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古老雕塑(中國最古老雕塑在哪里)
xj
2023-07-10
中國最早的象牙雕刻
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下游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1973年,第一次發現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經科學的方法進行測定,它的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氏族村落遺址,反映了約7000年前長江下游流域氏族的情況
建筑:①房屋樣式:干欄式建筑。干欄式建筑,以木樁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這是中國最早的木構建筑,對中國古典建筑產生了重要影響。②在河姆渡遺址發現了木構水井,這是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木構水井。
(2)主要農作物:水稻。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遺跡,表明長江
下游是亞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3)農業工具:以骨耜最為典型。
(4)畜牧業:以豬、狗和水牛為主。
(5)手工業:①河姆渡人會制作陶器和玉器,還有簡單的樂器骨哨。②河姆渡遺址出土了中國最早的織布機,人們已學會養蠶繅絲。③河姆渡人運用雕刻等技術,用象牙和獸骨制成古樸的藝術品。這里出土了中國最早的象牙雕刻。④河姆渡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漆的人群。
中國古代雕塑雕塑分為雕和塑兩個形式,一個是加法一個是減法,雕屬于減法,難以把控,想達到形神兼備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塑就是加法,相對比較好掌握。古代工匠都是大師,加法永遠比減法簡單。
中國古代石雕是一個特殊的門類,從最初的產生到80年代初石雕被重視之前,每個時期的產物都有自己特定的風格,并且不會被后人復制。因為對于古人來說石雕永遠是裝載內心信仰的圣物。
一、兩漢(神道時期)
兩漢時期古人就地取材后隨形雕,粗曠中不失點線面的提煉。為了省工用思想去提煉型的美是那個時期最大的特色,霍去病墓前馬踏匈奴和石像生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還有一大批畫像石的出土,也反映出了當時人們對形高度的概括,對視死如生的思想認識,對上古傳說的繼承和發揚。
二、魏晉南北朝(天堂時期)
這個時期由于佛教文化的普及和民族大融合,使的石雕主題更佳多樣化、風格的多樣化與技巧的純熟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水平。此時的佛雕作品既有博大凝重之態,又不失典雅鮮活之美。
雕塑制作規模宏偉,數量巨大,藝術技巧有很大提高,佛教雕塑在這一時期居于主體地位,成就最為突出,它汲取借鑒外國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佛教造像中。
不同王朝和民族之間戰爭與融合的過程,也是不同文化體系和不同石雕風格的大融合過程,為隋唐時期的文化大一統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和文化基礎。
這個時期是石雕的天堂時期,所有作品就如同天做之筆,神圣而不可侵犯。
三、隋唐(殿堂時期)藝術巔峰
中國隋唐時代在經歷了延續約3個半世紀的分裂和動蕩以后,重新得到統一和安定,進入一個政治經濟空前繁榮的歷史時期,從而促使雕塑藝術的發展出現新高峰。
隋唐石雕融會了南北朝時的成就,又通過絲綢之路汲取了域外藝術的養分,雕塑藝術到盛唐時大放異彩,創造出具有時代風格的不朽杰作。
四、宋元時期(人間化時期)
宋元雕塑缺乏隋唐時期的宏偉規模和奔放氣勢,在寫實手法的精雕細刻上卻有所發展,宗教雕塑占重要地位,開鑿石窟的風氣已趨衰微,寺觀雕塑仍具一定規模。由于宗教藝術進一步世俗化,神佛塑像中理想化成分明顯減弱,現實生活氣息則大大增強。
五、明清時期(世俗化時期)更接地氣
明清的石雕沿著古代傳統繼續發展,呈現了定型化與世俗化。表現手法日趨民間化,形成了工巧而繁復、纖細、色彩亮麗的藝術風格。題材也多元化從宮殿廟宇到民宅桌案,從造像與神碑到護子獅和拴馬壯,無所不用其極。
審視古代石雕藝術不能用片面的時代喜好去審視美丑。因為不同時代的先民在不同的文化體系和生產工具下,產生了具有時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作品。隨著文化的傳播和交融題材也開始愈加豐富,多元化。這是客觀存在的,我們要用綜合性的眼光去審視歷史遺留。
我們現在的時代是石雕藝術的末法時代,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用現代的審美去展示與陳列古代石雕遺留。我們能做到完美的陳設就是我們這代人對古代先民最大的尊敬。
擴展資料:
據《龍》雜志6日報道,由北京龍源傳統文化交流促進中心主辦的2019首屆“中國秦漢新城城市雕塑國際雙年展”將于當地時間11日亮相威尼斯,并舉辦新聞發布會。歡迎中外藝術家參與中國的城市公共空間建設。
首屆“中國秦漢新城城市雕塑國際雙年展”是以雕塑為主要藝術載體的雙年展,展會依托陜西省西咸新區秦漢新城,意在豐富中國城市的公共審美需求,提升城市公共空間品質,彰顯城市的文化內涵。
中國西咸秦漢新城,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周、秦、漢遺跡遍布,其中大秦帝國都城遺址和被譽為“中國金字塔”群的9座西漢帝陵廊道綿延雄陳,以漢帝劉邦長陵、劉徹茂陵、劉啟陽陵久負盛名。
2000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使中國西咸秦漢新城承載了東方文明的靈根,映射著中華文明的源泉。近些年來的城市建設中,西咸秦漢新城在200多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創作了40多件大型雕塑作品。如《秦人的步伐》、《冰凍的水》等。這些雕塑作品表現了古老城市厚重的文化傳承和生生不息的發展新動力。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中國古代雕塑
中國西藏網-2019首屆“中國秦漢新城雕塑雙年展”新聞發布會
中國最早的也是第一大特色的雕塑為已知最早的雕塑作品是發現于河南省密縣溝的一件小型人頭陶像,屬距今7000余年前的裴李崗文化遺物。新石器時代的雕塑作品主要是人和各類動物形象,神話傳說的龍等神異形象也已出現。這類作品以陶塑居多,也有少量石、玉、牙、骨等材料的雕刻。有圓雕,也有浮雕、線刻。有的是獨立的雕塑作品,有的則是附加于器物蓋或口沿、肩部的裝飾物。這些作品普遍出現于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等南北各地古文化遺址之中。人物形象主要有立體的全身像、頭像、浮雕人面,以及塑于壺、瓶、罐等容器口部的人頭像,以小型作品居多。早期作品形態粗簡、夸張,隨意捏塑的成分居多。發現于中原和西北地區的一些人頭形作品,以捏塑、貼塑和錐刺等手法制作而成,有的并加彩繪,開始了塑繪相結合的傳統。眼、口鏤空,造成深色陰影,看上去頗有神采。有些作品已注意到表現男女性別的明顯差異。如同屬仰韶文化的甘肅秦安大地灣、寺嘴等地的彩陶瓶口上的人頭像面部磨光,或披長發,是少女的臉型;陜西寶雞北首嶺的陶人頭則是畫了胡須的男子形象。遼寧喀左東山嘴所出紅山文化的小型裸體女像,相當準確地表現了孕婦的體態特征,可能是生育神或農神。這些小型人像塑造的動機可能與巫術活動有關。
主要雕塑
動物雕塑大都是小型作品,表現對象是當時人們所豢養的禽、畜和狩獵對象,以及神話性質的動物。在長期接觸中發展了人的觀察和表現能力。有些作品異常生動,如河姆渡文化的陶豬、湖北龍山文化的象、狗、鳥、獸等小陶塑,都能概括而傳神地表現出對象的形體特征和活動情態。還有一些做成鳥獸形狀的容器,可能具有禮器的性質,為商周青銅禮器之濫觴。這類器物既注意實用的功能,又生動地表現了動物的不同神態,藝術性很高。如陜西華縣所出的陶鷹鼎,神態猛鷙,造型的體積感很強。山東大汶口文化的白陶并不表現為具體的動物形象,卻能引發欣賞者對于雞、鵝等動物動態的聯想。年代較晚的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遺址還出現了很多玉石雕刻的鳥、龜、虎等動物形象作品。神話動物龍的形象已多有發現,并有不同的造型特征。紅山文化的玉龍,被認為是由豬神化而形成的。河南濮陽仰韶文化墓葬中所發現的 3組以蚌殼擺塑而成的龍虎圖案中的龍與后代龍的形象相當接近。
新石器時代
大型泥塑作品發現于紅山文化遺址。在遼寧牛河梁祭祀遺址發現有相當于真人頭大小的女神殘頭像,面敷紅彩,眼嵌青色玉片,神廟內還有一些大小不等的塑像,從一些殘跡推知,最大的塑像約3倍于真人。體內以木架支撐,內外泥層有粗細之別。表明5000年前,已初步掌握了塑造大型泥塑的技能。除人像之外,還有形體很大的豬、龍與禽鳥等形象的塑造。
商、西周、春秋、戰國
青銅禮器
商、西周、春秋、戰國時代的雕塑作品主要是具有雕塑性質的青銅禮器,以人和動物或神異動物形象鑄為器形。在當時的貴族生活中,這類器物具有重要的政治、宗教、禮儀的意義,而不同時代又各具不同的時代特征。商代作品大多富于神秘、威懾的色彩,表現的是神化了的人與獸。如湖南出土的人面方鼎上的浮雕人面,虎食人卣、象尊、豕尊。等。西周以后,風格趨于寫實,現實的、理性的因素有所增長。出現刖刑奴隸守門鬲、鴨尊、駒尊等作品。春秋、戰國時期,轉向于繁縟華美,追求裝飾性,如山西渾源出土的犧尊。陜西興平出土的犀尊則表現了高超的寫實技巧。犀牛的軀體特征、動態,以及雕塑的體量感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現。還有一些青銅作品不是禮器而是以人或動物形態制作的器物支架或底座、燈座、車馬器等,人與動物的動態得到了更為生動的表現。最成功的作品有河南洛陽金村東周墓所出的各種動態的人型器座、河北平山中山國墓出土的虎噬鹿器座(見彩圖虎噬鹿器座(戰國) 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
代表作品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所出的6個鐘銅人,均作武士裝束,有彩繪,為戰國時期人物雕塑的代表性作品。
商周時期還有很多玉石、牙、骨等材料雕刻的小型裝飾性雕塑作品和陶塑、木雕作品。商代婦好墓出土的865件玉石雕刻中,玉人、玉人頭雕刻共有15件,是研究商代社會生活、服飾等問題的珍貴資料。而各種禽、獸、蟲、魚的圓雕與浮雕則十分生動,富有意趣。陜西寶雞國墓出土的大批玉器是西周玉雕的代表性作品。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出土的商代的陶塑奴隸形象,皆盤發戴枷。甘肅靈臺出土的西周時期的玉人和一些青銅器人形器足,作裸體,也屬于奴隸形象。春秋以后以俑隨葬的風氣盛行,主要有陶俑、木俑兩類,也有以不同的金屬材料制作的。遺存最多的是南方楚國地區的漆繪木俑,以及鎮墓獸、鳥獸座屏、虎座飛鳥等,還出現了木根雕的辟邪。
商周時期的大型雕塑作品,有四川廣漢縣三星堆遺址的青銅人物立像和數十具青銅人頭像、人面像。為古代巴蜀文化的遺存,年代相當于中原的殷墟文化早期。
秦漢時期
雕塑特點
秦漢時代雕塑藝術空前興盛。秦統一六國以后,曾收繳天下兵器,聚于咸陽,銷毀后鑄成12個鐘金人,各重千石,最后一個存世近6個世紀,毀于前秦時期,為見于記載的最早的大型金屬雕塑。1974年在陜西臨潼秦始皇陵以東發現的兵馬俑雕塑群,共有7000余件,與真人、馬等大,分置于3個坑中。最大的一個坑總面積約為12600平方米,列置于其間的6000兵馬俑以戰車、步卒相間排列為長方形軍陣。秦俑雕塑群以巨大的體量和數量、群體的組合、氣宇軒昂的形象,造成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在人物和車馬的塑造上表現出力求模仿生活真實的傾向,發式、服裝的很多細節表現得非常具體,軍士佩帶的兵器用的是實物。塑造的基該方法是模制與手塑相結合,入窯燒制后再加彩繪。
秦兵馬俑
秦兵馬俑的格局為西漢以后所承襲,漢代的帝陵沒有發掘,已發現的有龐大兵馬俑群的漢代大官吏、將軍墓葬有陜西咸陽楊家灣的西漢墓,隨葬有583件騎兵俑、1800多件步兵俑和100余件舞樂雜役俑,均為模制,著彩。服飾鮮華,重群體的氣勢,而不追求個性表現。俑身高50厘米左右,規模與氣度均不能與秦兵馬俑相比(見楊家灣陶俑)。江蘇徐州獅子山出土漢初某代楚王墓的隨葬俑群形制與之相近而數量更多。甘肅武威雷臺東漢末張君將軍夫婦墓出土近百件青銅車馬儀仗俑,其中的銅奔馬,表現一匹飛奔的駿馬,一只后蹄踩住一個展翼翔飛的鳥,造型完美,具有豐富的藝術想象力。漢代重視馴養良馬,墓葬隨葬的馬匹雕塑造型多取揚蹄嘶鳴的動勢。廣西貴縣、河北徐水所出土的銅馬,甘肅地區出土的木車馬,陜西興平茂陵附近從葬坑出土的鎏金銅馬都是漢代馬的雕塑造型中的代表性作品。
代表作品
漢代各類材料制作的俑,對于現實生活有了更進一步的反映。如四川出土的陶俑,有農夫、工匠、廚夫、俳優、部曲等各種不同身份和活動特征,其中擊鼓說唱俑,動作至為傳神。山東濟南無影山出土的舞樂雜伎陶俑群,手法自由,神態生動(見無影山陶塑)。一些表現宮廷侍女形象的女俑,表情端莊矜持,其對內在性情的刻畫,是前此所未曾有過的。
西漢大型雕刻的代表作是霍去病墓的16件動物石刻。作為將軍生前為國立功的戰場──祁連山的象征,墓上散置各種現實生活中的野獸和神怪的幻想動物形象,與大自然環境結為一體,充溢著生命力。這些作品雕刻手法異常簡練概括,利用了石材的自然形態,略加雕鑿,便生動地呈現出不同動物的神態,形式博大、雄渾。其中馬踏匈奴石刻具有象征意義和紀念碑的成分(見霍去病墓石刻)。
云南古滇族墓葬出土的戰國至秦漢時期,青銅器中的貯貝器蓋上,多人物的群像雕塑和透雕扣飾,真實地表現了處于奴隸制社會階段的滇人的生活環境和宗教、戰爭、狩獵、樂舞等活動,有重要的認識價值。其表現牛、虎等動物題材的器物,描寫動物之間生死搏斗的銅扣飾,表現的動態令人驚心動魄(見滇人青銅雕塑)。北方草原的東胡、匈奴等民族的青銅扣飾,金、銀制品中的動物形象風格較為粗獷剽悍。這些作品成功地表現出動勢之美、力之美(見中國北方草原民族銅牌)。
三國兩晉南北朝
這一時期雕塑發展上的一個重要現象是隨著佛教的興盛而出現的大規模的營造石窟寺的活動。中國幾個最大的石窟群如敦煌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均開鑿于此一時期。營造石窟風氣以北魏為最盛。北朝營造的石窟廣泛分布于山西、河南、甘肅等地區,南朝石窟則僅存南京棲霞山一處。主要的造窟工程是以皇室或勛臣貴戚名義,動用國家資金和營建力量興造的,工程浩大、宏偉。其中云岡石窟曇曜五窟的大佛、龍門石窟古陽洞的群龕,都代表了北魏盛期的雕刻水平和藝術風貌。云岡石窟第20窟高13.7米的大佛坐像,莊嚴渾樸,是古代大型石造像的杰作。5世紀末,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以后,從典章制度到審美風尚均受到南朝漢族文化的影響,石窟造像也開始脫出早期所受西域印度樣式的影響,而形成褒衣博帶、秀骨清像的新風格特征。如麥積山石窟第44窟西魏泥塑佛坐像面相雍容優美,表現出一種富于內心修養的儒雅氣質,其衣紋流暢,層疊稠密,具有很強的裝飾性。石窟寺雕刻藝術樣式風格的變化,也直接影響了同時期為寺廟供養而雕塑的單體造像和造像碑、金銅佛造像。金銅佛是小型雕塑,造型玲巧,富于變化。著名的佛教造像雕塑家有東晉時的戴逵、戴父子,他們以首創夾造像和善于權衡大型造像的比例關系而著稱。 南北朝時期另一類大型石雕是陵墓地面石刻群。存世的作品主要是分布于南京及其附近地區的宋、齊、梁、陳四代帝王及王侯陵墓的31處石雕群。其組合關系為成對的石獸、石柱與石碑。置于帝陵前的石獸有角,稱天祿或麒麟;王侯墓前的石獸無角,稱辟邪。其造型自漢代墓前大型石獸脫出,而趨向于勁健、華麗。獸作行進姿態,頸部很長,頭向后仰,其影像與弓屈的背部形成一個極富于力度的S形曲線。身上有翼,并有流暢而華麗的線刻花紋(見南朝陵墓石刻)。北朝陵前石雕遭后世破壞,僅存個別文吏殘像。此外,在南、北各地墓葬中還發現有磚、石浮雕和石刻線畫,有對現實生活的描寫,也有神話人物。 墓室中隨葬俑的風氣,北朝盛于南朝,數量日增,并形成固定組合。北魏以后隨葬俑群,主要包括鎮墓俑與鎮墓獸、出行儀仗、奴婢和伎樂等。一個墓中隨葬俑群數量由數百以至千件以上。其造型早期粗獷,北魏太和以后趨向清瘦修長,到北朝晚期又轉向豐圓,其審美趨向的變化,大體與石窟寺造像的變化相一致。
隋唐時期
北朝晚期的東、西魏和北齊、北周晚期是雕刻藝術發展中的過渡階段,歷隋、初唐,至高宗、武后以迄玄宗時期(約當7世紀后期至8世紀前期),達到中國雕塑史上的鼎盛期。安史之亂后中衰,會昌五年(845),武宗下令毀寺廟、銷銅像,佛教雕塑受到空前毀壞。此后,終唐之世不復有大規模的營造石窟活動。
唐代雕刻藝術的成就,首先表現在石窟藝術方面。一些重要的早期石窟,唐代都續有大規模的開鑿。其代表性作品為雕成于高宗、武后時期的龍門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本尊盧舍那大佛面相莊嚴、睿智,氣度非凡,是唐代盛期強大國勢與充滿活力與自信的時代精神在雕塑藝術上的反映;弟子、菩薩、天王、力士形象各自體現著宗教藝術類型化表現的具體要求,9尊造像之間的組合關系、尺度的權衡、動靜的呼應,為適應大型雕像與膜拜者之間距離與觀賞角度而在造像身軀比例上所作的調整,以及雕刻手法的流暢、自然,都表現出古代雕刻家斬山造像,創作大唐代雕塑家創造了一系列與時代審美風尚相一致的宗教藝術形象。陜西、河南、山西等地出土的與真人等高的石雕菩薩立像,敦煌莫高窟第159、194等窟的彩塑菩薩像,都女性化了,造型以當時貴族婦女形象為參照,豐頤長目,體態婀娜,纓絡遍體,表現出超出了宗教氛圍的富貴氣息。性格、氣質迥異的弟子,神情威猛的天王,筋肉暴突、孔武有力的力士,作現世裝束的虔誠供養人,也都是此一時期在宗教人物形象創造上的新發展。
唐代陵墓石刻群的主要部分集中于陜西關中地區,共有19位皇帝的18座陵墓和許多陪葬墓。其中有14座陵因借山勢,以增強整體布局的宏大氣勢,是雕刻群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的成功范例(見唐代陵墓石刻)。石刻內容早期諸陵差異較大,乾陵(高宗、武則天合葬陵)以后,逐漸規范化。配置于神道的石刻主要由華表、飛馬、朱雀、鞍馬及馭者、石人、碑、蕃酋群像、石獅等所組成,在雕刻手法上注重整體的單純、完整和置于山崗之上的影像效果,以數量上的參差、重復,體量的變化,形成節奏感,作用于謁陵者的心理,在行進過程中,不斷增強對于整個陵區的崇高印象。石刻代表作品有獻陵的石犀,昭陵的六駿(見昭陵石刻),順陵(見順陵石刻)、乾陵的石獅,莊、泰、建諸陵的石人等。唐代晚期諸陵規模縮小,石刻造型矯飾、平庸,失去早期的恢宏氣度。
唐代盛期還曾在都城建造過紀念性雕刻。如武則天在洛陽以銅鐵材料鑄造的天樞紀念柱,立體部分高達百尺,四周有石獅、麒麟環繞。
俑類作品在隋唐時期也達到新的藝術高度。制作材料有泥、木、瓷、石等多種材料,以黃、褐、藍、綠等釉色燒制而成的三彩俑數量眾多,特別能夠代表俑類作品新的塑造水平。在侍女、文吏等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十分熱衷于表現人物處于具體情節之中的特殊神態和動作。婦女形象由早期的窈窕轉向豐腴,面相圓潤,神情恬適、慵懶,長衣曳地,是唐代藝術中表現婦女理想美的典型樣式。以佛教天國形象塑造的鎮墓俑,神采飛揚,動中有靜,夸張而有分寸。對于馬與駱駝等動物形象,注重描寫具體性與生動性,多表現處于精神亢奮狀態中的動勢(見唐三彩)。此外,在隋唐時期,許多金銀器上的錘、鑲嵌浮雕紋飾、青銅鏡上的花紋,也十分豐富、生動,并常有一些現實生活內容或神話題材的描寫。有些紋飾受到波斯等國藝術的影響。隋唐雕塑藝術對周圍鄰國也有重要影響。
唐代著名雕塑家有楊惠之,以長于塑造具體人物達到傳神地步而著稱。
五代、宋、遼、金
五代雕塑作品保存下來的較少,比較重要的有山西平遙鎮國寺一組彩塑佛教造像(見鎮國寺彩塑),前蜀王建墓的王建像和刻有浮雕伎樂、抬棺神將的石棺(見王建墓雕刻),南唐欽、順二陵的 190件陶俑(見南唐二陵陶俑)。五代雕塑代表了由晚唐以來過渡時期的藝術風格。
世俗題材和寫實風格的發展,在宋代宗教雕塑和墓室雕刻、俑類作品中都有明顯的表現大足石窟中136窟(心神車窟, 雕于南宋紹興年間)八菩薩像莊嚴婉麗,129窟數珠手觀音豐姿綽約,同為宋代佛教造像的精品。而寶頂山的父母恩重經變相、地獄變相、牧牛道場等摩崖造像,則充滿了生動的人情世態。雕塑家熱情表現的社會生活內容常與宗教教義背道而馳。宋代寺廟金屬造像遺存比較重要的有河北正定隆興寺大悲菩薩銅像,四川峨眉山萬年寺普賢菩薩金銅像(見萬年寺普賢像),河南登封中岳廟鎮庫鐵人等。山西太原晉祠圣母殿的侍女像(見晉祠圣母殿彩塑),江蘇直保圣寺、山東長清靈巖寺、江蘇吳縣紫金庵的羅漢像,被造成具有內心活動特征,更接近于現實生活中真實人物的宗教形象。一些羅漢像被塑造成睿智、有異稟的哲人形象。此外,福建泉州老君石雕像,是古代重要的大型道教造像。
遼、金兩代在北方地區曾開鑿石窟,并有不少寺廟造像遺存。遼代的薊縣獨樂寺觀音像,遼寧義縣奉國寺、山西大同下華嚴寺的菩薩,猶存唐風,但又顯示了向勻稱、秀美發展的趨向。遼代許多佛塔還有精美的浮雕。
北宋陵墓石刻的主要部分在河南鞏縣,共有8陵,現存石刻539件,加上陪葬墓石刻,共千余件。自永昌陵以后形成定制,大體沿襲唐陵規范,而內容有較大差異。主要由望柱、象及馴象人、瑞禽、角端、鞍馬及馭者、虎、羊、蕃使、文武大臣、獅、鎮陵將軍、宮人組成。宋陵石刻在規模與藝術水平上均遜于唐代,但造型尚嚴謹。其陵區集中,石刻內容、數量更加規范的特點,對明清兩代很有影響(見北宋陵墓石刻)。
宋、遼、金時期的俑數量不多。但墓室內的雕塑、壁畫和隨葬的俑很有特點。由于宋代日常生活習俗有很大變化,墓內出現大量直接模擬現實、表現起居生活和桌、椅等日用器物的雕刻作品。河南、山西等地還出現很多宋、金、以迄元代表現雜劇演出活動的雕磚(見宋-金-元雜劇雕磚)。
元、明、清
元代以后雕塑藝術成就突出地表宮廷、皇家園林的環境雕塑方面。元大都宮殿建筑已毀,從遺址出土的鳳麒麟石雕、走龍欄板等建筑飾件,猶能見出元代雕刻富麗繁縟的特點。元代存世的重要作品居庸關云臺浮雕護法天王、十方佛、千佛、券門上的“六具”等石刻(見居庸關云臺雕刻),杭州飛來峰密宗石刻等也都表現了共同的時代風格。元代著名的雕塑家有生于尼泊爾的阿尼哥和他的學生劉元。元代還留下有關雕塑史料的著作型石刻的豐富經驗,也標志著民族的宗教雕刻藝術的完全成熟。
明、清兩代建筑雕刻的精華薈萃于故宮建筑群和天壇(見天壇)、北海、頤和園、圓明園等皇家壇廟、園林。故宮天安門前的華表、石獅,宮廷內主體建筑三大殿白石須彌座上浮雕云龍、云鳳的望柱,圓雕的螭首,能燃香的銅龜、鶴等,都對烘托宮殿建筑的莊嚴、輝煌,增加局部藝術氣氛起著重要作用。作為此組建筑有力結束的保和殿后長近17米、寬3米多的下層石雕御路, 浮雕著蟠龍、海水江涯與各種圖案,布局宏偉,雕刻精謹,是明清石雕藝術的杰作。建于大同、北京故宮、北海的琉璃九龍照壁,故宮內的鎏金銅龍、鳳、麒麟、獅、象等動物雕塑,也各以不同的材、質和豐富多樣的造型點綴和調節著宮殿群的氣氛。
明清陵墓石刻保存較完整,主要有南京明孝陵石刻、北京明十三陵石刻群,河北遵化的清東陵、易縣清西陵多組石刻群。其內容和配置沿襲宋陵而有所發展。清代裕陵等陵地宮內的門、壁、券頂上刻有精細的浮雕佛像和各種圖案。兩個時代的雕刻風格,明代較渾樸、有力,清代追求精巧而易流于瑣細。
宗教雕塑主要為寺廟彩塑和小型的木、石、金銅佛像。明代優秀造像有陜西藍田水陸庵塑壁,山西平遙雙林寺的天王、力士、羅漢、渡海觀音等(見平遙雙林寺彩塑)。清代小型嘛教金銅佛中也多有精品。
明朝時期玉、石、竹、木、陶瓷、金屬、牙、骨等材料制作的工藝美術品和民間建筑、器用裝飾中有很多非常優秀的雕塑作品,如福建德化的瓷塑觀音等。清末天津張明山的民俗題材和肖像泥塑達到很高的寫實水平。。。。。。。。。。
[img]中國雕塑有哪些(一)?中國原始雕塑的最初形態是陶制品,它與其實用價值密不可分。一是以動物外形為器皿,如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質鷹鼎,高36厘米,以鷹身為鼎體、以二足為3個支點,器形飽滿,為此類雕塑與器皿完美結合的代表作品之一;二是裝飾部分的雕塑,題材有動物、植物、人物等等。甘肅大地灣出土的陶瓶人頭像,可謂中國早期人物雕塑的開端。作者巧妙地將陶瓶的口部塑成一個人頭像,制作細膩,形象生動;三是小型動物或人物捏塑,這種小雕塑都是古代工匠不假任何工具而信手捏制的,形體小巧,帶有濃厚的人情味。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塑豬可能是我國江南地區最古老的雕塑作品,距今有7000年了。盡管作品只有6.3厘米大,可它的形象卻非常生動,可見雕塑者對生活觀察之細膩。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是公元前21—前17世紀的河南二里頭文化現象。與原始陶塑的性質一樣,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也并非實際意義上的雕塑,而是用于祭祀、生活、樂器、兵器、工具等方面的實用器物。有歷史學家將夏、商、周稱為青銅時代。這些大量的青銅器為奴隸主所占有,也是某種統治、權威、財富的象征。
秦代在雕塑方面有重大發展,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型陶兵馬俑和銅車馬。秦始皇吞并六國以后,建立秦王朝,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等。秦代的雕塑題材更加貼近生活,從功能上看,也逐步走向獨立。秦代承襲了春秋戰國的樸實,作品趨于寫實。秦漢時期的總體雕塑風格比較恢宏,強調力度和氣勢。
漢代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最具魄力的一個時期。如西漢霍去病墓,至今還存有一批杰出的石雕藝術作品,它們是為紀念西漢名將霍去病而創作制造的。馬踏匈奴高190厘米,作者用隱喻的手法,借戰馬的形象來體現霍去病的威猛和戰功卓著,充分體現出紀念性雕塑的概括性。整個雕塑渾然一體,四肢之間沒留空間,增強了體、量的沉重感。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的雕塑藝術全面發展。佛教的盛行促使佛像藝術蓬勃發展,改變了中國雕塑史的面貌,人物雕塑更加成熟。
佛像藝術的第一種為石窟形式,甘肅的敦煌石窟、炳靈寺石窟、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等等,都有明確的年號題記;一路開鑿的還有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張掖馬蹄寺石窟、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河北邯鄲南北響堂山石窟、江蘇南京棲霞山石窟等等。
隋代又恢復了中央集權,曾在短期內出現了農、工、商繁榮富強的局面。佛教依然為思想統治的主要工具,統治者大力恢復被北周武帝毀壞的佛寺和雕像。主要成就集中在石窟造像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濟南玉函山石窟等處。其造型上的主要特點是,普遍較前代更為健碩,體態豐滿。但這一時期的另一個特點——也可以說是弱點,就是比例上的失衡,一些作品明顯的在結構和比例上不夠合理,如莫高窟的427庫的隋代菩薩像,頭顱顯大。這是一個過渡性發展時期,我國的雕塑藝術由隋代拉開了更加燦爛的序幕。
唐代的雕塑藝術,主要體現于宗教造像、陵墓隨葬。但這一時期,隨著工藝技術之發展,在材料運用上更加豐富,除石雕、木雕、陶瓷外,還大量使用夾苧、鑄銅等工藝材料。
初唐前期的雕塑風格,基本上還殘留著前代(北朝及隋代)的痕跡。初唐后期就開始出現興盛的征兆,但對女性的塑造仍不及盛唐時那么活潑動人。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促使人們的宗教觀念也發生了變化。盛唐時的整體社會面貌比較樂觀豁達,佛教藝術也出現世俗化傾向,繪畫、雕塑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于現實生活中的形象。
唐代的佛教造像數量非常之大,主要還體現在石窟、摩崖石刻方面。現存的遺跡多集中于新疆克孜爾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山西天龍山石窟、陜西彬縣大佛寺、河北響堂山石窟、河南龍門石窟、山東云門山石窟、四川廣元千佛崖、樂山摩崖石刻、云南劍川石窟等等。
其中規模最大、藝術特點最明顯者,首推敦煌。唐代時期所開鑿的窟龕,占全部敦煌石窟的半數。所塑造的菩薩造像,從形象上和裝扮上,基本上依據當時美人的典型形象,其坐姿出現了一腿盤起、一腿下垂的半倚坐式。世俗化的美麗已打破了宗教禁錮的氣氛,更為強調藝術效果,似與參拜者對話。我們可以把同時代著名人物畫家張萱、周昉等人的作品與之相比,可以看出它們之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在體態比例上、儀表外形上更加具有活力。比之于前代宗教雕塑藝術的肅穆與出世,唐代的佛教造像很好地把理想與現實相結合,既有博大凝重的一面,又有典雅鮮活的一面;既又威武有力的一面,也有柔和細膩的一面。唐代的人物雕塑也很注意人物性格,尤其是在處理群雕的人物關系時,很好地把握了人物之間的內在情感交流。比如佛主與弟子迦葉、阿難三者的塑造,就有多種形象變化,兩個人物一老一少,一個是漢族人形象,一個是印度人形象,盡管都表露出虔誠的神態,但仍可以看出他們的心情之不同。再比如護法力士像,其職司決定了他們強力威武的形象,面部表情激烈、四肢肌肉發達,更加襯托出菩薩的慈祥。不同性格的人物塑像是群雕人物關系動靜結合,突出中心,符合了雕塑美的形式法則。
宋、遼、金的歷史階段,雕塑藝術出現了不同于前代的風格現象,也產生了一些較有影響的作品,但從總體上看,不如漢唐時期,在整個中國雕塑藝術史上不占重要地位。
與宋代的繪畫藝術相比,其雕塑藝術的成就要遠遠落后了,這與統治者的好惡與重視程度有很大關系。通過類似科舉制選拔的宮廷畫家,都有較高的修為,而雕塑行業的從業人員卻得不到重視,甚至還受到歧視。隨著文人畫的興起,雕塑藝人的社會地位愈加卑下,此類造型藝術走向衰退就不足為怪了。
北宋從一開始就不斷受到外族侵擾,幾乎沒什么心思像唐代那樣進行較大規模的石窟建造。有一些規模不大的石窟遺留下來,如延安清涼山萬佛洞石窟,北宋范仲淹曾有詩對其記錄。再如子長縣石空寺石窟,從造像題記上看,其開鑿年代當在北宋,最優秀的部分在于羅漢群像,姿態各異,形神兼備。四川大足石刻中屬宋代的,為數不少,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寶頂山的窟龕群。它利用自然山體,順崖壁開鑿,工程浩大,內容復雜。最為重要的部分是西方極樂世界,人物眾多,場面繁雜,但層次分明,描寫細致。與之相鄰的是地獄變相,逼真地表現除受刑者在地獄中的慘狀,并以寫實的雕刻手法再現了種種日常生活的場景。這些石刻雕鑿于距地面4—14米的峭壁上,總長度500余米,前后施工了幾十年,雕塑之間關系密切、相互連接。整個布局高大而完整,雕刻技法嫻熟,細節刻畫生動,如地獄變相中的一個養雞婦女形象,完全是依據現實生活而創作的。大足石刻的另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硬盤坡、觀音坡、佛耳巖、北塔寺等處。整個開鑿歷時250余年。應該引起重視的還有那些為數很多的供養人造像,均有題記以示他們的身份、地位和刻制年代,這是研究宋史難得的實物資料。浙江杭州的飛來峰也有比較集中的宋代雕刻,雖然尺寸不大,但其藝術水平卻在宋代雕刻中占比較重要的地位。
明代文化藝術特點則明顯有追溯唐、宋風格的痕跡。在名目繁多的寺廟里,供奉著各式各樣的神像,從題材到表現手法上日趨世俗化、民間化。石窟雕刻方面已接近尾聲,雖然在敦煌等大型歷史悠久的石窟中仍有明代作品,但就其藝術價值而言,已不能為雕塑史一提了。十三陵現在已成為北京地區著名的旅游景點,位于昌平縣境內,它是明代13位皇帝的陵墓集中區。
十三陵是以成祖長陵為中心線排列的雕塑群,與孝陵一致,但與前代有所不同。計有獨角獸2對、石獅2對、華表2對、石馬及石人物6對、石虎4對、石羊4對、官吏2對、伺臣28對,這條神道現為十三陵共同的神道,其他12座墓陵沒有各自的神道雕塑,只設牌坊、宮門、碑亭等建筑。十三陵的石雕在體積上大于孝陵,從總體風格上看,雖有比較精細的技術處理,但與前代比較起來,缺乏藝術活力,有概念化的傾向。
在整個中國雕塑史上,清代的陵墓雕塑已經是尾聲了。
清代的城市工商經濟進一步縱向繁榮,手工業技術得到很大發展,工藝性雕塑藝術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視。宮廷設立專門機構,督促、組織生產,雕漆、石雕、牙雕、木雕以及瓷塑、金屬鑄造等藝術門類都有一些優秀聞世,并出現了很多優秀的雕刻名家。
中國最早的也是第一個特色的雕塑是什么應該是秦始皇的兵馬俑吧。它或許不是真正的,時間上“最早”的。但就有特色的雕塑來說。它應該是最早的吧。按《中華文化通志》記載:我國傳統雕塑中按作用分為三類:宮苑雕塑,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兵馬俑屬于其中第二種。(大足石刻,樂山大佛等屬于第三種,有特色,但不是最早。)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中國最古老雕塑(中國最古老雕塑在哪里)”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中國最古老雕塑(中國最古老雕塑在哪里)
本文地址:
/shijiezhizui/37096.html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根藝最權威圖片(中國根藝美術大師)
- 熱門文章
- 隨機tag
-
中國哪里打牌最野性(全國哪個城市喜歡打牌 雞犬不寧(雞犬不寧的近義詞) 節氣查詢(今日屬于什么節氣) 人的極限壽命是3000歲(人的極限壽命是 超級罕見的特殊符號網名 世界上最珍貴的大學(世界上最貴的學校長啥 小楊哥身份有什么背景 中國最東面和最西面在哪(中國最東邊和最西 中國什么銀行最掙錢(哪家銀行最有前景) 不負韶華) 不明就里(不明就里啥意思) 太陽系八大行星示意圖(太陽系八大行星示意 破防適用于什么心情 你能從臉部表情猜出哪一個正一絲不掛嗎? 免費測試桃花運(怎么測自己的桃花運) 童裝店名(童裝店名字簡潔大氣) 中國十大未解之謎靈異事件(中國十大未解之 中國最清淡(中國最清淡的菜名) 花團錦簇的拼音(花團錦簇的拼音怎么拼寫) 任嘉倫老婆個人簡介 中國咒死人最靈的方法 雍正皇帝暴死的四大假說 中國最難的繞口令 中國各省最牛的人(中國各省最牛的人?)