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漆器


2、什么是漆器?漆器是從中國什么時代開始有的" />

亚洲高清视频一区二区,精品无人国产偷自产在线,日韩毛片免费观看,日韩精品社区

當前位置:首頁 > 世界之最 > 正文

中國最稀少漆盤(中國最稀少的瓷器)

xj 2023-07-31

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中國最稀少漆盤(中國最稀少的瓷器)”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本文目錄一覽:

1、中國漆器 2、什么是漆器?漆器是從中國什么時代開始有的?為什么日本漆器發展的很好呢?中國漆器現在還有嗎 3、老北京特色紀念品有哪些? 4、想知道東漢時期流傳至今的漆器有哪些關于它們的歷史 中國漆器

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它一般髹朱飾黑,或髹黑飾朱,以優美的圖案在器物表面構成一個綺麗的彩色世界。從新石器時代起,中國人就認識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歷經商周直至明清,中國的漆器工藝不斷發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熗金、描金等工藝品,對日本等地都有深遠影響。

用生漆涂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品等,一般稱為“漆器”。生漆是從漆樹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樹膠質及水分構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它發源于新石器時代,歷經商周直至明清,工藝不斷發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其熗金、描金等工藝品,還對日本等地產生了深遠影響。

歷史傳承

史前

大約在七千多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能制造漆器了。根據是1978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了朱漆木碗和朱漆筒,經過化學方法和光譜分析,其涂料為天然漆。

先秦

夏代之后,漆器品種漸多,在戰國時期,漆器業獨領風騷,形成長達五個世紀的空前繁榮。據記載,莊子年輕時曾經做過管理漆業的小官。戰國時漆器生產規模已經很大,被國家列入重要的經濟收入,并設專人管理。漆器生產工序復雜,耗工耗時,漆器品種又特別繁多,不僅用于裝飾家具,器皿,文具和藝術品,而且還應用于樂器,喪葬用具,兵器等。這時的漆器很昂貴,但新興的諸侯不再熱衷于青銅器,而把興趣轉向光亮潔凈、易洗,體輕、隔熱、耐腐、嵌飾彩繪五光十色的漆器,于是,漆器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青銅器。這一時期,漆器一般髹朱飾黑,或髹黑飾朱,以優美的圖案在器物表面構成一個綺麗的彩色世界。在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漆器有220多件。這些漆器是楚墓中年代最早也是最為精彩的,而且品類全,器型大,風格古樸,這些精美的漆器體現了楚文化的神韻。

漢代

漢代漆器也是以黑紅為主色。漢代是漆器的鼎盛時期,漆器的品種又增加了盒、盤、匣案、耳環、碟碗、筐、箱、尺、唾壺、面罩、棋盤、凳子、危、幾等,同時,還開創了新的工藝技法,如多彩、針刻、銅扣、貼金片、玳瑁片、鑲嵌、堆漆等多種裝飾手法。

漆器圖案根據不同的器物,以粗率簡練的線條或繁縟復雜的構圖表現,增強人或動物的動感與力度。黑紅互置的色彩產生光亮、優美的特殊效果。在紅與黑交織的畫面上,形成富有音樂感的瑰麗多彩的藝術風格,展現了一個人神共在,琦瑋譎詭、流動飛揚、變幻神奇的神話般的世界。

唐代

唐代漆器達到了空前的水平,有用稠漆堆塑成型的凸起花紋的堆漆;有用貝殼裁切成物象,上施線雕,在漆面上鑲嵌成紋的螺鈿器;有用金、銀花片鑲嵌而成的金銀平脫器。工藝超越前代,鏤刻鏨鑿,精妙絕倫,與漆工藝相結合,成為代表唐代風格的一種工藝品,剔紅漆器在唐代也已出現。夾苧造像是南北朝以來脫胎技法的繼承和發展。首先以粘土制胚,外用苧麻布粘裹,敦煌莫高窟的干漆夾苧佛像造價高,費時長,因為數目少而珍貴。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敦煌干漆夾苧佛像流傳于美國大英博物館,

在和闐出土的佛教殘像中,有陶像,也有少數木雕像和類似夾苧漆像的作品。在泥塑和陶制像中,除了佛、菩薩像多少帶有“犍陀羅”的作風以外,還有很多天王、武士和各種形象的供養人造像,也多是由雕塑作者就地取材,是從當地現實生活中攝取的各種不同身份、性格的人物形象。

從南疆和闐出土的木雕像中,有一軀殘損的天王像,其鎧甲裝束,多為中原形式,但神態面貌,卻是當地人物為藍本。另一片木雕像,分為三層,形象多赤裸勁直,幾純屬印度式。最下層右側,雕了兩個男供養人,則又是中原當時的衣冠。還有一殘斷的佛手,用苧麻布貼成,表面涂以粉彩,很類似中國夾苧漆像的做法。從這只佛手上使我們更進一步認識到新疆佛教雕塑藝術的現實性。這只手的肌肉關節,都表現得非常圓軟,好像在皮層內飽含著流動的血液。像這樣的藝術佳品,決不能與一般僅作外表摹擬的作品相提并論。

宋元

兩宋曾被認為是一色漆器的時代,但發掘出土許多有高度紋飾的兩宋漆器,改正了過去的認識。在蘇州瑞光寺塔中發現的真珠舍利經幢,底座上的狻猊,寶相花,供養人員是用稠漆退塑的。在元代漆器中成就最高的是雕漆,其特點是堆漆肥厚,用藏鋒的刀法刻出豐碩圓潤的花紋。大貌淳樸渾成,而細部又極精致,在質感上有一種特殊的魅力,如故宮博物院藏的張成造桅子紋剔紅盤,楊茂早觀瀑圖方剔紅盤,安徽省博物館藏張成造烏間朱線剔犀盒等。

明清

中國明清兩代均建都北京,其文化藝術上承宋、元,繼續發展,不斷提高。同時,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和滿族等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特點,對漢族傳統文化產生了某些影響,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明清兩代對外貿易比較發達,在輸出的同時,亦引進了一些阿拉伯和歐洲的工藝,加以模仿、吸收、消化,為明清時期工藝美術的發展,灌輸了新的血液。 這一時期的工藝美術,前后經歷了549年的發展變化,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時代面貌。這一時期的髹漆工藝與建筑、家具、陳設相結合,并由實用轉向陳設裝飾領域。進入了以斑斕、復飾、填嵌、紋間等技法為基本工藝的千文萬華的新時代。

明代雕漆,初以嘉興(今浙江省嘉興市)西塘張成、楊茂為榜樣,

由張成的兒子張德剛與包亮主持內廷果園廠官辦漆作的生產。成化、弘治年間內廷雕漆,器胎變薄,花紋疏朗,標志西塘派雕漆已進入尾聲。云南大理為另一雕漆產地,名漆工現僅知王松一人。至嘉靖年間,云南雕漆始進入內廷,大展技藝,終于取代西塘派,使內廷雕漆為之一變。其特點為,刀不藏鋒、棱不磨熟。明末清初雕漆失傳,至乾隆四年由雕竹名匠封歧刻樣,蘇州織造漆作仿制成功,宮廷用雕漆亦大多由蘇州制做。揚州雕漆有螺鈿、百寶嵌等品種,以螺鈿最富特色,其中尤以點螺最為精巧,所制漆器花紋纖細,五彩繽紛。名工有王國琛、盧映之、夏漆工等,后者尤善制仿古剔紅漆器。蘇、揚兩地漆作毀于清廷鎮壓太平天國革命之戰中。福州漆器以脫胎見長,色澤華美,器體輕巧是其特色。系由名工沈詔安用傳統夾□法所創。清末北京由修補雕漆發展到仿永樂、宣德和乾隆雕漆。蒔繪漆為日本名漆,明代宣德年間漆工楊氏受命赴日學習蒔繪漆,回國仿制,其子楊塤從學,所制足以亂真。另有漆工蔣回回也善仿蒔繪漆,清代蘇州仿蒔繪漆極盛,金漆輝映,富麗堂皇。明末清初出現的軟螺鈿則是螺鈿的新品種。新安(今安徽省新安縣)方信川鈿嵌堆、揚州盧葵生砂鈿鑲嵌漆均名震一時。戧金、脫胎等漆器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

現代

現代漆器工藝主要分布于北京、江蘇、揚州、上海、四川重慶、福建、山西平遙、貴州大方、甘肅天水、江西宜春、陜西鳳翔等地。其中,北京雕漆,是在木胎或銅胎上髹飾數十層甚至上百層,再進行浮雕,色彩以朱紅為主,風格富麗華貴。江蘇揚州漆器以鑲嵌螺鈿為其特色,在光線照映下,非常精美。福建脫胎漆器,以其色澤光亮,輕巧美觀,不怕水浸,能耐溫,耐酸堿腐蝕為其特點。四川漆器,多用推光的髹飾技法或以雕填見長,或以研磨繪著稱。此外,還有廈門漆線裝飾,天水的雕填等,都各有不同的藝術特色。

古漆者,光澤華,似烏金而非寒,明麗堂皇,有著莊重富貴的氣質,古之時多為皇親貴族所用,當代中國的工藝美術工作者,以漆藝材料的自然美和制作工藝的手段來重新將其展示于平面藝術,通過色彩、光澤、肌理、質感等多種視覺語言,并揉合了中國傳統景泰蘭工藝眩麗的藝術效果來產生視覺的愉悅,喚起或深沉寧靜、或蘊籍含蓄、或富麗華貴、或樸素高雅的藝術美感,激起心靈的智慧并寄予精神上的高度享受。[1]

技法種類

在漆器表面,用金色描繪花紋的裝飾方法。描金在黑漆地上為最常見,其次是朱色地或紫色地。也有把描金稱做“描金銀漆裝飾法”的。

《遵生八箋》:“宣德有填漆器皿,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磨平如畫------”《帝京等物略》,填漆刻成花鳥,彩填稠漆,磨平如畫------”這種堆刻后填彩磨顯出花紋來的髹飾技法稱之為“填漆”。

亦作"螺填"、"螺甸",是貝殼薄片制成人物、鳥獸、花草等形象嵌在雕鏤或髹漆器物上的裝飾技法。平漆之后,而飾以彩色,則有描漆、彩漆、漂霞妝彩、花彩、描彩等制法,飾以金的,則有砂金、描金、灑金、涂金、泥金、貼金等名目,細按其各名稱,自可推想其制法不同。總之,漆器之中,以雕漆為最高貴,亦以雕漆為最有藝術意趣,故歷代均努力制作。宋人雕紅漆器,如果宮中用盒,多用金銀為胎,以朱漆厚堆至數十層,始刻人物、樓臺、花草等圖畫,刀法之工,雕鏤之巧,儼若筆畫。有錫胎者,有□地的,有紅花黃地的,有五色的,刻法深淺隨妝露色,如紅花綠葉、黃心黑石之類,奪目可觀,但傳世者很少。

唐 高士宴樂螺鈿

又有用朱為地,刻十錦花草,用黑為面,刻各種花草、錦地壓花,紅黑可愛,然多為盒類,盤匣次之。盒則有蒸餅式、河西式、簾段式、三撞式、兩撞式、梅花式、鵝蛋式,大則幾尺,小則幾許,兩面俱有花紋。盤則有圓者、方者、腰樣者、四角者、八角者,有絳環樣者,有四角牡丹瓣者。匣則有長方、四方、二撞、三撞四式等。

螺鈿工藝方法起源甚早,周代已流行。從現存唐代螺鈿實物看來,當時已有很高的水平。曹昭《格古論要》:"螺鈿器皿,出江西吉安府廬陵縣。宋朝內府中物及舊做者,但是堅漆或有嵌銅線者甚佳。元朝時富豪不限年月做,造漆堅而人物可愛。"有張成、楊茂二家,技擅一時,但用朱不厚,漆多敲裂。

點螺漆器是我國傳統工藝品。1966年北京元代遺址出土一件漆盤殘片用螺片鑲嵌廣寒宮。明代是點螺漆器的盛期,工藝水平已達到相當精湛的程度。用貝殼、夜光螺等為原料,精制成薄如蟬翼的螺片,再將薄螺片“點”在漆坯上,故名“點螺”。因點螺用料較一般螺鈿鑲嵌為薄,而且軟,故又稱“薄螺鈿“和”軟螺鈿“。今天揚州等地,仍有點螺漆器生產。

將金銀薄片刻制成各種人物、鳥獸、花卉等紋樣,用膠粘貼在打磨光滑的漆胎上,待干燥后,全面髹漆二三層再經研磨顯出金銀花紋,使花紋與漆底達到同樣平度,再加推光則成為精美的平脫漆器。金銀花紋面較寬的地方還可以雕刻細紋,但不能刻透金銀片。這種裝飾法,精細費工,材料高貴,但金銀寶光與漆色的光澤相互輝映極為華麗,是十分貴重的漆器。《酉陽雜俎》、《安祿山事跡》、《太真外傳》、《唐語林》等,都有關于唐玄宗、楊貴妃賜給安祿山的各種平脫漆器名目的記載。

不用漆灰而用不同于地漆色的漆制作花紋的一種髹飾技法。現作堆漆可有膠制材料,可貼金和涂彩,含義較為廣泛。

在堆起的平面漆胎剔刻花紋的技法。我國雕漆始于唐代,歷史上以元代嘉興西塘的最為著名,現代主要產地有北京、揚州、天水、徽州等。雕漆大多用鮮明的朱漆,故又名“剔紅”。雕漆常以木灰、金屬為胎,用漆堆上,少則八九十層,多達一二百層,是待半干時描上畫稿,施加雕刻的一種髹飾技法。一般以錦紋為地,花紋隱起,精麗華美而富有莊重感。

斑漆是兩晉南北朝漆飾的一種技法,古時用它作為車乘的裝飾。此法因系用兩種以上色漆,互相交錯,呈現各種花紋,猶如動植物上面的斑紋而得名。《髹飾錄 坤集 復飾》:“細斑地諸飾”。楊明注:“所列諸飾,皆宜細斑也,而其斑黑、綠、紅、黃、紫、褐,而質色亦然,乃六色互用,又有二色,三色錯雜者,又有質斑同色,以淺深分者”。這似與斑漆相仿。另外,用單色漆顯出深淺不同斑紋,也有叫斑漆的。

《遵生八箋》:"宣德有填漆器皿,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磨平如畫------"《帝京等物略》,填漆刻成花鳥,彩填稠漆,磨平如畫------"這種堆刻后填彩磨顯出花紋來的髹飾技法稱之為"填漆"。

以漆漆物,并沒有其他手續,稱為平漆,最先漆物,只這一種方法,平易簡潔,制作精良的,也非常可愛。所以今天多用這種方法。

器物上既涂以漆,等干固后,再以針刻刺圖樣,然后用金屑撒于罅中使之平,稱為戧金。撒銀屑的,稱為戧銀。據說戧本古創字,俗讀鏘去聲,是器物上飾金的方法。據《丹鉛總錄》載,唐《六典》十四種金,有創金一法,吳偉業有《宣宗御用戧金蟋蟀盆歌》,明時創金極有成功,故名器很多。

漆器的面堆成種種花紋,覆以朱漆,稱為堆紅。《格古要論》謂,假剔紅用灰團起,外面漆上朱漆,稱為堆紅,又叫罩紅。

工藝特色

概述

漆器一般指涂以透明或不透明漆的某些木制或陶瓷、金屬物件。中國古代漆器的漆,是從漆樹上采割下來的天然液汁。漆樹產于中國,約10年樹齡可割取樹液── 生漆。漆器的制作工藝相當復雜,首先須制作胎體。胎為木制,偶爾也用陶瓷、銅或其它材料。也有用固化的漆直接刻制而不用胎。胎體完成后,漆器藝人運用多種技法對表面進行裝飾。漆器的主要特點是可以拋光到可與瓷器媲美。漆層在潮濕條件下干燥,固化后表面非常堅硬,有耐酸、耐堿、耐磨的特性。我們祖先制作的優美絕倫的漆器,象陶瓷、絲綢一樣,是民族文化的瑰寶。

“犀皮”

"犀皮"又寫作"西皮"或"犀毗",這里所謂的"犀皮"并不是犀牛皮,而是特指中國古代漆器制作中的一種裝飾工藝。它先將不同顏色的漆料堆涂在高低不平的器胎上,漆料干燥后再經打磨,從而產生出色澤亮麗、光滑異常、自然生動的藝術效果。

關于"犀皮"工藝出現的年代,過去根據文獻中有關犀皮漆器的記載多出現于唐代(公元618~907年)晚期,因此人們認為這種漆工藝的出現不會早于唐代。圖中這對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的發現,使犀皮漆器出現的時間提早了近600年。

犀皮鎏金銅扣皮胎漆耳杯

這對犀皮鎏金銅扣皮胎漆耳杯出土于中國東部安徽省馬鞍山市的三國時期墓葬(吳國·朱然墓),現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杯身長約9.6厘米,寬5.6厘米,高2.4厘米。兩件均為皮質胎地,杯口呈橢圓形,平底。兩耳邊及口沿處鑲嵌有銅扣,銅扣經過鎏金處理。器身犀皮漆的花紋由黑、紅、黃三色漆組成,構思典雅,精美異常。這對犀皮漆器的發現,對中國漆器工藝發展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犀皮"漆器工藝到宋元時期(公元10~14世紀)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制作技術日臻成熟。明清時期(公元1368~1911年),"犀皮"工藝的發展達到了完美的程度。清代(公元1644~1911年)時利用這種工藝制作的漆器,小至匣盒、大到家具,種類繁多,并被作為貢品進獻到皇宮大內。

漆畫

漆畫是以天然大漆為主要材料的繪畫,也可以用腰果漆和合成漆。漆畫在唐宋時就已有了,常見的是黑漆地勾金。明代后期,使用“明漆”以暈化金銀,產生深淺變化的效果,豐富了漆畫。漆畫是繪畫和工藝相結合的畫種,既是藝術品,又是和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實用裝飾品,常以壁飾、屏風和壁畫等形式出現。其材料多種多樣,技法亦豐富多彩,依據不同技法漆畫又可分成刻漆、堆漆、雕漆、嵌漆、彩繪、磨漆等不同品種。因此漆畫是一門容量很大的畫種,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巨大的藝術潛力。

漆畫有著工藝獨特、質材考究、制作精良等諸多特點,整個工藝流程純為手工制作,而且工藝難度很大,極費工時,僅流程就有1、制版:2、拷貝:3、材料鑲嵌:4、填漆;5、彩繪:6、罩漆:7、打磨:8、拋光等諸多種工序。產品技術性能具有防腐防潮,不變形,色彩穩定性強,保存時間長久等特點,有很強的收藏價值。

漆畫之美,在于其獨特的材料與工藝。漆刮漆刷是繪畫的工具,漆液是顏料的調色劑,而螺鈿、蛋殼等特殊材料,用嵌、掛、撒、罩、磨等手段則構成了漆畫效果的特殊品質。各種或素樸,或璀璨,或閃光,或亞光的質材,嵌貼出若即若離,似又不似的優美畫面。凹凸無秩的漆面,若施以屑粉,填以彩漆,又可以形成虛實相間,出奇制勝的圖像效果。漆液稀釋流動的性能,漆膜皺折起伏形成的肌理,其妙趣橫生之處絕非畫筆所能致。而當髹漆達到一定厚度,則又可以于其上雕琢出山川樹石、花鳥人物的立體效果。倘金屬箔粉以不同面貌呈現在漆畫上,既可以獲得金碧輝煌的效果,也可以形成柔和含蓄的韻味。金屬箔粉若又與漆兩相結合,則還可達到為任何顏料所難以企及的內含光輝,燦爛明亮的奇異效果。天然漆給人以深沉內斂而又渾厚天成的美感,再加以種種嵌貼材料,就可達到或瑩瑩漆黑,或金光銀輝,或五彩斑斕,或閃閃爍爍的藝術效果。而將透明漆兌色罩金,層層交疊研磨出的圖畫,則又如水月鏡花,給人以無窮的遐想。深厚神秘的東方風采,豐富神奇的質感肌理,撲朔迷離的詩般意境,以及整體的裝飾情味和

漆畫

細部的精妙處理,都使得漆畫藝術具有了一種因時因地而異的奇特效果,耐人尋味,意趣無窮。

漆畫之美,還在于它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及多樣化的技法。廣闊的包容性使其具有了無限豐潤的美姿:描漆似工筆之美,畫漆似重彩之美,刻漆似版畫之美,堆漆似浮雕之美,刮漆似油畫之美,潑漆似水彩畫之美。它可以如浮雕壓縮塊面,也可以如鑲嵌畫分塊裝飾,更可以與油畫相較厚重感之短長。既可縱橫揮灑,潑金如水,也可雙勾重彩,綿密絢麗,又可淡擦干敷,雅致清逸。 屏風在三千年前的周就以天子專用器具出現,作為名位和權力的象征。經過不斷的演變, 屏風作為防風、隔斷、遮隱的用途,并且起到點綴環境和美化空間的功效,所以經久不衰流傳至今,并衍生出多種表現形式。當今屏風主要分圍屏、座屏、掛屏、桌屏等形式,其中大型屏風能展示出那種高貴的氣勢,是客廳、大廳、會議室、辦公室的首選。它融實用性、欣賞性于一體,既有實用價值,又賦予屏風以新的美學內涵,絕對是極具民族傳統特色的手工藝精品。

屏風

屏風主要分座屏和折屏兩大類:座屏就是下有底座,不能折疊的屏風,有人也叫它立地屏風,有人也叫它插屏。有單扇的,也有兩扇、三扇的。其中較小的座屏,是放在床前、桌案之上;作為裝飾用的;折屏就是可以折疊的屏風,也稱作圍屏,有六扇、八扇或者十二扇等。經不斷的發展演變,屏風的種類不斷增多,其中有落地屏風、床上屏風、梳頭屏風、燈屏風等;而以質地分則更多,如玉雕屏風、雕鏤屏風、琉璃屏風、云母屏風、綈素屏風、書畫屏風等等,不一而足。清代的屏風大體可分為寶座屏風、圍屏、插屏三種。

在中國,從新石器時代起就認識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歷經商周直至明清,中國的漆器工藝不斷發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熗金、描金等工藝品,對日本等地都有深遠影響。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漆器的原料是大漆,從一種名為漆樹的樹木上取材。將大漆加工成漆液后,方可進行漆漆創作。漆器是一種用漆調和各種顏料描繪在漆板上,并使用打磨等方式令其色彩逐漸呈現層次感和晶瑩感的藝術畫種.由于漆板是用漆調和瓦灰將木板封閉打磨而成,可隔絕酸、堿、氧、水分,漆畫一般可數以千年保持其色彩鮮艷的特點.以漆為原料的漆畫具有強烈的色彩感,視覺沖擊力極強,又有為現代人所喜歡的材質感.和油畫、國畫、版畫及水粉畫等多種藝術形式相比,漆畫的特色在于它的厚重感、層次感、晶瑩感、色彩感、材質感及護理容易、保存期長久,而且漆畫可很好的實現以上藝術形式的效果,制作成國畫、油畫等風格的漆畫,且兼具漆畫的特色和優勢。

漆器屏風表現形式

大型立體天晨漆器屏風是賓館、酒店、會所、大廳、殿堂、辦公室等品味裝飾及收藏的最合適高檔尊貴藝術畫種,根據擺放位置的不同漆畫可制作為墻上的壁掛式漆畫、地上的落地屏風大座屏、落地圍屏及用于隔斷的隔斷屏風等。

四大漆器

脫胎漆器

福州脫胎漆器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和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珍品,與北京的景泰藍、江西的景德鎮瓷器并稱為中國傳統工藝的“三寶”,享譽國內外。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其質地堅固輕巧,造型典雅別致,色澤瑰麗鮮艷,裝飾精細,結實耐用,具有碰不壞、摔不破、不掉漆、不褪色等優點。

福州漆器始于南宋。據傳清乾隆年間,漆匠沈紹安在一座寺廟里發現大門的匾額雖然木頭已經朽爛,但是漆灰夏布裱褙的底胚卻完好無損。細心的沈紹安從中得到啟發,回家后不斷琢磨試驗,繼承發揚傳統漆藝,創造出了最早的脫胎漆器。沈紹安因此成為福州脫胎漆器的鼻祖。

福州脫胎漆器的制作方法有兩種:一是脫胎,就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為粘劑,然后用夏布(苧麻布)或綢布在胚胎上逐層裱褙,待陰干后脫去原胎,留下漆布雛形,再經過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最后施以各種裝飾紋樣,便成了光亮如鏡、絢麗多彩的脫胎漆器成品了;二是木胎及其他材料胎,它們以硬材為坯,不經過脫胎直接髹漆而成,其工序與脫胎基本相同。

福州脫胎漆器的一個顯著特征是“色彩瑰麗,光亮如鏡”,人們對它產生好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裝飾上的豐富多彩。其傳統裝飾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漆、彩漆暈金、錦紋、朱漆描金、嵌銀上彩、臺花、嵌螺甸等;新中國成立后,又發展了寶石閃光、沉花、堆漆浮雕、雕漆、仿彩窯變、變涂、仿青銅等技法,并且把髹漆技藝同玉雕、石雕、牙雕、木雕、角雕藝術結合起來,使漆器的表面裝飾琳瑯滿目,更加豐富多彩。

揚州漆器

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在揚州遠、近郊區許多漢代墓葬中出土的漆器及其殘片,多達萬件。器物中有碗、盤、壺、勺、耳杯等飲食用具,奩、案、幾、箱、枕、尺、梳、篦、魁、笥等日常用品,有琴、俑、硯、盒、弓背、劍鞘、箭服等文房、器械用品,還有漆棺、槨、面罩等喪葬用具,器形繁多,體現了廣泛的用途。其裝飾工藝則有彩繪、針刻、貼金、金銀嵌等類別。其胎骨以木制為最多,故有關學者稱揚州為我國木胎漆器的發源地。也有不少以干漆夾為胎的,世稱脫胎漆,尚有少量竹胎、銅胎、皮胎制器。

據《酉陽雜俎》、《楊太真外傳》等書記載,唐玄宗和楊貴妃曾多次將揚州所貢金銀平脫等名貴漆器賜給安祿山和其他臣僚。唐僖宗時,高駢任揚州鹽鐵史,為獻媚朝廷,曾一次向長安運送揚州漆器逾萬件。

中國最稀少漆盤(中國最稀少的瓷器)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本尊毗盧舍那佛坐像”、“藥師如來立像”、“千手觀音菩薩立像”均為鑒真弟子揚州興云寺僧義靜所造,都是日本的國寶。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雕漆尤為精美。元末明初時,“點螺”工藝出現。

明清時代是揚州漆器歷史上的全盛時期,名家薈萃,諸品具備。清代后期,揚州漆器出口外貿已較興盛,遠銷歐美等國,年銷量2萬多件,“歲入三萬兩”。

推光漆器

據史料記載,平遙推光漆器始于唐朝開元年間,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1917年,平遙城內漆工喬生瑞、任茂林等6人合資開設“合成鋪”,從事漆器生產,生產出的漆器質地優良,風格獨特,大部分產品遠銷日本、法國等地。1937年,日本侵華后,生產停頓。上世紀五十年代后,平遙推光漆器又枯木逢春,大放異彩。

推光漆漆料來源于植物漆樹,人們稱之為“老漆”、“大漆”。推光漆器的制作,工藝獨特。先選好木料,制胎,再以豬血、磚粉涂縫,磨光,然后開始涂天然老漆,磨了再漆,漆了再磨,反復多次,最后用手掌蘸麻油在漆面上推出光澤來,而后又經過推敲、描金、彩繪等幾道工藝,分別現出山水人物、飛禽走獸、亭臺樓閣、奇花異草等各種圖案。推光漆器,漆光閃閃,映影如鏡,故又稱“金漆家具”。

表面光滑明亮,畫工精巧細膩,著色嫻熟鮮明,線條剛柔相濟,筆法剛勁秀麗,使用輕巧堅固,且能耐熱防潮,具有的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它既能作為欣賞品陳列裝飾,又有實用價值。

成都漆器

成都漆器又稱鹵漆,聞名于世的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代漆器就刻有代表成都生產的“成市草”、“成市飽”鉻記,在戰國時期已遠銷到朝鮮平壤(古樂浪郡),現中國工藝美術館珍品館已收藏有7件成都漆器工藝品。

成都漆器工藝精湛,做工考究,大多工序為手工制作,底胎用質地細膩、脫水處理后的原木,工藝涉及雕、嵌、填、描、推、繪、貼等方法,最具特色的是精細彩繪、雕花填彩(漆藝精在以刀代筆,將白描十八法運用于刀尖)、雕錫暈色絲光(獨一無二的裝飾方法,金屬材質高貴而細膩,熠熠閃爍的光澤是漆器藝術的極致魅力)。

什么是漆器?漆器是從中國什么時代開始有的?為什么日本漆器發展的很好呢?中國漆器現在還有嗎

用漆涂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品等,一般稱為“漆器”。生漆是從漆樹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樹膠質及水分構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中國,從新石器時代起就認識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歷經商周直至明清,中國的漆器工藝不斷發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熗金、描金等工藝品,對日本等地都有深遠影響。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 油漆技術 用漆涂飾器物的工藝。中國古代所用漆,是漆樹分泌的一種汁液,經日曬脫水后,即 漆器 成為可作涂料的熟漆。同時常在漆中加入桐油一類干性植物油。作漆器時,以木、竹蔑、麻布等為胎骨,然后以漆涂其外表,干燥后即可使用。也可在漆中調色,以便涂飾花紋,繪制圖案。涂漆既可保護器物,經久耐用,又可使其美觀。中國制造漆器的歷史悠久。 《韓非子·十過》載,虞舜以木作食器,“流漆墨其上”。已出土西周至戰國的涂漆車輛、幾案、盤、奩等器物。新疆鄯善洋海墓出土有公元前475一一公元前221年的漆盤。羅布泊高臺古墓出土有東漢圓形漆器蓋,較上述漆盤精美。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漆盒,木胎,黑色 雕漆 主要工序為雕,主要原料為漆,故名為雕漆。北京又叫剔紅。揚州名曰“雕漆""純雕”。 北京雕漆有金屬胎和非金屬胎兩種,前者是琺瑯里,后者為漆里。著漆逐層涂積,涂一層,晾干后再涂一層,一日涂兩層。涂層少者幾十層,多者三五百層,然后以刀代筆,按照設計畫稿,雕刻出山水、花卉、人物等浮雕紋樣。所用之漆以朱紅為主,黃、綠、黑等做底色,分為剔紅(堆朱)、剔黃、剔綠、剔彩、剔犀等工藝品類。雕漆的工藝過程十分復雜,要經過制胎、燒藍、作底、著漆、雕刻、磨光等十幾道工序,各工序技藝要求都很高。 北京雕漆工藝過程十分復雜,要經過設計、制胎、涂漆、描樣、雕刻、磨光等十幾道工序,各工序技藝要求都很高。其中雕刻是最主要的工序。雕刻的刀法,過去主要是平雕,現在大量的是浮雕、鏤空雕、立體圓雕等。雕漆的配色也很講究,過去只有黑、紅、黃、綠4種顏色,現在發展到白、杏黃、茶紅、粉紅等20多種。每種作品也由過去的單一色彩發展到現在的多種套色。這些產品,都具有防潮、抗熱、耐酸堿、不變形、不變質的特點,深受人們喜愛。 雕漆品種有瓶、罐、盒、盤、茶具、煙具、酒具、掛屏、圍屏、墻壁畫、立體鳥獸、小件首飾等。近年來,北京雕漆又朝著"工藝美術日用化"的方向發展,陸續創作出一批既有藝術價值,又有實用價值的新產品,如臺燈、餐盤、儀器盒、電子鐘表殼、雕漆桌面、雕漆繡墩、雕漆衣箱、雕漆柜等。 1、雕漆工藝的原料與輔料 ①漆料: 制造雕漆漆器的主要原料是大漆,又名生漆、土漆、天然漆、中國漆,是從漆樹上割取下來的淺灰白色液體樹汁,漆樹野生,在我國生長區域廣泛。生漆干燥后具有抗熱、耐酸、耐堿、耐潮、耐磨等天然優良特性;干錮后具有極具韻味和柔和的光澤,顯得明潤透體。在原生漆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可以得到制作漆器需要的各種漆料。 (1)凈生漆:是對原生漆進行物理性能凈化后所得。 (2)加潮漆:在凈生漆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凈水,用來補充原生漆在采割、運輸、儲藏過程中蒸發掉的水分,保持大漆原有的化學成份,使大漆的性能穩定不變,這樣的加潮漆才能用來調制漆灰與調制其他色漆。 (3)罩漆:是由加潮漆添進適量比例的熟桐油調制而成,增加了漆質的柔軟性和可雕刻性,它是配制各種色漆的基本成份。 (4)彩色漆:是用罩漆加各種化工顏料,均勻攪拌壓研而成的各種顏色的漆。原北京雕漆廠可以調制近百種不同色調的顏色漆。傳統上以紅、黃、綠、黑漆為主,在其上雕刻分別稱為剔紅、剔黃、剔綠、剔黑,另還有剔犀、剔彩的雕刻。 (5)退光漆:又稱推光漆,素漆,為半透明漆。在雕漆制品中用量較少,主要是在不進行浮雕處的次要部位的裝飾,俗稱"做里子"。 (6)金腳漆:又稱為金膠,渾金漆、貼金漆,油光漆。用干快凈生漆加適量比例的熟桐油,攪拌均勻即可。主要用來粘貼金、銀箔,金銀粉。 (7)霸王鰾:又稱漆鰾,漆膠。用凈生漆與白色面粉按一定比例調制而成,主要用來制作脫胎器,糊布,或用以粘接劑用。 ②桐油: 雕漆工藝的制作,除去主要原料大漆外,桐油也是必不可少的原料。桐油,是從油桐樹的果實中壓榨出來的植物油,色透明微黃,主要用來涂飾木器胎體,目的是防止潮濕之氣侵入木料內部,充當隔離劑;生桐油還用來配制其它的漆料、油料;在雕漆中主要用來配制罩漆。 ③各色顏料: 雕漆漆器的色調,是有一定的傳統習慣,雕漆的顏色,是由于在大漆中加入了不同的顏色。雕漆的傳統顏色是紅、黑、黃、綠,最常用為紅色。但由于顏色用量的不同,各種顏料的配比也有差別。一般包括下列顏料:銀朱、天然朱砂、丹紅、絳礬、石黃、漢沙黃、鈦青藍、靛華、鈦白粉、石青、石綠、漆綠、鈦綠、煙煤等。 ④胎料: (1)銅料:北京雕漆使用銅料是為了制造內胎。由于銅材有壓延性,可塑性,適宜于各種形體的制作;銅材硬中有軟,又適合銅漆吻合的需要,且易于拋光擦拭,所以銅材成為制造雕漆內胎的最主要的原材料。使用銅料的雕漆制品,大都是瓶類、罐類、盒類、洗類、爐鼎熏類等,以圓體形的內胎為多數。目前,北京雕漆使用的銅材,主要是國產的,以洛陽地區較好,也有一定的進口銅。 (2)木料:雕漆漆器使用木材制造內胎的歷史是很悠久而且大量的,在現在也應用得非常廣泛。木料最好是陳年舊料,不容易發生干裂和變形,而且不同的雕漆制品的木胎對木料要求也不一樣,還因雕漆品在制作過程中,要幾十次、上百次地進入濕熱窨箱,又要進入烘干火箱四至五回,所以對木料的選擇和挑剔是必不可少的。如屏風、家具等,要采用上等紅松,雕漆串珠則用楊木、柳木、棗木為好,還有的木胎需要使用硬木,如梨木、榆木、紫檀、紅木、沉香木等。 (3)夏布:屬于麻的織物,包括麻、麻布,也是雕漆制胎中不可缺少的主料。夏布與生漆、生漆灰、霸王鰾,一次次、一層層有規則的在胎體上糊壓,待夏布漆灰的胎模干固后,便可以剝毀內部胎體,于是內空外實的完整的夏布胎體,就被脫制出來--脫胎。福州脫胎漆器幾乎全部采用脫胎工藝制造內胎,北京雕漆漆器中,有些是采用脫胎的,主要是用在異型立體造型上。 ⑤各種輔料: 輔料是圍繞雕漆品生產中進行粗加工、精加工時所必不可少的材料。主要有土子灰、磚灰、面粉、石膏、膠泥、肥皂水、焊藥、硫酸、燒堿、磨漿石、砂紙、炭條、灰條、頭發、煤油、酒精、土粉、拋光蠟等。 2、雕漆工藝的工具設備 中國雕漆器的制造,在古代完全是手工操作,手工勞動。近現代也只有極少工序,采用了半機械半手工的設備。新中國成立后,雕漆漆器的生產手段有了較大改進。主要的工具設備有:切料機、趕胎機、圈線機、打口機、焊活室、壓力機、球磨機、燒蘭爐、槌、平臺、平尺、水平儀、模具、旋床、各種木工工具、木刻工具、脫胎架、窨箱、絲頭、漆刷、鏟刀、皮子、鐵板、絲綿、窨楞、托盤、旋刀、修銼機、藤條、劃線卡具、漆版、刺刀、起子、片刀、彎刀、凹面刀、勾刀、錦紋刀、甲葉刀、高麗紙、烘烤箱、磨活機、拋光機、壓子等。 3、雕漆漆器制造工序 雕漆漆器的工藝制造,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由于制造的手工性、雕刻的復雜性、技巧的專門性、藝術的獨特性,使得雕漆作品從設計到成品的制成,必須由許多手工藝人經過若干道工序方能完成。一般說來,一件普通的雕漆成品的制成,至少也需要半年的時間;稍微高檔和精細的雕漆藝術品,則需要一年左右,而珍品的雕漆佳作,甚至需要兩年多的時間。現在雖然工藝水平提高,制作時間也相對縮短,但仍不能在短期內完成。 雕漆制作,從設計、胎胚、作地、光漆、畫印、雕刻、烘烤、磨活、退活、磨銅口、作里拋光、配木座紙盒等,大致需要經過十余道大的工序,每道大工序中,又要經過數十道小的工序。可以說,雕漆作品的制作就相當于一個龐大工程的工期。簡單說來,主要有下列工序: (1)設計工藝 設計是雕漆漆器制作的靈魂,在制作的全過程中,占有指導性的重要地位。整個設計可以分為造型設計、圖案紋樣設計、工藝設計三個部分:造型設計關乎到器物的外形,是觀看時首先注意的;紋樣設計在整個設計中處于核心地位,是觀看的內容所在;工藝設計主要是在選擇材料和制作手段上,必須事先加以規定,加以控制,以期達到預想的藝術目的。因而,設計人才要求具有專門的工藝美術知識,掌握雕漆制作的各種工藝手段,涉獵廣泛的藝術生活,占有古今工藝美術的詳盡資料,還要盡可能地使設計與制作相統一。 (2)制胎工藝 雕漆漆器胎胚的制作,稱為制胎。由于漆是液體,是裝飾材料,因而漆器都需要底胎,底胎不僅是雕漆造型的承擔者,是設計構思的實體再現,也是髹涂漆料,并在漆層上實行雕刻的基地;又因所用的材料不同,胎胚可分為木胎、金屬胎、脫胎、合成胎及其他胎胚。各胎胚的制作是十分復雜的,不再詳述,其中北京脫胎雕漆與相當有名的福建脫胎漆器雖在制作工藝上大致相近,但藝術效果上有較大的區別,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即胎是重布脫胎,布層多,漆灰厚,重視形體,更重視雕刻藝術,整個脫胎雕漆堅固墩實,古樸莊重,福建脫胎漆器輕巧細薄,更偏重色彩藝術。 漆器 (3)作地工藝 雕漆中無論何種胎骨,在髹涂罩漆之前,都必須對胎子表面進行特殊的加工處理,這個過程俗稱"漆地子"。脫胎的胎骨在制作過程中已自然完成;銅胎則需要經過徹底的清洗、刷漆灰、放入窨室中干燥、再入烤箱烘烤等程序;木胎則首先烘烤,再用涂料涂飾封閉整個木胎,并每髹涂一次漆就進入窨箱一次,待生漆、生桐油干燥后,便調制漆灰,通體涂刷,然后糊布,自然干燥,最后在布面刮刷漆灰。 (4)光漆工藝 也叫髹漆、刷漆、上漆、抹漆等,都是在胎骨上包涂刷抹各種漆。按工藝分,大致可以分為墊光漆、搓漆、順漆、入窨、修邊、整形修銼、壓漆等過程;如果按漆色區分,在工藝上還需要增加改地漆、春色;作素漆里時,還有明光漆、退光漆、磨光等工藝。具體說,光漆時,前三遍叫墊光漆,用絲頭沾罩漆用力在胎子上揉搓,要搓勻、實、薄;順好墊光漆后的胎物,要在窨室中干燥;干燥后入烤箱中烘烤干透,然后打磨、擦凈,再正式進入光漆階段;同墊光漆揉搓一樣,要求每層光漆不能過厚,且必須每層干透后再涂刷,由于漆層厚度的不一樣,需要時間長短也不一,但一般4-5毫米的漆層,就需要光漆70-100層,耗時少則四五個月,多則將近一年;光漆達到厚度后,需要對胎體進行修整,保持胎體原形。整個光漆過程非常關鍵,工期也較長,且最為辛勞。 (5)畫工工藝 這個階段則是將畫稿轉印到漆胎上,一般常規辦法有三種:一種是在漆胎表面涂抹石黃粉,石黃粉即能借漆層表面的輕微粘性附著在漆胎上,干后又能顯現其他顏色;另一種是待漆面在軟干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干燥些,然后用細砂紙磨去光滑的漆面;第三種是把已經繪制的紙稿直接粘貼在漆胎上。當在漆胎上完成圖案后,還需在胎體表面噴涂一層極薄的漆皮液,借以保護已經印刷好的圖案在整個雕刻過程中保持清晰完好。待漆皮干燥后,便可轉入雕刻。 (6)雕刻工藝 雕刻是全部雕漆工藝中最生動、最精彩、最復雜、最為人叫絕的工藝階段,也是雕漆工藝品區別與其他工藝品的最重要的標志。按雕刻先后順序,可以分為刺、起、片、鏟、勾、錦紋及甲葉、龍鱗、房座、菊花瓣等過程。 "刺",則是運用刺刀扎進漆層中,扎到接近墊光漆層為止。 "起"又稱為剔,古代把雕漆稱為剔紅、剔黑、剔彩等,就是把雕刻中不需要的部位剔除掉,只留下圖案紋樣有用的需要的部位。北京雕漆工藝中的起、剔則專指刺刀刺過的部位。經過刺、起后,漆胎出現了簡單的高低漆面,然后進行"片"刻。 "片"是運用片刀對錦紋以上的漆層,按圖案要求進行雕刻,這是雕刻中的精華,處于雕刻的中心技藝地位,要求明了浮雕藝術的內在關系、層次、高低、深淺、遠近、透視等,掌握熟練的刀工刀法。尤其彩漆的片刻,尤要注意不同色漆的深淺層次。現在北京雕漆在雕刻人物時,不僅沿用傳統刀法,而且采用現代雕塑的技法,注重人體解剖和形體,顯得更為真實、生動,富于時代感,開創了新的意境。 "鏟",對于有些景致、物象除用片刀片出層次外,有時很難片出預想的效果,則用帶立耳的鏟刀來雕刻。 "勾活",是在上述程序完成后,運用勾刀在需要的部位勾刻出紋線、絲脈,還有就是在漆面上直接勾刻圖案紋樣后,再施填金、填粉。當漆層的凸起部分或紋樣部分基本雕刻完畢,即所謂的"錦上添花"中的"花"完成,就可以對"錦"(即漆胎底地部位的各種錦紋)的環境進行深加工、細加工。 "錦",雖然錦紋雕刻的刀具并不復雜,但是由于錦紋工細、規整、種類繁多、大小變化,所以在"交叉對刀剔除法"的基礎上,運刀施刀的方法是千變萬化的,如此方能雕刻出各種天錦、地錦、水錦以及樹葉、龍鱗、房屋、菊花瓣等復雜多變的紋飾。如此細致、復雜的雕刻,一般需要半年乃至一年多的時間,從這方面來說,雕漆藝術可謂是時間的精美藝術。 (7)磨光、拋光、作里工藝 當雕刻完畢后,要達到漆質光澤潤滑,則還必須經過烘烤、磨礪、拋光、作里、擦拭、上光等一系列工序,將漆質本身的美感顯現出來。 (8)配套工藝 當雕漆成品完成后,則需要與之相應的座、架、盒等配套藝術,從而成為完整的、高貴的藝術珍品。 漆器技法與種類 描金: 在漆器表面,用金色描繪花紋的裝飾方法。描金在黑漆地上為最常見,其次是朱色地或紫色地。也有把描金稱做“描金銀漆裝飾法”的。 填漆: 《遵生八箋》:“宣德有填漆器皿,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磨平如畫------”《帝京等物略》,填漆刻成花鳥,彩填稠漆,磨平如畫------”這種堆刻后填彩磨顯出花紋來的髹飾技法稱之為“填漆”。 螺鈿: 亦作"螺填"、"螺甸",是貝殼薄片制成人物、鳥獸、花草等形象嵌在雕鏤或髹漆器物上的裝飾技法。平漆之后,而飾以彩色,則有描漆、彩漆、漂霞妝彩、花彩、描彩等制法,飾以金的,則有砂金、描金、灑金、涂金、泥金、貼金等名目,細按其各名稱,自可推想其制法不同。總之,漆器之中,以雕漆為最高貴,亦以雕漆為最有藝術意趣,故歷代均努力制作。宋人雕紅漆器,如果宮中用盒,多用金銀為胎,以朱漆厚堆至數十層,始刻人物、樓臺、花草等圖畫,刀法之工,雕鏤之巧,儼若筆畫。 有錫胎者,有□地的,有紅花黃地的,有五色的,刻法深淺隨妝露色,如紅花綠葉、黃心黑石之類,奪目可觀,但傳世者很少,現在不容易看到。又有用朱為地,刻十錦花草,用黑為面,刻各種花草、錦地壓花,紅黑可愛,然多為盒類,盤匣次之。盒則有蒸餅式、河西式、簾段式、三撞式、兩撞式、梅花式、鵝蛋式,大則幾尺,小則幾許,兩面俱有花紋。盤則有圓者、方者、腰樣者、四角者、八角者,有絳環樣者,有四角牡丹瓣者。匣則有長方、四方、二撞、三撞四式等。 此種工藝方法起源甚早,周代已流行。從現存唐代螺鈿實物看來,當時已有很高的水平。曹昭《格古論要》:"螺鈿器皿,出江西吉安府廬陵縣。宋朝內府中物及舊做者,但是堅漆或有嵌銅線者甚佳。元朝時富豪不限年月做,造漆堅而人物可愛。" 有張成、楊茂二家,技擅一時,但用朱不厚,漆多敲裂。 點螺: 點螺漆器是我國傳統工藝品。1966年北京元代遺址出土一件漆盤殘片用螺片鑲嵌廣寒宮。明代是點螺漆器的盛期,工藝水平已達到相當精湛的程度。用貝殼、夜光螺等為原料,精制成薄如蟬翼的螺片,再將薄螺片“點”在漆坯上,故名“點螺”。因點螺用料較一般螺鈿鑲嵌為薄,而且軟,故又稱“薄螺鈿“和”軟螺鈿“。現在揚州等地,仍有點螺漆器生產。 金銀平脫: 將金銀薄片刻制成各種人物、鳥獸、花卉等紋樣,用膠粘貼在打磨光滑的漆胎上,待干燥后,全面髹漆二三層再經研磨顯出金銀花紋,使花紋與漆底達到同樣平度,再加推光則成為精美的平脫漆器。金銀花紋面較寬的地方還可以雕刻細紋,但不能刻透金銀片。這種裝飾法,精細費工,材料高貴,但金銀寶光與漆色的光澤相互輝映極為華麗,是十分貴重的漆器。《酉陽雜俎》、《安祿山事跡》、《太真外傳》、《唐語林》等,都有關于唐玄宗、楊貴妃賜給安祿山的各種平脫漆器名目的記載。 堆漆: 不用漆灰而用不同于地漆色的漆制作花紋的一種髹飾技法。現作堆漆可有膠制材料,可貼金和涂彩,含義較為廣泛。 雕漆: 在堆起的平面漆胎剔刻花紋的技法。我國雕漆始于唐代,歷史上以元代嘉興西塘的最為著名,現代主要產地有北京、揚州、天水、徽州等。雕漆大多用鮮明的朱漆,故又名“剔紅”。雕漆常以木灰、金屬為胎,用漆堆上,少則八九十層,多達一二百層,是待半干時描上畫稿,施加雕刻的一種髹飾技法。一般以錦紋為地,花紋隱起,精麗華美而富有莊重感。 斑漆: 斑漆是兩晉南北朝漆飾的一種技法,古時用它作為車乘的裝飾。此法因系用兩種以上色漆,互相交錯,呈現各種花紋,猶如動植物上面的斑紋而得名。《髹飾錄 坤集 復飾》:“細斑地諸飾”。楊明注:“所列諸飾,皆宜細斑也,而其斑黑、綠、紅、黃、紫、褐,而質色亦然,乃六色互用,又有二色,三色錯雜者,又有質斑同色,以淺深分者”。這似與斑漆相仿。另外,用單色漆顯出深淺不同斑紋,也有叫斑漆的。 填漆: 《遵生八箋》:"宣德有填漆器皿,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磨平如畫------"《帝京等物略》,填漆刻成花鳥,彩填稠漆,磨平如畫------"這種堆刻后填彩磨顯出花紋來的髹飾技法稱之為"填漆"。 平漆: 以漆漆物,并沒有其他手續,稱為平漆,最先漆物,只這一種方法,平易簡潔,制作精良的,也非常可愛。所以現在多用這種方法。 戧金: 器物上既涂以漆,等干固后,再以針刻刺圖樣,然后用金屑撒于罅中使之平,稱為戧金。撒銀屑的,稱為戧銀。據說戧本古創字,俗讀鏘去聲,是器物上飾金的方法。據《丹鉛總錄》載,唐《六典》十四種金,有創金一法,吳偉業有《宣宗御用戧金蟋蟀盆歌》,明時創金極有成功,故名器很多。 堆紅: 漆器的面堆成種種花紋,覆以朱漆,稱為堆紅。《格古要論》謂,假剔紅用灰團起,外面漆上朱漆,稱為堆紅,又叫罩紅。 中國古代漆器源流 中國現代考古發掘實物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并使用天然漆的國家。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文化遺址中已經出土了木胎涂漆(自然生漆)碗。夏、商、西周三代已逐漸從單純使用天然漆到使用色料調漆。人們不斷熟悉、了解漆的性能,改造、利用漆所特有的經久耐牢、不退色、不怕潮濕、鮮亮美觀等性能,為美化自己的生活服務。經過長期的實踐,人們在對漆器胎質的選擇、制作,對色漆的調配、使用,對漆器紋飾的繪制組合等等方面,積累了越來越豐富的經驗,把漆器制作發展成為一門專門的工藝,并達到很高的水平,形成為中國所特有的漆器工藝。我們的祖先為人類留下了無數精美的漆器工藝品。 商周時代有專門的皇家漆園,春秋戰國時期又出現私家漆園,賦稅為1/4,高于其它所有生產項目的稅收比例,這可以看出當時漆器生產的紅火。有名的道家哲人莊子作過宋國的漆園吏,秦律有專門管理漆園的條款,這些都說明漆器生產在上層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青銅器用量極大的情況下,漆不啻為一種調濟和補充,而且有銅器不可替代的作用。銅器剛鑄成時金光耀眼,但大件銅器分量重,搬運不便,而漆器則顯得輕便,高貴典雅。從《周禮》一書可知漆器在當時的使用范圍是相當廣泛。商周時不僅已用色漆和雕刻來裝飾器物,并以松石、螺鈿、蚌泡等作鑲嵌花紋,使漆器的天地更為廣闊。 用漆涂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品等,一般稱為“漆器”。生漆是從漆樹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樹膠質及水分構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中國,從新石器時代起就認識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歷經商周直至明清,中國的漆器工藝不斷發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熗金、描金等工藝品,對日本等地都有深遠影響。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 新石器時期的漆器: 浙江余姚河河姆渡文化的第三文化層出土一木碗,造型美觀,內外都有朱紅色涂料,色澤鮮艷,它的物理性能與漆相同。江蘇吳江梅堰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棕色彩繪陶器,經初步試驗棕色物質為漆。在遼寧敖漢旗大甸子古墓中出土的觚形薄胎朱漆器,距今約3400——3600年。 商周時期的漆器: 商代中期的黃陂盤龍城遺址發現有一面雕花、一面涂朱的木槨板印痕,河北藳城臺西遺址出土的漆器殘片中,有的雕花涂色加松石鑲嵌。在安陽侯家莊商代王陵發現的漆繪雕花木器中,還有蚌殼、蚌泡、玉石等鑲嵌。可見商代的漆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戰國時期的漆器: 戰國的漆工史上是一個有重大發展的時期,器物品種及數量大增,在胎骨做法、造型及裝飾技法上均有創新。出土戰國漆器的地區很廣,信陽長臺關楚墓出土的彩繪神怪龍蛇及狩獵樂舞的小瑟,隨州曾候乙墓出土的鴛鴦盒,江陵楚墓出土的由蛇蚌鳥獸盤結而成的采繪透雕小座屏,堪稱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漆器: 西漢漆工藝基本上繼承了戰國的風格,但有新的發展,生產規模更大,產地分布更廣。出現了大型器物,如直徑超過70厘米的盤,高度接近60厘米的鐘等。同時能巧妙地把若干小件組裝成一器,如盒內裝6具順疊、1具反扣的耳杯,薄胎單層或雙層的漆奩,內裝5具、7具或更多的不同大小及形狀的小盒等。新興的技法有針劃填金的金,用稠厚物質堆寫成花紋的堆漆等。尤其是器頂鑲金屬花葉,以瑪瑙或琉璃珠作鈕,器口器身鑲金、銀扣及箍,其間用金或銀箔嵌貼鏤刻的人物、神怪、鳥獸形象,并以彩繪的云氣,山石等作襯托,更是前所未有。西漢漆器多刻銘文,詳列官員及工匠名。東漢魏晉南北朝期間漆器的出土,比起前代顯得十分稀少,這與葬俗的改變有一定的關系。 唐代的漆器: 唐代漆器達到了空前的水平,有用稠漆堆塑成型的凸起花紋的堆漆;有用貝殼裁切成物象,上施線雕,在漆面上鑲嵌成紋的螺鈿器;有用金、銀花片鑲嵌而成的金銀平脫器。工藝超越前代,鏤刻鏨鑿,精妙絕倫,與漆工藝相結合,成為代表唐代風格的一種工藝品,夾綻造像是南北朝以來脫胎技法的繼承和發展。剔紅漆器在唐代也已出現。 宋元時期的漆器: 兩宋曾被認為是一色漆器的時代,但發掘出土許多有高度紋飾的兩宋漆器,改正了過去的認識。在蘇州瑞光寺塔中發現的真珠舍利經幢,底座上的狻猊,寶相花,供養人員是用稠漆退塑的。在元代漆器中成就最高的是雕漆,其特點是堆漆肥厚,用藏鋒的刀法刻出豐碩圓潤的花紋。大貌淳樸渾成,而細部又極精致,在質感上有一種特殊的魅力,如故宮博物院藏的張成造桅子紋剔紅盤,楊茂早觀瀑圖方剔紅盤,安徽省博物館藏張成造烏間朱線剔犀盒等。 明清時期的漆器: 明清漆器分為14類,有一色漆器、罩漆、描漆、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鈿、犀皮、剔紅、剔犀、款彩、熗金、百寶嵌等。 一色漆是不加任何紋飾的漆器,宮廷用具常用此法,罩漆是在一色漆器或有紋飾的漆器上罩一層透明漆。明清宮殿中的寶座、屏風多用罩金髹。描漆包括用漆調色描繪及用油調色描繪的漆器。描金中最常見的是黑漆描金,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萬歷龍紋藥柜。堆漆以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黑漆云龍紋大柜為代表。填漆是用填陷的色漆,干后磨平的方法來裝飾漆器。雕填是自明代以來即廣泛使用,指用彩色花紋裝飾漆面,花紋之上還加熗金,是一種絢麗華美的漆器。它是明清漆器中數量較多的一種,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嘉靖龍紋方勝盒。明清的螺鈿器厚、薄并存。憹螺鈿至17世紀時有了進一步發展,鑲嵌更加細密如畫,還采用了金、銀片,如故宮博物院藏的嬰戲圖黑漆箱、黑漆書甲及魚龍海水長方盒等。犀皮是在漆面做出高低不平的地子,上面逐層刷不用色漆,最后磨平,形成一圈圈的色漆層次。剔紅是明清漆器中數量最多的一種,其做法是在胎骨上用多層朱漆積累到需要的厚度,再施雕刻。明初承元代肥碩圓潤的風格,宣德以后,堆漆漸薄,花紋漸蔬,至嘉靖時磨工少而棱角見,至萬歷時刻工細謹而拘斂。入清以后,日趨纖巧繁瑣。剔犀通稱“云雕”,是在胎骨上用兩三種色彩有規律的逐層積累,然后剔刻幾何花紋。款彩是在漆面上刻花減地,而后著色,用來裝飾大而平的漆面,常見的實物是屏風和立柜。宮廷用具多用熗金,明魯王墓中發現的蓋頂云龍紋方箱是明初熗金的標準實例。百寶嵌是用各種珍貴材料如珊瑚、瑪瑙、琥珀、玉石等做成嵌件,鑲成五光十色的凸起花紋圖案,明代開始流行,清初達到高峰。 雕器的相關著作 《髹飾錄》明·黃成 《髹飾錄解說》王世襄 《漆書》朱啟鈐 《漆工資料》沈福文 《漆器工藝技法擷要》沈福文 《北京雕漆》畫冊李一之 《中國雕漆簡史》李一之 《北京一寶——雕漆》李一之 《揚州漆器史》張燕 《髹飾錄圖說》張燕

[img]老北京特色紀念品有哪些?

最值得你從北京城帶走的25件紀念品

帶給老人的

頭上戴的

1 . 盛錫福的羊皮前進帽 260元/頂

開了快100年的老店盛錫福以手工制作皮帽和便帽起家,帽子品種繁多,但最經典最方便攜帶的還要數這款羊皮前進帽,是中規中矩的中老年款,全黑色,質地柔軟。在別地兒,您怕被坑,在盛錫福盡管放心。其實就算老人沒有戴帽子的愛好,花76元買頂盛錫福手工編織草帽也是物美價廉又實用的紀念品。

哪里可以找到它:盛錫福,東城區王府井大街196號(6525 4752)

身上穿的

2 .瑞蚨祥的長袍馬褂 480元—2500元/件

都說這定制旗袍禮服要到瑞蚨祥,其實,與其等上15天的工期,不如在那兒買件現成的中式大褂給家里的老爺子。從2500元有精致盤扣繡龍祥云的香云紗手繡上衣,再到平日可隨意穿著的天青色棉麻中式改良大褂480元/件,白布袖口那么窄窄地卷著,看著就舒服。

哪里可以找到它:瑞蚨祥,王府井大街190號(6523 2807)

腳下踩的

3 .內聯升的布鞋 160元—700元/雙

哪里可以找到它:內聯升,前門大柵欄街34號

口里服的

4 .同仁堂的滋補品

從作為同仁堂十大名藥之一的京制牛黃解毒片(22元/盒)到動輒萬元的滋補品,價值238元/盒的同仁堂珍珠粉以及同等價位的補品是比較受歡迎的禮品。

哪里可以找到它:北京同仁堂王府井藥店,東城區王府井大街255號 ,百貨大樓一層(8511 5191),其他分店請電話咨詢

杯里品的

5 .老北京花茶

老北京人愛喝茉莉花茶,據說是因為調和北京硬澀咸苦的總體水質,京城茶莊紛紛拼配花茶,以茶香帶花香。來北京,除了要在茶館里喝碗大碗茶,別忘了給老人帶袋正宗北京花茶回去共享。推薦吳裕泰老北京茶葉桶禮品裝(2桶,內裝花茶,98元),桶上繪有老北京風情畫,內裝價值100元/500g 的花茶400克。

哪里可以找到它:吳裕泰北新橋總店,東城區東四北大街44號(6404 1928)

屋里掛的

6 .福祿壽漆盤中國結 458元/件

中國結是最普及的民族工藝,滿大街都是,但還是要推薦這個體積不小的福祿壽漆盤純手工中國結掛飾,做工精致,帶著老北京的宮廷范兒,如果你家老人恰逢壽辰,那是再合適不過的禮物了。

帶給小孩的

讓孩子們見識一下老北京的芭比娃娃和變形金剛吧!

老北京,小玩意

7 .兔爺兒

在過去,兔爺兒幾乎是每個北京孩子人手一個的小玩意兒,這只怪模怪樣的老兔子是當年的天線寶寶和變形金剛級偶像。據說這玩意越小越難做,推薦一款方便攜帶的,玻璃罩子里一只小巧的兔爺兒,約85元/個。

哪里可以找到它:一點光,南鑼鼓巷80號(136 8111 0336)

8. 毛猴

瀕臨絕跡的老北京絕活“毛猴”誕生于藥房,制作原料全是中藥,四肢是用蟬蛻的四肢做成的,身體是另一味中藥辛夷,也就是玉蘭花在秋天里形成的花骨朵。這小東西比兔爺靈活幽默,可以做成任何生活場景,比如毛猴賣饅頭、毛猴掃地,120元/個。

哪里可以找到它:北京新華書店鼓樓店

新北京,新點子

9. 四合院拼圖 40元/件

以老北京四合院為圖形做成的拼圖是送給大一點孩子的好禮物,缺點是四四方方體積不算小,不方便攜帶。

哪里可以找到它:北京新華書店鼓樓店

10 .福娃球形拼圖 290元/套

買個福娃給孩子似乎已經成了大家本年度必做之事,值得小提一下的是,和有點蠢的福娃毛絨玩具以及有點貴的福娃工藝品相比,以五福娃為圖形的球形拼圖既是給孩子的玩具又是可以擺設的工藝品。3寸,60片,290元/套。

哪里可以找到它:奧運特許商品零售店東方新天地店,東城區王府井大街200號東方新天地商場西門(8518 6004)

穿在腳上的老北京童年

11 .北京風格布老虎鞋 48元/雙

小老虎布鞋是幾乎每個老北京的孩子都曾擁有的物件。盡管從潘家園舊貨市場到胡同小店,賣這玩意的不少,但還是推薦內聯升的童千底織錦老虎布鞋(48元/雙)。

哪里可以找到它:內聯升,前門大柵欄街34號 帶給年輕人的

北京“引路人”

12 .興穆水管燈 48元—120元/個

興穆手工早就成為了新北京的特色之一,不少人大老遠地托朋友帶本回去,這回可又多了一樣興穆的燈。如果路途遙遠,推薦輕一點的刀叉勺造型系列,“生日快樂”48元/個;但其實,最有特色的也許是帶點后工業時代黑色幽默的水管系列造型燈,“引路人”48元/個,“興穆怪獸”120元/個。缺點是不大卻挺沉。

哪里可以找到它:興穆店,南鑼鼓巷35號(8401 1219)

最便宜的老北京手工藝

13 .老北京剪紙 1元—100元/張

這家巷子里物美價廉的老北京剪紙店里所有剪紙都是店主大爺一刀刀手工刻出來的,精細間散發著北京特有的質樸滄桑,相比百工坊和工藝大廈里矜持的同類擺件多了旺盛的生命力。作為正式禮物,推薦墻上掛著的大幅老北京街景剪紙(大約100元/張)和號稱“全世界最低價”的1元剪紙系列。

哪里可以找到它:老北京剪紙店,南鑼鼓巷110號

摸得著的老北京記憶

14 .老北京泥人彩塑 10-100元

泥人張公仔這幾年備受國外青年推崇,相比造型夸張的現代卡通公仔,老北京泥人彩塑懷舊里帶著返璞歸真的自然。

哪里可以找到它:泥人張,東城區王府井大街138號新東安市場B1樓

15.老北京建筑模型系列 140—220元/個

無論是北京“門”及“四合院”系列模型,還是老北京日常生活場景模型,都是近年很走俏的紀念品,膠脂質地,一掌大小。推薦生活場景系列,比如胡同里炸油條、墻根下小孩放花等等,栩栩如生,在所有紀念品中,是唯一一個讓老北京日常生活不單看得見,還摸得著的小玩意兒。相比工美大廈里均價200元左右,推薦南鑼鼓巷及后海一帶100多元就能下來的同類商品。

哪里可以找到它:一點光,北京南鑼鼓巷80號(136 8111 0336)

小紙片上的北京時光

16 .“拆”系列攝影明信片 約15元

一個叫況晗的南方同志癡迷老北京胡同,拍攝了3000多幅面臨拆遷的北京胡同照片,做成了以“拆”為主題的本子(5—15元)、書簽、明信片系列。建議文藝青年買套回家做紀念。

哪里可以找到它:ARUYO,南鑼鼓巷44號(6400 3383)

17 .老北京圖案撲克及明信片、照片系列 15-85元/盒

如果說,在你的紀念品行李中一定得塞下一種老北京風情的紙制品,那么推薦物美價廉的老北京胡同及四合院照片撲克(15元/盒),潘家園舊貨市場可以砍價至8元左右。

另外,這里還有一種放在紙筒里卷軸式北京風情照片也頗為有趣(85元/盒)。

哪里可以找到它:潘家園舊貨市場,朝陽區潘家園路華威里18號

把北京穿回家去

18. 創可貼北京元素T恤 98元/件

地鐵車票、老房子門牌號以及“出租車1.2元/公里”標價牌這些當代北京人非常熟悉的物件兒是一點都不亞于老祖宗寶貝的北京新符號,推薦出租車1.2一公里、宮保雞丁T恤(98元/件)。

哪里可以找到它:創可貼8,南鑼鼓巷61號

19 .過客T恤 90—150元/件

過客T恤一直深受驢友愛戴,在這些泛中國化的T恤中,仍有一些帶有明顯京味特色,比如臉譜、長城,尤其是所在城市沒有“過客”商店的同志,一定記得帶一件回去,畢竟,你曾是北京的“過客”。

哪里可以找到它:“過客”文化店,東直門南鑼鼓巷108號中央戲劇學院南邊

一顆“童心”,“兩手”準備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7-06 15:55

20 .GRIFTED京劇造型青衣手偶 199元/個

GRIFTED造型有點搞笑的青衣手偶就擺在一進店門那里,而往里走,你將看到一個小戲臺里,青衣和花臉很登對地靠在一起。這玩意兒很適合童心未泯的同志,一手青衣,一手花臉,自己玩吧,回家的旅程一點也不悶。

GRIFTED,南鑼鼓巷32號

帶給中年人

帶給老爹老娘級人物的禮物以實用為大,身上戴的手里用的最討他們歡心。

給媽媽們

21 . 京繡真絲圍巾 598元/條

一條真絲手工京繡圍巾是送給中年女性最好的北京紀念品。層次分明、儼然與江南刺繡風格迥異的京繡圖案少了蘇杭的婉約柔媚,卻多了京城端莊典雅的宮廷大氣。選擇一條做工精致的京繡絲巾并不容易,一些工藝大廈里的京繡服飾粗糙又昂貴,少人問津,與其沒落相比,金馨京繡店雖然亦價格不菲,但做工有保證。推薦雙蝶圖中國紅綠真絲圍巾598元/條。當然,店內還有同類披肩,均價1000多元/件。

金馨京繡店,南鑼鼓巷福祥胡同一號

22 .定制手工京繡旗袍 具體而定

相比要等上十天半個月的瑞蚨祥旗袍定制,金馨京繡店一般一周即可交工,純手工的京繡圖案可由客人自己指定。里可以找到它:金馨京繡店,南鑼鼓巷福祥胡同一號

23 .邢蘭香的料器 50—200元/件

料器,全靠手藝人的經驗和技藝在噴燈的火焰中即興加工。相比價格昂貴又不便攜帶的京景、玉雕、漆器之類,老北京料器工藝品以其小巧平價而獨得女性游客好評。老北京料器大師邢蘭香在百工坊的作坊開到了工美大廈,80元以上的都是刑師傅親自手工制作的料器小件,百財聚來、富貴花開這些討個好彩頭的掛飾尤受中青年女性歡迎。

哪里可以找到它:京城百工坊,北京工美大廈二層攤位;崇文區北京市崇文區光明路乙12號料器坊

給爸爸們的

24 .北京牙雕

在所有北京藝術品中,以象牙為原材料的北京牙雕是最受質疑的。正經牙雕作品大多昂貴無比,推薦購買以牙粉、骨粉為原料的北京牙雕工藝品,幾百元的價格比較適中,當然也有以骨頭為原料制作的牙雕,賣價上萬元。

牙雕專柜,北京王府井工美大廈三層

25.王麻子的剪子

給爸爸的工具箱添一把王麻子剪子是北京之旅必做事之一,推薦王麻子1號龍鳳剪刀28元/件,便宜實用。

王麻子剪刀,煤市街88號 王府井大街138

想知道東漢時期流傳至今的漆器有哪些關于它們的歷史

漆器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發明。一九七八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今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一只髹漆的木碗,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已知年代最早的漆器。此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初生的漆工藝,像早晨初升的太阻,不斷升起。大約經過了五千年左右的蓬勃發展,從西漢初年開始,它如日中天,發射出最大的光和熱,進入了中國漆工藝史上最燦爛輝煌的巔峰時代! 一、漢代漆工藝昌盛繁榮的景象

漢代是我國漆器燦爛輝煌的時代。

漢代文獻中,有大量關于漆器繁榮的文字記載。當時人們滿懷激情地描述它,用世界上最美好的詞句來歌頌它。如司馬遷的《史記》記載說,全國各地市場上,都有“木器髹者千枚”,“漆于斗”,漆器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還出現了“陳、夏千畝漆”*這樣大規模的商品生產基地。張衡《南都賦》說:“其原野則有絲漆麻佇”e。揚雄《兗州牧箴》也說:“草繇木條,漆絲締絺生”,漆絲絺佇正是制造漆器的主要原料。《史記?6?1貨殖列傳》說:“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鹽鐵論?6?1本議》說:“隴蜀之丹漆旄羽”,“兗豫之漆絲締之”,是全國著名的。當時各地的公私漆器作坊,也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揚雄說蜀郡成都的漆器作坊,“雕鏤扣器,百伎千工,其規模之大可以想見。當時的器具,凡是可以漆制的,無不制成漆器。人們普遍使用漆器。《鹽鐵論.散不足》記載:“今富者銀口黃耳,金罍玉鐘;中者舒玉佇器,金錯蜀杯。”“良民文杯畫案”,“涂屏錯跗”,“采畫丹漆”。說富裕和小康人家,都大量使用高級漆器。《鹽鐵論》說,漢代漆器乃“養生送終之具也”。人們不僅生前大量使用漆器,贊美漆器,而且;死后還要用大量漆器殉葬。半個世紀以來,我國考古工作者發掘了數以萬計的漢墓。發掘資料表明,漢墓隨葬了大量漆器。尤其是西漢墓,凡是能夠保存漆器的中等規模以上的墓葬,其隨葬品,許多是以漆器為主;那些不能夠保存漆器的墓,除一部分墓的漆器全朽不留痕跡外,也還有相當一部分墓葬,殘存大量漆皮和漆器痕跡,以及大量漆器的金屬配件、玉石珠寶嵌件和裝飾物。如湖南長沙望城坡古墳垸西漢墓,出土隨葬品二千多件,其中漆器占去了一千五百多件;長沙馬王堆三座西漢墓出土漆器七百多件,廣西貴縣羅泊灣西漢墓出土漆器七百多件,四川綿陽永興雙包山二號西漢墓出土漆器五百多件,安徽巢湖放王崗西漢墓出土漆器三百多件”,湖北江陵高臺二八號西漢墓出土各類器物二五O件,其中漆器占二三O件。其它西漢墓隨葬品的情況,大都類此,即多數大中型墓,都是以漆器為主要隨葬品。幽靈世界只不過是現實世界的模擬,說明漆器在西漢人們生活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由于漢代漆器生產的空前繁榮,所以漢代有不少帶漆字的地名,如“漆園”、“漆里”、“漆縣”等。

漢人普遍使用漆器,從事漆器生產的利潤豐厚,因此各行各業紛紛轉向漆業,農民大量涌入漆業。如東漢崔實《政論》說“農夫掇耒而雕鏤。”《后漢書?6?1’申屠蟠傳》記載:“蟠家貧,傭為漆工。”因此,在全國各地,形成了一支龐大的漆工隊伍。如成都一地,“雕鏤扣器,百伎千工”,但是,從事漆器生產,對于有些人是容易得病的;《髹飾錄?6?1序》說:“漆身為癩狀者,其毒耳。”對漆過敏的人;易患漆瘡。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一部西漢醫書《五十二病方》,記載了漢代人們的主要疾病,以及治療的藥方。書中有一章標題叫“鬃”?6?1,即“漆”,是專門醫治因漆而發病的各種醫方。說明西漢社會上從事種漆和髹漆的人極多,以致于“漆”這種職業病,已成為當時社會上的主要疾病之一。

長沙馬王堆漢墓醫書記載,漢代已有了滾行業的崇拜神:漆王。如該書有一個祝由方說: “噴,漆王,若不能漆甲兵,令某傷,雞矢鼠壤涂漆王!”這說明西漢已有了人們崇拜的“漆王”偶像。西漢漆神的出現,也正是西漢漆器工業高度發達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

漢代前后四百多年,雖均屬中國漆器的鼎盛時代,但西漢漆器已達頂峰:物盛些衰,自然之理,考古資料表明,東漢漆器,已有開始走下坡的跡象。這主要表現在東漢墓漆器隨葬品有所減少,如一墓出土數以百計漆器的情況,要比西漢墓少得多。目前我們能見到的,主要是西漢漆器,東漢漆器是很少的。也許這中間有別的原因,如東漢磚室墓在南方普遍的興起,而磚室墓是無法保存漆器的;又如,東漢瓷器已經出現,它或多或少會影響到漆器的統治地位。二、應有盡有的品種,豐富多彩的造型 考古發現漢代漆器數以萬計,其數量之多是空前的。不僅如此,漢代漆器品種之齊全,

造型之豐富,也同樣是漆工藝史上首屈一指的。

從漢代漆器的胎質來看,種類是非常之多的。當時各種質料的器物,都可以髹漆。據初步統計,有木、麻布、竹、陶、銅、鐵、角、皮、繒帛、藤、骨、石、金、銀、鉛、象牙、玳瑁等胎質。漢代漆工藝好像是一種普照的光,給許許多多的器物抹上鮮艷的顏色,披上美麗的外衣。 │

中國有過輝煌的青銅時代,那是在商周時期。到了漢代,人們認為青銅器雖然能鑄造出奇巧的造型、精致的紋飾,但是,它的顏色太單調,于是,人們從愛美的角度出發,給青銅器髹漆繪畫,裝飾打扮,老氣橫秋的青銅器,一下子“年輕”了許多,變成了顏色鮮艷,光彩煥發,多姿多彩的漆器了。髹漆后的銅器,還可以防止表面銹蝕,經久耐用。

銅胎漆器雖然在戰國時已經出現,但只有到漢代才真正流行。考古工作者發現了許多漢代銅胎漆器。1938年,蒙古伊克昭盟伊金霍洛西南地方舶漢墓,出土了銅胎的漆鼎、漆壺、漆鈁、漆甑等,紋飾有狩獵紋和風紋。近半個世紀以來,考古發現的銅胎漆器就更多了,其中最精彩的,有廣西羅泊灣漢墓出土的銅胎漆提筒和銅胎漆盆,以及山東諸城漢墓的彩繪銅胎漆壺。

陶器曾經是人類童年就開始使用的器物,并且有過輝煌的彩陶時代。但是,用顏料彩繪,用粘附力差,極易掉色、剝落,隨著社會進步,彩陶時代終成過去。

陶器髹漆的歷史雖然悠久,新石器時代就有了,但那時漆的生產量太少,人們不愿把珍貴的漆用到陶器上去,到了秦漢,漆的產量大增,秦二世皇帝竟然想要用漆來髹城,漆產量之大,就可想而知了。到了漢代,漆的種植和制造有了更大的發展,為陶器髹漆創造了條件。在陶骷上髹漆,使暗色的陶器,變得顏色鮮艷,光彩照人。考古工作者發現了許多漢代陶胎漆器,如山東臨沂銀雀山四號西漢墓,出土的陶胎漆器多達2l件,它們表里均髹紅褐色漆,器形有鼎、盒、齲、壺、盤、匜等。

木胎漆器是漢代以前幾千年的主要傳統。漢代漆器仍然以木胎為主。但是,這時木胎的制法多種多樣,除厚木胎、薄木胎外,尚有斫木胎,旋木胎、卷木胎等。漢代早期漆器多為斫木胎和旋木胎,即用斫、剜、削、鑿、刨等方法制出胎型,或用旋床旋出外壁和底部。晚期則多薄木胎。漢代木胎漆器,總的發展趨勢是由厚向薄、重向輕發展的。漢代已能生產許多卷木薄胎漆器,如奩、卮、杯等。它們是用很薄的木板卷成圓筒形,接榫處削成斜面,用膠漆粘合的。,這是一種非常輕巧的漆器,它既需要精細的刀具,又需要高超的技術。在先秦時期,由于刀具和技術條件的限制,這種卷木胎漆器還不多見,只有到了漢代,才能大量生產。卷木胎漆器的出現,使生產者得以從厚木、圓木的刨、削、剜、鑿的笨重勞動中解放出來。

卷木胎雖然很輕巧,但是不夠結實,容易開裂或變形,所以,人們在卷木胎上,裱上一層麻布或繒帛,然后再刮滅髹漆,使輕巧的薄木胎漆器耐用。也就在這個基礎上,人們又進一步發明了夾佇胎漆器。佇是一種細麻布,《說文?6?1系部》:“佇,躲屬(段注:“躲者,臬屬也),細者為繪、布白而細者曰佇。”其制法是先作胎骨模型,然后在模型上層層裱褙涂有漆灰的麻布,干固后去其模,便形成了漆器的胎。由于麻布夾在漆灰中間,人們便稱其為“夾佇胎”,這實際上就是后世脫胎漆器的始祖。

西漢初期,人們已普遍認識到了佇與漆相結合的牢固性。如《漢書?6?1張釋之傳》記載,漢文帝視察己的生墳霸陵時說:“嗟乎!以北山石為槨,用佇絮? 漆其間,豈可動哉!,‘用佇絮斬陳滓”,把整個墳墓封固,就如同銅澆鐵鑄一樣,盜墓者莫想動它分亳!這件事后來雖然沒有實行,但它卻說明亡漆結合是非常牢固的!

夾生胎漆器有許多優點,除了牢固和輕巧之外,隨氣候變化失水或吸水的能力比木材小,很少會收縮和膨脹,不容易變形,更不會開裂,比木胎好得多。

夾生胎漆器不是漢代的發明,早在戰國楚地已有生產,但數量很少,還處于試制階段,真正的大量流行,還是從西漢中期才開始的。以湖南長沙地區的漢墓為例:屬于西漢早期的馬王堆漢墓,出土漆器七百多件,絕大部分是木胎,夾佇胎極少,而年代為西漢中期的長沙曹撰墓,則恰好相反,出土漆器一五O多件,絕大部分是夾佇胎漆器。又以山東地區的漢墓為例:山東臨沂銀雀山四號西漢初年墓出土漆器四七件,其中除四件夾生胎外,其余全是木胎;而山東長清雙乳山的一座西漢中期墓,出土大量漆器,“所有漆器都是夾生胎,不見木胎或竹胎”。考古發掘資料表明,西漢早期至中期,是漆器由木胎向夾生胎轉變的時期。

以麻布為胎的漆器,漢代有專門的稱呼。

長沙馬王堆漢墓遣冊有“漆布小卮”、“布漆奩”的稱呼。如馬王堆一號墓遣冊竹簡一八一:“漆布小卮一”,與出土實物對照,是一件麻布胎漆卮。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初年汝陰侯墓,出土一件麻布胎漆盤,上有銘文:“女陰侯布干盤”。可見,漢初麻布胎漆器多以“布”稱。 ’

麻布胎漆器還有以“緒”稱的。湖北云夢大墳頭一號西漢墓遣冊有“緒杯廿”的記載,與實物對照,是二十件麻布胎漆耳杯。《說文?6?1系部》:“佇或從緒省。”《說文句讀》:“佇亦通作緒。”《通典》云:“晉徘歌云:‘交交白緒,節節為雙’。吳音呼緒為佇”。西漢中晚期墓出土的麻布胎漆器,多自銘為“緒”器。如長沙楊家山西漢墓出土的麻布胎漆盤,有銘文‘‘楊子贛緒飯盤”。河北滿城漢墓的麻布胎漆盤上,有“御褚飯盤”的銘文。該墓發掘報告指出:“銘文中的褚字,應為佇字的假借”e。褚字應為緒字的另一種寫法。

從西漢中期開始,麻布胎漆器也稱作“佇器”,如西漢昭帝的鹽鐵會議上,稱麻布胎漆器為“佇器”叭1959年貴州清鎮平霸56號西漢墓出土一件麻布胎漆盤,有銘文“元始四年廣漢郡工官造乘輿 ?佇畫黃扣飯盤”,自稱“佇”器。

一些東漢墓出土的麻布胎漆器,則自銘為“俠佇”或“夾佇”器。如朝鮮樂浪漢墓(王盱墓)的麻布胎漆耳杯,其銘文中有“建武廿八年,蜀郡西工,造乘輿俠佇量二升二合熒杯”的記載;—件麻布胎漆盤有“永平十二年蜀郡西工夾佇行三丸治千二百盧氏作宜子孫牢”的銘文。

除了麻布為胎的漆器之外,還有用繒帛作胎的。長沙馬王堆漢墓遣冊有“布繒檢”的記載。繒是漢佃于各種絲綢的統稱。所謂“布繒檢”,就是用麻布和繒帛為胎的漆奩。如馬王堆一號漢墓遣冊竹簡二三三:“布繒檢一,中有鏡”。該墓發掘報告說,從這件布繒檢(奩)的“器壁裂縫處,還可以清楚看到麻布紋路和細密的絲帛紋路,估計是在麻布胎上再裱一層絲帛”。繒帛比麻布柔軟細密,用它做胎,能使漆器表面更加光潔美觀,造型更加輕巧,大大提高漆器的檔次。

在麻布或繒帛上直接髹漆,漢代叫?。東漢許慎《說文?6?1巾部》:“??6?1漆布也。”漢代這些:髹了漆的布匹,有的是用來做車蓬的。《后漢書?6?1輿服志》:“公、列侯、中二千石……得乘漆布輜?車。”《居延漢簡》簡文中,也有“蜀車漆布”的記載。漆布還用來做帽子。《后漢書?6?1輿服志》說:“長冠,一名齋冠,促漆麗為之。”這種漆麗紗帽,漢代墓葬中有較多的發現。寸口甘肅武威磨咀子48號漢墓出土一件漆麗菱孔紋冠。山東臨沂金雀山漢代周氏墓的漆冠,是繒帛髹黑漆。北京大葆臺漢墓出土漆紗帽殘片,該墓發掘報告說:“這是一種絲織編結的手工藝品,實物有粗細兩種”,“外觀皆呈棕黑色,涂施的漆膜富有光澤。初見之下,仿佛是角質薄板精工打孔做的,又很像平紋織物制成的,但據顯微切片觀察,漆膜中包埋著的織物組織,為纂組結構”,這種織物,兩漢時稱為‘漆麗’,以后又稱作‘漆紗’,相沿約六、七個世紀一直是制冠的高級材料。”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一件非常完整的精美的漆緬紗帽,它是孔眼稀疏的紗,滁上厚厚的黑漆而成的,看去好像是用極細的烏黑發亮的金屬絲編就的一樣。

漢代漆布還用作坐墊,以及作防雨防潮的包裹或行囊,在新疆羅布淖爾漢代遺址,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塊西漢漆布,雖經二干多年,表面依舊漆黑光亮,這塊油漆布告訴人們,在“絲綢之路”上,中國精美的絲綢,是用油漆布包裹著,放在牲口上,經受風雨、霜雪、烈日、塵沙的侵襲,經過萬里跋涉,才到達西方的。

我們不知道漢代是否用漆布作衣服;但是,山東諸城西郊楊家莊漢墓中,卻出土了一卷漆紗,甘肅敦煌馬圈灣漢代烽燧遺址出土漆紗10件。湖北江陵鳳凰山八號西漢墓遣策載有“漆履二兩”@。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遣策記載有“漆履一兩”。《居延漢簡》也有“漆履一兩”的簡文。

漢代除了給銅器髹漆外,還給其它金屬器髹漆。如山東臨沂西漢墓出土的鐵胎漆鼎、鐵胎漆鈁。山西朔縣漢墓的鉛胎漆箭,山西渾源畢村漢墓的鉛胎漆六博等等。給鐵、鉛等金屬器髹漆,漢代以前是沒有過的,它們的出現,反映了漢代漆工藝的空前繁榮,以及漢代仿漆器風尚盛行。

竹、皮、角;藤、骨等胎漆器也有一定數量。東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上雜物疏》說:“有漆畫韋枕二枚”,“黑漆韋枕三十枚。”考古發現的實物中,也有一些精品,如馬王堆一號漢墓的竹胎透雕龍紋漆勺。成都鳳凰山漢墓的紅漆竹笥。山東臨沂金雀山三三號漢墓的黃褐色漆皮帶。朝鮮漢墓出土的竹編漆篋。江蘇邗江胡場漢墓的竹胎漆奩和皮胎漆箭菔@。廣西貴縣羅泊灣一號漢墓的漆皮甲。江蘇儀征煙袋山漢墓的皮胎漆耳杯,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的角胎漆劍。山東諸城漢墓的骨胎漆圓盒。甘肅武威市漢墓還出土了匏胎漆葫蘆。

漢代漆器還有用兩種以上材料制成的綜合胎。如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的九子奩的蓋和器壁是用麻布絲帛為胎,而器底則是斫木胎。江蘇邗江甘泉二號漢墓的十子漆奩,小奩的邊框、蓋為木胎,底則是薄銅皮為胎。山東巨野漢墓的二件漆盆,是銅胎外附藤席,席外又貼麻布多層,再髹黑漆,然后再漆繪紋飾。

漢代漆器品種,像天上繁星,真是多到無法計算,它涉及到人們生活的一切領域,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無不與漆器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在有限的篇幅里,我只能舉出一些主要的品種。

“民以食為天”。食具是人們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用品。漢代的食具,無論是餐具還是酒具,絕大多數都是漆器。以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為例,該墓出土各種食具一九O多件,其中漆食具占一六O多件。計有鼎、鈁、錘、盒、匕、卮、勺、耳杯、具杯盒、盂、食案、食奩等。湖北江陵鳳凰山十六八號漢墓,出土食具一五O多件,其中一四O多件為漆食具,占十分之九以上。朝鮮漢墓出土的一件漆食案的銘文記載,漢常樂宮使用的漆食盤多至數千件。這些漆食具,雖同一種類,仍有許多種不同的造型:如壺,則有圓壺、扁壺、方壺、三角形壺;杯則有船形耳杯、圓形耳杯、銅座耳杯、筒形杯;單把卮杯、雙把卮杯、三蹄足卮杯、有蓋卮杯、無蓋卮杯;食案則有圓形案、方形案、長方形案;勺則有長柄簸箕形勺,辮形柄筒形勺、馬頭柄圓形勺、鳥頭柄圓形勺、鴨形勺等;有的即使造型相同,但也有大、中、小之分。如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大中小五具相疊的托食具的漆平盤(圖69),最大的一個盤,直徑達七三?6?1五厘米,高一三厘米,像這樣成套的大型漆盤,是以前所沒有的。 ?6?1

在漢代的漆食具中,有不少設計巧妙,造型奇特的精品。如湖南長沙的馬王堆漢墓,望城坡

古墳垸漢墓、湖北江陵鳳凰山等漢墓出土的具杯盒,為委角方圓形,蓋與器身子母扣合嚴密,盒內疊裝七只至十只耳杯。1981年江蘇寶應縣天子鄉前走馬墩漢墓出土的彩繪漆盒,則更為巧妙奇特:這是一個高二七厘米的圓柱形漆盒,盒內套置圓形座,座上刳大中小三個橢圓形槽,槽內分別放置套合的大中小耳杯各十件,在耳杯之上,又反扣漆盤五件。這個漆盒內,共放置餐具三五件。疊放穩妥,制作精密,在設計上,既考慮到餐具的使用方便,又考慮到了縮小存放的空間,還有餐具的清潔衛生等。

漢代有大量日用漆器,如床、榻、枕、幾、器座、鏡匣、案、箱、桶、沐盤、盒、盆、匝、罐、洗、虎子、錘、笥、弗、算籌、果盒、奩、屏風、扇、杖、尺、量、箕、印、提筒、薰爐等,真是不勝枚舉,而且每一個品種,還有多種不同的造型,如盒;就有圓盒、方盒、長方盒、橢圓盒、海棠形盒、馬蹄形盒、

盈頂盒、獸頭柄盒、鴨嘴柄盒等,其中尤其是安徽天長六號漢墓出土的鴨嘴柄盒,手握鴨嘴,嘴合則盒開,松手,則嘴張而盒閉,構思極巧,世所罕見。梳妝用的奩盒,更是有許多不同的造型,如有圓奩、方奩、長方奩、橢圓奩、氣形奩、馬蹄形奩、雙菱形奩、月牙形奩、長方半月形聯奩、三足三鈕筒形奩;有單層奩、雙層奩、三層奩;有三子奩、五子奩、六子奩、七子奩、八子奩、九子奩、十子奩、十一子奩等。有的奩內還用木片或金屬片分隔成格。這些奩多是夾佇胎,壁薄而堅,非常輕巧。漢代大型家具,像屏風、床、榻,因體積太大,難以隨葬。但屏風在漢人生活中廣為使用,所以在大型墓葬中,有實物或明器出土。

由于漢代是一個武力強盛的時代,打擊外來侵略和積極拓展疆域的行動?6?1,幾乎從未間斷,如漢武帝三征匈奴,誅兩越、擊朝鮮、伐大宛,每次出動軍隊,少則數萬,多則數十萬。《漢書?6?1李廣傳》記載,李廣率領五千步兵與匈奴作戰,“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矢如雨下”,“一日五十萬矢皆盡”,每人每天消耗箭:一百支,÷支數十萬人的部隊,消耗的箭就多得驚人。所以,當時漆兵器是國家漆工業的主要部分之一。

漢代墓葬:出土了大量兵器,如山東淄博市西漢齊王墓隨葬器物坑—,出土各種實用膝兵器近二千件,這些兵器的秘、鞘、箭桿,均髹黑褐色漆,有的還有朱色卷云和菱形紋飾”。但也有一些墓葬出土的漆兵器是禮器或明器。

喪葬用具是漢代髹漆工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論貴賤,人死必以一漆棺葬。但是;統治階級對葬具特別講究,并有等級之分。《后漢書?6?1禮儀志》記載:“諸侯王、公主、貴人皆樟棺,洞朱、云氣畫。公、 特進樟棺黑漆。中二干石以下坎侯漆”。這里棺上髹漆,也視等級不同而分為三等,即洞朱云氣畫,黑漆?6?1,坎侯漆。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的彩繪漆棺,安徽霍山漢墓的漆棺,就是洞朱云氣畫。這些彩繪漆棺,是我國漆工藝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除漆棺外,漆葬具還有漆面罩、漆苓床,以及各種模型冥器。 ,

漢墓還出土了髹漆娛樂用品:六博、琴、瑟、筑、排蕭、竽、編磬等。漆文具:硯匣(圖79)、書

案、筆、筆筒等。

四川綿陽永興鎮西漢墓出土一件精美的人體經脈漆雕,是非常珍貴的科技文物,它是目前發現最早有關經脈的實物,為中醫經脈學說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可貴的實物資料。安徽省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和甘肅武威磨嘴子62號漢墓出土的髹漆拭盤,是研究古代天文歷法和占個的科技文物。

漢代的交通工具,如車、船等亦髹漆。如四川綿陽永興雙包山二號西漢墓出土單轅和雙轅漆車二十多輛。北京大葆臺漢墓出土三輛朱輪涂金彩髹漆車;山東曲阜九龍山漢墓出土漆車十二輛、河北滿城漢墓出土各種彩繪漆車十輛。可惜這些車輛均保存不好,多數均已腐朽,僅留下大量漆皮,如《滿城漢墓發掘報告》說:在二號墓一號車的車箱范圍內,發現車箱“漆皮表面作朱紅魚,并繪有白色粗條形花紋”,據《后漢書?6?1輿服志》記載,漢代車輛的油漆是非常講究的,國家規定,從皇帝至百官,各級車上用油漆繪的花紋是不同的,不同的花紋表現不同的等級,是不能逾越的。老百姓的車子,一般髹黑漆,漢代黃門令史游著的《急就篇》說:“革鞘髹漆油黑蒼。”顏師古注:“革鞘,車藉之交革也,一曰重革之蠛,所以覆車苓也。答,車前曲欄也。髹漆者,以漆漆之,油者,以油油之,皆以為光色而御塵泥。其色或黑或蒼,故云黑蒼也。”

漆工藝還反映在漢代建筑上。漢代文獻記載,富貴人家住宅的壁、柱、丹墀、殿門、門戶,皆髹漆彩繪。《西京雜記》記載:“趙飛燕女帝,居昭陽殿,中庭彤朱,而殿上丹漆”,《漢武故事》:“漢武帝起神明殿,砌以文石,用布為瓦,而淳漆其外,四門皆如之”。這里是說,神明殿的瓦,是用夾佇胎制成的漆瓦,這恐怕是在世界建筑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后漢書?6?1梁冀傳》記載梁冀家的房屋建筑,“柱壁雕鏤,加以銅漆”。 三、漆器的裝飾手法

漢代漆器特別重視裝飾。西漢揚雄的《蜀都賦》說:“眾器雕琢,早刻將星,朱緣之畫,邡盼麗光。龍蛇蜿蜷錯其中,禽獸奇偉髦山林。”漢代漆器美麗極了。

漢代漆器裝飾的手法非常多,初步統計,多達十余種。

(一)油漆繪畫

在漆器上,用油漆繪畫,是漢代漆器裝飾的主要手法之一。

在漆液中:加進各種顏料,就可以制造成各種色漆。如漢代文獻中常常說到的“丹漆”,就是在漆液中加進丹砂制成的朱色漆。但漆液中加進顏料,只能配制出顏色較深的漆,因為生漆剛從樹上采割下來時,為乳白色,接觸空氣氧化后,逐漸變為紫紅色,最后變為光亮的黑色漆膜,所謂嚴白似雪,紅似血、黑似鐵”,所以西漢劉安的《淮南子?6?1齊俗訓》說:“漆不厭黑”;伺書《說山訓》又說;:“染者先青而后黑則可;先黑而后青則不可;工人下漆而上丹則可,下丹而上漆則不可。萬事由此,所先后上下,?6?1不可不審。”為什么“下丹而上漆則不可?呢?這是因為漆是黑色的,如果在丹色上髹漆,丹色就會被漆的黑色所遮蓋而看不見。故明代黃成《髹飾錄》“水積”條楊明注:“漆之為體,其色黑,故以喻水。”在“坤集”中楊明又注:“黑唯宜漆,而白唯非油則無應矣。“如天藍、雪白、桃紅則漆所不相應也,古人畫飾多用油”。凡是淺色、淡色,必須用油,一般是在桐油中加入淺淡色顏料制成。用這種方法制成的色漆,稱為“油漆”。

漢代把油漆在漆器上繪畫,稱為“油花”。《后漢書?6?1輿服志》記載:“大貴人、貴人、公主、王妃、封君油畫栟車。”這里的所謂“油畫栟車”,就是指用油漆描畫花紋的車子。

希望對你有幫助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中國最稀少漆盤(中國最稀少的瓷器)”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

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中國最稀少漆盤(中國最稀少的瓷器)
本文地址: /shijiezhizui/39455.html

標簽: 中國最稀少漆盤(中國最稀少的瓷器)

熱門文章
隨機tag
最恐怖的DIY手工玩具(千萬不要輕易嘗試 中國最物美價廉航班(中國最好的廉價航空) 中國最年輕女艷星(中國最年輕女明星) 嬋娟是什么意思(嬋娟是什么意思解釋) 眉飛色舞的近義詞(眉飛色舞的近義詞和反義 周公解夢懷孕(周公解夢自己懷孕) 世界上最悲情的太子(世界上最悲情的太子妃 久旱逢甘雨的下一句(久旱逢甘雨下一句是什 超可愛情侶網名) 賣空是什么意思(股市賣空是什么意思) 中國最老的網游(中國最老的網游公司) 沉甸甸的反義詞(沉甸甸的反義詞是什么意思 中國最漂亮客家村(客家風情村) 嚇死1000000人的國旗圖片 史上最悲催的事(世上最悲催的人) 劉邦一生最愛的女人是誰 斂(斂聲屏氣什么意思) 非驢非馬是什么生肖(非驢非馬是什么生肖一 卡其色褲子配什么顏色上衣 康熙通寶值多少錢 明目張膽(明目張膽指什么生肖) 2023家庭群聊名稱大全溫馨 世界上最嚇人的條紋(世界上最嚇人的是) 世界上最大的蜘蛛(世界上最大的蜘蛛圖片)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江县| 临武县| 商河县| 寿阳县| 黄梅县| 曲靖市| 长乐市| 奎屯市| 东城区| 丘北县| 淮北市| 专栏| 五指山市| 环江| 台江县| 怀仁县| 阜新| 东宁县| 南开区| 沙洋县| 祁连县| 湖南省| 怀化市| 六盘水市| 集贤县| 岳西县| 浦城县| 赤水市| 三江| 防城港市| 娄烦县| 兰西县| 大洼县| 高清| 逊克县| 自治县| 龙海市| 克山县| 肇庆市| 大关县| 汪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