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左傳體例)
xj
2023-04-18
左傳》后人將它配合《春秋》作為解經之書,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它與《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
《左傳》的作者,司馬遷和班固都說是左丘明,現在一般人認為是戰國初年之人所作。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者稱《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是我國現存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最早的編年體史書為《春秋》,最大的編年體史書為《資治通鑒》,所以《左傳》只能說是最早的詳細的編年體史書)。
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魯悼公四年(前464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
西漢時稱之為《左氏春秋》,東漢以后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它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左傳》作者
[編輯本段]
無名氏的作品。
其記事年代大體與《春秋》相當,只是后面多十七年。
與《春秋》的大綱形式不同,《左傳》
相當系統而具體地記述了這一時期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左傳》的作者,至今都是未解之謎。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班固等人都認為《左傳》是左丘明所寫。
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說:“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唐朝的趙匡首先懷疑《左傳》不是左丘明所作。
此后,有許多學者也持懷疑態度。
葉夢得認為作者為戰國時人;鄭樵《六經奧論》認為是戰國時的楚人;朱熹認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項安世認為是魏人所作;程端學認為是偽書。
清朝的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卻仍然認為是左丘明所著。
清末康有為斷言它是西漢末劉歆偽造。
但在劉歆以前《左傳》已被許多人抄撮或征引過,故康氏之說也難成立。
今人童書業則認為是吳起所作,趙光賢認為是戰國時魯國人左氏所作。
當代學者多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所作。
據楊伯峻考證,大約作于公元前403~前386年之間。
《左傳》的思想
[編輯本段]
《左傳》有鮮明的政治與道德傾向。
其觀念較接近于儒家,強調等級秩序與宗法倫理,重視長幼尊卑之別,同時也表現出“民本”思想。
可以看出這是春秋戰國時代一種重要的思想進步。
作者要求擔負有領導國家責任的統治者,不可逞一己之私欲,而要從整個統治集團和他們所擁有的國家的長遠利益考慮問題,這些地方都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左傳》雖不是文學著作,但從廣義上看,仍可說是中國第一部大規模的敘事性作品。
比較以前任何一種著作,它的敘事能力表現出驚人的發展。
許多頭緒紛雜、變化多端的歷史大事件,都能處理得有條不紊,繁而不亂。
其中關于戰爭的描寫,尤其寫得出色。
作者善于將每一戰役都放在大國爭霸的背景下展開,對于戰爭的遠因近因,各國關系的組合變化,戰前策劃,交鋒過程,戰爭影響,以簡練而不乏文采的文筆,且行文精煉、嚴密而有力。
這種敘事能力,無論對后來的歷史著作還是文學著作,都是具有極重要意義的。
且注重故事的生動有趣,常常以較為細致生動的情節,表現人物的形象。
《左傳》對后世的《戰國策》《史記》的寫作風格產生很大影響,形成文史結合的傳統。
《左傳》的內容
[編輯本段]
《左傳》是記錄春秋時期社會狀況的重要典籍。
取材范圍包括了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
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內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后世史學文學都有重要影響。
主要記錄了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爭霸的歷史,對各類禮儀規范、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系、道德觀念、天文地理、歷法時令、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謠言語均有記述和評論。
晉范寧評"春秋三傳"的特色說:“《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指多敘鬼神之事)。
《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
《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
《左傳》是研究先秦歷史和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文獻,它代表了先秦史學的最高成就,對后世的史學產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對確立編年體史書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它補充并豐富了《春秋》的內容,不但記魯國一國的史實,而且還兼記各國歷史;不但記政治大事,還廣泛涉及社會各個領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賬式的記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統、有組織的史書編纂方法;不但記春秋時史實,而且引征了許多古代史實。
這就大大提高了《左傳》的史料價值。
由于《左傳》具有強烈的儒家思想傾向,強調等級秩序與宗法倫理,重視長幼尊卑之別,同時也表現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歷史資料。
《左傳》本不是儒家經典,但自從它立于學官,后來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漸被儒者當成經典。
《左傳》受到學界重視是在魏晉時期,先后有鄭玄、杜預為其作注解,以后成為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
《左傳》在史學中的地位被評論為繼《尚書》、《春秋》之后,開《史記》、《漢書》之先河的重要典籍。
《左傳》不僅是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文學著作。
它表現在:長于記述戰爭,故有人稱之為“相砍書”;又善于刻畫人物,重視記錄辭令。
《左傳》的體例
[編輯本段]
按照魯國十二公的順序,記錄了當事各方面的歷史,共18萬字。
1.隱公11年(公元前722年——前712年)
2.桓公18年(公元前711年——前694年)
3.莊公32年(公元前693年——前662年)
4.閔公2年(公元前661年——前660年)
5.僖公33年(公元前659年——前627年)
6.文公18年(公元前626年——前609年)
7.宣公18年(公元前608年——前591年)
8.成公18年(公元前590年——前573年)
9.襄公31年(公元前572年——前542年)
10.昭公32年(公元前541年——前510年)
11.定公15年(公元前509年——前495年)
12.哀公27年(公元前494年——前468年)
13.書末附悼公4年及智伯滅亡
《左傳》的文學色彩
[編輯本段]
《左傳》雖是歷史著作,但與《尚書》《春秋》的有所不同,它“情韻并美,文彩照耀”,是先秦時期最具文學色彩的歷史散文。
第一,文學性的剪裁和歷史時間的故事情節化。
第二,刻畫人物性格神形畢現,有立體感。
第三,生動的場面描寫和傳神的細節描寫。
第四,擅長敘寫外交辭令,理富文美。
《左傳》全文及譯文是什么?《左傳》的全稱是《左氏春秋》。
《左傳》,相傳為左丘明著,是中國古代一部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
《左傳》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說:“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評價:
《左傳》不僅是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文學著作。它表現在:長于記述戰爭,故有人稱之為“相砍書”;又善于刻畫人物,重視記錄辭令。
《左傳》受到學界重視是在魏晉時期,先后有鄭玄、杜預為其作注解,以后成為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賀循將其評價為“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左傳》在史學中的地位被評論為繼《尚書》與《春秋》之后,開《史記》、《漢書》之先河的重要作品。
具體的范文模板
鏈接:
?提取碼:?fyhp
左傳是什么意思?《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傳》,古代編年體歷史著作。《史記》稱作者為春秋時左丘明,清代今文經學家認為系劉歆改編,近人又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據各國史料編成(又有說是魯國歷代史管所寫)。它的取材范圍包括了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內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后世史學文學都有重要影響。《左傳》本不是儒家經典,但自從它立于學官,后來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漸被儒者當成經典。
古人西晉時注解《左傳》的杜預早就有評價:“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作為春秋三傳之一,《左傳》以其題材、敘事方法、寫人藝術和純熟精美的語言,為后世史傳文學,小說、詩歌、戲劇的創作提供了藝術借鑒,影響甚為深遠。
《左傳》是一部編年體通史,善于以簡潔的筆墨記述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尤其善于描寫戰爭;又善于以簡約的語言描繪人物的動作細節和內心活動,刻畫人物栩栩如生。
[img]《左傳》內容《左傳》的全稱是《左氏春秋》。
《左傳》,相傳為左丘明著,是中國古代一部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
《左傳》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說:“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評價:
《左傳》不僅是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文學著作。它表現在:長于記述戰爭,故有人稱之為“相砍書”;又善于刻畫人物,重視記錄辭令。
《左傳》受到學界重視是在魏晉時期,先后有鄭玄、杜預為其作注解,以后成為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賀循將其評價為“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左傳》在史學中的地位被評論為繼《尚書》與《春秋》之后,開《史記》、《漢書》之先河的重要作品。
具體的范文模板
鏈接:
?提取碼:?fyhp
名詞解釋《左傳》左傳名詞解釋:先秦時期的一部歷史著作。
《左傳》,舊傳為春秋時期左丘明著,近人認為是戰國時人所編,是中國古代一部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
作品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左氏》,漢朝以后多稱《左傳》。它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是歷代儒客學子重要研習史書,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記史文學作品,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
《左傳》原文及翻譯《左傳》原文及翻譯:
原文:
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歲及胡耉,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
譯文:
宋襄公與楚軍在泓水作戰。宋軍已擺好了陣勢,楚軍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擔任司馬的子魚對宋襄公說:"敵人人多,我們人少,趁著他們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請您下令攻擊他們。"宋襄公說:"不行。"
楚國的軍隊已經全部渡過泓水,還沒有擺好陣勢,子魚又建議宋襄公下令進攻。宋襄公還是說:"不行。"等楚軍擺好了陣勢以后,宋軍才去進攻楚軍,結果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受了傷,他的護衛官也被殺死了。
宋國人都責備宋襄公。宋襄公說:"有道德的人在戰斗中,只要敵人已經負傷就不再去殺傷他,也不去俘虜頭發斑白的敵人。古時候指揮戰斗,不憑借地勢險要。
我雖然是已經亡了國的商朝的后代,卻不去進攻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子魚說:"您不懂得作戰的道理。強大的敵人因地形不利而沒有擺好陣勢,那是老天幫助我們。敵人在地形上受到阻礙,我們向他們發動進攻,不也可以嗎?
即使是這樣,還怕不能取勝呢!具有很強戰斗力的人,都是我們的敵人。即使是年紀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該俘虜他,對于頭發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憐惜的呢?讓士兵明白什么是恥辱,使他們奮勇作戰,為的是消滅敵人。
敵人受了傷,還沒有死,為什么不能再次去殺傷他們呢?不忍心再去殺傷他們,那就不如一開始就不殺傷他們;憐憫年紀老的敵人,就好像屈服于敵人。
軍隊就是要利用有利的戰機來進行戰斗,鳴金擊鼓是用來助長聲勢的。既然軍隊要利用有利的'時機,那么敵人沒有擺好陣勢,正好可以利用。既然鳴金擊鼓的聲音是用來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的,那么,攻擊未成列的敵人,當然是可以的。”
事件背景
公元前643年(周襄王九年),春秋時代第一位霸主齊桓公逝世后,齊國因君位繼承而引發內亂。次年,宋襄公出兵協助齊孝公取得君位。同時,楚成王借齊國中衰、中原無霸的機會將勢力滲入中原地區。
宋襄公不顧宋國國力尚弱,希望能以宋國的公爵地位壓制各諸侯國,與楚國爭奪中原霸主的位置。公元前639年(周襄王十三年)春,宋、齊、楚三國君主會于齊,在宋襄公的強烈要求下,三國同意于同年秋在宋國召開諸侯大會。
同年秋,宋襄公以盟主身份約楚成王以及陳國、蔡國、鄭國、許國、曹國之君在盂(今河南省睢縣西北)會盟,齊國和魯國借故未到。宋襄公不顧公子目夷的建議,輕車簡從赴會,以爭取與會諸侯的信任,結果在會場上遭到楚成王的突襲被擒。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左傳(左傳體例)”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左傳(左傳體例)
本文地址:
/qiqubaike/19401.html
標簽: 左傳(左傳體例)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天下為公(天下為公出自)
- 熱門文章
- 隨機tag
-
坦克是哪國發明的的簡單介紹 玉米煮多長時間 中國最島(中國最牛的島) 中國哪的房子最值錢最安全(中國哪的房子最 人類培育出來的10種“奇怪”的雜交動物! 中國最神奇的衣服(中國最好的衣服) 世界上最恐怖校園事件(世界上最恐怖的校園 中國最兇狠的殺手(中國最兇殘的兇殺案是哪 一噸柴油多少升柴油密度為0832 白起殲敵百萬(戰國時期第一戰神) 這3個罕見墓穴讓人鼻酸 世界上最肉麻的歌名(最肉麻的情歌是哪首)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 委屈求全的意思(委屈求全的意思有什么書名 天衣無縫是什么意思(天衣無縫是什么意思什 本命年能結婚(本命年能結婚嫁娶嗎) 荊軻是唯一沒有刺殺成功卻最出名的 中國最失意球員(中國最可惜球員) 十大最笨的奧特曼是哪些 十大深海神秘巨型生物(遠古深海巨型生物) 蚊子怕什么 【聚焦】丨這些提到“最”的表述 刻畫入微(刻畫入微是形容什么比較恰當) 四面楚歌的歷史人物是誰(樂不思蜀的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