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南方的民族(中國最南方是)
xj
2023-05-05
從周朝開始,周朝王室及周朝所封的所有諸侯國均被稱為華夏,華夏生活的地方是以鎬京(今陜西西安)到洛邑(今河南洛陽)為核心,沿著黃河和長江流域分布的廣大地區(qū),而為了區(qū)別華夏與外族,周朝把華夏之外按地理位置不同分為四個區(qū)域。
按方向可劃分為四個稱呼,分別是: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簡單地說,東夷就是指居住在華夏以東的胡人或者外族,西戎就是居住在華夏以西的胡人或者外族,南蠻就是居住在華夏以南的胡人或者外族,北狄就是居住在華夏以前的胡人和外族。
最早的時候,就連楚國都被周人稱為楚蠻,所以楚國一直有“不服周”的傳說,就是不服從周朝,但是后來楚國又不斷學習中原華夏族的禮儀,等到周朝禮樂崩壞時,反而是楚國深得周朝禮儀,其實在楚國的擴張過程中,不斷地征服南蠻,不斷地融入楚國,但是,楚國的南方仍然有一些被稱為南蠻的民族。
南蠻是一個總稱,可以理解為南方所有的蠻族,蠻就是野蠻、不開化的意思,春秋戰(zhàn)國時期,南方的蠻族非常多,大多數(shù)在楚國擴張過程中,融入了楚國,這也是楚國被稱為南蠻的原因之一,但是,也存在一些比較大的蠻族,其中一個說法就是有蠻族、濮族、巴族三個民族,這也就是三苗的后裔。
蠻族是生活在今湖南南部、江西南部及福建、兩廣一帶的民族,這里的蠻族更像是一個統(tǒng)稱,在當時楚國的南方和東南方。濮族是生活在今云南、貴州,四川及重慶一帶地區(qū)的民族,在當時的楚國西南位置。巴族是生活在今天三峽地區(qū)的一個古老部落,在楚國的西邊及西南位置。
除了上面講的三個民族,此外還有庸族、蜀族、羌族、髳族、微族、盧族、彭族等民族,這些民族還參與過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誓師大會,庸族是生活在今湖北竹山一帶的民族,蜀族是生活在今四川成都及附近地區(qū)的民族,羌族是生活在今天青海、甘肅及四川北部的民族。
到了秦朝時期,南蠻則主要就是百越族,百越族不是一個民族,而是很多民族的統(tǒng)稱,有東甌、閩越、南粵、西甌、南越、吳越、邘越、駱越等等,這些民族統(tǒng)稱為百越,也就是后來的壯族、侗族、黎族、布依族、傣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的祖先。
秦始皇發(fā)動50大軍經(jīng)過幾次南征百越的戰(zhàn)爭,逐漸將百越之地納入華夏范圍,成為華夏的一部分,到了漢朝時期,這些地區(qū)進一步開發(fā),不斷融入漢朝,這些地區(qū)的民族與華夏族不斷融合,形成了漢族。
但是,在整個長江以南,雖然大部分民族融入了漢族,但還有一些比較封閉的地區(qū)仍然有獨立的民族一直在生存,比如漢朝南方有盤瓠﹑廩君﹑板楯三個蠻族,盤瓠蠻也稱為五溪蠻,生活在漢朝荊州的武陵郡,三國時期劉邦伐吳時,還邀請了盤瓠蠻的首領沙摩軻一起攻打東吳,盤瓠蠻也就是今天土家族的祖先之一。
板楯蠻就是賨(cóng)人,也是土家族的祖先之一,生活在嘉陵江附近,也就是今天四川省的南充市一帶,三國時期蜀漢將領王平就是漢化的板楯蠻,因為他們與漢族雜居,生活在漢朝的統(tǒng)治區(qū),一定時間后,雙方就自然融合了。
漢朝之后的朝代,南方的蠻族數(shù)量已經(jīng)不多了,一部分融入漢朝,另一部分與漢族不斷打交道,逐漸融入漢朝的過程中,基本上同化了,當時漢朝的勢力范圍一直向南到達南海,包括今天的兩廣地區(qū)、福建、浙江、海南和越南中北部。雖然后來的朝代偶爾也有蠻族叛亂,但對漢朝來說已經(jīng)形不成大規(guī)模的威脅。
華夏南方的這些南蠻民族,為何不像北方的匈奴、蒙古一樣對中原地區(qū)進行大規(guī)模侵擾呢?
根本原因就是生活習慣不同。北方的匈奴也好,蒙古也罷,都是游牧民族,他們是居無定所,以游牧和搶掠為生,他們的特點是全民皆兵,靠天吃飯,當收成不好時,就當強盜來搶劫,搶劫的主要目標是中原,也就是華夏族,而且游牧民族是馬背上的民族,他們的軍隊清一色的騎兵,擅長快速突襲,然后搶了就換個地方繼續(xù)搶。
對于這樣的作戰(zhàn)特點來說, 中原民族根本無法應戰(zhàn),因為中原沒有大量的戰(zhàn)馬,產(chǎn)馬區(qū)都在游牧民族控制區(qū),除非中原民族有強大的實力,比如西漢時期,漢武帝以舉國之力收集戰(zhàn)馬,物資,糧食與匈奴決戰(zhàn),耗費極大,但是匈奴與蒙古這樣的游牧民族不管你是否強大 ,照搶不誤,不搶的話,他們有時候就無法生存,他們不但搶華夏的,還搶其他小的游牧,這是他們的生活習慣。
而南方蠻族不同,南方蠻族雖然不是漢朝,但同樣是以耕地種糧為生,他們與華夏族有著共同的習慣,很容易融入華夏,這從秦始皇對待南北不同的政策就能看出,秦始皇對于北方的匈奴是以驅(qū)逐為主,然后再修建長城來防御匈奴,而對于南方蠻族來說,秦始采用的是直接征服,并從中原派出大量的軍隊和百姓與當?shù)厝艘黄鹕?,同化,然后融合?/p>
雖然南方蠻族也不斷反抗華夏族,但是在不斷的反抗中,雙方也不斷在融合,比如東漢與羌人進行了一百多年的戰(zhàn)爭,雙方不斷融合,羌人后來在宋朝還建立一個西夏王朝,后來被元朝所滅,再后來就沒有羌人了,融入了漢族。
南方蠻族之所以沒有像匈奴和蒙古一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生活習慣與漢族類似,他們大部分以耕地為生,跟漢族一樣不善于騎兵射箭,只要他們能生存下去,就不會向中原侵擾,另外,由于大部分南方蠻族沒有形成一個強大的力量,力量過于分散,他們無法與中原民族對抗,也就無法侵擾中原,只有零星的叛亂和起義,不足于威脅中原。
最后一點,南方蠻族生活的地區(qū)一般以山地居多,不像北方是一望平坦的草原,適當大規(guī)模行軍作戰(zhàn),南方山區(qū)非常多,不適合大規(guī)模作戰(zhàn),當年秦始皇南征百越的大軍,很多人在叢林中被南蠻殺死,連主帥屠睢都被殺,因為很久以前南方都是大片的原始森林和山地,根本不適合大規(guī)模作戰(zhàn),這是地形原因,導致南方蠻族無法大規(guī)模侵擾中原。
[img]南方地區(qū)的民族特色。自然區(qū)劃概念
自然區(qū)劃概念的“南方地區(qū)”,指中國東部季風區(qū)的南部,主要是指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漢地九州地區(qū),東臨東海,南臨南海。包括江蘇大部、安徽大部、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云南大部、貴州、四川東部、重慶、陜西南部、廣西、廣東、香港、澳門、海南、臺灣、甘肅最南端、河南的南陽、信陽地區(qū)。
面積約占全國的25%,人口約占全國的55%,漢族占大多數(shù)。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較多的,多居住在西南和中南地區(qū)。區(qū)內(nèi)的少數(shù)民族有30多個,其人數(shù)5000多萬,主要分布在桂、云、貴、川、湘、瓊等地,人數(shù)較多的為壯、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中國自然區(qū)劃
以秦嶺-淮河一線作為“南方地區(qū)”的北界是學術界普遍接受的觀點。1908年,原中國地學會首任會長張相文從自然地理分區(qū)等角度出發(fā),在其所著的《新撰地文學》中首次提出“北嶺淮水”為我國的“南北分界線”。當時,與南嶺相對應的北嶺,即是秦嶺。當代學者多認為,“秦嶺—淮河”不單純是“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而是“中國南北地理氣候分界帶”(簡稱“中國南北分界帶”)。[2]
因自然區(qū)劃概念廣泛運用與中小學基礎教育,因此本詞條主要依據(jù)自然區(qū)劃概念。
基于自然區(qū)劃的南方地區(qū)
行政區(qū)劃概念
行政區(qū)劃概念的南方地區(qū)的范圍大致包括東南、中南和西南地區(qū)。包括江蘇、安徽、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慶、云南、貴州、西藏、廣西、廣東、海南、臺灣、香港、澳門。
與自然區(qū)劃有不同程度的差異,陜西南部秦嶺以南、河南的信陽、南陽等地區(qū)、甘肅南端屬于自然區(qū)劃的南方地區(qū);江蘇與安徽兩省的北部、西藏、四川西部、云南北端不屬于自然區(qū)劃的南方地區(qū)。
人口約占全國的52%,漢族占大多數(shù)。區(qū)內(nèi)的少數(shù)民族有30多個,其人數(shù)5000多萬,主要分布在云、貴、川、渝、湘、桂、瓊等地,人數(shù)較多的為壯、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傳統(tǒng)文化
民居:竹樓、亭榭、徽派建筑等。
戲曲藝術:昆曲、粵劇、黃梅戲、越劇、白局、揚劇等。
工藝品:云錦、蜀繡、蘇繡、揚繡等。
中國南部有哪些民族?錦繡譽滿海內(nèi)的壯族壯族人民有歌圩的習俗。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大家聚集到山坡上,搭起賽歌臺,參加唱山歌會的男女青年們先唱“見面歌”、“迎客歌”。如果一位男青年看中了一位女青年,便向她唱“求歌”、“請歌”。女方答歌之后,雙方開始賽歌,互相問答,即興編詞。如果對歌的男女青年相互有了愛慕之心,便退出會場,另相約會。唱過山歌之后,就開始拋繡球、碰彩蛋、搶花炮等娛樂活動。大的歌圩有上萬人參加。當?shù)厝藗円猿礁鑱砥砬箫L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壯族過去有20種稱呼,1949年以后統(tǒng)稱為僮族,1965年又改為壯族。壯族在中國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云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少數(shù)分布在廣東、湖南、貴州、四川等省。壯族有本民族的語言,過去使用以方塊漢字構成的土俗字,1955年創(chuàng)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
壯族在兩三千年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瑰麗的文化藝術。壯族的先民在廣西左江兩岸的峭壁上繪制了大量的崖壁面,其中花山崖一處陡壁上就繪制了1300多個人物,筆畫古樸粗擴,畫面情緒熱烈奔放。從戰(zhàn)國時期開始,壯族人就能鑄造銅鼓。它既是樂器,又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征。壯錦是久負盛名的壯族紡織工藝品,獨具民族風格,遠銷國內(nèi)外。
壯族人喜歡屹腌制的酸食,以生魚片為佳肴。婦女有嚼檳榔的習慣。過去,婚姻大多由父母包辦,但婚前戀愛自由。結婚后,新娘返回娘家居住,遇有重大節(jié)日和農(nóng)忙時節(jié)才到丈夫家短時伺居住,直到懷孕之后才常住婆家。這種習俗稱為“不落夫家”或“坐家”。
壯族人信仰多神,除祭祀祖先外,最早還膜拜巨石、高山、土地,龍蛇等。唐宋之后,佛教、道教傳人。近代以來,又有天主教、基督教傳人。中元節(jié)、牛魂節(jié)等是壯族獨有的節(jié)日。中元節(jié)又稱鬼節(jié),每年七月十四自舉行。祭祀祖宗和野鬼。?;旯?jié)在春耕以后舉行,給牛吃食品和鮮草,為耕牛招魂。
壯族聚居地區(qū)多山,大多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農(nóng)業(yè)全面發(fā)展,還建立了基礎工業(yè),開展對外貿(mào)易,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蠟染技藝嫻熟的瑤族聞名中外的蠟染,是瑤族的傳統(tǒng)手工藝。早在宋代,瑤族人就能用藍靛和黃蠟在白布上染出美麗的花紋。瑤族人特別喜歡用蠟染布做服裝、被面,頭飾等用品。
瑤族有盤瑤、花籃瑤、過山瑤等不同稱呼,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及湖南、云南。廣東、貴州等省。分布的特點是大分散,小聚居,大多住在山區(qū)。瑤族有本民族的語言,通用漢語、壯語,一般使用漢文。
瑤族的節(jié)日很多,大節(jié)日有盤王節(jié)春節(jié)、達努節(jié)、社王節(jié)、清明節(jié)等,小節(jié)日幾乎每月都有,瑤族普遍愛好唱歌,長鼓舞和銅鼓舞是傳統(tǒng)的舞蹈。青年男女在節(jié)日里,通過歌舞建立感情就可以成家。
瑤族人的服飾樣式豐富多采。男女服裝主要用青、藍土布制成。男子上穿對襟無領的短衫,下著長、短褲。廣西南丹瑤寨的男子喜穿繡邊白褲,因此有“白褲瑤”之稱。廣東連南瑤族男子喜留發(fā)髻,插雉羽,用紅布帕包頭,十分英武。婦女喜穿無領大襟上衣,下著裙、褲,在服裝的袖口,裙邊等處裝飾挑花、刺繡?,幾鍕D女卜頭飾式樣繁多,喜歡用銀簪、銀花、銀串珠、弧形銀板等配上彩色絲帶做頭飾,別具風格。少女、未婚或已婚婦女從頭飾上就可以區(qū)別出來。
瑤族人以玉米、大米,紅薯為主食,廣西金秀大瑤山產(chǎn)鳥酢,是利用“鳥盆”捕捉候鳥腌制的,味美異常,廣西北部的一部分瑤族飲用“打油茶”,即以油炒茶葉煎湯,趁熱沖泡炒米、炒豆食用,饒有風味。
每月過節(jié)的仫佬族仫佬族幾乎每月都有節(jié)日。三月初三婆王節(jié)(又叫小兒節(jié)),各村寨都要舉行祭祀;四月初八牛節(jié),這天要讓辛勞一年的耕牛休息;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大家抬紙船巡行田間驅(qū)蟲,以保豐收:八月十五后生節(jié),青年男女開展“走坡”社交活動。尤其是每年一小慶、三年一大慶的“依飯”節(jié)更是熱鬧。依飯節(jié)在每年立冬以后的“吉日”,仫佬族山寨從清晨開始便鼓聲咯咚,歌聲不斷。人們抬著豬羊到祠廟中祭祖,祈求人畜平安。白天看耍獅舞龍,晚上燃起火把看戲。
仫佬族90%左右聚居在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少數(shù)散居在宜山、柳城等20多個縣、市。仫佬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大多數(shù)人兼通漢語,使用漢文。
仫佬族服裝愛用青色。婦女在清代時穿統(tǒng)裙,現(xiàn)在穿大襟衣、長褲,梳辮結髻,戴耳環(huán)、手鐲、戒指。男子穿對襟衣服。飲食以稻米、玉米、薯類為主,喜吃辣椒和糯米飯,忌食貓、蛇肉。住的多是泥墻瓦頂平房,屋內(nèi)有燒煤的地爐。
仫佬人善唱山歌。“走坡”不僅是青年男女的一種社交活動,也是談情說愛的方式。過去,女方有“不落夫家”的習俗,直到生育后才到夫家居住。
擅長竹編和雕刻的毛南族心靈手巧的毛南人擅長竹編和雕刻。他們編織的花竹帽,民間稱為“毛南帽”,又叫“頂卡花”遠近行銷。毛南族婦女往往戴著它走娘家。他們雕刻的木質(zhì)假面具形象逼真,刻制的石柱、召碑等均有栩栩如生的龍、鳳,麒麟、仙鶴、壽松,顯示著毛南族人民的藝術才能。
毛南族自稱“阿南”,意思是“這個地方的人”,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北部環(huán)江的“三南”(上南、中南、下南)山區(qū)。他們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兼營各種副業(yè)。他們飼養(yǎng)的菜牛,遠銷香港等地。
毛南人的服飾與壯族相似。男女都喜歡穿著藍色和青色的大襟和對襟衫。婦女穿鑲有兩道花邊的右開襟上衣和滾邊褲子,戴手鐲等飾品。飲食以大米、玉米為主,喜歡腌制酸肉、酸螺獅、酸菜。他們多禮好客,見面以兄弟相稱,吃飯時不論客人大小,都被邀請與長輩同座,用家里最好的飯菜招待。毛南族村落依山而建,實行同姓同族聚居,通常是十多戶的小村莊。住房一般是瓦頂泥墻,分上下兩層,上面住人,下面關養(yǎng)牲畜和堆放雜物。
毛南族有本民族的語言,使用漢字。唱歌是毛南族人民最喜愛的文娛活動。男女青年在室外唱的情歌叫做“羅海”歌,在喜慶嫁娶節(jié)日唱的祝賀歌叫做“歡”,敘述歷史故事或祖先傳說的敘事歌叫做“排見”,毛南人大多信奉道教,崇拜多種神靈,迷信、禁忌較多?!胺铸埞?jié)”又叫“五月廟節(jié)”,是毛南人特有的節(jié)日,主要是祭祀神靈和祖先。
“生活在珍珠故鄉(xiāng)”的京族公元15世紀以后,京族從越南陸續(xù)遷到中國廣西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區(qū)等地,那里素有“珍珠故鄉(xiāng)”之稱。京族聚居的山心、瀝尾、巫頭三個小島,歷來被稱為“京族三島”。有本民族語言,歷史上曾經(jīng)利用漢字創(chuàng)造“字喃”(意思是南方的字),現(xiàn)在通用漢字。
京族最隆重的節(jié)日是“哈節(jié)”(歌節(jié))。每年過哈節(jié)時,全村人聚集“哈亭”,迎神,祭祖,宴飲,娛樂,聽哈妹(歌手)吟唱。京族創(chuàng)造的獨弦琴音色幽雅動聽,引人人勝,京族婦女著菱形遮胸布,外穿窄袖緊身對襟無領的短上衣,喜戴耳環(huán)。男子的上衣長及膝蓋,窄袖袒胸,系腰帶?,F(xiàn)在只有部分老年婦女還保留著原來的裝束。京族人的飲食以大米為主,肉食多為魚、蝦。京族人用糯米磨粉煮熟,拌上芝麻,放火上烤干,制成名叫“風吹糙”的糍粑,是民族風味食品。
京族人主要從事淺海捕撈漁業(yè),農(nóng)業(yè)、鹽業(yè)是漁業(yè)的補充?,F(xiàn)在港灣建立了人工珍珠養(yǎng)殖場,與天然養(yǎng)殖結合,大大增加了珍珠的產(chǎn)量。他們還建筑攔海大壩,使京族三島與陸地連接起來。
編織“西朗卡鋪”的土家族“西朗卡鋪”(意為土家鋪蓋)是土家族人民的兩朵藝術鮮花之一。它織工精巧,色彩絢麗,有100多種圖案。土家姑娘從十一二歲起就開始學習編織,長大結婚時,必須有自己親手編織的花被面。土家人的另一朵藝術之花是擺手舞。它是土家族流行的古老舞蹈,古樸優(yōu)美,生活氣息濃厚,參加表演的可達千人。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湖北省恩施地區(qū)和四川省東部等地。土家族有本民族語言,但是除了西水流域的人使用土家語外,多數(shù)人使用漢語。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土家族婦女上穿左襟大袖短衣,滾花邊,下著八幅長裙或鑲邊筒褲,頭挽發(fā)髻,喜歡戴耳、項、手、足圈等銀飾物。男子穿對襟短衣,多扣子。衣料用上布或麻布,史書上稱為溪布、峒布。土家族過去有同姓為婚的風氣,姑家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還骨種”。土家人大多信鬼神,崇拜祖先,禁忌很多,如逢戊日不能動土,逢吉日不能說不吉利的話。
在唐宋時期,土家人手工生產(chǎn)的溪布、水銀、朱砂遠近聞名,成為貢品。民國時期,軍閥混戰(zhàn),鴉片種植泛濫,人民深受毒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土家族地區(qū)各項事業(yè)得到較快的發(fā)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
生活在“天涯海角”的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的黎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許多人兼通漢語,1957年創(chuàng)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
黎族婦女在腦后梳髻,上插用箭豬毛或金屬、牛骨制成的發(fā)簪,披繡花頭巾,上衣對襟開胸無扣,下穿無褶織繡花紋的統(tǒng)裙。盛裝時戴項圈、手錫、腳環(huán)、耳環(huán)等,有些地方婦女的耳環(huán)又多又重,從耳根下垂到肩。部分地區(qū)的黎民保留著紋面、紋身風俗。男子上穿無領對襟衣服,下穿前后兩幅布的吊啊贍。黎族人喜歡吃水飯。肉食用火燒或生腌,腌肉摻加米粉、野菜等,酸漬后長期保存。婦女有嚼檳榔的習慣。在五指山區(qū),黎族人住船形房屋,用竹木扎架、茅草蓋頂,用藤條或竹做地板。
黎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傳統(tǒng)的民間樂器有鼻蕭、口弓、水蕭、洞蕭等。錢鈴雙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舞蹈,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黎族從前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流行雞骨卜、蛋卜。有些地區(qū)人死后以獨木棺土葬,不筑墳墓,葬后也不再祭掃。
黎族婦女精于紡織,特別擅長木棉紡織。宋末元初,著名的女紡織家黃道婆的高超紡織技術,就是在黎族地區(qū)住了40多年學到的。
黎族地區(qū)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為主,除種植稻、薯、玉米等作物外,還盛產(chǎn)橡膠。
喜唱“雙條落”的畬族相傳在很久以前,有個叫盤瓠的男青年自告奮勇地領兵抵抗敵國入侵,很快就打敗了敵軍?;实酆苜p識他的聰明勇敢,把自己的第三個女兒嫁給了他。盤瓠和公主結婚以后回到山地居住,生下三男一女,老大姓盤,老二姓藍,老三姓雷,女婿姓鐘。他們世代生活在一起,形成了畬族。
畬族自稱“山哈”,意為“居住在山里的客戶”。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的山區(qū)。其中福建、浙江兩省最多,占96%。畬族有本民族的語言,絕大部分人操接近于漢語客家方言的語言,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山歌是舍族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畬族人不但在節(jié)日和喜慶場合唱歌,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山間勞動時,也常以歌當話,互相對答。有些地區(qū)每年還定期舉行規(guī)模盛大的“盤詩會”。唱歌形式除獨唱、對唱、齊唱外,還有二聲部重唱,叫做“雙條落”。“雙條落”是一個歌手先唱兩個字或四個字,另一歌手緊接著再唱下去,這是中國民歌演唱中稀用的形式。畬族男子的服飾與當?shù)貪h人相同。婦女衣服的衣領、袖口和右襟多鑲花邊,腰間束彩色條帶,有穿短褲裹綁腿的習慣。婦女把頭發(fā)盤梳在頭頂上成螺旋式或截筒高帽式發(fā)髻。結婚時,女女戴鳳冠,插銀管。
畬族的居住特點是大分散,小聚居。一般是幾戶、幾十戶聚成村落,有的村落是畬、漢雜居。過去,同一近親的人為一“房”,同房的人住在一起,同姓不婚,一般也不與漢族通婚。
畬族人民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以種植水稻、紅薯為主。他們編織的“合手巾帶”(花腰帶)和斗笠很有特色。斗笠是用細竹篾編成,配上彩帶明珠,十分美觀,是深受婦女喜愛的裝飾品。
在祖國南方的民族有哪幾個叫什么名字?貴州:苗族,布依族,仡佬族,侗族,水族
廣西:京族,壯族,毛難族,瑤族,仫佬族
云南:太多了,在百度百科中輸入云南,廣西,貴州,海南搜索,就可以知道了。
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中國西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苗族,主要居住在貴州、云南、湖南等省。其余分布在廣西、四川、海南等地。藏族,主要分布在清早高原上,聚居在西藏自治區(qū)及青海、甘肅、四川、云南四省部分地區(qū)。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貴州和廣西等省區(qū)。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qū)。白族,大多聚居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云南省各地及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和貴州省畢節(jié)地區(qū)等地。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云南各縣市。納西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和滇川間的瀘沽湖畔。中國中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壯族,大部分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其余分布在云南、廣東,貴州及湖南等省。土家族,聚居在湘、鄂、川、黔四省市交界之地,主要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自治州。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瓊中、白沙、三亞、通什、樂東等地。
以上就是網(wǎng)站小編空城舊憶據(jù)網(wǎng)絡最新關于“中國最南方的民族(中國最南方是)”報道資料整理發(fā)布相關事件細節(jié)!轉(zhuǎn)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中國最南方的民族(中國最南方是)
本文地址:
/shijiezhizui/24404.html
標簽: 中國最南方的民族(中國最南方是)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世界上最現(xiàn)實的地圖(世界上的地圖長啥樣)
- 熱門文章
- 隨機tag
-
蚊子最害怕什么顏色 什么蜂泡酒最好 吸血鬼烏賊張開血盆大口 2017年趙本山最新消息 唐山大地震電視?。ㄌ粕酱蟮卣痣娨晞∶赓M視 霍金死亡過程恐怖視頻30秒(霍金死亡過程 夢見自己掉進水里(夢見水5種征兆要發(fā)財) 夜晚不可能出現(xiàn)太陽(地球背離太陽的時候才 第十三雙眼睛原版試聽(第十三雙眼睛歌曲試 中國最紅最火的歌手(中國比較火的歌手) 寶寶名字(寶寶名字大全2023屬兔女孩) 世界上最窮的首都霍尼亞拉沒有高樓大廈 tuatara(tuatara跑車多少錢 藏獒價格8000萬照片(鬼獒王50000 中國最真實武俠游戲(中國武俠網(wǎng)游) 重慶主題公園天空懸廊創(chuàng)最長的懸挑空中玻璃 世界上最大的群島(世界上最長的海峽) 有待考證(朱允炆失蹤至今還是懸案) 世界上最轟動的書籍(世界上最著名的幾本書 世界上最珍貴的保時捷(世界上最珍貴的保時 世界上腦子最蠢的人(世界上最蠢的人排名) 三人成虎(三人成虎是什么意思) 中國最帥機槍排名(中國最強機槍) 辛追夫人剛出土的樣子(辛追夫人剛出土的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