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田蠶(照田蠶張曉風)
xj
2023-04-04
1.需要幾首有關蠶桑文化的古詩詞 謝謝
《詩經詩經·豳風·七月》,比較系統地描繪了古代農家采桑女采桑的全部過程。
“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
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桑祁祁。”
漢·樂府·《陌上桑》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善蠶桑,采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
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唐·李商隱·《無題》 ……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 宋·張俞·《蠶婦》: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詩經·《氓》 ……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
2.需要幾首有關蠶桑文化的古詩詞 謝謝
《詩經詩經·豳風·七月》,比較系統地描繪了古代農家采桑女采桑的全部過程。“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桑祁祁。”
漢·樂府·《陌上桑》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善蠶桑,采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 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唐·李商隱·《無題》 ……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
宋·張俞·《蠶婦》: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詩經·《氓》 ……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
3.關于桑蠶的詩句
《野蠶》 ——唐·于濆 野蠶食青桑,吐絲亦成繭。
無功及生人,何異偷飽暖。 我愿均爾絲,化為寒者衣。
《詠蠶》 ——唐·蔣貽恭 辛勤得繭不盈筐,燈下繅絲恨更長。 著處不知來處苦,但貪衣上繡鴛鴦。
《蠶作繭》 ——元·王冕 老蠶欲作繭,吐絲凈娟娟。周密已變化,去取隨人便。
有為機中練,有為琴上弦。弦以和音律,練以事寒喧。
其功不為小,其用己為偏?作詩寄蠶姑,辛苦匪徒然。 《簇蠶辭》 ——唐·王建 蠶欲老,箔頭作繭絲皓皓。
場寬地高風日多,不向中庭燃蒿草。神蠶急作莫悠揚,年來為爾祭神桑。
但得青天不下雨,上無蒼蠅下無鼠。新婦拜簇愿繭稠,女灑桃漿男打鼓。
三日開箔雪團團,先將新繭送縣官。已聞鄉里催織作,去與誰人身上著。
無 題——李商隱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4.蠶文化的歷史
蠶崇拜、蠶信仰 祀蠶神;我國養蠶歷史已很悠久,據說是黃帝軒轅氏元妃西陵嫘祖教民養蠶,后人即奉她為神。
杭州湖州一帶稱為嫘祖娘娘,并建有蠶神廟。絲織也有神,奉軒轅氏黃帝。
杭州有三處機神廟,明代建于慶春紡東園巷稱中機神廟,涌金門又建一所,稱上機神廟,艮山門石弄口又建一所,稱下機神廟。每年春秋,機戶用隆重儀式祭祀機神。
厲鶚《城東雜記》中收有《機神廟碑》。詳記興革事,碑曰:“物創于臣,功歸于帝,然則機有神,非伯余莫屬矣。”
按伯余何許人也?有人認為即黃帝,亦有認為是黃帝的臣屬,按碑文則記機神為黃帝之臣伯余。乾隆六十年覺羅吉慶撰文,仁和縣事鄧云龍渤石于機神廟的《秩祀軒轅廟先蠶孝碑》,碑曰:“浙西杭嘉湖三郡蠶事之利侔于力田。
……得機神廟于城東北隅,乃躬癸?祭 矣。……因考先蠶之說不一,惟疏仡紀黃帝命元妃西陵氏如教民育蠶。
則先蠶之神以西陵。” 也有祀馬頭娘為蠶神,亦稱馬頭神、馬鳴王菩薩。
該傳說原出于寶《搜神記》。記曰;“舊說太古之時有大人遠征,家無余人,唯有一女.牡馬一匹,女親養之,窮居幽處,思念其父,乃戲馬曰:爾能為我迎得父還,吾將嫁汝,馬既承此言,乃絕韁而去,徑至父所。
父見馬驚喜,因取而乘之,馬望所自來。悲鳴不已,父曰:此馬無事如此,我家得無有故乎?亟乘以歸,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當養,馬不肯食。
每見女出入輒喜怒奮擊,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問女,女具以告父,必為是故。
父曰:勿言,恐辱家門,且莫出入,于是伏弩射殺之,暴皮于庭。父行,女與鄰女于皮所戲,以足蹷之曰:汝是畜生而欲取人為婦,即招此屠剝,為何自苦。
言末及竟,馬蹶然而起。卷女以行,鄰女忙迫不敢聚救之。
走告其父,父還求索,已出失之后,經數日得于大樹枝間,女及馬皮盡化為蠶,而結于樹上,其繭綸理厚大,異于常蠶,鄰婦取而養之,其收數倍,因名其樹曰桑,桑者喪也。由斯百姓競種之,今世所養是也,言桑蠶者是古蠶之余類也。”
卷十四,四庫全書版 蠶花娘娘祭祀定于12月12日,傳說這天是蠶花娘娘的生日。用紙扎成一馬,上騎一蠶花娘娘或三個蠶花娘娘,也有用泥塑成。
還用紅青白三色米粉團做成馬頭娘的樣子,還有桑葉、絲束形狀以供膜拜。按照人們審美觀念與對色彩的感受,可能是青色以桑樹基色為色調,青色象征充滿著生機。
白色可能是象征著繭絲的基色,表示蠶寶寶健旺。紅色與蠶桑無直接關系,一般民間凡逢喜事總用紅色來慶貿。
紅色象征吉祥如意。所以米粉團的三色調配既含有審美觀念,又含有象征的色彩。
燒田蠶·點蠶花火:除夕燒田蠶,也有是正月十五日夜。農村中舉行燒田蠶活動,或叫照田蠶。
田汝成說;“杭俗正月十五,鄉間有祈蠶之祭。”王道隆則說:“除夕田間燃長炬,名照田蠶。”
照田蠶的儀式,據《西吳里語》:“各鄉村人晚間以竹葉雜草木束一火炬若庭燎然,舉火然之,金鼓流星火爆,侑以贊詞,名曰燒田蠶。謂宜耕種育蠶二事。”
嘉興地區是“村落間束薪木,末飚以緋帛,夜則金鼓流星花爆,侑以贊詞,群聚而焚之,曰燒田蠶,蓋祈年也。”湖州烏程在元旦之夜舉行“慶田蠶”。
“至晚鄉村以竿束草于上燒之,鑼鼓相暄,名慶田蠶。”各書記載大致相似。
故魯迅在《古小說鉤沉·齊詣記》:“正月半,有神降陳氏之宅,云:我是蠶神,若能見祭,當令蠶桑百倍。”實際上這是農民蠶戶祈求豐年活動,仍保留著刀耕火褥的遺習。
也有熱鬧歡樂的預祝一年豐收的愿望,并不純為迷信活動。還有在馬桶或糞缸上插上根柳枝,以表示蠶不會掉進,用柳枝擋住了。
點蠶花火:除夕蠶戶在土地菩薩前點著燈或燭,也有祈求蠶豐收的意思。 送蠶花:蠶鄉以正月十二或二月十二日,“禮拜經懺,謂之蠶花懺。
憎亦以五色紙花施送,謂之送蠶花。”?《吳興蠶書》 嘉興梅里一帶,“春日沿村問卜,謂之送蠶花。”
送白虎:蠶最怕病,蠶農認為有一種祟怪是蠶之克星,這克星想象中是一只白虎,于是有“怯蠶祟”的活動。清明日有驅白虎之舉,《鮑鉁亞谷叢書》:“庶民之家以粉作白虎,老幼出門,拋棄于道,謂之送白虎。
士人爭先攘攫得之者,以為通達之兆。”亦有在清明日,“育蠶之家,設祭以禳白虎,門前用石灰畫彎弓之狀,蓋祛蠶祟也。”
也有用手浸白灰水在蠶室門窗上印上一個個白手印以做驅祟。在嘉興一些鄉村,在蠶室門口懸掛大蒜頭、菖蒲以怯祟。
海寧縣則在蠶室門口棟柱上砍一菜刀,以刀驅祟。也有蠶農以“舊書敗卷,云可辟邪。”
《遺閑瑣記》 “寒食節具牲醴禳白虎以怯蠶祟.以米粉肖白虎神象,祭畢棄之。”(《西吳蠶略》 四、蠶娛樂 養蠶是很艱辛的勞動,收益卻高于男子種稻谷一倍或數倍。
徐獻忠說:“大約良地一畝,可得桑八十個,計其一歲墾鋤壅培之費,大約不過二兩,而其利倍之。”張履祥說:“蠶桑利厚”,“葉盛者一畝可養?蠶 十數筐,少亦四五筐,最下二三筐。
米賤絲貴時,則蠶一筐即可當畝之息矣;米甚貴絲甚賤,尚足與田相準。”桐鄉知縣胡舜允于萬歷四十四年說:“地收桑豆,每四倍于田。”
所以每當養蠶之前或豐收之后,他們都要舉行一些歡慶活動,或祈求蠶。
5.什么是蠶文化
中國是首先馴化和飼養桑蠶的國家,在栽桑、養蠶、繅絲、織綢上的巨大成就,不僅是對世界物質文明的偉大貢獻,更不愧為精神文明的東方藝術之花。
我國的蠶絲文化,既是中國文化的珍品,也是人類文明的一顆燦爛明珠。 我國蠶文化內涵豐富,融詩詞、書漢、繪畫為一體,集各類絲綢服飾為一堂,豐富多彩,富麗堂皇。
一. 蠶業與詩詞 我國是世界蠶業的故鄉,又是源遠流長的詩國。蠶業生產作為具有悠久歷史物質生產活動,必然在詩詞等文學作品得以反映。
在古典詩詞里有不少作品是以蠶業為題材的。有的反映了蠶業的發展進程和技術水平;有的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階段和階級矛盾,揭露了舊社會的黑暗;有的抒發了愛國思想,訴說了人生哀樂的遭遇等。
蠶業詩詞最早可追溯到2600年前的《詩經》,在《詩經》305篇詩歌中,與蠶桑有關的就有27篇,如:"蠶月條桑,取彼斧斤,以伐遠揚,猗彼女桑"。,"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
十畝之外兮,桑者泄泄兮"。(魏風·十畝之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魏風·氓)等從《詩經》里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黃河流域蠶業生產已相當普遍,絲和絲織品已十分廣泛。
并在市場上進行交換。 漢代蠶業進一步發展,漢代樂府詩中有一首名詩《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 唐代是我國蠶業和詩歌興盛時期,據對《全唐詩》的初步統計,反映與蠶業有關的詩多達490多首。
在這些詩里,有反映田園風光、蠶業分布的:"幽冀桑始綠,洛陽蠶欲老"(崔顥《贈輕車》),有訴說蠶農悲慘生活的:"春風吹蠶細如蟻,桑芽才努青鴉嘴。浸晨探采誰家女,手挽長條淚如雨"(唐彥謙《采桑女》)。
也有哀嘆愛情悲劇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更多的是揭露統治階級催稅逼租,殘酷剝削勞動人民的;白居易在《重賦》一詩中,揭露統治階級"繒布如山積,絲絮似云屯"的奢侈生活,而勞動人民處于"幼者形不蔽,老者體無溫"的悲慘境地。
在《杜陵叟》一詩詞中為農民發出了"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為何?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的強烈呼聲。
宋代以后,江、浙成為全國蠶絲業中心,這在許多詩人的詩中得到反映,南宋江蘇詩人范成大真實描寫了家鄉的蠶桑生產,如:"今春雨雹繭絲少,秋日雷嗚稻堆小。儂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歲田蠶好"。
(照田蠶行)。詩人戴復在《織婦嘆》一詩中描述了家鄉浙江黃巖"春繭成絲復得絹,養得夏蠶重剝繭"的情景,愛國詩人陸游寫了許多反映當時農村生活的優秀詩篇,其中與蠶業有關的的詩117首,其中有:"洲中未種千頭桔,宅畔先栽百本桑"、"郁郁林間桑椹紫,茫茫水面稻苗青""蠶收戶戶繅白絲,麥熟村村搗麥香"等,描繪了當時浙江農村糧桑并茂,蠶業興旺的生動景象。
二、蠶業與農書 我國自古農桑并舉,蠶業文獻眾多,除經、史、子集等古籍中有關蠶業的記載外,主要集中在綜合農書中有關蠶業的記載和專門論述蠶桑的專業蠶書。據有關學者研究。
我國自漢代至清末,共有包括蠶桑在內的綜合性農書56種,專業蠶書21種,現將各歷史時期有代表性的10種主要古籍作一簡介。 1. 漢、唐時期 這一時期記述蠶業有關的古籍有《蠶經》、《種樹藏果相蠶》、《蠶織法》等,可惜都已失傳。
現存有關蠶業的記載,除《四民月令》外,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種古農書。 (1)《汜勝之書》西漢末期汜勝之撰。
全書18篇,其中第17篇為桑,書中關于桑樹直播育苗法的記載,是我國栽桑技術的最早文獻。 (2)《齊民要術》后魏賈思勰撰,約成書于公元六世紀前后,是我國最早最完整的農業科學名著。
全書10卷92篇,書中第5卷有種桑拓(養蠶附)一篇,專門記述了栽桑方法、桑樹品種、壓條育苗等;養蠶方面記載方法、桑樹品種、壓條育苗等;養蠶方面記載了不少品種,提出要用火加溫、通風防塵等,并輯述了"永嘉八輩蠶"的記載。 (3)《四時纂要》唐末韓鄂撰,成書于公元907年前后,是農家歷書性質的一類書。
全書關于農業生產的245條條目中,蠶桑的9條,如正月中"種桑、移桑",三月中"修蠶具、收蠶沙",五月"種桑椹、收蠶種"等。 2. 宋元時期 蠶業書籍有20多種,最有代表性的是: (1)《秦觀蠶書》北宋秦觀撰,成書于公元1084年,是我國現存最早論述養蠶、繅絲的專業蠶書。
書中介紹了蠶的齡期與食桑量、溫度與發蛾關系,提出了多回薄飼技術,對從浴種到繅絲的實際生產過程有較詳細記載。此書比日本最早的蠶書《蠶飼法記》早600多年。
(2)《陳甫農書》南宋陳甫撰,成于公元1148年,是我國第一部總結南方農業生產經驗的農書。全書分上。
中。下3卷22篇,下卷的5篇定蠶桑,分為種桑之法,收蠶種之法,育蠶之法,用火、采桑之法,收蠶種之法,育蠶之法,和蔟箔、藏繭之法,并首次記載了桑樹嫁接和低溫處理蠶種技術。
(3)《農桑輯要》元朝司農司撰,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官方農書,成書于1273年。全書分7卷,其中第3卷為栽桑,第4卷養蠶。
本書的主要特點是對蠶。
6.關于蠶的童謠 諺語 古詩
1、《鄉村四月》
宋代: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譯文: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與天光相輝映。天空中煙雨蒙蒙,杜鵑聲聲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四月到了,沒有人閑著,剛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2、《雨過山村》
唐代:王建
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
婦姑相喚浴蠶去,閑看中庭梔子花。
譯文:雨中傳來雞鳴,山村里依稀一兩戶人家。村路竹溪之上,一條板橋斜橫。婆媳相喚,一起去選蠶種。只有那梔子花開,獨自搖曳庭院中。
3、《蠶婦》
宋代:張俞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譯文:一個住在鄉下以養蠶為生的婦女,昨天到城市里去趕集并且出售蠶絲。回來的時候,她卻是淚流不斷,傷心的淚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濕了。因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穿著美麗的絲綢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這樣辛苦勞動的養蠶人!
4、《渭川田家》
唐代:王維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譯文:村莊處處披滿夕陽余輝,牛羊沿著深巷紛紛回歸。老叟惦念著放牧的孫兒,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雉雞鳴叫麥兒即將抽穗,蠶兒成眠桑葉已經薄稀。農夫們荷鋤回到了村里,相見歡聲笑語戀戀依依。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羨慕?我不禁悵然地吟起《式微》。
5、《蠶婦吟》
宋代:謝枋得
子規啼徹四更時,起視蠶稠怕葉稀。
不信樓頭楊柳月,玉人歌舞未曾歸。
譯文:杜鵑鳥于四更時分啼徹窗外,喚醒養蠶婦人起身關照蠶寶寶們,擔心著這幾天桑葉不夠影響了蠶寶寶吐絲結繭。歌舞樓臺之聲竟遠遠傳來,難道深夜了高樓歡宴的歌女們還沒有歸來入睡?
[img]俗語:“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你還知道什么習俗嗎?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于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還有很多俗語是關于過年期間的習俗的,就比如農老一輩人說的“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意思就是在臘月二十五家家戶戶就要開始做豆腐了。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正所謂“緊臘月、慢正月、不緊不慢十一月”,在經歷了小年祭灶和臘月二十四掃塵兩件事情之后,人們并不能停下迎接春節的腳步,況且距離春節也越來越近了,但是要準備的東西還有很多,所以每一天也都有著固定的習俗,在傳統的春節節慶習俗中,臘月二十五首先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推磨做豆腐”,早些時候,人們都是自己在家中做豆腐,早早就的就得把豆子脫了皮,前一天晚上把豆子泡上,第二天就可以做豆腐了,碾子磨豆腐磨出都渣和豆漿,過濾、熬豆漿、點豆腐、壓豆腐等一套工序下來才能做好一鍋豆腐。
在過去,人們將豆腐稱為“兜福”,意思是在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做豆腐就可以把家里的夫妻都兜住,這樣來年就會更加的福氣,孩子們也要吃新做出來的豆腐,是長輩對孩子的美好祝愿。
除了做豆腐這個俗語,在這一天還有其他六項習俗,都要在這一天完成。
臘月二十五習俗
一、接玉皇。在我國傳統習俗中,臘月二十三灶王爺要上天述職,玉帝聽完灶王爺的回報,就會在臘月二十五這天親自下界,看一看人間的老百姓們所做的事情,體察民間善惡,并決定來年的福祿,所以到了這一天老百姓們家家戶戶都要掛著玉帝駕到的畫卷用以祭祀,期盼來年有好的福分,被稱為是“接玉皇”。人們在這一天起居,說話都要非常的小心,爭取好表現,讓玉帝看到,這樣來年就會降福。
二,磨五谷。不僅要磨豆腐,在過去農村這一天還有磨五谷的習俗,老百姓們將積攢一冬的五谷雜糧拿到碾坊磨成面粉,為臘月二十八蒸饅頭做準備,吃了五谷做的饅頭,寓意來年五谷豐登。
三,送親禮。有的地方在臘月二十五這天要去送親,也就是出嫁的女兒和女婿要一起回娘家,給父母送年禮。特別是女兒出嫁頭一年,不管路途多遠都要回去娘家。俗語說:“臘月二十五,老親迎女婿”。在過去農村的認知中,結婚前三年為新親,非常的重要,要在臘月十六就開始送年禮,而成婚三年以上的稱為老親,送節禮要到臘月二十五才開始。其實,送年禮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間,現在很多的夫妻一般都是在大年初二才回去,不過在之前,人們都會選擇在臘月廿五這一天,因為這個時間正是家家戶戶都在購置年貨的時間,早一點把年禮送到娘家,也就省得娘家再花錢購買。
四,貼窗花。有地方民間諺語:“年到二十五,忙傻新媳婦,剪個窗花五個瓣,剪只喜鵲叫喳喳,剪個福字頭朝下,剪個娃娃笑哈哈。臘月二十五家家戶戶絞剪紙,貼窗花,漂漂亮亮的迎新年。”所以在臘月二十三祭了灶,臘月二十四掃完了房子之后,家中煥然一新,這個時候就該糊窗戶了。將舊的窗戶紙撕掉,就是將去年的不順心撕掉,新糊上的窗戶,就是來年的新盼頭。糊完窗戶紙就可以貼窗花了,先貼福字,寓意福到了,之后再貼各種美好寓意的窗花。
五,照田蠶。在江南一帶的,把臘月二十五這一天稱為“照田蠶”、 “燒田財”,再過去田地就是人們的財富,所以在新的一年到來之前也要讓天地有一個好的兆頭,所以人們會在長桿上綁上火炬,用火焰來占卜新年,如果火焰燒的旺則預示著來年會是一個豐收的年頭。
六,送舊年。臘月二十五這天,在農村有送舊年的習俗,送舊年是指將剛撕下的窗花,門上的舊春聯等等,拿到院子里用香火點燃燒掉,并祈求神佛保佑順利送走舊年,降福新年。
小編有話說:在小編小的時候,母親做豆腐的時候,父親在旁邊幫忙燒火、過濾豆渣,而我們這群小孩子就等著豆腐點鹵之后,吃最新鮮的豆腐腦,放點香油、鹽、醬油還有辣椒。就是一個簡單卻很美味的家庭美食了,自己家中做的豆腐總是很有豆子的味道,還有著漿水的那種干澀,這才是真正的豆腐。
照田蠶的習俗照田蠶的習俗如下:
其實照田蠶,也被稱之為“燒田蠶”、“照田蠶”、“燒田財”,是在江南一帶民間非常流行的一種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在田里進行燒田活動,看著火苗的不斷燃燒,它也代表著祈福田地越燒越旺。
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這項活動反映了中國勞動人民樸素的審美情趣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大人明知有稻柴把被小孩偷去了燒田,損失了些,也不會怪罪,頂多是可有可無地嗔叨下。其實這些就是百姓對于來年有個良好的期盼,更是一種良好的精神寄托。
照田蠶習俗的起源:
關于照田蠶習俗的形成,源于火焚燒田間的殘藁宿草,以利化草為肥和殺除害蟲并提高田地翻耕效率。中唐以后太湖以東地區開發,火耕逐漸廢除,但由于積養下來的習慣,田間放火焚燒雖在生產日程安排的項目單上逐漸被抹去,但卻以一種歲時節日娛樂活動的形式殘留下來,逐漸轉變為一種固定的歲時民俗活動。
明清時期,照田蠶主要流行于江浙一帶,其他地區也有,如道光湖南《永州府志》、光緒《荊州府志》均有“照田蠶”記載。“田蠶”也寫作“田財”,或直接針對害蟲,如弘治《上海志》說:“鄉人秉高炬,謂照麻蟲。”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照田蠶(照田蠶張曉風)”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照田蠶(照田蠶張曉風)
本文地址:
/qiqubaike/7306.html
標簽: 照田蠶(照田蠶張曉風)
- 上一篇:
- 下一篇: 臨江之麋(臨江之麋的體裁是什么)
- 熱門文章
- 隨機tag
-
白白胖胖70子(白白胖胖后面怎么接) 明朝太監汪直(明朝太監汪直有老婆嗎) 月如事件(月如事件是啥) 日本申奧賄賂丑聞 來日方長的意思(前途似海 中國最聰明的小鎮(中國最聰明的人聚集在哪 是哪三個(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 中國最值錢公房(中國最值錢房子) 中國尼泊爾共有(頂峰位于中國境內) 營川墜龍事件(民間故事奇聞異事) 中國最傻富豪(中國最慘的富豪) 中國最北邊準確(中國最北端位置) 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 史上十大最致命化學武器讓人類尸骨無存 身價2.4億盧布(被印度人奉為神牛) 關于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故事100篇) 尼羅河全長6670公里(古埃及文明發祥地 貓頭鷹人(貓頭鷹人格) 鐵T是什么意思啊 耄耋之年是什么意思(耄耋之年是什么意思解 怎樣測名字的分數(怎樣測姓名得多少分) 風云變色(風云變幻) 世界上最帥的哥誰(世界上最帥的哥哥是誰) 高鐵能能帶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