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奇異的導彈(中國最神秘的導彈)
xj
2023-04-09
兩彈一星的元勛有:王淦昌、趙九章、郭永懷、錢學森、錢三強、王大珩、彭桓武、任新民、陳芳允、黃緯祿、屠守鍔、吳自良、錢驥、程開甲、楊嘉墀、王希季、姚桐斌、陳能寬、鄧稼先、朱光亞、于敏、孫家棟、周光召。
1、王淦昌
王淦昌(1907.05.28~1998.12.10)生于江蘇常熟,核物理學家,中國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的奠基者。
王淦昌作為中國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學技術領導人之一、核武器研究試驗工作的開拓者,在從事核武器研制期間,指導并參加了中國原子彈、氫彈研制工作。他是原子彈冷試驗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指導了中國第一次地下核試驗,領導并具體組織了中國第二、第三次地下核試驗。
主持指導的爆轟物理試驗、炸藥工藝、近區核爆炸探測、抗電磁干擾、抗核加固技術和激光模擬核爆炸試驗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2、趙九章
趙九章(1907.10.15~1968.10.26)生于河南開封,地球物理學家和氣象學家。是中國地球物理和空間物理的開拓者,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組織者和奠基人之一。
趙九章對大氣科學、地球物理學和空間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是倡導和開拓中國地球科學數學物理化和新技術化的先驅。在氣團分析、信風帶熱力學、大氣長波斜壓不穩定、大氣準定常活動中心、有關帶電粒子和外層空間磁場的物理機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奠基性的。
先后創立了不少地球科學研究機構,并開辟了許多新研究領域,如氣球探空、臭氧觀測、海浪觀測、云霧物理觀測、探空火箭和人造地球衛星等,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對中國地球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郭永懷
郭永懷(1909.04.04~1968.12.05)空氣動力學家,生于山東省榮成縣,他是中國大陸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郭永懷長期從事航空工程研究,發現了上臨界馬赫數,發展了奇異攝動理論中的變形坐標法,即國際上公認的PLK方法,倡導了中國高速空氣動力學、電磁流體力學和爆炸力學等新興學科的研究。擔負國防科學研究的業務領導工作,為發展中國核彈與導彈等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4、錢學森
錢學森(1911.12.11~ 2009.10.31)浙江杭州人,漢族,195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學位,中將軍銜,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中國火箭之父”,“導彈之王”,2007年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1956年初,錢學森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同時,錢學森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擔任首任院長。
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制,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論和系統學等。
在錢學森的努力帶領下,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5、錢三強
錢三強(1913.10.16~1992.06.28)浙江湖州人,原子核物理學家,中國原子能事業的主要奠基人和組織領導者之一。
錢三強在核物理研究中獲多項重要成果,特別是發現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現象并對三分裂機制作了科學的解釋。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發展和“兩彈”研制作出了突出貢獻。在組織推動中國科學院和國家的科學研究及國際合作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6、王大珩
王大珩(1915.02.26~2011.7.21)光學專家,生于江蘇吳縣。中國光學界的主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
王大珩先生對中國技術光學、激光、光學計量、光學玻璃和光學工程等研究較深,指導研制成功多種光學觀察設備,為中國應用光學、光學工程、光學精密機械、空間光學、激光科學和計量科學的創建和發展做出杰出貢獻。
7、彭桓武
彭桓武(1915.10.06~2007.02.28)理論物理學家,生于吉林長春。在英國愛丁堡大學獲博士學位。
彭桓武長期從事理論物理的基礎與應用研究,先后在中國開展了關于原子核、鋼錠快速加熱工藝、反應堆理論和工程設計以及臨界安全等多方面研究。對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對中國第一代原子彈和氫彈的研究和理論設計作出了重要貢獻。
8、任新民
任新民(1915.12.05~2017.02.12)航天技術和火箭發動機專家,安徽寧國人,中國導彈與航天事業開創人之一,曾任衛星工程總設計師。
任新民領導和參加了第一個自行設計的液體中近程彈道式地地導彈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制;領導組織了中程、中遠程、遠程液體彈道式地地導彈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制、試驗;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遠程彈道式導彈的飛行實驗,任首區總指揮;
組織研制“長征1號”運載火箭;組織氫氧發動機、“長征3號”運載火箭和整個通信衛星工程的研制試驗;領導組織了用“長征3號”運載火箭把“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擔任“風云一號”氣象衛星總工程師等。曾獲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2項、求是基金杰出科學家獎,獲中國載人航天工作突出貢獻者功勛獎章、“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等。
9、陳芳允
陳芳允(1916.04.03~2000.04.29)無線電電子學家,浙江黃巖人。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并參與研制出原子彈爆炸測試儀器,并為人造衛星上天作出了貢獻。
陳芳允長期從事無線電電子學及電子和空間系統工程的科學研究和開發工作。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88年獲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
10、黃緯祿
黃緯祿(1916.12.18~ 2011.11.23)安徽省蕪湖人,自動控制和導彈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主要開拓者之一。曾任中國液體戰略導彈控制系統的總設計師。
黃緯祿長期從事導彈武器系統研制工作,他成功的領導中國第一發固體潛地戰略導彈的研制。他提出“一彈兩用”設想,將潛地導彈搬上岸,研制成功陸基機動固體戰略導彈武器系統,這兩個型號的研制成功,為中國固體戰略導彈研制提供了理論依據,探索出中國固體火箭的研制規律,填補了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空白。
11、屠守鍔
屠守鍔(1917.12.05~2012.12.15)浙江湖州人,火箭技術和結構強度專家。曾任地空導彈型號的副總設計師,遠程洲際導彈和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
屠守鍔同志早年從事飛機結構力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后投身我國導彈與航天事業,長期從事導彈與火箭總體技術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工作,對導彈研制過程中重大關鍵技術問題的解決、大型航天工程方案的決策、指揮及組織實施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開拓者之一。
12、吳自良
吳自良(1917.12.25~2008.05.24)材料學家,生于浙江浦江縣。1948年獲美國卡內基理工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在分離鈾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貢獻。
吳自良從事蘇聯低合金鋼40X代用品的研究,領導并完成了鈾同位素分離用“甲種分離膜”的研制任務,研究鋼中過渡族元素Mn、Cr、Mo、V、Ti和氮的s-i交互內耗峰,澄清了過去文獻中許多爭論和謬誤,發現膜的增氧速度,端賴于垂直c-軸單晶的位錯管道所提供的快速氧輸運過程。
13、錢驥
錢驥(1917.12.27~1983.08.28)江蘇金壇人。地球物理與空間物理學家、氣象學家、航天專家。
錢驥作為我國空間技術的重要開拓者之一,領導衛星總體、結構、天線、遙測、電源、環境模擬等衛星關鍵技術研究,提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設想》的報告;參與制訂星際航行發展規劃,提出多項有關開展人造衛星研制的新技術預研課題,為我國空間技術早期的發展做了很多開拓性工作;
同時為返回式衛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術和組織領導工作,并力促返回式衛星資料為國民經濟服務,經過他的辛勤努力,使中國氣象衛星、通信衛星等型號研制工作加快了步伐。
14、程開甲
程開甲(1918.08.03~ 2018.11.17)江蘇吳江人,核武器技術專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制的開拓者之一、核武器試驗事業的創始人之一,核試驗總體技術的設計者。
20世紀60年代,程開甲建立發展了中國核爆炸理論,系統闡明了大氣層核爆炸和地下核爆炸過程的物理現象及其產生、發展規律,并在歷次核試驗中不斷驗證完善,成為中國核試驗總體設計、安全論證、測試診斷和效應研究的重要依據。
以該理論為指導,創立了核爆炸效應研究領域,建立完善不同方式核試驗的技術路線、安全規范和技術措施;領導并推進了中國核試驗技術體系的建立和科學發展,指導建立核試驗測試診斷的基本框架,研究解決核試驗的關鍵技術難題,滿足了不斷提高的核試驗需求,支持了中國核武器設計改進和作戰運用。
15、楊嘉墀
楊嘉墀(1919.07~2006.06.11)江蘇省吳江縣人,中國航天科技專家和自動控制專家、自動檢測學的奠基者。領導和參加了衛星總體及自動控制系統研制。
楊嘉墀長期致力于中國自動化技術和航天技術的研究發展。參與制定中國空間技術發展規劃。領導和參加包括第一顆衛星在內的多種衛星的總體及自動控制系統的研制,返回式衛星和東方紅一號衛星。30多年來,多次參與中國空間計劃方案論證工作。主持人造衛星姿態控制系統的研究與發展。在三軸穩定的返回式衛星和科學探測衛星的發展中作出重大貢獻。
16、王希季
王希季(1921~ )衛星和衛星返回技術專家,生于昆明。在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獲碩士學位。任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返回式衛星總設計師。
王希季中國早期從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和組織者之一。中國第一枚液體燃料探空火箭、氣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試驗火箭的技術負責人;提出中國第一顆衛星運載火箭“長征一號”的技術方案,并主持該型運載火箭初樣階段的研制;主持核試驗取樣系列火箭的研制。
曾任返回式衛星的總設計師,負責制定研制方案,采用先進技術,研究衛星返回的關鍵技術;任小衛星首席專家,雙星計劃工程總設計師等職。
17、姚桐斌
姚桐斌(1922.09.03~1968.06.08)江蘇省無錫人,導彈和航天材料與工藝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材料、工藝技術研究所的主要創建者、領導者。
1962年,姚桐斌組織制定了國防部五院材料工藝的研究方向,并按“材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組織材料工藝的預先研究。在此前后的4年中,他除向國內各兄弟單位提出大量研究課題外,在所內開展的研究課題500多項。
領導和指導錳基釬料合金的研制和釬焊工藝研究課題,研制成國產一號及二號錳基釬料,并以釬焊結構取代了中國液體火箭發動機的老式焊接結構。主持了液體火箭發動機材料的振動疲勞破壞問題和液體火箭焊接結構的振動疲勞破壞問題的研究,并應用到型號的研制工作上,對火箭部件的設計、選材和制造起了指導性的作用。
18、陳能寬
陳能寬(1923~2016.05.27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家,生于湖南慈利縣。1960年以后從事原子彈、氫彈及核武器的發展研制。
陳能寬長期從事金屬物理和材料科學方面研究工作。在多種金屬單晶體形變、再結晶及該材料在高溫高壓下的行為方面,解決了一系列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理論和實際問題,對我國技術科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在交叉學科的工程物理研究方面,為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制從事爆轟物理、炸藥工藝與炸藥物理化學、特殊材料冶金、實驗核物理等學科領域的研究和組織領導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
19、鄧稼先
鄧稼先(1924.06.25~1986.07.29)安徽懷寧人,理論物理學家,核物理學家。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領導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并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
鄧稼先不僅注重科技實驗,還格外注重對科學理論的及時梳理和總結。鄧稼先和周光召合寫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研究總結》,是一部核武器理論設計開創性的基礎巨著,它總結了百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這部著作不僅對以后的理論設計起到指導作用,而且還是培養科研人員入門的教科書。
鄧稼先對高溫高壓狀態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培養年輕的科研人員,他還寫了電動力學、等離子體物理、球面聚心爆轟波理論等許多講義,即使在擔任院長重任以后,他還在工作之余著手編寫“量子場論”和“群論”。
20、朱光亞
朱光亞(1924.12.25~ 2011.02.26)核物理學家,湖北武漢人。1957年后從事核反應堆的研究工作。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朱光亞出任工程院首任院長。
朱光亞早期主要從事核物理、原子能技術方面的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20世紀50年代末,負責并組織領導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究、設計、制造與試驗工作,參與領導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的制訂與實施、國防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組織領導了禁核試條件下中國核武器技術持續發展研究、軍備控制研究及武器裝備發展戰略研究等工作,為中國核科技事業和國防科技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21、于敏
于敏(1926.08.16~2019.01.16)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60年底開始從事核武器理論研究,2015年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于敏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此后長期領導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從20世紀70年代起,在倡導、推動若干高科技項目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2、孫家棟
孫家棟(1929~ )遼寧復縣人,長期領導中國人造衛星事業,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上世紀60年代,孫家棟受命為衛星計劃技術總負責人,2017年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孫家棟是中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創者之一,為中國突破衛星基本技術、衛星返回技術、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和定點技術、導航衛星組網技術和深空探測基本技術作出了重大貢獻;為創建和發展中國人造衛星總體技術、衛星航天工程管理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作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
23、周光召
周光召(1929.05.15~ )湖南長沙人,理論物理、粒子物理學家。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工作,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周光召參與并領導了爆炸物理、輻射流體力學、高溫高壓物理、二維流體力學、中子物理等研究工作。1976年以后,他組織領導了對相互作用統一、 CP破壞、非線性σ模型、有效拉氏量理論、超對稱性破缺、量子場論的大范圍拓撲性質及其與反常的聯系等理論研究工作。嚴格證明了CP破壞的一個重要定理,并簡明地推導出贗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成為國際公認的PCAC的奠基者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兩彈一星
[img]中國的核彈之父是誰?中國核彈之父是王淦昌。
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男,出生于江蘇常熟,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王淦昌參與了中國原子彈、氫彈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試驗研究和組織領導,是中國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榮獲兩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等獎項。
科研成就
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領導并參加了有關宇宙線的研究。他與肖健共同領導籌建位于云南落雪山海拔3185米處的中國第一個高山宇宙線實驗室。在他們領導下,在高山實驗室安裝了自行設計建造的磁云霧室。實驗室于1954年建成,開始觀察宇宙線與物質相互作用。共搜集到700多個奇異粒子事例,研究了奇異粒子性質,使我國在宇宙線方面的研究進入當時國際先進行列。
1964年獨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實現核聚變的設想,是世界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和研究的創始人之一,也使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科研工作走在當時世界各國的前列。在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了反西格馬負超子。
路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世界上有幾個國家擁有?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是指在彈道導彈的飛行中段,也就是在大氣層外實施攔截的技術。世界上只有中國、美國和日本進行過類似中段反導攔截試驗。
“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通俗地講是預警系統對目標進行早期預警,在大氣層外進行捕獲。所謂“中段”則是按導彈發射過程劃分的。由于導彈從發射到命中目標要經歷三個飛行階段:即初始段、中段和末段。中段反導攔截就是說在導彈的中段即大氣層外飛行過程中將其攔截。
中段是彈道導彈飛行高度最高、速度極快的一段,在理論上攔截難度比“愛國者”防空系統更高,因此試驗的意義很重大。陸基中段導彈防御系統,是從陸地發射平臺對敵方彈道導彈進行探測和跟蹤,然后從地上或海上發射攔截器,在敵方系統曾彈道導彈尚未到達目標之前,在其飛行彈道中段,也就是太空中對其進行攔截并將其戰斗部摧毀。
彈道導彈的飛行是拋物線狀的,一般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導彈從發射架發射到導彈飛出大氣層的過程,這個階段是在大氣層內的飛行,一般稱為導彈的上升段。
第二個階段就是導彈飛出大氣層外,在大氣層外向目標區域飛行的過程,一般稱為飛行中段。
第三個階段就是導彈到達目標區域上空附近,重返大氣層,命中目標的過程,一般稱為重返大氣層階段或再入段。
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是指在彈道導彈的飛行中段,也就是在大氣層外實施攔截的技術。
作用奇特的云爆彈是怎樣的呢?一枚巡航導彈騰云駕火,直向目標飛去。準確地在目標區上空爆炸。可是非常奇怪,這枚導彈不僅爆炸的聲音很小,而且沒有摧毀任何目標。更奇怪的是,在目標區很快形成了云霧。正當人們詫異時,突然,目標區出現了強烈的閃光和巨大的聲響,剛才的那團云霧發生了劇烈爆炸。當硝煙散盡時,只見目標區內設置的試驗物蕩然無存。
這便是被稱為“會爆炸的云霧”的燃料空氣彈爆炸時的情景。
什么是燃料空氣彈呢?
一般的炮彈的裝藥是普通炸藥,化學彈的裝藥是各種毒劑,燃燒彈的裝藥是燃燒劑。燃料空氣彈顧名思義,也因它的裝藥是燃料空氣而得名。燃料空氣炸藥是用低溫、高壓的辦法將一些易揮發的碳氫化合物,如環氧乙烷、環氧丙烷、甲烷、丙烷、丙乙烯、丙炔、環氧丙烯等物質中的一種或幾種的混合物變成液體而成的。把燃料空氣炸藥裝入彈體內,再配以引信,即成為燃料空氣彈。
在實戰使用時,燃料空氣彈通過發射裝置或飛機投擲在目標上空,離地面一定高度(通常1.2米左右),在彈體觸桿引信的作用下破碎,彈體內燃料被均勻地拋撒在空氣中,與空氣混合成高幾米,直徑十幾米,厚幾米的燃料氣溶云霧,經過0.12秒到0.15秒的時間,云霧引信起爆,使整個燃料氣溶膠云霧爆炸,產生高溫、高壓,形成強烈的沖擊波。沖擊波的超壓峰值可達50~60公斤/平方厘米,并以2000米/秒的速度傳播,其速率比核爆炸的沖擊波還快;爆炸時還產生1000~2000℃高溫;同時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含量分別大于12%和1.5%,比人能夠承受的含量分別大23倍和750倍),造成一定空間在短時間內缺氧,使人窒息。在沖擊波、高溫和高濃度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作用下,一定范圍內的工事、武器裝備、建筑物被毀,地雷及其他彈藥被引爆,人員遭到殺傷。一枚巡航導彈型燃料空氣彈對目標的破壞半徑達到500米,其威力已接近于超小型核彈。
由于燃料空氣彈的裝藥和爆炸原理及殺傷破壞作用有許多特點,故對它有多種稱謂:有的按其裝藥稱“油氣彈”;有的按其爆炸前形成一定高度、直徑和厚度的燃料氣溶膠云,稱“云爆彈”;有的則從燃料空氣彈爆炸具有奪氧的特點,能使人因缺氧而窒息,又叫“窒息彈”。
由于燃料空氣彈具有很大的殺傷破壞力,在未來戰爭中,它將被廣泛運用于各種作戰行動中。
摧毀堅固工事和隱蔽的有生力量。燃料空氣彈爆后產生的高速、高壓沖擊波,不僅可摧毀對方的堅固工事和各種建筑物,而且由于燃料氣溶膠云團的比重大,能向低洼處流動,加之爆炸時具有奪氧的特性,故對隱蔽在塹壕、掩體及密閉性不良的掩蔽工事、坑道、車輛內的人員或武器裝備有獨特殺傷破壞作用。一枚燃料空氣炸彈對塹壕內人員的殺傷面積相當于等重的普通榴彈10倍以上。
在防步兵、防坦克雷場中開辟通路。隨著地雷在戰役和戰斗中的作用進一步提高,迫切需要解決快速、大面積開辟通路的手段。燃料空氣彈就能滿足這一要求。一枚燃料空氣炸彈對地雷的誘爆效力相當于等重量的普通榴彈的80倍。直升機投擲一枚燃料空氣炸彈,可在地雷場中開辟一條10~12米寬、200米長的通路。一門300毫米火箭炮一次齊射發射的燃料空氣彈,可在地雷場中開辟數條8~10米寬、150~200米長的通路。
破壞工程設施和大型武器裝備。由于燃料空氣彈破壞威力大,在不使用核武器的條件下,它是破壞機場、車站、碼頭、艦艇等地面水面目標的有效兵器。
神盾是什么意思神盾就是很厲害的盾,很厲害的防御,防護等。比如神盾局就是保護地球安全的
十大最怪異軍事實驗是哪些間諜貓
用機器貓從事間諜活動你可能聽說過,但真貓干這種事情相信你一定難以置信吧,這也是美國情報部門的另一個餿主意。如果你想不到這一點,那么就需要對你到底是什么樣的一種人好好地思考一下了。上世紀60年代,中情局曾拋出了這樣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概念:將小貓變成竊聽裝置,帶到蘇聯陣營搞竊聽。
具體設想:這一計劃出臺的前前后后以及原因可能讓人難以想得通,畢竟小貓向來給人一種乖巧、可愛的形象,與搞竊聽似乎一點不沾邊。盡管如此,經過一再的改進,最后的計劃是在貓身上植入電池和麥克風,將根天線從它的尾巴插進去,接著放開“間諜貓”,蹲在不被人注意的角落從事竊聽活動。
錯誤之處:研究人員發現,一旦你將電池、麥克風和天線插入小貓體內,這個可愛的小精靈根本經不起這么折騰,受到的傷害無法在短期內復原,可能由此一命嗚呼。所以,在投入數百萬美元研究經費和多年的刻苦研究中,中情局將他們的“間諜貓”放到了試驗場,任憑出租車從它身上碾過去。這一項目就此夭折,再也沒有人談起過它。
臭氣彈
另一種控制人群的非致命性武器,也是心理武器——臭氣彈(malodorant)。這是一種爆炸后散發難以想象的惡臭氣味的小炸彈。臭氣彈的氣味比腐爛的肉、下水道的污水更難聞,令人作嘔。
具體設想:美國軍方數十年來一直在從事臭氣彈的研究。大量氣味被申請了專利,包括人大便散發的氣味,這不禁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了幻想,畢竟正常人每天都要大便,而我們則可以坐收漁翁之利,不出家門就能收獲大筆版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些勇猛無畏的戰士發明了戲稱“我是誰?”(Who Me?)的武器,讓德國人聞上去比巴士上其他乘客更臭,用來驅散德國人,令他們蒙受奇恥大辱。
美國也有他們自己的計劃,稱為“美國政府標準浴室惡臭”,顯然這一計劃的做法更加惡劣,經歷過這一武器“洗禮”的人片刻后即開始大喊。據記載,臭氣彈被描述為散發著各種難聞氣味參雜在一起的味道,可以想象一下,這種感覺跟掉進茅廁差不多。有報道稱,它能在空中形成一幅漫畫似的臭味圖案,從地面可以看得見。軍方認為,此舉同我們上完廁所,將便便扔向別人的做法一樣引起混亂。
錯誤之處:盡管臭氣彈這種武器尚在開發之中,但事實是,從歷史上講,它們的效果不怎么樣,因為最后你可能就像是聞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臭屁。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我是誰?”并不能當作打擊德軍士氣的有效武器,因為它不僅令目標發出惡臭,還令投彈者本人以及炸彈爆炸撒下臭氣的整個地區也臭氣熏天。臭氣好比一個薄情寡義的情婦,只會見異思遷,沒有忠心可言。
疼痛射線
主動拒止系統(通常被稱為疼痛光束“Pain Ray”)是通過在特定頻率上發射微波來工作的,它可以使被攻擊人員的皮膚有灼熱感,但不會致命。這種系統被設計用作一種人群控制方式,正如其名稱透露的意思一樣,它會引發疼痛,但是在遠距離。
具體設想:在某種環境下,美軍一般不會讓士兵距離危險太近,但同時又不希望用埋伏于某處的狙擊手射殺帶頭鬧事的罪魁禍首,因為這會使美軍面臨巨大的輿論壓力。非致命性武器就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一方面它能告誡人群武器的威力,一方面又不會致他們于死地,近年來變得尤其受歡迎。
了解到這一點,主動拒止系統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這種遠程武器以某種高頻率發射電磁輻射光束,在500碼遠的距離逐漸將目標皮膚上面的水分子加熱至令其“興奮”的溫度,用一種聽上去舒服的話說,就是“用微波加熱你”,只不過不以一種永久性損壞人體健康的方式實現。也許吧!
錯誤之處: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問題,他們正在開發這種武器,而且也發揮了作用。美軍早在10多年前就開始開發主動拒止系統,經過了大量的測試和實驗,美軍似乎渴望將它們盡快部署到伊拉克戰場。由于缺少對主動拒絕系統的長期影響以及人體長期暴露在這種武器下所受傷害的調查,有人對這是否是偉大的概念提出了質疑——因為沒人愿意讓自己的眼睛暴露在電磁輻射光束下,嘗試一下它的滋味。這種武器名為致痛光束,不是彩虹射手。它不是用來驅散你,而是驅散憤怒的暴徒的。
同性戀炸彈
美軍曾希望研制出同性戀炸彈
說到“偉大”的軍事計劃,從將石塊扔向其他猿類的第一個猿人,到擁有激光器和納米蠅蛆的未來武器,相信沒有任何計劃比得上“同性戀炸彈”這么“偉大”。“同性戀炸彈”確實“聲如其名”:一種能通過同性戀將敵人撕成碎片的武器,再準確點兒說,就是同性戀武器化。
具體設想:俄亥俄州賴特實驗室向五角大樓提出了一系列非致命性武器,畢竟,控制混亂人群的方法在今天可謂“供不應求”,而催淚瓦斯則只能像嬉皮士和珠簾一樣擺酷,關鍵時候總掉鏈子。有人忽發奇想:為什么不將引起性欲的化學藥品噴灑到目標身上,使所有敵人的士兵排著長隊,爭相等待對方騎在他們身上?想必大家一看就明白,提出這種荒唐建議的人本身就是深諳其道的同性戀。
錯誤之處:在理論上講,敵人在同身體強壯、欲望同樣強烈的“同道中人”野地里“肉搏”之后,戰斗力肯定會下降,這可能是事實。但是,無論科學怎么發展,迄今都沒有使發生在一群男人身上的這一幕。很顯然,“如何實現”在此不是賴特實驗室的工作。
這個實驗室曾推薦過其他令人匪夷所思的武器,這些武器能使臭蟲和嚙齒動物攻擊敵人,讓他們發出令人作嘔的呼吸,或讓他們渾身上下發著惡臭,這樣的話,就不能藏身于普通大眾之中。老調重彈,如果從事這種活動的方式確實存在,那么一切都好辦,但問題是這一幕遙遙無期。盡管如此,五角大樓直到七年后才廢除了這一概念,而個中原因顯然是普通人更難以想象的。
星際之門
稍顯遺憾的是,“星際之門”計劃(Stargate Project)與我們想象中的美國特工與裝扮成埃及各路神仙的外星人之間的混戰毫無關系,只是中央情報局與一個2000萬美元餿主意說再見的特有方式,但因此得到一個向孫子輩述說的有趣故事。該計劃是中情局研究心理遙測是否屬實的努力,因為如果確有此事,那么就會令偵察活動變得如探囊取物般輕而易舉。
具體設想:顯然,美國的對手在冷戰時期投入巨資用于超自然研究,如果他們確實在悄悄從事這種研究,中情局同樣不希望坐以待斃,打算在敵人派出一些能通過意識置美國總統于死地的特異功能人員之前,來一個先下手為強。中情局在上世紀70年代啟動了“星際之門”計劃,組建了一支由科學教派推薦的心理學天才組成的隊伍,欲對敵人實施先發制人打擊。
錯誤之處:25年后,中情局才意識到,蘇聯人可能根本不存在什么神經/遠程觀測計劃。但此刻為時已晚,他們白忙乎了一場。“星際之門”計劃直到1995年才取消。對“星際之門”合法性進行調查的一份報告這樣總結說:盡管遠程觀測者能夠獲取一些正確的細節,但他們還在從事不著邊際的工作,導致他們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實際上,許多人表示,“星際之門”計劃其實好比將一幫流浪漢聚在一處,讓他們成天發揮想象的空間,胡亂猜想,甚至于看到地圖上有一堆駱駝糞便,他們就會發出找到敵人巢穴的驚人論斷。嗨,我們提到五角大樓投入2000萬美元找到了什么嗎?不要垂頭喪氣了,別忘了,蘇聯人可是投入了5億盧布,才發現同樣一件事的真相。
哈巴谷計劃
當溫斯頓·邱吉爾希望給敵人重創時,他將目光瞄準了天空。實際上,他真正鎖定的目標是海洋,也就是建造一個永不沉沒的“島嶼”——Holy Fuck。后來,這項計劃被更名為“哈巴谷計劃”(哈巴谷是希伯來的先知)。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一艘航空母艦或者一座冰山。
太陽槍
從空中摧毀敵人是每一個憤怒的小學四年級學生和科學教派成員夢寐以求的事情。但很多人絕對不會想到,這也是納粹的一個夢想,他們認為空間站和死亡光線“雙管齊下”便可產生毀滅性的殺傷力。
具體設想:為了實現這個有點種族屠殺味道的瘋狂想法,納粹的物理學家開始著手進行研究。根據他們的設想,首先要做的便是把一面巨大的鏡子送入軌道。這面計劃用大約100萬噸金屬鈉制成的超級鏡子能夠把城市燒成灰燼,將敵方的水庫變成蒸爐,同時讓所有無辜平民變成熏肉。巨型鏡子將安裝在由納粹太空人操縱的空間站上,他們會穿上磁靴克服無重狀態,依靠空間站上獨特的工具制氧,依靠太陽能蒸汽發電機提供電力。除此之外,空間站上還設有提供油炸食品的自助餐廳和必不可少的娛樂室。
錯誤之處:納粹并沒有采取行動讓這一夢想成為現實,真正著手去做的反而是盟軍。當清楚地意識到勝利的天平已向我們這邊傾斜時,美國人便開始接納背井離鄉的德國科學家以及他們的想法,其中就包括太陽槍這個大膽的代表。很顯然,為了成功研制太陽槍這種難于置信的武器,我們有太多的障礙需要克服。即使到了2008年,我們仍沒有研制出這個可怕的東西,更不用提將它送上天了。但有必要提醒讀者注意,美國人實際上很想擁有這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具體設想:制造一艘永不沉沒的航母絕對能夠讓敵人陷入一種恐慌,出于這種考慮,英國人提出了哈巴谷計劃。根據這項計劃,航母將由冰制成——誰也別想把冰塊擊沉——長達2000英尺,甲板到龍骨的高度為200英尺,內壁厚40英尺,排水量高達200萬噸,相比之下,海軍當前的尼米茲級航母排水量也不過10萬噸。因此,我們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它,那就是“大”。
但事實證明冰并不是建造航母的一個完全可行的材料,在此之后,英國人開始將目光轉向一種奇異材料Pykrete——實際上就是冰與木頭混合后的漿狀物,子彈擊中這種材料后會發生偏斜。毫無疑問,哈巴谷計劃是任何人聽說過的最為瘋狂的想法,但它最終沒有成為現實。
錯誤之處:實際上,加拿大曾經制造過一個小型的永不沉沒的航母,它的重量只有1000噸,長僅60英尺。但這艘迷你航母的出現證明,英國人當年提出的哈巴谷計劃是可以實現的。據悉,讓這個鬼東西徹底融化得需要三個夏天。而制造實體大小的模型更是需要7000萬美元、8000人和8個月時間才能完成。最終完成的航母速度只有6節(6海里/小時),不管,不管到了什么地方,它都不過是一個可笑的冰山罷了。
鴿子計劃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令盟軍痛苦的事情莫過于經常不能對敵軍進行有效轟炸。對自控導彈導航系統被干擾,這意味著很多目標最后未能擊中,更不用說摧毀了。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軍方必須找到一種新的不會被干擾的導航方式。
具體設想:使用鴿子這種大膽想法是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提出來的,他是一名了不起的心理學家,所有Psych101(一門精神分析課程)學生最喜歡從他那里獲得睡眠輔助。根據他的設想,軍方應當將一只鴿子放進炸彈,同時為它準備一個標注目標方位的顯示屏。飛行過程中,鴿子可立即確定飛行線路,方式是用嘴啄屏幕中央的目標圖像。這樣一來,導彈便可準確轟擊納粹的老巢。
錯誤之處:雖然鴿子計劃幾經修改,但軍方最終還是選擇放棄。一些人認為,這種方式太過不可思議,訓練鴿子所需要的時間也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除此之外,軍方也同樣面臨其它問題,例如導彈的射程——由于鴿子不得不看到自己正在啄的東西,它們必須使用一個光學系統。如果導彈飛得太遠偏離規定路線,鴿子便不得不對自己以及導彈進行調整。另一個問題則是,這是一枚讓鴿子充當“向導”的導彈。發射之后,鴿子很有可能“不服從命令聽指揮”甚至擅作主張,這時候,導彈的命運便很難預測,誰也無法不知道它將飛往何處。
大亨計劃
眾所周知,突破敵人的防御陣地通常是很難辦到的。遇到混凝土構筑的工事時更是如此,例如第三帝國大西洋防線的部分防御陣地。面對這種形勢,英國人提出了所謂的“大亨”計劃。對于“什么能夠讓我們的炸彈具有更可怕的威力”這個問題,“大亨”計劃算得上一個答案,但這種想法卻顯得有些瘋狂,甚至是愚蠢。
具體設想:為了能夠在混凝土墻壁上炸出一個坦克大小的洞,他們制造了兩個巨大的木輪,木輪中間連著一個裝滿炸藥的鼓。在每一個木輪上,他們還綁上了火箭,用來為木輪提供前進動力。在這些家伙的幫助下,木輪的時速可達到60英里左右。我們不得不說的是,現實生活往往模擬藝術作品。有時候,軍方也會從“大笨狼懷爾”系列動畫中獲得靈感并加以模仿,英國人冒出這樣一種荒誕的想法便是最好的佐證。
錯誤之處:讀者可以大膽猜測一下。在試驗過程中,充當發動機的火箭經常與車輪“分手”,致使整個結構崩潰并最終翻倒在地。很顯然,英國人必須采取大量安全措施。為此,他們又綁上了更多火箭并增加了一個新輪子。但這一次的試驗最后還是以失敗告終,在圖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最后,在做了大量調整之后,他們準備當著海軍官員、科學家和記者的面進行試驗,結果我們可想而知。
試驗過程中,這個荒謬可笑的東西與預先設想的一樣開始向前滾動,但前進姿勢實在是不敢恭維,就像是一個剛從酒缸里撈出的蕩婦在舞池中跳舞一樣。在海軍銅管樂隊的伴奏下,我們的“大人”還是走了一段直線。但在此之后,它便開始傾斜,拋棄火箭后,車輪開始搖晃分解,最后被炸成碎片。片刻之后,一只走鵑快速飛過試驗場,好像是對“大人”粉身碎骨的一種嘲諷。
蝙蝠炸彈
蝙蝠炸彈的想法是由一名美國牙醫在上世紀40年代提出來的。根據這位老兄的設想,不管什么武器,只要能夠依靠翅膀在夜空中飛行,那它簡單就太酷了。但當時的美國總統認為,這無疑是一項可怕的計劃。對于任何人來說,這種武器的出現將讓夜晚變得不安全。美國政府不希望將小型爆炸物綁在蝙蝠的翅膀上,也沒有必要那么做。
具體設想:借助蝙蝠出色的載重能力加之可以悄無聲息地潛入建筑物以及類似目標,這項計劃可以為軍隊打造一支由嚙齒類動物組成的自殺性炸彈襲擊者軍團。如果最終成為現實,美軍可以把這些動物武器投放到日本。由于蝙蝠成為士兵,研究人員專門為他們研制了小型凝固汽油彈,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可愛”的縱火裝置了。一切準備就緒后,飛行員便可駕駛搭載蝙蝠的B-29轟炸機駕臨敵方上空進行投放。破曉的時候,它們便會潛入建筑物。在定時器引爆“迷你”炸彈之后,這些勇敢的蝙蝠也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對于這樣一種作戰手段,我們除了用“瘋狂”外還能用什么詞可以形容呢?
錯誤之處:實際上,事情遠沒有設計者想象的那么簡單,當時,一些攜帶炸彈的蝙蝠被無意中放了出來,并且在空軍基地的油箱下面安營扎寨。毫無疑問,如果出現什么意外,整個基地便有可能陷入一片火海。但事實也證明,這些備受詛咒的生靈的確是一種有效武器,因此,很多參與其中的人難免在失望中看到一線曙光。
假定研究人員制造的一顆“蝙蝠炸彈”能夠裝下1000只以上的蝙蝠,根據他們的估計,一架轟炸機最多時可運送20萬只蝙蝠。一旦進行投放,它們便可在夜晚制造令敵人恐怖的火災。與此同時,最初的試驗數據也顯示,蝙蝠炸彈在使用上要優于常規燃燒彈。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獲得數百萬美元經費后,這項不可思議的計劃卻突然夭折了。原因在于:它的進展速度太慢,而蝙蝠又帶有很強的不可預知性。除此之外,參與曼哈頓計劃的家伙也一直滔滔不絕地講述他們的計劃更加偉大,聲稱他們正在研制一種堪稱奇跡的炸彈,殺傷力相當于投放100萬只蝙蝠,當然,他們說的是原子彈。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中國最奇異的導彈(中國最神秘的導彈)”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中國最奇異的導彈(中國最神秘的導彈)
本文地址:
/shijiezhizui/13020.html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世界上最缺貨的工廠(最缺工排行榜)
- 熱門文章
- 隨機tag
-
月亮是什么星 航拍中國最南部(中國最南部地區) 而立之年是(而立之年是指多少歲的人) 吳敬梓是哪個朝代的吳敬梓的作品介紹 抖音創始人是張一鳴 夢見領養孩子(夢見領養孩子死了) 細支中華多少錢一包(細支中華多少錢一條價 住宅結構風水圖解(住宅結構風水圖解) 諾查丹瑪斯的預言(預言家諾查丹瑪斯的預言 霍去病怎么死的(年僅24歲就病逝) EXO所有成員介紹(3人退隊剩9人組合) 世界上最詭異的字兒(世界上最鬼詭的字) 林家宅37號現在還存在嗎(林家宅37號真 童裝店名(童裝店名字取什么好) 個性情侶昵稱(個性情侶昵稱配對) 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銅礦在哪里?丘基卡馬塔銅 五體投地指的是哪五體(五體投地的解釋是什 談笑風生的近義詞(談笑風生近義詞語) 最漂亮的中國孩子(最漂亮的中國孩子照片) 一飯千金(一飯千金的譯文) 小哥黑瞎子藍袍藏人等 共三級分六等(每級分甲乙兩等) 奧斯汀史蒂文斯(奧斯汀史蒂文斯現在怎么樣 自己的付出不會白白浪費(韓愈有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