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神秘高僧(中國八大高僧)
xj
2023-10-06
印光法師。
印光法師(1861年夏歷十二月十二日辰時,農歷辛酉年)—1940(庚辰年十一月初四),即釋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稱“常慚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凈土宗開山祖師—當年在廬山修行的慧遠大師,故又號“繼廬行者。俗姓趙,名丹桂,字紹伊,號子任。陜西郃陽(今合陽)路井鎮赤東村人。印光大師一生棄絕名利,以身作則,極力弘揚凈土宗,其在當代凈土宗信眾中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及,被后世尊為蓮宗第十三祖。
指德行崇高之僧伽,亦為對佛門比丘之尊稱。虹化就是得道高僧在圓寂時出現的一種神秘現象。
神秘的烏巢禪師原來是這名高僧,難怪他不認識孫悟空!文/牽著蝸牛散步
西游世界里,最神秘的神仙除了菩提祖師,就算烏巢禪師了。
菩提祖師還有根源可查,至少用了好幾章來講他的故事,但烏巢禪師卻僅僅只有半頁紙。
他的神秘,有幾下幾點——
第一、別墅不住住樹上,那是真正的鳥人了。
第二、相當重視豬八戒,還勸他跟著自己修行,但卻被豬八戒拒絕了。
第三、不認識孫悟空,而且還對猴子特別輕視。這讓孫悟空的自尊心受到極大的傷害。
第四、熟讀《多心經》,并傳授給了取經團隊,唐僧和孫悟空影響最大,可以說,全是憑著這部經,他們二人才走到靈山并開竅的。
第五、對取經前途未卜先知。
可以說,烏巢禪師出場雖短,卻是整本西游的靈魂人物,甚至可以說,唐僧自己要取的經,就他這里就取了。而靈山取的經,只是如來要傳的,大唐開水陸大會需要的,卻不是唐僧自己愿意念的。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那么,這烏巢禪師究竟是誰呢?有以下幾種說法——
1、菩提祖師。有人說這是他繼續來指導猴子。這種說法肯定是占不住腳的,如果是菩提祖師,他不可能裝著不認識孫悟空。
2、如來。如來更不可能,作為堂堂佛祖,怎么可能扔掉那么大個公司,跑到樹上來當鳥人。再說,也不可能不認識孫悟空啊。
3、觀音。觀音一直是取經領導小組組長,有什么指示,都時及時露面,給唐僧師徒交待清楚,她絕不可能來坐在樹上。
那么,這烏巢禪師究竟是誰呢?有人考證,這和歷史上的一位高僧非常相似。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這名高僧名叫鳥窠禪師(只有一字之差),浙江杭州富陽人。俗姓潘,本號道林,法名圓修。出生于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晚年移居福清白嶼(今江陰鎮),圓寂于唐大和七年(833年),享年99歲,僧齡達80多年。他是白居易的最好朋友。
鳥窠禪師9歲出家,14歲到河南嵩山會善寺學習佛經。最后投到福建長樂人、著名佛教改革家百丈懷海法師的門下,“根教相符,遂明心要”,頗得法師的真傳。
鳥窠禪師云游浙江杭州時,看到西湖背面的秦望山有一棵松樹枝繁葉茂,盤屈如蓋,于是就住在上面,因此有人叫他“鳥窠禪師”。又因松樹上有一個鵲巢,有人又叫他“鵲巢和尚”。
鳥窠禪師是一個很有脾氣的人,雖然名氣很大,但常常“物我都忘,羽族馴狎,由茲不下近四十秋。”每一個太守(相當于杭州一把手)到任,只能從樹下仰視。當時,太守裴常棣堅請鳥窠禪師下樹結庵,始終說服不了他。
唐元和年間,白居易到杭州任太守,聽到鳥窠禪師的怪癖,于是前往拜訪,果真看到他端坐樹上,就說:“禪師住在樹上太危險了,趕緊下來吧!”鳥窠禪師卻笑著答:“太守,其實你的處境更危險啊!”白居易百思不得其解。鳥窠禪師說:“薪火不停,識性交攻,安得不危?”意思是說官場沉浮,勾心斗角,危險處處皆在。白居易似乎有些領悟,又問鳥窠禪師:“那如何禪解?”鳥窠禪師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白居易說:“這三歲小孩都知道,不見得有什么高見。”鳥窠禪師嚴肅地說:“三歲孩兒也解道得,百歲老人略行不得。”
講真,他這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就像烏巢禪師傳《多心經》給唐僧一樣,白居易相當于一下理解了《多心經》的精辟,立刻改變了那種自恃清高的態度,于是拜鳥窠禪師為師,先后為其寫了兩首《贈鳥窠和尚》的詩,一曰:“形羸瘦骨久修行,一納麻衣稱道情。曾結草庵倚碧樹,天涯知有鳥窠名。”一曰:“空門有路不知處,頭白齒黃猶念經。何年飲著聲聞酒,迄至如今醉未醒。”白居易另寫一首題為《鳥窠與白居易》的詩:“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白居易后來受排擠,被貶到蘇州當刺史,鳥窠禪師終于下樹離開杭州,南歸于閩,并在福清江陰島瓊田山旁邊壘洞為家,作為隱居之所,至到圓寂。
不管是烏巢禪師還是鳥窠禪師,他們都是洞悉了生活的智者,值得我們學習。
中國歷史上最神秘的謀士姚廣孝,為什么被世人稱為“妖僧”?一:勸說朱棣造反
? ? ? 姚廣孝詩詞書畫樣樣精通,但是他不僅精通這些東西,還非常的喜歡鉆研佛教,在他十四歲的時候出家為僧,法號為道衍,但是很奇怪的是,姚廣孝拜的是當時的道士席應真為師,學陰陽術數之學。
? ? ? 后來因為朱元璋的妻子辭世,朱元璋挑選高僧為之祈福,也讓姚廣孝遇到了朱棣,便從此一直追隨在朱棣的身邊,鼓動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并成功推翻了朝廷,奪取了建文帝的江山。
? ? ?靖難之役就完美的詮釋他是一個多么難得的人才,因為在知道自身不足的時候采取了膽大心細的戰略來扭轉局面,結果也沒讓人失望,取得了勝利,但后來也被世人稱為“黑衣宰相”。
二:為了造反而造反
? ? ?姚廣孝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使天下又一次的陷入戰火,而他這種可怕的人還一直潛于幕后,再加上他本身的性格也很低調,存在感比較弱,這樣也顯得神秘,但是也怪不得世人把他稱之為妖僧。
三:三教皆通,知識淵博
? ? 我覺得姚廣孝無一不通,在那個時候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因為他三教皆通,知識是非常的淵博,畢竟姚廣孝他其實是一個滿腹經綸但是也是隱藏至深的一個人。
? ? 在朱棣登基之后,姚廣孝便提議遷移至北京,還幫朱棣設計了紫禁城,他不僅是軍事家,還是一個隱藏的建筑學家,學識可見淵博,當時他還撰寫了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但是遺憾的是這本大典沒有流傳下來也是可惜。
[img]中華第一高僧虛云法師活了多長時間,死后有什么發現?佛法博大精深,世人在紅塵萬丈中困于俗事,難解其中真意。哪怕是塵緣已了的僧人,一生也需苦苦修行,才有可能參透佛法真諦,修成正果。然而修行之路漫長且異常艱苦,能夠堅持下來的僧人只占少數,被譽為中國第一高僧的虛云法師就是其中之一。虛云法師自小與佛結緣,被佛法之深奧所吸引,并且窮盡一生的時間修身修心。歷經磨難的虛云法師于120歲圓寂,去世前曾給世人留下一“戒”字,而這就是他一生所得,可其中深意卻無人能解。
中國第一高僧降生方式奇異待考證,出家半路遭阻攔后娶二妻
也許是修行之人必經的苦難,而虛云法師后來的成就也證明了他苦難的修行自出生之日起就已注定。虛云法師乃父母老來所得,父母夜中夢一身著長袍之人騎虎而來,翌日虛云法師母親查出身孕。
傳言,虛云法師出生時是一個肉球的形狀,其母悲憤之下,驚懼而亡。家人將肉球剖開,虛云法師才就此降生,后由庶母撫養。然其出生異象是否果真如傳聞所述,仍待后世考證,恐有心人故弄玄虛,神化其出生引世人嘆之。
虛云法師幼時從儒師,聰慧過人且甚喜讀書,然儒學經典并未滿足其內心所需。此時虛云法師并未接觸過佛教,真正與佛結緣是在清咸豐二年,隨父護送祖母靈柩回鄉之時。虛云法師看到僧人做法事,忽然發覺僧人法器甚合眼緣,頓尋終日心中所缺,遂異常歡喜。自此便開始誦讀家中佛經,為尋書中禪意在,終日流連寺院,欲參透其中奧秘。
隨后四年間,虛云已遍讀佛家經書,深感其義,于是決定皈依佛門。一日虛云趁叔父不備欲逃離家中,不料卻在去南岳的路上被叔父截回,出家之念遂只能暫時作罷。返回家中時叔父逼迫他與田譚二氏舉行婚禮。成婚后,虛云還未成佛門子弟,便日日向二位新娘弘揚佛法,并未沾染半分女色。此處便能看出虛云法師佛心深種,再無人能移。
虛云法師早年間雖不被家人理解,但他卻是堅定了自己的向佛之心,始終不曾放棄皈依佛門的決定,才成就了后來的虛云法師。
躲避家人終入佛門清修,經高人指點方知修行正道
清咸豐八年,虛云終于下定決心逃離家中,由福州鼓山涌泉寺的禮常開老人剃度,次年受戒。自古修行僧人,無不歷經苦難,于是虛云效仿古僧苦行,僅攜帶日常必須之物,且不修邊幅。后曾遇一高僧,斥責于他的修行之路,過于注重外在的修行,而忽視心的修行,就算已小有成就,也不過皮毛而已,難成大道。
經高僧點化后,虛云恍然大悟,自覺修行只浮于表面。且因感念亡母,愧對父親,塵緣未盡,遂發愿于五臺山,為父母祈福,以報父母生養恩德。自普陀山法華寺起香,途中三步一拜五步一叩,歷時三年,終于達成超度亡母,為父祈福之宏愿。塵緣已了,歷時多年的修心之路也正式拉開帷幕。
虛云法師在云南弘揚佛法二十余年,點醒世人。自覺修行圓滿,直至九十五歲高齡才返回曹溪,安定后重建廣東南華寺,中興云門大覺寺。而后北上出席中國佛教協會發起會議,舉為會長,同年任全國政協委員。虛云法師渡人渡己,為佛教奉獻終生。
半生云游弘揚佛法,歷經磨難仍一心向佛
虛云法師十九歲出家,寺中苦修二十余年,自覺佛法無成,于四十三歲之時決定離開涌泉寺,走遍天下佛寺,入世修行,弘揚佛法,教化眾生。
虛云法師早年寺中苦修,后半生游歷,途中遭受饑寒、痢疾、落水、匪患等不為外人知曉的磨難,卻從不曾言苦,就這么日日復日日,年年復年年的堅持了下來。
他在云游之際,也不忘普度眾生。1911年正處社會動蕩之時,當地軍兵李根源排斥佛教,舉兵欲侵雞足山。李根源欲拆寺逐僧,后經虛云法師教化,皈依三寶,一心向佛;1912年成立佛教分會,推動佛教事務與管理;1918年主持昆明云棲寺修復,同時主持多個寺廟的修復事宜,耗時十余年;創辦佛學研究學院,培養有才干的僧人,同時以身踐行農禪并重,也因此被世人譽為“中國第一高僧”。
在日復一日的世間修行途中,虛云法師踏遍天下佛寺,從苦難中修行佛法。于佛寺禪師探尋經中真意,集眾家之思,行個人之道,歷經多年,終成就了自己的佛法修行,有了自己的道,自己的義。虛云法師云游四海,訪遍江河山川,忘卻一切甚至是自己游離于其中,就越靠近佛。
120歲圓寂前留一字曰“戒”,后世至今無人參透
虛云法師于1959年初感覺體乏不適,大限將至。于是著手安排身后事務,將寺院之事交與門下弟子。同時留下將骨灰撒入江水之中,與水中萬物結緣的遺囑,于1959年十月十三日病逝,圓寂于云居山茅棚,享年120歲,而弟子們將其火化后,虛云法師遺體產生出了50余顆舍利子。
虛云法師圓寂前留下一字“戒”,而對于該字卻無再多解釋,引來世人諸多猜測。“戒”字,警也,虛云法師或欲以此字警示啟發世人,不過字中所藏玄機,只能待有緣之人慢慢參透。然而時隔多年卻無一人的回答能令眾人信服,于是謎題就留存至今。
佛曰:“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一切皆過眼云煙,有即是無,無即是有。肉身行走世間,被貪、嗔、癡所擾,靈魂卻無歸處。“戒”字想必是要讓世人警惕人性的弱點,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修身養性,以免沉迷其中,難以自拔。
中國古代十大高僧都有哪些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佛教盛行,歷代名僧無數,有以佛教為主聞名(譯經、講解、取經、傳法之類),也有以非佛教為主聞名(比如道佛結合、詩書畫、科學、政治之類)。本博文為大家講述我國歷史上十大著名名僧。
1.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
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稱支公,也稱林公,本姓關。陳留(開封市)人,或說河東林慮(今河南林縣)人。東晉高僧、佛學家、文學家。他初隱余杭山,25歲出家,曾居支硎山,后至建康(南京市)講經,與謝安、王羲之等交游,好談玄理。注《莊子·逍遙游》,見解獨到。后于剡縣(浙江省嵊縣)沃洲小嶺立寺行道,僧眾百余。晉哀帝時應詔進京,居東安寺講道,三年后回剡而卒。他精通佛理,有詩文傳世。據文獻記載,《神駿圖》畫的是支遁愛馬的故事。作《即色游玄論》,宣揚“即色本空”思想,為般若學六大家之一。其他著作有《釋即色本無義》等。
2.取經第一,佛教革新——法顯
法顯(334—420年),俗姓龔,平陽武陽(長治市襄垣縣)人,東晉高僧,三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東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法顯六十多歲的高齡,與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四人結伴,從長安出發西行。至張掖,又遇見智嚴、慧簡、僧紹、寶云、僧景,共進至敦煌。敦煌太守李浩,供給法顯等五人渡流沙河,經鄯善,至烏耆國。與法顯同行的僧人,或至高昌,或至罽賓,法顯與其他三人則渡過蔥嶺,到達北天竺。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也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法顯等從長安出發,經西域至天竺,游歷20多個國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前后歷時13年,于義熙九年(412年)歸國。
3.譯經大師,三論之祖——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344-413 年),音譯為鳩摩羅耆婆,又作鳩摩羅什婆,簡稱羅什。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龜茲國(新疆庫車縣)。其父名鳩摩羅炎,母名耆婆,屬父母名字的合稱,漢語的意思為“童壽”。東晉時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經翻譯家。與真諦(499—569)、玄奘(602~664)、并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另說還有義凈(635—713)并稱為四大譯經師。
幼年出家,初學小乘,后遍習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漢語,曾游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深究妙義。他年少精進,又博聞強記,于是備受矚目和贊嘆。在東晉后秦弘始三年(401年),姚興派人迎至長安(西安西北)從事譯經,成為我國一大譯經家。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譯出《摩訶般若》、《妙法蓮華》、《維摩詰》、《阿彌陀》、《金剛》等經和《中》、《百》、《十二門》和《大智度》等論,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由于譯文非常簡潔曉暢,妙義自然詮顯無礙,所以深受眾人的喜愛,而廣為流傳,對于佛教的發展,有很大貢獻。所介紹之中觀宗學說,為后世三論宗之淵源。佛教成實師、天臺宗,均由其所譯經論而創立。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時稱“四圣”。
4.一世祖師,傳奇人物——菩提達摩
菩提達摩(?-536年),簡稱達摩,南北朝時人,佛教中國禪宗初代祖師,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達摩祖師”。與寶志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于南朝梁武帝時期航海到廣州。梁武帝信佛,達摩至南朝都城建業會梁武帝,面談不契,遂一葦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陽,后卓錫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傳衣缽于慧可。后出禹門游化終身。相傳達摩是《易筋經》的撰寫者,少林七十二絕技的創造者,將佛教禪宗帶入中國的布道者,擁有諸多神奇傳說的人物,中國佛教的一世祖師。
5.智者大師,天臺創始——智顗
智顗(538~597年),南朝陳、隋時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陳,字德安,荊州華容(湖北潛江)人。中國佛教天臺宗四祖。也是實際的創始者。天臺宗為中國佛教宗派史上第一個宗派,因智顗晚年居住天臺山,故稱為天臺宗。因以《法華經》為主要教義根據,故亦稱為法華宗。十八歲投湘州果愿寺法緒出家,二十三歲拜慧思為師,修習禪法,證得法華三昧。并廣弘教法,創五時八教的判教,強調止觀雙修的原則,發明一念三千、圓融三諦、一心三觀的思想,成立天臺宗的思想體系。在傳承系譜上,尊龍樹為初祖,以北齊慧文為二祖,慧思為三祖,智顗是四祖。自智顗以來,代代相傳。隋煬帝授予智者之號。世稱“智者大師”或“天臺大師”。著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各二十卷及四教義等傳也,生前度僧四千余人,傳業弟子三十二,以灌頂、智越等最著名。
智顗大師,在中國素有“小釋迦”的尊號。智顗一生力弘法華精神及龍樹教學,并以中國獨特的形式加以體系化。他所提出的“五時八教”,綜合佛陀的教法思想和經典內容,在判釋經教上被視為最具代表性,而奠定天臺宗教觀基礎。此外,智顗修正南方“輕禪重講”與北方“輕講重禪”的弊病,倡遵“教觀雙運”、“解行并進”的教學,獨創依禪觀而修行的止觀法門,消溶中國幾百年來南北方佛教的偏頗。由於他博識善辯,深達禪觀,陳、隋兩朝都對他相當尊重,陳宣帝甚且敬稱他為“佛法雄杰,時匠所宗,訓兼道俗,國之望也。”
6.飲譽華夏,西游美名——玄奘
玄奘(602-664年),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俗姓陳,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河南偃師);出家后遍訪佛教名師,至天竺學習佛教。太宗貞觀三年(629年,一作貞觀元年),歷經艱難抵達天竺。初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后又游學天竺各地,貞觀十九年(645年)回到長安,所譯佛經,多用直譯,筆法謹嚴,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歷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如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明·吳承恩《西游記》等,均由其事跡衍生。魯迅先生曾高度贊揚其“舍身求法”精神,尊其是“中國的脊梁”。
7.名揚海外,禪宗六祖——惠能
惠能(638—713年),俗姓盧,唐代嶺南新州(廣東新興縣)人。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祖籍河北范陽(定興縣),其父行瑫于唐武德三年(620年)被貶官流放至新州為民,寓于新州南夏盧村,后與朗傳奇村女子李氏結婚。唐貞觀十二年(638年)二月初八惠能誕生,開元元年(713年),圓寂于新興國恩寺,世壽七十六歲。六祖圓寂的國恩寺成了禪宗頓教三大祖庭之一,有“中國禪宗發源地”與“嶺南第一禪宗圣域”之稱,名揚海內外。唐憲宗追謚大鑒禪師。著有六祖《壇經》流傳于世。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禪師的真身,供奉在廣東韶關南華寺的靈照塔中。陳寅恪稱贊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一掃僧徒繁瑣章句之學,摧陷廓清,發聾振聵,固中國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惠能,中國古代有這么一名僧人,他和孔子、老子一起被稱為“東方三大圣人”,又被歐洲學界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這已夠傳奇的了;更奇的是,被稱為大圣人、大思想家的他竟然目不識丁,是個文盲。這樣的奇人,開天辟地以來,全世界唯此一人!
8丈量地球,密宗領袖——一行
一行(683~727年),中國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學家,本名張遂,魏州昌樂(河南省南樂縣)人。張遂的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張公謹。張氏家族在武則天時代已經衰微。張遂自幼刻苦學習歷象和陰陽五行之學。青年時代即以學識淵博聞名于長安。為避開武則天的拉攏,剃度為僧,取名一行。先后在嵩山、天臺山學習佛教經典和天文數學。曾翻譯過多種印度佛經,后成為佛教一派——密宗的領袖。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武則天退位后,李唐王朝多次召他回京,均被拒絕。直到開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李隆基派專人去接,他才回到長安。開元九年(公元721年),據李淳風的《麟德歷》幾次預報日食不準,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編新歷。一行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編制《大衍歷》,他在制造天文儀器、觀測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測量方面也頗多貢獻。
9.僧界狂人,草書之圣——懷素
懷素(725-785年),唐時人,字藏真,僧名懷素,俗姓錢,漢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為僧。懷素既是狂僧,又是醉鬼,更是書法史上領一代風騷的草書家,他的草書稱為“狂草”,有如疾風中的勁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與唐代另一草書家張旭齊名,人稱“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是中國古典浪漫主義藝術的杰出代表,對后世影響深遠。
10.和尚軍師,袈裟謀臣——姚廣孝
姚廣孝(1335~1418年),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出自顯赫的吳興姚氏。幼名叫天禧,字斯道。祖籍河南汴梁(今開封),曾祖父隨宋室南渡時逃到江南,落腳在長洲相城(蘇州)。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號逃虛子。元末明初的政治人物、詩人,明成祖朱棣自燕王時代起的謀士、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明成祖即位后,賜名姚廣孝。
明朝洪武末年至永樂年間,在風云變幻、驚心動魄的政治舞臺上,姚廣孝若隱若現,神出鬼沒,他身披袈裟,口喧佛號,是地地道道的和尚;他出謀劃策,指點江山,是貨真價實的軍師。他最擅長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也能親自指揮千軍萬馬,守城卻敵,在明成祖朱棣奪取江山的斗爭中,他是第一功臣。但他恰如一條神龍,見首不見尾,使人感到莫測高深。他實在是一位神秘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在腥風血雨的朝代更迭中,計定江山的謀略家燦若繁星,不可勝數。這也不足為奇。但能夠將超凡脫俗、四大皆空的和尚和積極用世、竭精殫智的謀臣集于一身者,卻極為少見。而姚廣孝就是這樣一位神秘的和尚軍師,一位身披袈裟的政治家和謀略家。
中國歷史上最神秘的謀士,姚廣孝為什么被世人稱為“妖僧”?因為姚廣孝本人的做法并不象一個僧人,行事做法出人意料,也很有謀略。
姚廣孝,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獨闇,號獨庵老人、逃虛子,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民間有他各種神乎其神的傳說,被稱為”妖僧“。
姚廣孝的事跡主要是和朱棣發生的。馬皇后病逝,明太祖挑選高僧,讓這些高僧跟著諸王,誦經為馬皇后祈福。當時,道衍得到僧錄司左善世宗泐的舉薦,與燕王朱棣相識,并且與燕王朱棣交談十分開心,便要求隨朱棣前往北平。等到姚廣孝到北平后,就任慶壽寺住持,地位非常特殊,經常出入燕王府,與朱棣商談各種事宜。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之后,建文帝繼位,開始實行削藩之策,妖僧此時就勸說讓朱棣起兵,他說:“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后來朱棣下定決心,開始進行準備。在靖難之役中,為朱棣出謀劃策,比如在張玉戰死之后本來朱棣想停頓修整的,在姚廣孝的極力勸諫下,繼續進軍,擊敗盛庸所駐守的”鐵城“,攻破西水寨。在這后來,姚廣孝又對朱棣建議不要再去攻打城池,直接去攻打兵力薄弱的京師。朱棣采納他的建議,在淝水、靈璧連敗南軍,并渡江進入京師。
明成祖即位大統之后,每次與姚廣孝交談,都稱他為少師,在他死后,為他配享太廟。以文臣位列功臣配享之次者,僅有姚廣孝一人。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姚廣孝在明代地位有多特殊。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中國最神秘高僧(中國八大高僧)”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中國最神秘高僧(中國八大高僧)
本文地址:
/shijiezhizui/48217.html
標簽: 中國最神秘高僧(中國八大高僧)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最火絲襪(中國絲襪排名品牌)
- 熱門文章
- 隨機tag
-
紅顏禍水什么意思(男朋友說我是紅顏禍水什 腳心有痣(腳心有痣的人命運如何) 不止一只(中國三次真龍現身事件) 假的(媒體捏造的) 偷盜難度大(安裝多重防盜設備) 教你數字一到十的大寫寫法 夢到樹(夢到樹被砍了是什么意思) 禁忌仙子都有誰 世界最恐怖冷兵器(血滴子榜上有名) 辰時是幾點(辰時是幾點到幾點) 食肉龍類恐龍 中國最漂亮電車女孩(國產電動汽車女生) 吳道子代表作是什么 大雪是幾月幾號2020年(大雪是哪天20 洋氣的公司名字(大氣好聽的公司名字) 半途效應:努力的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導致半 dnf好聽的名字(dnf好聽的名字大全2 墓地風水怎么看(古代墓地風水怎么看) 中國最出名的茶館(中國最古老的茶館) 為什么萬事勝意不能亂說 中國最靠西(中國最靠西的城市在哪里) 玉米男孩圖片(玉米男孩圖片嚇人原圖) 世界上最高的樹(世界上最高的樹是澳洲杏仁 包含前前后后迂迂回回的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