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牛小橋(中國最牛小橋排名)
xj
2023-08-17
1.中國古代的橋(潘洪萱)
根據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會,我國就有了獨木橋和數根圓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橋。早在戰國時期,單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橋已普遍在黃河流域及其他地區建造。公元前三百多年建于陜西省藍田縣藍峪水上的藍橋,就是多跨木梁木柱橋的一個代表。《詩經·大雅·大明》第一次記敘周文王娶妻,在渭河上造了座專供帝王使用的浮橋。長江、黃河上曾設過近二十座浮橋。第一座黃河浮橋建于公元前541年臨晉關附近,是秦景公的母弟后子,怕被景公殺害,乘車逃奔晉國途中所建。第一座長江浮橋是公元35年東漢光武帝建造的,橋址在宜昌至宜都之間的江上。
吊橋首創于我國,吊索由藤索、竹索發展到鐵鏈。在唐朝中期,就有了鐵鏈吊橋,比西方早八百年以上。拱橋始建于東漢中期,其形式之多,造型之美,為世界少有。
灞橋、洛陽橋、安平橋、虎渡橋、紹興八字橋、陰平橋、程陽橋等是木、石梁橋的代表。西安灞橋建于漢代,是座木梁石柱墩橋,它用四段圓形石柱卯榫相接(中間還加石柱)形成一根石柱,由六根石柱組成一座輕型橋墩,墩臺上加木梁并鋪設灰土石板橋面。是石柱墩的首創者。
“閩中橋梁甲天下”是宋朝(特別是南宋)閩中地區大量建造石梁橋的真實寫照。南宋一百五十年中,建成七十余座石梁橋,其中五公里以上的長橋就有四五座。被譽為“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宋紹興八年到二十一年(1138—1151)建造,長約2.5公里,故又名五里橋,用花崗石砌筑,為我國現存最長古橋。1240年建成的虎渡橋(又名江東橋),它最大的石梁長23.7米,寬1.7米,高1.9米,重二百余噸,即使在今天要開采、運輸、架設這樣的石梁,也是十分困難的。1979年5月,我國有關部門發現現存最古老的石梁橋——晉江縣大橋和小橋,這兩座橋均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紹興八字橋是座宋代城市石梁橋,布局十分巧妙,既保證了水陸交通,在建造中又不拆房屋,不改街道。程陽橋坐落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河上,是一座四跨石墩伸臂的木梁橋,建于1916年,全長64.4米,分四個橋孔,每孔凈跨12.2米,寬3.4米,高16米。五個橋墩之上各有民族形式的寶塔型、宮殿型橋亭,橋亭檐層層而上,如翼欲飛,宏偉壯觀。整座橋梁建筑不用一顆鐵釘或其他鐵件,均采用榫槽結合或竹木梢釘,但結構聯系卻十分牢固。程陽橋精湛的建橋技術充分顯示我國侗族人民杰出的智慧和創造力。
四川灌縣的珠浦橋是竹索橋的代表,它位于著名的都江堰口,橫跨岷江的內外兩橋,長340米,8孔,最大一孔跨徑為61米,它的24根粗5寸的竹索由細竹篾編織而成,橋的兩端和中間石室中,安放絞竹索和木絞車等設備,橋始建于宋代以前,歷代時毀時修。瀘定縣的大渡河鐵索橋建成于1706年4月,凈跨100米,凈寬2.8米,橋面距枯水位14.5米。用了13根鐵鏈9根底索承重,兩邊各放二根作為扶手纜。每根鐵鏈平均由890個扁環扣聯而成,重約一噸半。1935年紅軍長征中,飛奪瀘定橋,創造了震驚世界的奇跡。它在國際橋梁展覽活動中多次展出。據調查,跨徑不小于瀘定橋的鐵鏈橋或鐵眼桿橋,在四川、云南山區不止一座。由于它結構簡單、用料節約,當地人民又有世代相傳的建造經驗,因此解放后這種橋型不僅沒有淘汰,還有所發展。
趙州橋、寶帶橋、盧溝橋、楓橋以及北京頤和園的玉帶橋、十七孔橋等都是拱橋的杰出的代表。河北趙縣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橋,歐洲在趙州橋建成七百余年后才采用弓形拱。
解放后,橋梁建筑事業取得巨大的成就,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勝利建成,標志著我國橋梁建設事業達到了先進的水平。
(選自《旅游天地》1980年第3期)
2.橋梁審美觀(樊凡)
橋梁主要用于交通負荷、跨越障礙,這是它的基本功能,所以橋首先要符合此要求。如果是一座不堪使用的危橋,搖搖欲墜,也就沒有什么美可談了。因此,橋梁結構的造型應表現出有力量、穩定、連續和有跨越能力等等,以顯示功能的保證性。這也就自然地引起人們的美感。對于不同用途的橋梁,如園林、城市、公路、鐵路橋梁等,或同一用途而其所在環境條件不同時,其結構及各項附屬設施的造型都應準確鮮明地表現出符合使用要求,并能恰如其分。這也就是一種美的因素。就所有橋梁而論,交通使用功能要求和鑒賞要求在其重要性上,并不是等量齊觀的,它隨著建橋目的和建橋環境等因素而有所差異,并通過造型表現出來為人們所理解。如荒漠原野上的公路橋和繁華城市中的園林橋應當各自“量體裁衣”地選擇適合的型式。
正確的橋梁審美觀是功能、技術、經濟與美觀融合一體,共同作用,美寓其中。
3.橋梁美十則(樊凡)
關于橋梁美,很多人早就關心了,并提出過很多設想和措施,關于橋梁美的形態規律、審美標準等等,從一些文獻資料中披露出其看法、分類多不一致,可以說是眾說紛紜。現參考這些資料,并結合我國橋梁工程中習用的一些原則,以簡單明了的形式擬以下橋梁美十則,并列舉橋例分別論述。這十則是:1.環境的協調;2.主從與對稱;3.韻律;4.均衡與穩定;5.統一;6.比例與尺度;7.連續與明暗搭配;8.力線明快;9.色彩;10.風格。這些法則也可以說是達到“協調”的法則。
(以上兩則資料均選自《橋梁美學》,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年版)
4.橋名談往(茅以升)
萬物皆有名,有的還要有專名,就像人有名字一樣。既然是名,就要起得好。我國近代橋梁,受了西方影響,題名時,總是從地理觀點出發的。只要能指出它的所在地,使人一望而知,就行了。鐵路公路上,更是用里程標記作名字,如同某某路上的“345,678公里橋”,那才真是確切不移的。然而我國古時橋名,不是這樣。它總要有些文學氣息,使人見了,不由地發生情感,念念不忘。或是紀事抒情,引起深思遐想;或有詩情畫意,為之心曠神怡。這樣,通過慎重題名,一座橋的歷史、作用或影響,就立刻表現出來,因而容易流傳。橋的“身價”,也因此而抬高。一座橋出了名,它的名字還會跟著多起來,除了正名,還有俗名、別名等等,就像人名,除了學名,還有別號、小字等等。有的是在民間自然而然地逐漸形成的,有的卻是文人學士,要借此而為自己題名的。總之,橋成就要題名,成為風氣,也是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個特色。
橋的題名,字不在多,如同人名一樣,一般都是兩個字,有時只有一個字。就只這一兩個字,而能顯示出橋的特征,正是我國文字的妙用。這是由于我國歷史上的典故多和文學里的成語豐富的緣故。文史里的財富,大為橋名增光。然而橋多了,關于它的典故和成語也反過來為文史服務。比如,《史記》里“信如尾生”一辭來自橋的典故,《阿房宮賦》里,“長橋臥波”一辭來自橋的成語。橋的名字題得好,它對文史就可有貢獻了。橋名的重要,有如此者。
現在來介紹一些橋名,借以窺知我國橋梁文學的豐富,它也許是世界無雙的。先談單名。較著名的有:“藍橋”,在陜西藍田縣藍溪上,“傳其地有仙窟,即唐裴航遇云英處”;“楓橋”在蘇州,唐張繼有《楓橋夜泊》詩;“斷橋”在杭州西湖,唐張祜詩:“斷橋荒蘚合”,明朝莫仲有《斷橋殘雪》詞等。但單名之橋往往系泛指,而又可能是專名,其中有的以材料為名,如“石橋”,梁簡文帝即有《石橋》詩:“寫虹便欲飲,圖星逼似真”;“鐵橋”,明朝吳兆元有《渡鐵橋》詩:“寶筏群生渡,金繩八道開”;“竹橋”,杜甫有《觀造竹橋》詩等。有的指明橋的所在,如“山橋”,梁簡文帝詩:“臥石藤為纜,山橋樹作梁”;“江橋”,唐杜甫詩:“山縣早休市,江橋春聚船”;“野橋”,唐劉長卿詩:“野橋經雨斷,澗水向田分”等。有的指明橋的形狀,如“方橋”,唐韓愈詩:“君欲問方橋,方橋如此作”;“斜橋”,宋朝歐陽修詩:“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橋畫舸通”;“畫橋”,宋朝范與求詩:“畫橋依約垂楊外,映帶殘陽一抹紅”;“朱橋”,唐朝鄭谷詩:“朱橋直抵金門路,粉堞高連玉壘云”;“天橋”,山西太原保德州及云南大理都有,大理的“下斷上連,石梁跨之,兩巖激水濺珠,宛如梅綻,人呼為不謝梅”等。有的與橋畔景物有關,如“花橋”,福建寧德縣、湖北長陽縣及廣西桂林都有,桂林的有“花橋煙雨”之稱;“柳橋”,在杭州西湖,宋周邦彥詞:“水漲魚天拍柳橋”等。有的比較特殊,如“草橋”,在北京右安門外;“席橋”,在山東東平縣,“相傳宋真宗東封泰山,車駕經行,以席鋪藉”;“瓜橋”,浙江富陽縣,“世傳孫鐘設瓜于此橋”;“鴨橋”在陜西陜城。“金橋”在山西上黨,唐潘炎有《金橋賦》。更有事涉怪誕的,如“暗橋”,在安徽建平縣,“舊傳伍員奔吳,避于山中,追者至此,云氣護之,員及橋而天暗”;“鬼橋”,《初學記》“上方有鬼橋”;“赤橋”,在山西太原晉水北渠上,“宋太宗鑿臥龍山,血出成河,因更今名”等。
橋名用兩個字是最普遍而又標準化的,單名的橋已經不少,雙名的更是多得多。試思每橋皆有名,在我們古老的大國,該有多少橋名啊!然而在這成千上萬的單名和雙名中,重復的究竟不多,如果把這所有的橋名都搜集起來,編成一部《中國橋名錄》,該是夠洋洋大觀的了。
現在再來舉一些雙名的例,說明橋名的豐富多彩。根據反映內容,一部“橋名錄”可分為五章。
第一章是“表揚”。首先是表揚橋的功用的,如“安濟橋”,即“趙州橋”,在河北趙縣南河上,一名“大石橋”,制造奇特,“隋匠李春之跡也”;“萬安橋”,即“洛陽橋”,在福建泉州,為渡海用,“去舟而徒,易危以安,民莫不利。”“滅渡橋”,在江蘇吳縣,橋成“南北往來者踴躍稱慶,名滅渡,志平橫暴也。”“安平橋”,在福建晉江,建成于宋紹興二十二年,全長2070米,俗名“五里橋”,舊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傳說。其次是表揚造橋人物的,如“績麻橋”,在湖北孝感縣,“世傳居民女績麻所建”;“夫婦橋”,即四川灌縣竹索橋,清何先德造,未完,其妻續成之;“葛鏡橋”,在貴州平越,明萬歷間葛鏡建,“屢為水決,三建乃成,靡金巨萬,悉罄家資”。
第二章是“紀事”,記載有關橋的流傳下來的故事。如“萬里橋”,在四川成都南門外,“昔孔明于此餞費聘吳,曰萬里之行,始于此矣”。唐陸肱有《萬里橋賦》,宋呂大防有《萬里橋》詩,杜甫詩:“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唐張籍詩:“萬里橋邊多酒家,游人愛向誰家宿”;宋蘇軾詩:“我欲歸尋萬里橋,水花風葉暮蕭蕭”,宋陸游詩:“雕鞍送客雙流驛,銀燭看花萬里橋”。“馬橋”,即“升仙橋”,在四川成都北,西漢司馬相如不甘貧賤,立志做官,“嘗題柱云,大丈夫不乘馬車,不復過此橋”,唐岑參有《升仙橋》詩:“及乘馬車,卻從橋上歸”,宋京鏜有《馬橋記》云:“茲建橋以馬名,自是長卿之遺蹤亦不泯矣。”“蘭亭橋”,在浙江紹興,“晉王右軍修禊處,橋下細石淺瀨(lài賴),水聲晝夜不絕”。“洗耳橋”,在河南汝州,相傳堯要將天下讓給許由,許由自命清高,認為聽了這話污了自己的耳朵,此橋所在“即許由洗耳處”。“虎渡橋”,在福建漳州,亦名江東橋,“江南橋梁,虎渡第一,昔欲修橋,有虎負子渡江,息于中流……乃因壘址為橋”。“宵市橋”,在江蘇揚州,即“小市橋”,“相傳隋煬帝時于此開夜市”。
第三章是“抒情”,通過橋名,來表達思想感情。如“銷魂橋”,即“灞橋”,在陜西西安,“東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因“取江淹別賦句,又呼為銷魂橋”。唐王之渙詩:“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明葛一龍詞:“橋上飛花橋下水,斷腸人是過橋人。”“思鄉橋”,在河北豐潤,“宋徽宗北轅過橋,駐馬四顧,泫然曰,吾過此向大漠,安得似此水還鄉矣……人乃謂思鄉橋也”。“至喜橋”,在四川廣安,“昔歐陽修自吳入蜀,喜路險至此始平”。“情盡橋”,在四川簡陽,唐雍陶《題情盡橋》詩有序云:“陽安送客至情盡橋,問其故,左右曰送迎之地止此。”“忘恩橋”,在陜西西安,“中官初入選,進東華門,門內有橋曰皇恩橋……俗呼曰忘恩橋,以中官既富貴,必仇所生,蓋恥之也”。
第四章是“寫景”,美化橋身及四周景物。如“垂虹橋”,在江蘇吳江,橋身環如半月,長若垂虹,宋王安石《垂虹橋》詩云:“頗夸九州物,壯麗無此敵。”“春波橋”,在浙江紹興,賀知章詩云:“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鑒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故取此名橋。“海棠橋”,在湖北黃州,“宋時橋側海棠叢開,秦觀嘗醉臥于此,明日題其柱”。“胭脂橋”,在江西饒州,鄱陽王蕭儼生活奢華,宅中宮人,洗胭脂水流出,把橋下水都染紅了,故名。“月樣橋”,在山東青州,“采石凝結如天成”。“綠楊橋”,在湖北蘄水,“因東坡醉臥橋上,有‘解鞍欹枕綠楊橋’之句,遂名”。按蘇軾《西江月》詞自序云:“春夜行蘄水中……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臥少休,及覺已曉……書此語橋柱上”,即是橋也。
第五章是“神異”,把神仙和橋梁聯系起來,大多與道教有關。如“圣女橋”,在陜西白水,傳說為三神女一夜成之。“白鶴橋”,在江蘇句容,“漢永元間茅氏兄弟三人,乘鶴至此,有白鶴橋,大茅君駕白鶴會群仙處”。“集仙橋”,在江西安福,“相傳居人夜聞橋上仙樂繚繞,旦往視之,惟見書呂洞賓字于橋柱”。“乘魚橋”,在江蘇蘇州,“昔琴高乘鯉升仙之地”。“照影橋”,在湖北石首,“相傳有仙人于此照影”。
以上是單字和雙字的橋名錄。三字、四字或更多字的橋名,當然也有,但為數極少。三字橋名中著名的有二十四橋,在江蘇揚州。唐杜牧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中的“二十四橋”,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云是二十四座橋,并列舉其名,但據南宋姜白石的《揚州慢》詞:“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則又似一座橋。后來清朝梁章巨在《浪跡叢談》中更提到在孟毓森所居宅旁之橋上,有“二十四橋”的題名榜,可見“二十四”已成為一座橋的專名。不過這種用數目字當專名的橋,并無他例,有的只是以數為序而已,如杜甫詩“不識南塘路,今知第五橋”。四字或以上的如“舊浣花橋”、“楊柳河橋”、“德陽王橋”(以上均在成都)、“新學前橋”、“建富木橋”(以上均在南昌)、“新飯店石橋”(四川溫江縣)等等,有的是地名或人名關系,其余都是把單名或雙名的橋加以解釋,并非完整的專名。因此,中國橋名,基本上只有單名和雙名兩種,在《橋名錄》中把這兩種搜集齊全,所余就無幾了。
但是,我國古橋并非個個都有專名。有的本來并無名稱,后來有人隨便叫它一下,逐漸也就成了名字,如“大橋”“小橋”“新橋”“舊橋”“長橋”“短橋”“南橋”“北橋”等等。這些“俗名”,時間一久,就成為“正名”了,如福州的“小橋”,因在“萬壽橋”的大橋附近而得名,就此成為專名。有的“橋”,名氣非常之大,但實際上并無此橋,如“陳橋”,在河南開封,宋趙匡胤“黃袍加身”處,實系“陳橋驛”,“唐為上元驛,朱全忠縱火,欲害李克用之所”,但更多的橋,卻是不聲不響地在那里服務,而它們的名字是早就湮沒不彰了。可見,橋和橋名,都有幸與不幸,有的是有名無橋,有的是有橋無名。然而,雖是無名,難道就不是“英雄”!
(選自1962年7月22日《光明日報》,有改動)
5.世界各地名橋
英國泰晤士河倫敦橋、意大利威尼斯里阿爾托橋、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大橋、英國倫敦塔橋、加拿大魁北克橋、澳大利亞悉尼海港大橋、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土耳其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英國恒比爾大吊橋、西班牙盧納巴里奧斯橋。
一、關于橋的知識
1?梁橋:梁式又稱梁柱式,是在水中立橋柱或橋墩,上搭橫梁,連而成橋,有單跨多跨之分。
浮橋:用舟或其他浮體作中間橋腳的橋梁。
吊橋:古時設置在城壕上的橋,現在為懸索橋和斜拉橋的統稱。
拱橋:用拱作為橋身主要承重結構的橋。
立交橋:線路(如公路、鐵路等)交叉時,為保證交通互不干擾而建造的橋梁。在既有線路之上跨越者又稱跨線橋,在地下穿過者又稱地道橋。
2?我國古代橋梁的藝術風格,首先表現在造型上,如曲線的柔和多變;其次,我國古橋十分重視與環境的協調,由于橋的存在,又增加了環境的美;第三,我國古代橋梁的藝術風格還體現在附屬建筑和石作雕刻上,許多古橋上都有橋屋、亭、閣、欄桿以及牌坊等。
二、橋話
1?橋與山水山水本來就是美麗的,橋在這樣的天然圖畫中,真是相得益彰。杜甫詩“市橋官柳細,江路野梅香”,白居易詩“晴虹橋影出,秋雁櫓聲來”等,就描寫了山光水色與橋共同構成的美景。
2?橋與園林園林里有山有水必有橋,亭臺樓閣,小橋流水,互相映襯,缺一不可。歐陽修的“波光柳色碧溟,曲渚斜橋畫舸通”這兩句詩,就是對此的寫照。
3?橋與文藝橋在水上山間,凌空越阻,千姿百態,普度眾生,歷來是文學和藝術中的絕好題材。著名的如蘇州的楓橋,在詩歌中,除張繼的《楓橋夜泊》詩外,還有杜牧的“長洲茂苑草蕭蕭,暮煙秋雨過楓橋”等。繪畫中,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里的“虹橋”,結構非常巧妙。戲劇里,光京劇里演出“橋戲”的就不少。最著名的是《長坂坡》,還有《斷橋》《草橋驚夢》等。神話傳說里“鵲橋”的故事源遠流長,張果老倒騎驢過橋的故事也是婦孺皆知。
4?橋的歷史故事建于1937年的錢塘江大橋是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大橋,這一點你也許知道;不過你可知道,這座大橋1937年9月26日通車,12月23日就被我方自行炸毀,為的是不讓它為侵華日軍服務!
三、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橋
1?中國古代橋梁之最
現存最古老的敞肩拱石橋是河北趙縣趙州橋。隋朝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元年(595~605年)建。
現存最早的也是橋洞最多的聯拱石橋是江蘇蘇州寶帶橋。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始建。
蘇州寶帶橋
現存最早的十字橋是山西晉祠魚沼飛梁,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建。
最早的開關活動式大石橋是廣州潮州廣濟橋。明宣德十年(1435年)建。
僅有的五亭橋位于江蘇揚州瘦西湖。
揚州五亭橋
2?立交橋給城市增添了現代化氣息。北京市興建最早的道路立交橋是位于昌平路上的白浮橋、藍靛廠路上的八里莊橋和車道溝橋三座跨路、跨河立交,均建成于1966年。1974年在城區建成第一座苜蓿葉形互通式立交復興門橋。
四元橋位于首都機場高速公路、京順路與四環路交叉處,是四層全互通式大型立交橋,共有大小橋梁26座,總長度2?6公里,是全國最大的城市立交橋。玉蜓橋位于南二環路與東浦路交叉處,是三層互通式蜻蜓型立交橋。
北京玉蜓橋
3?建造海底隧道耗資巨大,施工期長,因而人們更多地選擇了跨海大橋。目前,世界上較大的跨海大橋已達三十多座。位于波斯灣上的巴林—沙特阿拉伯跨海大橋全長25公里,是當今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
廈門跨海公路大橋
意大利墨西拿大橋把狀似皮靴的本土與狀似足球的西西里島連為一體。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市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跨度雖然只有1560米,但它卻是一座架在歐、亞兩大洲上的洲際橋梁。
[img]中國出名的小橋有什么杭州西湖邊的斷橋,因許仙和白娘子在此相會的愛情故事而出名。西湖十景之一的“斷橋殘雪”
蘇州的楓橋。因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令楓橋揚名四海:“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中國最有名的橋是那些?1 趙州橋簡介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于隋大業(公元605-618)年間,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
趙州橋距今已14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臺發生的7.6級地震,邢臺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8次。
在主拱券的上邊兩端又各加設了二個小拱,一是可節省材料,二是減少橋身自重(減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橋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組等四個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趙州橋的橋基進行了調查,自重為2800噸的趙州橋,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層石條砌成高1.55米的橋臺,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這么淺的橋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時還認為這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墻,而不是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他在報告中寫道:
“為要實測券基,我們在北面券腳下發掘,但在現在河床下約70-80厘米,即發現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層,共高1.58米,每層較上—層稍出臺,下面并無堅實的基礎,分明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墻,而非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見水,所以除非大規模的發掘,實無法進達我們據學理推測的大座橋基的位置。”
為了保護趙州橋,上世紀末在趙州橋東100米處新建的橋梁,其結構還是沿襲趙州橋,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數量增加到一邊5個。
========================
2 千古風流一名橋--廣濟橋
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
到潮不到橋,白白走一場。
(廣東民謠)
這“潮”,指的是潮州;這“橋”,說的便是廣濟橋。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在潮州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居閩、粵交通要律,以“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等同居中國名橋之列,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開合式橋梁”,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韓江古無橋。《潮州三陽志·橋道》栽:“由東以入廣者,至潮有一江之阻。沙平水落,一葦可航;雨積江漲,則波急而岸遠。老于操舟者且自恐,閱一日不能四五濟,來往者兩病之。”為渡江,人們往往“日夜野宿,以伺其便”。可見無橋之苦,擺渡之難。
宋乾道七年(1171),潮州太守曾汪“乃造舟為梁,八十有六,以接江之東西岸,且峙石于中,以繩其勢、根其址,凡三越月而就,名曰康濟橋”。這便是最早的廣濟橋。
康濟橋經越3年,于淳熙元年(1174)夏,被無情的洪水沖毀。繼任的太守常祎重修之,并將浮舟增至106只,使“舳艫編連,龍臥虹跨”,十分壯觀。橋成尚有余資,“遂創杰閣于西岸,以鎮江流,名曰仰韓”。其實,這個“杰閣”就是西岸的第一墩。它的創建,拉開了從兩岸向江心筑墩架梁的曠日持久工程的帷幕。西岸橋墩從淳熙元年至紹定二年(1228),歷54年間由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孫叔謹諸太守相繼完成橋墩10座。又以丁允元筑墩最多,功績最著,西橋因此而稱“丁侯橋”。東橋以紹熙五年(1194太守沈宗禹“蟠石東岸”筑“蓋秀亭”為始,經陳宏規、林山票、林會諸公筑建,至開禧元年(1205),共筑成橋墩13座,命橋名為“濟川”。開慶元年(1259),太守林光世“造新舟二十四,鐵纜七十丈,從旁翼而貫之”。至此,全橋格局始定。
此后,該橋亦興亦廢,時毀時修,風風雨雨又經理了二百多年,至明中葉才迎來了它最輝煌燦爛的時期。
明宣德十年(1435),橋又一次被洪水毀壞。知府王源“以修橋為己任,捐俸倡之,所部撩屬及富家巨室,皆爭先恐后。于是,購木石,募工傭,凡墩之頹毀者補之,石梁中斷者易之”。完工后,“西岸為十墩九洞,計長四十九丈五尺;東岸為十三墩十二洞,計長八十六丈。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為浮橋”,統一全橋名稱曰:廣濟橋。橋成后,“立亭屋百二十六間”,又在橋墩上修筑“廣濟橋廿四樓”,使廣濟橋的華麗稱甲一方,令邦人李齡發出了“吾潮勝狀在于廣濟一橋”的贊嘆!
正德八年(1513),廣濟橋遭臺風破壞,知府譚倫“繼修如制”,復增一墩一樓,減去福州6只,遂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
此后,廣濟橋又屢有興廢,歷經滄桑,但基本格局沒大的變化。直到1958年,因國道交通的需要,將中斷浮橋拆除,改為三孔鋼桁架及兩個高樁乘臺式橋梁,并對所有石墩進行了加固補強。1988年,廣濟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濟橋結構奇特,形式殊異,華彩奪目,不愧為潮州名城的表征,不愧為 我國橋梁史上的特例,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其主要特點,概括起來有三個:
第一、“十八梭船廿四洲”
梁舟結合,剛柔相濟,有動有靜,有起伏有變化,是廣濟橋的一大特色。其東、西段是重瓴聯閣、聯芳濟美的梁橋,中間是“舳艫編連,龍臥虹跨”的浮橋。這簡直是一道妙不可言的風景線。清乾隆間有詩贊道:“湘江春曉水迢迢,十八梭船鎖畫橋。”“湘橋春漲”因而列“潮州八景”之首。從結構上說,梁舟結合,實開世界上啟閉式橋梁之先河。啟閉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航、排洪,正如《粵襄》記載:“潮州東門外濟川橋……晨夕來年感開,以通舟楫。”而每當韓江發洪水,又可解開浮橋,讓洶涌澎湃的洪流傾瀉。還有關卡的作用,“郡縣以廣濟橋為鹽船所必經,乃始榷取鹽稅”。后來,上級甚至派人與潮州府共管,方志有載:“清雍正三年(1725),由鹽運同駐潮州與知府分管橋務,東岸屬運同擎放引鹽,西岸屬潮州府稽查關稅。”
第二、“廿四樓臺廿四樣”
廣濟橋草創階段,便有筑亭、“覆華屋”于橋墩上的舉措,并冠以“冰壺”、“玉鑒”、“蓋秀”等美稱。明宣德年間,知府王源除了在500多米長的橋上建造百二十六間亭屋之外,還在各個橋墩上修筑樓臺,并分別以奇觀、廣濟、凌霄、凳瀛、得月、朝仙、乘駟、飛躍、涉川、右通、左達、濟川、云蘅、冰壺、小蓬萊、鳳鱗州、摘星、凌波、飛虹、觀滟、浥翠、澄鑒、升仙、仰韓為名。至此,橋樓之設,乃造其極。誠如明代李齡在《廣濟橋賦》中所云:"方丈一樓、十丈一閣,華棁彤撩,雕榜金桷,曲欄橫檻,丹漆黝堊,鱗瓦參差,檐牙高啄……"古代嶺南風雨橋是常見的,但規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裝飾如此之美,確實是世罕其匹。
第三、"一里長橋一里市"
廣濟橋是"全粵東境,閩、粵、豫、章,經深接壤"的樞紐所在,橋上又有眾多的樓臺,因此。很快便成為交通、貿易的中心,成為熱鬧非凡的橋市。天剛破曉,江霧尚未散盡,橋上已是"人語亂魚床"了。待到晨曦初露,店鋪竟先開啟,茶亭酒肆,各色旗幡迎風招展,凳橋者抱布貿絲,問卦占卜,摩肩接踵,車水馬龍,正如李齡《廣濟橋賦》所描寫的:"若夫殷雷動地,輪蹄轟也;怒風播浪,行人聲也;浮云翳日,揚沙塵也;響遏行云,聲振林木,游人歌而驛客吟也;鳳嘯高岡,龍吟瘴海,士女嬉而蕭鼓鳴也;樓臺動搖,云影散亂,沖風起而波浪驚也…… "活脫脫地就像一幅活動的《清明上河圖》。無怪乎,游客會鬧出了"到了湘橋問湘橋"的笑話。
廣濟橋的夜色又別有一番情趣:"吹角城頭新月白,賣魚市上晚燈紅。猜拳蛋艇猶呼酒,掛席鹽船恰駛風。"明月初上的廣濟橋,酒肆中燈籠高懸,蛋艇里猜拳行令,妓蓬中絲竹細語,真是"萬家連一溪橫,深夜如聞鼙舸鼓鳴",待到"遙指漁燈相照靜",以是"海氛遠去正三更"。
經歷八百多年風雨滄桑的廣濟橋,雖已失去昔日的華麗英姿,但至今風骨猶存。人們堅信,在政通人和、百廢俱興的今天,廣濟橋重著風華的時日將不會是太遠的了。
===========================
3 萬安古渡洛陽橋
漫步在福建惠安的洛陽橋上,仿佛與歷史進行一次對話。于是,巨大的石梁不再沉默,中亭與碑亭也平添幾分生動,石塔上飛翹的蓮花瓣和模糊的佛像浮雕也變得靈性盈盈,連筏形橋墩也活脫起來,用同一種古老的語言,講述很久很久以前關于橋的故事與傳說。
橋的誕生幾乎都與交通有關,洛陽橋也不例外。洛陽江匯晉、惠兩邑諸山眾多溪流滔滔穿越洛陽鎮南側,夾裹著山野之氣奔流入海。這里“水闊五里,深不可址”,南北兩岸設有流口,以船擺渡成為唯一的交通方式,古稱“萬安渡”。但入海口水流湍息,“每于風潮交作,數日不可渡”,兩岸只得望天興嘆。
然而,萬安渡的區位又至關重要,北通惠安而至福州以遠,南連泉州至漳、廈、潮、廣、宋代中期泉州已成為繁華的港口,商貿經濟具有相當的規模,對周邊區域的輻射也成必然態勢,但洛陽江卻是其北上的天然障礙。
晉代造橋技藝已趨成熟,中原移民南下也將其帶入閩中,與這里石雕工藝的成熟相得益彰,加之火藥的發明和能熟練地利用火藥,開采巨大巖石已非難事,天時地利、萬安渡造僑已成大勢。
洛陽古橋,始建于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嘉佑四年(1059年)竣工,歷時六年零八個月,其規制獨特,工程宏大,創梁式跨海大石橋歷史之先,有“海內第一橋”之稱,以至神宗朝,運使王子京以洛陽江萬安橋圖晉獻皇上,也博得龍顏大悅,慷慨封賞。之后,泉州地區興起造橋之熱,在150年間,竟建橋200多座,總長度達50余里,故贏得“閩中橋梁甲天下”、“泉州橋梁甲閩中”之譽。
洛陽橋之所以與石拱型趙州橋、多孔石拱型蘆溝橋、舟梁型潮洲廣濟橋,并稱中國古代四大名橋,除其造勢宏大,還因結構獨特,技藝高超。
古橋為古構平梁,南北走向,橋長834米,寬7米,殘存橋墩31座,橋面由長11米、寬與厚都近1米的花崗巖巨石鋪架,造橋者的智慧表現在,根據潮大流急,創造了兩頭尖形的船筏式分開水勢,即“筏型基礎”;又運用潮汐落差,創造了“激浪以漲舟,懸機以弦 ”奠基法和橋板浮運法;蔡襄接任督造后,又創“種蠣于礎以為固”。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在《橋梁談往》中對其這樣評價:“這種基礎,就是近代橋梁的‘筏型基礎’,但在國外只有不到一百年的歷史。所用橋梁的‘浮運法’,就是今日還很通行。”而養殖牡蠣把橋基與墩石腦合凝結成整體,恐怕也是現代生物科學的超前運用。
如今,在洛陽橋北端已豎立起一座相當高大的蔡襄石雕塑像,眉須之間仍透著那份沉穩謙和,不輕意也流露夫奈的孤獨。
歷史上一直把蔡襄與洛陽橋之間的故事編排得出神入化,以致讓后人也認定洛陽橋系蔡襄所為。歷史有點誤差是可以原諒的,作為泉州知府的蔡襄,在任期間對督視橋役可說是盡職盡責,雖說只有23個月,僅占整個造橋時日的四分之一,但其哎心瀝血卻有口皆碑。況且蔡襄在其親自撰寫的《萬安橋記》碑文中,并不自詡其功,只簡記造僑之始末,而大書王實、義波等造橋之人的史實。可見蔡襄人品之高尚,為官之清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蔡襄所為合情合理,并無特別之處,人們如此排編也反映老百姓對清官政治的一種呼喚。蔡襄塑像子然而立,守望著自己熟悉的洛陽橋,卻再也見不到那壯烈的造橋場面,后人的敬意也給他帶來幾許孤獨。如果當時在這里設計雕塑的是一組普通建設者移石架橋的群像,也許更好合歷史的真實,也符合蔡襄的本意。
洛陽橋的另一個功能,就是它所產生的文化國徽。自橋建成之后,各種風格造型,與山水秀色融為一體的與橋有關的祠、廟、庵、堂等紛紛興建,把當時的建筑文化與藝術表現得淋淳酣暢;連篇累牘和各領風騷以橋為題的歷代記文和詩題吟詠,大大豐富了這聲土地的文化底蘊;眾多或遒勁或飄逸或排放或細膩的關于橋的碑記石刻、詩題碑刻和摩崖石刻,其傳統的書法與雕刻藝術則營造了雋永的意境,而無數以橋為素材杜撰編排的傳說故事和地方戲曲,更是充滿古典浪漫主義的色彩,廣為流傳。一座古橋能引起如此大的文化轟動,這在建橋史上是罕見的。
洛陽橋交通功能的淡化,又是時代發展的一個標志。如今324國道上那座洛江橋閘,已車流如水,貫通南北。它與近在咫尺的古橋共同構成“洛江雙虹”的新景,一道古代的,一道現代的,但它們折射出的都是我們民族創造與文明的太陽之光。
=========================
4 盧溝橋簡介
盧溝橋景區位于北京西南豐臺區境內,景區內盧溝橋、宛平城既是著名的古跡,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重要紀念地。1987年這里新建了抗日戰爭紀念館。盧溝橋始建于金代,因跨盧溝河(今永定河)得名,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
盧溝橋的修建與北京城的興起密切相關。金代建中都,北京逐漸興起,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盧溝橋是連接北京小平原與華北大平原的重要通道。盧溝橋氣勢雄偉,它長266.5米、寬9.3米,有橋洞11孔,橋墩10個,橋墩的設計十分科學迎水的一面砌成分水尖,尖長4.5-5.2米,尖端垂直安裝三角形鐵包柱,以減緩水流沖擊力和破碎初春解凍時流過的冰排,俗稱“斬龍劍”。盧溝橋裝飾華美。橋身的望柱飾有石獅、欄板飾有花紋。石獅子是盧溝橋一絕,俗稱“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以形容其多。獅子的總數在500個左右。東、西橋頭分別有一對石獅和一對石象。西橋頭別有華表四座。橋兩頭的四座石碑分別是清康熙七年(1668)重修盧溝橋碑、乾隆五十年(1785)重修盧溝橋碑、乾隆御筆“盧溝曉月”碑和乾隆視察永定河詩碑。盧溝橋建橋至今逾800年,聲名遠揚。“盧溝曉月”是金章宗皇帝欽定的燕京八景之一。元朝時,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這里,稱盧溝橋“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近代,因“七七事變”爆發于此,這里成為全民族抗戰爭的重要紀念地。
===================
另附:橋梁專家茅以升
著名橋梁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教授。生于1896年,江蘇鎮江人。1916年畢業于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在美國留學獲得了加里基理工學院第一個工學博士學位。1921年他飽學回國,以滿腔的熱情,希望在橋梁建筑上貢獻自己的學識。可是那時的舊中國,要想在建設事業上為祖國做一番貢獻是不可能的,整整十三年,茅以升教授也僅僅當過幾次修理橋梁的顧問,如1929年修理濟南黃河大橋。
1933年秋,任北洋大學教授時,他突然接到老朋友從浙江的來信,邀他去杭州商議建造錢塘江大橋的事。經過茅以升教授的精心組織和設計,在參與工作的同事們和工人們的努力下,用“射水法”、“沉箱法”和“浮運法”解決了技術上的重重難關,“僅僅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就讓一座雄偉的大橋在錢塘江上建立起來了!”這是我們中國自己設計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的大橋,為我國橋梁史揭開嶄新的一頁,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1955年起茅以升教授又擔任了另一座更大規模的現代化橋梁武漢長江大橋修建的技術顧問委員會的主任委員。“天塹變通途”的功績是與茅以升教授的技術指導分不開的。
茅以升從事教育、橋梁工程及科學界的領導工作六十年,不僅為祖國培養了大批的工程技術人才,引進并開創了中國現代化橋梁建設的新技術,幾十年來,茅以升教授著述頗多,在中外報刊上發表文章約二百篇,有的被選進了教科書。代表性的著作有:《錢塘江大橋》(1950年出版)、《武漢長江大橋》(1958年出版)、《中國橋梁———古橋與今橋》(1973年日文版;1978年英文版)及《力學概念》、《科學體系》、《教育制度》等書;發明了供乘除運算用的簡易計算器;還整理出了《橋話》十冊,這是我國自古以來,文學書籍中少見的作品。
茅以升教授與天津有著很深的感情,他曾幾次回到天津,在天津大學八十五年校慶時回校與師生同樂,天津大學九十年校慶時又發來賀信,表達了他與天津和天津大學的深厚感情。
中國最高的橋在什么地方呢?在新疆天龍橋,中國海拔最高的橋。海拔5170米的新疆軍區天文點哨卡不遠處的龍納克龍斯泊河上有一座寬5米、長15米的水泥雙孔橋。哨卡官兵驕傲地告訴記者,小橋流水雖然貌不驚人,卻創下了一項中國之最”。經過精確測定,小橋海拔5139米,是中國海拔最高的橋梁。
泉州晉江大橋是中國第一座高達134.125米的“開”字形斜拉橋
李子溝特大橋建筑高度161.1m被稱之為亞洲第一鐵路高橋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中國最牛小橋(中國最牛小橋排名)”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中國最牛小橋(中國最牛小橋排名)
本文地址:
/shijiezhizui/41342.html
標簽: 中國最牛小橋(中國最牛小橋排名)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氣候最養人的城市(中國氣候最適宜人居住的城市)
- 熱門文章
- 隨機tag
-
鷓鴣哨和誰生的女兒 十大禁播廣告(禁止所有廣告) 矮種馬(西伯利亞矮種馬) 世界上最賺錢的廠(世界上最賺錢的產業是什 中國十大已破懸案(中國十大已破懸案排名) 冬天怎樣防止水龍頭凍住 中國最帥的中國男人照片(中國最帥的中國男 中國最旱的肉類(中國最旱的肉類是什么肉) 玩世不恭的近義詞(跟玩世不恭意思相近的成 世界上最害怕的boss(世界上最害怕的人 2023年犯太歲的5個屬相怎么化解 什么情況下懷疑白血病(建議定期體檢) 【線下專供】華帝b863a燃氣灶智火精控 知情識趣(知情識趣歌詞) 疑似后宮妃嬪宮斗的結果(多數孩子夭折) 七月十四是中元節或者鬼節 重慶最美少女(重慶最美的女孩兒嚇人) 2021年7月2日五行穿衣指南(2021 包含中國勇士最帥視頻的詞條 洋氣的英文(洋氣的英文名) 中國最年輕古鎮排名(中國最年輕的地級城市 雙胞胎起名(雙胞胎起名佐佐佑佑) 人體漂浮(人體漂浮術怎么做到的) 中國真實發生恐怖故事(中國真實恐怖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