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原文_翻譯及賞析


2、石" />

亚洲高清视频一区二区,精品无人国产偷自产在线,日韩毛片免费观看,日韩精品社区

當前位置:首頁 > 奇趣百科 > 正文

又呈吳郎翻譯(又呈吳郎閱讀理解)

xj 2023-04-29

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又呈吳郎翻譯(又呈吳郎閱讀理解)”報道資料整理發(fā)布相關事件細節(jié)!本文目錄一覽:

1、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原文_翻譯及賞析 2、石壕吏 又呈吳郎 登岳陽樓預習詞解譯文文學常識重要句型 3、又呈吳郎中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表達了詩人怎樣的觀點 4、又呈吳郎原文及翻譯 5、杜甫 又呈吳郎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原文_翻譯及賞析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唐代·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死亦足 一作:死意足) 國中古詩 , 秋天 , 寫風 , 勵志憂國憂民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八月里秋深,狂風怒號,狂風卷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來后拄著拐杖,獨自嘆息。

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云像墨一樣黑,深秋天空陰沉迷濛漸漸黑下來了。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覺姿勢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頂漏水,屋內沒有一點兒干燥的地方,房頂的雨水像麻線一樣不停地往下漏。自從安史之亂之后,我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床濕,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房子在風雨中也不為所動,安穩(wěn)得像是山一樣?唉!什么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所吹破,我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愿!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作于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詩人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 鑒賞

這首詩可分為四節(jié)。

第一段 *** 有五句,句句押韻,“號”、“茅”、“郊”、“梢”、“坳”五個開口呼的平聲韻腳傳來陣陣風聲。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勢迅猛。“風怒號”三字,音響宏大,猶如秋風咆哮。一個“怒”字,把秋風擬人化,從而使下一句不僅富有動作性,而且富有濃烈的感 *** 彩——詩人好不容易蓋了這座茅屋,剛剛定居下來,秋風卻怒吼而來,卷起層層茅草,使得詩人焦急萬分。

“茅飛渡江灑江郊”的“飛”字緊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沒有落在屋旁,卻隨風“飛”走,“飛”過江去,然后分散地、雨點似地“灑”在“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很難弄下來;“下者飄轉沉塘坳”,也很難收回來。“卷”、“飛”、“渡”、“灑”、“掛罥”、“飄轉”,一個接一個的動態(tài)不僅組成一幅幅鮮明的圖畫,而且緊緊地牽動詩人的視線,撥動詩人的心弦。

詩人的高明之處在于他并沒有抽象地抒情達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觀描寫之中。這幾句詩所表現的場景是:一個衣衫單薄、破舊的干瘦老人拄著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著怒吼的秋風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層又一層地卷了起來,吹過江去,稀里嘩啦地灑在江郊的各處。他對大風破屋的焦灼和怨憤之情,不能不激起讀者心靈上的共鳴。

第二段 *** 有五句,這是前一節(jié)的發(fā)展,也是對前一節(jié)的補充。

前節(jié)寫“灑江郊”的茅草無法收回,除此以外,還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卻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無力”五字宜著眼,如果詩人不是“老無力”,而是年當壯健有氣力,自然不會受這樣的欺侮。“忍能對面為盜賊”,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盜賊。但其實,這不過是表現了詩人因“老無力”而受欺侮的憤懣心情而已,決不是真的給“群童”加上“盜賊”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辦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無可奈何了。用詩人杜甫的《又呈吳郎》一詩中的話說,這正是“不為困窮寧有此”,詩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窮,就不會對大風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因為他十分困窮,也不會冒著狂風抱走那些并不值錢的茅草。這一切,都是結尾的伏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正是從“四海困窮”的現實基礎上產生出來的。

“歸來倚杖自嘆息”總收一、二兩節(jié)。詩人大約是一聽到北風狂叫,就擔心蓋得不夠結實的茅屋發(fā)生危險,因而就拄杖出門,直到風吹屋破,茅草無法收回,這才無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當然又與“老無力”照應。“自嘆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詩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嘆息,未引起別人的同情和幫助,則世風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嘆息”的內容,也就十分深廣。當他自己風吹屋破,無處安身,得不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的時候,分明聯想到類似處境的無數窮人。

作者嘆息的內容:1.自己的苦 2.周圍人的苦 3.戰(zhàn)亂給人們帶來的痛苦

第三段共八句,寫屋破又遭連夜雨的苦況。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兩句,用飽蘸濃墨的大筆渲染出暗淡愁慘的氛圍,從而烘托出詩人暗淡愁慘的心境,而密集的雨點即將從漠漠的秋空灑向地面,已在預料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兩句,沒有窮困生活體驗的作者是寫不出來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不僅是寫布被又舊又破,而是為下文寫屋破漏雨蓄勢。成都的八月,天氣并不“冷”,正由于“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所以才感到冷。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兩句,一縱一收。一縱,從眼前的處境擴展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痛苦經歷,從風雨飄搖中的茅屋擴展到戰(zhàn)亂頻繁、殘破不堪的國家;一收,又回到“長夜沾濕”的現實。憂國憂民,加上“長夜沾濕”,詩人自然不能入睡。“長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覺夜長,還因自己和國家都在風雨飄搖中掙扎而覺得夜長。“何由徹”和前面的“未斷絕”照應,表現了詩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這種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鐵的艱苦處境激發(fā)出來的。于是詩人由個人的艱苦處境聯想到其他人的類似處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全詩的結尾。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間用九字句,句句蟬聯而下,而表現闊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詞如“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歡顏”、“安如山”等等,又聲音洪亮,從而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jié)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從“床頭屋漏無干處”、“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痛苦生活體驗中迸發(fā)出來的奔放的 *** 和火熱的希望。這種感情,詠歌不足以表達,所以詩人發(fā)出了由衷的感嘆:“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抒發(fā)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感,表現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為人的高尚風格,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此詩作者抒發(fā)的情懷與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抒發(fā)的情懷基本一致。也表達了作者關心民間疾苦,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俄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曾說:“任何一個詩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不論是描寫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寫他本身的幸福。任何偉大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這首詩里描寫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單純地描寫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他也不是僅僅因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嘆、而失眠、而大聲疾呼,在狂風猛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腦海里翻騰的不僅是“吾廬獨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激動讀者的心靈,并發(fā)生過積極的作用。

賞析

此詩載于《全唐詩》卷二百一十九。下面是中國古典文學專家、文藝理論家、陜西師范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霍松林教授對此詩的賞析要點。

此詩寫的是自己的數間茅屋,表現的卻是憂國憂民的情感。

這首詩可分為四節(jié)。第一節(jié)五句,句句押韻,“號”、“茅”、“郊”、“梢”、“坳”五個開口呼的平聲韻腳傳來陣陣風聲。“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勢迅猛。“風怒號”三字,音響宏大,讀之如聞秋風咆哮。一個“怒”字,把秋風擬人化,從而使下一句不僅富有動作性,面且富有濃烈的感 *** 彩。詩人好容易蓋了這座茅屋,剛剛定居下來,秋風卻故意同他作對似的,怒吼而來,卷起層層茅草,怎能不使詩人萬分焦急?“茅飛渡江灑江郊”的“飛”字緊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沒有落在屋旁,卻隨風“飛”走,“飛”過江去,然后分散地、雨點似地“灑”在“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很難弄下來;“下者飄轉沉塘坳”,也很難收回。“卷”、“飛”、“渡”、“灑”、“掛罥”、“飄轉”,一個接一個的動態(tài)不僅組成一幅幅鮮明的圖畫,而且緊緊地牽動詩人的視線,撥動詩人的心弦。詩人的高明之處在于他并沒有抽象地抒情達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觀描寫之中。讀這幾句詩,讀者分明看見一個衣衫單薄、破舊的干瘦老人拄著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著怒吼的秋風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層又一層地卷了起來,吹過江法,稀里嘩啦地灑在江郊的各處;而他對大風破屋的焦灼和怨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讀者心靈上的共鳴。

第二節(jié)五句。這是前一節(jié)的發(fā)展,也是對前一節(jié)的補充。前節(jié)寫“灑江郊”的茅草無法收回。還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然而卻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無力”五字宜著眼。如果詩人不是“老無力”,而是年當壯健有氣力,自然不會受這樣的欺侮。“忍能對面為盜賊”,意謂: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盜賊!這不過是表現了詩人因“老無力”而受欺侮的憤懣心情而已,決不是真的給“群童”加上“盜賊”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辦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無可奈何了。用詩人《又呈吳郎》一詩里的話說,這正是“不為困窮寧有此”。詩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窮,就不會對大風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窮,也不會冒著狂風抱那些并不值錢的茅草。這一切,都是結尾的伏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愿望,正是從“四海困窮”的現實基礎上產生出來的。

“歸來倚杖自嘆息”總收一、二兩節(jié)。詩人大約是一聽到北風狂叫,就擔心蓋得不夠結實的茅屋發(fā)生危險,因而就拄杖出門,直到風吹屋破,茅草無法收回,這才無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當然又與“老無力”照應。“自嘆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詩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嘆息,未引起別人的同情和幫助,則世風的澆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嘆息”的內容,也就十分深廣。當他自己風吹屋破,無處安身,得不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的時候,分明聯想到類似處境的無數窮人。

第三節(jié)八句,寫屋破又遭連夜雨的苦況。“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兩句,用飽蘸濃墨的大筆渲染出暗淡愁慘的氛圍,從而烘托出詩人暗淡愁慘的心境,而密集的雨點即將從漠漠的秋空灑向地面,已在預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兩句,沒有窮困生活體驗的作者是寫不出來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不僅是寫布被又舊又破,而是為下文寫屋破漏雨蓄勢。成都的八月,天氣并不“冷”,正由于“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所以才感到冷。“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兩句,一縱一收。一縱,從眼前的處境擴展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痛苦經歷,從風雨飄搖中的茅屋擴展到戰(zhàn)亂頻仍、殘破不堪的國家;一收,又回到“長夜沾濕”的現實。憂國憂民,加上“長夜沾濕”,難以入睡。“何由徹”和前面的“未斷絕”照應,表現了詩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這種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鐵的艱苦處境激發(fā)出來的。于是由個人的艱苦處境聯想到其他人的類似處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全詩的結尾。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間用九字句,句句蟬聯而下,而表現闊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詞兒如“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歡顏”、“安如山”等等,又聲音宏亮,從而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jié)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從“床頭屋漏無干處”、“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痛苦生活體驗中迸發(fā)出來的奔放的 *** 和火熱的希望。這種奔放的 *** 和火熱的希望,詠歌之不足,故嗟嘆之,“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杜甫

重見金英人未見。相思一夜天涯遠。 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秋至搗羅紈,淚滿未能開。 古臺搖落后,秋日望鄉(xiāng)心。 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 萬里秋光客興賒,同人九日惜年華。 凄惻近長沙,地僻秋將盡。 欹枕數秋天,蟾蜍下早弦。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雨過一蟬噪,飄蕭松桂秋。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img]石壕吏 又呈吳郎 登岳陽樓預習詞解譯文文學常識重要句型

石壕吏

詞句注釋

(1)暮:傍晚。投:投宿。石壕村:現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陜縣東七十里。

(2)吏:官吏,低級官員,這里指抓壯丁的差役。夜:時間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3)逾(yú):越過;翻過。走:跑,這里指逃跑。

(4)呼:訴說,叫喊。一何:何其、多么。怒:惱怒,兇猛,粗暴,這里指兇狠。

(5)啼:哭啼。苦:凄苦。

(6)前致詞:指老婦走上前去(對差役)說話。前,上前,向前。致,對……說。

(7)鄴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陽。戍(shù):防守,這里指服役。

(8)附書至:捎信回來。書,書信。至,回來。

(9)新:剛剛。

(10)存:活著,生存著。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暫且。偷生,茍且活著。

(11)長已矣:永遠完了。已,停止,這里引申為完結。

(12)室中:家中。更無人:再沒有別的(男)人了。更,再。

(13)惟:只,僅。乳下孫:正在吃奶的孫子。

(14)未:還沒有。去:離開,這里指改嫁。

(15)完裙:完整的衣服。“有孫”兩句一作“孫母未便出,見吏無完裙”。

(16)老嫗(yù):老婦人。衰:弱。

(17)請從吏夜歸:請讓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請,請求。從,跟從,跟隨。

(18)急應河陽役:趕快到河陽去服役。應,響應。河陽,今河南孟州,當時唐王朝官兵與叛軍在此對峙。

(19)猶得:還能夠。得,能夠。備:準備。晨炊:早飯。

(20)夜久:夜深了。絕:斷絕;停止。

(21)如:好像,仿佛。聞:聽。泣幽咽:低微斷續(xù)的哭聲。有淚無聲為“泣”,哭聲哽塞低沉為“咽”。

(22)明:天亮之后。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道路。

(23)獨:唯獨、只有。

白話譯文

日暮時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來強征兵。老翁越墻逃走,老婦出門應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樣兇狠,老婦人啼哭得是那樣悲傷。我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去參加鄴城之戰(zhàn)。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另外兩個兒子剛剛戰(zhàn)死。活著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復生了!老婦我家里再也沒有其他的人了,只有個正在吃奶的小孫子。因為有小孫子在,他母親還沒有離去,但進進出出連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沒有。老婦雖然年老力衰,但請允許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趕快到河陽去應征,還能夠為部隊準備早餐。”夜深了,說話的聲音逐漸消失,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xù)的哭泣聲。天亮后我繼續(xù)趕路,只能與返回家中的那個老翁告別。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758年,為平息安(安祿山)史(史思明)之亂,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jié)度使,率兵20萬圍攻安慶緒(安祿山的兒子)所占的鄴郡(今河南安陽),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來援軍,加上唐軍內部矛盾重重,形勢發(fā)生逆轉,在敵人兩面夾擊之下,唐軍全線崩潰。郭子儀等退守河陽(今河南孟州),并四處抽丁補充兵力。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他離開洛陽,歷經新安、石壕、潼關,夜宿曉行,風塵仆仆,趕往華州任所。所經之處,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這引起詩人感情上的強烈震動。他在由新安縣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見所聞,寫成這篇不朽的詩作。

又呈吳郎

詞語注釋

(1)呈:呈送,尊敬的說法。這是用詩寫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寫過一首《簡吳郎司法》,這是又一首,所以說“又呈”。作者用了小輩給老輩的“呈”讓吳郎更易接收。

(2)吳郎:系杜甫吳姓親戚。杜甫將草堂讓給他住。這位親戚住下后,即有筑“籬”,護“棗”之舉。杜甫為此寫詩勸阻。

(3)撲:打。

(4)任:放任,不拘束。

(5)西鄰:就是下句說的“婦人”。

(6)不為:要不是因為。

(7)寧有此:怎么會這樣(做這樣的事情)呢?寧:豈,怎么。此:代詞,代貧婦人打棗這件事。

(8)只緣:正因為。

(10)恐懼:害怕。

(11)轉須親:反而更應該對她表示親善。親:親善。

(12)即:就。

(13)防遠客:指貧婦人對新來的主人存有戒心。防:提防。

(14)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擔心。

(15)便:就。

(16)插疏籬:是說吳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籬笆。

(17)甚:太。

(18)征求:指賦稅征斂。

(19)貧到骨:貧窮到骨(一貧如洗)。

(20)戎(róng)馬:兵馬,指戰(zhàn)爭。

作品譯文

草堂前的棗樹任由西鄰的一個寡婦打棗,

這位西鄰是一個沒有吃的、沒有兒女的老寡婦。

“如果不是因為窮得萬般無奈,她又哪里會去打別人家的棗子呢?

正由于她撲棗時總是懷著一種恐懼的心情,所以我們不但不應該干涉,反而還要表示些親善,使她安心撲棗。

那寡婦一見你插籬笆就防你不讓她打棗,雖未免多心,未免神經過敏;

又呈吳郎翻譯(又呈吳郎閱讀理解)

但是,你一搬進草堂就忙著插籬笆,卻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棗呢!

貧婦人已經訴說過了因為賦稅的征求而一貧如洗,

我不由想到現在戰(zhàn)亂帶給百姓的災難而眼淚打濕了衣巾。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出自《杜工部集》。767年(大歷二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kuí)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幾棵棗樹,西鄰的一個寡婦常來打棗,杜甫從不干涉。后來,杜甫把草堂讓給一位姓吳的親戚(即詩中吳郎),他自己搬到離草堂十幾里路遠的東屯去。不料這姓吳的一來就在草堂插上籬笆,禁止打棗。寡婦向杜甫訴苦,杜甫便寫此詩去勸告吳郎。以前杜甫寫過一首《簡吳郎司法》,所以此詩題作《又呈吳郎》。吳郎的年輩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說“又簡吳郎”,而有意地用了“呈”這個似乎和對方身份不大相稱的敬詞,這是讓吳郎易于接受。

又呈吳郎中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表達了詩人怎樣的觀點

翻譯:貧困的婦人已經對我訴說了因為賦稅征求,貧窮到骨。我正由此聯想到戰(zhàn)亂帶給百姓的災難而淚流滿面。?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點醒、開導吳郎的應有的文章。說明了在這兵荒馬亂的情況下,苦難的人還有的是,決不止寡婦一個,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心系天下的感情。?==================================================================================?上句,杜甫借寡婦的訴苦,指出了寡婦的、同時也是當時廣大人民困窮的社會根源。這就是官吏們的剝削,也就是詩中所謂“征求”,使她窮到了極點。這也就為寡婦撲棗行為作了進一步的解脫。下句說得更遠、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的又一社會根源。這就是“安史之亂”以來持續(xù)了十多年的戰(zhàn)亂,即所謂“戎馬”。由一個窮苦的寡婦,由一件撲棗的小事,杜甫竟聯想到整個國家大局,以至于流淚。讓他知道:“在這兵荒馬亂的情況下,苦難的人還有的是,決不止寡婦一個;戰(zhàn)亂的局面不改變,就連我們自己的生活也不見得有保障,我們現在不正是因為戰(zhàn)亂而同在遠方作客,而你不是還住著我的草堂嗎?”

又呈吳郎原文及翻譯

又呈吳郎原文及翻譯如下:

1、原文如下:

堂前撲棗任西鄰, 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 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2、翻譯如下:

我任由西面的鄰居在草堂前打棗,她是一個沒有飯吃沒有兒子的婦人。

不是因為窮困,怎么會有這樣的事情呢?只因為怕她恐懼,對她的態(tài)度上更要顯得親善。

婦人立即防著你這個遠客即使屬多事,但您來了就插上稀疏的籬笆卻好像是太認真了。

貧困的婦人已經對我訴說了因為賦稅征求,貧窮到骨。我正由此聯想到戰(zhàn)亂帶給百姓的災難而淚流滿面。

3、鑒賞:

詩的第一句開門見山,從詩人自己過去怎樣對待鄰婦撲棗說起。“撲棗”就是打棗。這里不用那個猛烈的上聲字“打”,而用這個短促的、沉著的入聲字“撲”,是為了取得聲調和情調的一致。“任”就是放任。

第二句說:“無食無兒一婦人。”原來這位西鄰竟是一個沒有吃的、沒有兒女的老寡婦。詩人等于是在對吳郎說:“對于這樣一個無依無靠的窮苦婦人,我們能不讓她打點棗兒嗎?”

三四兩句緊接一二句:“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困窮”,承上第二句;“此”,指撲棗一事。這里說明杜甫十分同情體諒窮苦人的處境。陜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詩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說的正是杜甫。以上四句,一氣貫串,是杜甫自敘以前的事情,目的是為了啟發(fā)吳郎。

五六兩句才落到吳郎身上。“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這兩句上下一氣,相互關聯,相互依賴,相互補充,要聯系起來看。“防”的主語是寡婦。下句“插”字的主語是吳郎。這兩句詩言外之意是: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吳郎有點太不體貼人。

她本來就是提心吊膽的,吳郎不特別表示親善,也就夠了,卻不該還要插上籬笆。這兩句詩,措詞十分委婉含蓄。這是因為怕話說得太直、太生硬,教訓意味太重,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勸告。

最后兩句“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是全詩結穴,也是全詩的頂點。表面上是對偶句,其實并非平列的句子,因為上下句之間由近及遠,由小到大是一個發(fā)展的過程。

杜甫 又呈吳郎

《又呈吳郎》

作者:杜甫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注釋:

1、呈:呈送,尊敬的說法。這是用寫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寫過一首《簡吳郎司法》,這是又一首,所以說又呈。作者用了小輩給老輩的呈讓吳郎更易接收。

2、吳郎:作者的一個親戚,輩分比作者小,郎則是對人的愛稱。

3、撲:打。

4、任:放任,不拘束。

5、西鄰:就是下句說的婦人。

6、不為:要不是因為。

7、寧有此:怎么會這樣做這樣的事情、呢?寧:豈,怎么。此:代詞,代貧婦人打棗這件事。

8、只緣:正因為。

10、恐懼:害怕。

11、轉須親:反而更應該對她表示親善。親:親善。

12、即:就。

13、防遠客:指貧婦人對新來的主人存有戒心。

14、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擔心。

15、便:就。

16、插疏籬:是說吳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籬笆。

17、甚:太。

18、征求:指賦稅征斂。

19、貧到骨:貧窮到骨一貧如洗。

20、戎rng、馬:兵馬,指戰(zhàn)爭。

翻譯:

草堂前的棗樹任由西鄰打棗,

她是沒有飯吃沒有兒子的一位婦人。

不是因為窮困怎么會做這樣的事情?

只因為不讓她變恐懼所以需要轉變你的態(tài)度,變得可親。

那婦人防著你雖然是多心,

但你在棗樹周圍插上稀疏的籬笆就顯得太較真了。

貧婦人已經訴說過了因為賦稅的征求而一貧如洗,

我不由想到現在戰(zhàn)亂帶給百姓的災難而眼淚打濕了衣巾。

賞析:

詩的第一句開門見山,從詩人自己過去怎樣對待鄰婦撲棗說起。撲棗就是打棗。這里不用那個猛烈的上聲字打,而用這個短促的、沉著的入聲字撲,是為了取得聲調和情調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說:無食無兒一婦人。原來這位西鄰竟是一個沒有吃的、沒有兒女的老寡婦。詩人等于是在對吳郎說:對于這樣一個無依無靠的窮苦婦人,我們能不讓她打點棗兒嗎?

三四兩句緊接一二句: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困窮,承上第二句;此,指撲棗一事。意思是:如果不是因為窮得萬般無奈,她又哪里會去打別人家的棗子呢?正由于她撲棗時總是懷著一種恐懼的心情,所以我們不但不應該干涉,反而還要表示些親善,使她安心撲棗。這里說明杜甫十分同情體諒窮苦人的處境。陜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詩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說的正是杜甫。以上四句,一氣貫串,是杜甫自敘以前的事情,目的是為了啟發(fā)吳郎。

五六兩句才落到吳郎身上。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這兩句上下一氣,相互關聯,相互依賴,相互補充,要聯系起來看。防是提防,心存戒備,其主語是寡婦。遠客,指吳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說過慮。下句插字的主語是吳郎。這兩句詩是說:那寡婦一見你插籬笆就防你不讓她打棗,雖未免多心,未免神經過敏;但是,你一搬進草堂就忙著插籬笆,卻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棗呢!言外之意是: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吳郎有點太不體貼人。她本來就是提心吊膽的,吳郎不特別表示親善,也就夠了,卻不該還要插上籬笆。這兩句詩,措詞十分委婉含蓄。這是因為怕話說得太直、太生硬,教訓意味太重,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勸告。

最后兩句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是全詩結穴,也是全詩的頂點。表面上是對偶句,其實并非平列的句子,因為上下句之間由近及遠,由小到大是一個發(fā)展的過程。上句,杜甫借寡婦的訴苦,指出了寡婦的、同時也是當時廣大人民困窮的社會根源。這就是官吏們的剝削,也就是詩中所謂征求,使她窮到了極點。這也就為寡婦撲棗行為作了進一步的解脫。下句說得更遠、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的又一社會根源。這就是安史之亂以來持續(xù)了十多年的戰(zhàn)亂,即所謂戎馬。由一個窮苦的寡婦,由一件撲棗的小事,杜甫竟聯想到整個國家大局,以至于流淚。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點醒、開導吳郎的應有的文章。讓他知道:在這兵荒馬亂的情況下,苦難的人還有的是,決不止寡婦一個;戰(zhàn)亂的局面不改變,就連我們自己的生活也不見得有保障,我們現在不正是因為戰(zhàn)亂而同在遠方作客,而你不是還住著我的草堂嗎?最后一句詩,好像扯得太遠,好像和勸阻吳郎插籬笆的主題無關,其實是大有關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想得開一點,他自然就不會在幾顆棗子上斤斤計較了。讀者正是要從這種地方看出詩人的苦用心和他對待人民的態(tài)度。

這首詩的人民性是強烈而鮮明的,在通常用來歌功頌德以高華典雅為特征的七言律詩中,尤其值得重視。詩的藝術表現方面也很有特點。首先是現身說法,用詩人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啟發(fā)對方,用顛撲不破的道理來點醒對方,最后還用詩人自己的眼淚來感動對方,盡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說教,措詞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運用散文中常用的虛字來作轉接。像不為、只緣、已訴、正思,以及即、便、雖、卻等,因而能化呆板為活潑,既有律詩的形式美、音樂美,又有散文的靈活性,抑揚頓挫,耐人尋味。

清人盧德水說:杜詩溫柔敦厚,其慈祥愷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極煦育鄰婦,又出脫鄰婦;欲開導吳郎,又回護吳郎。八句中,百種千層,莫非仁音,所謂仁義之人其音藹如也(《讀杜私言》)。全詩正是在這種委婉曲折的夾敘夾議中來展現詩人的心理和品質的。詩作表達了杜甫對窮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 短歌行贈王郎司直

《短歌行贈王郎司直》

作者:杜甫

原文:

王郎酒酣拔劍斫地歌莫哀!

我能拔爾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風白日動,

鯨魚跋浪滄溟開。

且脫佩劍休徘徊。

西得諸侯棹錦水,

欲向何門趿珠履?

仲宣樓頭春色深,

青眼高歌望吾子。

眼中之人吾老矣!

賞析:

《短歌行》是樂府舊題,稱短歌是指歌聲短促,這里可能指音調的急促。王郎是年輕人,稱郎,名不詳。司直是糾劾的官。代宗大歷三年(768)春天,杜甫一家從夔州出三峽,到達江陵。這詩當是這年春末在江陵所作。

上半首表達勸慰王郎之意。王郎在江陵不得志,趁著酒興正濃,拔劍起舞,斫地悲歌,所以杜甫勸他不要悲哀。當時王郎正要西行入蜀,去投奔地方長官,杜甫久居四川,表示可以替王郎推薦,所以說我能拔爾,把你這個俊偉不凡的奇才從壓抑中推舉出來。下面二句承上,用奇特的比喻贊譽王郎。豫、章,兩種喬木名,都是優(yōu)良的建筑材料。詩中說豫、章的枝葉在大風中搖動時,可以動搖太陽,極力形容樹高。又說鯨魚在海浪中縱游時可以使滄茫大海翻騰起來,極力形容魚大。兩句極寫王郎的杰出才能,說他能夠擔當大事,有所作為,因此不必拔劍斫地,徘徊起舞,可以把劍放下來,休息一下。

下半首抒寫送行之情。詩人說以王郎的奇才,此去西川,一定會得到蜀中大官的賞識,卻不知要去投奔哪一位地方長官。趿珠履,穿上裝飾著明珠的鞋。《史記。春申君傳》: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躡珠履。仲宣樓,當是杜甫送別王郎的地方,在江陵城東南。仲宣是三國時詩人王粲的字,他到荊州去投靠劉表,作《登樓賦》,后梁時高季興在江陵建了仲宣樓。送別時已是春末,杜甫用飲佩的眼光望著王郎,高歌寄予厚望,希望他入川能夠施展才能。眼中之人,指王郎。最后一句由人及己,喟然長嘆道:王郎啊王郎,你正當年富力強,大可一展宏圖,我卻已衰老無用了!含有勸勉王郎及時努力之意。

這首詩突兀橫絕,跌宕悲涼。從拔劍斫地寫出王郎的悲歌,是一悲;作者勸他莫哀,到我能拔爾,是一喜。拔劍斫地,情緒昂揚,是一揚,我能拔爾,使情緒稍緩,是一落。抑塞磊落呼應悲歌,我能拔爾照應莫哀。接著引出奇才,以豫章翻風、鯨魚跋浪,極盡夸飾之能事,激起軒然大波,是再起;承接莫哀,且脫劍佩趨向和緩,是再落。指出得諸侯,應該是由哀轉喜,但又轉到何門未定,得諸侯還是空的,又由喜轉悲。既然我能拔爾,又是青眼相望,不是可喜嗎?可是又一轉吾老矣,不能有所作為了,于是所謂我能拔爾只成了美好愿望,又落空了,又由喜轉悲。一悲一喜,一起一落,轉變無窮,終不免回到拔劍悲歌。莫哀只成了勸慰的話,總不免歸到抑塞磊落上。正由于豫章兩句的奇峰拔起,更加強抑塞磊落的可悲,抒發(fā)了作者對人才不得施展的悲憤,它的意義就更深刻了。這首詩在音節(jié)上很有特色。開頭兩個十一字句字數多而音節(jié)急促,五、十兩句單句押韻,上半首五句一組平韻,下半首五句一組仄韻,節(jié)奏短促,在古詩中較少見,亦獨創(chuàng)之格。

杜甫 登高

《登高》

作者: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注釋: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猶言一生。

4、潦倒:猶言困頓,衰頹。

5、新停:這時杜甫正因病戒酒。

譯文:

天高風急秋氣肅煞,

猿啼十分悲涼;

清清河洲白白沙岸,

鷗鷺低空飛回。

落葉飄然無邊無際,

層層紛紛撒下;

無盡長江洶涌澎湃,

滾滾奔騰而來。

身在萬里作客悲秋,

我常到處漂泊;

有生以來疾病纏身,

今日獨登高臺。

時世艱難生活困苦,

常恨鬢如霜白;

困頓潦倒精神衰頹,

我且戒酒停杯。

賞析:

這一首重陽登高感懷詩,是大歷二年(767)在夔州寫的。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前半首寫登高所聞所見情景,是寫景;后半首寫登高時的感觸,是抒情。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頷聯著重渲染秋天氣氛;頸聯抒發(fā)感情,由異鄉(xiāng)飄泊寫到多病殘生;末聯寫白發(fā)日多,因病斷酒,映襯時世艱難。全詩八句都對,句句押韻。金性堯以為是杜詩中最能表現大氣盤旋,悲涼沉郁之作。

杜甫 佳人

《佳人》

作者:杜甫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fā),采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注釋:

1、合昏:即夜合花。

2、修竹:長竹,與詩中翠袖相映。

譯文:

有一個美艷絕代的佳人,隱居在僻靜的深山野谷。

她說:我是良家的女子,零落漂泊才與草木依附。

想當年長安喪亂的時候,兄弟遭到了殘酷的殺戮。

官高顯赫又有什么用呢?不得收養(yǎng)我這至親骨肉。

世情本來就是厭惡衰落,萬事象隨風抖動的蠟燭。

沒想到夫婿是個輕薄兒,又娶了美顏如玉的新婦。

合歡花朝舒昏合有時節(jié),鴛鴦鳥雌雄交頸不獨宿。

朝朝暮暮只與新人調笑,那管我這個舊人悲哭?!

在山的泉水清澈又透明,出山的泉水就要渾濁濁。

變賣首飾的侍女剛回來,牽拉蘿藤修補著破茅屋。

摘來野花不愛插頭打扮,采來的柏子滿滿一大掬。

天氣寒冷美人衣衫單薄,夕陽下她倚著長長青竹。

賞析:

這首詩是寫一個在戰(zhàn)亂時被遺棄的女子的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時,在安史戰(zhàn)亂中,原來官居高位的兄弟慘遭殺戮,丈夫見她娘家敗落,就遺棄了她,于是她在社會上流落無依。然而,她沒有被不幸壓倒沒有向命運屈服;她咽下生活的苦水,幽居空谷,與草木為鄰,立志守節(jié),宛若山泉。這種貧賤不移,貞節(jié)自守的精神,實在值得謳歌。??

全詩文筆委婉,纏綿悱惻,繪聲如泣如訴,繪影楚楚動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深寓生活哲理。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又呈吳郎翻譯(又呈吳郎閱讀理解)”報道資料整理發(fā)布相關事件細節(jié)!

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又呈吳郎翻譯(又呈吳郎閱讀理解)
本文地址: /qiqubaike/23372.html

標簽: 又呈吳郎翻譯(又呈吳郎閱讀理解)

熱門文章
隨機tag
失戀網名大全(失戀網名大全女) 電熱毯使用注意事項 旱魃或將臣(有爭議) 中國最關鍵的時刻(中國的事情 屬兔人將迎來天塌大事(老一輩人觀點) 蔣宋孔陳(四大家族1500億蔣宋孔陳) 可以吃豆腐(兩者沒有禁忌關系) 恐怖電影排行榜前十名(恐怖電影排行榜) 世界最貴的十大軍用飛機排行隱形戰(zhàn)略轟炸機 真正的天敵只有人類(有幾種能打敗獅子) 照片模糊真假難定 孩子起名大全(孩子起名大全免費取名) 谷愛凌不再承認中國國籍 浙江省(指濕地木本植物群落) 世界上最英文翻譯(英文世界之最) 1945湘西真實靈異事件(1945湘西真 播放中國最帥(播放中國最帥的南民生廣播) 老年公寓養(yǎng)老院多少錢 夢見死人又復活(夢見人死了又活了是什么意 民間鬼故事-志怪故事:貔貅 空落落的近義詞(空落落的近義詞成語) 蜱蟲最怕3個克星 巨齒鯊vs帝王鱷:難以比較(生活于不同區(qū) 大義滅親的意思(大義滅親的意思和出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贡区| 凉城县| 沂南县| 鹤峰县| 太谷县| 敖汉旗| 博兴县| 山西省| 广灵县| 桓台县| 蓬莱市| 墨脱县| 夏河县| 曲沃县| 博湖县| 乌鲁木齐市| 尤溪县| 芜湖县| 长泰县| 旺苍县| 鄄城县| 息烽县| 三江| 郁南县| 甘孜县| 瓦房店市| 普安县| 舟山市| 汕尾市| 大同县| 项城市| 武平县| 新民市| 郯城县| 香港| 定边县| 丰都县| 渭源县| 潢川县| 合川市| 陇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