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存最古老鎧甲(現存古代鎧甲)
xj
2023-04-18
中國的鎧甲,在經歷了原始甲胄及皮甲時期以后,在漢代進入了鐵鎧時期。鐵鎧作為中國古代護甲的主角,從漢代至明代一直沿用了一千多年。歷史上,身穿鐵鎧的猛將也常被成為“鐵猛獸”。當然,各個時代的鐵鎧有其不同的形制與特征,現在讓我們揭開其神秘的面紗吧。
▲后人還原秦代身穿鎧甲的士兵
一. 漢代札甲
鐵甲在漢代就已經登上了戰爭的舞臺。漢代的鐵甲又稱“玄甲”,現今已出土的許多文物也證明了當時鐵甲已被漢軍廣泛使用。
▲漢代鎧甲
如在呼和浩特市出土的一套漢軍實戰鎧甲,所用甲片共約650片,約合22斤;在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墓中出土的鐵鎧,其所用甲片達2859片,重近34斤。這些甲片以編繩連結,形成一領完整的鎧甲。
▲西漢步兵陶俑
整套鐵鎧分為四個部分:保護軀干的“身甲”;保護頸部的“盆領”或“鍛铔”;保護臂部的“釬”;保護頭部的“胄”,或稱“首鎧”及“兜鍪”。漢代的盔甲在形制上有簡易之分:一部分只含有保護軀干的身甲;一部分則增加了保護臂部的釬;還有一些則全部都具備。
▲鐵鎧
用以編綴鐵甲的甲片大概可以分為三類:1.大型長條形甲片,又稱為甲札;2.中型圓角長方形甲片;3.小型甲片。而在特殊部位(如頸部、關節處)所用甲片還有其他形制,但面積一般較小。而用以編綴甲片的通常是麻繩與皮絳,編綴的方法并不復雜易于戰損時的修復。而此時的皮甲雖然尚在服役,但已開始效仿鐵鎧的形制及編綴方式。
二. 三國筩袖鎧
筩袖鎧是一種鋼鎧,最早出現于東漢,后為諸葛亮改進,因此筩袖鎧又被稱為“諸葛亮筩袖鎧”,聽起來非常山寨。到兩晉時期,筩袖鎧已經成為軍隊的制式裝備。筩袖鎧的胸、背部甲片聯綴在一起,在肩部留有筩袖,甲上刻畫出魚鱗紋或龜甲紋,材質主要為“百煉鋼”。
▲筩袖鎧
筩袖鎧的形態與現代的短袖套衫相似。比較漢代的札甲,筩袖鎧有兩個不同。一個是筩袖的出現,其長度在全臂鎧與無臂鎧之間,在保證了靈活性與防護力的同時減少了耗材。第二個是漢代的鎧甲胸前開襟,而筩袖鎧胸前不開襟,這同樣也增強了鎧甲防護力。
▲筩袖鎧
三.南北朝兩當鎧
“兩當”,又作“裲襠”或“兩襠”,其形制與兩當衫類似,“其一當胸,其一當背”。兩當鎧出現于三國時期,經過不斷改進后于南北朝取代筩袖鎧成為軍隊的制式防具,并被定為武官的主要服制。
▲兩當鎧
兩當鎧由一片胸甲和一片背甲組成,并在肩上用帶前后扣聯,腰上束帶,腋下并不相連。材質上分為鐵甲與皮甲,形制極為相似。鐵甲所用的甲片大小不同,兩當甲也有所區別。有面積較大的長條形甲片所編綴的稱“牌子鐵裲襠”。除此之外,到了魏晉時期,鎧甲對于下身的防護加強。不僅有腿裙,還有防御更全面的褲型下甲。
▲魏晉時期的魚鱗筩袖鎧
四. 隋唐明光鎧
明光鎧胸前與背后均有大型金屬圓護,肩部覆有披膊,大腿處有腿裙,兜鍪垂下護耳。鎧甲自頷下有縱束的繩結,在腹前打結,再束于腰上。在戰場上打斗之時,胸、背處的金屬圓護將反射陽光,這便是“明光”二字的來源。
▲后人還原的明光鎧
明光鎧的出現最少可以追溯至三國時期,但直到北朝末年至隋朝這段時間,明光鎧才作為制式裝備在軍隊中推廣開來,并逐漸成為騎兵的主要制裝,與具裝配合使用,并逐漸推廣至步兵。
▲南北朝時期明光鎧
隋代的明光鎧形制上并沒有太多的改變,只是腿裙處稍有加長,但唐代的明光鎧卻出現了極大的變化,并衍生出五種的唐代明光鎧。這些明光鎧除了出現保護大腿的“膝裙”和保護小腿的“吊腿”以外,其圓護的大小與位置或多或少都發生了改變。其中最后一型的明光鎧,其圓護已從胸前的兩塊變為腹部前的一塊。而下圖中耳護向上翻卷的兜鍪,也同樣是一種創新。
▲隋唐時期明光鎧
《唐六典》記載了十三種盔甲:明光甲、光要甲、細鱗甲、山文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和鎖子甲。其中鐵甲包括了明光、光要、細鱗、山文、烏錘和鎖子甲六種,是實戰所用的制式防具。但絹甲、布背甲和白布甲顯然不具備實戰價值,只是禮儀用甲。至于唐代的皮甲,其結構較為簡單,依然將皮革制成甲片然后編綴成甲。
▲唐代山文
當然,山文甲主要指甲片的形狀分類,如上面這件山文甲,還保留著明光鎧的一些特征,如金屬護胸。
▲現代根據想象復原的山文甲甲片
五、鎖子甲
鎖子甲是一種“舶來品”,雖然鎖子甲在中國出現較早,但據考證其真正傳入中原的時間是在公元八世紀左右。鎖子甲在中國又有“鎖甲”、“連環甲”、“環鎖鎧”等名,其形制與中國原有的鎧甲大有不同。
▲影視劇中的鎖子甲
中國古代的鎧甲主要由甲片編綴而成,但鎖子甲不用甲片,而以小型金屬環密集套扣相聯而成。金屬環越小,鎖子甲的密度越大,其防護效果也越強。高質量的鎖子甲能使“槍箭極難透傷”,但卻要使用二十余萬枚金屬環,這給制造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歐洲的鎖子甲
六. 宋代“步人甲”
宋代的鎧甲較唐代形制已大為不同,首先就是脫離了延續數百年的明光鎧的基本形制,身甲上沒有了金屬圓護,由十二列小長方形甲片編綴而成,披膊延伸至胸前取代了明光鎧的圓護,而原本由身甲延伸的盆領處(即原本保護頸部的部分)也不見了,并且兜鍪向下延伸用以防護頸部。身甲上面保護胸、背部分,腰部處向下延伸出兩片膝裙,披膊分有兩片在頸背后聯結,用帶紐結在頸下。
▲古籍記載的步人甲
▲步人甲
七、明清棉甲
自火藥被用于戰爭以后,金屬鎧甲的防護作用被大大削弱,而以棉甲為代表的布面甲開始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之中。這種外批棉花、內襯甲片的鎧甲,一直被使用到清朝末年。
▲明清棉甲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樂小魚,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中國歷史最強的鎧甲出現在哪朝,你絕對想不到戰場上短兵相接,保存自己和消滅敵人同等重要。鎧甲作為中國古代的單兵防御裝備,在冷兵器時代顯得尤為重要。鎧甲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
1鎧甲雛形--皮質鎧甲
鎧甲最早可追溯于原始社會時以藤、木、皮革等原料制造的簡陋的護體裝具。相傳甲是夏朝第七位夏后杼(予)發明的。夏軍在進攻東夷人時,為了防御善于射箭的東夷人的攻擊,杼發現用獸皮制做甲,可抵消了東夷人的弓箭優勢,使夏軍戰斗力大大增強。這便是鎧甲的雛形。為了滿足實用性和美觀性的發展要求,商周時期的人們將整片皮甲裁剪成皮革片,并將兩層或者多層粘和起來,表面涂漆,制成牢固、美觀、耐用的甲片,再用繩編連成甲。在實戰中,鎧甲和盾相結合可以有效抵御青銅器兵器的進攻。
西周鎧甲
2鎧甲主流--鐵質鎧甲
隨著中國冶煉技術的進步—炒鋼法的出現,鋒利的鋼鐵兵器進入實戰,這也要求單兵防護裝備也隨之開始革新,鐵質鎧甲開始出現。秦代的重裝步兵和銳士就是著裝炒鋼鐵鎧甲。技術的發展和國力的強大,使得鐵質鎧甲在西漢時期開始大量裝備部隊,并成為軍中的主要裝備。
西漢鎧甲
此后,鐵質鎧甲成為中國古代將士的主要防護裝備材料,人們更多的對鎧甲的形式、防護攻擊種類、防護部位等方面的改進。如在西漢時期,鐵鎧也經歷由由粗至精的發展,從較大的長條形的甲片編的札甲逐漸發展為較小鱗片編制的魚鱗甲。保護的部位也從胸背的保護發展的肩臂和腰胯的保護。魏晉南北朝開始出現了明光鎧。明光鎧在胸前和背后均有圓護,且裝有護膝、護肩,身甲則長至臀部。明光鎧的圓護多以銅鐵等金屬制成,并且打磨的非常亮,在太陽的照射下會發出耀眼的明光。唐代,中國無論是在裝備、素質,士氣和將帥能力都達到冷兵器時代的高峰,鎧甲亦不列外。唐代改進了冶煉技術,使鎧甲質量更輕,防御能力更強,發展出了以明光鎧為首的唐十三鎧。鎧甲李世民所率領的玄甲軍其實就裝備黑鐵盔甲的重騎兵。這支重騎兵在唐統一的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國歷史上十大騎兵的兵種之一。
鐵質鎧甲發展歷程
宋朝步人甲是最接近歐洲重甲的中國鎧甲。宋代由于北方產馬地區的喪失,戰馬極度缺失,宋朝只能采用重裝甲步兵對抗北方以騎兵見長的遼國和金國。宋朝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到29公斤,而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則會達到32-35公斤。宋朝步人甲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裝甲。岳飛、韓世忠等名將以重步兵的密集陣型屢屢擊敗金人的騎兵,但是這種重甲步兵的機動性不足,勝時無法追擊,敗時無法及時撤退。在郾城大戰中,岳飛即把裝備有大刀和大斧的裝甲步兵按兩翼擺開陣勢,有效的抵御了金騎兵的進攻。而在柘皋戰役中,以重步兵為主力的宋軍由于負荷過重,也因此未能全殲潰不成軍的金騎兵。
宋朝步人甲
3明清鎧甲--綿質鎧甲
自從火器出現以后,傳統的重型鎧甲的防御能力明顯不足,從元代開始,出現了外為棉布料,要害部位裝有鐵片的布面甲,這就是綿甲的前身。明代是重型鎧甲和輕型鎧甲交替的時期,輕型鎧甲主要是指綿質鎧甲。綿質鎧甲柔軟、輕巧,其表面有大量的鐵甲或者銅甲。這種鎧甲可以抵御弓箭和初級火器的攻擊。努爾哈赤以十三服鎧甲起兵后,其鎧甲即以綿甲為主,這種鎧甲在清宮劇中經常看到。人們將棉花打濕并反復拍打制成綿片,把多張綿片夾入鐵甲,內外用銅釘或者鐵釘固定,即可得到八旗鎧甲。其綿質材料主要防御火器,鐵質材料主要防御弓弩等。這種軟硬結合防御機理和現代復合防彈衣的機理相似。
棉甲制作容易,價格低廉,且不像傳統重型鎧甲需要量身定做,方便大批量生產,重量輕,對早期火器有很強的防護力(中彈傷的不重),很顯然袁崇煥的紅衣大炮的威力,就不是這種鎧甲所能抵御的了,努爾哈赤即是實例。
清代鎧甲
4其他鎧甲--紙質鎧甲和絹質鎧甲
唐朝國力鼎盛,統治者奢靡之風漸盛,軍隊的鎧甲也從實用的功能中發展處了眾多的以裝飾為主的儀典服飾,紙質鎧甲也就是在這時候出現的。紙有很好的柔韌性且分量較輕,遇到水時,其韌性更強。紙質鎧甲是用多層紙疊粘在一起制成的甲衣,在分量上比青銅、鐵制作的鎧甲輕,也便于展示。這種材質鎧甲有一定的防御能力,質量輕但怕火,因此主要用于南方水軍。因為南方多雨鐵質鎧甲易生銹,明朝戚家軍抗擊倭寇時,紙質鎧甲得到了應用。
另外還有絹甲,它一般不用于實戰,只是宮廷侍衛、武士的戎服,這種鎧甲用圖案華美的絹或織錦作面料,內襯數層厚帛制成。和皮甲、鐵甲一樣,絹甲上也鑲有皮革、金屬制造的飾件,穿著更利索、更得體。除了鎧甲材質的多樣,唐代戎服的顏色也是五顏六色,特別是盛唐時期的絹甲,呈現出五彩斑斕的色彩,鮮艷而華麗。唐代的布甲、紙甲不只是用于表演的道具鎧甲,它們依然具有實用性和堅固性,布甲、紙甲實際上是唐代的一種新型鎧甲,是一種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輕型鎧甲。在戰場上同樣可以保護戰士的身體,只是在抗擊重兵器沖擊方面要遜色于金屬鎧甲。
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盔甲在哪里?樓主你好
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盔甲保存在北京故宮,保存數量比較多的清朝盔“布面鐵衣”,結構為內鐵外棉,是仿明朝中后期的一種盔甲。其他朝代的目前只能從壁畫,雕刻,人俑和文字記載中看到,除了一些石頭做的冥器之外沒有出土過整套。
LS注意,樓主問的是最完整的古代盔甲,夏商周的青銅頭盔在我們江西出土過很多,博物館里隨便可以看見,但只是一頂胄而已,而沒有完整的身甲
[img]介紹10種中國古代的名甲的名稱和來歷中國古代鎧甲,由于材料、保存上的問題,能夠完整保存至今的很少,大部分只能根據史籍和出土的零碎來推測研究。我國古代基本使用札甲,年代久一點,連接鎧甲的麻繩或皮條就會腐爛,造成保存不易。而歐洲鎧甲除了本身材料特點易于保存外,還因為有很多盔甲都是家族世代保存的,所以流傳下來的也不少,再加上現在盔甲成為高檔裝飾品,更加深了現代西方人對盔甲的興趣。br 鎖子甲在中國古代又稱“環鎖鎧”。一般由鐵絲或鐵環套扣綴合成衣狀,每環與另四個環相套扣,形如網鎖。由西域傳入中國,最早記載見于《先帝賜臣鎧表》。《晉書.呂光載記》描述此類鎧甲“鎧如環鎖,射不可入。”唐代極為盛行,并將此甲列為13種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還仍有沿用。br 古代所謂“金甲”東西方都有,是貴族為了顯耀身份在鎧甲上鍍金而已。至于金絲甲,與其防護原理相似的應該是鎖子甲,屬于柔性鎧甲,優點是透氣性好,絕對重量小,缺點是防護能力差,不能抵擋大力的打擊和刺擊。br 我國古代的盔甲并不輕。在宋代,歐洲鎖子甲的重量不過15公斤,15世紀時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雖然17世紀最重的盔甲達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圍內。以重量而言,中國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于典型的札甲。其防護范圍包括全身,以防護范圍而言,是最接近歐洲重甲的中國鎧甲,但是也沒達到歐洲重甲那種密不透風般的防護程度。br 根據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KG,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鎧甲以29.8KG為限。此后,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KG;由于弓箭手經常卷入近戰格斗,其鎧甲定為28-33KG;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KG。同時期的歐洲步騎兵的鎧甲類型還以鎖子甲為主,沒有達到如此的重量。br 紹興十年前后,是宋朝軍隊最強大的時期。名將岳飛、韓世忠等,率領以鐵甲、長槍強弩為主要裝備的重步兵,以密集陣容屢屢擊敗女真族金朝騎兵。包括兵器在內,當時宋軍重步兵的負荷高達40-50KG,由于裝備過重,機動性受到影響,如紹興十一年(1141)的祏皋戰役,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由于身被重甲,加上過于長大的兵器,負荷過重,因為未能全殲已潰不成軍的金朝騎兵。br 從出土的實物來看,古代戰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除皮甲之外,商周時期的戰甲還有“練甲”和“鐵甲”。練甲時間較早,大多以縑帛夾厚綿制作,屬布甲范疇。鐵甲出現于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制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br 商代鎧甲br 衣、裳、舄是根據廣漢商代祭祀吭出土青銅像和石邊璋線刻人像復原,胄采用江西薪干縣商墓出土實物,甲參考安陽殷墟遺址遺跡。br br 西周鎧甲br br 戰國鎧甲br br 秦將軍鎧甲br 這種鎧甲為臨陣指揮的將官所穿。胸前、背后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繪上圖案。甲衣的形狀,前胸下擺呈尖角形,后背下擺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制成,上有幾何形花紋。整件甲衣前長97厘米,后長55厘米。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后腰等處,都綴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狀為四方形,每邊寬大處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條或牛筋穿組,呈“V”字形并釘有鉚釘。另在兩肩裝有類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處還露出彩帶結頭。br br 秦弓箭手br br 漢將軍甲br br 南北朝時期明光鎧br 魏晉北朝時期的鎧甲主要有筩袖鎧兩、襠鎧和明光鎧。“明光鎧”一詞的來源,據說與胸前和背后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制成,并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于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后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有數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左面陶俑是戴兜鍪、穿明光鎧的武將;右面是明光鎧穿戴展示圖。br br 隋甲br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兩襠塏的結構比前代有所進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擺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御。明光塏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期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隋代戎服為圓領長袍。br 隋甲br br br 唐甲br 唐代胄甲,用于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制成的鎧甲,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實戰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br 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后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可見,鎖子與山文是并列的兩種鎧甲。br br br br 魚鱗甲.羅圈甲.山文字甲,這些甲都屬于一種范疇,它們不是全身甲。但是,我認為它們的某些防護能力是不同的,象山文字甲,它的“倒丫”甲片中間凸兩邊凹,由多片甲片相互扣合成整片甲,這樣甲表面形成無數的凹凸面,非常利于防箭。宋明兩朝多裝備此甲,甚至影響了民畫藝術,民畫中的武士都披此甲。我喜歡此甲,因為這是中國獨有的。br 五代十國br 五代時期在服飾方面基本沿襲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歷史舞臺,鎧甲重又全用甲片編制,形制上變成兩件套裝。披膊與護肩聯成一件;胸背甲與護腿連成另一件,以兩根肩帶前后系接,套于披膊護肩之上。另外五代繼續使用皮甲,用大塊皮革制成,并佩兜鍪及護項。本圖為五代時期穿鎧甲及戎服的武士復原圖。br br 遼武士br 據《遼史》記載,遼在契丹國時,軍隊就已使用鎧甲,主要采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樣式,以宋為主。鎧甲的上部結構與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顯比宋代的短,前后兩塊方形的鶻尾甲覆蓋于腿裙之上,則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點。鎧甲護腹好象都用皮帶吊掛在腹前,然后用腰帶固定,這一點與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圓護,是遼代特有的。遼代除用鐵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裝分為公服和常服兩種,樣式沒有明顯不同,都是盤領、窄袖長袍,與一般男子服飾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緊身一些。這兩種都可作戎服。br br 金武士br 早期的鎧甲只有半身,下面是護膝;中期前后,鎧甲很快完備起來,鎧甲都有長而寬大的腿裙,其防護面積已與宋朝的相差無幾,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響。金代戎服袍為盤領、窄袖,衣長至腳面;戎服袍還可以罩袍穿在鎧甲外面。br br 西夏武士br 武士所穿鎧甲為全身披掛,盔、披膊與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兩襠甲,長及膝上,還是以短甲為主說明鎧甲的制造畢竟比中原地區落后一些。西夏的官服為也可作戎服,如遼代的契丹服一樣,兩者五明顯差別。由于西夏社會的封建程度不是很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是比較平等,以此在服飾上的等級觀念不那么強。br br br十三世紀蒙古士兵br 元武士(元)br 元代鎧甲有柳葉甲、有鐵羅圈甲等。鐵羅圈甲內層用牛皮制成,外層為鐵網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透,制作極為精巧。另外還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種本民族的服飾,即質孫服,樣式為緊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領和方領、長和短兩種,長的至膝下,短的僅及膝。還有一種辮線襖與質孫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擺寬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縫以辮線制成的寬闊圍腰,有的還釘有鈕扣,俗稱“辮線襖子”,或稱“腰線襖子”。這種服裝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軍隊的將校和宮廷的侍衛、武士都可服用br br 清甲br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雕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后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繡有紋樣,并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后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于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此圖為清代黃緞銅釘銅葉甲,但沒有護心鏡。br br 清朝時,大量使用的鎧甲是綿甲,是在堅厚的綿或絹的布料上鑲嵌有鐵片,并用銅釘固定的一鐘鎧甲。看上去,就像一件綿大衣一樣。綿甲具有一定的防寒性,適合中國北方步騎兵使用,厚實的布料中密嵌著鐵甲葉,對冷兵器和火器都有一定的防護能力
中國古代的鎧甲發展史?鎧甲相傳甲是蚩尤發明的。鎧甲起源于原始社會時以藤、木、皮革等原料制造 漢將軍甲
的簡陋的護體裝具。商周時期,人們已將原始的整片皮甲改制成可以部分活動的皮甲,即按照護體部位的不同,將皮革裁制成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皮革片,并把兩層或多層的皮革片合在一起,表面涂漆,制成牢固、美觀、耐用的甲片,然后在片上穿孔,用繩編聯成甲。皮甲在車戰中與盾相配合,可以有效地防御青銅兵器的攻擊。在使用皮甲的同時,也開始在甲上使用一些青銅鑄件,但并不普遍。戰國后期,鋒利的鋼鐵兵器逐漸用于實戰,促使防護裝具發生變革,鐵鎧開始出現。發現的時代最早的鐵鎧甲片,是在河北省易縣燕下都遺址出土的。但直到漢朝,鐵鎧才逐漸取代了皮甲。西漢時期的鐵鎧經歷了由粗至精的發展過程,從用較大的長條形的甲片(又稱甲札)編的札甲,逐漸發展為用較小的甲片編的魚鱗甲;由僅保護胸、背的形式,發展到加有保護肩臂的“披膊”及保護腰胯的“垂緣”。隨著鋼鐵加工技術的提高,鎧甲的精堅程度日益提高,類型也日益繁多,其防護身軀的部位逐漸加大,功能日益完備。到三國時已出現了一些新型鎧甲。在曹植的《先帝賜臣鎧表》中,列有黑光鎧、明光鎧、兩當鎧、環鎖鎧和馬鎧等五種。南北朝時期,隨著重甲騎兵的發展,適于騎兵裝備的兩當鎧極為盛行。北魏以后,明光鎧日益盛行,逐漸成為鎧甲中最重要的類型,直到隋唐時期仍是如此。至北宋初年,鎧甲發展得更加完善,形成一定的制式。火器的出現,使有效地抗御冷兵器的古代鎧甲,開始趨于衰落。直到20世紀初,清朝編練用近代槍炮裝備的“新軍”時,古代鎧甲的使用才終止。
中國古代有什么名鎧甲?中國古代鎧甲大全!!!!!!!
中國古代鎧甲,由于材料、保存上的問題,能夠完整保存至今的很少,大部分只能根據史籍和出土的零碎來推測研究。我國古代基本使用札甲,年代久一點,連接鎧甲的麻繩或皮條就會腐爛,造成保存不易。而歐洲鎧甲除了本身材料特點易于保存外,還因為有很多盔甲都是家族世代保存的,所以流傳下來的也不少,再加上現在盔甲成為高檔裝飾品,更加深了現代西方人對盔甲的興趣。
這里推薦一本書,書名叫,作者是日本的蓧田耕一(唉...),由香港萬里機構出版,在三聯書店應該可以買到,港幣是85元。書中以“斬”、“打”、“扎”、“射”、“城”、“火”、“暗”、“甲”八個類別對中國古代兵器進行描述。書中對各種不同類型古代兵器的長度和重量數據描繪非常精確,長度單位甚至精確到小數點后一位,日本人的嚴謹認真可見一斑。
鎖子甲在中國古代又稱“環鎖鎧”。一般由鐵絲或鐵環套扣綴合成衣狀,每環與另四個環相套扣,形如網鎖。由西域傳入中國,最早記載見于《先帝賜臣鎧表》。《晉書.呂光載記》描述此類鎧甲“鎧如環鎖,射不可入。”唐代極為盛行,并將此甲列為13種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還仍有沿用。
古代所謂“金甲”東西方都有,是貴族為了顯耀身份在鎧甲上鍍金而已。至于金絲甲,與其防護原理相似的應該是鎖子甲,屬于柔性鎧甲,優點是透氣性好,絕對重量小,缺點是防護能力差,不能抵擋大力的打擊和刺擊。
我國古代的盔甲并不輕。在宋代,歐洲鎖子甲的重量不過15公斤,15世紀時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雖然17世紀最重的盔甲達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圍內。以重量而言,中國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于典型的札甲。其防護范圍包括全身,以防護范圍而言,是最接近歐洲重甲的中國鎧甲,但是也沒達到歐洲重甲那種密不透風般的防護程度。
根據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KG,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鎧甲以29.8KG為限。此后,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KG;由于弓箭手經常卷入近戰格斗,其鎧甲定為28-33KG;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KG。同時期的歐洲步騎兵的鎧甲類型還以鎖子甲為主,沒有達到如此的重量。
紹興十年前后,是宋朝軍隊最強大的時期。名將岳飛、韓世忠等,率領以鐵甲、長槍強弩為主要裝備的重步兵,以密集陣容屢屢擊敗女真族金朝騎兵。包括兵器在內,當時宋軍重步兵的負荷高達40-50KG,由于裝備過重,機動性受到影響,如紹興十一年(1141)的祏皋戰役,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由于身被重甲,加上過于長大的兵器,負荷過重,因為未能全殲已潰不成軍的金朝騎兵。
從出土的實物來看,古代戰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除皮甲之外,商周時期的戰甲還有“練甲”和“鐵甲”。練甲時間較早,大多以縑帛夾厚綿制作,屬布甲范疇。鐵甲出現于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制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
商代鎧甲
衣、裳、舄是根據廣漢商代祭祀吭出土青銅像和石邊璋線刻人像復原,胄采用江西薪干縣商墓出土實物,甲參考安陽殷墟遺址遺跡。
圖片太多了!資料太豐富了。大家自己去看看吧
地址:;u=285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中國現存最古老鎧甲(現存古代鎧甲)”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中國現存最古老鎧甲(現存古代鎧甲)
本文地址:
/shijiezhizui/19315.html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世界上最粗甜桿(最粗的桿子)
- 熱門文章
- 隨機tag
-
中國最漂亮女僵尸(中國最好看的女僵尸) 秦始皇陵為什么不挖的原因有哪些 中國最兇的船員(中國船員遇害) 烏衣巷位于什么地方 世界上最隱藏的鳥類(世界上最隱秘的動物) 值得一看的書(值得讀的書) 世界最耐寒的動物排行北極熊只能排第四(難 雙胞胎起名網(雙胞胎起名大全) 華晨宇個人資料 明年是什么年(明年是什么年不能結婚) 獅身人面像被打開了嗎(世界上最嚇人的雕像 水瓶座和什么座最配(水瓶座和什么座最配) 錢泳辰直播被舉報稱會幫大家實現演員夢 只是一種民間習俗(不用刻意遵守或反對) 地鼠吃什么食物 封門村被國家封了(封門村為什么叫封門村) 中國佛教最典型(中國佛教排行榜) 竇太后不喜歡劉啟的原因 世界上最悲情的太子(世界上最悲情的太子妃 何妨歲月白發催什么意思) 世界上最艱難上學路(世界上最難的上學之路 中國國產最豪華的車(國產最豪華的汽車) 中國最東到最西的地方(中國最東到最西差幾 中國最漂亮種鴿(中國本土觀賞鴿子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