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最公正最仁愛(中國是世界最公正最仁愛的國家)
xj
2023-08-14
因為中國給了我們安全,驅走了戰亂,解決了溫飽問題,在別人還在打仗的時候我們在享受家人團聚的歡樂,在別人飯都吃不起的時候我們起碼還能喝一碗熱粥。國家給了我們太多權利,我們的需求也盡量給我們滿足,遇到事了給我們擺平,有困難了給我們補助,被欺負了給我們保護,不用天天提心吊膽,怕槍殺,怕搶劫,就因為我們在中國,別的國家能給的中國能給,別的國家不能給的中國也能給,所以說,身為中國人的我們有什么理由不愛國呢?
[img]簡述中華傳統美德中儒家仁愛理念和原則的基本內涵?摘要:孔子的思想體系以"仁"為核心范疇。"仁"具有多重思想內涵,它是一種情感訴求,也是一種倫理原則,是一種治國之道,更是一種精神境界;孔子的仁愛思想流傳千年,時至今日仍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吸引力,深入理解和探究孔子仁愛思想,將其精髓發揚光大,既是學術使命更是時代的呼喚,特別是對今天我們的大學道德教育建設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及和諧世界的構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 仁 仁愛 道德教育 和諧社會 和諧世界
引言
中國文化即中華民族的文化,它是東方文化中最重要的一脈,其歷史源遠流長,其思想博大精深;它是中華民族延續千年的精神血液;在以儒、釋、道三家思想為主導的中華文化圈里,孔子開創的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之根本所在,然而在今天重新面對孔子思想,卻再次引來"百家"爭鳴的局面。有人說它是中國幾千年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是封建統治階級麻痹人民,奴役人民的御用工具;是壓抑自由、泯滅人性的精神桎梏……也有人說孔子開創的儒家思想是維系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液,是中國人民反抗壓迫的強大思想武器,是祖先留給我們永不過時的文化財富。而在這里我想表明的是,誠然"儒家傳統文化思想"一度曾被封建統治者利用成為鞏固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阻礙社會文明進步的障礙,但是我們要用歷史發展的眼光去審視它,客觀地講儒家思想主流上是積極優秀的,即使到了現代化的今天也仍然具有強大的生機和活力,認真探究和汲取其精華有助于充實我們的思想,滋潤我們的人生,更重要的是促進社會的和諧和文明的進步。
孔子是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中具有卓越貢獻和巨大影響的偉人。他開創的"仁"的思想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禮樂文明的重要根據,價值觀念的是非標準,倫理道德的規范所依,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價值。總體說來,以"仁"為核心的仁愛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整個儒家思想體系的基礎理論。孔子思想之所以經久不衰,影響深遠,臻至世界名賢,全在一個"仁"字上;而"仁"的內涵之淵博、豐富又實在值得今人深入理解、探究。
一、"仁"之探析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觀念,"天下歸仁"是孔子的社會理想。《論語》中提到"仁"的次數多達到109次。《論語》中曾這樣記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1]",在這里我看到孔子師徒強調要以行"仁"為已任,至于"死而后已";可見"仁"在他思想中的地位和意義。那么何謂"仁"?筆者以為其意蘊可從以下角度進行理解。
1.仁者"愛人"
翻讀《論語》,可以發現對"仁"的經典解釋莫過于"愛人"二字,"樊遲問仁,子曰:'愛人'[1]";"愛人"二字可以被看做是孔子的"仁"的基本含義。"愛人"即是說要有仁德之心,要尊重他人、關愛他人,因此,"愛人"是仁德的情感基礎。
關于"愛人",有人說孔子的"愛"只是"愛奴隸主貴族",也有人說"愛"是一種"不分親疏遠近的愛",更有人說,"愛人"的對象只是那些遵循周禮的人,對于無視周禮、違背周禮的人,是"惡"而不是"愛";因為孔子說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但通讀《論語》之后,如果仔細對其辯證思考,我們發現孔子講的"愛人"不是指特定的群體,而是指愛一切人;同時他的愛是由近及遠、由親至疏的。這表現為"愛人"的"起點"是愛親,即孝悌之情--對父母兄弟的愛;而"愛人"的終點則是愛眾,即天下之"民"。這樣孔子就通過"愛人"將家國天下緊緊聯系在一起,這對后世儒家仁政學說具有極大的啟發性,如孟子強調仁政統一天下,進而治理天下,實行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對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樂業。
2."克己復禮為仁"
"仁"以人的情感為基礎,但人的情感具有多層次性,若放而任之而不以禮為之約束規范則可能陷入邪惡,故孔子以禮釋仁,把符合禮之規范的情感視作仁。"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1](300)(《論語?顏淵》)。那么對作為內在要求的"克己復禮",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呢?
首先,"克己復禮"重在"克己"。"克己"即要學會自己約束、自我控制。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301)(《論語.顏淵》)這就是講每個人要有"為仁"的態度和愿望,何以成仁關鍵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非"由人",不是他人的推動和要求,而是主體自己的主動追求,可見孔子在這里明確地肯定了道德行為、道德實踐的主體性原則。同時它也暗示雖然仁德作為一種理想人格很難實現,但并非遙不可及,通過個人自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達到仁的境界的。
其次,"克己復禮"之"禮",貴在中和。正所謂"禮之用,和為貴……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矣。"[1](149)(《論語.學而》);《中庸》也道:"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1](62)(《中庸》第一章)孔子既強調禮的運用以和諧為貴,又指出不能為和而和,而是要以禮節制之。同時,人的情感無論喜怒哀樂都要適中而不過分,這才符合禮,"《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1](177)(《論語.八佾》)
最后,"克己復禮"還須以仁充實禮。面對禮崩樂壞"的現實局面,孔子感慨萬端,云:"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1]",他認為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禮樂制度又何談建起呢?因此,任何禮樂都只是流于外在的形式,要建立起真正的禮樂文明還必須以"仁"作為作為內在的情感基礎,以仁充實禮,從而實現仁德。
3."忠恕之道"
孔子從"仁"的基本內涵出發,既提出了如何達到"仁"的境界的內在要求,又闡發了如何實行"仁"的外在行為原則即"忠恕之道"。"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188)(《論語.里仁》)。那么"忠恕"二字何解?
首先,何謂"忠", "忠"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1](221) (《論語.雍也》);一個有仁德的人,自己要自立有成就也必須使他人也自立有成就,即所謂"盡己之謂忠",自己所希望的,別人也同樣希望,故應盡己之力幫助別人、啟發別人,讓別人去實現希望。
其次,何謂"恕","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361)(《論語.衛靈公》)即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強求他人去做,自己所不愿承受的(壞的狀況)也不要強加于別人,要學會包容他人,可見這種"成人之美"的精神,不可謂不是一條處理人際關系、安定社會秩序的重要準則,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如故。
總而言之, "忠"和"恕"都是推己及人的施仁方法。忠"是對自己的要求,表現為一種認真、虔誠的態度--真心誠意、積極為人。"恕"則是對他人的要求,表現為對他人的尊重、寬容--將心比心,寬恕待人。忠恕之道是仁愛精神的具體化,是行仁之方。正是通過這種"忠恕之道",才得以把"仁愛"思想從愛親推廣到"泛愛眾"。
二、孔子仁愛思想的基本內涵
前面,筆者已經就孔子仁愛思想的核心"仁"作了簡要的探析,下面我們將由此展開探討孔子"仁愛"思想的基本內涵或四個層次。
1."仁愛"是一種情感訴求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既是一種理性的動物,更是一種情感性的動物;仁愛之情是人類自然情感的生發,更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訴求。孔子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1]","仁"以孝悌為本,從孝悌出發,表明"仁"首先立足于親親之情。在這里,引出了"情"的范疇,那么在孔子那里,"情"指的是什么呢?筆者以為,其"情"主要還是指"親親之情"和由親情推開與放大的對社會他人的關愛之情,從這個角度來說這種"情"是善的。但是從郭店楚簡《性自命出》里,我們發現"情"已經統攝喜怒哀悲之一切情感,其對象也越出親親、社會他人而不逮于"物"。因而,"情"也可能被指為惡的情欲并需要被加以引導與控制;那么該如何引導、控制情欲呢?《性自命出》稱"道始于情,情生于性。"
所謂"情生于性"就是說"情"是人生而有之,本性如此的。"情"作為人生而之的一種本性,當然也是內在于每個個人的、主體的,而孔子多講"仁"、"為仁"
實屬主體內在之事,體現為主體內在的情感訴求;而所謂"道始于情"即指"道"是從引導、調適"情"的過程中發展出來的。那么接著,"道"是什么呢?《性自命出》中這樣說"長性者,道也";這就是說"道"生于對"情"的引導、調適,便具有"理"或"理性"的意義;而郭店楚簡《語從一》中又云"仁生于人,義生于道",此處的"道"自然是人道;但從儒家看,"人道"本于"天道",故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派,雖主"仁愛"但并不否定利欲的作用。這是對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的尊重和遵循,這種強調仁的情感性的思想和取向在儒學2000多年的歷史發展中,可謂一以貫之,它教會人們要重視人的情感追求,理解、同情、關心他人,要把理解人的情感,理解他人的需要作為"愛人"的重要內容。因此"仁愛"是維系整個人類社會生生不息的情感根基,是整個人類社會最顯淺、也是最深沉的"愛"。
2."仁愛"是一種倫理原則
東漢古文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仁"字為:"仁,親也,從人二[2]"。清代文字學家段玉裁也曾注釋:"親者,密至也。從人二,相人偶也。人偶猶言爾我親密之詞。獨則無偶,偶則相親,故其字從人二。[3]" "從人二"說明了什么呢?這從字源上說明了"仁"是用以指稱人與人之間親密無間的范疇。 那么"仁愛"也就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倫理原則。《論語》有云:"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1]";在這里孔子強調要加強道德自律;孔子一生以恢復周禮為人生志向,而"禮"的普及是以"仁"為前提的,他主張用"仁道"來控制自己,克制過度的物質欲望,甚至在有必要時要敢于為"仁道"而自我犧牲,這是"克己"的最高要求。正如他所云"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1]",為了"仁道"的實現,君子要無所畏懼,必要時要勇敢獻身,舍身成仁。這一道德要求千面年來不知激勵和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為了道德理想的實現,他們無不敢于泣血人生,笑看風云;于是我們看到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壯,看到了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豪邁,看到了林則徐"茍因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的擔當。這些"驚天地,泣鬼神"的言詞,不僅僅是慷慨激昂,更是"成仁"精神的真實寫照。
"仁愛"是一種倫理原則,最直接最明顯的體現為它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原則。孔子重視親親之情,在他看來,子女對父母的"孝"不僅僅指孝順,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奉養,更重要的是對父母的敬重,但并不是無原則的絕對服從,子女應該"事父母幾諫[1]",要委婉規勸,使其改正。而"悌"也是不僅僅是兄長對胞弟的關愛之情,它也是雙向的,弟妹兄長也應有敬愛之情,所謂"父慈子孝,兄弟友恭"就是這個道理。上面的主要是針對親屬人際關系的處理方面,而對一般的人際關系的處理,孔子也有他獨特的看法。"孔子提出了"恭、寬、信、敏、惠"等道德條目,"恭" 即恭敬,要以"恭敬"之心對待他人;"寬"即寬厚,做人寬厚,待人寬容自然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和喜愛;"敏"即"敏捷",做事要勤懇干練,"天道酬勤",自然會取得成果。"惠"即"慈惠",要有恩惠之心,經常資助他人,就能使別人幸福,自己快樂[4]"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從而使用人。此外,孔子還說:"剛、毅、木、訥近仁";而"溫、良、恭、儉、讓"也是這一精神的傳達。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除了具體的道德規范外,還有最高的道德要求與規范即如何把握"尺度"的問題,據此,孔子提出"中庸"的概念,作為最高的道德要求。所謂"中庸"即"不偏不倚,執兩用中",指做人做事都要把握好"度",既不要過分,也不要不及,"過猶不及"。傳統的解釋即程頤的"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5],他是把中庸看成固定的原則,而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這種"中庸"精神的實質是尋求人際關系的高度和諧。"禮之用,和為貴[1]"。這里的"和"就是人際關系的理想狀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同時這種和不是"一團和氣",不是折中和無原則,而是在承認矛盾與差異的基礎上使雙方共生共榮,用今天的話來說即"和諧";"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生焉[6]",推行"中庸之道"實現人際和諧,天人和諧,萬物和諧,從而實現最高境界。當然我們也要反觀中國歷史,認清"中庸之道"的兩面性:"一方面它保證了民族文化發展的穩定性,反對過度的破壞活動,使文化發展不致中斷;另一方面它對于根本性的變革又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7]"
3."仁愛"是一種治國之道
孔子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哲學教育弟子,希望把他們培養成有道德修養的"君子",然后走上"學而優則仕"的道路,成為社會和國家的棟梁之材。然后憑借他們的管理和教化,使社會和國家道德理想化。在孔子看來,治國就是治民,治民之本在于把握民心,故他提出了贏得民心的實政方針"道之以德"即實行"德治"和"禮治",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就是說為政要以道德教化為根本,以內在化的道德教化為基本導向,同時還要以禮義規范為外在的調節手段,只有這樣才能上下"同德"而"同心",國家自然會興旺發達。孔子主張"為政以道",其終極目的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所謂"修己以敬"是指治國者要加強自我管理,嚴格要求自己;所謂"修己以安人"是指要加強各級官吏的管理,上司要給下屬作榜樣,帶好頭,這樣才能提拔出優秀的人才;所謂"修己以安百姓"即是說對老百姓的管理,要"使民以時"讓老百姓繁衍生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讓老百姓"奔上小康";"教之"對富裕起來的老百姓要進行道德才華,讓人民過上富足而文明的生活;做到做好這三樣,就能國家走向繁榮富強,社會走上文明和諧。
4."仁愛"是一種人生境界
孔子以"仁"為核心的"仁愛",不僅僅是一種情感訴求和倫理原則,更是一種道德的精神境界或稱之為人生境界與理想人格。
人格是一個近代才有的概念,在中國古代被稱之為品性或品格,它包含了智慧、品質、道德、能力等內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早構建人格觀念的是孔子,他提出的"仁"就是最好的說明。在儒家的話語系統中,人格主要是從道德層面上講的,雖然儒家不排斥功利,但他們反對完全以個人利益為生活目標的人,這些人被稱為小人。因此君子與小人之分即人格與非人格之分,而孔子所說的人格即君子人格,它的人格包括三個層次:最基礎的是"君子"的境界,緊接在上面的是"賢人"境界,而最高的境界則是"圣"即"圣人"的境界。從第一層到第三層境界的實現就是"完成人格",如胡適所說"成人即是盡仁道"《中國哲學史大綱》,即是仁。杜聿明也說過"作為一個個體道德的概念,仁被用來指那些道德上的修身而達到的最高的人生境界。[8]";這是對仁塑造的理想人格達到的一種人生境界的最好闡述。事實上,孔子倡導的人格理想是與他倡導和睦有序的禮樂社會的社會理想相一致的,在這種理想社會中,理想人格的境界就是成賢成圣,道德自足。現在,我們要具體理解這種理想人格,必須從君子與小人之辯說起。
中國的傳統美德是什么?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指中國五千年歷史流傳下來,具有影響,可以繼承,并得到不斷創新發展,有益于下代的優秀道德遺產。概括起來就是: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習慣的總和。它標志著中華民族的“形”與“魂”。它也是我國人民兩千多年來處理人際關系、人與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的結晶。
拓展資料:
“仁、義、禮、智、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帶動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發展和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重德行、貴禮儀,在世界上素來享有盛譽。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礎,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和發展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從口頭傳承到文字記載,內容博大而精深。
但歸納起來,在歷史典籍里加以明確、歷代歷朝基本形成共識的內容主要是“仁、義、禮、智、信”五個要素。當然,在傳統道德方面還有很多表述,但大部分都包含在這五大要素之中,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延伸,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豐富,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發展。
隨著歷史的發展,特別是到魏晉之后,官方、民間出現了道德認識的不同觀點、不同主張,對“仁、義、禮、智、信”也進行了多種闡述,進行了新的創造和新的規范。盡管如此,“仁、義、禮、智、信”作為傳統道德之主要架構并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其間,特別是作為宋明理學的“頂梁”人物程顥、程頤、朱熹等思想家在這方面的貢獻最為突出。
二程將“仁、義、禮、智、信”發展為“五常全體四支”說,即“仁義禮智信五者,性也。仁者,全體;四者,四支。”意思是說,如果把“仁”看作是整個身體,“義禮智信”則是身體的四肢。朱熹則提出“仁包四德”的著名論斷。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中國是世界最公正最仁愛(中國是世界最公正最仁愛的國家)”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中國是世界最公正最仁愛(中國是世界最公正最仁愛的國家)
本文地址:
/shijiezhizui/41001.html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最專業的紋繡學校(中國最專業的紋繡學校排名)
- 熱門文章
- 隨機tag
-
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承認同性婚姻國家的勞 全球十大恐怖片排行榜(世界十大恐怖片排行 中國最寒酸的建筑(最寒酸的房子) 高雅不俗的網名(40一45歲女人微信名) 黑色星期天完整版禁曲在線聽(黑色星期天原 中國最浪漫的島嶼(中國最浪漫的島嶼是哪里 夫妻符合5條就該離婚了 中國最東邊高鐵線(中國最東邊的高速) 廣西風水網(廣西風水網瀏覽量怎么樣) 世界最早的化學工業 十大未解之謎視頻(十大未解之謎都有哪些) 繁體情侶名(繁體情侶名字大全傷感) 世界上最漂亮的鳩鳳冠好似孔雀開屏 個性寵物名(個性寵物名三個字) 幫會名字大全(仙氣十足的幫派名字) 身份證號和名字(申請認證) 臺兒莊戰役的起因經過結果 酒逢知己千杯少下一句(酒逢知己千杯少下一 xuzongheng(許棕衡要出來了嗎) 星星閃爍(星星閃爍改寫成擬人句) 世界上最性感的女人:21世紀的瑪麗蓮·夢 完全出于個人意愿(多數是害怕輿論壓力) 夢見狗(夢見狗是什么預兆) 科學家發現人體未知新器官(科學家發現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