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亂的姜子牙(世界上最亂的姜子牙圖片)
xj
2023-05-26
我們了解的姜子牙,大多應該是從《封神榜》看到的。但是我們知道,這不過是明代的一部傳奇小說,其內容基本都是虛構演繹出來的。可是小說的演繹也并不是完全沒有根據,那么我們來看看歷史上真正的姜子牙都經歷了什么,他的成就又如何吧。 【出身東海之濱】 姜子牙姓姜,氏呂,名望,號飛熊,后世多稱他太公望。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輔佐夏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呂地,所以又稱呂尚。 姜子牙的出生地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東海之濱,另一說在牧野之地。《水經注·齊乘》載「 ”莒州東百六十里有東呂鄉,棘津在瑯邪海曲,太公望所出”。莒州在今山東省日照市,與東海之濱的說法相合,私以為較為可信。 關于姜子牙的記載,最年輕的也是50歲了。《韓詩外傳》說:「 ”呂望行年五十,賣食棘 ,年七十,居于朝歌。”這說明姜子牙50歲以后確實窮困,以販賣小吃為生。但是他50歲以前到底經歷了什么,這卻完全沒有記載。 【富貴身份】 姜子牙50歲以前到底經歷了什么,我們其實可以從當時發生的大事,以及一些零星記載看出門道。 首先他生于東海之濱,另外他子嗣眾多。記載中兒子就有:丁、壬、年、奇、枋、紹、駱、銘、青、易、尚、其、佐。女兒只載一位邑姜,是武王姬發的正妻,成王之母,所以留下了名字。 我們看到,姜子牙子嗣眾多。但是他中年落魄,年80才出仕岐周,所以不可能是發跡后生下的。那么這些子嗣只能是他早年所出,能夠供養這么多孩子,所以他早年不可能出身于貧寒。 加上姜子牙文韜武略,明顯受過極好的教育。所以我們基本能斷定姜子牙年輕時依然身為貴族,且地位較高。 那么姜子牙為什么中年落魄,淪落到屠牛販食的地步呢?這也許跟當時的一件大事有關。 【中年落魄】 影響了姜子牙人生的大事應該就是紂王東征,當時商朝有兩個心腹大患,一個是西面的岐周,一個是東面的東夷。 姜子牙出身東海之濱,又是當地貴族,顯然是成為了紂王征伐的對象了。而紂王的這場東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俘虜奴隸不計其數。或許姜子牙就是在這場動亂中家道中落了。 戰國人姚賈說:「 ”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隹誰不庸,文王用之而王。 也就是說姜子牙后來去過古齊國,這個齊國是商代末年的地方諸侯,為殷商的附屬國。紂王東征時曾與古齊國會師,現存甲骨文有零星記載。 姜子牙到齊國后卻被驅逐了,這讓他更加落魄。他還給一個叫做子良的人做過家臣,也被趕走了。然后姜子牙只好到了朝歌,屠牛販食。這時他已經50多歲了。 【西入岐周】 齊管妾婧:「 ”昔者太公望年七十,屠牛于朝歌市,八十為天子師,九十而封于齊,由是觀之,老可老邪? 姜子牙在朝歌屠牛到了70歲,這中間他可能因為識文斷字,在商朝做過官。但是他看到的是紂王與貴族和傳統不可兼容的矛盾,料定殷商不能長久,再加上他本身就很可能與殷商有仇怨。所以終究不能服侍殷商。 東夷已經被紂王打擊的差不多了,朝歌充斥著掠奪來的東夷奴隸,但是西方的岐周發展的還非常良好。姜子牙想要打擊殷商,岐周是唯一的希望了,所以他西入岐周,尋求出仕。 【岐周崛起】 百里奚:「 ”昔呂尚年八十,釣于渭濱,文王載之以歸,拜為尚父,卒定周鼎。”姜子牙垂釣的事情并不是空穴來風,但是他與姬昌會面的細節上面可能就是杜撰更多了。這里面幾分實,幾分虛實在難以考證,但是有一點卻是確定的,那就是姜子牙對岐周的重要性。 岐周在姬昌的爺爺時還是一個為吃喝發愁的小部落,后來搬家到岐山腳下才得以安穩發展。姬昌的父親武力鼎盛,四處征伐,得到了西方的方伯之位。但是對于經濟文化這些軟實力方面,他們與中原的殷商還是差得遠。 岐周的發展就是在這樣一個尷尬的境地,所以見多識廣的姜子牙,對于岐周來說就無比的重要了。 【太公改革】 姜子牙本身就有著貴族經驗,還游歷過東方各國。對于東方的政治經濟模式都是極其熟悉的,不但如此,他還深知東方政治的弊病。可以說姜子牙之于岐周,就像是百里奚之于秦國。都是給偏遠落后的關中帶來東方先進文明的使者。 在姜子牙的主持下,岐周開始了土地改革。他實行農人助耕公田納九分之一的租稅,八家各分私田百畝。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孫承襲,作為俸祿等經濟政策。這規范了井田制,促進了生產的發展,為岐周崛起打下了經濟基礎。 對外他主張事殷商以恭順,用來麻痹紂王,而暗自卻積極擴張勢力拉攏鄰國,實現了周文王的三分天下有其二。 可以說有了游歷東方諸國的經驗,姜子牙做起改革游刃有余,而且涉及到了岐周建設的方方面面。后來這些改革都隨著西周建立推廣至全國,成為禮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到了春秋戰國,在禮法制度的廢墟上又興起了諸子百家,所以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 ”百家宗師”。這可不是隨意的攀附名人,他們這么做還真都是有根可循的。 【伐紂功成】 周武王準備好討伐紂王,事先占卜結果為兇。但是姜子牙力主出兵,姬發順從了老丈人的意見,出兵在牧野與紂王的軍隊相遇。 姜子牙其實就是這場戰事的總指揮,因為他不但一手打造了岐周的政治軍事,他還了解東方的地形與軍隊情況。這都是他的優勢。 反觀紂王的軍隊,商人的主力還在東方鎮壓東夷。而牧野之戰是倉促應戰,兵員不足只能驅趕大量奴隸進入戰場。但是這些奴隸可能是有一部分來自東夷的,這樣能夠被岐周利用的地方也就太多了。 最后這些奴隸紛紛倒戈一擊,幫助岐周軍隊殺入了朝歌城。紂王引火自焚,殷商就此覆滅。 滅商后,周公旦負責政治管理,召公奭負責招降納叛,而姜子牙則繼續帶著軍隊掃平不屈服了殷商軍隊。 一切都暫時平息以后,姜子牙獲得了齊國封地,而那個曾驅逐他的古齊國也已經隨著殷商一起覆滅了。 【就封齊國】 隨后姜子牙帶著人到齊國就封,五個月就完成了建國,這在當時分封的各大諸侯國中也是最快的。 他到達齊國主要做了四件事,第一件是打敗來犯的萊夷人。第二件是誅殺司寇營湯和當地「 ”賢人”狂矞、華士兄弟。第三件是順其風俗,簡化禮儀。第四件是開放工商業,開通與中原國家的商路。 姜子牙這四件事,一方面是打壓了當地蠻夷勢力,為建國開創了有利的外部環境。誅殺當地官員和「 ”賢人”宣誓了對當地土著的統治權。最后順應當地人的風俗,并開放工商業打通與內地諸侯國的商道,為當地人爭取了實際的貿易利益。算是打了一棒子給一個大甜棗。 姜子牙恩威并施,在短短的五個月就受到了當地人的擁護,完成了建國的任務。也成為第一個回京匯報建國工作的地方諸侯,可見姜子牙的能力還是極為出眾的。 【逝于鎬京】 建國以后,齊地就被姜子牙交給了自己的三兒子丘穆公駐守。自己則與大兒子齊丁公姜伋在中央的鎬京任職。 后來紂王的兒子武庚發起三監之亂,姜子牙再次帶兵配合周公旦平定了叛亂。其中,齊丁公還帶著一隊偏師滅掉了河東的古唐國,后唐國被分封給姜子牙的小外孫唐叔虞,這就是后來的晉國。 到了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周首都鎬京,享年139歲(年歲有爭議)。其大兒子齊丁公繼位,繼續輔佐周康王,成為僅次于首輔召公奭的次輔,繼承了姜子牙的爵位和遺志。 【總結】 有人可能會說姜子牙就是《封神榜》吹出來的,如果沒有這個小說,那么姜子牙也不會有這么多人知道。但是筆者認為,恰恰是《封神榜》掩蓋了姜子牙的功績,讓后人看低了姜子牙。 姜子牙一生沉浮,做過屠牛小販,也當過國家的二號元首,主持一國改革。他人生的豐富性暫且不談,單是他留給后世的財富就是取之不盡的,比如追認他為始祖的諸子百家。那些儒、道、法、兵在后世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直到現在還是依然如此。難道這樣還不夠說明姜子牙的重要性嗎? 相比起《封神榜》,真實的姜子牙更加有才干,面對的困境也更多,更艱辛。而且他對現實的影響也要遠大于小說里的姜子牙。所以我說,是《封神榜》埋沒了姜子牙,而非成就了姜子牙。
[img]姜子牙的故事?姜子牙,姜姓,呂氏,名望,字子牙,號飛熊,也稱呂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夷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呂地,因此得呂氏。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輕的時候干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 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姜太公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杰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記載】
[編輯本段]
“昭烈武成王”姜子牙
姜太公在我國歷史上是一位高壽的人,姜太公死后,返周而葬,葬于文王、武王的陵墓旁。當時周朝規定,姜太公五世之內皆返周而葬,五世之后才能葬于齊地。在唐宋以前,姜太公被歷代皇帝封為武圣,唐肅宗封姜太公為武成王,宋真宗時,又封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時期,民間對姜太公增加了一些神話傳說。到明代萬歷年間,許仲琳創作了《封神演義》小說,從此,姜太公由人變成了神,并且為民間廣為信奉。
姜太公釣魚
姜子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位著名人物,同時他在道教和民間的地位也較高。他出身貴族家庭,祖先的封地叫呂,所以他又被稱為呂尚。姜子牙生于山東日照,自幼聰慧。據說,他還能預測世界上將要發生的大事。
當時姜子牙所在的王朝商朝的紂王是一個殘暴的人,他統治期間戰爭不斷,為了躲避戰亂,姜子牙到中國北方的遼寧隱居了40年,后來又來到西北陜西省的終南山。在那里,他經常到渭河去釣魚,可是3年中他卻一條魚也沒有釣到,而且他的魚鉤還是直的。人們都嘲笑他,他卻無動于衷,所以在中國有一句成語叫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神奇的是,后來他果然釣到一條魚,在魚的肚子里有一本兵法書。更巧合的是,當天晚上,周王朝(公元前11世紀-8世紀)的姬昌周文王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高人。第二天,他就遇到了姜子牙。姜子牙向周文王講述了自己的身世,文王當時正為了打敗敵人建立王朝而搜羅人才,所以就對他說:我的先祖太公早就寄希望于你了。因此,后人又稱他為太公望,在民間一般稱他為姜太公。文王給他以極高的地位,并在他的幫助下,消滅了商朝。 在以后的中國各朝代都為他建立了神廟,而道家也傳說他升天成仙了。
一、姜太公生平及其出生地之歷史考證
姜太公為炎帝神農氏54世孫,伯夷36世孫。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師,齊王,妻名申姜,共有13子(丁、壬、年、奇、枋、紹、駱、銘、青、易、尚、其、佐),女邑姜封周武王妃、皇后。公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年出生于今山東省日照市;公元前1072年戊辰年,周康王六年,卒于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陵冢位于陜西省咸陽市周陵鄉,距離文王陵1公里;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姜太公祠內設有衣冠冢。
姜太公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游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云,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周武王伐紂,太公為軍師,牧野大戰,滅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太公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后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關于姜太公的出生地,文獻記載不一,主要是東海說和河內說。
《孟子·離婁上》說:“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東夷之士也。”高誘注《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河內人也。”《后漢書·郡國三》注引《博物記》云:“太公呂望所出,今有東呂鄉。又釣于棘津,其浦今存。”《水經注·汶水》云:“(汶水)又北過淳于縣西,故夏后氏之斟灌國也。周武王以封淳于公,號曰淳于國。”《水經注·齊乘》云:“莒州東百六十里有東呂鄉,棘津在瑯邪海曲,太公望所出。”《水經注》引太公廟碑文曰:“太公望,河內汲人。”究竟何說為確,據史籍和當代有關專家的考辨,認為東海說根據較為確鑿。東呂鄉當為姜太公出生地。古代呂、莒本為一字,莒為周代國名,即為現在山東省莒縣。東呂鄉、東呂里在莒城東面,今屬山東省日照市。漢張華《博物志》明確標出:“海曲城有東呂鄉東呂里,太公望所出也。”西漢的“海曲’則為現在的“日照”。今人楊伯峻對姜太公里籍作了具體的考辨。他說:“閻若璩《四書釋地續》云:‘后漢瑯邪國海曲縣,劉昭引《博物記注》云:太公呂望所出,今有東呂鄉。又釣于棘津,其浦今存。又于清河國廣川縣棘津城,辨其當在瑯邪海曲,此城殊非。余謂海曲故城,《通典》稱在莒縣東,則當日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即是其家。漢崔瑗、晉盧無忌立《齊太公碑》以為汲縣人者,誤。”(《孟子譯注·離婁上》)所論有據、甚確。就是說,姜太公的出生地當今山東省東部黃海之濱的日照、莒縣一帶,亦正是司馬遷所說的“東海上人’之義。據齊國國都,當今的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史記記載姜太公出生地為現今日照市。據姜太公分支后裔盧氏宗親世界研究會(含韓國等國外盧氏)史記記載,姜太公出生地為山東日照市。當今中國研究姜太公的最高權威之一,中國國防大學著名教授,姜太公后裔姜國柱先生,經多年研究考證,確認姜太公出生地為山東省日照市。
還需要說明的是,在四千年前,日照市兩城鎮(距市區十八公里),是亞洲最大的城市。這是美國考古專家組同山東大學在實地聯合考察半年之久得出的結論。作為一代偉人姜太公出生在這樣的文化發達地區,應更合乎情理。經綜合考證分析認為,姜太公出生地應為山東省日照市。
《水經注》引太公廟碑文曰:“太公望,河內汲人。”《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河內人也。”《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望呂沿者,東海上人。”衛輝市在民國以前屬河內郡,1988年以前叫汲縣。衛輝附近有與東海相似的“北海”這個地名,有碑文為證。 西晉汲郡出土的竹書紀年專載姜太公為"魏之汲邑人".(衛輝市太公泉鎮呂村)
二、姜太公的歷史地位
姜太公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確實稱得上是奇人、奇事、奇男子。綜觀太公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最著,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家之鼻祖,軍事之淵藪。
姜太公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臺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
周朝從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個圣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來輔助周國實現滅殷興周的任務,所以名太公為“太公望”,到武王執政時,又以“師尚父”相稱,尊寵權貴無以復加。文王所命太公之“師”即“太師”,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長官,既主軍,也問政。時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之言,足見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太公是一位滿腹韜略的賢臣和非凡的政治、軍事家,一直受歷代統治者崇尚,這在《詩經》等唐朝以前的許多史料及文學作品中頌文頗多。
唐太宗即位后,外夷相侵,內患未除,政局動亂,國家面臨著百亂待治,百廢待興的情況,為了達到“安人理國”的目的,便自稱他是姜太公的化身,便在磻溪建立太公廟,他用這一舉動告訴人們,他要象周文王訪賢并重用姜太公那樣的賢臣良將,他后來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國的人才,終于實現了“貞觀之治”。唐玄宗為求國內安寧,需要像姜太公那樣披肝瀝膽,嘔心瀝血,忠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于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敕令天下諸州各建一所太公廟。并要求以張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當發兵出師或各將領及文武舉人應詔,都要先去太公廟拜謁。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謚姜太公為“武成王”,成為中華民族“武”圣人。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為抵御外冠入侵,下令要求各軍事將領必讀《太公兵法》。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周西伯昌之脫羑里,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這就確立了姜太公是中華民族創立韜略理論開山祖的地位。
姜子牙的資料【簡介】
[編輯本段]
姜子牙,姜姓,呂氏,名望,字子牙,號飛熊,也稱呂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夷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呂地,因此得呂氏。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輕的時候干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 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姜太公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杰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記載】
[編輯本段]
“昭烈武成王”姜子牙
姜太公在我國歷史上是一位高壽的人,姜太公死后,返周而葬,葬于文王、武王的陵墓旁。當時周朝規定,姜太公五世之內皆返周而葬,五世之后才能葬于齊地。在唐宋以前,姜太公被歷代皇帝封為武圣,唐肅宗封姜太公為武成王,宋真宗時,又封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時期,民間對姜太公增加了一些神話傳說。到明代萬歷年間,許仲琳創作了《封神演義》小說,從此,姜太公由人變成了神,并且為民間廣為信奉。
姜太公釣魚
姜子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位著名人物,同時他在道教和民間的地位也較高。他出身貴族家庭,祖先的封地叫呂,所以他又被稱為呂尚。姜子牙生于山東日照,自幼聰慧。據說,他還能預測世界上將要發生的大事。
當時姜子牙所在的王朝商朝的紂王是一個殘暴的人,他統治期間戰爭不斷,為了躲避戰亂,姜子牙到中國北方的遼寧隱居了40年,后來又來到西北陜西省的終南山。在那里,他經常到渭河去釣魚,可是3年中他卻一條魚也沒有釣到,而且他的魚鉤還是直的。人們都嘲笑他,他卻無動于衷,所以在中國有一句成語叫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神奇的是,后來他果然釣到一條魚,在魚的肚子里有一本兵法書。更巧合的是,當天晚上,周王朝(公元前11世紀-8世紀)的姬昌周文王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高人。第二天,他就遇到了姜子牙。姜子牙向周文王講述了自己的身世,文王當時正為了打敗敵人建立王朝而搜羅人才,所以就對他說:我的先祖太公早就寄希望于你了。因此,后人又稱他為太公望,在民間一般稱他為姜太公。文王給他以極高的地位,并在他的幫助下,消滅了商朝。 在以后的中國各朝代都為他建立了神廟,而道家也傳說他升天成仙了。
一、姜太公生平及其出生地之歷史考證
姜太公為炎帝神農氏54世孫,伯夷36世孫。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師,齊王,妻名申姜,共有13子(丁、壬、年、奇、枋、紹、駱、銘、青、易、尚、其、佐),女邑姜封周武王妃、皇后。公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年出生于今山東省日照市;公元前1072年戊辰年,周康王六年,卒于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陵冢位于陜西省咸陽市周陵鄉,距離文王陵1公里;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姜太公祠內設有衣冠冢。
姜太公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游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云,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周武王伐紂,太公為軍師,牧野大戰,滅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太公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后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關于姜太公的出生地,文獻記載不一,主要是東海說和河內說。
《孟子·離婁上》說:“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東夷之士也。”高誘注《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河內人也。”《后漢書·郡國三》注引《博物記》云:“太公呂望所出,今有東呂鄉。又釣于棘津,其浦今存。”《水經注·汶水》云:“(汶水)又北過淳于縣西,故夏后氏之斟灌國也。周武王以封淳于公,號曰淳于國。”《水經注·齊乘》云:“莒州東百六十里有東呂鄉,棘津在瑯邪海曲,太公望所出。”《水經注》引太公廟碑文曰:“太公望,河內汲人。”究竟何說為確,據史籍和當代有關專家的考辨,認為東海說根據較為確鑿。東呂鄉當為姜太公出生地。古代呂、莒本為一字,莒為周代國名,即為現在山東省莒縣。東呂鄉、東呂里在莒城東面,今屬山東省日照市。漢張華《博物志》明確標出:“海曲城有東呂鄉東呂里,太公望所出也。”西漢的“海曲’則為現在的“日照”。今人楊伯峻對姜太公里籍作了具體的考辨。他說:“閻若璩《四書釋地續》云:‘后漢瑯邪國海曲縣,劉昭引《博物記注》云:太公呂望所出,今有東呂鄉。又釣于棘津,其浦今存。又于清河國廣川縣棘津城,辨其當在瑯邪海曲,此城殊非。余謂海曲故城,《通典》稱在莒縣東,則當日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即是其家。漢崔瑗、晉盧無忌立《齊太公碑》以為汲縣人者,誤。”(《孟子譯注·離婁上》)所論有據、甚確。就是說,姜太公的出生地當今山東省東部黃海之濱的日照、莒縣一帶,亦正是司馬遷所說的“東海上人’之義。據齊國國都,當今的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史記記載姜太公出生地為現今日照市。據姜太公分支后裔盧氏宗親世界研究會(含韓國等國外盧氏)史記記載,姜太公出生地為山東日照市。當今中國研究姜太公的最高權威之一,中國國防大學著名教授,姜太公后裔姜國柱先生,經多年研究考證,確認姜太公出生地為山東省日照市。
還需要說明的是,在四千年前,日照市兩城鎮(距市區十八公里),是亞洲最大的城市。這是美國考古專家組同山東大學在實地聯合考察半年之久得出的結論。作為一代偉人姜太公出生在這樣的文化發達地區,應更合乎情理。經綜合考證分析認為,姜太公出生地應為山東省日照市。
《水經注》引太公廟碑文曰:“太公望,河內汲人。”《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河內人也。”《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望呂沿者,東海上人。”衛輝市在民國以前屬河內郡,1988年以前叫汲縣。衛輝附近有與東海相似的“北海”這個地名,有碑文為證。 西晉汲郡出土的竹書紀年專載姜太公為"魏之汲邑人".(衛輝市太公泉鎮呂村)
二、姜太公的歷史地位
姜太公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確實稱得上是奇人、奇事、奇男子。綜觀太公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最著,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家之鼻祖,軍事之淵藪。
姜太公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臺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
周朝從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個圣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來輔助周國實現滅殷興周的任務,所以名太公為“太公望”,到武王執政時,又以“師尚父”相稱,尊寵權貴無以復加。文王所命太公之“師”即“太師”,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長官,既主軍,也問政。時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之言,足見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太公是一位滿腹韜略的賢臣和非凡的政治、軍事家,一直受歷代統治者崇尚,這在《詩經》等唐朝以前的許多史料及文學作品中頌文頗多。
唐太宗即位后,外夷相侵,內患未除,政局動亂,國家面臨著百亂待治,百廢待興的情況,為了達到“安人理國”的目的,便自稱他是姜太公的化身,便在磻溪建立太公廟,他用這一舉動告訴人們,他要象周文王訪賢并重用姜太公那樣的賢臣良將,他后來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國的人才,終于實現了“貞觀之治”。唐玄宗為求國內安寧,需要像姜太公那樣披肝瀝膽,嘔心瀝血,忠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于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敕令天下諸州各建一所太公廟。并要求以張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當發兵出師或各將領及文武舉人應詔,都要先去太公廟拜謁。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謚姜太公為“武成王”,成為中華民族“武”圣人。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為抵御外冠入侵,下令要求各軍事將領必讀《太公兵法》。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周西伯昌之脫羑里,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這就確立了姜太公是中華民族創立韜略理論開山祖的地位。
1972年從山東臨沂銀雀山漢武帝初年的墓葬發掘出的《六韜》殘簡,來校勘今天存世的各種《六韜》版本和本注,說明了《六韜》一書,在漢武帝以前就流行開了,否定了《六韜》是古人偽托呂尚所著的懷疑,進一步證實了姜太公在軍事理論上的著述是真實的。他在軍事理論方面,在政治、經濟斗爭的策略思想方面,都為子孫后代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豐富的遺產,人們稱他是兵家權謀思想的始祖是當之無愧的!
中國古代的兵論、兵法、兵書、戰策、戰術等一整套的軍事理論學說,就其最早發端、形成體系、構成學說來說,都始自齊國,源自太公,所以說太公為兵家宗師、齊國兵圣、中國武祖是當之無愧的。可以說,沒有太公理論及其所建立的齊國兵家,則不會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謀高超、理論完整、源遠流長、綿延不斷、影響巨大的中國兵學理論學說。今天,我們在研究中國古代的治國方略、用兵之道時,不能不重視太公的杰出貢獻、思想價值。中國古今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谷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學習吸收了太公《六韜》的精華,太公的文韜武略被當今世界上的政治、經濟、管理、軍事、科技等各個領域所借鑒。
太公治國,確立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治國方針,在齊國數百年的發展史上,代代相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齊文化的歷史地位。
太公已去世3000余年了,人民處于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豐功偉績,以樸實的感情編造出他的很多神話故事歌頌他。說他曾在昆明山學道,后奉師命下山助周滅商,滅商之后又奉師命發榜封神。這在《太平御覽》和《封神記》等書上逐步把他神化了。到了明代許仲琳為崇敬太公無法形容時便以神面化之編著了一部《封神演義》,把他說成是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了,太公的神奇和威嚴,成為驅邪扶正的偶像了。這些雖然超出了歷史的真實,但卻反映出姜太公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三、姜太公思想
呂尚(姜太公)的文治武略影響深遠。他不僅是開創西周的功臣,而且輔佐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朝之元老,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驗,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他的思想、理論、實踐博大精深。
1、韜略鼻祖,千古武圣
姜太公作為中國韜略鼻祖、千古武圣,其文韜武略、經國治軍,理民化俗之論、之策、之術,都為后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并為華夏民族所稱頌、效法。
“兵圣”孫武及其《孫子兵法》飲譽中外,堪稱兵法之集大成者,其軍事思想亦不乏借鑒太公謀略之處。舉例說明:如《孫子兵法·虛實篇》有“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之句,而以反映姜太公軍事思想的《六韜》論著中《文韜·兵道》記載即有“兵勝之術,密察敵人之機而速乘其利,復疾擊其不意”之句;《孫子兵法·計篇》中“將者,智、信、仁、勇、嚴也”與《六韜·龍韜·論將》中“將有五材十過”,“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相近;《孫子兵法·計篇》稱“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國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而《六韜·龍韜·論將》亦言“故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將。將者,國之輔,先王之所重也。”等等。
有關姜太公軍事思想的著作有《六韜》、《六韜》以太公答周文王、周武王之問的形式寫作,其書包括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六個部分,共六十篇。《陰符經》、《太公兵法》、《太公金匱》等,但現存甚少。其軍事韜略、戰爭謀略、戰法戰術、軍隊建設、戰爭準備等思想的高明、深邃、可貴之處,就在于他的全面性、創造性、開拓性,他不是單純地就軍事而論軍事,而是從哲人智能的高度,以聰明政治家的眼光,將政治與軍事、治國與理軍緊密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加以論述。這就使他的軍事韜略、謀略頗具全面性、深刻性、精辟性,因而為歷代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所推重,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六韜》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軍事著作,在宋代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作為武學教本,成為武將們必讀的兵書。二千多年來,《六韜》與其它“武經”一樣,從先秦至現代,不斷有人注釋、講解、校勘、闡揚,挖掘其思想宏旨奧義,吸取其思想精華,經久不衰,至今愈盛,充分展現了其光輝的思想價值和不朽的生命力。我們應當珍惜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使之在新時代更加輝煌。
2、權謀思想
《六韜·文韜·文師》最后有一段姜太公的話:“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這是太公“陰謀修德以傾商政”,滅商興周的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權謀思想。因為,最大的權謀莫過于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奇取和建立國家政權是軍事謀略的根本。這一思想,除《文師》外,在《發啟》、《文啟》、《順啟》等篇中也都反復論述這個道理。太公被封齊,建立齊國之后,推行的根本方針也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可以看出,姜太公認為,人的本性是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給予人以生利的是道義,能行仁義道德者,則能使天下人歸服。因此,國君應當以天下之利為利,以天下之害為害,以天下之樂為樂,以天下之生為務。只有以仁義道德為天下興利除害,使天下人與之共利害,同生死,共憂患,共苦樂,這樣便可以收攬、固結民心,使萬民歸心、歡心。基于這種認識,《六韜》強調國君要行仁修德,澤及百姓,不可暴民、虐民,為已而害民,。只有這樣,人民才能與國君同舟共濟,擁戴國君。本思想亦在齊國的實踐中貫徹、實現了這一思想。這是其它所有軍事謀略家所沒有的。可見,《六韜》一書的上述內容,與姜太公的軍事謀略思想相符。
3、愛民思想
愛民之道,就是以仁義之道,修德惠民,使民和服。如太公所言:“敬其眾,合其親。敬其眾則合,合其親則喜,是謂仁義之紀。無使人奪汝威,因其明,順其常。順者任之以德,逆者絕之以力。敬之無疑,天下和服。”就是說,要尊重民意,敬愛民眾,聚合宗親,行仁舉義,就會受到民眾的擁護愛戴,這樣使天下和服,就可以守土、固國而王天下。因此,威服天下者,不必專任武力,不可橫暴百姓,而要以仁義為本,修德禁暴。這就是姜太公和《六韜》重視文韜而不輕武略,把經國與治軍作為整體而論的高明之處。他治國安民用仁道,施仁政,重教化,因民俗,順民情。這就充分表現了姜太公治政的出發點和歸宿地都是為了愛民。《六韜·文韜·國務》云:“太公曰:‘利而無害,成而無敗,生而無殺,與而無奪,反而無苦,喜而無怒。'”從上我們不難看出,“愛民”思想之深,在先秦軍事、政治和諸侯君中,也只有姜太公才有如此深刻“愛民”思想。而且,也是由姜太公在齊立國之后,真正把“愛民”思想貫徹到建國的實踐當中去,這就是齊國的富民政策。
4、順民思想
姜太公深知“民為邦本,民固國興”的道理,有民則有國,無民則何國可言。因此,他力倡以民為本,仁政順民的思想。順民就是“重民”、“貴民”。如果國君、人臣和各級官吏,不以民為本,以民事為務,而敲剝、殘害民眾,就會使民眾離心離德,離之而去,叛之而反。姜太公通過自己長期生活在民眾中的親自實歷,不斷觀察,精心研究,對于民為貴、民為本的思想有深刻的認識,并樹立了牢固的民本意識,所以他在出山之前和立國治國之中,都始終堅持以民為本,實行仁政,收服民心,使萬民歸心。對如何安靜、安定天下,姜太公指出:天有其自己的運行規律,民眾有其自己的日常生活事業。君主能與民眾共同安生,天下就安靜,民眾就安定了。最好的政治是因民俗、順民心進行治理,其次是宣傳教化,感代民眾。民眾被教化、受感化,就會服從政令,所以說天道無為而能生長萬物、成就萬物,民眾無需給予而能自己富庶,這就是對人治理天下的高尚道德,亦是無為而無所不為的根本道理所在。
5、舉賢思想
《六韜·文韜》中《上賢》、《舉賢》兩篇,集中表現了姜太公的重賢、上賢、選賢、舉賢的圣賢治國論及其思想內容。所謂“上賢”,就是尊重、崇尚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尊賢尚功是姜太公“國本”的主要內容之一。姜太公認為,作為君主治理國家,必須尊崇德才兼備的賢人,抑制無才無德的庸人;任用忠實誠信的人,除去奸詐虛偽的人;嚴禁暴亂的行為,禁止奢侈的風俗,因此,明君用人應當警惕六種壞事、七種壞人。六種壞事的危害是:“傷王之德”、“傷王之化”、“傷王之權”、“傷王之威”、“傷功勞之臣”、“傷庶人之業”。對七種壞人,絕對不可信用,即“勿使為將”、“勿與謀”、“勿近”、“勿寵”、“勿使”、“禁之”、“止之”。這就堵死了壞人干壞事、危國家、害民眾的路徑。
《六韜·文韜·上賢》云:“太公曰:‘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舉賢思想,在姜太公建立齊國之后,又正式列入建國方針之一,即“舉賢而上功”。
6、六守三寶
姜太公的理財富國、富民足民的發展經濟的思想主張是全面而周到、精辟而深刻的。《六韜·文韜·六守》載:太公曰:“人君有六守三寶。”六守:仁、義、忠、信、勇、謀。三寶: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農一其鄉則谷足;工一其鄉則器足,商一其鄉則貨足。三寶各安其處,民乃不慮。無亂其鄉,無亂其族。臣無富于君,都無大于國。六守長則群昌;三寶完則國安。這三寶在齊立國之后,也是列入建國方針之一,即“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農工商同時發展,重點又是發展工商業,因而,后來的齊國才發展或為一個民富、國強的大國。
姜太公在“三寶并重”“本末并利”、“上下俱足”、廣開財源的基礎上,提出了他的貨幣政策,確保財貨正常流通、賦稅正常繳納,促進經濟發展、市場繁榮,這種開源節流的經濟、貨幣政策,實為國家經濟發展的上策。姜太公深知,農、工、商三業對國計民生的重要意義。國無農無食不穩,國無工無器不富,國無商無貨不活,故要農、工、商并重,協調發展,使人民有業可從,衣食飽暖,器具足用,財貨流通,財政充裕。姜太公的“三寶”思想,不僅是周朝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而且為齊國的強大奠定了政治、物質基礎。此發展經濟的指導思想,延續至當今世界。
7、九府圜法
姜太公的貨幣政策,主要是他制定的九府圜法。所謂“九府圜法”,顏師古《注》云:“《周官》大府、玉府、內府、外府、泉府、天府、職內、職金、職幣皆掌財幣之官,故云九府。圜謂均而通也。”姜太公所建立的“九府圜法”,是用行政手段保證財貨的均衡流通和合理出入,使錢幣與布帛不斷流通,聚散適宜,無積滯,無匱乏。國以之富,民以之足。
“九府”是“掌財幣之官”。查《周禮》的“九府”之職能,就在于“通貨幣,易有無”。
姜太公的財政經濟政策和金融管理制度,不僅為周朝的經濟管理、經濟監督、賦稅收納、貨物保藏等建立了完整、嚴密的管理體系、管理制度,而且為齊國的強大,為齊桓公和管仲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奠定了基礎。姜太公的生財之道,理財之策,即開源節流之制,是富民強國之道,為萬世治國興邦之正道,萬事不易之治道,故為萬世法。
四、千秋功業,后人稱贊
姜太公的道德功業,為后人所推崇、稱頌。有人把他由人變為神,列入神仙之首,說他能呼風喚雨、使神役鬼;有人把他尊為“兵家鼻祖”;齊人稱他為“天齊至尊”等等。歷代文人墨客、哲人智士、兵家武士,都在詩詞文論、兵書戰策中,抒發情懷,稱贊有加。他們或觀太公留下的歷史遺跡而抒發已志,或以太公事跡為據而引申已論,頌揚其功。
在《詩經·大明》中寫道: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在諸多贊詩中,對姜太公一生功績給予高度概括、評價的要算《封神演義》的作者許仲琳的《姜元帥贊》:
六韜留下成王業,妙算玄機不可窮。
出將入相千秋業,伐罪吊民萬古功。
運籌帷幄欺風后,燮理陰陽壓老彭。
亙古軍師為第一,聲名直并泰山隆。
對姜太公一生的千秋功業,不僅詩詞歌頌,而且經史文論,多有盛贊。
對姜太公人們不僅重視他的著作和智能的價值,還十分尊崇他高尚的人格和不懈奮斗的精神,懷念他對正義,對文明的孜孜追求;困難,他不退卻,不屈辱,不低頭;饑餓,也不理會;沉淪,他不屈服;年高,他不服老,而對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毫不動搖。是有志不嫌年高,大器晚成“使老者奮”的典范。他永遠是中華兒女的自豪和驕傲。
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延綿不斷的中華民族傳統思想文化中,齊魯文化是主要來源,集中代表了炎黃這一思想體系的傳統文明。在遠古時代,炎帝、黃帝為首的兩個部落,已開始結合。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已融合成為一個民族。在周初,代表這兩個部族的兩個偉大歷史人物,一個是封于齊國的炎帝后裔姜太公,一個是封于魯國的黃帝后裔周公旦。我們說,假如沒有周公的文韜和姜太公的武略,作為“小邦周”是很難戰勝“大國殷”的,即使是戰勝了,也難以鞏固,并創造出那樣燦爛輝煌的周代文明。現在我們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認真研究姜太公的思想,正確評價姜太公的功業,對于深入研究探討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尤其占其主流的齊魯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姜子牙是什么人物?姜子牙,亦作姜尚,是東海邊之人或牧野之人。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輔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時被封
半生寒微的姜子牙
在呂地(今河南南陽西),所以又稱呂尚。有的被封在申,姓姜。夏、商兩代,申、呂有的封給旁支子孫,也有的后代淪為平民,呂尚就是其遠代后裔。呂尚本姓姜,因為以其封地之名為姓,所以叫作呂尚。
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輕的時候干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 ,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可是直到70歲還是一無事處,閑居在家。
興周滅商
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姜子牙72歲時,垂釣渭水之濱磻溪(今陜西寶雞境內),借釣魚的機會求見姬昌,姬昌在出外狩獵之前,占卜一卦,卦辭說:“所得獵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業的輔臣。”姬昌于是出獵,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與姜子牙談論后姬昌大喜,認為姜太公是個奇才,說:“自從我國先君太公就說:‘定有圣人來周,周會因此興旺。’說的就是您吧?我們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因此稱姜子牙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車而歸,尊為太師。有人說,姜子牙博學多聞,曾為商紂做事。商紂無道,姜子牙就離開了。四處游說列國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終西行歸依姬昌。有人說,姜子牙乃一處士,隱居海濱。姬昌被囚禁在羑里時,姬昌之臣散宜生、閎夭久聞姜子牙之名而召請他。姜子牙也認為“聽說姬昌賢德,又一貫尊重關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為了營救姬昌,尋找美女奇寶,獻給紂王,以贖取姬昌。姬昌因此得以被釋,返回周國。雖然姜子牙歸周的傳說各異,但大旨都認為他是姬昌、姬發之師。
太公輔佐文王
姬昌從羑里脫身歸國后,暗中和姜子牙策劃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紂政權,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權謀和奇計。姜子牙輔佐姬昌積善修德,明道行仁;對外促使姬昌聯絡對紂王不太滿意的其他諸侯國對其納貢,從而使紂王放松警惕;對內定愛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產,訓練兵馬;所以后代談論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隱秘權術的,都尊法姜子牙的基本策略。姬昌為政清平,尤其在明斷虞、芮二國的國土爭訟后,被詩人稱道為膺受天命。姬昌又討伐了崇國、密須和犬夷,大規模建設豐邑。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都歸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謀劃籌策的結果。
姬昌死后,姬發即位。九年,姬發想繼續完成姬昌的大業,東征商紂察看諸侯是否云集響應。軍隊出師之際,被尊稱為“師尚父”的姜子牙左手拄持黃鉞,右手握秉白旄誓師,說:“蒼兕蒼兕,統領眾兵,集結船只,遲者斬首。”于是兵至盟津。各國諸侯不召自來有八百之多。諸侯都說:“可以征伐商紂了。”姬發說:“還不行。”班師而還,與姜子牙同寫了《太誓》。
牧野之戰時的姜子牙
又過二年,商紂殺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此時紂王荒淫暴虐到了極點,姜子牙見時機成熟,就向姬發提出伐紂建議。姬發于是通告諸侯共同征伐。姜子牙精選兵車300輛,勇士3000人,甲士45000人,組成伐紂大軍。發兵時姬發占卜龜兆不吉;行軍途中又遇暴風驟雨,姬發和眾臣的決心一度動搖。姜子牙力排眾議,堅定了姬發伐紂的信心。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周軍到達商都朝歌郊外70里處的牧野,各諸侯率兵車4000乘會合。商紂王也集結70萬(一說17萬)兵馬趕至牧野。戰幕一揭開,姜子牙親率少部精銳為先鋒在前面挑戰,隨后姬發率領大隊人馬攻擊商紂王的軍隊。商軍人多勢眾,但士卒與商紂王離心離德,紛紛倒戈。紂王見大勢已去,急忙逃回朝歌,登上鹿臺,自焚而死。姜子牙引姬發入殷都朝歌,詔告天下商朝滅亡,周王朝誕生。
第二天,姬發立于社壇之上,群臣手捧明水,衛康叔封鋪好彩席,師尚父牽來祭祀之牲,史佚按照策書祈禱,向神祇稟告討伐罪惡商紂之事。散發商紂積聚在鹿臺的錢幣,發放商紂屯積在鉅橋的糧食,用以賑濟貧民。培筑加高比干之墓,釋放被囚禁的箕子。把象征天下最高權力的九鼎遷往周國,修治周朝政務,與天下之人共同開始創造新時代。
封國安邦
武王滅商后,同姜子牙、周公旦等人商議,把全國分成若干個侯國,由周天子分封給在滅商大業中作出貢獻的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建都立國,充當周朝統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謂“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由于姜子牙在興周滅商中功勛卓著,而被首封于齊地營丘(即今淄博市臨淄區)建立齊國,以穩定東方。
齊國開國之初的姜子牙
公元前1045年,姜子牙帶領本部人馬奔營丘而來。因為長途跋涉十分疲憊,一行人行軍速度很慢。一天傍晚他們來到離營丘不遠宿營,準備明日趕到營丘。有人說“有道是機會難得。這些人睡起覺來香甜安穩,哪像個赴國建都的樣子”。姜子牙聽后睡意全無,急命整頓人馬披星戴月趕赴營丘。至黎明時到達淄河西岸,只見萊國軍隊正在涉水奔營丘而來,劍拔弩張,形勢危急。原來萊國與營丘離得很近,是商紂王的屬國,萊侯想趁姜子牙立足未穩之際搶占營丘。兩軍在淄河西岸展開對壘,姜子牙指揮鎮定自若,士兵作戰英勇頑強,萊軍被殺得丟盔棄甲,悻悻而回。齊國就這樣正式建立起來。
姜子牙建立齊國后首先以法治國,安定民心。司寇營湯陽奉陰違,受賄害民,并妖言惑眾,宣稱要以所謂的“仁義”治齊,姜太公便令人把營湯斬首,以正政令;東海上有被時人稱為“賢人”的狂矞、華士兄弟,不向天子稱臣,也不為諸侯做事,以不合作的姿態和平對抗新生的齊國,姜子牙認為他們自私自利,不為國家盡義務,是“害群之馬”,就下令誅殺他們。一時間齊國再也沒有違抗命令法規的事情了,混亂局面迅速得到了安定。僅僅五個月姜子牙就去向周公“報政”,即向周公匯報其安邦定國的政績。
強國富民
姜子牙政治上推行尊賢尚功的政策。就是選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當地東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齊國統治階層,讓他們在國家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對通過考核符合選賢標準的人,不分親疏用其所長,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積極創造性。這一用人路線打破了西周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尊尊親親”的正統思想束縛。姜太公還把用人提升到事關國家興亡的高度,提出“六守”、“八征”、“六不用”的人才理論。實踐證明,他的用人思想不僅開創了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人才使用先河,也為后來齊國稱霸列國奠定了基礎。
齊國富強后的姜子牙
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簡其禮”的開明政策。“俗”指“夷俗”,即當時當地東夷人的生活方式;“禮”指“夷禮”,即當時當地東夷人的禮儀制度。太公認為,如果在齊地強力推行周禮,容易產生民族矛盾,不利于治國安邦。經過再三斟酌,他決定從齊地實際出發,從俗簡禮,不強制干涉,且務實地創造了既讓齊民樂于接受,又不太悖周禮的新制。
據《漢書·地理志》載:“齊地負海潟(x剎)鹵,少五谷,而人民寡。”《鹽鐵論》說:“昔太公封營丘,辟草萊而居焉。地薄人少。”面對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姜太公自齊國初建時就因地制宜,在注重發展黍、稻生產的同時,利用境內礦藏豐富、魚鹽資源豐富的特點,大力發展冶煉業、絲麻紡織業、漁鹽業等手工業;還利用齊國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傳統的優勢,大力發展商業,推行與列國通貨的外貿政策。在這種“農、工、商”三寶并舉的宏觀戰略指導下,齊國制造的冠帶衣履暢銷天下,魚鹽流通列國,諸侯紛紛前來朝拜,齊國逐步由偏僻荒涼的小國窮國發展為雄居于東方的大國富國。
安定周室
姜子牙輔佐周公東征
姜子牙封齊建國后,相當多的時間是在鎬京做周朝中央政權的“太師”,輔佐外孫周成王姬誦、重外孫周康王姬釗。他的大兒子齊丁公姜伋,也沒有到臨淄治理齊國,而是一直在鎬京擔任虎賁氏之職,統領著王宮衛戍部隊。齊國開國后的三十余年,營丘基本上由姜太公的三兒子丘穆公鎮守。成王時期,管叔、蔡叔、霍叔“三監之亂”,淮夷、徐夷、“殷東五侯”起兵反周,姜太公父子輔助周公旦,或坐鎮京都、運籌帷幄;或領兵東征、沖鋒陷陣;或左右呼應,東西夾攻,迅速平定了這場叛亂,為二次安周立下了赫赫戰功。再后來,周成王去世,姜子牙父子又接受了成王托孤的遺命,擔負起輔佐太子的重任,后又與眾臣一起扶立太子姬釗登位,史稱周康王。
壽終鎬京
身在鎬京的姜子牙
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子丁公姜伋繼位。齊丁公姜伋繼續輔佐周康王,成為僅次于首輔召公奭的次輔,并掌管周王朝的精銳部隊三千虎賁,保衛豐鎬。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世界上最亂的姜子牙(世界上最亂的姜子牙圖片)”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世界上最亂的姜子牙(世界上最亂的姜子牙圖片)
本文地址:
/shijiezhizui/28063.html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世界上最眩暈的圖案(世界上最暈的視頻)
- 熱門文章
- 隨機tag
-
2010年虎年的簡單介紹 司馬懿只能墊底 中國最便宜工棚(最便宜的公棚) 超大型犬(金毛犬的價格多少錢一只) 喬遷新居送什么禮物最好 可能并不真正存在 世界上最科技的股價(價格最高的科技股) 螃蟹怎么做好吃又簡單方便 身份證號碼怎么看男女(一眼辨別) 斧正(斧正的意思) 吞噬星空修為境界劃分 針對年輕用戶的興趣社交軟件(擁有一鍵匹配 周瑜死了小喬跟誰了 媽祖的來歷和傳說 中國最原始疫苗(中國最原始疫苗是什么) 2021年11月宣布離婚(結束12年婚姻 a5和b5的本子哪個大 跳繩的正確方法與技巧 余秀華最好的十三首詩 中國最牛的麥田(中國最美麥田) 戰國七雄是哪七國(戰國七雄是哪七國是現在 辦公室風水知識(辦公室風水小知識) 最頂尖的中國工程(中國最好工程大學排名) 鍵盤打不了字按哪個鍵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