上十大最貴的玩具,蘭博基尼模型車價格為何比真車還高呢?男孩子在小時候一般都會或多或少地收集一些汽車模型,通常情況下這類模型的價格都不會特別的高,和真的汽車價格完全沒辦法比較,但是有一輛車,它的價格竟然比真的汽車的價格高,這輛車還不是我們常見的普通的車,而是蘭博基尼。它算是比較名貴的跑車了,但是它和我們今天說的模型的車價格比簡直差太多了,那為什么蘭博基尼的模型車能這么貴呢,個人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成本問題;二是人力問題,三是資源稀缺。
一是成本問題。模型版的蘭博基尼非常的炫酷,它的椅子、頭燈、方向盤等都是用了磚石來打造的,里面的內飾也是用了純金和鉑金,這些東西本省的造價就非常高了,相對的這輛車的成本也會高;而普通的蘭博基尼現在基本上都是流水線操作,大批量生產,在成本上相對的來說就少了很多。
二是人力問題。模型版的車子是全部純手工完成的,這個需要工程師花費大概500多個小時才能做好一輛車,打造的和真車基本一摸一樣,這個手工費就要值好多錢了吧,而蘭博基尼基本沒有什么人力成本,大部分都是機器組裝完成。
三是資源稀缺。模型版蘭博基尼之所以貴到天價,主要還是量少,這個太費功力了,沒有多少人能完成,一個人想要做一輛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不可能大批量生產,少的東西當然價格也會貴很多。
世界上最小的是什么??????是夸克,看看下文就明白了
弦理論是在研究宏觀微觀世界基本力的統一特別是對量子理論的解釋逐步深入過程中提出的一個科學假設。歷史上產生了不少量子引力理論,但都不如近來得超弦(Superstring)理論大紅大紫,聲名遠揚,時髦無比,倘若誰不知道它簡直就不好意思出來混。關于量子理論的來龍去脈不多說了,樓主有興趣的話建議您看看英國學者斯賓利的《尋找薛定諤的貓》,我在這里用極其淺顯的話敘述一下關于超弦理論的來龍去脈,不要嫌羅索哦。
在統一廣義相對論和量子論的漫漫征途中,物理學家一開始采用的是較為溫和的辦法。他們試圖采用老的戰術,也就是在征討強、弱作用力和電磁力時用過的那些行之有效的手段,把它同樣用在引力的身上。在相對論里,引力被描述為由于時空彎曲而造成的幾何效應,而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量子場論把基本的力看成是交換粒子的作用,比如電磁力是交換光子,強相互作用力是交換膠子……等等。那么,引力莫非也是交換某種粒子的結果?在還沒見到這個粒子之前,人們已經為它取好了名字,就叫“引力子”(graviton)。根據預測,它應該是一種自旋為2,沒有質量的玻色子(玻色子是自旋為整數的粒子,如光子。而費米子的自旋則為半整數,如電子。粗略地說,費米子是構成“物質”的粒子,而玻色子則是承載“作用力”的粒子)。。
可是,要是把所謂引力子和光子等一視同仁地處理,人們馬上就發現他們注定要遭到失敗。在量子場論內部,無論我們如何耍弄小聰明,也沒法叫引力子乖乖地聽話:計算結果必定導致無窮的發散項,無窮大!我們還記得,在量子場論創建的早期,物理學家是怎樣地被這個無窮大的幽靈所折磨的,而現在情況甚至更糟:就算運用重正化方法,我們也沒法把它從理論中趕跑。在這場戰爭中我們初戰告負,現在一切溫和的統一之路都被切斷,量子論和廣義相對論互相怒目而視,作了最后的割席決裂,我們終于認識到,它們是互不相容的,沒法叫它們正常地結合在一起!物理學的前途頓時又籠罩在一片陰影之中,相對論的支持者固然不忿氣,擁護量子論的人們也有些躊躇不前:要是橫下心強攻的話,結局說不定比當年的愛因斯坦更慘,但要是戰略退卻,物理學豈不是從此陷入分裂而不可自拔?
新希望出現在1968年,但卻是由一個極為偶然的線索開始的:它本來根本和引力毫無關系。那一年,CERN(歐洲核子物理研究所,相信讀過丹·布朗《天使與魔鬼》的朋友都不會陌生)的意大利物理學家維尼基亞諾(Gabriel Veneziano)隨手翻閱一本數學書,在上面找到了一個叫做“歐拉β函數”的東西。維尼基亞諾順手把它運用到所謂“雷吉軌跡”(Regge trajectory)的問題上面,作了一些計算,結果驚訝地發現,這個歐拉早于1771年就出于純數學原因而研究過的函數,它竟然能夠很好地描述核子中許多強相對作用力的效應!
維尼基亞諾沒有預見到后來發生的變故,他也并不知道他打開的是怎樣一扇大門,事實上,他很有可能無意中做了一件使我們超越了時代的事情。威頓(Edward Witten)后來常常說,超弦本來是屬于21世紀的科學,我們得以在20世紀就發明并研究它,其實是歷史上非常幸運的偶然。
維尼基亞諾模型不久后被3個人幾乎同時注意到,他們是芝加哥大學的南部陽一郎,耶希華大學(Yeshiva Univ)的薩斯金(Leonard Susskind)和玻爾研究所的尼爾森(Holger Nielsen)。三人分別證明了,這個模型在描述粒子的時候,它等效于描述一根一維的“弦”!這可是非常稀奇的結果,在量子場論中,任何基本粒子向來被看成一個沒有長度也沒有寬度的小點,怎么會變成了一根弦呢?
雖然這個結果出人意料,但加州理工的施瓦茨(John Schwarz)仍然與當時正在那里訪問的法國物理學家謝爾克(Joel Scherk)合作,研究了這個理論的一些性質。他們把這種弦當作束縛夸克的紐帶,也就是說,夸克是綁在弦的兩端的,這使得它們永遠也不能單獨從核中被分割出來。這聽上去不錯,但是他們計算到最后發現了一些古怪的東西。比如說,理論要求一個自旋為2的零質量粒子,但這個粒子卻在核子家譜中找不到位置(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某位化學家找到了一種無法安插進周期表里的元素,他將會如何抓狂?)。還有,理論還預言了一種比光速還要快的粒子,也即所謂的“快子”(tachyon)。大家可能會首先想到這違反相對論,但嚴格地說,在相對論中快子可以存在,只要它的速度永遠不降到光速以下!真正的麻煩在于,如果這種快子被引入量子場論,那么真空就不再是場的最低能量態了,也就是說,連真空也會變得不穩定,它必將衰變成別的東西!這顯然是胡說八道。
更令人無法理解的是,如果弦論想要自圓其說,它就必須要求我們的時空是26維的!平常的時空我們都容易理解:它有3維空間,外加1維時間,那多出來的22維又是干什么的?這種引入多維空間的理論以前也曾經出現過,如果大家還記得玻爾在哥本哈根的助手克萊恩(Oskar Klein),也許會想起他曾經把“第五維”的思想引入薛定諤方程。克萊恩從量子的角度出發,而在他之前,愛因斯坦的忠實追隨者,德國數學家卡魯扎(Theodor Kaluza)從相對論的角度也作出了同樣的嘗試。后來人們把這種理論統稱為卡魯扎-克萊恩理論(Kaluza-Klein Theory,或KK理論)。但這些理論最終都胎死腹中。的確很難想象,如何才能讓大眾相信,我們其實生活在一個超過4維的空間中呢?
最后,量子色動力學(QCD)的興起使得弦論失去了最后一點吸引力。正如我們在前面所述,QCD成功地攻占了強相互作用力,并占山為王,得到了大多數物理學家的認同。在這樣的內外交困中,最初的弦論很快就眾叛親離,被冷落到了角落中去。
在弦論最慘淡的日子里,只有施瓦茨和謝爾克兩個人堅持不懈地沿著這條道路前進。1971年,施瓦茨和雷蒙(Pierre Ramond)等人合作,把原來需要26維的弦論簡化為只需要10維。這里面初步引入了所謂“超對稱”的思想,每個玻色子都對應于一個相應的費米子。與超對稱的聯盟使得弦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使它可以同時處理費米子,更重要的是,這使得理論中的一些難題(如快子)消失了,它在引力方面的光明前景也逐漸顯現出來。可惜的是,在弦論剛看到一線曙光的時候,謝爾克出師未捷身先死,他患有嚴重的糖尿病,于1980年不幸去世。施瓦茨不得不轉向倫敦瑪麗皇后學院的邁克爾?格林(Michael Green),兩人最終完成了超對稱和弦論的結合。他們驚訝地發現,這個理論一下子猶如脫胎換骨,完成了一次強大的升級。現在,老的“弦論”已經死去了,新生的是威力無比的“超弦”理論,這個“超”的新頭銜,是“超對稱”冊封給它的無上榮耀。
當把他們的模型用于引力的時候,施瓦茨和格林狂喜得能聽見自己的心跳聲。老的弦論所預言的那個自旋2質量0的粒子雖然在強子中找不到位置,但它卻符合相對論!事實上,它就是傳說中的“引力子”!在與超對稱同盟后,新生的超弦活生生地吞并了另一支很有前途的軍隊,即所謂的“超引力理論”。現在,謝天謝地,在計算引力的時候,無窮大不再出現了!計算結果有限而且有意義!引力的國防軍整天警惕地防衛粒子的進攻,但當我們不再把粒子當作一個點,而是看成一條弦的時候,我們就得以瞞天過海,暗渡陳倉,繞過那條苦心布置的無窮大防線,從而第一次深入到引力王國的縱深地帶。超弦的本意是處理強作用力,但現在它的注意力完全轉向了引力:天哪,要是能征服引力,別的還在話下嗎?
關于引力的計算完成于1982年前后,到了1984年,施瓦茨和格林打了一場關鍵的勝仗,使得超弦驚動整個物理界:他們解決了所謂的“反常”問題。本來在超弦中有無窮多種的對稱性可供選擇,但施瓦茨和格林經過仔細檢查后發現,只有在極其有限的對稱形態中,理論才得以消除這些反常而得以自洽。這樣就使得我們能夠認真地考察那幾種特定的超弦理論,而不必同時對付無窮多的可能性。更妙的是,篩選下來的那些群正好可以包容現有的規范場理論,還有粒子的標準模型!偉大的勝利!
“第一次超弦革命”由此爆發了,前不久還對超弦不屑一顧,極其冷落的物理界忽然像著了魔似的,傾注出罕見的熱情和關注。成百上千的人們爭先恐后,前仆后繼地投身于這一領域,以致于后來格勞斯(David Gross)說:“在我的經歷中,還從未見過對一個理論有過如此的狂熱。”短短3年內,超弦完成了一次極為漂亮的帝國反擊戰,將當年遭受的壓抑之憤一吐為快。在這期間,像愛德華?威頓,還有以格勞斯為首的“普林斯頓超弦四重奏”小組都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不過我們沒法詳細描述了。網上關于超弦的資料繁多,如果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這個詳細的資料索引:
arxiv.org/abs/hep-th/0311044
第一次革命過后,我們得到了這樣一個圖像:任何粒子其實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點,而是開放或者閉合(頭尾相接而成環)的弦。當它們以不同的方式振動時,就分別對應于自然界中的不同粒子(電子、光子……包括引力子!)。我們仍然生活在一個10維的空間里,但是有6個維度是緊緊蜷縮起來的,所以我們平時覺察不到它。想象一根水管,如果你從很遠的地方看它,它細得就像一條線,只有1維的結構。但當真把它放大來看,你會發現它是有橫截面的!這第2個維度被卷曲了起來,以致于粗看之下分辨不出。在超弦的圖像里,我們的世界也是如此,有6個維度出于某種原因收縮得非常緊,以致粗看上去宇宙僅僅是4維的(3維空間加1維時間)。但如果把時空放大到所謂“普朗克空間”的尺度上(大約10^-33厘米),這時候我們會發現,原本當作是時空中一個“點”的東西,其實竟然是一個6維的“小球”!這6個卷曲的維度不停地擾動,從而造成了全部的量子不確定性(看看,這個理論竟然可以從根子上解釋不確定原理)!
這次革命使得超弦聲名大振,隱然成為眾望所歸的萬能理論候選人。當然,也有少數物理學家仍然對此抱有懷疑態度,比如格拉肖,費因曼。霍金(就是前天在人民大會堂面對六千人在輪椅上作報告的教授)對此也不怎么熱情。大家或許還記得我們在前面描述過,在1982年阿斯派克特實驗后,BBC的布朗和紐卡斯爾大學的戴維斯對幾位量子論的專家做了專門訪談。現在,當超弦熱在物理界方興未艾之際,這兩位仁兄也沒有閑著,他們再次出馬,邀請了9位在弦論和量子場論方面最杰出的專家到BBC做了訪談節目。這些記錄后來同樣被集合在一起,于1988年以《超弦:萬能理論?》為名,由劍橋出版社出版。閱讀這些記錄可以發現,專家們雖然吵得不像量子論那樣厲害,但其中的分歧仍是明顯的。費因曼甚至以一種飽經滄桑的態度說,他年輕時注意到許多老人迂腐地抵制新思想(比如愛因斯坦抵制量子論),但當他自己也成為一個老人時,他竟然也身不由己地做起同樣的事情,因為一些新思想確實古怪——比如弦論就是!
人們自然而然地問,為什么有6個維度是蜷縮起來的?這6個維度有何不同之處?為什么不是5個或者8個維度蜷縮?這種蜷縮的拓撲性質是怎樣的?有沒有辦法證明它?因為弦的尺度是如此之小(普朗克空間),所以人們缺乏必要的技術手段用實驗去直接認識它,而且弦論的計算是如此繁難,不用說解方程,就連方程本身我們都無法確定,而只有采用近似法!更糟糕的是,當第一次革命過去后,人們雖然大浪淘沙,篩除掉了大量的可能的對稱,卻仍有5種超弦理論被保留了下來,每一種理論都采用10維時空,也都能自圓其說。這5種理論究竟哪一種才是正確的?人們一鼓作氣沖到這里,卻發現自己被困住了。弦論的熱潮很快消退,許多人又回到自己的本職領域中去,第一次革命塵埃落定。
一直要到90年代中期,超弦才再次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完成一次絕地反攻。這次喚醒它的是愛德華?威頓。在1995年南加州大學召開的超弦年會上,威頓讓所有的人都吃驚不小,他證明了,不同耦合常數的弦論在本質上其實是相同的!我們只能用微擾法處理弱耦合的理論,也就是說,耦合常數很小,在這樣的情況下5種弦論看起來相當不同。但是,假如我們逐漸放大耦合常數,它們應當是一個大理論的5個不同的變種!特別是,當耦合常數被放大時,出現了一個新的維度——第11維!這就像一張紙只有2維,但你把許多紙疊在一起,就出現了一個新的維度——高度!
換句話說,存在著一個更為基本的理論,現有的5種超弦理論都是它在不同情況的極限,它們是互相包容的!這就像那個著名的寓言——盲人摸象。有人摸到鼻子,有人摸到耳朵,有人摸到尾巴,雖然這些人的感覺非常不同,但他們摸到的卻是同一頭象——只不過每個人都摸到了一部分而已!格林(Brian Greene)在1999年的《優雅的宇宙》中舉了一個相當搞笑的例子,我們把它發揮一下:想象一個熱帶雨林中的土著喜歡水,卻從未見過冰,與此相反,一個愛斯基摩人喜歡冰,但因為他生活的地方太寒冷,從未見過液態的水的樣子(無疑現實中的愛斯基摩人見過水,但我們可以進一步想象他生活在土星的光環上,那就不錯了),兩人某天在沙漠中見面,為各自的愛好吵得不可開交。但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在沙漠炎熱的白天,愛斯基摩人的冰融化成了水!而在寒冷的夜晚,水又重新凍結成了冰!兩人終于意識到,原來他們喜歡的其實是同一樣東西,只不過在不同的條件下形態不同罷了。
這樣一來,5種超弦就都被包容在一個統一的圖像中,物理學家們終于可以松一口氣。這個統一的理論被稱為“M理論”。就像沒人知道為啥007電影中的那個博士發明家叫做“Q”(扮演他的老演員于1999年車禍去世了,在此紀念一下),也沒人知道這個“M”確切代表什么意思,或許發明者的本意是指“母親”(Mother),說明它是5種超弦的母理論,但也有人認為是“神秘”(Mystery),或者“矩陣”(Matrix),或者“膜”(Membrane)。有些中國人喜歡稱其為“摸論”,意指“盲人摸象”!
在M理論中,時空變成了11維,由此可以衍生出所有5種10維的超弦論來。事實上,由于多了一維,我們另有一個超引力的變種,因此一共是6個衍生品!這時候我們再考察時空的基本結構,會發現它并非只能是1維的弦,而同樣可能是0維的點,2維的膜,或者3維的泡泡,或者4維的……我想不出4維的名頭。實際上,這個基本結構可能是任意維數的——從0維一直到9維都有可能!M理論的古怪,比起超弦還要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管超弦還是M理論,它們都剛剛起步,還有更長的路要走。雖然異常復雜,但是超弦/M理論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甚至它得以解釋黑洞熵的問題——1996年,施特羅明格(Strominger)和瓦法(Vafa)的論文為此開辟了道路。在那之前不久的一次講演中,霍金還挖苦說:“弦理論迄今為止的表現相當悲慘:它甚至不能描述太陽結構,更不用說黑洞了。”不過他最終還是改變了看法而加入弦論的潮流中來。M理論是“第二次超弦革命”的一部分,如今這次革命的硝煙也已經散盡,超弦又進入一個蟄伏期。PBS后來在格林的書的基礎上做了有關超弦的電視節目,在公眾中引起了相當的熱潮。或許不久就會有第三次第四次超弦革命,從而最終完成物理學的統一,我們誰也無法預見。
值得注意的是,自弦論以來,我們開始注意到,似乎量子論的結構才是更為基本的。以往人們喜歡先用經典手段確定理論的大框架,然后在細節上做量子論的修正,這可以稱為“自大而小”的方法。但在弦論里,必須首先引進量子論,然后才導出大尺度上的時空結構!人們開始認識到,也許“自小而大”才是根本的解釋宇宙的方法。如今大多數弦論家都認為,量子論在其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量子結構不用被改正。而廣義相對論的路子卻很可能是錯誤的,雖然它的幾何結構極為美妙,但只能委屈它退到推論的地位——而不是基本的基礎假設!許多人相信,只有更進一步地依賴量子的力量,超弦才會有一個比較光明的未來。我們的量子雖然是那樣的古怪,但神賦予它無與倫比的力量,將整個宇宙都控制在它的光輝之下。
最后說一下,2006年,世界弦理論大會在中國舉行,而實際上,中國在這個理論物理的前沿領地,沒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科學家。
世界上最酷的紙飛機世上最酷的紙飛機之一,可以飛的F-102Delta仿真噴氣機。
紙飛機(學名:自主動力空氣動力學物理模型)是一種用紙做成的玩具飛機,最早能追溯到年代的紙飛機是西方在1909年制作的。它是航空類折紙手工中的最常見形式,屬于折紙手工的一個分支。
用紙制作玩具被認為起源于2000年前的希臘,那時“風箏”是一種流行的娛樂項目。但與紙飛機相比并不相同。
最早能追溯到年代的紙飛機是西方在1909年制作的。然而,現在最為人們所接受的制作方法是由約翰·K·諾斯羅普(洛克希德公司的創始人之一)在1930年所制作的。諾斯羅普用紙飛機來做模擬測試來發現真實飛機的飛行機理。
有名氣的紙飛機:
2009年4月,日本折紙飛機協會的主席戶田拓夫(音譯)創造了紙飛機的飛行時間的新世界紀錄:27.9秒,比原時間記錄長0.3秒。戶田拓夫把這架 紙飛機叫“空中之王”(Sky King),僅由一張紙折疊而成,整個過程未使用膠水和剪子。(此處只提供大致疊法,具體折法及比例詳見戶田拓夫的紙飛機書籍)。
美國紙飛機大師約翰·柯林斯(John Collins號稱“Paper Airplane Guy”)設計的紙飛機在2012年2月26日打破由Stephen Kreiger保持了9年的紀錄—— 226 英尺10英寸(69.14米),由橄欖球運動員Joe Ayoob投擲。
John以自己妻子的名字“蘇珊”(Suzanne)命名該飛機,蘇珊的打破了傳統距離機外形,其外形類似前面提過的6步折成的傳統型,Joe Ayoob投擲這架飛機的最好成績為232英尺6英寸,錄入吉尼斯世界記錄。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世界上最稀奇的模型(世界上最難的模型)”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世界上最稀奇的模型(世界上最難的模型)
本文地址:
/shijiezhizui/18840.html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爬山最陡的(中國爬山最高的山)
- 熱門文章
- 隨機tag
-
電熨斗底板如何去污 豪華郵輪游5天多少錢2022 中國最漂亮白鴿照片(中國最漂亮的明星圖片 中國最北冬日艷陽(中國最北最低溫度) 浩浩蕩蕩是什么意思(黃河頌中的浩浩蕩蕩是 抖音級別和金額表 喜歡吃谷物和植物種子(因禍害莊稼被稱為四 鯰魚效應是什么意思一只鯰魚帶動一群小魚的 有毒嗎(建議扔掉食用后可能會中毒) 關于中國最東端到最西端飛多久的信息 出師(出師大捷的意思) 司馬懿和諸葛亮之間的對決 最特別的名字(最特別的名字打一成語) 潤如油膏(潤如油膏的拼音) 中國搖滾最帥鼓手(中國搖滾最帥鼓手名單) 征服名字(征服還有別的名字嗎) 衛青與平陽公主什么關系兩人竟從主仆變成了 世界最大鐵礦穆通鐵礦面積83萬平方公里 外星人長什么樣) 中國最牛土堆子(中國最牛的土地爺) 3個字的網名(好聽網名2字) 歌曲世界上最胖的人(我想聽世界上最胖的人 中國最就學歷(中國最學歷是研究生還是博士 繁文縟節英文(繁文縟節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