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秉鑒(伍秉鑒百度百科)
xj
2023-04-01
伍秉鑒
伍秉鑒(1769—1843年),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生于廣州。清代廣州十三行商人,廣州的世界首富。[1][2]2001年,美國《華爾街日報》統計了1000年來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國人入選,伍秉鑒就是其中之一。道光十四年(1834年),伍秉鑒的私人資產已達2600萬銀元。[1][2]
伍秉鑒財產的形式很多,不光是銀子,還有自己的企業,這個企業叫“怡和行”,做中西貿易,主要經營絲織品、茶葉和瓷器。他立足廣州,主要是跟英國人做貿易,同時又把產業放大到國外,甚至債務也放到國外,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債權人。他也像中國普通的地主一樣,在國內買了大量的田產、宅院、茶園、店鋪,甚至讓銀子變成資本,到美國投資鐵路、證券和保險業務。伍秉鑒的怡和行一度成為世界級的跨國財團。[1][2]
中文名
伍秉鑒
外文名
Howqua
別名
伍敦元
國籍
清朝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廣東廣州黃埔府
出生日期
1769年
逝世日期
1843年9月4日
職業
商人、慈善家
信仰
儒家
主要成就
成為世界首富
祖籍
福建泉州
資產
約2800萬兩白銀
熱點關注
解讀 這個福建人曾是世界的首富,卻身份卑微,下場凄慘……
他是美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國人,甚至馬克思也曾在專著中提到他的名字,2001年《華爾街日報》統計出千年世界上最富有TOP50榜單,其中有6個中國人,他就是其中一個。...
職業: 貿易人
資產: 約2800萬兩(當時美國最富有的人也只有700萬兩)
成名原因: 在他那個時期最富有的商人
伍秉鑒的先祖在福建是從事種茶葉的,在康熙初年由福建泉州遷至廣東廣州,家族從事的還是廣東與福建之間茶葉的買賣。到了第五代的伍國瑩是伍秉鑒的父親,伍國瑩曾在廣州首富潘振承家中做賬房。1783年,伍國瑩就開始參與經營的商行叫做元順行。1792年,伍國瑩把業務交給了兒子伍秉鈞,伍秉鈞接過這個行務以后就正式創辦了怡和行,伍秉鈞在35歲的時候病逝,他的弟弟伍秉鑒接手了怡和行,這一年是1801年,伍秉鑒把怡和行做大做強[2]。伍秉鑒是允許與外國人交易絲綢和瓷器的少數中國商人之一。伍秉鑒家只接受白銀的付款;他們并不是所有的外國商品都想要。伍秉鑒借出大量的數目給外國商人(每次百萬銀元)以交換部分的船只出貨。他也是公認的慈善家,捐贈第一個鴉片戰爭后的一百一十萬兩賠款的銀元。在那個時期,伍秉鑒名聲遠播,他的肖像仍然在一些和他有過生意來往的Salem,Mass.,and Newport, R.I.-美國人建造的官邸懸掛著。
傳奇人生
世界首富伍秉鑒,2001年在美國《華爾街日報》(亞洲版)刊登了一個《縱橫一千年》的專輯,統計出了上幾個世紀世界上最富有的50個人。其中,有六位華人入選,他們分別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劉瑾、和珅、伍秉鑒和宋子文。這六個人中,又唯獨伍秉鑒是以純粹的商人身份出現,所以伍秉鑒也是人們最關注的焦點[3]。
伍秉鑒(1769~1843年),字成之,號平湖,別名敦元、忠誠、慶昌,祖籍福建。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廣東,開始經商。到伍秉鑒的父親伍國瑩時,伍家開始參與對外貿易。1783年,伍國宗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怡和行,并為自己起了一個商名叫“浩官”。該商名一直為其子孫所沿用,成為19世紀前期國際商界一個響亮的名字。1801年,32歲的伍秉鑒接手了怡和行的業務,伍家的事業也開始快速崛起,伍秉鑒成為了廣州行商的領頭人——總商。在經營方面,伍秉鑒同歐美各國的重要客戶都建立了緊密的聯系,并依靠超前的經營理念在對外貿易中迅速崛起。伍秉鑒不但在國內擁有地產、房產、茶園、店鋪等,而且他還大膽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進行鐵路投資、證券交易并涉足保險業務等領域,同時他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債權人,東印度公司有時資金周轉不靈,常向伍家借貸。正因為如此,伍秉鑒在當時西方商界享有極高的知名度,成了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曾被一些西方學者稱之為“天下第一大富翁”。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盡管伍秉鑒曾向朝廷捐巨款換得了三品頂戴,但這絲毫不能拯救他的事業,他不得不一次次向清政府獻出巨額財富以求得短暫的安寧。1843年,伍秉鑒在中國的動亂中病逝于廣州,享年74歲。伍家所積累的財富是驚人的。據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計,他們的財產已有2600萬銀元,按照國際銀價換算,這個數目相當于今天的50億元人民幣。而且,伍家在珠江岸邊的豪宅,據說可與《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媲美。
歷史背景
1834年的中國,出了位世界首富。
1686年春,廣東巡撫李士禎在廣州頒布了一項公告,宣布凡是“身家殷實”之人,只要每年繳納一定的白銀,就可作為“官商”包攬對外貿易。令李士禎想不到的是,這一公告竟會在以后的歲月里為中國催生出一位世界首富。壟斷清朝海上外貿,廣州十三行成為暴富群體。
17世紀后期,康熙皇帝暫時放寬了海禁政策,來華從事貿易的外國商人日益增多。于是,廣東地方政府于1686年招募了13家較有實力的行商,指定他們與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并代海關征繳關稅。從此,近代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廣州十三行”誕生了。在以后的發展中,這些行商因辦事效率高、應變能力強和誠實守信而深受外商歡迎。
共4張
清朝官員巡視十三行商館區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朝下令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僅保留廣州一地作為對外通商港口。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直接促使廣州十三行成為當時中國唯一合法的“外貿特區”,從而給行商們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在此后的100年中,廣東十三行竟向清朝政府提供了40%的關稅收入。
商業創舉
廣東十三行
在中國歷史上曾有一個“廣東十三行”,今天幾乎不為人知。但就是這個被忽視的商人群體,曾經營了大清王朝全盛時期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一度活躍在中西貿易的舞臺上。當時,這些中國商人被西方世界認為是18世紀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所謂的“十三行”,實際只是一個統稱,并非是13家,多時可達幾十家,少時則只有4家。但由于它享有壟斷清朝海上對外貿易的特權,凡是外商購買茶葉、絲綢等國貨,或銷售洋貨進入內地,都必須經過這一特殊的組織,故“廣東十三行”逐漸成為與兩淮的鹽商、山西的晉商并立的行商集團。
在財富不斷積累的過程中,“廣東十三行”中也涌現出了一批豪商巨富,如潘振承、潘有度、盧文錦、伍秉鑒、葉上林等,以至于當時就流傳有“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的說法。在現在看來,這些行商無疑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怡和行
十三行中的怡和行,更因其主人伍秉鑒而揚名天下。伍秉鑒是個商業奇才,在他經營怡和行時,同歐美各國的重要客戶都建立了緊密的聯系。他既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官商,又懂得依靠西方商人的貿易發財致富。他的商行在當時同外商聯系最為緊密,可以在東印度公司、散商和美商中左右逢源。在1834年以前,伍家與英商和美商每年貿易額達數百萬兩白銀,伍秉鑒還是東印度公司的“銀行家”和最大債權人。正因為如此,伍秉鑒在當時西方商界享有極高的知名度,一些西方學者更稱他是“天下第一大富翁”。
在產業經營方面,伍秉鑒不僅在國內擁有地產、房產、茶園、店鋪等,還大膽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進行鐵路投資、證券交易,甚至涉足保險業務等領域,使怡和行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跨國財團。
國際聲譽
伍秉鑒在西方商人的眼里享有不錯的名聲,眾多關于伍秉鑒的趣聞逸事也在當時外商中流傳甚廣。其中一個故事,使他成了中國商人慷慨大方的象征。
據說當時一個美國波士頓商人與伍秉鑒合作經營了一項生意,但由于經營不善,欠了伍秉鑒7.2萬銀元的債務。然而他又一直沒有能力償還這筆欠款,故也無法回到美國。伍秉鑒知道此事后,并沒有為難這個商人,而是叫人把借據拿出來,對波士頓商人說:“你是我的第一號‘老友’,你是一個最誠實的人,只不過不走運。”說完,他就把借據撕個粉碎,并向對方表示他們之間的賬目已經結清,對方可以隨時離開廣州回國。
伍秉鑒這個驚人的舉動,讓伍浩官的豪爽名聲在美國膾炙人口達半個世紀之久。當然,伍家所積累的財富也令人吃驚。據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計,他們的財產已有2600萬銀元(相當于今天的50億元人民幣),成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建在當時珠江岸邊的伍家豪宅,據說可與《紅樓夢》中的大觀園相媲美。
在美國歷史上,曾有一位留下八位數遺產的“千萬富翁”,他就是1848年去世的當年美國首富約翰·雅各布·阿斯特?!鞍⑶f”死的時候,遺產估計有2000-3000萬美元。而阿斯特混成美國首富,靠的就是和當時的大清朝做買賣。他其中的一個重要貿易伙伴,就是當時富可敵國的伍秉鑒。
愛國助國
禁煙運動
從史料上看,伍家的怡和行向來做的是正經生意,茶葉貿易是伍家最主要的業務。但是,一些伍家擔保的外國商人為了牟取暴利,往往夾帶鴉片。一方是朝廷官府,一方是多年來貿易往來的生意伙伴,兩邊都得罪不起。因此,他必須盡自己的全力化解這次危機。
三天后,伍紹榮將外商上繳的1037箱鴉片交給林則徐,希望能就此結案。但是,林則徐認定這1037箱鴉片是十三行行商與英商串通一氣欺騙官府。3月23日,林則徐派人鎖拿伍紹榮等人到欽差大臣行轅審訊,伍家再次妥協,表示愿以家資報效。但是,林則徐下令將伍紹榮革去職銜,逮捕入獄。經過此番折騰,伍秉鑒顏面盡失,斯文掃地。
捐資救國
1840年6月,英國遠征軍封鎖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據一位美國商人的記錄,伍秉鑒當時“被嚇得癱倒在地”。他爭取和平解決鴉片問題的努力徹底失敗了。伍秉鑒清楚地知道,英國發動這場戰爭的根源,正是不滿十三行壟斷貿易,一旦英國獲勝,毫無疑問,十三行的獨特地位將被迫喪失。
伍家,甚至其他行商,都為這場戰爭貢獻了巨額的財富。戰爭甫一開始,伍秉鑒和十三行的行商們就積極募捐,出資修建堡壘、建造戰船、制作大炮??v然如此,清朝政府仍全線潰敗。1841年5月,英軍長驅直入兵臨廣州城下時,奕山統領的清軍部隊無力亦無心抵抗,于是想出了一條計策———令行商前往調停。廣州城外,奉命行事的伍紹榮與英軍首領義律展開了討價還價。最終,雙方簽訂《廣州和約》,按協議,清軍退出廣州城外60里,并于一個星期內交出600萬元賠款;英軍則退至虎門炮臺以外。這600萬元巨款,有三分之一由十三行商人出資,其中伍秉鑒所出最多,計110萬元。
遺憾的是,這次贖城之舉沒有給伍秉鑒們帶來榮譽和感激,而是更多的非議。從戰爭一開始,跟洋人做生意打交道的行商,就被國人涂上了“漢奸”的陰影。不管他們捐獻多少銀兩,也抹不去這個影子。
1842年,鴉片戰爭以中國戰敗結束。在戰敗賠款中,伍家被勒繳100萬元,行商公所認繳134萬元,其他行商攤派66萬元。
沒落發展
身死家敗
作為封建王朝沒落時期的一名富商,伍秉鑒所積累的財富注定不會長久。就在他的跨國財團達到鼎盛時,一股暗流正悄然涌動。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盡管伍秉鑒曾向朝廷捐巨款換得了三品頂戴,但這絲毫不能拯救他的事業。由于伍秉鑒包庇外商走私鴉片,他曾遭到林則徐多次訓斥和懲戒,還不得不一次次向清政府獻出巨額財富以求得短暫的安寧。《南京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在1843年下令行商償還300萬銀元的外商債務,而伍秉鑒一人就承擔了100萬銀元。也就是在這一年,伍秉鑒病逝于廣州。
伍秉鑒死后,曾經富甲天下的廣東十三行開始逐漸沒落。許多行商在清政府的榨取下紛紛破產。更致命的是,隨著五口通商的實行,廣東喪失了在外貿方面的優勢,廣東十三行所享有的特權也隨之結束。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后,又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降臨到十三行街,終于使這些具有100多年歷史的商館徹底化為灰燼。
凄涼晚景
據伍秉鑒自己估算,在戰爭中,伍家損失了不下200萬兩白銀。但這筆數字,對于這位號稱擁有2600萬兩的世界首富來說,并不至于傷筋動骨。況且,深謀遠慮的伍秉鑒早把生意拓展到了海外,行商生意已不是伍家唯一的生命線。然而,此時的伍秉鑒,卻已是心灰意冷。
1842年12月23日,他寫信給在馬薩諸塞州的美國友人J·P·Cushing說,若不是年紀太大,經不起漂洋過海的折騰,他實在十分想移居美國,通篇愴然難禁之情。1843年9月,風燭殘年的一代世界首富伍秉鑒,溘然長逝,終年74歲。
[img]清朝時期的世界首富伍秉鑒,巔峰時他的財富究竟有多少?清朝時期的世界首富伍秉鑒,清朝史記中曾經記載,1834年是他事業的巔峰時期,他的私人資產已達2600萬銀元,折合成白銀便是大約2000萬白銀,而當時清政府一整年的財政收入也不過才4000萬兩白銀!用富可敵國來形容他都不為過。
伍秉鑒不僅僅是清朝首富,而且是當時的世界首富。因為在2001年,美國有一份報紙叫《華爾街日報》 ,它當時統計了1000年以來世界上最富有的50個人,這50個人里面有6個中國人,其中一位就是伍秉鑒。
伍秉鑒出生于福建,從他祖上開始就一直從商,所以從小就耳聞目染,精通經商之道。伍秉鑒的父親伍國宗在廣州成立怡和行 ,于是他就一直跟在他父親后面幫他打理生意,直到32歲的時候,伍秉鑒接手了怡和行的事業。 當時的大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只保留了廣州作為當時的通商口岸,所以當時的所有的外貿特權都落入了“廣州十三行” 這個商業組織的手中,伍秉鑒十分幸運,因為他是這個廣州十三行的商會會長,憑著這些有利條件,伍秉鑒開始在國內大量購置地產、房產、茶園、店鋪,個人財富迅速增加。嘗到甜頭之后,伍秉鑒更加膽大,他將自己的生意投資到了海外,不僅在美國投資鐵路,而且參與美國的證券交易 、保險等金融業務。當時英國最大的銀行“英國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債權人就是伍秉鑒,可見他的財富不是常人能夠想象的。
說到伍秉鑒的財富,都不提一下他的伍家豪宅,伍家豪宅的占地面積有800多畝,而我們現在的北京故宮,也就是當時清政府的皇宮占地面積也就1080畝,這樣對比下來,伍家豪宅是可以與皇宮相媲美的。但是好景不長,鴉片戰爭爆發之后,政府停止了中西貿易,關閉了廣州的通商口岸,使得伍秉鑒怡和行的生意損失慘重,一蹶不振。
伍秉鑒為何可以在粵商中脫穎而出成就世界首富?伍秉鑒是福建人,生于廣州。他的父親伍國瑩曾是十三行總商潘啟官的賬房先生。伍秉鑒所創立的怡和行,以及積累的巨額財富一直是個謎。
清代的怡和行具有很大的生意,嘉慶年間他接辦其兄伍秉鈞的行務,進而為十三行首席行商。
后來清朝政府改革行商制度,他與盧文錦同任總商,進而成為總商之首。
伍秉鑒到1834年時,宣稱有資產2600萬元,富甲天下。
西方學者稱其為“世界上最大的商業資財,天下第一大富翁”,可以說是一個跨國大財團,在西方商界享有相當高的知名度。
清朝初年,繼續延用明朝的海禁政策,安海這個出入口被封起來了。這就是伍家離開安海的背景。伍秉鑒的家族是一個有濃厚商業意識的家族,他的祖輩曾經在康熙年間就移居廣州謀生。
其實,當年伍家最有商業頭腦的是伍秉鈞,他偏偏比較短命,伍家最終選擇了伍秉鑒成為“怡和行”新的掌門人。
事實上,很多人并沒有看好伍秉鑒,有人甚至斷言,怡和行會敗在伍秉鑒身上。
那么,為什么后來伍秉鑒成為了世界首富呢?主要還是這么四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吝嗇,可能是伍秉鑒的“專利”,為了省錢他居然給妻子買假首飾,但伍秉鑒卻曾經給他的美國義子約翰·福布斯50萬銀元,幫助他創立了旗昌洋行。類似于這樣的慷慨之舉,在外商中廣為流傳。
外國有個“高老頭”,中國有個伍秉鑒,這兩個商人雖然國籍不同,語言不同,但在吝惜財物方面卻是那樣酷似,就像是一個模子倒出來的。
從牙商發展到行商的伍秉鑒,經常從國內長途販運批發商手中購買大批生絲,托付給由他選準的外商,運到加爾各答去銷售,又從那里購買大批英國貨運回廣州,從中牟取利潤,終于積累了巨額的商業資本,變成了暴發戶。
看來,伍秉鑒確實很會做生意,但是,吝嗇才是伍秉鑒的“專利”。
有人形容吝嗇時,常說:一分錢掰作兩半用。伍秉鑒的吝嗇不是這樣的。為什么要把一分錢掰作兩半用呢?
有一個故事很有意思。
某天,伍秉鑒的妻子李慧蘭,發現她身上的首飾和匣子里的首飾都不翼而飛,便趕忙跑去準備告訴夫君。
伍秉鑒這時從外面回來了,給她帶回來一些不知從哪買的假首飾。
而那些真首飾,則早被他收撿起來,也不知派什么用場了。
李慧蘭氣得直哭,她把那些膺品扔得滿地都是。伍秉鑒默默站在那里,似乎自知理缺。其實,他是在想,自己總有一天會說服她的。
伍秉鑒站了一會,想起什么,又在地上把那些假玩意一個不漏地撿起來,然后走出去了。
李慧蘭以為自己的夫君可能是改變主意,要把真首飾替她拿回來。
不料伍秉鑒是認為這些假玩意,扔了實在可惜,又拿去退給了賣主。
當時流傳有“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的說法。
32歲的伍秉鑒就接手了怡和行的業務,伍家的事業也開始快速崛起,伍秉鑒成為了十三行行商們的領頭人總商。
伍秉鑒是一位商業奇才,在他經營怡和行時,同歐美各國的重要客戶都建立了緊密的聯系。他既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官商,又懂得依靠西方商人的貿易發財致富。
事實上,他的商行同外商聯系最為緊密,他可以在東印度公司、散商和美商中左右逢源。
伍秉鑒還曾經給他的美國義子約翰·福布斯50萬銀元,幫助他創立了旗昌洋行。此人日后成為美國著名的鐵路大王。
類似于這樣的慷慨之舉,在外商中廣為流傳。
在很多外商看來,伍秉鑒已經成為財富的化身,他的商名“浩官”,也成了發財致富的同義詞,連美國波士頓的一艘商船,也以冠上了“浩官號”的名稱而自豪。
但像伍秉鑒這樣的官商,在清朝皇帝和百官眼中,只不過是可隨意盤剝的商人,朝廷和地方官員不斷尋找各種借口,迫使行商們“主動報效”或“認捐”。
伍秉鑒對官吏借端勒索非常頭痛。又一次,他承保的一艘公司船,被海關官吏發現有兩對表未納稅。
他企圖繳180元了事,海關監督卻罰他納稅50倍。說明伍家這時已成為官吏勒索的目標。
只是當時還是伍氏家族的全盛期。伍秉鑒與受昌、紹榮父子在前人創業的基礎上,極大地擴張了伍怡和的家業,成為富甲天下的豪商。但是伍秉鑒已經覺得心力憔悴,已經開始培養繼承人了!
其二、伍秉鑒非常重視家族企業繼承人的培養和鍛煉,自己五十多歲就主動退休了!
嘉慶年間,伍秉鑒就已經列為總商之首,登上首席行商的位置。后來,為了表明他的實際領導權,他曾召集全體行商來處理一艘散商船的棉花交易。
此后數十年間,他一直居于行商首領的地位。
道光年間,伍秉鑒為了避免怡和行務的操勞、公行事務的閑擾和清朝官吏的勒索,確保伍氏家業的綿延,多次謀求擺脫行商身份,物色子弟代充。
但當時行商退休也成了清朝官府勒索的財源,最后他還是通知公司,怡和行務今后將由他的第四子伍受昌來管理。
從此,伍秉鑒告老,由其四子伍受昌繼承行務和公行總商。1833年伍受昌病逝,由五子伍崇曜接任行商和總商。
伍受昌聘任總商的這一段時間,實際上伍秉鑒仍掌握著怡和行行務,以及公行的實權。
伍家與英、美商家每年貿易額達數百萬。伍秉鑒是英公司的“銀行家”和最大債權人。
英國的公司管理者在每年結束廣州的交易,前往澳門暫住時,往往將存款和金銀交伍秉鑒保管。
其公司有時資金周轉不靈,也向伍家借貸。同美商關系更為密切。1834年英公司退出廣州貿易以后,伍家也退出與其他外商的一切貿易,只同美商旗昌行合作,由旗昌洋行將其貨物運銷歐美、印度各國。
伍怡和標記的茶葉,在美國可以賣得高價。此時的伍秉鑒被公認為是19世紀上半葉最富有的外貿商人。
首富想退休,為何退不了?
要知道,以首富之身而能避免超級風雨,自古至今都是少有的。
縱觀歷史,首富的交椅,還真是不好坐的。
1826年,這一年是大清帝國道光六年,一位不僅在帝國內部,且被當時的西方人敬奉為傳奇人物,也就是58歲的帝國首富伍秉鑒在廣州宣布:老爺子我,要退休了。
伍秉鑒的祖上從清朝初期移居到了廣州,到了伍秉鑒本人已是移民的第六代。此前,伍秉鑒的祖上一直默默無聞,一直到了伍秉鑒的父親伍國瑩,伍家才開始參與對外貿易。
經商一定要講究:天時地利。1757年,清廷宣布僅保留粵海關一口對外通商,并且這種對外貿易的特權,還被清政府所特許經營的少數商行壟斷把持,這也就是后來俗稱的廣州“十三行”。
少數幾家商行,壟斷了整個大清帝國的對外貿易,其中的利潤空間可想而知。
伍秉鑒所接手經營的怡和洋行,作為十三行的重要代表,通過經營茶葉出口等壟斷性貿易,由此開始迅速崛起。
帝國的巨富新星,冉冉升起。商海廝殺中,做任何生意,都比不上做壟斷生意來得有“錢景”。在聯合官府進行壟斷經營多年后,伍秉鑒的生意擴張到了全世界。
錢袋子,用得著是寶,用不著是草。
由于誠信經營,待人厚道,伍秉鑒的商業帝國迅速擴大,并且他的商業口碑也在世界范圍廣為流傳。
美國學者特拉維斯·黑尼斯三世、弗蘭克·薩奈羅對此,表示到1834年,伍秉鑒不僅是廣州行商最重要的成員,而且可能是那個時候世界上的首富。
每年的世界富豪排行榜公布后,中國人以能夠占據一席之地為豪,都不奢望能名列前茅。
殊不知,早在19世紀前期,就有一個中國商人坐上了世界首富的交椅。
他就是伍秉鑒。他曾統計自己家產約2600萬兩銀子,而當時美國首富的資產大約為700萬兩。如此規模的財富,是伍秉鑒親手在幾十年內實現的。
事實上,大凡暴富者,都不是市場規律能夠解釋的,伍秉鑒的暴富就是建立在清朝中期以后的行商外貿之上。
伍秉鑒深知其中的厲害關系,所以很早就有退休的思想準備。
其三、伍秉鑒的怡和行曾經一度躍升為世界級的跨國財團,成為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債權人,其資本涉足美國的鐵路、證券乃至保險業務,他的一句話就能夠成就兩位世界首富。
32歲的伍秉鑒接手怡和行,這一年是1801年。怡和行在伍秉鑒手中迅速壯大,成為了十三行的總商。伍秉鑒的經商訣竅在哪里?
他講究快速投資!
伍秉鑒將怡和行主營業務絲織品、茶葉和瓷器交易的不菲收益,迅速資本化,大規模地置辦田產、宅院、茶園、店鋪。
他還到國外投資,借貸給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為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債權人,其資本甚至涉足美國勃興的鐵路、證券乃至保險業務。
因此,伍秉鑒的怡和行一度躍升為世界級的跨國財團。同時,伍秉鑒經商誠信,恪守商譽,具有超前的品牌意識。
據說,福布斯在中國最大的收獲是認了一個干爹,這干爹就是伍秉鑒。鴉片戰爭結束之后,福布斯回美國時,口袋里揣了50萬銀元,這是伍秉鑒給他干兒子的,這筆錢是放債,還是投資,或者是饋贈,咱們不得而知。
福布斯拿這筆錢做了什么?
修鐵路!當時美國的鐵路熱剛剛開始出現,鐵路則是美國經濟起飛的火車頭。美國有一歷史學家講過福布斯和美國鐵路的關系,就像華盛頓與美國的關系。
在人們的想象之中,商界強人應該是雷厲風行,甚至有點獨斷專行的。
伍秉鑒的性格并非如此,洋人說伍秉鑒“天生有懦弱的性格”。
有一些商人善于與人交往,談話時妙趣橫生,富有感染力,伍秉鑒也不是這樣的人,他性格嚴謹,不茍言笑,有人說他“一輩子只講一句笑話,按伍秉鑒的性格來說,他是個不太受歡迎的人。
但事實上,無論是中國行商。還是西洋商人,對伍秉鑒都很信任,很多商人跟伍秉鑒建立起長久的友誼,以及比較牢固的合作關系。伍秉鑒的人際交往秘籍說來很簡單,就是誠實守信和慷慨大度。
有一次,某外國商行按約定,運一批棉花到廣州,到港后人們發現是陳貨,行商不愿接收,最后伍秉鑒卻收購了這批棉花。
有人認為這是伍秉鑒畏懼洋人,實際上伍秉鑒正是憑借這種看起來吃虧的態度,與洋商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
一位與伍秉鑒合作的美國商人因經營不善,欠下72000元債務,無法回國。
那時所說的“元”是銀元,一艘中等遠洋貨輪攜帶的貨物不過10萬元左右,7萬元是一筆巨款。
伍秉鑒卻對這位商人說,你是個誠實的人,只是你不走運,他拿出借據后,就撕毀了,跟這位商人說我們之間的賬目已經結清了!
事實上,他的一句話成就兩位世界首富。
美國《華爾街日報》統計了一千年來世界上最富有的50位商人。中國商人伍秉鑒和美國商人阿斯特都名列其中。
據資料顯示,伍秉鑒的最高財富為白銀2600萬兩,阿斯特的最高財富折白銀2300萬兩。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他們兩人先后成為清朝道光年間的世界首富。而這兩位世界首富成功皆因為一句話。
伍秉鑒32歲那年從父親手里接管了怡和行。怡和行是當時廣東有名的“十三行”之一,其經營范圍涉及錢莊、地產、房產、茶園、店鋪等。
伍秉鑒沿用父親“伍浩官”的商名,誠信經營,扶貧濟困。
有一天,阿斯特因缺少押金,而找伍秉鑒幫忙,他承若可以付給伍秉鑒利息,并且,他會一直留在廣州,直到貨款從美國帶回來。
伍秉鑒想了想,便同意了阿斯特的要求。其實,伍秉鑒這一招兒,確實是一步險棋。因為,阿斯特既沒有擔保,在廣東也沒有其他生意。
如果阿斯特是個騙子,那么,伍秉鑒將失去5000擔的茶葉,而這五千擔的茶葉就是7.2萬兩白銀。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不過,伍秉鑒很欣賞阿斯特的膽略,同時,也很愿意拓展在美國的茶葉市場。所以,他決定冒這個險。但是這次,伍秉鑒確實是栽跟頭了。
阿斯特因為經營不善,茶葉生意虧本了。
最后,伍秉鑒卻對這位商人說,你是個誠實的人,只是你不走運,他最后拿出借據后,就撕毀了。
事實上,伍秉鑒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種商道精神。在這種精神的感染和影響下,后來,阿斯特的生意越做越大,很快也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一句話成就了兩位世界首富。而這句話展示了一位商人幫貧濟困、至誠至信的美德。
其實,美德不僅僅決定一個人的品質,同時,也決定了人生的成敗。伍秉鑒的美德感動了阿斯特,也成就了阿斯特,當然也成就了伍秉鑒自己的美名。
伍秉鑒的父親伍國瑩成為行商時,太平洋另一邊,一個地區剛剛擺脫英國的統治,成為獨立國家,這就是美國。
今天的美國是世界頭號強國,但剛獨立時它的情形跟現在完全不一樣,國土小,人口少,在國際上毫無聲望。
為了支付獨立戰爭的軍費,各州大量發行紙幣,通貨膨脹,國庫空虛。英國對美國實行貿易禁運,歐洲各國大都站在英國一方。西班牙封鎖了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河口。
只有法國勉強向美國開放了西印度群島的幾個港口,但僅允許60噸以下的船出入。
傳統行商的業務范圍僅限于貿易業,伍秉鑒憑借他的過人眼光,從貿易領域拓展到投資領域,他在英、美、印度等地都有投資,這讓怡和行成為一個跨國商業集團。
由于伍秉鑒投資有方,他去世后半個多世紀,美國人的旗昌洋行,仍然每年向伍家支付幾萬元利息。19世紀這是不小的一筆錢,一個家庭僅憑這筆利息,就足以維持體面生活。
美國商人威廉·亨特初到廣州時,還不到20歲,伍秉鑒對他很照顧。亨特在《廣州番鬼錄》一書中說,那些外國商人們經常討論伍秉鑒到底有多少錢。
事實上,在英美商人眼中,伍秉鑒已經是個世界級的神奇人物。
其四、伍秉鑒確實有錢,他的家產有2600萬兩銀子之多,他是商業奇才,其商業發展領域不拘于國內,而是放眼于大洋彼岸,想建立世界性的商業帝國,使怡和行成為了真正的國際財團
2001年,伍秉鑒被華爾街日報亞洲版列為1000年來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之一。
此次,一共有6名中國人上榜,分別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劉瑾、和坤、伍秉鑒等人。
這6人之中,唯獨伍秉鑒是商人出身,與其他5位相比,伍秉鑒知名度低了不少,甚至到現在知道他的人也不多。
他在廣州出生,出身于經商之家。從小自學成才,可謂是當時一代有名的貿易家,慈善家。
伍秉鑒究竟有多少財產,是大家常常談論的話題;但有一次,因提到他在稻田、房產、店鋪、錢莊,以及在美國、英國船上的貨物等各種各樣的投資,在1834年,他計算了一下,共約值2600萬元。
這里的2600萬元的“元”,多被解釋為一兩銀子,據恒慕義主編的清代名人傳略,這里的“元”應為西班牙銀圓,后期稱“鷹洋”。
后來,在歐美多國,找到保存下來的伍秉鑒的畫像,可見伍秉鑒在海外口碑不錯,有其深遠的影響。伍秉鑒是廣東十三行之首,當年十三行被稱為“天子南庫”。
伍秉鑒主張聚海資,興海貿。他積極與歐美各國建立合作關系,發展海外貿易,并通過國際貿易與海外投資的行為,讓世界了解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度。
廣州文化公園至珠海南路一帶的廣州西關,曾是清朝晚期中國對外貿易的中心,也就是清朝十三行的所在地。
當年,清政府招募新的商人加入十三行之際,伍秉鑒的父親伍國瑩,邁出家族發展史上最為重要的一步,他創辦怡和行,專門代理洋船生意,以及代替清朝海關向各國洋船征稅。
伍國瑩利用這一有利契機,大力經營怡和行,為伍秉鑒開創輝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伍秉鑒接任怡和行。初出茅廬的他備受質疑,但事實證明,伍秉鑒比他的父親更具有經商的天賦。他的成功離不開他高人一等的識人之術,以及細水長流的公關策略。
為保證茶葉的質量,伍秉鑒從茶葉的源頭抓起,專門派人到福建等地的茶園全程監督,并用自己的船隊將茶葉運回。
多年的苦心經營終有回報,在國外只要是“怡和行”商標的茶葉,都被鑒定為質量上乘的茶葉。
嘉慶年間,伍秉鑒的怡和行取代了同文行,而成為了廣州十三行的總商。
事實上,伍秉鑒是商業奇才,他的商業發展領域不拘于國內,還放眼于大洋彼岸,欲建立世界性的商業帝國,使怡和行成為真正的國際財團。
他與歐洲、美洲的重要客戶保持著友好關系,其在海外的許多客戶。
其實,伍秉鑒也是走官商之道,向清廷及地方官賄賂、捐輸,換取官銜和官職。此外。他與外商關系密切,對外貿易額每年達數百萬兩之多。
伍秉鑒出生在商人世家,從小耳濡目染,很有商業天賦。
在他的帶領下,怡和行的業務迅速崛起,不僅將他父親手中的客戶延續了下來,還同歐美各國建立起了緊密聯系,因此他的生意也是越做越大。
他不僅在國內大力發展茶葉產業,還大力投資房地產行業,是洋人眼中的第一大富翁。
以至于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出現資金周轉不靈的時候,第一個就會向這位來自中國的首富求助,而伍氏家族也成為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債權人。
但作為封建時代的特權商人,在國內權宦的眼中,伍秉鑒只不過是一個工具。清朝實行捐納制度,伍秉鑒也拿出大筆銀子報效清政府,弄了個三品頂戴,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官商。
此外,他還憑借著對外貿易的有利條件,與外商、外國駐華代表保持著密切的關系。
此時的伍秉鑒,事實上已經躋身世界首富的行列。
伍秉鑒出任總商數十年,一直居于行商的領袖地位。伍家同倫敦大銀行家拜令兄弟公司也有商業往來。
據說,伍秉鑒通過福布斯在鐵路股票上投資接近50萬元,使福布斯成為橫跨北美大陸最有名的鐵路大亨。
伍家的怡和行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跨國財團。伍秉鑒在西方世界有重大的影響。
亨特在獲悉伍秉鑒去世時說,這位舉世聞名的公行最后的頭人,于1843年9月4日卒于廣州河南,享年74歲,他和拿破侖、威靈頓都生于1769年,旗昌洋行為了紀念他,特將一艘船命名為“浩官號”。
英國人則將他與林則徐的蠟像,一同陳列在倫敦名人蠟像陳列館。貿易起家,最終成為富甲天下的人。
事實上,十三行的行商們很多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人。1822年十三行商館區的一場大火,足足燒了七天七夜,燒毀了價值4000萬兩白銀的財物,洋銀熔入水溝,長達一二里路呀!
總而言之,伍秉鑒就是這樣成為世界首富的,他確實有錢,他的家產有2600萬兩銀子之多。
其實,他也確實是商業奇才,其商業發展領域不拘于國內,而是放眼于大洋彼岸,企圖建立世界性的商業帝國,使怡和行成為了真正的國際財團。
清朝商人伍秉鑒究竟是誰伍秉鑒(1769—1843年),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生于廣州。清代廣州十三行商人,廣州的世界首富。[1][2]2001年,美國《華爾街日報》統計了1000年來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國人入選,伍秉鑒就是其中之一。道光十四年(1834年),伍秉鑒的私人資產已達2600萬銀元。[1][2]
伍秉鑒財產的形式很多,不光是銀子,還有自己的企業,這個企業叫“怡和行”,做中西貿易,主要經營絲織品、茶葉和瓷器。他立足廣州,主要是跟英國人做貿易,同時又把產業放大到國外,甚至債務也放到國外,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債權人。他也像中國普通的地主一樣,在國內買了大量的田產、宅院、茶園、店鋪,甚至讓銀子變成資本,到美國投資鐵路、證券和保險業務。伍秉鑒的怡和行一度成為世界級的跨國財團。
清朝時期的伍秉鑒是個怎樣的人?伍秉鑒當時可謂公認的“世界首富”,但他的下場是極其悲催的,說到底就是因為兩個字“鴉片”,鴉片戰爭前伍秉鑒的生意遍布全世界,很多外國人想要到中國做生意都會找他作為擔保,這本事雙贏的好事。但洋人為了利益,而不斷在貨物中夾帶鴉片送到中國,久而久之,很多國人都深陷鴉片之中,很多人都深受其害,以致很多人認為是伍秉鑒聯合洋人拿鴉片來毒害國人的。
到后來連清政府也感覺到鴉片的危害極大,然后在林則徐等人的主導下,展開了禁煙運動,開始禁止鴉片的橫行!但鴉片的利潤巨大,致使洋人不愿放棄而繼續向國內輸送。這樣夾在中間的伍秉鑒就非常難受,一方面他不敢得罪政府,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失去多年的合作伙伴。
無計可施的伍秉鑒只能自己出錢把洋人手中的鴉片買過了交給政府,希望能平息此事,但林則徐卻認定伍秉鑒與洋商串通一氣,這樣做是為了隱瞞政府,一氣之下把伍秉鑒綁到洋人住處,聲稱洋人若不交出鴉片,必以伍秉鑒是問。但洋人根本不在意伍秉鑒的生死,完全不理會林則徐。
鴉片戰爭爆發之后,雖然伍秉鑒出錢出力,奈何所有人都認定他是是鴉片戰爭的“罪魁禍首”,認為他是“漢奸”,后來家道中落,到死都翻身無望。所以說不管哪個年代,碰到“毒品”的都是沒有好下場的,哪怕你是世界首富也一樣!
伍秉鑒死后,曾經富甲天下的廣東十三行逐漸沒落。許多行商經不住清政府無窮無盡的榨取,導致破產。更要命的是,隨著五口通商海岸的開通,廣東喪失了在外貿方面的優勢,廣東十三行所享有的特權也隨之結束。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后,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降臨到十三行街,這些具有百年歷史的商館徹底化為灰燼。
比肩蓋茨,作為清朝世界首付的伍秉鑒為何突然沒落了?伍秉鑒作為晚清壟斷十三行對外貿易的頂級行商,也是頂級官商,其沒落跟中英貿易摩擦最終導致的鴉片戰爭的爆發有著莫大的關系,鴉片戰爭后,中國被逼著五口通商,廣州十三行的對外貿易壟斷地位不復存在。簡單點說,英國人的到來打破了以伍秉鑒為行商首領獨霸的傳統的對外貿易秩序,清朝政策的改變直接導致其迅速沒落。
鴉片戰爭爆發前,伍秉鑒子承父業繼續領導廣州十三行,積極開展壟斷的對外貿易,從商四十余年,把其控制的怡和洋行打造成了富可敵國的跨國財團,投資遍及南洋、印度和歐美。為什么說他是當時的比爾蓋茨。據估算,他的資產總額達到了2600萬兩白銀,而當時清廷一年的財政總收入才4000萬兩左右,同時代的美國首富資產只夠他的一個零頭,大概700萬兩。
作為超具壟斷性質的行商,伍秉鑒的官方背景深不可測,其領導的十三行每年要向國庫繳納數百萬兩白銀的稅額、他還必須用雪花白銀打通各級官府,結交朝廷重臣以為靠山,這也是一筆不菲的支出。再者,他還得用白銀給外商進行擔保,否則清廷不讓外商來廣州貿易,這又是一大開支。1839年,林則徐奉命前往廣州禁煙,弄得伍秉鑒焦頭爛額,苦不堪言。外商走私如此猖獗,跟他脫不了干系,但還得盡量維護洋商的利益 ,不能鬧得兵戎相見。一旦發生戰爭,就是他末日來臨之時。結果,鴉片戰爭一戰打沒了他的壟斷地位。
戰爭期間,為了給清廷擦屁股,為了不讓英軍進攻廣州城,他花了一百一十萬來彌補政府虧空給英軍籌集軍費,后《南京條約》簽訂后,清廷為了償還外商債務,伍秉鑒又出了一百萬,再加上毀于戰火的物資賠償,前后共損失三百萬兩?!皩幾鲆粭l狗,不做行商首”。行商說白了是被賦予了特殊責任的超級官商,其興衰榮辱只取決于政府的態度,所以說伍秉鑒的名運在他做行商的第一天的時候已經被決定了。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伍秉鑒(伍秉鑒百度百科)”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伍秉鑒(伍秉鑒百度百科)
本文地址:
/qiwenyishi/5253.html
標簽: 伍秉鑒(伍秉鑒百度百科)
- 上一篇:
- 下一篇: 瑪雅人后裔(瑪雅人 后裔)
- 熱門文章
- 隨機tag
-
桃花源記中的成語(桃花源記中的成語及翻譯 北齊書(北齊書蘇瓊傳文言文翻譯) 仞怎么讀(仞怎么讀拼音) 心無旁鶩(心無旁騖和趨之若鶩的區別) 滄桑的意思(滄桑的句子經典語錄) 排在第39名(多次獲得非洲杯冠軍) 普緒客(普緒克) 后土娘娘是誰的化身 宋小睿成績好嗎 世界上最健康飲料茶(世界上最健康飲料茶是 安康可以祝福年輕人嗎 好聽的雙胞胎名字(好聽的雙胞胎男寶寶名字 世界名牌大學排名前三十名 宙斯的父親是誰 五禽戲的好處(五禽戲的好處 人類不能承受的真相(人類不能承受之痛) 世界上最堅硬的牛排(世界上最堅硬的牛排排 唐宋八大家記憶順口溜 世界最深的湖泊(世界最大的淡水湖) 古色古香的意思(古色古香的意思和造句) 情侶名大全(特殊符號網名) 迪拜噴泉(迪拜噴泉廣場) 和香蕉的產地品質有關 夢見狗咬狗(夢見狗咬狗還流了好多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