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古會館(中國最古會館在哪里)
xj
2023-08-21
會館是中國明清時期都市中由同鄉或同業組成的封建性團體 。始設于明代前期,迄今所知最早的會館是建于永樂年間的北京蕪湖會館。嘉靖、萬歷時期趨于興盛,清代中期最多。即使到了清代后期,突破地域界限的行業性會館仍然只是相當個別的。此時出現的一些超地域的行業組織,大多以同業公會的面目出現。明清時期大量工商業會館的出現,在一定條件下,對于保護工商業者的自身的利益,起了某些作用。但會館與鄉土觀念及封建勢力的結合,也阻礙了商品交換的擴大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明清時期的會館大體可分為3種 :北京的大多數會館 ,主要為同鄉官僚、縉紳和科舉之士居停聚會之處,故又稱為試館 ;北京的少數會館和蘇州、漢口、上海等工商業城市的大多數會館,是以工商業者、行幫為主體的同鄉會館;四川的大多數會館,是入清以后由陜西、湖廣、江西、福建、廣東等省遷來的客民建立的同鄉移民會館。早期的會館絕大部分設于北京。這一時期的北京會館,主要以地域關系作為建館的基礎,是一種同鄉組織,與工商業者絕少關系。明中葉以后 ,具有工商業性質的會館大量出現,會館制度開始從單純的同鄉組織向工商業組織發展。后期的工商業會館還可能同中國古代的綱運制度有著淵源關系。明代后期,工商性質的會館雖占很大比重,但這些工商業會館仍保持著濃厚的地域觀念,絕大多數仍然是工商業者的同鄉行幫會館。
[1] 說起各地方開始在北京設立會館,應該是在明朝早期。朱元璋定國安邦后,中國的發展進入了又一個鼎盛時期,南方的工商業得到了飛快的發展。人們有了錢,生活溫飽后,倡導讀書。因為明清兩朝施行“科舉”制度,所以當時的學風極盛。明成祖遷都北京后,于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恢復科舉考試,受科舉制度的吸引,各地方學子紛紛捧書苦讀,以圖功名。每年考試之間,成百上千的各地舉子紛紛來到京城。他們大多家境一般,有的還很貧寒,又加路途遙遠,人地生疏,鄉音難改,在租住客店和一些日常生活小事上,常受一些店家的欺凌,舉子們迫切希望這些問題能有人幫助解決。隨著這些問題出現得越來越多,得到了先期來京做官和做生意的一些當地人的重視。出于同鄉友情,他們相互邀請,籌措資金,購置房產,供來京的舉子和其他來京謀事的或旅居者住宿之用,會館由此而生。因為主要是為接待舉子來京考試而為,所以這些會館也叫“試館”。北京作為明、清兩朝全國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尤其是在這兩朝資本經濟得到鼎盛發展,一些成功的生意人也開始在京設立會館,由于他們開辦的會館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行業的制約,也形成行業壟斷,所以這類會館又稱之為“行館”。那時一般的會館除去主要房產外,還有許多附加財產(包括興建的學堂和一些社會慈善事業)。當然,這主要與他們的捐資人在京做官、做生意的大小、多少、貧富有重要的關系了。最興旺時,京城有各地會館,不計大小共四百余所。這些會館大多建在前三門外,以宣武門外居多,形成了大片的會館區。
到了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科舉制度被廢除,各地在京的官吏及家人、商人、學生,繼續使用會館,他們為維護自身利益,打擊排擠政敵;協調工商業務、應對同行競爭;聯絡同鄉感情、抒懷政治見解。當然也有暫借一隅之地小住一時的鄉親和故人,來此或集會、或宴請、或祭祀鄉賢、或照顧鄉民、或聯絡鄉誼。總之會館的使用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從而發展成為一種“同鄉會”和“行業工會”性質的場所了。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變法”就和會館有著密切關系。當時的著名人士康有為住在米市胡同南海會館內,譚嗣同住在北半截胡同瀏陽會館內。康有為在會館撰寫《上清帝書》,成立“強學會”(會址在安徽會館內),創辦《中外紀聞》。甲午戰爭后,再撰《上清帝第二書》,促光緒皇帝下“明定國是詔”進行變法。譚嗣同亦在會館內撰寫詩文和信,與朋友志士抒談維新。光緒下決心變法后,召見譚嗣同,賞其四品卿銜,命其為軍機章京。但由于變法維新觸動了很多既得利益者,只一百零三天便遭失敗。后黨的爪牙在南海會館捕走了康有為的弟弟康廣仁,在瀏陽會館捕走了一代志士譚嗣同。并于七天之后與另外四人林旭、劉光第、楊深秀、楊銳一同殺害于近在咫尺的菜市口。
古建筑五省會館作文300字京杭大運河西岸有一處富麗堂皇的古建筑群,遠看,瓊樓玉宇,璀璨多姿;近看,雕梁畫棟,金碧輝煌。 這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聊城山陜會館。
聊城山陜會館在城區的南部,運河西岸,是清代聊城商業繁榮的縮影和見證。會館始建于清乾隆八年,也就是1743年 。這驚世駭俗的山陜會館是山西和陜西兩地的商人集資興建的。從開建到建成,歷時66年,花銀60465.69兩。館中,有技術精湛的建筑雕刻、惟妙惟肖的精美繪畫。
來到大門前,只見門兩側有一幅對聯。上聯是:本是豪杰作為只此心無愧圣賢洵足配東國夫子;下聯是:何必仙佛功德惟其氣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圣人。在大門的兩側,有兩個便門,上面分別寫著“履中”、“蹈和”。 便門旁邊為磚筑八字形影壁,影壁左書“精中貫日”,右為“大義參天”。
走進會館,過了戲臺下的一道門,便看到了華麗的戲臺。一般的戲臺只有四個翼角,而這個戲臺卻呈十翼角。從上面往下看,猶如一只展翅高飛的鳳凰,栩栩如生。這座戲臺精湛至極,能和故宮、頤和園的戲臺相媲美。戲樓的兩側是南北對稱的夾樓,與戲樓連為一體。則鐘樓與鼓樓南北對稱,分列于夾樓外側。從遠處看,形成了一個“山”字。
院中還有兩棵古槐樹,已有四五百年了,而山陜會館才有兩百多年。可見,山陜兩地的商人是取這兩棵槐樹而興建的會館。與槐樹相對的,還有兩座石獅子。
再往前走,就到了關帝大殿,也就是正殿。關帝大殿中供奉著關羽。這兒,為什么是供奉著關羽,而不是其他人哪?原來,關羽是山西人,而這山陜會館是山西和陜西人集資興建的,所以,關羽便是商人們精神上的一個支點。所謂“買賣不成,忠義要在“,指的就是關羽的忠義。
在大殿門口,抬頭望,有許多精致的雕刻。中間的1塊刻有八仙人物,他們分別代表著老、幼、男、女、富、貴、貧、賤。看,正給中間的南極仙翁賀喜哪!在南極仙翁的左邊,有一個仙童,右邊立著花鹿,代表著長壽。左邊的一塊上
則刻有“神仙傳”的故事。在右邊也有一塊額枋,上面刻有“行孝圖”,為中國古代的二十四孝的幾個故事。有《哭竹生筍》、《懷橘遺母》、《為母埋兒》、《臥冰求鯉》、《聞雷泣墓》、《扇枕溫衾》、還有《恣蚊飽血》。更令人震驚的是,從下面看這些額枋,就會看到許許多多的動物頭像。而且,這些小巧玲瓏而又惟妙惟肖的木質透雕竟是國寶級的,更是山陜會館的鎮館之寶!
進入大殿,只見正中央坐著關羽。他頭戴龍帽,身著龍袍,亦有帝王風范。在關羽的右邊,站著他的義子關平;在關羽的左側,則站著周倉。只見關平手托玉璽,周倉手拿青龍偃月刀,好不威風!在正殿的南邊,是文昌火神殿,是當年眾商們祭祀文昌火神的處所;北邊,是財神殿,是當年眾商們祈禱發財的地方。
再往里走,就到了春秋閣。春秋閣是會館中為高大的,也是最里面的一座殿宇。建春秋閣的目的,就是為了紀念關羽挑燈讀《春秋》的,正因如此,才起名為“春秋閣”。春秋閣上方的額枋上,刻著鳳凰與牡丹,下方有木瓜、玉米等果實。連起來就是——“春華(花)秋實”。由此可見,古代人民多有智慧啊!
山陜會館是古代勞動人民的心血與智慧的結晶呀!這,也是唯一保存至今的會館建筑。所以,我們更應該愛護山陜會館,珍惜這一宏偉壯觀古建筑!
南陽好玩的地方景點推薦一、山陜會館
社旗山陜會館是目前全國現存的80余座會館類古建筑群中,建筑規模最為恢弘、建筑工藝最為精湛、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會館,有"中國第一會館"之稱。1988年,山陜會館作為清代古建筑,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張衡墓
張衡墓是我國東漢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文學家張衡的長眠之地。據史載,張衡墓原來規模宏偉,有翁仲、石獸、廟宇、讀書臺、張衡宅等勝跡,至明清時逐漸損毀。1988年,張衡墓作為東漢古墓葬,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張仲景墓及祠
張仲景墓是我國東漢偉大的醫學家張仲景的墓址,歷代多有修葺。明崇禎年間在修復加蓋的同時,又在墓地修建醫圣祠。1988年,張仲景墓及祠作為東漢古墓葬,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丹江大觀苑
國家4A級景區,位于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苑區依山旁水,山水相連,是鑲嵌于丹江湖畔的一顆璀璨明珠。從西向東有四個島,依次為情人島、龜島、鹿島及鶴島。集生態觀光、文化旅游、水上娛樂、休閑度假為一體的中國第一旅游名勝。
五、西峽龍潭溝景區
龍潭溝自然生態風景區,位于河南省伏牛山腹地的西峽縣雙龍鎮,由兩山相夾的峽谷間形成多處梯式瀑布共計19個,大小潭穴72處,一瀑一潭景色壯觀,景區景點集中,瀑布密集,融山秀、石奇、水澈、林茂、潭幽于一體,被譽為“中原一絕,人間仙境”。
[img]中國古代什么時候有會館會館是明清開始興起的,明代早期開始有。迄今所知最早的會館是建于永樂年間的北京蕪湖會館。
慶安會館的歷史沿革慶安會館,即天后宮,位于浙江省寧波市區三江口東岸,故名“甬東天后宮”。咸豐三年(1853)建成,為甬埠北洋船商捐資創建,既是祭祀天后媽祖的殿堂,又是行業聚會的場所,系我國八大天后宮和七大會館之一,又是江南現存兩處融天后宮與會館于一體的古建筑群之一。
慶安會館坐東朝西,規模宏大,占地面積約為5000平方米。沿中軸線有宮門、儀門、前戲臺、大殿、后戲臺、后殿、前后廂房等建筑。建筑裝飾采用磚雕、石雕和朱金木雕等寧波傳統工藝,堪稱寧波近代地方工藝之杰作。天后宮內建有前后分別為祭祀媽祖和行業聚會時演戲用的兩戲臺,為國內罕見。
天后,又稱天妃、天上圣母,民間俗稱媽祖,是中國沿海百姓崇拜的海神。寧波與媽祖信仰源遠流長、關系密切。北宋宣和五年(1123),宋徽宗為媽祖欽賜“順濟”廟額后,使媽祖信仰借助明州港而獲得朝廷認可,并使其影響從地域擴大至全國。 2001年6月,慶安會館作為清代古建筑,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改建為全國首家海事民俗博物館。慶安會館在電影《長江七號》出現了出現了兩次。
慶安會館為甬埠形式北洋的泊商航工娛樂聚會場所,也是一座祭祀“天后神”的宮殿。位于浙江省寧波市江東北路156號。占地0.5公頃,建筑面積5062平方米,平面布局呈縱長方形。慶安會館興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清咸豐三年(1853年)落成。現存宮門、儀門(連戲臺)、正殿(連戲臺)、后殿、廂房、偏房及董事與管理人員住宅等。正殿采用石雕、磚雕和朱金木雕作為裝飾,突出展現了浙東一帶雕刻藝術,堪稱精品之作。慶安會館是寧波古代海上交通貿易史的歷史見證,也是媽祖文化的物證。
咸豐四年(1854),為平定海域海盜搶阻,保衛南北洋海運之安全,集資購買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的輪船“寶順輪”(配備大炮、彈藥)。“中國之用輪舟自寧波寶順輪始也”。寶順輪投入運行后,對南北洋海盜船進行清掃,平定了北洋與南界。寧波北號商團(寶順輪)名震四海,揚名于國內外,使盜船聞聲畏之,保障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暢通。這也是我國近代自辦的第一艘火力輪船,成為創辦中國近代洋務的先聲。鄭紹昌先生在《寧波港史》中評價說:這是寧波港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邁出的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一步,標志著寧波港作為單純帆船港時代的結束。 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慶安會館》一書論述到:“寧波與媽祖信仰源遠流長,關系窯場院。宣和五年(1123),宋徽宗為媽祖欽賜‘順濟’廟額后,使媽祖信仰得到朝廷認可,并借助于寧波傳播到全國各地,成為航海的保護神”。慶安會館是我國現存的宮館合一的實例,為中國八大天后宮之一,七大會館之最,也是浙江省唯一保存完整的一處會館建筑群。慶安會館還是浙東近代木結構建筑典范,中軸線上現存建筑有宮門、儀門、前戲臺、正殿、后戲臺、后殿、左右廂房、耳房及附屬用房。保存有1000余件朱金木雕、200多件磚雕、石雕工藝品,體現了清代浙東地區“三雕”工藝技術的最高水平。為寧波港口城市的標志性建筑,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文化遺存。
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慶安會館位于寧波市區奉化江、甬江、余姚江匯合的三江口東岸。清道光三年(1832),南號舶商在碼頭林立的寧波三江口東岸建造會館,取名“安瀾”。清道光三十年(1850),在董秉遇、馮云祥、蘇慶和等北號舶商的發起下,共捐資白銀十萬兩,在安瀾會館一側興建北號會館,名“慶安”,又稱“甬東天后宮”,是商賈、民眾祭祀天后媽祖的殿堂和行業辦公議事聚會的場所。
清代海禁廢弛后,寧波港海運發達,貿易興盛“舟楫所至,北達燕、魯,南低閩、粵而延西、川,鄂、皖、贛諸省之產物,亦由甬(寧波)埠集散,且仿元人成法,重興海運,故南北號盛極一時。”
咸豐四年(1854),為平定海域海盜搶阻,保衛南北洋海運之安全,集資購買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的輪船“寶順輪”(配備大炮、彈藥)。“中國之用輪舟自寧波寶順輪始也”。寶順輪投入運行后,對南北洋海盜船進行清掃,平定了北洋與南界。寧波北號商團(寶順輪)名震四海,揚名于國內外,使盜船聞聲畏之,保障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暢通。這也是我國近代自辦的第一艘火力輪船,成為創辦中國近代洋務的先聲。鄭紹昌先生在《寧波港史》中評價說:這是寧波港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邁出的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一步,標志著寧波港作為單純帆船港時代的結束。
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慶安會館》一書論述到:“寧波與媽祖信仰源遠流長,關系窯場院。宣和五年(1123),宋徽宗為媽祖欽賜‘順濟’廟額后,使媽祖信仰得到朝廷認可,并借助于寧波傳播到全國各地,成為航海的保護神”。慶安會館是我國現存的宮館合一的實例,為中國八大天后宮之一,七大會館之最,也是浙江省唯一保存完整的一處會館建筑群。慶安會館還是浙東近代木結構建筑典范,中軸線上現存建筑有宮門、儀門、前戲臺、正殿、后戲臺、后殿、左右廂房、耳房及附屬用房。保存有1000余件朱金木雕、200多件磚雕、石雕工藝品,體現了清代浙東地區“三雕”工藝技術的最高水平。為寧波港口城市的標志性建筑,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文化遺存。
自北宋末年傳播媽祖信仰始,天妃宮、天后宮一直作為傳播媽祖信仰的建筑載體,其現存建筑精華者,首推泉州天后宮和寧波天后宮。寧波慶安會館乃天后宮與會館合而為一。由于寧波是個沿海港口城市,隨著海外貿易的發展,舶商們熱衷投入沿海貿易,使有媽祖信仰兼經濟目的的行會成員加盟到會館這一載體中來。據史料記載,會館的管理井然有序,內設司賬、文案、司書、庶務、辦事員、勤工、廚司等一二十名工作人員。其所需經費,由南、北舶商抽取各家各船經費,充作會館事業基金。會館還辦有社會福利事業。會館建立后,為當時寧波航運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1854年,隨著航運的發展,北號舶商斥巨資引進了我國歷史上第一艘機動船———“寶順輪”。“寶順輪”遂成為我國航海史上由帆船時代向機動船時代過渡的標志。又因這些會館都是經營海運業,于是航海保護神媽祖則成了會館成員不可或缺的精神信奉。早在創建慶安會館以及毗鄰的安瀾會館之前,寧波的北號舶商就曾在上海創建浙寧會館。只是可惜今已不復存在。證實宮館合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迄今200年前,但尚存建筑并堪稱上乘的惟寧波慶安會館。
誰知道社旗山陜會館的由來.謝謝社旗山陜會館建筑于中國古建筑藝術臻于完美的最后一個高潮期,加之寓居賒店的山、陜二省商賈“蓋壓三江”的比富心理,以其雄厚的財力對會館建筑傾力投入,從而使社旗山陜會館建筑之時得以“運巨材于楚北,訪名匠于天下”,其用材之優,延聘工匠之多,為斯時斯地建筑工程之冠。各地的能工巧匠匯聚于此,各展“絕活”,使社旗山陜會館的建筑裝飾藝術達到了其時的巔峰狀態。同時,賒店地處南北文化相互交流、影響的交沖要地,其建筑工藝兼收南北建筑文化之長,融北方古建筑雄渾壯觀之氣勢和南方古建筑嚴謹柔美之風格于一體,成為一處風標獨樹的古建筑典范之作。總結起來,社旗山陜會館的建筑裝飾藝術在全國現存會館類建筑乃至除皇宮外的民間古建筑中有十方面的獨特之處,可稱為“十之最”:
一、全國會館之最
煌壯據有關資在全國現存80余座會館類古建筑群中,社旗山陜會館以其建筑規模最為宏偉、保存最為完好、建筑裝飾工藝最為精湛,商業文化內涵最為豐富,而于 1988年元月,首家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爾后相繼被批準為國保單位的四川自貢西秦會館與山東聊城山陜會館,其占地面積均各為 3000余平方米,而社旗山陜會館的占地面積達1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即達6000余平方米,遠遠高出以上二館數倍之多。國家多位權威古建筑專家均對社旗山陜會館給予高度贊譽與評價,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呂濟民題詞贊為:“藝術輝煌,絕無僅有”,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士元題詞贊為“輝煌壯麗,天下第一”。由此而確立了社旗山陜會館在全國現存會館類建筑最具代表性的首屈一指之地位,被全國多位著名專家一致公認為“中國第一會館”。
二、琉璃照壁之最
“琉璃照壁之最”不是指其規模最大,而是指其裝飾工藝最為獨特。照壁作為中國古建筑的特有形式,其裝飾風格主要有兩種:一為“海漫式”,即以整幅壁面組成一幅完整的圖案,多以龍與海水圖案為主,如北京北海之九龍壁,山西大同之九龍壁等;二為“盒子式”,僅以磚雕或石雕裝飾照壁壁面的中心部位,或為菱形,或為橢圓形,稱之為盒子。全國現存會館類建筑或其它民間古建筑中之照壁多為此種形式。而社旗山陜會館的琉璃照壁則系將海漫式與盒子式兩種風格完美結合于一體,將各種琉璃燒制的吉祥植物、吉祥動物、神獸,匾額與楹聯、變形“福”“壽”字等圖案巧妙組合成一幅內容豐富、寓意深刻的完整畫面,既有相對獨立的“盒子”裝飾,又有海漫式的畫面效果;主次分明,銜接自然;既富麗堂皇,又和諧流暢;既給人以直觀的美感享受,又富有厚重的文化內涵。為此可稱為全國會館類建筑照壁裝飾藝術之最。
三、鐵旗桿之最
鐵旗桿是“武廟”即關帝廟建筑的特有裝飾。社旗山陜會館兩株鐵旗桿立于清嘉慶二十二年,重五萬余斤,高二十余米。據《南陽賒旗鎮山陜會館鐵旗桿記》碑文載:當時會館建成之時,“獨贏三千余金。廟之壯麗不可有加,又不可折空金入私。因鑄鐵旗桿二株重五萬余斤,樹于大門之左右。……山陜會館遍天下,皆宏敞可觀。第朱仙鎮有鐵桿今于賒旗鎮再見。”由此可知,在全國各地眾多的會館類建筑中,當時僅有朱仙鎮與賒旗鎮山陜會館建有此類鐵旗桿。今朱仙鎮鐵旗桿已失,唯社旗山陜會館鐵旗桿獨存。據有關古建筑專家稱:就其重量、高度,形制之完整,內容之豐富,工藝之精湛,造型之完美而言,全國同類建筑無出之右者。由此可知:社旗山陜會館鐵旗桿堪稱全國現存古建筑鐵旗桿之最。
四、戲樓之最
全國現存古戲樓很多,建筑各有特色。但若論其建筑之宏偉、裝飾之精美,首屈一指當推社旗山陜會館懸鑒樓。懸鑒樓興建于清嘉慶年間,高24米,為三重檐歇山頂建筑,面南為山門,檐廊寬敞,面北為戲臺,這種勾連搭結構獨具匠心,極富特色。戲臺上方懸匾之上又出一飛檐,形成八角高挑、飄飄欲飛之勢。樓之上下左右以技藝高超的木、石雕刻及風格獨特的彩畫藝術裝飾得美輪美奐。而且左右輔之以敞開式的鐘、鼓二樓,一反它處古建筑多將封閉式的鐘、鼓樓置于神殿兩側之常規,使之形成風格別具的樂樓組群,三樓翼角交錯,似分似連,相映相襯,形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已故中國古建筑學會會長、南京大學校長楊廷寶先生(中國古建筑界兩大世界著名的學術泰斗之一,被稱為“南楊北梁”,梁為梁啟超之子、北京大學教授梁思成)對此樓情有獨鐘,親帶研究生對該樓進行詳細測繪、拍照,稱贊懸鑒樓為“華夏古戲樓的典范之作”。為此,社旗山陜會館懸鑒樓當之無愧地被稱為“中國古戲樓之最”。
五、石雕藝術之最
以石牌坊及各殿柱礎為代表的社旗山陜會館石雕藝術集中國古建筑全部石雕技法于一體,其圓雕、透雕、浮雕、平雕、線雕,浮雕之素平、減地平級、壓地穩起、剔地起突等技法,均得到恰到好處的運用,反復充分的展示。其雕刻形式和內容包括圓雕獅、虎、麒麟、英召等動物和神獸造型,圓雕石榴、仙桃等瓜果造型,透雕、高浮雕人物故事造型,浮雕、平雕各類花鳥、植物及吉祥裝飾圖案等。特別是其人物故事雕圖盡得我國歷代繪畫與雕刻藝術之神韻,充分發揮繪畫與雕刻藝術之象征性、假定性、類型化之特征,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給人以藝術美的享受,為眾多國內古建筑專家交口贊“絕”,當之無愧的被稱為中國古建筑“石雕藝術之最”。
六、木雕藝術之最
社旗山陜會館的木雕裝飾藝術與石雕裝飾藝術兩相媲美,并稱“雙絕”。會館建筑的額枋、雀替、垂花門樓、內檐裝修之格扇、檻板、乃至穿插梁板及檐下斗拱昂嘴、耍頭皆飾以木雕,幾乎達到了無木不雕的地步。而且以最具木雕藝術表現力的深透雕為主要雕作手段,其主體建筑懸鑒樓、大拜殿、大座殿、藥王殿、馬王殿之額枋、雀替全為透雕,雕鏤深度達五層0.15米。其構圖空間布局均勻,線條優美流暢,造型洗練;大量的人物故事雕圖形象突出,鮮活生動,夸張傳神,人物眉目、山水草木,一波一紋皆精雕細鏤。從而使山陜會館的木雕藝術以透雕藝術之精而享譽國內古建筑界。國家建設部顧問、著名古建筑專家羅哲文、鄭孝燮題詞贊為:“高樓杰閣,巧奪天工,精雕細琢,錦繡裝成,公輸匠藝,壯哉斯館”。將其雕刻裝飾藝術與建筑業之祖師魯班的匠藝相比美,足見評價之高,為此,稱其為 “全國木雕之最”當之無愧。
七、慈禧太后御筆親書“龍”“虎”二字更可稱為全國會館“之最”
社旗山陜會館主殿大座殿前檐兩山所嵌之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龍”、“虎”二字碑。碑寬0.42米,高0.80米,上圓下方,上方刻一方形篆體御印章,內為“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九字。左額亦題“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九字,中刻草書
“龍”“虎”二字一揮而就,字體瀟灑剛勁,一氣貫通。大座殿建筑于清同治年間,落成于清光緒十八年,當時正是慈禧威權正盛之時,任何人豈敢偽托其御筆之寶公開置于此矚目之處?由此足見此“龍”、“虎”二字確系慈禧御筆真跡無疑。作為民間商會建筑而能得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作為鎮殿之寶,在全國的會館建筑中可說是絕無僅有,當然成為全國會館唯一之殊榮。
八、全國清代民間剌繡珍品之最
社旗山陜會館館藏40余件清代剌繡珍品,其中5件被國家文物局確定為國保文物一級品,并征調兩件遠赴瑞士、丹麥等國作為國保珍品文物展出。為此稱之謂“全國清代民間剌繡品之最”亦當之無愧。
九、會館附屬建筑道坊院亦為全國會館之最
社旗山陜會館之附屬建筑道坊院又名掖園宮、接官廳,其建筑風格融合北方四合院建筑與南方民居與園林建筑風格與一體,系管理會館的道士的平時居住之地,亦為接待聯絡官府人員的場所,是為會館作為民間商會與官府斡旋功能的實物見證,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在全國現存會館類建筑中獨此一家,堪稱“全國之最”。
十、商業道德規則碑可稱為全國之最
社旗山陜會館現存碑刻共計九塊,其中有關記述商業道德規則及會館興建活動的碑刻計七塊,分別為:初刻于清雍正二年(1725年)重刻于同治元年的《同行商賈公議戥秤定規矩》碑;立于清乾隆五十年的《公議雜貨行規》碑、立于清道光二十三年的《過載行差務》碑、以及記述山陜會館創建活動及捐資及開支財務公示的《創建春秋樓碑記》、《南陽賒旗鎮山陜會館鐵旗桿碑記》、《重興山陜會館碑記》、《重建山陜會館碑記》。前三塊碑石對于研究清代賒店商業發展的概況及商業行為的規范提供了彌足珍貴的佐證。其中《同行商賈公議戥秤定規矩》碑對規范度量衡作出了嚴格的規定;《公議雜貨行規》碑則以倡導誠信精神為核心,對各種商業行為做出多達十八項的嚴格規定;《過載行差務碑》則對支應官府的席片數量作出分解公示。這三塊碑石也是我國現存會館類建筑中所存最早也最為全面的商業道德規則碑記,堪稱為全國之最。
社旗縣是一座歷史文化名鎮,坐落在南陽東北45公里處。它東與駐馬店市泌陽縣接壤,西和南陽縣宛城區毗連,北和方城縣交界,南與唐河縣為鄰。1965年建立社旗縣,社旗鎮為縣委、政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社旗鎮原名賒旗店,是一座遠近聞名的商業古鎮。據有關資料記載:該鎮初建于春秋戰國時期,清代康乾年間最為繁盛,為河南四大名鎮之一。民間有 “天下店數賒店”之稱。當時該鎮為水旱碼頭,南船北馬,總集百貨,尤多秦晉鹽茶大賈,為南北九省交通要道,全國有13個省的商人在此經商,僅各省商人建的同鄉會館就有:山陜會館、湖北會館、江西會館、廣東會館、福建會館等十余個。全鎮人口13萬,鎮內有72道街,現存較為完整的古街道有十余條。1989年 7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我省第一批歷史文化名鎮。
位于鎮中心的“山陜會館”原名山陜同鄉會館,又名山陜廟、關公祠,曾稱鼎元社,是座巍峨壯觀,-金碧輝煌的宮殿式古建筑群,系清代山西、陜西旅居賒旗鎮的富商大賈接客迎仕、聯誼集會和焚香祭奠的場所,因養有監管僧道亦稱山陜廟。正殿供奉關羽坐像,所以會館的絕大部分對聯、門榻、匾額都是頌揚關羽的功德,故又稱關公祠,道光年間稱鼎元社,民國十二年改稱山陜會館。
會館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至光緒十八年落成,共經六帝137年。占地面積10885.29平方米,建筑面積6235.196平方米。主體建筑自南而北沿中軸線有琉璃照壁、懸鎰樓、大拜殿和春秋樓,左右陪襯建筑相互對稱,自南至北有:東西轅門、東西馬廄、鐘鼓二樓、東西廊房和大拜殿兩側的藥王、馬王兩座陪殿。建筑布局形成前、中、后三進院落,布局嚴謹合理,殿堂樓閣疏密有間,北高南低,鱗次櫛比,氣勢雄渾,相映生輝。各類建筑物共152間,室內外全用青白色大理石鋪砌,建筑物采用石雕、木刻、火鑄或陶瓷塑精美圖案作裝飾。據碑文記載:“運巨材于楚北,訪名匠于天下”。耗白銀數百萬兩。總之,會館的總體設計追求詩情畫意,陳設裝飾極盡富貴華麗。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琉璃照壁,是仿照北京故宮九龍壁建起的,高10.4米,寬13米,厚1.70米,單檐硬山頂,是用1000多塊彩釉大方磚砌造起來的。壁的兩面飾有精巧剔透的“二龍戲”珠“、”龍虎爭斗“,”丹鳳朝陽“、鯉魚跳龍門”、“鳳穿牡丹”、“五龍捧圣”以及姿態各異的九條龍和福、祿、壽等圖案。照壁正中橫書“義冠古今”。兩側豎寫兩副對聯“浩氣已吞吳并魏,麻光常陰晉與秦”,“經壁輝光媲美富,羹墻瞻仰對英靈”。表達了山西、陜西人對關羽這個同鄉仰慕追念之情。字跡采用金黃色古寫隸體,顯得莊嚴肅穆生輝。
照壁陪襯建筑有相互對稱的東轅門、西轅門、東馬廄、西馬廄環抱成會館前院。我們現在進前院參觀。院中立有白玉雕獅一對。獅前立鐵旗桿,鐵旗桿高 15米,重5萬余斤,青石須彌座,束腰部雕天馬、麒麟、獅子、異獸圖,須彌座上立鐵獅,旗桿穿獅而過。旗桿上有大、中、小三個云斗,每個云斗上有四個風鐸,云斗間行龍纏繞,頂部原各站一只展翅欲飛的鳳鳥,抗日戰爭時期,東邊的一只鳥被日本飛機炸掉。鐵旗桿鑄于清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據傳為分節擁土鑄造而成。轅門東西相對,筑于高大磚券拱門上,為單檐歇山頂。下有磚護欄圍繞,高12.37米,正中分別嵌石刻“升自階”、“閱其履”匾額。
懸鎰樓,又名“八卦樓”,是會館的戲樓,興建于嘉慶元年(1786年),竣工于道光元年(1821年),歷時25年。樓高18.36米,長 20米,寬18米,分上中下三層,為三重檐歇山頂式建筑。正脊兩側裝飾有行龍、牡丹圖案,中間置琉璃樓,內刻“天五尺”三字,樓門兩邊對聯為“此地即是普陀山,何必遠求到南海”。樓內豎20根合抱大柱,下有三層柱礎,上層多為鼓形,下層為正方形鼓座,四面雕刻麒麟、獅子、牛、馬等圖案。樓北面為戲臺,上掛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浩生社立“懸鎰樓”匾額。“懸鎰”兩字系山西明末書法家傅青主所寫(是從山西托來的)。“樓”字系葉縣清末舉人許靖所寫。兩側石柱上分別刻“還將[日事重新演,聊借俳優作古人”,“幻即是真世態人情描寫得淋漓盡致,今亦猶昔新聞舊事扮演來毫發無差”對聯。舞臺屏上懸掛“既和縣平”匾額。戲臺上下布滿木、石雕刻圖案,其內容多以古代傳統戲曲有關。
這分別是鐘樓和鼓樓,相對稱坐落于懸鎰樓兩側,鐘樓內懸大鐘一口,鐘高5尺,重2千余斤,人稱聚將鐘,亦稱“金鐘報曉”,鼓樓在西側,內懸掛更鼓一面。
穿過戲樓進入萬人庭院,即會館的中心大院。院內全部用一尺見方的青石鋪地,中鋪甫道,甫路兩邊系條石,有柱洞可以搭棚,甫路左右庭院及兩廂分別為男女觀眾場地,院內可容萬人看戲,故又稱萬人庭院,現在我們參觀的是石牌坊,坐落于大殿前3米高的月臺上,其分左中右三座。
中間一座為三間四柱式,須彌座方校,柱的兩側附以抱鼓石,中柱兩側鼓面刻:“俞伯牙愛琴”、“孟浩然愛梅”、“林和靖愛鶴”、“周敦頤愛蓮”、 “米元章愛石”、“嵇康愛竹”、“王羲之愛鵝”、“陶淵明愛菊”八愛圖。中坊上雕福、祿、壽三星。匾書“孟氏難言這浩然”,相傳是社旗撥貢張玉炎撰寫。配坊左上刻“杜甫吟詩”,右上雕“李白騎鯨”,中坊背面上刻“五福圖”,匾書:“履中蹈和優入圣城”。
大拜殿,是會館的主體建筑,由大殿和拜殿兩部分組成,長40米,寬22米,高23.14米。殿前兩側立兩塊石室式單據歇山頂式石雕,高2米,寬1米,單檐硬山頂,左側刻:“十八學士登瀛洲”。圖中有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宇等不畏艱險,騎馬沿崎嶇小路登上為天下人慕向的瀛洲。
故事出于《新唐書.諸亮傳》,唐太宗李世民為網羅人才開“文學館”,以杜如晦等十八人為學士,分為三番,每日六人值宿,討論典籍,號十八學士。右側刻“漁、樵、耕、讀”圖,下刻一河流,內行小舟,舟上老翁彎腰作打魚狀,山腰處一人擔柴若在行走,再上一人一牛,似去耕田,河對岸一人在讀書,故為漁、樵、耕、讀圖。圖中山水、樹木、飛禽、走獸、房屋采用汪淺浮雕、深浮雕、透雕、線雕等多種石作方法,使十八學士及漁樵耕讀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大拜殿興建于同治八年(1869處),竣工于光緒二十年(1892年),為會館主體建筑部分。它連同石牌坊、東西腰樓、東西廊房、蕢鼓二樓、東西轅門及琉璃照壁,歷時二十五年,耗費白銀87788兩,當時可買大米950萬斤,約合五萬八千農民一年口糧。
馬王殿、藥王殿陪襯在大拜殿兩側,東為藥王殿,西為馬王殿。
在距大拜殿約50米的北面。原有早期興建的春秋樓。樓中塑有關羽夜讀《春秋》的泥像,樓因此而得名。咸豐七年(1857年),捻軍抵賒旗鎮時,由于遇到富商豪紳的踞樓抵抗,春秋樓被捻軍焚毀,現僅存月臺遺址。
社旗山陜會館始建至今200多年,歷經風雨滄桑,其間曾遭受過捻軍、土匪及國民黨軍隊的大肆破壞,日寇飛機的狂轟亂炸。因此,會館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它原有的風貌。解放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對這座文化藝術寶庫的保護工作。1963年,會館被納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重點單位,1988年1月13日被晉升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多次進行了全面整修工作。會館內布置了“社旗縣歷史文物陳列室”、“中原刺繡展”、“宮燈展”、“二十四孝展”、“社旗縣名優產品展”等五個展廳。
隨著事業的發展和“山陜會館”知名度的不斷提高,參觀的人數在逐年增加,全國著名古建筑專家羅哲文、鄭孝攀、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土元、呂濟民等對會館的建筑藝術贊不絕口、單土元老院長參觀后揮筆題寫了:“輝煌壯麗,天下第一”。呂濟民題詞是:“藝術輝煌,絕無僅有”,老專家羅哲文、鄭孝攀題寫了 “高樓杰閣巧奪天工,精雕細琢錦繡裝成,會輸匠藝,壯哉斯館''等題,給會館的建筑藝術以極高的評價。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中國最古會館(中國最古會館在哪里)”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中國最古會館(中國最古會館在哪里)
本文地址:
/shijiezhizui/41772.html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什么狗最忠誠最聽話(世界上什么狗最忠誠最聽話)
- 熱門文章
- 隨機tag
-
中國最便宜的小店(中國最便宜的城市是哪個 比特犬15分鐘咬死藏獒(養什么狗最省心) 不是為了報仇而是為拯救人類 亞馬遜原始部落吃人是真的嗎 真實歷史真相慘痛 二月二日是什么星座(農歷二月二日是什么星 段姓起名(段姓起名字) 手機號怎么查到對方位置 其實是清朝(皇帝都十分的賢明) 實踐的近義詞(實踐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中國最大的摩天輪排名中國廣州塔摩天輪居于 魔鬼(魔鬼城屬于典型的什么地貌) 關于愛情網名(愛情的昵稱) 游戲名字情侶(游戲名字情侶三個字) 中國冬季哪里最干燥(中國哪里氣候干燥) 中國最古之v(100個中國之最) 霍仙姑為什么跪張起靈 獅身人面像被打開了嗎(世界上最嚇人的雕像 個個奇特! 砸石家莊酒店的軍長叫什么(石家莊砸酒店中 明星系列世界上最(世界公認明星) 色即是空什么意思(四大皆空六根清凈是什么 靈異事件真實(西安美院靈異事件真實) 心安理得的意思(問心無愧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